互联网银行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银行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银行前景

互联网银行前景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直接融资,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的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具有交易信息相对对称、去金融中介等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1]。首先,从融资角度看,作为资金信息的新型中介,互联网金融的搜索功能不断被强化,金融信息的获取和扩散也更加便利,在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起到资金中介的职能。例如Face book社交网络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合作,使用户可以直接获取融资信息,既节约了通过银行融资所消耗的高成本,也能获取更真实的信息,便利了人们的金融交易工作。其次,从支付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等结算和支付服务。2014年“双十一”,交易总额就创纪录达571亿元。可见,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打破了商业银行独占资金支付中介的格局,正在弱化商业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往银行具备的缴纳费用、信用卡还款、票务订购等业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普及,无形中加速了金融脱媒,促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弱化。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蚕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分流了银行客户,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一是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2]。如今,网络理财业务范围的半径越来越大,支付、基金等业务已经不再是银行专属,早已囊括在网络理财的范围内,而且为了竞争,网络理财的收益率往往高于银行,分割了大量的银行客户。如余额宝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相比,基金收益高达10倍,造成银行客户的大量流失。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形成冲击,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形成竞争。众所周知,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重要业务,是其利润的保障。然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很多企业通过大数据创新征信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局面,使得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此外,互联网金融还缩短了审批流程、加速了放款速度,加之衍生出形式多样、各具优势的信贷业务,逐渐成为信贷业务的新星,甚至逐步超越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伴随着种种机遇和挑战,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可以以此为契机争取更多的大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势必会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竞争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源。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12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为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也说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经济潜力巨大。

2.威胁(threatens)。第一,互联网金融面临系统性的技术风险。(1)安全隐患。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因黑客技术、网络病毒和系统故障等引发的经济问题频频发生,对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需要高端的技术平台做保障,从信息征集、录入到传输,对于技术系统和客户端软件的兼容性、功能性等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加以防范、及时克服,一个技术选择失误就可能导致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失去生存的基础。第二,互联网金融面临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单凭法律条文并不能全面、彻底地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现有的关于银行业、证券业的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3.优势(strengthen)。一是互联网金融拥广泛的客户资源。近年来电子商务平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信息数据,为互联网金融奠定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二是互联网金融具有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三是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流程被简化,成本被降低,交易的效率更高,更容易被客户接受;同时,智能搜索引擎可以通过高效的信息搜集工作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匹配,通过对信息的组织、整理,可以了解客户的偏好、能力等级等信息,大幅度提升了服务的效率[3]。

4.劣势(weakness)。一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不拘泥于地域,可以突破地点的限制进行,这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趋向于虚拟性,也就是说,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旦安全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人为的过失,就可能为其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任何操作不当所带来的危害都是不可预知、不易控制的,很可能对整个行业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二信誉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众多不可控因素,故障的发生也是难免的,但是,面临客户时,任何失误和损失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其信誉度很容易打折,进而出现客户流失和资金来源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5.应对策略。首先要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增强系统的防攻击、抗病毒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身份验证方式限制非法用户登录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其次,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内部控制,同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来提高信用度,增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稳定性,逐步提升服务质量,避免客户流失。最后,尽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为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1.机遇(opportunity)。一是商业银行有强大的政策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具备前瞻性,充分汲取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快业务创新和服务转型,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同时拓展业务范围,利用既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不断与时俱进,突破发展瓶颈。

2.威胁(threatens)。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从信息角度,还是从业务层面,互联网金融可谓商业银行的劲敌。

3.优势(strengthen)。一是商业银行资金雄厚、覆盖面广、认可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竞争力强。二是口碑好,品牌效应强,拥有实体经济所独具的安全感,公信力更强。三是管理经验丰富,对于风险的管控能力更强。在多年的发展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并完善了风险控制体系,因此在处理业务中更加从容不迫。

4.劣势(weakness)。一是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不能居安思危,没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危害,所以对于未来的生存空间持乐观态度。二是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三是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

5.应对策略。一是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发展并壮大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线上服务的质量,以现有客户为基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将其转化为网络业务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电商平台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在网络交易量剧增的情况下,力求在支付结算领域掌握主动权,收取交易佣金也可称为银行拓展业务的渠道之一[4]。

三、共建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互联网金融以其支付便捷、资金配置效率高、资金匹配成本低等优势迅速扩张,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业务源源不断,从多角度、深层次冲击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毕竟还不成熟,资金不足、技术滞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安全隐患时时可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前进的步伐,所以,目前互联网金融是无法撼动、取代商业银行的,而其行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却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长期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和业务转型,刺激商业银行借助网络技术完善信息体系,在变化的环境中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业务形态。

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建立竞争合作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谋求共赢。首先,可以共享数据资源与客户信息。将商业银行在实体运营中的合作关系与互联网金融积累的客户信息共享,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甚至不失时机地达成交叉营销,进而实现共赢。其次,双方可以联合起来做好贷款业务。互联网金融以丰富的信息数据库可以灵活地调集、整理具备某个特征的客户群,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推进业务;而商业银行资金雄厚,对于存款的吸收能力和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容置疑,二者强强联合,可有效避免业务流失,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45-46.

[2]郑霄鹏,刘文栋.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14(2):78-79.

[3]戴东红.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4(2):32.

互联网银行前景范文2

一、新技术、新应用为电子银行持续创新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正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格局,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金融复苏增长的新动力。各类新技术、新应用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它们不仅引发市场版图的快速扩张和重新划分,也带来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如何适应每一项创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不断完善产品功能和体验,如何适应新的商业行为的变化,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和营销方式,在巩固原有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都是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必须面对的挑战和考验。

1.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电子银行业务拓展的新引擎随着3G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享受着随时、随地、随身的在线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国内手机用户已达7.8亿,手机网民突破2.33亿,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应对这股“移动”热潮,诸多商业银行纷纷加快移动金融服务创新步伐,陆续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各类金融产品,以手机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门户为代表,一系列涉及资金交易、客户服务、营销推荐的创新产品成功地将银行业务迁移到手机终端,并成为客户“口袋中的移动银行”。同时,移动互联网特有的位置服务(LBS)与金融业务的深度结合,更是为电子银行客户带来了全新的产品操作体验。银行通过手机对客户地理位置的准确捕捉,使得一系列特约商户、营业网点方位信息超越了银行网站和客户手册中的宣传定位,合适的时间地点、准确的客户捕捉、贴心的营销推送、鲜明的品牌传播将为客户带来全新的产品体验。

2.云计算助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云计算正在改写当今世界技术服务格局,然而“云”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技术领域,它灵活、可伸缩、易扩展、低成本、高负载、高吞吐、高效率的业务处理特征非常适合手机银行的应用要求。一方面,手机终端通常具有存储容量较小、计算能力不强、电源续航能力较弱的特点,云计算恰好将复杂的应用计算与大规模数据存储从终端迁移到云端,这种从“拥有”资源转向“控制”资源的计算模式有效降低了相关应用对移动终端的硬件要求,使得终端主要定位于展现和交互,既提升了响应速度,又保障了客户体验。另一方面电子银行从以提品为核心向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的模式转型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社会服务银行化”促使银行不再局限于自身核心业务,银行与第三方的合作、研发将越来越频繁,而云计算正是符合上述趋势的产物,大量专业性很强、数据量很大、实时性要求很高的服务(如地图、天气等)都部署在云端,银行可以依据授权轻松获取、灵活应用。云计算与电子银行的结合,将促使商业银行向服务更加丰富、应用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的方向进化,从而推动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

3.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推动电子银行服务模式迈向智能化、人性化的新征程当前,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需求对电子银行,特别是电话银行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工商银行为例,2010年全行95588电话银行日均呼入量超过12万通,而通过对客户呼入内容的分析来看,大部分问题和咨询都是标准化、规范化的传统内容。因此,深入挖掘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在电话银行中的应用,促进其自动识别、理解客户的咨询问题和服务要求,并给予准确、迅速的响应。这种高效、差异的服务创新不仅释放了宝贵的座席资源,也更加契合快节奏、DIY的现代生活特点,为提高电话座席接听率,提升中高端客户售后关怀打下了良好基础。

4.Web2.0应用开启电子银行个性化服务创新与互动的新模式Web1.0时代的特点是信息获取,人们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Web2.0时代的特点是开放、互动和共享,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制造者、者、共享者。微博、社交网络等个性化的平台应用开启了个人互联网时代。网民贡献内容,传播内容,分享内容,并通过提供这些内容的浏览路径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对其他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每个人都成为网络主人时,成功的商业模式就必须建立在个性化服务与互动基础之上。这也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带来全新的营销服务理念,它要求电子银行关注每一位客户的感受,提供丰富的互动服务进而取得客户共鸣。

5.多样化的终端、系统载体环境对电子银行平台兼容性提出新要求在电子银行领域,终端和操作系统至关重要。近年来,以iPad、iPhone为代表的上网本、智能手机以其卓越的创新理念吸引了全球消费者的目光,这些拥有操作系统、多点触控、重力感应、移动定位等“酷”、“炫”特色的新兴终端既方便人们管理“碎片”时间(即利用零散的在途时间上网、游戏、聊天等),也满足人们办理各类应急事务的需求。新兴终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电子银行业务应用的“新阵地”,也对电子银行平台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必须面对多系统、多平台的复杂环境,考虑不同终端特点,兼容不同操作系统,具备适应多种渠道界面、各类技术标准、不同系统平台的创新研发能力。

二、围绕交易主渠道和营销服务平台两个创新着力点,构建国际一流电子银行

技术创新为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营造出全新的施展空间。未来,工商银行将紧紧围绕交易主渠道和营销服务平台两个着力点,扎实做好产品创新工作,努力实现国际一流电子银行战略目标。

1.交易主渠道建设

推进交易主渠道建设是指要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业务在全行总业务量的占比,深入实施电子银行渗透与提升战略,通过海外业务拓展、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等措施,为全行经营模式转型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更大贡献。一是深入开展业务流程优化工作。业务流程综合改造和优化是一项全行性的工作。电子银行作为一项与各专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覆盖各类客户的综合性业务,更要注重对跨部门、跨专业、跨系统、跨机构业务流程的梳理与整合,加快突破电子银行柜面业务办理的流程瓶颈,减少内部的冗余环节,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二是实施三项提升工程。以客户体验为基础,依托客户实验室深入组织开展新产品评估和测试,真正从客户的视角、感受和体验出发,做好产品的优化和提升工作,实施“有进有退”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让工商银行的产品更具人性化、更贴近客户需求、更符合客户使用习惯。开展电子银行“精品工程”建设,对银企互联等产品从全渠道互动、营销推广包装、增值服务等维度进行提升和创新,打造具有强大核心竞争优势的“杀手锏”。推动电子银行“难点工程”攻关,重点实施安全产品易用性提升、电子银行柜面交易改造等项目,着力解决困扰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完成“精细化工程”收官,投产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及电子商务精细化项目,进一步提升电子银行产品的人性化水平。三是进一步完善境外业务体系,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未来几年是全行努力建设跨国银行的关键时期。全行将进一步完善全球经营网络,推进境外人民币资金清算网络布局,进一步做大做强海外产品线。电子银行会以此为契机,更加注重服务全行的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深化内外联动,提高电子银行海外产品线的先发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海外业务推广,提升对境外市场的辐射和拓展能力。

2.营销和服务综合性平台建设

营销和服务平台是指电子银行要充分探索、挖掘自身特点,逐步从单一的交易渠道向多元化增值服务供给中心转型,形成一个完整、循环的“营销服务链”,促进银行开辟业务拓展的新阵地、新平台。

一是顺应移动终端创新发展趋势,完善电子银行在各种新兴终端的部署应用。2011年,工商银行已经推出了iPhone手机银行,随后还将投产iPad个人网银,从而构建“WAP+iPhone”手机银行以及“WWW+iPad”个人网银行的双重应用模式。相应的客户端软件将在苹果应用商店(APPSTORE),它们不仅包括传统手机银行和个人网银行的产品功能,更融合了先进的终端技术和“云计算”理念。以手机银行为例,“多点触控”、“位置服务”一应俱全。客户通过iPhone手机既可以享用账户查询、转账汇款、金融理财、支付缴费等传统银行服务,又可以体验更为“酷”、“炫”的操作感受:拇指从屏幕轻轻滑过,操作就进入了下一个页面和流程;客户登录手机银行,系统就能精确定位,完备的“云端”地图服务随即提示距离当前位置最近的网点方位及其服务范围、工作时间,并开始导航指引。随时、随地、随身、让人耳目一新的移动金融愿景通过iPhone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现实。

二是密切跟踪云计算技术变革带来的新兴商业模式。借鉴云计算理念,探索构建“工行云”服务。未来,将尝试把电子银行服务向云端推送,通过公共的互联网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为贴心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银行前景范文3

关键词:网络银行;并购与扩张;风险控制

1美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

1.1美国网络银行的主要客户群是年轻高收入阶层

现时美国大约有48%的高收入家庭使用网上银行服务,比率高于社会总体水平25~30%。这批高收入的网上客户大致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接受网上投资性银行业务的客户,在网上作投资的客户是高收入阶层中较富裕者,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约为78460美元,34%的家庭拥有25万美元的投资资产,超过50%的人在40岁以下,70%的人完成了四年大学教育。二是接受网上零售性银行业务服务的客户。这些客户是高收入阶层中收入较次的一层,大部分都是较年轻及受过较好的教育,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约为63860美元,其中21%的这类家庭拥有投资资产25万美元,55%的家庭在40岁以下,56%的家庭完成了四年大学教育,整体素质不及网上投资的客户群。

1.2美国中小型银行的网上服务领先于大银行

美国网上银行服务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并不是万国宝通、美国银行等实力雄厚的大银行,而是规模较小的地方性银行。WellsFargo和ZionsBancorp两家地方银行便是美国网上银行的佼佼者。WellsFargo在纽约证券市场上市,目前的市值660亿美元,是北美的主要地方性银行之一,该银行目前在网上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20%,高居美国网上银行市场占有率的榜首。在过去5年,该银行争取的网上客户每年以140%的速度增长,成为美国拥有最多网上个人和企业客户基础的银行之一。

1.3网络银行并购浪潮此起彼伏

2004年美国许多大银行的合并浪潮再起。BankofAmerica和FleetBoston,J.P.MorganChase和BankOne,RegionsFinancial和UnionPlanters等相继合并,其结果导致这些大银行网络的显著扩张。例如,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零售分行现已扩展到29个州,共有5,500多个。90年代监管政策的放松使这些变化得以加强。尤其是,1994年的《里格-尼尔法案》(Riegel-NealAct)允许银行跨州设立分行和兼并,开创了注重降低成本、促进盈利的银行合并新时代。其结果是,美国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的数量从1994年的12,500家降至2006年末的8000家左右。银行数量下降但是分行数量上升,这两者的结合使美国较大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中出现了分行和存款量更大整合的现象。在1994年,中型分行网络(意指100`500个分行)和大型分行网络(500个以上分行)拥有全国存款总量的53%,拥有全国分行总量的46。到2006年中期,其数目已提高到存款总量的65%和分行总量的55%,更大量的整合情形已在大型分行网络中出现,尤其是拥有1000个以上分行的网络——我们称之为“特大型”网络。这些网络在2003年6月时含有将近20000个分行,从1994年的9,200个分行急剧上升而至;特大型分行网络现已拥有全美银行分行总量的28%。

1.4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一般由社会化分工维系

为维持其较低的营运成本,网络银行会把相当一部分业务外判出去,如Telebanc把互联网通讯系统、网站维护、支票处理和业务资料影像处理外判,只保留最核心的产品开发、客户电话服务中心、市场推广和资产收购等业务;Net.Bank则把人事、会计、法律等管理工作外判。为了使业务品种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增加,大部分网络银行还与多家网上金融服务供货商合作,因此实际上网络银行所提供的许多业务并不是自己经营的,而是把业务外判出去,自己只收取佣金。例如对网上审批贷款和信用申请等业务,网上银行只是简单地把这些客户需求通过电子渠道转送到一些幕后的第三方网上金融业务经营者,如专门处理网上按揭的E-Loan!网上信用卡的FirstUSA、网上支票的CheckFree,以及处理网上股票买卖的E*Trade等。这样,通过大部分网络银行与多家金融服务供货商合作,其业务品种就会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快速增加。

1.5美国网络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美国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网络银行自身从技术和业务上进行控制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对网络银行的监管。可以看出这基本上是一个内外控制相结合,技术与业务相兼顾,以金融监管为指导的完整的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体系。1999年10月,美国财政部货币总监署(负责对全国性银行和外国之行央行职能的OCC)颁布的题为《总监手册——互联网银行业务》所要求的各网络银行的风险控制要点。负责监管网络银行的部门主要是美国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财政部储蓄机构监管局(OTS)、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国民信贷联盟协会,以及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这些都表明美国网络银行已经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

2美国网络银行发展存在的困境

2.1网络风险还是影响网络银行的第一要素

网络银行从产生之时起,就一直面对管理策略风险、加密技术风险、群机系统协调风险,尤其是网络安全风险的困扰。同时,在网络金融条件下,虚拟货币的出现使网络银行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一方面得到增强,通过在线交易加快了货币流通的速度;另一方面突发性的交易又可能引起网络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保险费用占网络银行交易费用的比重不会比其在传统银行交易费用中的比重低。基于网络银行的这种风险性,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界定网上客户和银行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交易合约中约定的金融资产的产权完整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银行业务中所涉及的金融交易合同通常难以确定签定地和履约地,从而难以确定对合同的管辖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也不仅要考虑本国的法律标准,更要考虑到国际的使用性。这样,在我国既有的法律框架下制定一系列适应网络银行发展需要的、能合理仲裁产权纠纷和制裁破坏产权行为的法律法规并非能一蹴而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调查分析,以支付高昂的法律框架初设成本。

2.2美国网络银行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需要突破

在1998~2003年间,美国网络银行在这几年来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E*TRADE是世界第三的网络交易公司,其网上银行E*TRADEBank是美国最大的纯网络银行,其“踢开你的经纪人”的口号,曾被奉为业界楷模。然而,在2000年,该公司的股价市值狂跌70%。2001年第一季度净收益为3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1.7亿美元下降了21%。2000年末拥有6万个帐户和39.8亿美元资产的美国规模最大的网络银行之一的休斯顿CompuBank纯网络银行报告说,去年损失2620万美元,在今年一月解雇10%的员工,并在三月出售50000客户给亚特兰大NetbankUSA。Bancshares是美国最早开设的纯网络银行之一,去年净损失达到970万美元,是1999年的3倍,每股净损失1.7美元。马萨诸塞州LighthouseBank去年投资2500万美元建立网上银行,今年第一季度就损失75.1万美元,正准备出售其网络。

3美国网络银行前景展望

3.1黑客,病毒是依然美国网络风险防范的重点

机密的交易资料被盗用或改变,帐户资金被挪用,甚至被非法侵入网络系统的黑客篡改账户。如何建立一套网络安全系统,切实保障网络的安全,是发展网络银行需解决的难题。尽管国际上已经开发出一种用于保证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将银行内部网络与外部公共网络隔离开来。但是黑客还是能够穿透这道防火墙入侵银行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病毒是指计算机病毒穿透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机制,侵入网络服务器,从而传染整个计算机网络,使网络工作效率降低或使网络系统瘫痪,这些关于网络风险的问题还是令人防不胜防。据有关资料介绍,1998年7月26日,一种起源于台湾校园网的CIH0病毒侵入INTERNET,几个小时后,病毒在网上四处传播,使与该网连结的6000多台工作站和主机停止运行,其恶迹遍及美、日、德、法等许多国家,经济损失近亿美元。

3.2并购与扩张依然是美国网络银行最近几年发展的关键词

当前美国网络银行的扩张与并购最重要的是看他们以何种方式再进行资产的重构,尤其是关于“特大型”网络银行与中小型网络银行的走向问题。拥有特大型分行网络的银行,其在新市场上收购分行的中间数明显小于拥有(1000个或1000个以下分行的中间数。据有关调查显示,拥有100~500个分行的银行,其中间份额比率15%&;拥有特大型分行网络的银行,其中间份额比率为40%。调查结果显示,拥有中型分行网络的银行对扩张新市场最感兴趣,而拥有特大型网络的银行很少原意要延伸他们的地域“足迹”。分析显示,中小银行和大银行中将存在着重大的战略差异。拥有500个以上分行的银行,尤其是其中的特大型银行,他们将奉行的战略是分行网络较慢增长,他们在既有收购又有转让的市场上进行相当高份额的分行交易,他们向相对新的市场进行扩张的积极性更小。拥有特大型分行网络的银行趋于奉行的战略是在现有市场范围内重新组合或“重新平衡”他们的分行份额。相反,拥有100~500个分行中型网络的银行,他们显然在奉行扩张战略。这些银行的分行网络增长率较高,其分行活动更多地集中于收购,其分行交易更多地是在新市场上和收购(而不是转让)市场上进行。大型网络银行增长暂时停顿的时期而非永久下滑。其实,并购活动的迹象也表明,银行机构期望在其分行网络的进一步增长和地域扩张中获得额外收益。至少,中型分行网络的持续增长给出了这样一个信号:这些银行机构日益增长的兴趣是成为零售银行业服务的积极提供者。

3.3美国网络银行将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在1997~2003年间,美国网络银行的发展都是处于一个相对萎靡不振的阶段,但是在2002年后随着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结合,网络银行的服务与传统银行有了相互的补充,同时随着并购浪潮的兴起,网络银行重新振作起来,不论是在技术上、经营渠道以及运营模式上面都有了一个重新建构的网络基础,因此在未来几年里面,美国网络银行将会在技术上与经营方式上都有可能有所突破获得一个较大的发展。另外随着网络技术在90年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现在逐渐具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他们将习惯于电子商务与网络银行的服务,因此美国网络银行在客户数量上应该是呈一个突破的趋势,未来几年,美国网络银行将出现大的发展。

3.4网络银行的人性化服务将也是其发展的一个重点

技术化、科技化、节约管理费用成为网络银行最为直观、最为表现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冷冰冰的机器无法满足客户尤其是大客户的尊贵感,因此一对一或是更加人性化的网络技术将是美国网络银行发展的一个重点,网络银行正在努力促进技术人性化而不是人类技术化,这是美国网络银行长期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小娟.美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困境[J].新金融,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