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1

一、村镇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是“商业、可持续”。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一种。之所以叫新型,是与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而言。那么,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有何特点?单就银行业来说,至少有四点:一是非市场性。是政府主导而非市场主导,当然体制外的民间借贷除外。二是滞后性。相对于三农发展的资金急需,传统农村金融满足率比较低,资金可得性比较差。广覆盖基本做到了,农村信用社甚至村村有信用站,但三农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落后性。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突破比较难,活力不够。四是非农化严重。农行和农发行力不从心,农信社作为主力军也有决策层次上移和抛弃三农向商业化转向的危险,邮储银行则一直未能摆脱三农资金“抽钱机”的尴尬角色。尤其是号称全球网点最多的邮储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大大加剧了三农资金非农化的程度。这就形成一个悖论:在农村金融这一块,每次播下的龙种,总是在收获着跳蚤。为了打破僵局,必须寻求体制外突破,于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用唐双宁的话说,是一种“汤水效应”,加上这一点点宝贵的增量,“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农村金融这道大餐就有望被激活,变得美味可口起来。针对传统机构的非市场化、落后性,新型机构必须是“商业”的,要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要讲求支农效益,走效益型支农的新路子,不能搞听命行事,不能被长官意志牵着走,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按三农发展的规律和银行业发展的规律办事。针对传统机构的滞后性、非农化,新型机构必须是“可持续”的,这个可持续,要建立在三农可持续发展和银行与三农血脉相连的基础之上,离开三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也必然会失去市场搏浪的相对比较优势。“商业、可持续”,这两点,就是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要求。做不到“商业、可持续”,也就没有资格叫新型机构,顶多是打着村镇银行的招牌,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

二、村镇银行贷款投向是“涉农、本土”的个微小经济体。村镇银行首先是银行,而不是福利院,不是财政救济机关,它是一个企业,是一种市场化的制度安排,追求盈利是必然的。但村镇银行又是机构布局在农村区域(县及县以下),业务定位主要为三农服务的准专业化机构,划了一个大框框,在这个框框内可以自由地飞翔,是一种典型的“笼子经济”。这样运作的结果是,村镇银行可盈利,但客观上服务了三农。对村镇银行的贷款投向,监管政策主要是规定两条:一是必须涉农。要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三者必关其一,或者是农村这个区域的人和企业,或者是农业这个产业的人和企业,或者是农民这个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二是必须本土化。不能搞异地贷款。这是将一县资金运用于一县三农发展的思维,初衷是防止非农化。鉴于资金流动的天性,未来可能会允许在更大的范围内“酌盈剂虚、抽肥补瘦”(现在允许在地市设立总分制村镇银行即是一个开端,因地市一级划为非农村区域)。在“涉农”和“本土”这个框框下,村镇银行就可以自由地选择承贷主体了。当然是面对个人、微小企业、小企业,当然是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优秀市场经济主体。概言之,“涉农、本土”的个微小经济主体,就是当前村镇银行贷款投向的必然选择。

三、村镇银行贷款量的特征是“小额、分散”。“小额、分散”是中国银监会对村镇银行贷款的监管要求。“小额”是相对的,有两个主要参照,一是参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参照银行资本总量。目前,监管指标主要是相对指标(单户比例、集团比例、最大十户占比等),因此,村镇银行规避“小额”的主要方法就是把资本金做大。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非农化。为确保“小额”,从监管层面设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的绝对额监管指标,是必要的。“分散”可做多方面的理解,包括客户的分散、企业的分散、空间的分散、时间的分散、不同风险权重的分散、不同额度划分的分散等等。分散,是为了防范风险,即“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如果说“小额”更多的是为了确保政策精神的落地,那么“分散”则更多的是为了确保风险控制的落地。做到“小额、分散”,村镇银行的方向就算基本走对了。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2

农村是我国经济金融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这一地区设置银行机构,其盈利能力值得怀疑,与近年来工、农、中、建国有银行逐步淡出农村金融服务相反,知名外资银行却深入中国农村设立营业机构,这似乎与汇丰固有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大相径庭。作为国内6个村镇银行试点省市之一,今年7月,湖北省银监局遍撒英雄帖,向花旗、汇丰等几家外资银行发函,邀请它们到湖北农村发展金融业。之后,几家银行均表示,有意到湖北设立村镇银行,但“汇丰”最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者,而且,从材料准备到批复,“汇丰”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那么,“汇丰-曾都”村镇银行成立的动机是什么?将会面临哪些难题?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闪电”获批的背后

曾都只是湖北2007年列为村镇银行试点10个地区中的一个,应该并不是“汇丰”在湖北的唯一可选择地区。而作为战略眼光十分长远的外资银行,“汇丰”显然也不会仅仅为了追赶“时尚”。那么,“汇丰”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曾都?不外乎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曾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05年曾都区生产总值为129.9亿元,2006年为146.6亿元,同比增长约13%,其中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57.58亿元,2006年为62.01亿元,同比增长约8%。2006年曾都区完成全口径收入26612万元,同比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000元。2006年,曾都区实现出口1亿多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出口总额连续6年居全省县(市、区)之首。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06年12月底完成进口14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8.2%。

其二,曾都区民风淳朴,信用意识较高。信用环境或实际金融需求是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通过对当地200多家工业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评为A级以上信用的企业,占比超过70%。另外全区共有25万户农户,农村信用社对其中一半以上的农户进行了评级授信,绝大多数均有较高的信用级别。从当地的金融需求来看,已有的调查资料显示,已调查的农户中,有借款需求的占60%。而且数据表明,农户借款需求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家庭收入越高,借款需求越强烈。有借款需求的农户中,计划将借款用于特色种养和经商的,占据了超过五成的份额,其次是用于建房、买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方面的支出,最后是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支出。曾都区农村税费改革在全省属于先进行列,农民的负担相对较轻,金融生态环境较好。

其三,曾都有着宽松的政策环境。“汇丰”在曾都设立村镇银行,从材料准备到批复,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政府这种工作效率应该足以打消“汇丰”的最后一丝疑虑。当然,政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近远期规划是汇丰村镇银行得以发展的最大把握。曾都区商务局的2007年工作计划显示,曾都区工商企业和普通老百姓的潜在和现实金融需求比一般农村地区大,而区政府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新型农业和工商业企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前景,无形中需要更多的金融供给来满足。作为经济外向型地区,曾都区进出口需求旺盛,这与“汇丰”遍布全球的网点十分切合。

而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曾都现有各类银行业机构网点100多个,银行机构从业人员2000多人;各项存款余额130多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0多亿元;银行业机构种类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及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也有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的金融服务。从理论上说,曾都并不缺少银行业的机构数量,但缺少的是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或者说缺少能促使曾都地区银行业相互竞争以加强该地区金融支持力量的催化剂或兴奋剂。与国内其他农村金融形势的发展状况相同,曾都现有的金融机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地区撤出或淡化金融方面的投入,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当地起主导作用,但力量有限,所以依靠本地金融支持推动曾都经济金融的持续发展,显然力不从心,必须引入更先进的机制、更强大的力量,来推动本地金融业的竞争,带动本地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三大悬疑待解

一家世界一流的外资银行进入金融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的农村,成立的还是一个完全独立营运的村镇银行,这就注定了是一个令人充满疑问的话题了。概括起来,外界有三大疑问。

首先,“汇丰”会“水土不服”吗?

虽然曾都已经具备了“汇丰”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面有利条件,但曾都毕竟是中国经济金融综合实力欠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大,这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曾都汇丰的生存与发展会面临着什么难题?

一是如何打开盈利空间。村镇银行也是银行,不是福利机构,所以无法获得经济利益的银行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弱势化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缺少银行业发展必须有的高效益项目支持,必然使银行盈利空间较小。加之农村村民大多居住偏、散,导致银行业务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经济效益。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银行业务,更好的扩展村镇银行的盈利空间,是汇丰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壮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是外资村镇银行追求赢利的经营目的与中国政府设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存在一定的背离,如何协调村镇银行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如果外资村镇银行单纯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运作,投资人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农业作为高风险低效益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以农村金融为服务重点可能有悖于银行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宗旨,但却是中国政府加强农村金融建设的导向。汇丰村镇银行必须在追求盈利和防范政策风险两方面有所衡量,不断择优选择支持对象,既保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又能使自己防范政策风险,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三是不可轻视的同业竞争压力。前已述及,曾都地区并不缺少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汇丰村镇银行现在还只是星星之火,其生存所面临的同业竞争是显而易见的。虽说是外资银行的后台,但在当地农村老百姓的心目中尚无品牌价值可言。相反,当地同业的中资银行,或许没有先进的管理机制,也或许没有值得夸耀的资金实力,但却有多年修得的乡里乡亲的本土优势。多年的“国本位”意识,使人们更愿意、更放心地把钱存入到农信社、国有银行那里去,这种意识往往在落后地区、农村地区表现得愈发强烈。存款是新建银行的可用资源的基本保证,村镇银行与农信社或本地中资银行相比,至少在品牌信誉、大客户等竞争方面均可能处于明显的弱势,更好的发展客户资源,更多的吸收到存款,是增强其竞争实力的要件之一。

四是农村地区的信贷担保问题。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外资村镇银行由于“人生地不熟”,可用的信贷担保资源就更少了。信贷担保资源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迫使它们不得不输送资金进城,外资村镇银行的有效运作也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否则村镇银行也会产生向城市输送资金的冲动。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汇丰村镇银行需尽力培育能为自己使用的担保力量,另一方面,更多地需要取得当地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设立县乡级的担保机构、理顺动产质押制度等。

“汇丰下乡”,这注定是个令人振奋的话题,但如果“水土不服”,则会陷入“存款陷阱”,即吸收存款十分困难;贷款困难――因为对借款人完全不了解的尴尬境地。汇丰村镇银行要想走更远,必须治好自己的“水土不服”问题。

其次,没有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如何解决通汇渠道问题?

“存款、贷款、转账结算”,这是商业银行最为传统、最为本质的三大业务。解决了“水土不服”问题,可能解决存贷款业务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异地银行间资金汇划问题。我国现阶段异地银行间资金汇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解决:如果是系统内银行间资金代收、代付的业务,可主要通过系统内联行间资金划拨完成;如果是跨系统银行间资金汇划,则主要通过人民银行主持的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两个资金汇划系统进行。村镇银行没有自己的分支机构,无法开展系统内联行异地资金汇划;也因为是外资村镇银行,从技术上和政策上,暂时还不能直接进入全国大小额资金汇划的支付体系结算。作为银行,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根据客户需要办理异地资金汇划业务是其基本职责,外资村镇银行如何实现资金的异地汇划?没有异地资金汇划或异地通汇资格的银行,一如没有双翼的飞机,机身再新,价值再贵,也难以翱翔蓝天。

再次,村镇银行隐含了什么样的因“村镇”而得的优惠?

村镇银行,作为全新模式的农村金融供给新生力量,从监管方面,从税收方面,从地方政府等方面,能得到什么样的实惠?这也是近期已设立或准备设立的村镇银行十分关注的问题。从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除有些享受了当地政府统一对外的部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如土地优惠、税收方面的3年免两年减)外,对银行经营影响比较大的优惠政策较少或不明确。如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定价、所得税减免等。是否能给或给什么样的实质性的政策优惠以支持村镇银行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是摆在中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面前的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前景光明,道路曲折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中的难点。国有银行因为改制等原因,从农村金融中的不断退出、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加剧城乡差距等问题,都是造成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农村金融能否通过机制改革实现商业可持续,如何为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划限,自上而下的改革能否适应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汇丰”下乡,我们看到,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伴随金融领域“狼来了”的竞争浪潮即将从城市席卷到农村。一向瞄准高端客户的外资银行为何会转身进军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凸显了其老牌银行抢占竞争先机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给出了中国金融业多元竞争的重要信号,它预示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一家两家的数量问题,更不是只有大中城市才需要注意的地方概念问题,而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波,冲击的是整个中国大地。“汇丰”下乡至少可以提醒中资金融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你准备好了吗?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3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作为上栗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从2014年成立以来,根植“乡村”这片沃土,践行“支农支小”定位,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深耕农村成效凸显。累计发放农户贷款8605户,户均贷款余额9.65万元,2017年度纳税800余万元,2018年纳税将超过1000万元。现已逐步成长为上栗县乃至萍乡地区一家灵活、高效且拥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农村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进乡村,富民惠民“零距离”

为满足辖区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上栗富民村镇银行行领导班子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下乡,了解当地老百姓“金融难”问题,“村里没有金融网点”“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贷款难”……在得知村民们的困难后,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先行一步,正式启动乡村金融联络员建设,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零距离”。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选取辖区行政村内有一定声望的居民或者人流量大的超市等,作为其的乡村金融服务点,同时抽调银行骨干,对金融联络员集中进行了专门、系统培训,并为培训合格的金融联络员授牌。2017年,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己在全县设立金融服务点100余个,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已开展贫困户联络帮扶、贷款咨询推荐、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为近万名农户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全力推进整村建档,深耕农村“小贷市场”。

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成立初始,便始终在想如何践行好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如何将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扎进上栗乡村这片沃土?经多方调研,最终决定以上栗县高山村为突破口,开展整村建档,深耕农村信贷市场,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激发乡村经济发展。

在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全体客户经理坚持“5+1”“白+黑”模式,在每周一至周五至少安排两个晚上,深入乡村,挨家挨户走访,宣传金融知识,了解村民金融需求。并与该村委会成员联合组成整村建档授信评议小组,由村委会成员根据村民日常表现,对本村各农户进行授信初评,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信贷人员根据村委会评定的授信额度,结合实地走访调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最后的授信核定,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农户建档授信仪式,逐一发放贷款证。上栗县高山村作为我行第一个开展农户建档的村,共建立信用档案350户,发放贷款证305本,授信金额1782万元,该村农户建档贷款余额最高时达1000余万元。目前,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已在上栗镇、金山镇、杨岐乡、福田镇、赤山镇、桐木镇共计6个乡镇、23个行政村开展整村建档工作。现己完成16个村的建档工作,建立农户档案7736户,走访户数7676户,走访率99.22%;授信户数5201户,授信率67.23%。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惠及村民安居乐业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参与到上栗县“百名代表精扶百名贫困户活动”,多次走访慰问帮扶对象,鼓励、引导、扶持其脱贫;针对贫困户设置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发放免担保、纯信用、低利率贷款,利息较普通贷款客户优惠近30%,扶持金山镇山田村村民邱昌旺等一批贫困户开展、扩大家庭养殖,成功实现脱贫,盖起了新楼房……这是上栗富民村镇银行开展精准扶贫、履行社会责任的切实举措,以实际行动推动贫困户“摘帽”,被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时代主人》(2017年第10期)刊发。

围绕农民增收目标。上栗富民村镇银行以“花炮退出企业转型政府贴息贷款”“家庭创业贷”“整村建档信用贷”“低息支农贷”等产品为主打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创业、创收信贷支持。

紧盯农民安居乐业。把支持辖区内农民安居乐业作为创新信贷品种的着力点,积极探索贷款新品种,先后创新性推出“家装易贷”“年货贷”“养老贷”“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惠民贷款产品,产品涵盖农民装修、养老、教育、年俗等各方面,深受农民喜欢。

凝心聚力有所作为,普惠金融频获点赞

经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张智富一行实地考察、调研,2017年12月19日,人民银行萍乡市中心支行正式授予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运用示范行”荣誉称号,上栗富民村镇银行成为江西省首家获此殊荣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4

【关键词】 村镇银行 涉农金融机构 CAP分析 市场定位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格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户收入支出结构的变迁,农村金融供求一直处于失衡状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撤资导致农村信贷缺口进一步扩大。随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呈现以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四大金融机构为主,且农村信用社最为突出的格局。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来自包括农业企业、较大规模养殖户、传统涉农经营者及扶贫对象等多个层次,传统涉农机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需失衡的状况。

中国银监会分别于2006年12月和2007年1月22日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之后村镇银行在我国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4月,全国已建成749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拓宽了“三农”的金融渠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和服务调整,提升了支农效率,成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力量。

二、CAP模型分析

为分析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关系,在此我们利用分析市场定位中常用到的CAP模型,从客户(Client)、经营地区(Arena)和产品(Product)三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

1、经营地区

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意见》和《规定》中对“农村”的限定为:仅指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

村镇银行对于经营区域地的定位是农业省市,其规模可以是县域甚至是乡域,且不跨区经营,在实际经营中多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农村信用社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过去一直是县域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农业银行则确立以县域为基础、充分发挥城市业务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市场定位;农发行侧重定位于农村集镇、城乡结合部及国有农、林、牧、渔场等区位;邮政储蓄则依托其全国网络优势,深入到许多边远地区,以县域及以下地区作为主要经营地区。

可以看出,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地区存在重叠交叉的情况,如何通过市场细分找准自身定位,通过差异化经营确立自身优势,提供独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将是对村镇银行发展最大的考验。

2、客户

在客户选择上,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内部之间都有较大差别。具体来看: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缓解农村金融供求矛盾,支持“三农”发展,因此其主要客户定位是农村信用社未满足的中端信贷农民以及收入不稳定、依靠农业种植维持生计的低端信贷农民;同时,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小微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村镇银行的重要客户。

农信社是过去向个体农户提供贷款的主要正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农户历来都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但由于农村金融长期供不应求、不良信贷率高,因此其个体客户多为自给自足、需要资金扩大经营或种植的农民;农业银行在上市后更加注重对风险的管控,对收益性相对较低、风险波动大的客户也较为谨慎;农发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服务对象围绕地方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龙头企业,多将信贷投入三农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邮政储蓄依托其网点资源和全国网络优势,贴近社区和基层,主要为小企业、个体商户、城乡居民客户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

3、产品与业务

基于经营地区和目标客户的选择,村镇银行的核心业务以贷款为主,提供免担保抵押,或少量担保抵押的小额信贷服务。并结合农户特点、资金需求用途,推出创新型金融产品,如农企联保、林权抵押贷款等;部分村镇银行还提供代缴水电费、工资等业务。

农村信用社依据服务“三农”的要求,提供小额贷款、融资贷款及票据承兑、结算、理财等业务;农业银行凭借其庞大的分销网络和技术优势,向个体及公司客户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及服务,涉及存贷款、结算、理财产品、现金管理业务以及金融机构间合作业务;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主要是面向“粮油棉”等领域办理贷款业务,办理涉农小额贷款、中间业务及支付结算业务;而邮政储蓄已形成了以本外币储蓄存款为主体的负债业务、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及以债券投资等为主渠道的资产业务。

总体看来,传统涉农机构资金相对充裕且发展时间较长,开展的业务种类逐渐丰富,几乎均涉及存贷款、结算、理财、中间业务等所有业务,但信贷方面的产品种类有限,缺少特色化和有创新性的信贷产品,村镇银行凭借其规模小、本土化经营的优势,在产品创新方面更为灵活,这也是其优势所在。

三、村镇银行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大股东优势。村镇银行的创办者多为商业银行等大股东,可通过借鉴学习,将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优秀的企业文化、成熟的信贷操作模式运用到自身发展中,为农民及中小企业提供较为优质的服务;同时,这些股东都是有经济实力的投资者,使得村镇银行可以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2)小法人优势。村镇银行是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一级法人机构,其各项业务决策链短、程序简捷,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相较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具有巨大优势。特别是个体农户及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常“短小频急”,村镇银行恰好可以满足这部分的需求。

(3)政策优势。作为银监会为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而设立的微型金融机构,《意见》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等方面都对村镇银行放宽了条件,且有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支持等政策优惠,使得村镇银行得以迅速发展。

(4)历史优势。村镇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不良贷款少,轻装上阵,无历史包袱。

(5)制度优势。村镇银行作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产权明晰、治理完善、业务种类齐全,而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多严格限制贷款权限,信贷审批繁琐,多数农户和中小企业难以及时获得有效贷款,村镇银行在此方面具有制度优势。

2、劣势

(1)结算网络不畅。在功能上村镇银行可经营存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由于目前没有行号,不能进行结算、汇兑等业务。且多数村镇银行只有一个或少个网点,没有加入银联,不能跨区经营,村民存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十分不便。

(2)信誉度不强、吸储能力弱。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多年的经营培养了许多优质客户,积累了一套有效的揽储方法,在吸收存款方面优势明显。而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开业时间短,且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保守,吸储能力有限。《商业银行法》规定,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持续性的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难以维持开展。

(3)缺乏规模效应。较大规模的银行可凭借其规模优势,通过相对较少的资本及流动资产进行经营。而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仅局限于本地经营,缺乏规模效应,致使其信贷能力在相同条件下弱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较高。

四、总结

村镇银行是银监会为解决我国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低、供求矛盾等问题而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促进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机构并立的新竞争格局的形成。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在县域、镇域范围内为本地有贷款需求的个体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小额贷款产品,这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既有交叉重叠又各有差别,弥补了农村金融借贷市场的空白和不足,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村镇银行的出现对我国农村金融原有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对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业务发展、市场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强化了其危机感,但同时又提供了双方合作共赢的机会,传统涉农金融机构可以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者,利用村镇银行制度和“小法人”优势借船出海,积极为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如何通过在市场定位的细分中识别村镇银行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异同,进行差别化发展,抓住市场空白,在日渐完善的金融市场中提供特色化创新金融产品,将是我国现有农村涉农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挑战。

【参考文献】

[1] 赵洋:“微型金融”的出路是比较优势[J].金融时报,2012(5).

[2] 农发行云南省分行课题组:农发行与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关系的调研——基于云南的调查[J].调查研究,2012(2).

[3] 伍崑: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探讨——基于对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调查[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4] 邹力宏、姚滢: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4).

[5] 孙爱琳、巫英:对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6).

[6] 庞晶、胥雪刚:农业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0(3).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5

国家扶持村镇银行的原始目标是为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注入资本,满足农村和农业的融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以及作为风险高但效率偏低的弱势农业经济,它的天然属性和发展模式严重受自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这不断驱使村镇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将资金转移到盈利更多的标的上,致使满足农村中弱势群体资金需求的政策目标无法实现。这极易动摇村镇银行服务三农、支援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王修华等(2013)通过对重庆、四川、湖北等地19家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的调查数据发现,多数村镇银行把贷款服务对象重心放在县域中小企业身上。从平均值来看,这些村镇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比例占贷款余额的将近一半,为46.1%,最高比例为87%,而对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的比例平均值则分别为31.8%和13.4%,有的村镇银行甚至还没有发放涉农企业贷款的记录。

二、我国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弱化的原因

造成我国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村镇银行商业性与政策宗旨的矛盾

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是使之服务“三农”,但是,在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的规定上,银监会颁布的《暂行规定》则明确表示:村镇银行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与一般商业银行性质相同,要按照商业银行制度设计和框架运行,把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作为经营原则,追求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的趋利性就决定了要改变其偏好使之服务弱势“三农”,前提是使他们获得收益或者不减少他们的收益。村镇银行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弊端,商业性定位与其履行服务“三农”的职责存在一定矛盾,结果,村镇银行在经营当中不知不觉地就发生了业务的偏离,不能完整地服务于“三农”(柴瑞娟,2009)。可见,如何既保证村镇银行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就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经营中的核心课题和改良方向。

(二)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与政策宗旨的矛盾

《暂行规定》第25条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此项制度被称为“主发起银行制度”。王劲屹,张全红(2013)认为,村镇制度采用“主发起银行制”的创设安排,确保开始就让设立行控股村镇银行,凭借主发起银行的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尽量保证村镇银行的经营安全。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主发起银行制”虽提升了经营安全性,同时却也影响村镇银行服务于“三农”的宗旨。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银行一般都在村镇银行中处于绝对的控股地位,这样主发起银行很容易会把新设立的村镇银行视作附属或者分支机构,用自己追求高利润的经营模式或其他考虑左右村镇银行的网点分布和经营方针,而不是去考虑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宗旨。例如,近年来外资银行汇丰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到2013年8月,已在湖北、重庆、福建、北京、广东等地设立了12家汇丰村镇银行,加上其下属的10家支行,服务网点达到22个,是在中国内地中拥有最大的村镇银行网络的外资银行。分析人士指出,汇丰银行是利用政策借助村镇银行的设立来达到布局中国大陆的战略考虑,而不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

三、化解村镇银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冲突的对策建议

(一)重新明确市场定位

姬雪萍(2011)认为,村镇银行要想找准定位,前提条件是清晰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农民,大致可分为三类——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农民、“先富起来”的农民。相应的,农民状况的层次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发展的阶段性,根据以上三类情况,村镇银行的发展相应地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扶贫,集中发展种植、养殖业,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困难;第二,共赢,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村镇银行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或参与扶持起来的比较成熟的经济区域,而且逐步引进了保险、担保、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相关金融产品,自身规模也有所扩大,即进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竞争,随着农业产业条线的延伸和规模化实行,民营企业兴起,村镇银行就能充分依托其投资方的外向型服务功能,这才得以充分显现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

(二)改革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

“主发起银行制”不利于对村镇银行服务“三农”进行引导,造成村镇银行布局失衡,同时也打击了民间资本等其他投资主体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对现行的村镇银行发起人制度进行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的设立与经营。应放宽发起人的限制。我国目前正在考虑对于民营企业设立银行政策的放开,因此,可以规定一些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也能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并进行一些试点。

(三)降低涉农贷款风险

村镇银行如何发展范文6

(《财经》2011年第20期“挥别‘巢湖市’”)

对于撤市原因,本文提出两点:巢湖本身经济发展的不理想,合肥市为了做大做强成为安徽省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冲动,二者孰轻孰重是个难以回答的谜题。尘埃落定之后,过多的分析已无意义。8月23日,撤市之后第一天,巢湖市人民广播电台的频率里传来的是合肥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对于这个城市的市民们来说,这个存在仅12年的地级市已经变成了历史。

更多的考虑应放在已经在地理范围上扩大的合肥等城市身上。单是做大城市规模并不难办,但如何做优做强,如何真正成为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实现与省内及区域内其他城市的良性互动,这场“考试”才刚刚开始。答案如果不理想,巢湖市的被分拆,将显得毫无意义。

湖南 刘继军

伪造“新税法”玩笑开大了

(《财经》2011年第20期“‘47号文’的减税民生”)

打着国税总局名义的通知原来是假的,这年头还有什么是真的?在这个媒体时代,都说自己在民意面前反应迅捷,但为什么传闻“天下皆知”后的某日下午,相关部门才迟迟出来辟谣?

伪造的是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迎合的却是合情合理的民意。个税上的这点心思,谁也玩不过权威,但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迟早要契合这个时代的正义与公平。CPI高涨不下,生存负担举步维艰,利息为负、工资不涨、社保缓进,藏富于民的理念为什么不能落在年终奖上?

有关伪造新税法的玩笑开大了,但国税总局这一嗓子辟谣,让2011年的幸福指数眼看着唰唰跳水不休。

《财经网》网友

村镇银行破题之道

(《财经》2011年第19期“村镇银行规划重来”)

如何实现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是个全球性难题。2009年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规划,最终遭遇“流产”的窘境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以商业性银行的思路打造村镇银行,此对策从一开始就不对路。此规划实践中出现种种“异动”:各主发起人银行为了获得扩张牌照才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为了资金的周转和经营效益主做大客户等等现象,只是此种不对路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