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状况分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营状况分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范文1

关键词: 企业并购;动态博弈;并购企业;被并购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15-020引言

企业并购(M&A)是指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为获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是企业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总称。自1895年第一次并购案发生至今,五次并购浪潮席卷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产业的同质化,以资产和资源重新配置为目的的企业并购行为成为了市场运行中的一种重要经济活动,也成为了反映一国或地区经济活动水平的标尺。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并购方和被并购方之间的交易行为早已被作为一种博弈行为来进行研究。而用动态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企业并购行为对于提高并购理性、规范我国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我国企业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1博弈模型假设

在并购过程当中,主要参与者是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并在此基础上对双方的并购行为进行了假设。

①博弈参与者为并购方企业A和被并购方企业B,只存在单一的买方和卖方。

②博弈双方是理性经济人,并购对双方都有利。

③并购方企业A有买和不买两种选择,被并购方企业B有卖高价和卖低价两种选择。

④被并购方企业B清楚自己的经营状况,而并购方企业A只能知道被并购方企业B的报价,对被并购方企业B的经营状况不具有完全信息。

⑤对于并购方企业A,被并购方企业B经营状况好与坏时的并购价值分别为V和W。

⑥被并购方企业B的价格有高低两种:高价为Ph、低价为Pl;当被并购方企业B的经营状况坏,则需要对企业进行包装,包装费用为C。

⑦为了简化分析,假设V-Ph>W-Pl>0>W-Ph不等式成立。

⑧并购方企业A根据经验判断:P(g|h)=a1;P(b|h)=1-a1;P(g|l)=a2;P(b|l)=1-a2。其中g表示经营状况好;b表示经营状况坏;h表示被并购方企业B出高价;l表示被并购方企业B出低价。

2博弈过程分析

在并购过程当中,并购方企业A有买和不买两种选择,被并购方企业B有出高价和出低价两种选择。在博弈中,两者能够自由选择,博弈进行到哪个阶段、出现哪种结果,需要计算各自的收益以及确定并购双方能否合作,企业并购的动态博弈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括号内第一个数字为被并购方企业B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并购方企业A的得益。并购双方的博弈过程为:自然N首先选择被并购方企业经营状况好或经营状况坏,这里用g和b来表示;然后由被并购方企业决定卖高价还是卖低价;最后由并购企业选择并购或不并购。无论被并购方的经营状况好或坏,被并购方都可以选择高价或低价,所以并购方企业并不能根据被并购方出价的高低来判断被并购方企业的经营状况,还要搜集其他信息,例如并购方企业可能要对被并购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一系列纵向和分析,如果是上市企业,还可以参考上市企业的市场价格等。而被并购方企业的策略选择主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并购方企业的策略选择以及以前类似并购案例知识和数据作出选择。

2.1 对并购方企业的分析

2.1.1 当被并购方企业出高价时的得益如果被并购方要的是高价,并购方企业选择并购,则期望得益为

UAh=P(g|h)(V-Ph)+P(b|h)(W-Ph)=a1(V-Ph)+(1-a1)(W-Ph) (1)

如果并购方企业选择不并购,则期望得益U■■=0。所以并购方企业选择并购的条件为

a1(V-Ph)+(1-a1)(W-Ph)>0, (2)

即a1>(Ph-W)/(V-W)。 (3)

令f1=(Ph-W)/(V-W),w1为被并购方企业出高价时并购方企业选择并购的概率,则根据0-1分布的性质以及(1)-(3)式,有如下等式成立

w1=P(a1>f1)=(V-Ph)/(V-W),

1-w1=P(a1

2.1.2 当被并购方企业出低价时得益如果被并购方企业要的是低价,并购方企业选择并购,则期望得益为

UAl=P(g | l)(V-P1)+P(b | l)(W-Pl)=a2(V-Pl)+(1-a2)(W-Pl)(4)

如果并购方企业选择不并购,则期望得益U■■=0。所以并购方企业选择并购的条件为

a2(V-Pl)+(1-a2)(W-Pl)>0,(5)

即a2>(Pl-W)/(V-W)。(6)

令f2=(Pl-W)/(V-W),w2为被并购方企业出低价时并购方企业选择并购的概率,则根据0-1分布的性质以及(4)-(6)式,有以下等式成立

w2=P(a2>f2)=(V-Pl)/(V-W),

1-w2=P(a2

2.2 对被并购方企业的分析

2.2.1 被并购方企业经营状况好时的得益分析当被并购方企业经营状况好时,其出高价的期望得益是

UBh=w1×Ph+(1-w1)×0=Ph(V-Ph)/(V-W)。

当被并购方企业经营状况好事,其出低价的期望得益是

UBl=w2×Pl+(1-w2)×0=Pl(V-Pl)/(V-W)。

根据被并购方企业在经营状况好时的净资产公允价格一定大于其在经营状况差时的售价,所以一定有UBl

2.2.2 被并购方企业经营状况坏时的得益分析当被并购方企业经营状况坏时,其出高价的期望得益是

U■■=w1×(Ph-C)+(1-w1)×(-C)=(V-Ph)/(V-W)×(Ph-C)+(Ph-W)/(V-W)×(-C)=Ph(V-Ph)/(V-W)-C。

当被并购方企业经营状况坏时,其出低价的期望得益是

U■■=w2×(Pl-C)+(1-w2)×(-C)=Pl(V-Pl)/(V-W)-C。

比较被并购企业经营状况坏时,出高价与出高价时的期望得益

U■■-U■■=[Ph(V-Ph)/(V-W)-C]-[Pl(V-Pl)/(V-W)-C]=[(Pl-Ph)V-(Pl-Ph)(Pl+Ph)]/(V-W)=(Pl-Ph)(V-Pl-Ph)/(V-W)。

并购方企业对被并购方企业在经营状况好时价值的评估与被并购方企业出高价时的价格的差值不会大于被并购方企业以低价出售的金额,所以根据博弈论中纳什均衡的定义,当被并购方企业的经营状况坏时并且清楚并购方企业的先验概率时,出低价时被并购企业的最优选择。

由于并购双方都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正常交易中,并购方企业愿意出高价去并购一个经营状况坏的企业从而损失自己的利益。而且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这种情况是不被允许的,出高价去并购一个经营状况坏的企业,不仅使并购没有带来预期的好处,还有可能是两家的经营状况都变差,从而损害双方的利益。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看,高价购买经营状况坏的企业会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从而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福利的增加,甚至会使其下降。

在被并购方企业出价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并购方企业当被并购方企业出高价时,选择并购的概率为w1,选择不并购的概率为1-w1;当被并购方企业出低价时,选择并购的概率为,选择不并购的概率为1-w2从而达到完美贝叶斯的混合均衡。

3结论和建议

在并购活动中,博弈双方的行为相互影响,每个博弈方在做出自己的策略选择时都必须考虑对方可能产生的反应。针对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国有资本占据优势的情况,本文给出以下建议:并购方企业要慎重选择目标企业,并购之前一定要详细准确地了解被并购方企业财务状况及其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被并购方企业应评估并购对企业营运及公司价值的影响,防止并购以后由于信息闭塞而造成损失,另外还要遵循商业道德和市场游戏规则,坚决杜绝违规违法操作。

参考文献:

[1]徐增标,刘卫国,葛金田.《企业并购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06,25(7).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旭东,肖秀丽.《企业并购的博弈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范文2

(一)理念创新驱动内部审计视角变迁

1.由关注“已发生问题”向关注“已发生问题和潜在问题并重”转变。内审部门以数据分析为抓手,通过对系统内部数据、外部区域或行业风险数据、客户经营趋势数据及以往检查发现问题数据的综合分析,提前预判单一客户或行业集群风险,实现由“震后救援”向“震前预报”的转变,帮助经营管理者赢得缓冲时间,采取有效的风险缓释措施和手段,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2.由“以揭示问题为主”向“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重”转变。内审部门以增加价值为核心,主动融入经营管理,紧贴银行转型发展大局和经营一线实际,从揭示问题切入,以解决问题落脚,总结、分析、归纳普遍性问题,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有针对性、有分量、可操作的建议,有效提升审计价值。3.由“着重提升查证分析能力”向“提升全面服务转型发展能力”转变。内审部门以提升能力为目标,围绕建行转型发展规划重点和要求,拓宽内部审计服务领域,不断积累经验和方法,完善审计规范体系,构建实用高效的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加快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全面打造与转型发展相匹配的审计能力。

(二)工具创新突破内部审计发展瓶颈

1.系统功能实用、丰富。建设银行自主研发的非现场审计系统(OAS),是一套专门供审计人员使用的数据分析工具软件,累计荣获两项国家专利,并获人民银行科技发展一等奖。该系统提供数据关联、排序、合并、分组汇总、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标准工具,为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奠定了坚实根基。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发现审计对象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估审计对象风险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主动识别业务商机,辅助业务部门开展精准营销,提供咨询服务。2.数据种类多样、灵活。一是非现场审计系统数据来源面广。涵盖银行境内外结算、信贷、财务、证券、理财及电子渠道等60多套主要业务系统,涉及数据表近4000张,数据总记录数达上万亿条。二是系统数据灵活性强。系统中预留了自定义数据加载通道,审计人员可直接将从外部获取的结构化数据加载至系统中,结合系统内数据开展业务分析。3.集中管理高效、安全。非现场审计系统依托建设银行新一代企业级数据平台和桌面云技术,实现了数据的总行集中加载;同时,遵循“用所必需”的授权原则,统一管控数据访问;为跨地区审计分析工作,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高效的应用平台。企业级数据平台采用MPP(大规模并行处理)云计算技术,可大大提高数据分析效率,提升用户体验;而桌面云技术的应用,则提供全流程云端服务,实现了数据分析和应用“不落地”,增强了数据应用安全性,防范了信息安全风险。

(三)模式创新引领内部审计思路更迭

1.数据分析模型创建流程化。通过对不同业务流程及相关系统数据结构进行分析,以审计方案为出发点,开发对应审计测试点的模型。而后,采取交叉复核、技术复核、业务复核等手段,校验模型是否满足审计工作需求,对有缺陷或效率低的模型进行优化,以建立有效的审计模型体系。2.数据分析模型群组式管理成效初显。非现场审计系统中的数据分析模型,由单一模型正逐步转变为跨区域、跨业务、跨渠道的若干模型群组,可辅助审计人员定期监测相关业务风险。3.数据核查模式集散化运用日趋娴熟。鉴于非现场审计系统集中管理特点,建行审计部门集中优势资源,组建了若干专业团队。同时,辅之以审计疑点分散交由各分行驻地审计机构核查,形成了“集中分析,分散核查”的新型审计模式,节约了审计资源,促进了审计项目质量提高。(四)信贷资产质量牵动人心,风险预警价值凸显1.高管层密切关注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内部审计责无旁贷。近年来,我国处在经济下行期,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压力增大,资产不良率有所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伴随目前改革深水“攻坚期”和经济新常态“转换期”的叠加形势,我国经济增速仍显低迷,对公信贷业务风险仍是各银行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阻力之一,引发高管层密切关注。作为公司治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石之一,做好对公信贷风险分析与预警研究是内部审计职责所在。2.经营管理部门资源有限,内部审计具备一定优势。目前,业务经营管理部门主要依赖信贷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客户经理的贷后检查来进行企业信贷风险预测。而内部审计条线具备数据资源、分析团队和工具方法等方面优势,能够从审计的视角开展对公信贷风险分析与预警研究,为业务部门风险预警提供参考。3.强化内部审计融入性,助力审计自身转型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融入性、前瞻性是建设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持续关注对公信贷业务合规性问题的同时,创建信贷业务风险分析与预测体系,提早捕捉风险预警信息,将更有效地推动内部审计融入日常业务经营管理工作中,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

主要功能

预警体系的总体思路是,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整合银行多个系统数据资源,定义相关指标,编制非现场模型群组,建立“企业经营状况定量分析”“企业重大风险事项定性评价”两大核心模块,再通过风险分析整合工具,形成对公信贷客户分类预警名单。风险分析及预警方法体系的主要原理如图1。

(一)企业经营情况定量分析模块

1.选指标。科学选取经营变化预测分析指标。借鉴企业破产预警分析理论,审计人员研究了信用风险与企业经营状况的关系,重点围绕贷款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挖掘能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数据开展分析。审计人员进而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挖掘出“业务成长性、市场拓展能力、经营活动规模、经营稳定性、短期偿债能力”五大类16项动态指标,构建信贷客户风险计量分析框架,如图2。2.看趋势。运用趋势分析工具研究指标周期变化。审计人员利用Excel相关功能,专门开发了趋势分析工具,并运用该工具计算企业经营情况指标周期变化趋势,形成单个指标的周期变化趋势值,以了解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如企业的经营稳定性指标波动大,意味着企业经营不够稳定,企业的风险相对较大。3.定权重。结合历史信息,确定权重,实现风险量化。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已形成不良的和经营状况良好的两组对公信贷客户的历史数据,初步设定权重。再用大量企业数据予以模拟,迭代修正。最后,根据每个客户的趋势值和权重,计算得出客户的经营情况风险值。

(二)企业重大风险事项定性评价模块

企业重大风险事项定性评价模块,主要是依据审计经验,拟定三大类15个重大风险事项,根据风险事项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大小设定风险权重,而后利用非现场审计系统编制疑点筛查类模型,定位每个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点,计算得出单个客户重大风险事项的加权风险值。1.捕捉风险线索,揭示客户风险特征。审计人员对近年来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提炼了与客户信用风险密切相关的三大类15个重大风险事项,如图3,并在非现场审计系统中编制疑点筛查模型,捕捉具有上述风险疑点的企业和相应的风险线索。2.确定风险事项影响,科学定义风险事项权重。根据客户风险特征的相关性及风险重要程度,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级;同时,根据已形成不良的客户历史风险事件,调整修正后,最终形成各风险事项的权重。3.计算客户风险值,实现定性分析量化比较。对非现场审计系统筛查出的具有风险疑点的客户进行加权评分,客户的风险疑点越多,疑点的重要性越高,则风险值越大。

(三)风险分析整合工具

1.分级整理定性与定量结果。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定量分析”“企业重大风险事项定性评价”两个模块,得出单个客户企业经营情况、企业重大风险事项两个风险值,按照大小排序,分别确定企业经营风险分级预警名单及企业涉及重大风险事项风险分级预警名单。2.整合确定最终预警名单。依托定量和定性分析产生的信贷客户分级预警名单,经过有机整合和综合判断,确定对公信贷业务风险一级、二级预警名单,预警名单整合工具如表1。审计项目实践中,在对单个客户进行风险分析并确定风险预警名单后,内审人员可继续对行业、区域、所有制等多个维度进行风险分布分析,绘制风险分布图,供业务部门参考借鉴。

主要特点

(一)体系设计上,多渠道、多视角风险“画像”,实现风险前瞻预判

1.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交织,构建风险成像体系。预警体系是一套基于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体系工具,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和趋势,定性评价企业重大风险事项,综合研判对公信贷业务风险,从而辅助经营管理部门提前识别客户信贷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干预、早化解,有效提高了对公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水平。2.有点有面,个体风险“画像”与区域风险“分布”相结合。一是实现对单个客户的风险画像。预警体系可结合以往审计发现、外部舆情、区域经济现状等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客户是否潜在重大风险事项,融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判断对公信贷客户的整体风险状况,实现对其风险的前瞻预判,促进全行对公信贷业务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实现对区域客户的多维分析。运用预警体系,可实现对公信贷客户的风险筛查,应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反推信贷政策和管理现状,可描绘全行信贷客户区域、行业、规模和组织形式等不同维度的风险分布图,为信贷投放提供参考。

(二)工具运用上,综合不同技术方法,让数据反映风险

1.以非现场审计系统为核心,夯实预警体系根基。一是通过充分挖掘非现场审计系统资源,综合运用数据清洗、整合、筛选等方法,编制分析类模型,以投融资活动、薪酬支出等16项分析指标为引导,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现状;二是通过编制疑点类模型,对资金流向高风险行业、企业高管存在不良行为、企业担保圈复杂等15项风险特征进行充分识别,捕捉信贷企业未暴露风险事项。2.以风险赋值为重要手段,完成对片段式风险信息的整理。审计人员运用Excel工具,创新研发趋势分析及风险计量工具,参照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多周期数据趋势分析,计算相关权重,实现单一或多指标的风险计量,得出由客户经营趋势变化带来风险值。

(三)数据来源上,有效整合行内外多类数据源,分析视角丰富而立体

1.丰富优化数据分析来源渠道。当前经济环境下,有些企业的财务报表可信度欠缺,影响银行对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判断。预警体系所涉及的企业经营状况指标,主要来源于对公信贷客户存款账户交易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财务报表数据及客户经理人工采集数据的局限性。例如,用电费值替代电量值,用工资人数替代员工数量,用工资额替代员工工资总额,用纳税金额替代客户税收额变化比率,用客户账户销售收入替代主营销售收入变化等。2.拓展外部互联网数据,满足风险预测闭环要求。审计人员依托互联网搜索平台,创建了互联网舆情监测工具,重点抓取诸如环保处罚、法院失信人名单、重大交易及兼并重组信息、停工裁员等外部负面舆情信息,并通过与银行对公信贷客户名单进行匹配,打通风险前瞻预判“最后一公里”。

(四)组织模式上,集约运用资源,实践检验成果

1.集中分析分散核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组织全行大数据分析优秀人员集中研讨大数据风险分析与预测的总体思路、方法和解决路径,充分运用非现场审计集中系统的跨区域、跨系统等数据资源集中优势,对全行对公客户进行信贷风险“体检”。这样既提高体系创建和研发的速度,又实现单次批量化客户风险分析,节约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2.实践修正权重,提高预警精准度。创新一套研究体系需要从实际效果反推体系正确性,同时不断修正相关权重,提高预警体系的正确性。内审机构在将预警名单提供经营部门后,周期性跟踪名单企业的风险状况,并加以记录、整理、分析,检核预警体系分析预测风险的准确性并修正部分权重,提高体系的分析可信度和预警精准度。

主要成效

(一)对公信贷客户风险识别、预警能力显著增强,风险预警结果精准度较为理想

通过持续跟踪,预警体系提出风险的客户名单中,由经营管理部门重检确认为风险客户的占比高达七成以上。其中,超四成属于预期经营状况出现严重恶化趋势的客户,近六成属于经营状况正常,但涉及重大风险事项的客户。同时,在风险确认后的几个月内,近四成的风险预警客户贷款由正常关注进入不良,部分风险预警客户贷款已进入核销、转让等资产保全程序。

(二)对公信贷客户风险预警

前瞻性优势显现,不良资产应对化解措施提前将风险预警时间与贷款到期日相比,提前1-3个月、3-6个月、6-9个月、9个月以上预警的客户占比分别为29%、17%、20%、34%,为业务部门平均多争取6个月的风险应对及化解时间,如图4。

(三)对公信贷风险客户名单制管理得以落实,信贷资产得以充分保障

经营管理部门充分运用预警体系提供的风险客户名单,快速反应,及时制订信贷退出计划,取得良好效果。以某一级分行为例,该行经营管理部门参照审计提供的预警客户名单,采取提前清收贷款方式,挽回潜在风险信贷资金超3亿元。

(四)对公信贷客户区域、行业分布情况明朗,利于未来信贷政策调整及制定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范文3

一、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众所周知,财务报告是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货币表述是形式,企业经营是内容,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财务报告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在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以货币为企业经营状况的表述形式,有着不可否认的优点。这些优点概括起来,一是它能从整体上反映企业各时期的全部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且层次清晰,分类明确,有较强的系统性,人们通过它可以较快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二是它能为相关集体提供决策的依据,它所反映的企业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分配状况和涉及的风险等,是相关集团进行决策时必不可少的信息;三是它能从价值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适应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需要。总的说来,货币表述这种形式是能为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内容服务,二者是统一的。 

但是,财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对立的一面,主要表现是:其一,货币形式无法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部内容,企业作为复杂的实体系统,其人力、财力、物力的实体性流动是主体。尽管这些实体有形物的价值可以通过货币来表现,但它们本身毕竟不是一般等价物,而且也可以从其他角度,以其他形式来计量,这些形式计算的结果,并不总是与货币计量相一致,可以说,不一致是绝对的,一致是相对的。其二,货币作为会计统一计量单位是建立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这一假设基础上的,但现实货币在其运动中其价值量是经常变动的,有时变动幅度很大,这就不能不使财务报告的货币表述偏离企业实际进行的价值运动。其三,财务报告以货币计量掩盖着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事实。企业经营活动中有许多事项是非财务性的,如企业管理者的信誉,企业职工的团体精神,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等都无法用货币表述,但这些对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来说又是很有价值的信息。 

企业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告诉我们,对一个企业的信息者来说,既要充分利用财务报告的货币表述来披露企业信息的积极作用,又要辅之以其他形式来传播企业信息,使外部公众更多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企业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进行决策时,既要重视企业财务报告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息,又不可把它作为决策的唯一根据,还要从其他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考察。这对于投资决策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意识到企业财务报告货币表述的局限性,才能克服投资的盲目性。 

二、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报告信息所必具的两种属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属性的财务信息,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密切联系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可靠性,就没有相关性。只有可靠的信息对决策有实用价值。财务报告的信息越可靠,越受到使用者的关注。因此,从国家政权到法律,都在为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保障。比如,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必须经过会计师审计等制度都是为了防止财务报告信息失去客观性,只要财务报告信息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就能为使用决策服务。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可靠性和相关性也是有矛盾的。一般说来,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来自历史资料,不加入任何主观成分。例如,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可靠性较高,这些信息源于当时交易的记载,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这些信息从性质上说是“向后看”,而信息的使用者在决策时是“向前看”,他们最关心的不是这些状况过去如何,而是未来如何。所以,上述信息可靠性虽高,但相关性很低。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就需财务报告具有预测性内容。由于预测从本质上说是根据事物的历史和现状对事物未来的主观推测,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因此,主观推测很难与未来的客观实际相吻合,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为了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价值,就不能死守可靠性而不考虑相关性。 

正确处理财务报告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必须本着遵守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则。把可靠性作为相关性的前提和基础,在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态势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增加财务报告中预测性内容。

 

三、财务报告的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矛盾 

财务报告的精确性与非精确性是由财务报告本质决定的。就财务报告的本质而言,一方面,它反映的是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财务影响,反映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来龙去脉,这些因素尽管复杂,从静态价值是可以精确计算的,这是财务报告的基础。另一方面,财务报告又必须对许多跨期事项或未决事项作出判断,进行计量。由于这些因素受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必须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财务报告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矛盾。财务报告的精确性要求我们,对已经发生了的交易和事项尽可能地作出精确性计量,以便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的运营状况。财务报告的非精确性告诉我们,财务报告对企业运营状况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其中包含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包括主观的、人为的因素作用。财务报告的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对财务报告的态度应是辩证的,不能因为其非精确性而使可以精确计算的因素也马马虎虎,这样就容易导致财务报告对企业运营状况的歪曲反映。只有精确性是非精确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精确才能保证财务报告制度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片面追求财务报告的精确性而否认非精确性的合理性。这种非精确性的存在给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留下余地,也对主观能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黑格尔的逻辑,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只有给非精确性以正当的地位,人们才能对跨期事项和未决事项进行判断,使这些合理的判断成为财务报告的内容,并使财务报告有超前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状况功能。简言之,财务报告的精确性与非精确性的统一,才使财务报告即反映企业资本运营过去,又反映资本运营的未来。 

四、财务报告内存矛盾的发展趋势 

事物矛盾运动内含着事物发展趋势,财务报告也是如此。财务报告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决定着财务报告将以现行价值标准或市场价值标准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计算并用,为表现其为内容服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技术环境迅速变化,从而使传统会计模式,尤其是历史成本计量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但取代这种方法的理想模式又不可能很快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势必使财务报告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两者兼顾的方法,即不完全抛弃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又采取某些形式的市场价值标准,混合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计算方法以解决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由于采用现行价值或市场价值更有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掌握企业的发展趋势;由于现行价值基于市场交易,更能反映企业价值运动的实际情况,在财务报告的计量中,必将越来越多地采用现行价值标准。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范文4

摘 要 财务报告能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效益以及企业的资金流向,是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财务报告编制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重要环节,能有效的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所以财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告报表时需要认真、谨慎,在一定的规范内进行有效的编制,信息要真实可靠、数据统计需完整等等。

关键词 财务报告 编制 质量

企业会计核算最终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是反映整个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信息,应该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在编制企业财务报告时要积极发挥财务负责人的领导作用,规范财务报告体系,提高会计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来保障财务报告的质量。

一、财务报告编制存在的风险

(一)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

财务报告编制首先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保证财务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一个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致使企业内部财务报告混乱,没有章法。在资金管理与数据分析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财务功能,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

财务报告既有数据又有文字,它与会计报表不一样,除了一般的会计报表以外,还包括会计报表的附注与财务情况说明书,这样才算得上一个完整的财务报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财务报告内容不够完整,有些只编会计报表,不编会计附注及说明书;另外,报告形式与编制手续不够完整,比如财务报告没有封面,不编页码,没有公章等等;还有些问题是财务报表信息不完整,比如对期后事项、关联交易交待不清楚,或者对它们只字未提等。

(三)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会计工作对专业性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工作人员认真、谨慎,不能有半点差错。专业性和准确性是保障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会计人员专业性不强,态度不认真,那么在做财务报告时肯定会漏洞百出,严重影响财务报告编制的质量。

二、提高财务报告编制质量的措施

(一)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应该在合理的规划设计下进行编制,以便于适应各个不同的决策层。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主要作用是为投资人、债权人以及投资者提供企业准确、有用的信息;为企业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预期现金净流量的金额、时间安排和不确定性等信息;另外还提供一些有关企业经济和资源等方面的信息。所以,财务报告应该按照战略层、经营层、以及业务层需要做不同的技术处理和数据组织。

(二)保证财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财务报告内容复杂,需要大量的文字、数据与计算作支撑,一般的财务报告主要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这类财务报告的格式比较固定,业务规划和数据很少变化,只作为日常经营情况了解。常规财务报告体系要求精简实用,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反映企业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要涵盖企业的产量、销量、能耗等内容,还要包括企业的业务数据。制作过程中要统一、清晰,避免因财务人员的疏忽而导致的数据不完整和信息的纰漏。另外要做好财务报告说明工作:

1.重点数据的说明.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对企业重点数据的来源以及用途加以说明,在财务报告中,重点数据关系到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所以应该详细说明重点数据,保证重点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2.计算过程的说明.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一般都会有统一的编制要求,按照这个编制要求,对于间接得到的数据计算过程加以说明。以便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便于对数据的结果进行校验。

3.对影响财务报告编制的因素作详细说明.企业的结构与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时,会影响财务报告的编制,财务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变化的因素进行详细的说明。

(三)完善会计信息核对制度

会计工作需要严谨、认真,企业应该从会计记录的源头,建立企业日常信息定期核对制度,使财务报告更加真实完整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避免主观原因造成的企业虚假交易、虚构费用等风险。在日常会计处理中,会计人员要及时进行对账,正确处理会计记录与企业实际经营之间的关系。及时进行实时物资、会计凭证、往来单位以及个人信息的核对工作,发现差异及时调查,并给予解决。记录好会计期间,使会计账证一致,保障会计记录数据的真实性。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与认真的态度,所以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一般也比较高。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保障会计信息完整性、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质量,必须有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会计队伍作保障。在企业内部建立会计知识考核制,定期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讲解与宣传,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会计工作。

结语:财务报告的编制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财务报表的编制工作,保证财务报表的质量。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和日常会计信息核对制度,同时提高整个会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从而有效提高财务报告的编制质量,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范文5

关键词: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思考

内控制度,是企业或事业单位为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旨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水平,杜绝重大失误和损失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关系到企业正常发展。如果一个企业的内控制度有效和完善,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各项工作才会有章可循,会计作息才会真实可靠中,企业的经营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的违法违纪问题也可以大量减少,企业生产、销售、采购各个环节业务紧密衔接,不出漏洞,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作用

企业内控制度,已经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对加强和完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它从过去简单的查错防弊,上升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财产物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保证,加强财产物资的有效管理,对企事业单位来说,可以防止和减损失浪费,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二是监督制约作用:规范而有效的内控制度,可以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有序运行,收到预期的效果。所谓监督,就是在风控制度的范围内,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各个环节执行不同的内控制度并发挥作用。通过业务授权和人员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浪费,加强考核,使风控制度真正起到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所谓制约,就是利用各环节业务流程,根据业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加强管理,自动起到维护企业经济利益的作用。三是防范企业运营风险。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企业总体的民展目标,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防范各类风险是很有必要的,加强企业内部预防和控制,并对和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薄弱环节起先有效控制,防范企业风险。四是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有效开展。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审计、统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建立企业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紧密结合内控制度,充分民挥内控的整体作用,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通过加强严密的监督与考核,配合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进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内控制度的内空和作用。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作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我国企业经营失败的很多问题都与内部控制的薄弱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以及违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乏和无效。而内部控制的薄弱有其深层次的原因。积极地创建和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严格授权制度。坚持“授权有限”的原则,严格和完善法人授权制度以及各级经营权的监督机制。严格推行授权、转授权制度,确定授权范围和责任;在授权过程中要采取分类型、分档次、有差别的授权,使其经营权与经营水平相匹配;三是加强对业务的控制,通过对业务和人员的控制。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情况、新问题将不断出现,对企业会计人员和经营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企业内部控制发挥更大的效用,就必须加大有关人员继续教育和学习活动。使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提高和更新。四是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通过贯穿经营活的内控制度,实现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经营管理,而经营管理和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有建立和完善有效内控制度,可以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

三、建立企业内控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寻找关键控制点。企业一般根据其经营活动的关键绩效领域确定其关键控制活动,一般包括对人的素质、任职资格以及业绩考核的控制,企业运营的控制,包括计划决策管理、销售收款、采购付款、财产物资管理、质量管理、融资投资管理、资金管理控制等,以及对内部信息系统的构建、内部监督机构运作等方面进行的控制。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信用风险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融资渠道更加灵活开阔,加之金融同业间竞争激烈,商业银行对大客户信贷业务的议价能力被逐渐削弱,存、贷款业务利差逐步缩小已经不可避免,极大地压缩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也使得小企业贷款投放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成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资产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但近年来,随着整体经济下行,信贷风险频发,而小企业更是重灾区,在一些行业、产品和区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用风险。如何有效地识别小企业贷款风险,并将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是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企业信用风险主要特征

(一)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环境依赖性较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不足

根据工信部、发改委等四部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不同行业企业,根据近两年的平均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员工人数等指标,认定为不同规模,由于生产销售规模有限,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普遍较小,只能被动成为市场环境的接受者。同时,从行业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小企业大多为加工型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抵御外部整体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二)小企业章程不健全,经营管理不规范

从管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上来看,由于小企业大多数处于新生期和成长初期,多数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无论企业股权成分如何,实际控制人往往是该家族某一“大家长”,经营决策权也集中于其一人手中,股东会形同虚设,经营行为以实际控制人的市场判断为主,不具有成熟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一旦出现经营决策失误,极大几率将直接导致破产倒闭。

(三)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报表不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

会计报表作为企业对外提供财务数据的重要内容,也是商业银行贷前调查企业的重要依据。但小企业财务管理往往不正规,普遍存在财务数据不真实、营业收入不客观、资产数据不完整等现象。甚至出现企业故意利用会计报表虚增资产和利润,从而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极大的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成本,加大风险识别难度。

(四)小企业信用意识较低,诚信意识缺乏,道德风险严重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实际控制人一人手中,若其个人素质较差,诚信意识缺乏,就有可能出现从银行套取贷款转嫁企业经营风险的情况。部分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资本金短贷长用,部分企业伪造购销合同擅自变更贷款用途,甚至部分企业主携款逃逸恶意逃废银行债务,银行一旦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到期出现偿还困难,为避免当前损失,银行被迫不断续贷甚至增加贷款,出现企业“绑架”银行的现象,存在着较大的道德风险。

(五)小企业信贷风险缓释能力较弱

目前小企业贷款的主要风险缓释措施有抵押和担保两种。首先,小企业资产较少,自身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有效抵押物。为了获得贷款,企业往往联合外部资产评估机构,抬高评估价格,实际抵押能力存在严重的虚增。其次,风险出现后,抵押资产的处置仍然极为复杂,执行难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仍然存在,银行常常处于“赢了官司,输了买卖”的尴尬境地。再次,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盈利能力有限,担保代偿能力值得质疑,目前众多银行推出的联保联贷业务看似解决了单一小企业担保不足的问题,但却形成了担保圈风险,容易造成风险不断传递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商业银行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前调查不到位

一是调查流于账面数据,小企业普遍存在报表美化现象,偏信企业经营人员相关口述和财务数据,就不能真正了解客户实际经营状况,发现和掌握关键风险点;二是双人调查未能真正落实,形式到位而实质不到位,往往存在谁营销谁申报,从营销到客评再到授信和支用实行一手清,未能真正落实双人调查的实际效用,不能保证信贷材料和相关档案的真实性、合理性。

(二)轻视贷后管理

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差,经营情况可能发生突变,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要求贷款发放后,需要进行贷款五级分类和风险暴露分类工作,且需按月进行贷后走访,但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现象,部分基层客户经理风险意识淡薄,贷后检查的濒次、全面性和深度不够,贷后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现状。

(三)对风险缺乏敏感性

部分银行基层客户经理,不能有效利用行内和监管机构的预警工具,对企业经营现金流分析不够,对企业的销售回笼、上下游情况掌握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对“企查查”等外部参考工具不重视,对企业工商信息变更、涉诉信息更新等风险信号获取滞后,同时,行内部分信息在经营和风险条线间共享不足,导致纳入预警跟踪管理不及时,造成管控被动,无法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和化解风险。

三、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建议

(一)从非财务因素判断授信风险

针对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银行对小企业进行贷前调查过程中,在分析报表数据的前提下,更要通过收集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来判断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像生产资料出入库单据、机器开工率、用电用水量等指标,同时,应关注当地媒体和网络信息等舆情信息,综合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尤其应关注小企业纳税情况,为减少纳税,企业向税务机关反应的报表情况往往要差于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由此银行可以推断该企业“至少有多好”,从而提升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准确性。

(二)切实重视和加强小企业贷后管理工作

一是对贷款的实际用途进行持续的跟踪监控,尤其是首笔发放资金的监控,保证其用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严防信贷资金被占用或挪用;二是持续关注企业在行内的结算量,了解企业现金流状况、开工率、订单状况,注意早期预警信号暴露后的相关风险处置,适时退出。

(三)创新小企业贷款风险缓释措施

小企业贷款担保物不足是带来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不断革新风险缓释措施是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一是探索与保险公司的合作,逐渐引入除财产保险外的人身保险、信用保险等方式,借助保险公司分散风险;二是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合作,政府主管部门可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和风险共担机制的建设,尤其对于符合经济政策导向的小企业,政策资金的注入,能够有效地分散信J风险,增强银企双方的信心。

(四)建立完善的经营主责任人制度

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贷前由经营主责任人承担经营决策责任,客户经理负责真实、精准采集信息,建立客户分析例会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信贷方案;同时,对贷后管理工作进行规范,支行指定专职风险经理组织完善贷后管理方案并保证有效实施,强化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提高贷后制度执行力,做到责任明晰,专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