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金周转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金周转流程范文1
关键词:集团公司;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资金预算管理,风险较大
虽然目前许多的集团公司已建立了全面预算制度,但较多企业的预算编制侧重于对经营成果的预测和估计,对现金流量预算编制情况普遍较差,对集团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总体现金的收支情况和持有量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从而容易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
(二)资金分散管理,使用效率不高
集团公司下属控股或全资子公司普遍存在资金分散管理的问题。一是子公司开设多个银行账户,资金管理分散;二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金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形式松散,导致各子公司之间的流动资金处于分散状态,既不利于集团公司进行统筹规划,又导致子公司之间内部资金不能相互补充、相互调剂,导致集团公司整体银行贷款及财务费用水平居高不下。
(三)资金监管不力,存在安全性风险
目前集团公司对资金的监管普遍存在问题。一是集团公司缺乏资金管理相关制度文件对子公司资金实施有效的监控,未建立和完善资金支付审批流程管理,导致子公司资金使用具有较大随意性,而集团公司无法对下属公司资金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存在较大风险;二是子公司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对现金存放、网银支付以及资金管理漏洞等方面缺少资金安全意识教育。三是对公司资金的回收能力、转流能力以及变现能力缺少实时监控,未建立资金成本意识。
二、集团公司加强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高集团公司对资金的监管力。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层级较大,各子公司企业文化和经营目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集团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实时掌握子公司资金存量和流量,监控经营活动中的大额资金支付,既有利于保障资金安全,防范风险;又有利于集团内部形成统一的经营目标,树立资金成本意识。
(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业务不同,对资金需求程序也不同,在经营过程中,时常出现部分子公司资金短缺而向银行借贷,同时部分子公司却有大量资金闲置。通过集团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使内部资金在短缺公司与结余公司之间进行合理调配,既有利于盘活下属企业闲置资金,又有利于降低集团公司整体经营成本。
三、改进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建立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集团公司与下属子公司之间要统一思想,正确理解和推动资金管理工作上来,充分认识集团公司资金集中能发挥资金聚集的优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在充分认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建立和完善与改革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资金管理制度,对子公司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来约束经营行为,管控财务风险,有力的保证资金的安全、科学、高效使用。
(二)预算管理,设立资金收支计划
集团层面将预期未来收益、投资计划、支付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现金流量预算体系,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把握集团整体货币资金最佳持有量,避免资金的闲置和短缺。
集团要求分、子公司、职能部门根据公司整体预算编制年度资金计划;每月按上、中、下旬编制划入划出用款计划。集团通过汇总资金计划,了解分、子公司用款情况,同时也能预测集团未来一段时间的资金余缺状况,提前做好资金安排和调度,再区分资金用途,按照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控制和管理手段,进行筹资方案或投资方案设计调度和使用资金。
(三)创新管理,推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统一银行账户管理。集团应对下属公司的原有银行账户进行清理,所有银行账户由集团进行集中管理,下属分、子公司如无特殊情况外,一般仅保留基本账户和纳税专户。由集团根据总体筹资战略需要,综合考虑金融机构实力和服务水平,选定的合作银行开户,开通网上银行,纳入资金集中管理平台。
集中回款管理。由集团根据下属企业收入、支出情况核定一定数额的营运资金,超出定额部分,由银行定期自动从下属企业银行账户中划入集团母公司账户。如果企业发生对外支付的金额超出核定的营运资金,分子公司可向集团提出资金下拨申请,经集团审批后划入企业账户后对外支付。通过对集团下属企业的大额资金的实时监控,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资金风险。
建立“资金池”,成立结算中心。在各分子公司推行“网上银行”,统筹调度资金,在集团内部建立“资金池”、成立内部结算中心、形成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内部结算中心定位于非独立核算、非盈利主体。其主要职责集银行金融管理和集团资金管理于一身,对外具有金融管理职能,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集团融资规模,保障集团整体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对内具有资金管理职能,负责集团公司资金的归集、调拨、筹资、投资等,如:制定资金集中管理的工作流程,负责下属公司资金集中和拨付等结算工作,监控集团下属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审查、汇总集团下属资金收支预算,预测资金需求,保持资金供需平衡等。通过对资金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现资金合理搭配,防止资金沉淀,加速资金周转,为集团下属各公司正常运营提供资金保障。
(四)加强监管,实行资金日常风险管理
加强资金日常管控也是资金管理重要一环。本文所指的资金日常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严把审批程序关。对分、子公司日常经营性资金实行自主管理,总量控制;对投资性资金实行专项资金审批,专款专用;对具有预付款、代垫款性质的资金,集团应严格控制审批流程,控制资金成本。
资金周转流程范文2
【关键词】现金清分业务;设备配置;清分质量;清分作业方式;业务发展;建议
一、现金收付业务量及后台清分情况
据统计,我行上半年现金收付业务量同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现金收入增幅高于现金付出增幅,净投放量同比下降。其中现金付出总量同比增长12.75%;现金收入总量同比增长18.67%。净投放现金同比降低11.87%。
上半年经过后台清分后对外付出量占现金付出总量的33%,其余均是通过点验钞机清点和人工鉴伪后对外付出。
二、全额清分的详细计划
根据人民银行要求,我行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对柜面、自动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缴存人民银行发行库回笼券四种不同渠道付出现金实现全额清分制定了差异化的计划,确保2015年底前不同渠道付出现金全部实现全额清分。
1.缴存人行发行库
2013年6月底前地市以上缴存机构实现全额清分,县级及以下缴存机构于2013年年底前实现全额清分。
2.网点
从2014年起至2015年,分二年在银川辖区、地市级二级行和县级行各营业机构配备小型纸币清分机,用于柜面收入现金、自动取款机加钞和存取款一体机收入现金的清分。
3.自动取款机
2013年年底前,集中维护的设备实现全额清分。对于附行式自动取款机,可采用由清分中心集中供钞的方式达到全额清分,考虑到目前多数二级行尚未成立清分中心或集中供钞条件不具备的原因,先由网点通过A级点钞机清点后再加钞,以达到记录冠字号码的目的。待2015年全部网点配备小型清分机后,才能真正实现全额清分的目标。
4.存取款一体机收入的现金
如设备未开通循环功能,必须经过金库集中清分或网点清分机清分;如设备开通循环功能,则必须保证设备达到清分机鉴伪和清分要求。2014年年底前完成。
三、清分设备配置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清分设备配置情况
我行的后台清分中心均已配备了小型纸币清分机。在附行式自助设备较多的网点也尝试性地配备了三口以下的小型纸币清分机。根据人民银行办公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误付假币专项治理工作要求,我行计划在2014年和2015年用两年的时间在所有营业机构配备小型纸币清分机,到2015年年底实现全额清分的目标,较人民银行工作要求时间提前一年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从已经配备清分机的机构使用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偏好使用点验钞机清点现金,导致清分机的使用率不高,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一是清分机操作方法相对点验钞机复杂,工作人员从掌握使用方法到熟练操作阶段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二是在使用中偶尔会造成扯币、夹币的现象,清理较困难;三是清点速度相对较慢,降低了工作效率。
四、各种清分作业方式的优劣对比
1.集中清分:即营业机构柜面收入的现金上缴到清分中心进行集中清分。优势是:不仅能够集中资源、清分质量有保障、工作效率高,而且能够减轻前台员工挑剔回笼券的压力,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客户;缺点是:成立清分整点中心需要有面积适宜、符合安防标准的清分整点场地和人数相当的清分整点人员,同时柜面收入款项需由网点上缴到清分中心,再由清分中心集中清分后再配送到网点,现金流转距离加大、时间变长,必将大大增加银行的调运成本、资金占用成本,操作风险系数也同时增加。
2.网点配备清分机独立清分:优势是:现金周转速度加快,减少资金占用成本和调运成本。缺点是:由于网点数量较多,清分机成本较高,设备购置资金会大幅度增加。就我行现有现金管理模式,此种方式较为合适,加之自助设备尚未全部实现集中维护,网点配备清分机独立清分更为快捷,较集中清分的网点上缴---集中清分---集中配送模式减少了周转环节。
3.驻场式清分业务外包:优势是:降低风险,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前提是要以协议形式明确我行与外包公司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切实防范外包业务在各操作环节的风险。
4.银行共建清分中心:能够减少环节层次,节省人力资源,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但前期的共建方式、操作环节等诸多细节需要人民银行提供指导,各商业银行互商协调,目前的可行性不强。
五、未来现金清分业务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1.实现全额清分是杜绝对外误付假币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各商业银行不仅要投入大额资金采购设备,而且后期还需要占用大量人力来操作机具,工作压力会增大。但是为净化货币流通环境,使群众能够使用“放心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这些投入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2.由于营业机构普遍存在人员紧张的情况,所以即使配备了清分机,也有可能出现清分机实际使用率不高的情况。因此在后期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营业机构对柜面收入现金实现全额清分。
3.商业银行金库或配送中心应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清分中心,将现金集中清分后用于各营业机构对外支付和自助设备加钞,避免前台人员因业务繁忙导致清分环节疏漏情况的发生。
4.允许符合现金处理资质的社会机构进入现金处理环节,实现社会商业化清分。现金处理公司承担了现金处理业务以后, 现金物流及管理更加完整,银行业机构能够获得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 外包公司多数可以 24 小时运作,不但会提高钞票处理机具设备的利用率,还为加速现金的周转提供便利,能够有效缓解央行及银行业机构现金处理压力。此种模式实行前提是费用收取要合理,业务交转流程快捷,人民银行要牵头管理并对其现金处理结果予以认可,后期对其业务的指导和管理要到位。
资金周转流程范文3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别的企业‘学’不走,企业人才流动‘带’不走,市面上花钱‘买’不来的竞争优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如此通俗地解释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这段话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
1.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2.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3.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经过企业长时间积累而具备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取得与企业的核心资源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些难以复制、难以模仿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包括基础设施、知识产权、销售网络、营销战略以及客户信息等,是创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资源。 二、 医药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医药流通行业以其经营范围小、所提供的产品无差异性、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使行业门槛低,医药连锁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可从以下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 产品的差异化战略:
医药连锁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应注重产品的内涵与外延,提供给消费者一个“完整的产品”。而不应该注重商品的价格。我们在走访各地的医药公司发现,医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仿佛价格战是一种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剑,好像只有低价才是市场竞争的法宝,有的地方甚至药品的加价率达到了5%。其实医药连锁企业提供的药品只是核心产品,完整产品的概念应在此基础上增加辅助产品和服务,其次还要有整体的形象。使消费者感觉到的产品包括:所卖的药品、药品的摆放、药品的使用说明、专业医师的指导、营业员的衣着、营业员的介绍、店面的颜色、店面的整体布局、门店外观的设计、药店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服务的规范、服务的方便性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产品的范畴。最终消费者根据看到的、感觉到的、体会到的“完整的产品”而发生购买行为,而不仅仅是“核心产品”――药品。
谈到这里我们探讨一下洋快餐给我们的启示,肯德鸡和麦当劳卖的仅仅是汉堡包吗?去过肯德鸡和麦当劳餐厅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感触:明亮整洁的店堂、笑容可掬的服务员、小巧玲珑的儿童游戏天地、舒适的座椅、干净的卫生间等,这些都是其“完整产品”的一部分,连洗手池一高一低的设计也为其目标客户群考虑的特别周到。使消费者看到的、感觉到的、体会到的十分舒服。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不过正是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出了差别,显示了其企业在产品上走差异化战略的竞争优势。
企业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掌握消费者的心态、才能控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造成消费者的偏爱和忠诚,做到比消费者自己更了解其内在的需求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那些靠价格战暂时辉煌的企业是坚持不了太长时间的。
2. 成本领先战略
这是医药连锁企业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战略。
医药连锁企业的成本涉及多个方面,如管理运营成本、采购成本、营销费用、配送费用、规模经济效益等。通常企业比较重视采购成本,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WTO的加入,企业间采购成本的差距越来越小。如何控制营销费用、如何降低配送费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降低管理费用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医药连锁行业属于被动式销售,同行竞争差异性较小。大部份主打品种几乎间间都有, 价格间间如是。客流量基本决定了日销量。主动出击的空间较小。所以零售业的利润完全是靠省下来的。管理成本与利润成大反比。相信大部份医药连锁的管理者都心中有数。
医药连锁企业要想降低成本可从如下方面考虑:
·降低采购成本
主要合理的设置采购周期,根据销量编制采购预算,降低采购人员的费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销售部门建立横向联系。
·降低库存成本
主要是优化库存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药品,减少不动销的药品,设立库存的报警系统,避免药品流转不畅,设立效期管理系统,确保不让过期的药品流入消费者手中,加快库存周转利用率。合理的设置门店的陈列量,使门店的库存值趋近于零。
·降低配送成本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货位管理、出入库管理,加快药品的配送速度,采用多种配送方式如直接配送、分级配送等,改造配送车辆,使之一次配送能为多个门店服务。
·降低管理费用
降低管理成本的首要任务要进行企业管理的规范化,规范企业日常工作的各种行为、员工的行为、物(含能源)的流程的规范化、技术准备的规范化、计划管理的规范化、资金周转的规范化、职工生活的规范化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创新,在对关键性的业务流程上特别是采购流程、配送流程、库存设计上作出根本的反思及进行重新设计,务求在这些关键的方面表现有极为突出的改善。流程上的创新以下列原则为主:
1 ) 减少流程步骤,剔除流程中非中的非增值性活动,减少辅助增值性活动的过程。
2 ) 消除流程瓶颈,如将形式主义的检查撤消,更多采用动态的抽查方式。
3 ) 提高活动效率,主要指在时间方面提高单个活动的效率,如配送中将一次配送一家改为一次配送两家。
4 ) 流程闭环 ,流程出现闭环一般是由某些环节未能履行责任而导致的。
连锁企业的物流流程是连锁行业中最重要的环节,重视物流的企业往往处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的核心也就是物流成本。使企业间在获得相同的销售额的前提下,净利润的增高,为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重点战略
重点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用的一种战略。在竞争对手比较强大的情况下,企业把经营的重点目标放在某一特定的购买群体上,集中企业可利用的全部或大部分的资源,为其提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使之在此特定的目标市场上形成比竞争对手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医药连锁企业要应用此战略的关键就是必须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做比竞争对手更详细的市场细分。如在某一小区的药店,要对这个小区的居民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小区居民的年龄结构、健康情况、生活习惯、收入状况、小区的地质情况、水质情况等因素,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从中选出居民需求最强烈、购买动力最大、有明显的回报和重大影响的子市场,并终结出消费者“不买不行”的理由和原因,从而确定目标消费群体,再判断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此目标市场或者说此目标市场能否给企业带来符合要求的目标利润。据此向此小区的目标消费者提供相应的药品与特定的服务,让小区的目标消费者感觉到此药店不仅是一个专业化的药店而且对其个体度身定制的药店。
医药连锁企业通过此战略可有效的在局部形成相对优势,避免企业间价格战、广告战。同时能预测市场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的机会,在机会来临前做好准备,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三、 以信息化提升医药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涉及到企业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和人、财、物资源配置的过程,对企业发展战略、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计划安排,药品采购、配送流程、库存结构、GSP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连接和集成,是将一个个互不相连的水库通过信息化的通道连成河流,最后取得最大的效果。
企业的信息化绝不单单是将手工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将手工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叫电脑化,这时的数据与资料是没经过加工与整理,充其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信息化是将通过电脑网络采集上来的数据与资料经过加工与汇总,使企业内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最大化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系统。
信息化对医药连锁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通过信息化可以强化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信息技术优化库存结构,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
企业的库存占据企业运营资金很大比例,库存大了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库存小了又影响门店的销售,因此库存的设计必须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按照“20/80”法则,20%的商品能带来80%的利润,而80%的商品仅能带来20%的利润。因此企业要重点把有限的流动资金放在这20%的药品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企业的销售数据来确定这20%的商品,对这些商品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控。从而使不会出现采购部为采购最低价的同类商品、计划部为保证货物周转流畅、销售部为热销商品造成的交货期过长、库存居高不下、仓储成本上升的现象。
·信息化能加强客户关系,提升客户满意度。
无论是批发客户还是大众消费者,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会加快企业针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今年3月份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连锁药店分会一届二次会议上,得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博士到英国做访问学者,他的太太到英国陪读,不久他的太太怀孕了。自从他的太太怀孕以后,他们家会定期收到来自各个厂家的有关孕妇用品的广告、准妈妈的培训班的招生、孕妇的保健知识等。到他太太快要临盆之时,又收到很多妇产医院的介绍;孩子出生之后,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又收到婴儿用品的推荐……他们一家对此感到很奇怪,他们刚到英国来,也不认识几个人,这些厂商是如何得知他太太怀孕了呢?是谁透露这个消息的呢?这引起了学者的浓厚兴趣。
经查实,原来这些消息是从他太太经常去的那家商场透露出来的。他太太经常到那家商场购物,用信用卡结账。而那家商场根据她以前购买卫生巾的频率及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购买卫生巾,推断出她怀孕了。根据这一判断,商场就将这一信息及与她相关的资料一并卖给了相应的提供孕妇产品的厂商和相应的培训机构,所以他们夫妇收到了很多相关的广告。
从这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这家商场的充分应用。利用信息系统针对每一个客户建立一个数据库,顾客每次购买的商品都在这里有详细的记录,包括购买的时间、品种、数量、价格甚至当天的天气等等。久而久之,看似杂乱无章的购买行为,通过加工处理,可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挖掘了客户的潜力。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对商品作相应的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信息系统的应用,无疑要实现上述针对客户的反映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规避经营中的风险,对市场进行灵活的应对。
医药连锁企业经营的药品是特殊的商品,药品的批号和有效期尤为重要,利用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管理药品的这些属性,方便的知晓每种药品在每个店面现有的库存量,构成这些库存量的每一批号,及这些药品的有效期限。对近效期药品加强促销力度,避免出现过期药品。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的扩张无需通过增加人力来实现。
以订货系统为例:在没有信息化之时,采购员在履行采购职责时,就需要从各部门统计商品得数据,如各个门店要上报所需商品的种类和数量、仓库报现有库存等,采购员把这些数据统计整理后,再查找该商品都是从那个供应商进的,历史进货价是多少,才能确定向谁订货。这些工作都忙下来,一个采购员最多管到300个品种就不错了。而实施了信息化之后,6000多个品种两个人就管好了。采购员根据销售情况的可参照性选择上个月或去年同期进行统计分析,不同药品根据其实际销售情况确定的存货系数,同时,确定在途量(以订过该商品,但迟迟未到),就可轻松完成工作。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销售。
对于医药连锁企业,没有实行信息化前,经营管理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完成进、销、存。进,要保证门店的商品全,价格低,质量优;存,保证多品种,少数量;销,尽量多销,提高客单量(即让每一个客户能买更多的商品)。这样就使进和存就形成一对矛盾,想少存货,就要增加进货的频率;反之,存货数量就要多。如此以来,经营人员的精力将大部分用于进和存,而产生原始利润的销售就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通过信息化,经营人员可以准确的了解门店库存,确定进货的时机和数量。这由人工统计改成计算机统计,大大减少了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使其腾出更大的精力来考虑如何能增加本企业的销售量。
这里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在未实行信息化前,一个门店长,能记住经常销售的100多个品种就很不错了,对于不常卖出的商品则根本记不住,因此,出现断货也是很正常的事。而实行信息化后,门店的销售额增加了20%以上。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增加透明度。
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以后,需要坚持不懈的执行。这样才能发挥这些规章制度的作用。使企业的生产有序化,经营永续化。而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精细化,更加透明化。它要求企业所有的员工必须按规定的内容、时间、标准完成每一天的工作,并输入到计算机中,从而保证工作流程的连贯性。同时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管理层进行协调处理。管理上的透明度越大,员工的积极性越高,使在相同的时间内产出更多的边际利润。企业的经营环境从而也会越来越好。久而久之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的GSP实施规范化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在流通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和要求。因此,GSP的实施是国家针对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特点所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强制性的保证了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关于加快GSP认证步伐和推进监督实施GSP工作进程的通知》对医药连锁企业GSP的实施做了明确的规定。按照GSP的要求,医药连锁企业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软硬件设施,因而需要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利用信息技术可使这一工作事半功倍,通过总部建立相关文档,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经营服务规范等制度下传至各个部门和门店,使GSP的实施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资金周转流程范文4
关键词:商务 信息化 制造型企业 数字化
中国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和繁殖内核,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而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全面的,因为它将影响到企业各项业务的组织和开展,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的影响和作用
制造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将有助于企业通过发展规模经济来提高经济效益,让更多的消费者体会到电子商务的便捷性。与传统交易过程相比,企业电子商务减少了售前、售中和售后三方面服务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减少了产品流通环节,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还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减少库存,意味着存货占用的资金量减少,资金的周转流通加快;同时,也减少了存货所占用的建筑面积和管理人员,节省了企业的支出。如浙江天能集团现有分销商1000余个,假如适当的结合当代电子商务,不但可以取得更多的销售利润,同时也可以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当中分得一杯美羹。
2.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上的产物。电子商务作用于生产力要素,可以提高制造型企业生产力系统的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有利于促进制造型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
3.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电子商务使得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处理和传输,这不仅简化了信息处理的一些程序,而且提高了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4.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管理效能的影响和作用
电子商务有助于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必然成为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战略手段。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必须赢在企业管理效能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赢家。企业管理层在关注企业绩效和企业市场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企业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的管理效能问题,卓越的管理效能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机制。企业要赢,必须赢在效能,才是可持续的赢。电子商务使企业建立高效能的企业管理体系,建立高效能的管理团队,是现代企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利器。
5.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机构层次的影响和作用
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机构中的中间层的作用,可以用信息网络替代中间层的管理职能。简便了企业机构层次,加强了企业的管理体系,使企业各机构通过信息网络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整体。当今社会是信息发展的社会,能及时有效的收集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决策,这就要求企业高层对于终端市场信息的把握。
6.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运营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在传统制造型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企业通过分析过去的销售数据来预测未来市场的需求状况,根据预测的结果,制定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相应的物料需求计划,然后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或零配件。在这种运营方式中,由于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保持一个较好的客户服务水平必须准备足够的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常常造成库存占用过高,资金周转率较低。通过电子商务方式的应用,可以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是客户需求拉动型的生产。通过与经销商的直接连接,企业可以迅速了解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并且将订单所需物料直接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可以直接把原材料和零配件按照企业的生产情况配送到企业的生产线,实现准时制生产,减少了在制品库存。同时企业生产出的产成品直接送往经销商或消费者,减少成品库存的储备,实现“零库存”的生产方式。从戴尔电脑运营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戴尔在接到用户订单后,迅速将订单分解成所需的零配件,并将零配件信息发送给相应的供应商,供应商收到信息后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将零配件送达生产线,企业组装的产品直接送往用户手中。因此,在戴尔工厂里没有零配件库存,而其产成品库存都是在运往用户手中的动态库存。
2)通过电子商务企业与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联系更加紧密,许多非核心的生产、加工环节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分配给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只需要在专心于核心业务,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减少产品成本,增强企业生产的柔性,增加运营的效益。
3)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将原来的采购部门与库存部门整合在一起,由于与供应商直接连接在一起,库存管理部门的职能大大减轻,相应的人员和设施大为减少,直接减少了企业相关的管理费用,同时由于库存量的减少使得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也相应减少,可以减少相应的财务费用。而采购部门主要负责与供应商及时沟通信息,保持信息系统的通常,并且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4) 通过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活动可以通过与经销商直接连接的网络进行,企业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员和费用,经销商通过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可以获取最新的销售信息,并通过网络传递给企业,企业据此组织生产。减少了过去需要大量人员和费用才能完成的销售任务。提高了销售活动的效率。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的费用大大降低。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利用因特网作为广告媒体进行网上促销活动的后果使销售额增加10倍,而费用只是传统广告方式的1/10,应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活动,使文件传递速度较传统方法提高81%,因错漏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减少40%,企业还可节省大量的广告印刷费及大量的电话、传真及差旅费等。企业要实现全部或部分电子商务过程电子化运营,企业必须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寻求与商业伙伴紧密结合的销售信息化渠道,建立和维护牢固的供应链,和同行业企业发展同步,才能适应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需要。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以前的竞争关系变为了合作竞争关系。
7.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管理的关键,这些资源在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下和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影响下,变为更加科学的自动协调形式和标准化形式,逐步向具有智能化、统一化的资源管理系统发展。
8.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银行系统是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化必须通过网络银行系统实现电子支付,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适应电子贸易形式的财务管理系统。这种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使企业资金结算、转帐、信贷等活动变得易于操作和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的安全保障和数字认证体系,及时适应纸货币流被电子支付信息流所替代的发展趋势,企业才能够理顺内部的财务管理业务。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前景广阔,但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一样,总会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电信市场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环境,电信市场的非开放性,导致网络资源管理混乱,服务收费过高,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网络法规出台迟。根据对电子商务应用前景的在线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在线购物,担心因遭到黑客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企业更是担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担心商业机密的泄漏,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因此,急需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交易的安全。
信用消费的不发达和货币电子化进程缓慢。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在开发适用于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方面几乎是空白。传统上消费者对信用消费的排斥态度,对“隔山买牛”这种远距离购买行为的不信任,以及国家金融系统对在线远程结算的保守态度,都会促使这一问题表现更加尖锐与突出。
商品配送困难。很多城市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业的配送企业,单件商品的长途运输或邮递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足以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加强。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将与本企业有购销关系的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和“零库存”的供应链体系等,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网络税收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决定,在下一次部长会议之前,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如今WTO是否以及何时会对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达成最终协议仍在未卜之中。但随着网上交易量的迅猛增加,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电子商务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资金周转流程范文5
【关键词】ERP;财务管理;应用
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和粮食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逐步深入,作为粮食流通主渠道的县级国有粮食集团企业,为了迎合省、市粮食局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要求,保证国家粮食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经营双轮驱动,面对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提升财务管理的效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大部分企业集团对信息资源所做的远程控制,这就意味着企业管理进入“以IT管理企业”的时代。用友ERP-NC管理软件为企业集团提供的是体现“协同商务,集中管理”思想的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基于Internet应用的工作平台,让不同的部门,企业及用户协同工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集中式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集团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就我县粮食购销总公司对用友ERP-NC系统推广发展后所得到的启发。
一、ERP-NC系统简介
用友ERP-NC管理系统是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使企业业务财务数据统一化,全部在线处理,使数据信息共享。其核心是由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移,注重了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系统也从原来独立、封闭的系统发展到完全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体中,实现了与其他管理系统的集成,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IT技术紧密联系起来,将专业财务知识和最新经营管理理念融合在一起,以适应集团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即统一设立“一帐式”会计账簿,统一制定会计科目、人员权限、业务流程等,各所属企业在粮食总公司规定的范围内增设会计科目、人员等,并基于互联网在异地独立录入数据,将电子数据集中存储于总公司本部数据库,实现通过数据共享完成信息交流与传递、控制的构想。对粮食总公司来说,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主在体现在:数据集团,业务协同;核算统一,操作规范;资金集中,资源共享;实时监控,运筹帷幄;信息准确,报告及时。
二、ERP-NC系统在粮食集团企业中的应用效果
用友ERP-NC管理软件适用于粮食集团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仅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会计核算中的缺陷,而且依托这一平台,对上可以与国家粮食局下发的金财软件全国粮食财务报表系统相对接,对下可以进行更广泛的,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网络、各地生产厂家等的各种经营资源、各种信息的集成,从而为我县粮食购销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撑服务。通过在粮食集团企业中应用能够达到:高度集成及一体化控制、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控,提高了财务监管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财务数据的来源前移,拓宽财务管理的空间,促使核算数据更加精细化
传统的会计核算由于业务流程大部分不在财务监控范围内,在数据信息流转了多道程序以后,到达会计人员手中的各种单据对会计事项的描述已经被逐渐简化、模糊。而在用友ERP-NC系统中,几乎所有涉及到业务活动的原始单据,都可以通过业务模块的流转最后汇集到财务模块中,自动生成财务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极大地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差错率。对这种高效率还实现了粮食总公司对业务流程的实时管理,即只要有经济业务活动发生,就能直接反映到财务核算中去,达到财务业务同步管理,实现财务对业务活动的实时监控。一方面是远程管理和集中处理已成为现实。目前,财务管理通过ERP-NC系统利用网络使粮食总公司及所属各分支机构实现数据远程处理和远程审计,可以方便地掌握和监控库存。同时,总公司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数据集中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资金集中调配,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由关注整合内部财务资源转为更多地整合企业集团财务资源,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可使网上采购和网上支付、网上开支和网上结算、网上理财和网上会计信息查询成为可能,以及分布在各地的有关人员通过网络互动功能实现同时共同决策。
(二)利用高度集成及一体化控制平台,实现财务集权管理和资金集中控制
用友ERP-NC系统将经营管理各环节的高度集成化,实时处理,管理与控制一体化,供、产、销、人、财、物的数据处理与管理的一体化,所有数据从经营管理“第一线”采集,从原始数据开始实时地、多系统、多模块的联机处理各系统、各模块。各管理业务的数据相互关联,运转流畅,可即时互相传递与获取,实时地将所有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第一线”,并实时地控制“第一线”的经营活动。用友ERP-NC系统还将传统的各分支机构独立形成的信息孤岛进行整合,从而使总公司、所属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使总公司将注意力集中于财务管理和领导的功能,通过制定财务政策并在用友ERP-NC系统中固化这些政策和流程控制点,就可以对总公司内部各成员的财务工作加强监控和管理。而总公司最为关注的所属企业的资产管理、盈利情况、自身投资的回报和资金的收益等信息都可以利用ERP-NC系统的平台进行提取和监控,实现总公司账务的集中管理。同时又能够通过用友ERP-NC系统的统一平台做到“集中控制、分散权责”,使各个级次都能够在总部监控的平台中进行个性化的、面向终端的执行操作。总公司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控制资金管理的集权程度,才能使总公司的资金聚而不死、分而不散、高效有序、动态平衡。用友ERP-NC系统与网上银行系统的建立,使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款项划拨的全部操作,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同时避免了往返银行途中可能发生的银行票据遗失、失窃等事故。由于资金划拨指令必须由出纳先提交、财务主管人员后批准,且在网上长期留有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的详细记录,具有不可替代性与不可抵赖性,促进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利用ERP-NC系统,一方面使总公司及所属企业在一个操作系统平台中,账期的控制就可以由总公司统一管理,而这种统一的账期控制不只是总公司统一政策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的保证总公司绩效考核结果的公平性、总公司财务统计数据口径的完整性以及财务对外报表报送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加快业务流程的时效,首先,用友ERP-NC系统缩短了会计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实现了财务和业务的协同,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彼此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其次,通过网络,财务部门可以许多重要的信息,其他职能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财务信息的即时生成,实现了财务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跨越。再次,统一用友ERP-NC系统管理软件,将企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网中,通过网络可以实时跟踪所属企业每一项经济业务,并从各企业直接采集所需数据,加强了总公司财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协同,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三)完善信息化管理,实现财务共享模式,实时监控
用友ERP-NC管理软件的应用,一方面迎合了省、市粮食局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要求,实现与国家粮食局下发的金财软件全国粮食财务报表系统相对接,解决了基层企业电算化核算的会计报表提取与上报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为县级粮食总公司、所属企业及各部门业务人员提供及时地、动态地输入、查询、统计各类信息的计算机环境,提供财务、业务电子工具、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化、建立在线实时控制体系,使总公司管理层能及时地、动态地、交叉地了解、监视、控制企业整个经营业务活动风险、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使企业值最大化,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用友ERP-NC系统相对于传统财务核算系统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将资金流、实物流与信息流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创建起一个信息共享和服务共享的大平台。在整体的财务报表合并工作中,传统的财务核算系统对总公司来讲,由于其下属企业财务数据的透明性较差和所使用财务系统功能的局限性,使最终的财务合并只能在下属企业的报表层面进行,使关联交易的数据不能在合并中得到完全反映和充分抵消,从而严重降低了总公司整体合并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用友ERP-NC系统在总公司所属的各级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核算主体间建立了一个整合的合并平台,优化和统一了各层级的合并关系和流程,实现了对明细会计科目的合并及查询,极大地增强了所属企业对总公司财务数据的透明性,使总公司在合并中能够快速核对所属企业的关联交易发生和抵消情况,从而保证合并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事前控制,事中监督,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粮食企业传统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不是模板过于简单,就是流程难以进行统一管理,不能充分反映业务计划的详细情况,预算编制的时间较长,汇总预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保证。而预算编制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总公司各级部门和所属企业的财务人员手工完成,层层汇总之后才能形成最终的汇总预算。由于业务流程独立于财务控制范围之外,很多粮食企业只有到业务事项需要确认需要应付款时才能了解该项业务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对预算的控制只能是事后复核。不仅降低了预算的约束力,也为粮食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隐患和弊端。而利用ERP-NC系统就可以为总公司各级预算编制单位提供统一的、端到端的预算管理平台及预算编制和管理流程,预算数据的来源依据是可靠、精细的会计核算记录。同时可以利用与业务流程的全面整合,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预算编制模版,利用统一平台对整个总公司及所属企业进行统一的预算编制管理。这不但提升了总公司的预算管理能力,同时各级所属企业在预算编制中的预算数据上传、下发、汇总以及修改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完成,实现预算编制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工作流程,在大量减轻财务人员的预算编制压力、增强数据和预算模板准确性的同时,极大地缩短了预算编制时间,并能根据业务计划的变化实现对预算基础和预算版本的修改和控制。用友ERP-NC系统加强了财务管理对总公司的业务起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的作用,真正实现了预算对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监控作用,提高了财务对资金管控的力度。
(五)加强内控执行力度,提升财务管理的效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公司在具有合理的内控制度、流程的条件下,用友ERP-NC系统将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和载体。由于ERP-NC系统是一个集实物流、现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平台系统,将内控的制度、业务规范通过业务流程固化在ERP-NC操作系统中,可以通过系统设置在物流、财务流的各个环节设立所必需的内控节点、关键控制点,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的可能性,最有效地保证业务流程、内部流程的运转。一是财务信息资源网页数据化。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信息资源的载体主要是纸介质数据和磁盘数据;而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信息变成了网页数据,可供相关使用者随时提取。此外,还可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显著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二是结算支付电子货币化。电子货币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其特点是结算时不需要支票、汇票、现金等纸质票据而直接由网络上的电子货币自动划转,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资金成本。三是办公方式多元化。在线办公、远程办公、分散办公和移动办公将取代传统的办公方式,几乎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有可能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这不仅降低了管理机构的运行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总之,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管理理念,通过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用友ERP-NC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去,发挥它独特的功效,不仅可以加强制度约束,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统计数据和财务信息失真,有效地支持决策能力,增强粮食集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用友ERP-NC企业应用全面解决方案用户手册.
[2]谢京宁.基于ERP的企业集团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商界,2009(11).
资金周转流程范文6
在世界经济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历次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与实体经济基本不关联,但深究其根源,他们都与当前金融“脱实向虚”的过度发展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在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正确把脉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党的十提出了“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重塑被一再强调,并提升到新的战略发展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金融业的高度集聚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反复的欧债危机严重影响了国际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复苏态势一波三折,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已进入到一个趋势性放缓的阶段。当前,“脱实向虚”、“以钱生钱”热潮不减,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分离趋势日益明显,在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的转型发展攻坚期,实体经济企稳回转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双重压力。虽然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政策在以往思路上已做出适当调整,但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一直存在,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引发质疑。围绕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寻求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最佳的组合与平衡点成为决策者及监管层必须面对与解决的工作难点和重点。笔者从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效评估出发,分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性不足的原因,以稳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动关系为着眼点,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一整套金融政策体系与调节机制,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评估
为解决实体经济发展问题,国家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但实体经济身陷困境的局面仍未缓解,突出表现在实体经济回归与转型基础薄弱、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脱节分离的趋势明显两个方面。
实体经济回归与转型的基础薄弱
实体投资锐减,产业呈空心化。产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依靠原材料、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的共同投入推动。受危机重创之后,在资产泡沫和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之下,实体经济投入大量流失,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一路下降,第三产业贡献率逐步逼近,如图1所示。
据统计,2013年一季度,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7.8%,占GDP的比重为45.9%;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占GDP的比重为47.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首次超过制造业。其中,投资锐减是引发产业空心化的最主要原因。第一,在一度放缓的经济复苏进程中,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延续疲态。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比2011年回落3.4个百分点。第二,受投资瓶颈的约束,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迅速转移和外迁,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减弱。2012年1~12月,第三产业投资197159亿元,增速增长0.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投资158672亿元,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54636亿元,增速比1~11月回落1.1个百分点。第三,外商直接投资在危机之后出现首次下降,总额达到1117亿美元,比2011年减少3.7%。2013年一季度,企业资金周转指数为58.2%,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5和2.2个百分点。国内经济发展存在因实体经济投资不足造成的产业空心化风险。
外需持续疲弱,出口增速剧降。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并不明朗的形势下,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拉动国民经济出口方面遇到瓶颈约束。虽然外贸出口总额不断上升,但外需疲软仍在继续,出口增速下降,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回落,如图2所示。
此外,我国贸易顺差的减少和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企业利润的下降同步发生。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净出口(顺差)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6%,外贸依存度降至47%;2013年5月我国出口1827.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出口外需萎缩停滞,外需的超预期下滑阻碍了实体经济回升。
企业生产下挫,实体利润缩水。面对产能过剩、成本上升、资金不足、订单外流以及贸易摩擦等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自身信心不足,盈利能力下降,具体表现为:第一,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态势不明。据《2013年第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一季度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57.1%,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5和6.5个百分点,企业销货款回笼指数为62.1%,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6和2个百分点。第二,部分行业利润下滑比较明显。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企业产销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在已2013年中期业绩预告的913家上市公司中,有多达52%的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出现下滑,并多集中于餐饮旅游、化工、农林牧渔、钢铁业、传统机械制造业等行业。
经济失衡增加实体经济的脆弱性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国内金融部门发展速度已超过实体经济,而且部分地区的金融资产规模也超过实物资产规模,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互换的表象背后,隐藏了经济失衡的本质,经济体系内的不平衡增加了实体经济的脆弱性。
资金价格双轨,施加融资压力。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渐进式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金融体系内部的自发调节机制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金融领域的二元结构及其诱发的资金价格双轨制给实体经济施加了较大的融资压力。在“影子银行”和“全民泛金融化”的趋势下,银行的存贷利率并不能客观反映市场上资金的真实价格,资金市场上价格双轨并行。长时间维持的高位同业市场资金价格进一步扰乱了市场流动性预期,金融机构去杠杆活动进一步加大了实体经济流动性收缩力度,使得利润微薄的实体经济融资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短期资金成本逐步上升。自2013年5月以来,长期资金成本已上升1.5个百分点,未来12个月还可能上升0.5到1个百分点。
高倍利润差额,加速虚实背离。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其必然流向投资回报率较高的领域,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巨大的利润差,导致整个社会资源向高利润的非实体领域急速流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背离。在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同业市场间低价易得的资金使得不少金融机构绕开信贷额度控制和杠杆的限制,通过信托融资等系列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利活动,将资金等投向房地产及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脱离实体经济实现自我增值。从审计署公布的36家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看,包括信托融资在内的其他单位和个人融资从2010年到2012年末已飙升125%。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被扭转为“以钱生钱”的虚拟活动,资金在金融领域“空转”,一旦市场流动性收紧,实体经济融资主体极易遭遇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困境。
金融杠杆高企,催生投资泡沫。金融机构的高杠杆与资源错配,导致了企业的流动性过剩和高杠杆经营,国内实体经济忽视扩大产能,转向虚拟投资,造成实体经济振兴乏力。企业通过实体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虚拟经济领域,大量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热钱”,引发实体经济投资泡沫。这突出表现为上市公司利用大量闲置资金购买金融投资产品,忽视扩大产能再生产,非上市公司通过利用各种途径从事民间借贷活动牟利,大量资金流向增价资产和政府投资平台,原本流向实体经济的生产资金被抽空。根据摩根大通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5.86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
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方向下,大量的信贷投放与政府投资等各种刺激政策接连不断,但资金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实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状态。鼓励与引导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整个国民经济进入正常的复苏轨道。
金融支持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政策的贯彻落实缺少监督,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功效的短期化特征明显。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实体经济对货币政策效应日益敏感,在信贷规模受限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政策执行缺少规范,信贷倾斜政策未能有效落实,对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更加严格,实体经济受益于金融支持的范围与力度有限。此外,相关配套辅助政策、信用环境等也制约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
金融资源错配投向偏失。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金融体系的功能不能完全适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金融部门依托贷款形式,通过利率管制压低资金成本,为重资产的制造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体系中大量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绿色经济产业则尚处于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此外,储蓄与投资的转化机制不畅,游离于监管体系边缘的民间资金难以通过有效合法的途径参与实体经济运营发展,造成严重的资源错配与浪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失衡。实体经济过分依赖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具有不可持续性。国内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增长过快,截至2013年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39.57万亿元,而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50万亿元,其中贷款增长最快,已从2007年底的27.8万亿元达到目前的67.22万亿元。相比之下,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很不发达,虽然截至2012年底,债券市场的发行余额已超过23.8万亿元,但债券余额的60%以上仍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持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之中,阻碍了整个金融系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动性。
金融创新正负效应倒置。从理论上讲,金融创新重在以金融体制的变革和金融工具的研发与推广来增添潜在利润,维持一种以盈利动机推动金融持续不断发展的状态。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效与预期相差甚远,很大程度上源于金融创新帮扶实体的正向效应小于挫伤实体的负面效应,金融创新效益倒置。除了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与创新业务的关系处理不当、契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创新缺乏等原因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基础性产品的发展也远远不足,金融工具的同质化已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多样化需求。相反,影子银行体系内脱离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非正规金融创新泛滥,徘徊在监管体系边缘的影子银行将资金输入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将风险隐患传染给了实体经济的运作。
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缺位。虽然社会融资总量在增长,但真正到位实体经济的融资数量并不多,在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进程中,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机制缺失。从准入上说,国务院已出台相关规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推动民间资本开办银行和金融机构,但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主体对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尚不明确,多层次的竞争性格局并未形成。从退出上说,当前扰乱金融秩序的违规违法活动存在于整体金融体系之中,风险不可避免地在传递,甚至波及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而清理退出机制不完善,使得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资金无法及时有序地退出高风险投资领域,实体经济资金注入不到位。
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透过经济表象寻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效性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深度把握国家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配合实体经济优化升级的进程,以市场机制调动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引导资金从虚拟市场导入实体经济、扭转流动性“脱实向虚”趋势的政策选择。
推进市场化改革,激活实体经济。在以银行资本为核心的金融资本网状联合控制的格局下,要将资本配置于具有最大经济效益的实体经济部门,就必须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面对信贷市场供求偏紧、贷款利率上浮压力较大的局面,在可监控的范围内完全放开银行体系的贷款利率定价、信贷额度控制以及贷款投向管制,在市场主体可容忍的范围内,将资本配置于高回报率项目或强竞争力企业。另一方面,在当前存款增长缓慢、流动性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由存款利率减档过度到完全放开利率上限,推动储蓄向投资转化,为大量民间闲散资金疏通投资渠道,加速实体经济产业资本的形成。此外,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和贷款担保制度,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风险,最终构建一个成熟的市场化体系,利用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亟待升级的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具有经济效率、就业创造能力的中小企业。
盘活资金流动性,渗透实体经济。根据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适度微调流动性管理策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政策的适用性。第一,差别化流动性管理已成为央行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第一步,组合运作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创新工具,审时度势,调节银行体系流行性。有限度地允许商业银行核销坏账,将部分资金从产能过剩企业撤出,引向符合监管要求的实体经济领域。第二,在新增贷款有限的情况下,要有步骤、有差别地退出房地产、平台贷和“两高一剩”等高风险和产能过剩的行业,盘活贷款存量,同时深入了解实体经济发展的态势,强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发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根据项目资金的周期性特点,实施资金账户监管,确保回笼资金及时归还,提高风险防范的前瞻性。第三,利用政府对资金流向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通过减免中小企业税收等方式,以高投资回报率吸引资金流入。
调整金融结构面,对接实体经济。“钱荒”高峰过后,国内资金面滑入“紧平衡”状态,围绕实体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利用信贷杠杆推进金融结构面的调整,保持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是解决银企双方隐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调整融资结构,改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重失衡的状况。加速开发契合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完善制度安排与优化准入标准,鼓励经济活跃地区的实体经济主体走向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融资渠道;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有序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包括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挂牌公司推荐、股权买卖等业务。另一方面,调整客户结构,纠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偏离现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针对大中型核心企业客户,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客户理财、资产管理、财产保险、投资咨询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针对处于发展状态的中小企业客户,要适当提高对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配合地方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积极性,警惕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
加大金融再创新,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因,金融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借鉴国际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准确把握金融创新的量与度,是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效的关键。首先,以传统业务为前提,通过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金融机构要做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传统业务,将优化业务流程、精简组织机构、改进考核激励等贯穿于日常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效率化经营。其次,以现有产品为基础,通过技术创造实现创新。各方市场要围绕服务对象及资金投向,借助现代科技与互联网技术,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一揽子金融产品。大力推广我国已推出的利率、汇率、股票、权证、股指期货以及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继续推进衍生品的品种和业务创新,推进基础资产金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