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剖学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解剖学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解剖学基础

中医解剖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腧穴;经络;解剖;光电显示

中图分类号:R245-0;R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46-02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医学的应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医学中的诸多名词源于解剖学,恩格斯对解剖学曾有过“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的重要论述。故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先修课,是学习医学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中西医学校都在课程设置上把解剖学列于首要位置。在现代针灸医学的发展进程中,经络、腧穴与人体解剖结构的关系也始终是研究之重点,其各种成果在指导教学,保证针刺安全,提高疗效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书本学习与标本展示相联系、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等等问题是中医教学之关键。本课题成果将在诸如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正常人体形态构造和各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某些器官的体表投影与针灸穴位的关系;人体体表的骨性、肌性、皮肤标志与针灸穴位的标准化定位等方面发挥极大作用。借助本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直观的教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中把握和运用针灸疗法,规避风险,更好地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服务。

1研究项目依据

解剖学是中医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充分掌握针灸穴位与解剖学的内在联系对中医学理论及实践尤为重要,是中医学中各个专业的重要一环。

1.1解剖学与经络腧穴学息息相关经络腧穴所在之处多与肌肉的腠理和骨节缝隙相关,没有解剖学的引导就难以让学生明确其肌肉腠理和骨节缝隙。人体有14经361穴,经外奇穴更多达400余,可以直接根据解剖标志定位取穴的占4/5以上。解剖标志定位取穴,即利用体表各种解剖标志作为定穴依据(如骨的突起、凹陷,肌肉的凹陷,肌腱的显露,皮肤的皱襞以及关节的间隙等)是最基本的取穴法。例如,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要想迅速准确确定穴位,教学上首先要求学生回顾解剖所学的骨性标志:髂嵴(以髂嵴高点连线找准第四腰椎棘突)。取尺泽穴时要在肘横纹肱二头肌肌腱桡侧缘定位;取凤池穴要熟悉肌性标志――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等。由此可见解剖学与经络腧穴是息息相关的。

1.2解剖学与针灸技法密不可分针灸学是我国医学上的瑰宝,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至关重要的,一般针刺深度以既有针感而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这就要求学生精确掌握全身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因此,解剖与针灸是休戚相关的。如针刺肩井穴(位于肩峰与第七颈推棘突连线中点)时,应首先明确肺尖的体表投影才可用针,否则,针刺过深或方向有误,便有刺伤肺脏造成创伤性气胸的可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相反,针刺不到位,则疗效甚微。

1.3解剖学与按摩联系密切人体结构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按摩治病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按摩必须以解剖学为理论依据,以经络腧穴为基础。如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要使学生通晓解剖知识:椎间盘的位置、结构、数量、作用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腰椎间盘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有确切理解,治疗时才能对症施治,手到病除。否则,解剖不明便急于治疗,极可能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2国内外研究概况

针灸穴位与解剖学关系的研究颇多,但对经络腧穴与解剖学关系的标本模型研究到目前为止尚无报道,通过调研提示本项目研究制作在国内同行中是首例。研制成功,会对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质量的提高、临床疗效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经络腧穴与解剖学关系的模型,以完好尸体为基础。一侧半身做解剖学处理,充分暴露半身的肌肉、血管、神经并经络腧穴定位、针刺,以便观察经络腧穴与肌肉、血管、神经的关系。另侧半身根据体标标志进行经络腧穴定位,更直观的对照观察两侧经络走行、腧穴的定位。不锈钢针灸针、经络连接导线、光源的防腐绝缘处理:表面喷涂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丁酯。未做解剖处理的半身经络腧穴定位后,按经络走行包埋经绝缘防腐处理过的导线,按腧穴的定位包埋光源以显示穴位的亮点。装箱固定投入使用。

4讨论

中医解剖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 贯解剖学;针刺;腧穴

《素问・气府论》中言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相互输通的特殊部位。故近年来,诸多学者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腧穴的解剖学结构、针刺角度、安全深度,以及一部分疾病的病因病位、选穴依据。本文旨在对近十余年来腧穴及相关疾病的神经解剖学研究结果做一简要概述。

研究表明,穴位治疗的有效性与该穴位所在区域的形态结构密切相关,穴位形态实质同血管、神经关系十分密切[1],故单个腧穴的局部解剖结构,就成为众学者的研究对象。其中,涉及头面部腧穴有睛明[2]、水沟[3]、下关[4]、翳风[5]、风池[6]、风府[7]、承泣[8]、哑门[9]、丝竹空透率谷[10]、天门穴[11]等;四肢部腧穴:合谷[12]、足三里[13]、阳陵泉[14]、手三里[15]、委中[16]等;躯干部腧穴:夹脊穴[17]、缺盆[18]、会阴[19]、肩中俞[20]、大杼[20]、肩井[21]、气舍[22]、天突[22]、肺俞][23]、神阙[4]等。

亦有学者专门研究总结危险穴位、慎刺穴位、高密集穴位、三角区穴位的解剖结构。严振国等[25]对头颈部10个、胸部23个危险穴位、腹部17个、腰背部24个危险穴位,应用断层解剖法和层次解剖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安全深度、危险深度、进针的方向和角度方面提出了参考数值;肖炜等[26]运用层次解剖法,观察了分布于头颈、胸腹、背腰和四肢部的30个慎刺穴位的局部和邻近组织结构,每个穴位涉及针刺途径的解剖结构名称、针刺深度范围、针刺方向、注意事项等;楼新法等[27]对在头顶、颞区、躯干中央部和四至末端高度密集部位的腧穴,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该区均可见厚实连续的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包括腱膜、增厚的深筋膜或两者混合体,并有神经终末和伴行血管穿过上述结缔组织结构分布于其表面,提示穴位高密集区与含有血管神经终末的结缔组织结构密切相关;陈鸿斌[28]研究三角区腧穴解剖结构提出,枕三角中的风池,针刺深度以不超过2.2cm较为安全,朝对侧眼内眦直刺;听诊三角区的、膈关,针向内30°角斜刺,不宜超过1.6cm,约1.0~1.4cm较为安全;腰三角中的肓门、志室穴不可直刺,易刺伤肾脏,以向内斜刺较为安全,可刺入竖脊肌,以不超过2.5cm为好。

亦有从腧穴的解剖变异角度研究者,宋世安等[29]注意到某些解剖变异与针灸穴位定位越来越为针灸临床所重视。在临床上某些穴位取穴不准和无法取穴甚至伤及脏器均与其解剖变异有关。对眶上孔、骶后孔、胸骨孔、剑突孔、掌长肌变异缺如和其相关的攒竹、八、膻中、玉堂、中庭、鸠尾、间使、内关穴位的定位等进行了讨论。

此外,同一腧穴采用不同的针刺法(方向、角度、深度和),因为所刺激的解剖结构不同,能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及传导方向,其对应腧穴不同的功效和主治。袁安等[30]以内关、神门、丘墟、照海等临床常用腧穴为例,把其功效、主治,所需针感、针刺法以及针刺所刺激的解剖结构联系起来,从此视角观察和分析腧穴深层结构(神经、骨骼、肌肉、肌腱、血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人体姿势变化对其的影响,为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除了研究单个腧穴,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分析临床部分疾病的发病机制,明确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与病位的解剖特征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治疗也更有针对性。基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分析治疗疾病,效果较佳的病种如下:1、软组织损伤(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髌下脂肪垫炎、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旋后肌综合征等),2、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3、内脏痛,4、脑血管病,5、偏头痛,6、消化系疾病,7、变应性鼻炎。

1软组织损伤

王茵萍[31]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合格受试者(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髌下脂肪垫炎、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95例),分别给予解剖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达77.8%,优于对照组的51.4%(P

2周围神经病

徐蓉[35]根据面神经及面部相关肌肉的解剖结构以及神经生理学效应,分析了地仓透颊车治疗单纯性面神经炎可能存在的机理。李亚东等[36]分析提出在临床所使用的诸穴位中,以鱼腰、四白、下关、夹承浆四穴与三叉神经干或其分支的解剖关系最为密切,经鱼腰、四白、夹承浆三穴分别透刺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的终支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经下关穴深刺下颌神经干可达4厘米,治疗三叉神经痛可获得满意的针感和疗效。

3内脏痛

周娟等[37]对内脏痛的发生机制、脊髓通路、神经解剖基础等领域开展的针刺治疗内脏痛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强调针刺治疗内脏痛的作用依赖于神经元的群体反应,包括皮层、丘脑以及其他一些区域等高级中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发挥作用。Head、Mzckenzie发现[38],有病内脏同产生牵涉痛的躯体皮肤或深部组织,均接受来自相同节段的脊神经传入神经纤维的支配,牵涉痛区为Head氏过敏带。内脏有病在相应躯体节段区域有敏感点及疼痛,则针灸躯体某一节段同样能影响相应的内脏。

4脑血管病

俞昌德等[39]应用针刺颅骨缝观察脑梗塞患者的预后指标,结合生化及部分分子生物指标中相关因素,探讨其相关的解剖结构,确定其进针点、进针方向及深度,为此疗法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张秀芬等[40]采用特制粗针刺激上下肢体神经干使其出现触电感时再弹拨5~10次退针,使针感传至远端手足关节,认为粗针弹拨神经干针感强烈,对改善局部肌肉痉挛引起的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弹拨神经干还可以激发和加强锥体外系的神经功能而促使肢体肌张力功能恢复。

5偏头痛

牛晓军等[41]从透穴部位的解剖学形态方面探讨其治疗机理和作用,分别研究了层次解剖关系、神经分布、血管分布。并认为如此众多来源的神经、血管分布和广泛的交通是透穴治疗偏头痛的解剖基础。

6消化系病

赵敏生等[42]发现胃和足三里的传入神经元在下胸部及腰部相互交汇和重叠,说明该穴位与胃的联系是有其神经解剖学基础的。

7变应性鼻炎

近年有文献报道提出[43],AR的发生除免疫因素外,亦与鼻腔粘膜复杂的神经支配密不可分。AR患者鼻粘膜的超敏状态,与人体自主神经支配及神经反射密切相关。蝶腭神经节是支配鼻粘膜感觉、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的主要神经来源,也是鼻腔神经反射的通道。薛振东等[44]直接针刺蝶腭神经节而刺激鼻腔内自主神经,促使恢复平衡而达到治疗AR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解剖学知识分析穴位的解剖学结构,从神经解剖学角度探讨部分疾病的病因、病位,并据此精确选穴,对临床提高疗效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软组织损伤的针治,运用解剖学知识,有助于精确定位,取穴更全面、灵活[45]。

参考文献

[1]王欣.经络的实质及其物质基础[J].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3,3(5):455-456.

[2]苏新平.从解剖学角度看睛明穴的针刺深度[J].山西中医,1989,5(8):32-33.

[3]曾纪伟,何扬子.水沟穴临证运用举隅[J].江苏中医药,2008,40(2):44-45.

[4]邰浩清.针灸临床与解剖.上海针灸杂志,2007,26(4):37

[5]姜雪梅,高彦平,黄泳.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05,(11):7.

[6]王爱成,李柏等.风池穴的径路解剖与作用机理.中医研究,2010,23(1):68.

[7]李卫东,孔令胜.风府穴的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法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10(4):49.

[8]徐象党,楼新法,蒋松鹤.承泣穴的解剖学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239.

[9]李卫东,曹海学.哑门穴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法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5):40-41.

[10]牛晓军,储开博,杨李旺.丝竹空透率谷的穴周解剖关系及治疗偏头痛机理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5):32

[11]赵永烈.天门穴取穴方法与临证应用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3,21(6):972.

[12]崔怀瑞,杨新东,徐象党,等.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4):35.

[13]楼新法,杨新东,蒋松鹤,等.足三里穴进针角度和深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7):484.

[14]楼新法,孝,蒋松鹤,等.阳陵泉穴的局部解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7):848.

[15]徐象党,崔怀瑞,楼新法,等.针刺手三里治疗旋后肌综合症的解剖学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36(3):223-224.

中医解剖学基础范文3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证作为中医学特有的识病模式,其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已蕴涵有证的雏形,并在解剖学、藏象学、思维方式等方面为中医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证理论 《内经》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证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它以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藏象理论为基础,指导着临床处方用药。因此,证的研究是关系到中医理论发展的关键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而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已蕴涵有证的雏形,并为中医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解剖学基础

医学理论源于对生命体的直接观察,而解剖学方法则是认识人体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便记载着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如《灵枢·经水》篇提出了“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直接倡导解剖学方法。《素问·痿论》提出了“心主身之血脉”的观点。《灵枢·本脏》则认为:“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灵枢·肠胃》篇记载了消化道解剖形态、长度,误刺重要脏器后的严重后果等。通过直观察验,凡是脏腑器官实体与其功能联系显而易见者,便被确定了下来,如目视、耳听、鼻嗅、口味功能,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心与血脉的联系以及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胆贮存和输泄胆汁、小肠受盛化物、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藏尿液与排泄尿液、子宫孕育胎儿功能等等。

同样,对于人体病理的认识亦源于解剖学。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当脏腑的解剖结构发生异常时,人体即得病。如《内经》中关于“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宣明五气》)、“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以及咳为肺之本病、水肿病的基本在肾等记载。这些病理阐述,均与脏腑器官自身实物属性密切相关,这就为中医病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解剖学基础。

2 藏象学基础

由于古代科技水平落后,《内经》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发现以解剖直观方法认识内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能满足揭示生命的高度复杂性这一医学需求,借用解剖学方法难以建立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因此在此背景下,古代医家转而注重对活的生命体的整体观察,从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入手把握生命活动的状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充分启用人感知系统的潜能,捕捉生命活动的各种外在征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辨识和分类,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的原理,运用“司外揣内”(《灵枢·外揣》)等方法,找出其共相,判断、推理机体内部脏腑功能所处的状态,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建构了自己独特的重视功能态的藏象理论体系。这一独特理论体系的建立,使人们对病证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最初人们仅仅对一些简单的、直观可感的单一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腹痛、水肿、出血等有肤浅的认识,对这些症状产生的机制,症状与症状之间的联系,症状与整体病理状态的关系等尚未有全面的认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藏象等基础理论的发展,人们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病象越来越多,于是逐渐地开始探求其内在的机制。如《内经》明确指出了一些常见症状产生的机理,提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等理论。这就为中医学证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 思维方式的影响

《内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其在总结医疗实践经验,建构其理论体系时,大量运用了当时流行的整体思维、取象思维、模式思维等社会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对中医证理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3.1 整体思维 《内经》将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体的一切生理病理变化都服从于整个自然界有节奏的运动过程,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百骸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使人体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同时它又强调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形成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五志等的五大功能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上下内外,运行精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在此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证,其把握的也不是局部病理改变,而是人体整体功能的关系失调,具有整体联系性特征。它既反映了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等整体功能关系的异常,也反映了人体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节律的关系失调。它是人体生命活动中各生理、病理要素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整体关系异常变化相对稳定的一种模式,如果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则证也会随之变化。

3.2 取象思维《内经》对人体研究不是进行解剖分析,通过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来把握其功能,而是运用取象思维等方法来探讨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除了从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病理现象入手把握生命活动的状态外,还取自然社会之“象”,如云雨雷电、日月星辰、花木鸟兽、山川湖泊、社会人伦等,通过“比类”等方法,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在此影响下,中医的许多病证即是根据自然界的物象类比推理得来的。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自然界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将“风”的这种特性与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进行比类,推论出凡人体疾病中具有走窜不定,眩晕、抽搐、震颤等动摇特性的便是风证,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人们还发现自然界中湿度大的物体其比重较大,其性向下沉降,且“湿胜则地泥”(《素问·五运行大论》),地表湿度大就会泥泞,故认为湿有粘滞重浊的特点,根据对自然现象中“湿”的表浅特征的直观认识,运用取象类比的思维,结合临床表现,认为凡有头重如裹、身体困重等特点的便为湿证等等。

3.3 模式思维《内经》在模式化思维指导下,依据一种抽象出来的理想模型——阴阳五行模型,将生命体的“神机”赋予五脏,并从整体功能关系角度,将复杂的生理机能系统,整合为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五大类,即心功能系统、肝功能系统、脾功能系统、肺功能系统、肾功能系统五个功能系统。“心”、“肝”、“脾”、“肺”、“肾” 并不等于西医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等脏器实体,只不过是这五个功能系统的符号、代码[1],生命活动就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的。这种理念、思路和方法也贯穿于对病证的研究,每个证都是医家对一组病象进行理性加工后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型,这种证模型不同于现代西方的解剖病理原型,而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人文背景影响下,从功能、关系虚体出发建构的一种整体功能失调的关系模型,是中医特有的识病模式。

4 证概念的抽象形成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内经》中逐渐形成了证的某些雏形,如阴盛、阳盛、阴虚、阳虚、气盛、气虚、湿盛、胃中寒、胃中热、脾气虚等等,并初步形成了辨证论治的概念,如《灵枢·本神》所云“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即是。同时还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功能分析疾病的不同表现,进行脏腑辨证。如《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有五脏咳证、六腑咳证之分。同时还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析归纳得出不同的证,如“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由此可见,《内经》已注意到许多病象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当时盛行的一些哲学思想影响下,根据“藏居于内,形见于外”(《类经·藏象类》)的理念,分析归纳上述病象,从患者的外象来推论“证”,得出了不同的病证模型。《素问·痹论》的皮痹、脉痹、肉痹、筋痹、骨痹,脏腑诸痹以及行痹、痛痹、著痹等,即是从病位、病因对痹病进行辨证。此外,《风论》《痿论》等篇,均可以看作是脏腑辨证的开端。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内经》对证的认识还较粗浅,尚缺乏病证的系统性和病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2]。

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发现有些症状总是相伴出现,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受凉感冒后,除有咳嗽、气喘等呼吸功能失调的肺部症状外,往往还有恶寒、发热的皮毛症状及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经某一方药治疗后,在肺部症状好转的同时,皮毛与鼻部症状也随之消失。当这种现象反复出现时,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仅停留于感性认识上的局限性,于是开始进行理性思辨,探求其内在的规律,认为这些组合症状必然与体内某一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有关,最后根据症状出现的解剖部位、官窍与五脏的对应关系等,推论出这些症状是由肺的功能失调所致。同样,当人们观察到纳呆、腹胀、腹泻、腹部冷痛、四肢欠温等症状同时出现时,推论出是脾的功能失调;发现胁痛、烦躁易怒、善太息、手足蠕动、某些目疾等同时出现时,认为是肝的功能失调。随着经验的大量积累,人们不断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将有着内在联系的某些症状有机地组合起来,以使其上升为理论,进一步普适化。这样在当时先进的整体思维、取象思维、模式思维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进行理性思辨,探求其内在的机制与规律。人们把观察内容中的“共相”提取出来,使这些处于感性认识的病象,进一步理性升华,建立理论,即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识病模式——“证”。

因此,中医证的概念就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经后世医家又进一步演绎发挥而逐渐形成的。

【参考文献】

中医解剖学基础范文4

关键词:解剖学;人文教育;大体老师

当前社会医患关系的紧张是医疗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难题,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医学院校只顾及学生的技术培训,而忽视对医学人才的品德教育的现象却是可能存在的,因此,从基础做起,教师加强对医学人才的品德教育成为在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人文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方法

(一)上好第一课

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医学课程就是解剖学,从此开始认识医学、了解医学、掌握医学。因此解剖学不仅是所有医学课的基础和奠基石,也是开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第一堂课。在绪论课上,立志教育、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要教导学生立志作一个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而要做到这点,不仅要对技术精益求精,更要有救死扶伤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一个掌握了精湛的技术而不具备医德的人,比没有技术的人更可怕。要做一个“良医”,必须德才兼备,正确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必备条件。

(二)把人文思想渗入解剖学实验课

1 感恩教育

解剖学的教具――尸体标本是不能人为的生产和购买的。在大多情况下,是遗体捐献。试想捐献者要具有怎样的一颗博大的爱心,才能将自己的遗体贡献出来,供给医学生解剖、学习!如果不教育学生懂得这点,懂得奉献和感恩,而带着一颗麻木的、功利的心学习人体结构,又怎能拥有一颗仁爱的救助患者的心?因此我们教育学生――躺在解剖台上的不是一具被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而是你们的老师,在死后用自己最后的爱给你们提供学习机会,教育你们成才的“大体老师”!带着尊重,带着感恩进行学习,还有哪一个学生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被净化了心灵的学子必定拥有一颗仁爱的救护之心。

2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上实验课衣帽整齐,穿白大褂,不准穿拖鞋、女同学不许化妆。当“大体老师”被平放在解剖台上,全体学生起立,整齐地肃然而立,此时由一名同学在音乐中充满感情地朗诵:我们虽然不知道您的姓名,但知道,您也曾经是他人的亲人、朋友和爱人,也曾经有一颓鲜活而充盈着爱意的心。如今,您没有了生命,但您有了另一种身份:老师――我们的大体良师。如今,您没有了语言,没有了表情,但你以你的血肉之躯,给我们最生动的讲解。因为您的奉献,我们得以学习人体的复杂构造,领略生命的精致之美。此刻,您生前对他人的爱仍然在延续,汇入生命循环的不息洪流……礼毕,同学们献上鲜花,鞠躬,心中默念感谢,开始实验课。经过了爱的洗礼,同学们超越了内心的恐惧。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充满了对奉献身体的“大体良师”的感激,对人的尊重。

3 课堂要求

将每小组同学分为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查阅文献者等,每次实验课轮换,保证每个人对每种工作都有接触。遇到问题集体协商解决,教育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团结一致。解剖“大体老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犹如在亲人身上做手术,要轻拿轻放、耐心、仔细、谨慎。决对不允许出现乱切乱划。不按操作步骤进行的现象。从而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利用这来之不易的标本,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树立崇高的医德奠定基础。每次实验课结束,将解剖过的标本复位,盖好皮肤,拉好标本袋,小心地将“大体老师”放回冷藏柜。

4 课后要求

分小组和“大体老师”的家属联系,在取得许可后上门拜访,一是为了表示感谢,看看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们能够帮助;二是了解“大体老师”的生平,是什么样的心胸和阅历能使一个人如此有爱心。通过分享他们生前的点点滴滴,让同学们的心灵再次洗礼,情感升华。将心得写下来作为作业,优秀感人的文章张贴在实验室的走廊。通过这些功课,将“人文思想”充分贯穿到基础医学课程,自然而有效的结合,培养学生感恩、奉献等传统的美德。

二、人文教育融入解剖学教学的重要性

医患关系的紧张,庸医的不负责任,都多少和学校只考虑知识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密切相关。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都以自我为中心,功利的思想、德育教育的缺失是从小的一种积累,而大学又往往忽视了这项教育。如何用一种相对简单地、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将德育融入基础医学教育,既是解剖学教师的责任,又是教师对医学的贡献。对尸体的感恩的态度和解剖过程的严肃,可以给学生灌注一种庄重、严肃、感恩和尊敬的思想。通过这一气氛的熏陶,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内心发出勤奋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决心。尊重自己、敬重他人,有利于净化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思想对医术的提高,对人的品德修养都有促进作用。利于形成对生命的尊敬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总之,解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培养医学生的生命情感和人文情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遗体捐献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秀卿,浅谈寓素质教育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之中[J]解剖学研究,2007,(4)

[2]蒋葵小议解剖学的素质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

[3]杜斌,李英,范红斌,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5)

[4]程莹,刘少雪,刘念才我国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5]张乐平,李东方,雷长海等,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信息素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

[6]郝德永,人的存在方式与教育的乌托邦品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4,(4)

[7]李宏伟浅谈解剖学的素质教育[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3,(1)

[8]戚晓红,张民英,田书平等,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02,(1)

中医解剖学基础范文5

NOVA系列是一组由美国3D4Medical公司联合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临床解剖部开发完成的专业3D交互式解剖图谱软件。该系列目前包括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解剖图谱软件,以及专门设计的心脏、肩关节、髋关节、腕关节、脊柱等更为细致的局部解剖图谱软件。该系列软件获得多家媒体的一致好评,并入选苹果App Store Essentials明星软件,成为iTunes 2011年度回顾展中医疗类和健康类最佳软件。在今年6月苹果公司举行的2012年世界开发者大会(WWDC 2012)主题演讲中,NOVA系列的Muscle System Pro III还作为iPad涉足专业领域的代表软件来展示。

NOVA系列软件远非一本解剖图谱,其中大量的交互功能都是传统解剖图谱书籍所无法比拟的,软件利用最新技术引领了医学解剖图谱的革新。软件中不仅能提供可随意旋转的3D解剖模型,更加入大量交互功能,用户可以切割、缩放不同部位。程序中的大量视频、发音也可以辅助用户学习和熟记不同组织的名称,与它们间的相互毗邻关系。让我们以Skeleton System Pro III为例,一起感受NOVA系列软件带来的全新解剖学体验。

主界面中展示了人体骨骼系统全貌,旁边的功能按钮可以改变浏览角度,或者直接通过滑动来360度旋转3D骨骼模型。双击任何部位,都可以放大到具体部位浏览。

双击头部后,自动进入颅骨解剖图模式。根据提示,可以旋转或通过拖拽切割(Drag to cut)查看横截面图示。不同角度下切割,可以获得不同的截面图,这方便了用户进行多角度观看。

通过“图钉”(Pins)功能,我们可以查看每个部位的具体名称、聆听真人发音、添加并分享自己的笔记,甚至可以查看其他人的笔记,相互学习。

一些“图钉”还包含了动画。如颞下颌关节的动画包含了关节压力、关节横向运动、关节脱出的示例动画。

利用“解剖刀”增减图层,可以逐层观看关节韧带的附着和相互覆盖情况。“混合图层”(Mix Layers)能够将图层以半透明的方式显示,更加立体地展现不同结构的位置关系。

中医解剖学基础范文6

【摘要】学好解剖学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础条件。然而,此学科的特点是内容多、名词术语多、概念多。医学生们学起来容易感觉无味、抽象、难学、难记,难以深入的理解。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为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在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后,经过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对如何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质量

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人体解剖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解剖学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起来又有非常大的难度,这些很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无味,引起学生的厌学心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更加牢固的解剖学知识成了当前解剖学教育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思考,对如何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探索,现综述如下。

1 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心里

多年来,通过对入学新生的调查,笔者发现:①绝大多数新人学考生在高考前都全力以赴地复习文化课,多数学生入学前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或没有储备。②很多学生都怀着一种走过高考后如释重负的感觉,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轻松、自由的,对学习也抱着一种玩的心态,在课堂上常表现出坐不住、厌学、甚至不学的情况。

针对以上两个现象,笔者认为,要准确把握学生心里,对症下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第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第二: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认真钻研,提高教师素质

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后,方能做到授人以渔。因此解剖学教师要想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解剖学概念多,名词多,记忆多,又枯燥繁琐,这就向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有较高的语言艺术外,课堂上绘图讲解也十分重要,如在讲解非常重要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时,教师在黑板上用优美工整的板书,用简洁、准确的线条,形象地勾画出所要讲述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印象是非常有利的。

3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授课效果

3.1 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早就应用于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经过笔者的亲身实践,解剖学作为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临床知识。

3.2 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将图片、文字、动画融入其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思维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有相当大的作用。

3.3 互换角色: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学生和教师概念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区分,认为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应该存在互换角色的可能。其实不然,教师和学生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合理的角色互换。比如说,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备课”,然后再选择一名代表,以教师的身份到讲台上给其他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又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4 鼓励提问、鼓励质疑:以肝门静脉系的教学为例,教师在着重讲授肝门静脉系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属支后,提出讨论题――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存在哪些吻合?为什么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会出现呕血、便血、脐周静脉曲张等现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见解采用引导式的反问形式,同样以解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在保持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又让学生自主的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4 丰富课余生活,组建第二课堂

4.1 自建模型:自建模型教学法是笔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以组为单位组建人体解剖模型,然后让同学们根据创建的模型在课堂上对与模型相关的解剖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在建设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巨大的帮助。

4.2 成立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情况下,自己组成一个学习小团体进行学习,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从而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目标[2]。经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利于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

4.3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剖学虽然比较难学、难记,但是要是善于发挥创新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有可能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可以通过自编句式整齐,朗朗上口的歌诀来提高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对上肢浅静脉与下肢浅静脉的记忆,可编写如下:上肢浅静脉“外头内贵,源于手背,肘横正中,腋肱深归”;下肢浅静脉“大隐前内走,小隐走外后,大隐注入股,小隐注月国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上述,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应该以学生为先导,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基础,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结合所在院校的办学条件与办学特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适当采取互换角色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结合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