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型无形资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1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商标权 企业竞争力

无形资产是企业的巨大财富,它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无形资产的研究和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以致出现了不少无形资产大量流失的案例。虽然我国企业对无形资产管理已经日益熟悉,但这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是无形资产,它有哪些特性,如何对其进行管理,如何正确的创立商标以及如何有效的维护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有形的东西才是财富,是却很少意识到,若没有无形资产的功能和作用,有形资产往往会变成空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显得越发重要,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并不缺乏高科技人才,也比较注重科技资金的投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每年的发明创造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为国家和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并不多。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的认识,将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管理就是对企业实行全方位的科学管理,包括对人和对物的管理。改革开放后,在与外商合资、合作过程中,经常发生侵权与被侵权的事件,这充分显示了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弱化。缺少无形资产管理的企业,其管理方式是不科学的。

第三,有利于提高科技开发水平。无形资产大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资产,是人力资源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对科技成果的量化制度,使技术人员的复杂劳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影响了科技开发人员的创造积极性,结果往往造成低水平的开发或重复性劳动。

第四,有利于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在国有企业改制、改造过程中,对有形资产的流失已经受到足够重视,但无形资产流失仍很严重。主要表现在:在企业公司制改造过程中,按账面价值折股,致使从未入账的大量无形资产被排除在股本之外;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制的新技术、新发明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或者是企业技术秘密、管理诀窍保密措施不利而被竞争者取得,从而失去其垄断地位,丧失许多生产产品、转让技术的收益。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无形资产保护制度可以防止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无形资产概述

1.无形资产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 38)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由此可见,无形资产是能够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获益率的利润,而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财产及相关权利,它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以下的几层含义:①阐明了企业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具备获利功能,揭示了无形资产为什么可按一定价值作为产权转让和重组;②指明了无形资产获利能力的特殊性,以便分清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企业利润创造中的不同作用;③表明了无形资产所得利润等与企业全部利润减去有形资产利润的差数,为准确量化无形资产价值提供依据;④揭示了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经济资源,是企业财产和相关权利的总和,指出了无形资产的专有性特征;⑤说明了无形资产不是以流动资产形式存在,而是以固定资产形式投入企业运营,其成本也要通过折旧方式收回。

2.无形资产的组成要素

(1) 知识产权

具体包括:①专利权。专利权表现为独占发明创造的一种无形财产权,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与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三类;②商标权。商标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自己销售的商品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商品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可视性标志;③厂商名称。亦称企业名称,它是工厂、公司或商店的特点化标志,是便于人们识别的手段。

(2) 机密信息

具体包括:①技术秘密。技术秘密是指单位生产经营中使用不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各种设计资料、图纸、数据、技术规范、工艺流程、材料配方技术资料,也包括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等掌握的不成文的知识、技巧和诀窍;②经营秘密。经营秘密是指在营销环节、管理环节严防泄漏不为公众所知的信息或资料,它能为所有人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带来超过本行业一般利润水平;③商业秘密:商业秘密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专门保护,是指不为公众所熟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3)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另一种是由企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具体包括:①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即政府授予单位专营某种事业或某种商品的权利,它具有独占性质,而使经营者获得优厚的利益;单位授予的特许经营权,这种特许经营权是近年来西方国家产生的,是指一个单位(特许人)依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在一定的期限内授予另一个单位(被特许人)使用其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技术秘密等权利。

(4)商誉

商誉是西方企业较为典型的无形资产,是指一家企业由于它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或由于它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由于它组织得当、生产经营效率较高,或由于其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从事本行业的经验,或由于其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的诀窍,或优于其它种种原因营业特别兴旺发达而形成的无形价值。这种无形价值表现为一家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的获利水平。

(5)人力资源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具备一定科学知识、一定的生产经营经验、一定的劳动技术和技能的操作人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总和。

3.无形资产的性质

(1)无形性:无形资产无资产实体,即不具有实物形态,但通常又依附于实体。它以知识形态存在于企业之中,不容易使人们直接感觉到它的存在,给人一种“无形”之感。

(2)法律性:一是无形资产要依法申请、注册、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查;二是无形资产受法律的保护和制约,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专利机关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3)独占性:无形资产作为一项独享的权益,不同于一般的物权,从其存在角度讲,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一项无形资产仅被一个产权人占有,即所说的“独家所有,别无分号”。对于重复开发的无形资产,法律不授予所有权,而且还予以禁止。

(4)公开性:是要求无形资产的所有者要在法律的保护下,将其内部开发、设计的无形资产(技术秘密除外)的名称、技术特征、用途、图片、图案等内容公之于世。

(5)广泛性:是指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它既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发挥作用,又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商标权的管理

1.商标权管理的基本内容

商标权管理是对商标这种无形资产资源进行预测、计划、组织、控制、分析和评价,使之发挥最佳效益,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实现保值、增值效果的管理活动,其核心在于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战略。通常而言,商标权管理主要包括:①商标权占有管理;②商标权经营管理;③商标权投入产出管理;④商标权的资产处置管理;⑤商标权的市场维护管理。

2.我国企业在商标权管理上面临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在商标管理方面遭遇的种种境遇来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管理观念淡薄,监管存在疏漏;保护措施不力,导致无形资产流失严重;评估欠规范,难以客观反映其价值;核算存在缺陷,认定和计价有瑕疵等。

3.对我国企业在商标权管理上的建议

第一,重视知识价值增值环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非每个环节都能实现知识价值增值,而主要在于某些特定的价值环节,那些价值创造最大化的环节,就是企业界已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环节。企业不可能也没必要抓住价值创造的所有环节,而只需要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商标权资产上维持其战略环节上的竞争优势。

第二,加强商标权的基础管理工作。这些基础管理工作应该包括: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加强保密工作;及时取得法律保护;恪守信誉等。

第三,营造商标权管理的文化氛围。商标权管理文化是一种可持续的再生价值文化,也是一种知识自由创造、平等分权、个性选择、自我管理以及虚拟的社区文化,它能妥善的处理市场与计划、集权与侵权、自由与平等、生产与分配、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一切不利于或有损于这一目标实现的思想观念、价值和行为规范,都必须及时加以调整。

第四,加强对名牌产品的管理。由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消费者对名牌产品的认同效应越来越明显。谁能创造出名牌产品,谁就能在与同行业产品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第五,加强商标权评估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商标权评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界定主体的责、权、利,规范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职能、标准、范围、规则及职业道德,保障商标权占有者、使用者的各种权益,提高全社会无形资产的效益;其次,要加强商标权评估的组织机构体系的管理。在法律、法规健全的基础上,应尽快实行分层次管理,各地成立由上而下的行业管理协会,审查商标权评估机构的自治、管理水平,进行行业间交流、组织培训等。

四、结论

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在会计科目中出现了无形资产这个科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科目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通过对无形资产及无形资产管理的学习和研读,笔者深入了解了无形资产的基本内容,也明晰了我国无形资产管理尤其是商标管理的现状。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针对产品的一些技术和方案已经日趋完善,而无形资产及其管理却越发彰显出它本身的价值,以及在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知名度所表现出的能力。所以,我国的企业家们应该从产品生产上撤出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无形资产管理上。首先要认清自己企业的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同时,也要看到自己同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学习揣摩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之后,还不要忘记经常对其进行维护和宣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世界品牌排名榜上,能够看见更多的中国企业。

参考文献:

[1]蔡吉祥.无形资产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2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核算客观依据

人们赖以生存的农村土地农业经济资源,具有固定资产的有形资产使用性、金融性、无减耗折旧、不可再生性,其产权表现为农村土地所有权及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属性。农户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土地耕种经营并获得收益,体现了无形资产具有资产性的会计核算内容特征。首先,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及其流转核算的主体。根据“农地承包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期内,集体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并且明确规定农户依法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所属农业用地的耕种经营收益,同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享受其流转环节收益。因此,农户应该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核算主体。其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及其流转确认计量核算内容。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度实施过程中,农户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按人口平均方式分配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始,农户就拥有持续保持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的法属权利。因此,由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实行的自身耕种经营业务,以及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出租、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投资、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经济交易,构成会计确认和计量及披露反映内容。还有,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所属,且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由村集体公开招标等方式发出承包。这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归属村农民集体组织所有并核算。 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不但要分清核算主体、确认和计量内容,同时还要客观反映农村土地农业耕种用途、村集体所有权属关系和农民生存保障权等经济资源属性特征。

二、农村土地资产核算与收益管理特征

在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还是,都体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及其收益管理形式。(1)体制农村土地资产核算与收益管理。在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下,农村土地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大队、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及其收益分配核算管理。此时,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及土地固定资产紧密相结合,同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具体由生产队组织劳动力进行共同投入、共同耕种,年末全体村民成员共同分享农业公共资产收益。可见,此时的生产队集体组织既是农村土地的所有者和经营使用权,同时也是收益分配核算单位。(2)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核算与收益管理特征。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形式下,村集体组织把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以本组织户籍人口为基础,平均分配到农户,把农村土地的有形固定资产使用权,通过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形式依法授予给农户。农户在承包经营期间,自行组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对农地的投入和作物生产经营,也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农户享受责任田经营及其无形资产流转收益。因此,农户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农户成为农村土地的生产经营单位,农户既是生产经营者和也是独立的收益承载主体,应该成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与收益核算内容。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流转及收益管理核算模式

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度下,村集体所有的农用土地客观存在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运行。为了确保村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准确把握农村土地的农业收益和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收益,首先,必须分别设立以镇和村民小组为单位的农用土地所有权无形资产的核算制度。其次,确定村民小组农户家庭成员的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有,在村民小组会计核算中,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营和流转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和计量,连续反映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的自营收益和流转经济收益。从目前农村土地的行政管理体制分析看来,实行县一级实行农村土地的产权证管理;乡镇进行流转合同管理;村进行土地所有权管理;农户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地使用及流转权利。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自营及其流转收益核算管理,必须建立能持续核算反映农村土地的主体、经济交易活动和经营成果核算管理模式。(1)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计量及收益核算。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当农户从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初次分配取得农地时,表现为农户核算主体的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项目增加的同时,拥有农村土地耕种经营使用权。农户在以后会计期间不断获得农业经营收益成果。因此,会计核算必须对农户取得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同时反映农户耕种农地的经营收益成果信息。(2)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流转交易的确认计量及收益核算。根据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的产权证、所有权行政管理保持不变,其产权也不直接产生经济利益。只有农户持有的承包经营权,才会在自行耕种经营中产生农业经济收益,以及在流转过程产生无形资产流转交易的环节收益。因此,会计核算应该对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转包等流转经济业务过程与收益内容,进行全面确认和计量,全面反映资产状况及收益信息。(3)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流转过程及收益管理的会计核算。在我国现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和惠农政策下,以农户为主体的会计核算,首先,必须反映农户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进行自身耕种经营农地并获得农业经济收益的经济业务内容;其次,确认和计量农户把土地使用权转包让渡流转,而获得资产使用权流转让渡收益内容;再次,核算农户把资产作为对外投入资本,形成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及其分享的权益分配经济收入内容;还有,反映国家对农户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的农业补贴收益内容。因此,通过会计核算对农户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无形资产的连续核算和综合反映,有利于准确把握农村土地使用与流转状况和经济收益成果。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公室)、注册会计师协会、资产评估协会,有关资产评估机构:

为加强对证券业务资产评估的管理,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继续对资产评估机构执行证券业务实行许可证管理。

经与中国证监会协商,对已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的资产评估机构,其许可证在新的许可证办法实施之前继续有效。鉴于资产评估机构脱钩改制后情况变化较大,请各具有从事证券业务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接到本通知后,填写证券评估机构基本情况表、注册资产评估师一览表、证券评估业务情况一览表各一式两份,并于2月28日前上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证监会会计部。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4

1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1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务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是指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指不具有实务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完整,很难从本质判断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因为:

1.1.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

事实上,许多有形资产也是无实务形态的,例如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观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他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形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其他资产的条件。

1.1.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产不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力,无需付出智力劳动。

1.1.3“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科学

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并可回收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

1.1.4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

这是判断其是否是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

1.1.5能否以货币计量

这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是在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辩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度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1.2改进建议

虽然无形资产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的、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它说明了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2.1垄断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

1.2.2无形性

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观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1.2.3使用价值确定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1.2.4价值不稳定性

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1.2.5非货币性

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成本特征

2.1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该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

2.2改进建议

更新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计量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这即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耗资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有待改进。

3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3.1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并计量其无形资产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笔者认为据此确定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商誉等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不予确认不妥当,在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也应确认。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无形资产层出不穷,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场型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型资产;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它们的确认却缺乏规定,因而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2改进建议

完善会计准则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实质,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比我国大。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只有7至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小,使大量的无形资产被排斥在会计核算之外。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不确认新涌现出来的无形资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应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4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影响及改进建议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4.1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反映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比如以上三种价值分别在报表中列示且其关系如下: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2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只是间接的,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比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将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应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或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4.3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主要项目应为按类别反映无形资产及其增减变化动态,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额、年末余额等,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5

【关键词】 无形资产;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计量

一、国内外文献回顾

(一)无形资产概念及分类

美国巴鲁・列弗教授认为:“无形资产、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这几个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一般地,会计学的文献中使用无形资产的概念,经济学家使用知识资本的概念,管理学和法律学书中使用智力资本的概念。尽管在不同领域中对无形资产的称呼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概念所指的本质涵义是相同的,都是对未来收益的非实物形态的要求权。”

1.无形资产的概念

无形资产概念一般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进行定义。

会计学界主要是从狭义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研究。王维平、刘旭(2002)认为,狭义无形资产是指可以从企业或组织的财务、统计报表上直观地看到其价值总量和消耗量,有可确指性的、能够独立存在和运行并计价和核算的无形资产。狭义无形资产的定义一般包括固定资产观、权力观、超额收益观、无实体观。于玉林(2007)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并预期会带来经营效益、能以货币计量的资产。殷勤凡(2001)指出:“所谓无形资产是指虽没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创造出经济利益的资产。”但是,这些学者一般都只从无形资产的某一特性出发对其进行定义,缺乏全面性。

管理学、经济学主要是从广义角度对无形资产进行定义。汤湘希(1997)认为,无形资产应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长期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Lynn(1998)认为智力资本是为了生产高价值资产而被具体化、捕捉到以及能发挥杠杆作用的智力原料。

2.无形资产的分类

国内外对于广义无形资产的分类研究较多,主要观点如下。

Stewart(1994)认为企业的智力资本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构成的,即 “H-S-C”结构。

茅宁、王晨(2004)以价值网络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无形资产的“H-S-R-R”结构,并指出:整个无形资产的体系向个体和社会两个微观和宏观不同方向扩展,在个体层次上是人力资本,在组织层次上是组织资本,在组织间是关系资本,企业价值网络对社会网络的嵌入过程形成企业的声誉资本。

潘娜(2007)认为,可以从无形资产的法定核算和价值管理两个视角对其进行分类。法定核算的无形资产是指纳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下列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则着眼于对企业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和声誉资本等。

(二)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

1.传统方法及其拓展应用

早期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方法主要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等,主要是从会计学角度进行理解,采用的是财务方面的数据。

朱泽、徐金发(2000)融合技术型资产重置成本评估法,对现有的收益现值法进行修正,使其更为符合现实情况。

斯滕斯特(1997)提出无形价值计算法(CIV),该方法用行业平均资产回报率乘以公司3年的平均有形资产,计算出有形资产的平均年收益,再将其从上面税前收益中减去,扣除所得税后就得到公司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最后用适当的资本成本为贴现率,计算出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现值。

在成本法的研究方面,Roberts,Eric,MAI.(1990)将已有的成本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根据实践对已有理论进行一些经验性的探讨。

2.期权方法、平衡记分卡等创新型方法

近年来随着无形资产理论的发展,其外延越来越大,非传统方法主要是对广义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计量,如期权定价方法、平衡记分卡方法、指标体系成分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视角,而是拓宽到金融、管理等角度。

Damodaran (1996)简要介绍了实物期权方法在资产评估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从另外一种视角介绍了运用期权思想为专利技术估价的方法。

爱德文森主导设计的“Skandia智力资本导航器”采用权重值和财务指标生成总体智力资本价值以及衡量智力资本效率的相关系数,二者的乘积即为组织的智力资本。该模型将公司的未来和现在联系起来,为公司的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和工具。

卡普兰和诺顿提出平衡记分卡法,他们认为组织绩效应该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运作流程视角、学习和成长视角四个方面进行度量。

巴鲁列夫(2001)提出了无形资产的价值链记分板。该方法以创新为主导,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无形资产在创新三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机制。

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现今学者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多从广义的角度,结合财务与非财务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准确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奠定基础。

二、高新技术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相关问题分析

(一)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构建在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上的,资源在企业之间的“非完全流动性”使企业拥有稀有、独特、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在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下,企业可以快速自由地从市场上获取那些有形资产资源,因此,有形资产一般是非稀缺的。根据“资源基础论”的基本思想,这种非稀缺的、可模仿的普通资源,虽然可以用于确保企业的生存,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但是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既然有形资产一般不具有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那么,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只能是某些无形资产了。因此,对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固定资产一样,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离不开对其价值存量和流量的测度。只有在明确企业现有无形资产价值存量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防止资本配置效率低下、无效投资等问题的出现。

(二)高新技术无形资产价值计量问题分析

1.会计报表计量的无形资产范围过于狭隘,未能真实反映其价值

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它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但是,资产负债表上只将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而没有反映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润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资产的价值。

另外,在会计报表上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企业取得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确定成本,是企业未来应该摊销的费用额,而不是该无形资产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的经济价值量。而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源泉主要就是无形资产,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全面的计量,是十分必要的。

2.现有无形资产计量方法存在缺陷

(1)整体评价方法笼统计量,缺乏详细信息

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方法包括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托宾Q值法、无形资产计算法等整体评价方法,这些方法以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为主,没有重点评估企业核心能力指标,仅对无形资产进行了笼统的整体计量,忽略了不同种类无形资产在价值计量方面的差异性,不能体现各类无形资产的具体价值及相关信息。在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实践中,不仅需要知道整体的无形资产价值,而且还需要明确个别无形资产的具体数字。

(2)分类评价法缺乏行业针对性

近些年,国外学者又相继提出了无形资产监控器、资本审计计量模型、价值创造指数等分类评价法。

分类评价法在对无形资产进行细分的情况下,分别对每一类无形资产进行评价,注重无形资产各自的特性和动态变化。但是,由于不同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并不完全相同,如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中,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占绝大比重。商业企业中关系资本和组织资本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而这些模型并没有对企业类型进行划分,缺乏针对性。

(3)系统评价法为关注动态过程,可操作性差

系统评价法主要包括平衡记分卡、斯坎迪亚导航器、价值链记分板等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将无形资产的评价与企业的能力、知识积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评价体系。但是这种方法主要关注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静态平衡状态,对于动态的转化过程关注较少,而且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比较差。

三、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的选择

(一)无形资产价值计量内涵及分类的重新界定

1.无形资产内涵的界定

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等并没有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达成一致意见。本文认为,应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定义无形资产。狭义无形资产,是指会计学意义上的无形资产,一般强调其可计量性和可辨认性,可以从会计报表中获取相关数据。广义的无形资产则主要应从管理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定义,涵盖一切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但是又不属于现有会计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范围内的一切资产。

作为无形资产其根本特性就是“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获利能力”。因此,本文在综合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广义角度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实质控制权,能为其带来超额收益的一切经济资源。

2.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内涵的界定

本文所使用的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方法主要是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出发,不单纯局限于会计报表的相关数据,而是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更注重无形资产未来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贡献。

3.无形资产分类的重新划分

本文主要是按照科技部、财政局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企业主营业务的经营范围和科技人员比重为主,结合研究与开发(R&D)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等相关条件来确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

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最大区别就是其价值创造的源泉主要是无形资产,包括专利、专有技术、人才、管理和投资机会等。技术含量的高低是衡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及其发展前景的主要指标之一。

通过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本文将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分为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四大类。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本只是企业控制的资产;组织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所有权属于企业;关系资本的所有权部分属于企业。四者产权属性的差异造成四者对企业来说的控制权限上有所差异。

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备的创造价值的各种技能和知识经验的总称,是在特定环境下可为控制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除了个人的知识、专长和技能外,人力资本还包括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为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而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人力资本是能动的资本,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的转移、交换,实现价值的增值,兼有存量和流量的特点,是企业创新和改进绩效的动力源泉。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且无法取得其所有权,企业只能以“租赁”(即雇佣)的形式获得它们。因此,企业应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员工的潜力得以最大的发挥,促进员工头脑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技术资本是指企业创造和拥有的以技术及其载体为成果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专利、专有技术、版权、技术开发成果、新产品、新工艺、技术资料、技术标准、高科技含量制造系统等。

组织资本是指企业长期创造和拥有的能够使企业正常运转、组织系统化的知识和能力,其价值在于把各种资源有效凝聚起来,在组织层面积累并嵌入组织正式关系结构和流程中,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如企业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企业制度、流程、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与方法、信息系统等。

关系资本是指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有关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的关系和渠道,以及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和价值,如成功的市场营销网络、忠诚的顾客、商誉、公司品牌、稳定的供应商和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等。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客户资本,包括与供应商的关系以及价值链上其他参与者的关系。

在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中,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是企业创造和实现价值的核心和基础;关系资本为实现这一价值提供外在条件;组织资本则主要是为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提供平台和环境支持。四者缺一不可, 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二)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分项评价法,专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计量。可以采用“先单项,后整体”的评价思路,即为每一类无形资产编制一套价值评价指标,以企业所在行业的相应水平作为衡量企业各项指标的参照物和标准,得出各项指标值;然后以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公司竞争力的标志,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它具有双重性,即自然属性(有用性)和社会属性(获利能力),而且,人力资本具有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两种价值表现形式。个体价值的计量以个体掌握的知识内容和应用为基础;群体价值的计量应考虑群体内个体掌握知识的相互作用、知识结构的互补程度、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行为、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计量人力资本的价值时,应该采用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同时计量的方法,从而实行人力资本价值的模糊计量。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可以分为管理型、技术型、生产型等三种。管理、技术型与生产型人力资本的确认与计量应区别对待,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生产型人力资本的价值主要是指企业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所创造的价值,基本可以通过其工资水平等来进行计量。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主要考虑技术、管理型人力资本的计量。

人力资本的计量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素质、人力资本规模结构、人力资本的效率三个方面,涵盖了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人力资本素质主要包括员工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员工经验值、继续学习能力。人力资本规模结构主要包括研发人员数量、管理人员数量、具有管理类和工程类硕士学位的员工比例、大学本科学位人员比例。人力资本效率主要包括员工忠诚度和人均市场价值。其中员工忠诚度主要是指员工流失百分比、雇员平均服务年限等。

2.技术资本

技术资本指标主要从技术资源状况、研发应用状况、技术自身状况三方面来考虑。技术资源状况类指标主要包括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额、技术改造比重、研发费用比重、专业技能内部推广率。企业的研发应用能力主要考察项目开发数目、投产率、技术附加值率(产品中先进技术的含量)、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成功项目占引进项目的比重)。技术自身状况包括技术开发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技术成熟程度、技术法律状况、技术更新周期、技术投资回报率。

3.组织资本

组织资本指标主要涵盖组织信息系统、企业文化资本和组织结构。组织信息系统方面的指标包括信息技术先进度和内部网络系统化程度(主要以企业业务信息化程度来度量)。文化资本指标包括企业文化及其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经营理念和文化整合程度。其中,经营理念主要是指企业使命及其符合环境、市场变化的程度;文化整合程度主要是指公司内各公司(尤其购并公司)间的文化融合程度。组织结构指标包括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企业制度是指员工行为规范、管理标准、操作程序的情况。治理结构主要考察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度。

4.关系资本

关系资本指标主要从客户关系、供应商关系、合作伙伴关系三个方面来考虑。客户关系资本指标主要包括客户忠诚度、客户渠道数量、客户满意度、品牌知名度等。供应商关系指标包括供应商数量、合作时间、合作满意度。合作伙伴关系指标包括战略联盟数量、合作时间等,可根据合作目的灵活设置(见表1)。

由于无形资产划分成的四部分差异很大,无法用统一的评估方法进行衡量,因此本文采取运用多种不同方法评估知识资本的各个部分。比如对人才资本的评估可以采用面谈、知识测验、自我评估、上级评估、同事评估、档案记录评估等方法;对技术资本的计量可以采用市场需求调查、投资回报率分析等方法;对关系资本的评估可以采用客户调查、客户访问、销售费用分析、竞争优势分析、成本分析、投资收益分析等方法;对组织资本的评估则可采用内部基础设施调查、员工访谈等方法。此外,也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在评分之前,需要以该高新技术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水平为基准设置标准值。进行评分时,将企业现有指标数值与价值评分表所列指标的标准值相比较,算出每一个指标应得分数;然后相加得出总分。

在核算这四部分无形资产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企业中各部分无形资产的比重;然后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无形资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列报[M].王志台,唐春霞,杨明,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 王维平,刘旭. 广义无形资产及其功能分析[J].北京:管理世界,2005(11):166.

[3] 于玉林,吉全贵.现代无形资产专题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

[4] 殷勤凡.知识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创新[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45.

[5] 汤湘希.论无形资产范围界定[J].武汉: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1):72-75.

[6] Lynn, B. 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 new economy: Bringing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to the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16(1/2/3): 162-176.

[7] Stewart, T.A.Your company's most valuable asset: intellectual capital[J]. Fortune, 1994, 130(7):68-74.

[8] 茅宁,王晨.以无形资产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系统[J].北京:科学学研究,2004(8):406-407.

[9] 潘娜.基于价值创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17-18.

[10] 朱泽,徐金发.对一个技术型资产收益法评估算式的再质疑――兼与陆飞先生商榷[J].北京:科研管理,2000(7):72-75.

[11] Roberts, Eric, MAI. Nursing homes-cost approach[J]. The Appraisal Journal, 1990(2):58.

[12] 王志强,梁明锻,陈培昆.实物期权理论及其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北京:中国资产评估,2005(1):14-18.

[13] Eddvinsoon Leif, Kitts Brendan, Beding Tord.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C measurement-the digital IC-landscape[J].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00(03):263-272.

[14] Robert S.Kaplan, David P.Norto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02):75-85.

[15] 赵顺龙,等.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75-77.

[16] 董必荣.不同资产的战略地位和财务地位差异评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5(8):97-98.

[17] 张旭.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26.

[18] 王兴元,成冰.企业知识资本内涵及其评价研究[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110.

[19] 金加林,吴育华.智力资本度量方法的比较与评价[J].呼和浩特:科学管理研究,2004(12):105.

[20] 刘卞生.人力资产的评估[J].呼和浩特:科学管理研究,2000(6):19.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6

一、问题的提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现在,公司的无形资产是公司成功的关键,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实践中,企业的经理人员对有形资本的会计处理方法、财务报表和有形资本的管理等可谓驾轻就熟,但对知识资本、组织资本等无形资产却知之甚少,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沿用习惯的有形资产管理思维来看待企业的无形资产。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常常分布、镶嵌在企业的员工、工作流程、信息网络中,不易看见和记录,其价值难以被计量。为此,学者们已经提出多种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思路。

安德里森和蒂森(2000,p38)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测量方法做了简要评述,他们认为,各种价值测量方法存在以下缺点:在不同的指标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过于独立地去考察每一项无形资产,而实际上无形资产的优势总是相互加强;没有很好地说明各种无形资产对于公司过去和未来成功的重要作用。简言之,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无形资产的非物质性、动态性、异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使得无形资产估价本身成为一项多重性的价值评估工程。

长期以来,研究者试图以定量的方式对其做出评估,会计领域的学者更是一直尝试着遵循会计汇报框架的情况下建立企业的无形资产账户(曾洁琼和陈君宁,2006)。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鉴于无形资产自身的特点,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价从来都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在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无形资产的模块化特征,原因是很明显的,如上文所说,无形资产并不是以单一简单的状态存在,其价值常常取决于其是否能够与其依存的载体一起被分割出来,这就是无形资产的模块化。笔者的观点是,在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中,评估者的主观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财务数据等量化指标提供给评估者一个评价的参考,但最终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还取决于评估者的主观判断,无形资产的模块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评估者对无形资产价值的主观评价。

二、无形资产价值评价简述

现有的无形资产价值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三类:总体评价方法、分项评价方法和系统评价方法。笔者对这些方法稍作介绍,并阐明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揭示这些方法中评估者主观性的潜在内涵。

总体评价方法是对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总体进行计量和评价。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从企业总价值中减去非无形资产价值来计算无形资产价值,并通过各种财务指标来进一步衡量无形资产价值。此方法认为公司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其基本公式是:

企业价值=金融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

属于总体评价方法的有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托宾Q、无形价值计算方法(CIV)、经济增加值(EVA)等。经济学家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大多采用此类方法,Atkeson & Kehoe(2002)采用此方法测量了上市公司的组织资本。总的来说,总体评价方法将无形资产作为一个黑箱,不能分析各类无形资产的内在机理和价值特性,测量结果难以为无形资产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资产评价的作用除了提供资产价值的记录外,更重要的是对资产的质量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于是无形资产分项评价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无形资产具有不同形式,不同形式的无形资产有着不同的性质、介质和特征,因此,可以将各类无形资产按照一定的准则加以分类,对每一类型进行分别计算,最后加总,就形成企业无形资产总值。从本质上讲,无形资产分项评价方法侧重于会计计量思路,它将各类无形资产视为可以分离的并列要素,公司价值也可以通过简单加总计算得到。但是,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类相互重叠式的不同类型无形资产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因而无形资产总体价值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运算过程,其对公司价值的贡献具有杠杆作用。此类无形资产评价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平衡计分卡(BSC,卡普兰和诺顿,1992)。这就是无形资产系统评价方法。

对管理者而言,上述三类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着不足之处。第一种方法,它将无形资产视为给定,不考虑其内在机理。同时,对企业价值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话题。上市公司的价值可以用市值来判断,对于大量非上市公司而言,企业价值本身就难以判断。进一步讲,无形资产全面评价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它关注的是存量,而忽略了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期权价值。按照无形资产系统评价方法的观点,无形资产对公司价值的贡献具有杠杆作用,这种杠杆作用表现在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增长期权,学者们已对此做了大量论述(Kogut & Kulatilaka,2001;Kylaheiko et al.,2002;庞东和杜婷,2004)。从上文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无形资产的系统评价方法还吸收了无形资产分项评价方法的思想,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对无形资产的分类以及作为分类基础的指标体系。在无形资产系统评价方法中,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被结合起来使用,这就意味着评估者的主观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非财务指标的打分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来进行。

基于上述思想,安德里森和蒂森提出了他们基于竞争力价值的无形资产测量模型。他们的思路是:首先鉴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把企业的竞争力分解在无形资产中。安德里森和蒂森假设,如果企业的经营者能够以某种方式评估每项核心能力,对每一类产品组所做的贡献,那么他就能把毛利科学地分配到不同的核心能力,以便看看哪项核心能力产生的影响最大,其计算模型如下所示。

Vcc=[∑GP×(1+P)t/(1+i)t]×R,t

=1…s

Vcc=核心竞争力的现值

S=时间卡度(以年为单位)

GP=年利润

P=未来的潜力(以百分比表示)

R=健康力系数(以百分比表示)

i=资本的成本

在上述模型中,两个关键的主观评价指标就是P和R,P代表着经营者对该项无形资产内涵增长期权的判断,R代表着经营者对该项无形资产稳健性的判断。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主观评价来做出成本或价值判断是管理者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卡普兰(2005)在阐述他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时指出,公司可以通过估计的方法获得其所需要的参数,只要达到近似准确即可。

上述分析表明,在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价中,评估者的主观评价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主观评价受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对风险的偏好、对未来的预期、对待无形资产的态度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无形资产的稳健性对评估者主观评价的影响。笔者引入模块化思想来对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三、无形资产主观评价中的模块化思想

有形资产的物质形态首先意味着该类资产的稳健性,它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离开、某个流程的修改就发生较大的变化,它可以在不同的拥有者之间进行转移。相比较而言,无形资产在流动性上就差很多。基于此因素,在企业并购中,尤其是依赖于人力资本的企业并购中,能否保持无形资产的完整性已成为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随着评估者对保持无形资产完整性程度的评价不同,在并购中对无形资产的股价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典型的就是我国国有企业转让中的无形资产定价(汪海粟和文豪,2006)。

该如何理解无形资产的稳健性与完整性呢?这里引入模块化思想来阐释。最早问世的系统研究模块化理论的著作是鲍德温(Baldwin)和克拉克(Clark)在2000年发表的《设计规则:模块化的力量》。何谓模块化?模块化是一种特殊的设计结构,其中参数和任务结构在单元(模块)内是相互依赖的,而在单元(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任何设计来说,单元间的独立性和相互依赖性可以通过设计或任务矩阵来确定(鲍德温和克拉克,2006,p77)。也就是说,“模块”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通过和其它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分解为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模块)的行为,可以称其为“模块分解”。按照某种联系或规则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模块)集成起来从而构成更加复杂系统或过程的行为,可以称其为“模块集中”。

鲍德温和克拉克所说的模块化指的是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制造,可以将其称为产品模块化。Sanchez和Mahoney(1996)认为,产品的模块化导致了组织的模块化。当产品由可互换组件构成时,产品设计流程所涉及的各类部门松散耦合(loosely coupled),自治运行,并能被较为容易地重新配置。Schilling和Steensma(2001)证实了上述观点,在某些产业(如信息技术产业),一体化的层级组织正在被非层级的实体取代,即模块化的组织形式。他们认为,这些各自独立的组织模块建立了三种松散的耦合:契约生产、可替换的工作安排和联盟。更进一步,青木昌彦等认为,现代企业进行的拆分、权力下放、部门精简、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事实上就是“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基于模块化思想,Langlois(2002)提出了企业的模块化理论(a modularity theory of the firm)。Langlois将模块化理论与产权理论结合起来,讨论了企业中权利分割的问题。在企业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不同的权利,如决策权、对关键资源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Langlois的意图十分明确,权利的分割在企业内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在于企业的模块化内涵。存在着资源的模块化,对不同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才得以分割出来。存在着组织模块化,对不同组织的权威才得以界定清晰。

既然无形资产属于企业的组成部分,那么,模块化思想同样能够应用于无形资产评价。事实上,无形资产的分项评价方法和无形资产的系统评价方法已经内涵了模块化的思想,如果不能模块化,又如何谈得上对无形资产的分项和分类评价?

笔者认为,模块化思想在无形资产评价中普遍存在,除了上面谈到的无形资产评价方法的模块化内涵,模块化思想对无形资产价值测量的更深层影响在于它对无形资产评价者主观评价的影响。

在安德里森和蒂森的模型中,R是健康力系数,代表着经营者对该项无形资产稳健性的判断。引入模块化思想,我们来考察无形资产的稳健性。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都已得到了清晰界定,如联想收购IBM的ThinkPad品牌,它们属于高度模块化的无形资产,因此,在对此类产品的股价中,评估者的主观判断所存在的差异相对来说较少。我们再考察另一类无形资产,如邮购公司拥有的客户名录,这类资产属于信息产品,对信息的数量、质量都能有一致的判断,也就是说,它的模块化程度也较高,不论它在谁手里,信息产品的内在联系不发生变化。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出售信息,同样的信息,获得时间不同,对其定价也不同。

对企业而言,更多的时候,无形资源本身的模块化程度难以界定,如流程、依附于人而存在的技能、市场渠道等。这种情况下,无形资源所依附载体的模块化程度,就成了影响评价者主观判断的重要指标。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的组织资本。作为企业的一种独特生产资源,组织资本被视为公司绩效和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的本质是企业拥有的信息和专门知识,它嵌入在企业的流程中和人力资本身上。这就意味着,在评价组织资本价值时,必须考虑到其所依附载体的模块化程度,也就是组织的模块化。组织的模块化程度越高,意味着在该组织模块范围内,组织资本表现得越稳定,在转移过程中,由于组织模块的完整性容易得到保持,组织资本的完整性也就随之保持,因此,评价者就会对组织资本有较高的评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无形资产的主观评价中,模块化思想深入普遍存在。它通过两种方式反映出来,首先是无形资产本身的模块化程度,再者是无形资产载体的模块化程度,它主要表现为组织模块化。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