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32-02

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在1993年以前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长期占据金融体系的主导。随着1980年国务院于颁布的《关于推动联合的暂时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提出鼓励银行尝试办理信托业务,多家银行相继成立了信托机构。20世纪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商业银行为证券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以及技术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证券部,经营企业证券的发行等业务。

随着我国在1992年下半年迎来经济发展热潮,巨额的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进而致使金融业秩序甚至整个国家经济混乱。此后,国家开始全力整顿金融秩序,并在1993年第一次明确提出银行业和证券业要实行分业管理。两年后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对分业管理又赋予了法律角度的确立。

一个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选择应该与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际。回顾世界商业银行经营体制选择的发展,从19世纪50年代美国、德国出现混业经营到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不得不实行分业经营,再到20世纪80、90年代,受到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及不断出现的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程度开始减缓,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欧美国家和再次转向银行混业经营的体制。如今,众多西方大型银行已成为提供银行、保险及投行业务等综合金融服务的公司。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是应该转为混业经营,还是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呢?

2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2.1 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1993年以后,中国逐步开始实行分业经营运,以更好地管理金融活动、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但现实显示我国银行业分业经营存在着很多问题。

(1)分业经营体制反而加大金融风险。

因为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局限在贷款和存款业务,且贷款业务主要客户为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普遍效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导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迅速上升,业务收入不能弥补支出、产生大量金额的亏损。保险公司则只能把收取的保费存放在银行或者购买一些债券,保费资金没有用活。一些保险公司依靠存款利息甚至无法满足客户理赔及其他支出的需求,逐步呈现亏损状态。证券类机构也面临相似困境,由于融资渠道的缺乏,股市萎靡不振时,不少营业部入不敷出。股市高涨时,又出现证券公司非法挪用客户资金,改善自我运作能力的现象。分业经营的体制已导致多种金融机构孤立运营的局势,阻碍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2)分业经营体制不利于金融业发展。

分业经营管理的政策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丧失了自由性。金融机构只能根据分业经营的各种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业务,监管部门众多,新的金融产品推出难度较大,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业务创新与发展。

(3)法律基础薄弱。

一方面,相关法律并没有联系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抽象且无参考性。另一方面,虽然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法律条文较多,但是涉及监管的法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缺乏实际操作性。

2.2 混业经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中国的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以及金融自由化发展需要的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选择。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混业经营,可以达到优化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减小资产风险、增加运营效率的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组成结构缺乏多样性,其中信贷资产占据总资产的很高比例,其他种类的资产占比非常小。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高达70%。其中七成的信贷资产又流向了国企。这种构成比例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大,万一出现经济不景气的形势,许多企业将破产,而最大的受害者则会是银行自己。正如所有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一样,银行的资产在混业经营的体制下将可开展保险、投行等多元化业务,资产组成单一的状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进而使面临的风险大大降低。

(2)混业经营体制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同业竞争的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已满十年,外资银行涉及更多的业务,与中资银行的竞争愈发激烈,中资银行的优势在逐渐减少。而国内的外资银行依托丰富的业务经验、强大的软硬件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便是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不同带来的冲击。正如上述分析,欧美国家的混业经营模式给予客户更多的选择去管理资产,也可以促进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减少成本、提高业务机会及盈利能力。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传统单调的存贷款业务明显无法与之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能被混合与外资银行的竞争。

(3)减少监管成本。

目前我国分别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对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提高监管效率的考虑。然而,所带来的弊端是几个部门自成体系,互相缺乏沟通,给被监管机构带来机会利用法律漏洞体牟利。例如银行偷偷将信贷资金流向股票市场等行为在监管上会因为监管部门较多而遇到很大难度。

3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的对策

3.1 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

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全能银行与金融集团两种。后者又细分为各类金融机构独立运作、银行直接对证券及保险公司控股与金融控股公司三类。从我国现有法律及监管制度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确保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且自身具有灵活性与一定规模,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最佳选择。

3.2 进行产品创新,发展电子银行

混业经营是产品创新的土壤,商业银行应遵循现有法律,合法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拓展业务合作的空间,用更多的选择吸引客户,从而使本土商业银行具有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基础与实力。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更多的客户喜欢足不出户办理业务,减少去银行的路上及在网点排队等候的时间,这就对商业银行运用电子网络进行混业经营、提供更高、更全面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3.3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银监会、证监会与保监会组成的“三会”与人民银行进行分业监管的初衷是专心监管银行、证券及保险三大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效率,然而其日益凸显的缺陷刚才已经进行了分析。由一个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管固然是顺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然而如果立即进行转换,无论是立法等硬件还是寻找全面型人员等软件方面都面临较大的难度。因此,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定期举行电话会议,沟通各自在监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分析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各自掌握的数据录入一个共享数据文件库里,已达到减少真空地带带来的风险及重复监管带来的成本损失。

第二,提升监管水平。金融监管理念应该是持续的、定量的,而非单次的、定性的进行监管。要提高监管者的素质,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参考学习欧美国家的丰富经验和技术,提高审慎监管、持续监管能力;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提升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并积极与世界监管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享信息资源,互相交换意见与想法。

第三,改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操作风险。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极大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内因决定外因,监管当局的监管围绕着银行良好的内控制度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对自控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操作风险,真正的发挥内控的强大作用,而非全部依赖外部监管。

3.4 引入复合型人才

引进精通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全面型人才,同时注重对这种高端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在不同金融机构进行轮岗工作等方式来实现。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实现由单一机构进行统一监管的最终愿景打下了基础。

4 结语

根据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外资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具有充足、明显的理由。我国也已具备了实施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本土银行业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正确的途径,又快又稳的转向混业经营。在转变商业银行经营体制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监管当局应完善管理体制。通过以上多种手段,使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得到提高,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秦厉、邱群霞.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变迁——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J].金融观察,2005(9).

[2]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J].银行法律论丛.

[3]王欣.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现状与展望[EB/OL].cn.

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2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企业的股权的改革,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上市的步伐。2005年6月交通银行在香港上市,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市场上市,2006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实现了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并创下了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杨德勇和曹永霞,2007)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在也于06年在香港上市。至此,我国现共有14家上市银行 ,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整个银行业的面貌,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显著地变化。

纵观国内已有的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基本都停留在05年以前的实证研究,忽略了近两年国内国际的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有银行上市以后的表现;同时它们的研究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全面地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选取9家已上市商业银行,分别对银行的效率表现和股权结构的相关作用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当代银行业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法

1.财务指标体系。按照商业银行资金“三性”平衡原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要求,从反映被测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费用控制能力、资产质量与安全性、资产流动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设立财务指标,建立财务指标体系,测度商业银行效率(Berger A N, Harman T H. 1998)。根据财务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如下:盈利能力方面占60%,费用控制能力方面占10%,资产质量方面占10%,资产流动性方面占10%,发展能力方面占10% 。

(二)中国商业银行财务效率的测度和评价

本文主要测度9家上市银行(4家股改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水平。利用有关财务指标数据,经过计算得到2000~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效率值、平均值及排名;由于国有银行与05年前后实行了股改,因此其测算的数据标准有变化,笔者按照三种情况进行了排名:05之前十五家银行的效率排名;05年之后9家银行的排名;00-09年股改后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排名。

在05年股份制银行改制以前,前五名的银行全部为股份制银行,而国有银行的财务效率值相比而言极低;尽管国有银行实行了股改,但由于极强的股权垄断性特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已久靠后;改制对国有银行带来了部分好转的迹象,但由于高度垄断性,这种迹象还有待改善。第四部分将对股权结构与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进一步地实证分析。

三、上市商业银行绩效与股权结构的实证分析

(一)单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1.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S ―衡量上市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

(2)解释变量:

Fl: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F5:前5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F10: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

HERF10:公司前10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表示公司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和公司前10名大股东持股的分散程度

2.单因素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其中i代表不同的银行,t代表不同的年份。 表示i银行在t年度的绩效,依次类推。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

1)从 的估计值来看,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前十名股东的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对上市商业银行的效率都具有负的相关关系;第一股东的持股比例过大,不利于银行的充分监督和控制以及市场化经营;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股权比例数据笔者发现,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的高低完全由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决定,并没有起到股权的相互制衡作用,这说明股权过度集中不利于银行的效率。

2)t检验值:分别针对 ,给定显著水平 ,自由度为n-k=54临界值 , 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大于2,所以应拒绝原假设。同时可以从修正的拟合优度大小看出, 的检验效果最好。

(二)加入控制变量的多因素模型的变量设置及计量分析

由于上面的单因素模型分析中,笔者担心解释变量并不能充分地解释银行效率(很可能存在异方差性),并且为了进一步考察银行效率的印象因素,笔者将引入多个控制变量对银行效率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1.多控制变量的设置

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我们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去构建解释银行效率的模型,重点考察其中股权结构的作用。我们选取了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创新程度、稳定性、盈利能力、资产配置5个变量以及股权配置这一解释变量。

2.模型设置及计量分析

通过共线性的检验,笔者发现总收入的对数与股权配置的各指标有很强的相关性,同时与银行稳定性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为了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笔者舍去LNTA这一控制变量,减小相关性影响,进而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变量的解释性不显著,解释变量F5、F10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方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尤其是F1 和HERF10的解释力不是很好,另外模型不具有明显的异方差性。

从回归结果发现,笔者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LD、INO对S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系数仍可说明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与银行效率成正比、非利息收入(总收入-利息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例却与商业银行的效率成反比这与前面的猜想有所背离。通过考察银行现阶段的发展程度,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的国家性质,我国银行业监管十分严格,总存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都有着严格地控制,不存在明显的市场化波动,因此对银行的效率影响并不显著;2、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进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银行业尽管在不断地改革中,但银行业务依然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因此银行业的创新度尽管有所提高但起作用还很小,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高,对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发展还未起到显著作用。

(2)STA与S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t检验值较低,其相关性不显著,即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效率有正的相关性,资本充足率大小代表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强弱,对银行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ROA的系数非常高,可见其对银行效率的相关性很高,ROA越大,银行效率越高。

(3)观察解释变量的系数值和t检验值发现:F10在模型中的解释力度最高,说明其它四个变量对F10有较好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前面分析的结果,其负的系数说明股权分配的垄断性越高,银行效率越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之前的单因素模型有所提高。F5也有一定的显著性解释,负的相关系数说明前五名股东的持股比和越大,银行效率越低,这与前面的假设相背离。

前五、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与银行效率呈负相关关系,他们的持股比例和越高,商业银行的效率越差。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的股权分配不具有明显的差异,股权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大股东手中,股权的流动性越差,垄断性越高,这既不有利于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也不利于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竞争以及银行内部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另外,通过观察国有银行的现有股权情况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尽管通过了上市、以及股权改革,但由于很强的垄断型股权结构的存在,依然对公司内部治理的有消极作用。

四、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政策挑战及建议

本文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股权结构模式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股权结构的影响主要在于前十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作用。本文进一步运用我国银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考察, 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五大与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对银行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持股比例越高,效率越低,呈负相关关系。

股权结构作用于银行公司治理和行为方式, 进而对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完善的股权结构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基础部分, 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是, 完善的股权结构并不愈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的自动提高, 只有通过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 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产权的争夺机制、信息监控和投票机制, 才能推进银行经营机制的科学转换, 进而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整体水平与经营绩效市场竞争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效率, 但只有在逐步完善股权结构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总而言之, 股权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而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与股权结构的完善程度相关。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丁•哈克,斯塔夫罗斯•A.金融机构的绩效――效率、创新和监管.泽民奥斯,徐诺金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85-96.

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3

【摘要】现今,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程度较低,运作方式较简单,但随着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张,现有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政策无法对其产生约束。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对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增强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对我国影子银行的适度监管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影子银行;发展前景;防范对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影子银行的发展虽然已经日趋成熟,但影子银行起的负面作用却不可忽视,尤其是影子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发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影子银行隐藏的风险。近些年,我国开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但金融抑制现象仍比较严重。我国影子银行因其逃离监管的特点而服务较为灵活,担保业务、信贷业务、信托业务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不仅能满足资金市场上的融资需求,而且也能缩小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差距。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发展迅速,虽然在我国还没有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其中蕴藏的风险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前景

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仅仅依靠传统商业银行体系是不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从资金需求者的角度来说,资金需求者从传统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过程繁琐、对其提交材料真实性的审核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种方式很难及时获得融资;而从资金持有者的角度而言,银行存款虽然安全有保障但利率较低,与影子银行的理财产品相比,获得的收益相对较少。综上所述,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满足了资金市场的货币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增长,提高了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解决了传统商业银行不能满足投资者需求的难题,扩大了信贷业务的范围。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

与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所具有的特征相比,我国影子银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经济环境下发生了“基因突变”,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一)对商业银行的高度依赖性

与国外影子银行不同的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依附在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我国影子银行的大部分业务是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等传统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但是这些业务的实际操作者却是传统商业银行设立的子公司或特殊部门,我国的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二)零售性融资特点

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通过零售渠道向居民和企业销售理财产品进行融资,银行基本上是依靠服务性和安全性来增加储蓄,因此,投资稳健并且收益高的理财产品会受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下调政策公布以来,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这类理财产品的营销完全是通过商业银行网点公募的形式进行零售,投资门槛相对较低。

(三)杠杆率低

我国影子银行具有较低的杠杆率。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和杠杆率管理较为审慎和严格,导致金融创新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程度较低。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链条和资金利益链条相对较短,杠杆率相对较低,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整体较小且可测可控。

(四)运作规模简单,创新程度低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源于金融创新,扩大了间接融资的渠道,是对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的替代,另外,我国影子银行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业务和运作规模简单、金融产品创新和结构复杂程度较低等,大部分影子银行业务隶属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范围,基本是围绕信贷资产的替代展开。虽然在发展程度上远远不及国外影子银行,但从本质上讲,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与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具有结构融资的性质。

四、我国影子y行自身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借贷市场资信审核系统

建立借贷市场资信审核系统也是影子银行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有效措施。在审核之后,可以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但要继续保持对其实时监控和披露,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从源头上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经营风险。同时,借贷市场资信审核系统可以提高借贷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经济纠纷及逆向选择的风险。

(二)建立风险备付金制度

我国影子银行在正常运作的时候可能出现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风险备付金制度。随着长期货币需求者经营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的扩大,有梯度地提高风险备付金率或风险备付额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其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也做相应的限制。风险备付金制度的建立,对货币需求者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加快影子银行产品创新与开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快影子银行产品的创新与开发。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所以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是很大,在市场上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市场地位得不到保障。只有在产品上进行金融创新与开发,设计出满足广大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的理财产品,才能抢占金融市场份额。

五、意义

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它标志着一个国家进步的潜力。出于资本的逐利性,市场上出现了比影子银行更难控制的非法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私募基金等的盛行带来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对宏观调控的调控来说也是一块绊脚石。但是,如果只是单方面抑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投资需求,反而会激发居民的不满情绪甚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所以,针对影子银行的改革完善是必然的。

从理论意义上讲,第一,梳理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助于适度提高我国金融开放的程度、提高金融业运行效率以及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详细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可以引起人们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关注;第三,从我国影子银行自身和金融体系防范风险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减小风险的对策,对发展我国金融创新理论和完善行为金融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从现实意义上讲,通过对新型创新工具的探讨,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创新的思考,丰富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相关理论。

参考文献:

[1]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2011

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4

商业银行基金业务现状及发展前景

1998年,经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等五家银行成为国内首批从事基金托管业务的商业银行。2002年底,光大银行和招商银行也取得了基金托管资格。,国内10多家银行都在开展开放式基金代销业务。经过五年的发展,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基金业务已涵盖封闭式基金托管、开放式基金托管及代销、委托资产管理托管和QFII托管等领域。作为基金业的重要参与者,各大商业银行正在以基金托管人、代销人的身份全面介入基金业务,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在已托管发行规模达817亿份基金单位的54只封闭式基金基础上,正全力发展开放式基金的代销及托管等业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基金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中间业务之一。商业银行通过开展基金业务,不但可以获取托管费、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转换费、过户费等中间业务收入,而且由于代销和托管基金所形成的低成本机构沉淀存款余额也非常可观,这将有助于扩大银行非利息收入规模,在风险小、投入少的情况下获得稳定丰厚的收益,开辟出新的业务领域和赢利渠道。资料显示,2002年商业银行提取的基金托管费就高达2.41亿元,比2001年增长约28%.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基金产品作为平台,将其他与之相关的增值服务和银行业务推销给客户,商业银行托管证券投资基金情况一览表(截至2003年4月18日)从而扩大银行的综合业务范围。目前,发达国家的基金规模相当巨大,美国各类基金的发行总量就有7万亿美元,超过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假设我国若干年后现有的10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10%转化为基金,则可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各种中间业务收入将达数百亿元。因此,银行基金业务作为新型的中间业务品种,必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新的竞争焦点和利润增长点。

委托资产管理托管等新型业务将成为新亮点。近年来,委托资产管理托管业务已成为国外大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托管资产的规模十分庞大,如大通银行2000年底托管的全球资产就高达6万亿美元。在委托资产管理中引入托管模式,其基本原理是使管理人不能持有资产,而持有资产的托管人无法运作资产,从而大大降低客户资金被挪用、为获取佣金进行虚假交易等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种种风险。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委托资产管理已成为机构超大额资金运作的主要模式,巨大的委托理财市场需求也就为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资产管理托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证券公司正在运作的委托理财资产规模很大,2002年上市公司涉及委托理财的金额就达数百亿元,如果按基金年托管费率2.5%o,年托管费就有近亿元。此外,我国于2002年底推出了QFII制度,目前获得QFII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人资格的多家国内商业银行就可以为QFII投资中国证券市场提供开立账户、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信息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商业银行基金业务前景广阔。我国商业银行的基金业务作为银行业中一个极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伴随着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基金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放式基金的不断推出,社保基金的适时人市,委托管理资产的托管,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业务。(2)基金产品及其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从单纯的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债券基金、中外合作基金、保本基金、风险资本基金乃至外汇或掉期基金等,都将推动商业银行基金业务所处理产品与服务种类的更加多样化。(3)目前在商业银行基金业中尚定位于附属产品和服务的项目,将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托管业务有可能从原来的被动执行客户指令来处理基金交易,转变为更加主动地为客户从事基金交易提供咨询,超越最初的安全保管和记账等形式,更类似于信托业务。(4)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功能在基金交易的整个过程中,将从成交后的处理这一最低层次向交易中乃至交易前的层次上升,从而真正成为基金业务的主要参与者之一。(5)与上述发展趋势相适应,商业银行基金业务除了传统的基础业务(如清算、记账等)之外,将要面临客户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这就对托管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提供高质量、具有高附加值与差别优势的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基金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面对在新一轮飞速发展浪潮中迅速做大的基金这块“蛋糕”,伴随着我国基金业务和产品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各大商业银行应致力于扩大基金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从最初的单一基金托管和代销业务,发展到一系列与基金处理相关的附加服务,即突破交易后基金的处理范围,逐渐拓展到为基金交易提供全套服务。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各大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不断扩展自身的基金产品和业务,推进多元化进程,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基金市场和自身特点,形成在某些领域内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收益率更高的核心业务品种。

全力增加托管业务份额是商业银行拓展基金业务的重中之重,获取稳定增长的托管收入才能推动基金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仅有七家商业银行有资格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基金托管费按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逐日计算、定期提取,现行的基金托管费年费率一般为基金资产净值的2.5%0,目前1400多亿元基金的年托管费收入可达3.5亿元,这相对于商业银行专业基金从业人员的投入来说是相当巨大的,而且当托管份额大量增加时,投入基本可以不追加,这就使得各大托管银行在基金托管领域的营销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此,商业银行应通过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良好的服务、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和全方位的营销、展示自身的优势和优质的客户资源等多种方式,努力扩大托管基金的份额。此外,商业银行要致力于业务创新,拓展委托资产管理、私募基金及QFII的托管业务,力争开拓更多的托管业务收入来源。为此,一要重点向目标客户营销推广委托资产管理业务和托管业务,并与具有受托人资格的资产管理人一道,为之设计和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委托资产管理和托管方案,在此基础上与客户开展全面的业务合作。二要通过加强与信托公司的业务合作,托管陆续成立的各种信托私募基金。三要把握目前实行QFII制度的时机,在外资银行争夺国内托管市场的竞争压力下,积极与国外战略投资者联系,开拓新的合作伙伴,同时保持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密切沟通,争取拓展 QFII制度带来的新的托管业务。

以做好开放式基金代销业务为拓展托管业务的突破口,这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基金业务激烈竞争的焦点所在。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近期新发行的基金品种仅限于开放式基金,而各基金管理公司在选择合作的托管银行时,重点考虑的是其销售能力,这就迫使商业银行想方设法地加大拓展代销业务的力度。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明确代销的目标市场和营销重点。当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突破10万亿元,商业银行应将代销的主战场定位于广大的零售客户,使投资者接受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理念,从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突破。同时,也要与机构投资者进行广泛的接触,甚至是“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其中,持有大额可入市资金的保险公司应成为主要营销目标。其次,应强化主管部门的营销管理职能,策划切实可行的营销工作方案。主管部门应对包括营销宣传、业务培训、任务分解、激励方案、系统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进行周密安排,并对落实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强调客户关系管理(CBM)在代销业务领域的重要意义,重视对优质客户的和维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重点客户档案和跟踪服务体系,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再者,积极探索并及时经验,解决基金代销工作中出现的。通过探索合理的基金代销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各代销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定符合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要求的代销业务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完善代销系统的交易和服务功能,将基金纳入为客户提供的综合理财体系,尽早开发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流动银行等支持渠道,提升商业银行基金服务的层次,创造出商业银行基金服务的特色。

以领先带动业务领先,为广大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提供高效、快捷和个性化的服务。基金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业务品种、计划安排、服务手段和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必须踏准市场的节奏并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是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尤其是要求以整体合力作后盾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体系作为保障,能对市场的迅速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信息科技的投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综合化、化、多样化的银行化系统框架,并提供完善的网上银行服务。同时,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基金业务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对基金托管、销售等业务和信息数据统计处理的软硬件设备加大人、财、物方面的投入力度,所开发的系统应具有充分的稳定性、先进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可拓展性,以客户至上、数据集成、参数化设计为基本原则,分为总行运行中心、分行集中点和前台三个层次,拥有完整的基金交易、清算结算、资金管理等功能,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在基金托管、代销等业务方面的高科技含量,向展示其优势。

建立高素质的基金专业从业队伍,通过创新来完善组织体系。当前,各大商业银行在产品技术、硬件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差异性越来越小,要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占据更多的份额,营销力量的强大与否就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员工基金业务和营销素质的培训,对有关业务人员开展分业务、分岗位、分层次、分级别的全方位、多层次、阶梯型、立体式培训,为基金业务的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此外,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的关键在于其所拥有的创新能力,而这就需要依靠一支结构合理的分层次的专业人员队伍:信息系统人员和专业人员相结合组成创新产品的基础层,作为后台支撑保障;设计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相结合组成创新层,作为产品的开发主力;通晓存贷款和结算业务,投资银行融资和理财业务,以及信托、基金、租赁、保险等非银行金融业务的客户经理,既是面向客户推销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品种的执行者,又是市场信息、客户需求和执行过程中问题的反馈者。培养并打造出基金专业从业队伍所形成的创新组织体系,将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创新基金业务品种,向经营品种市场化、服务手段多样化和内部管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使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5

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情况,文本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细致研究了海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特点,旨在对国外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以及优点进行吸收和借鉴,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方向以及转型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情况;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的深入,个人零售业务因具有高收益、低风险的优势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商业银行将零星服务以及小额金融产品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业务就称之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该业务涵盖了诸多方面,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家庭、个人以及中小企业,并具有多样性、交易频率高、分散性等诸多特点。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由五类构成,即信用卡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传统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以及贵宾理财业务等。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了现存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并在分析、研究国外先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

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必要性

1.1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之有了明显提升,他们的消费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转变。在这一情况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就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投资理财以及信用消费的思想已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信用卡、消费信贷等业务也拥有了十分广泛的客户群体。因此,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将会赢得更多的消费群体,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其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在许多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即零售业务于总业务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比如,花旗银行的零售业务利润已占到了总利润的40%以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开展零售业务一方面可以帮助银行完成业务拓展,另一方面还能使银行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随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市场已受到了各国零售银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所以,面对国外投资者的竞争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商业银行就需要抓住机会,迎接挑战,重点开发和发展零售业务,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发展。

1.3科技水平的提升为发展带来了契机

当前,科技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进步,还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首先,科技水平的提高使技术创新得到了完成,进而扩大了信用消费的规模;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层面的保障,也使银行零售业务的效益得到了提升。

2 现存于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中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严峻挑战,其强势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和动摇。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除了遭受到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强力竞争外,外资银行的纷纷涌入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发展难度。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过渡,其业务类型始终局限于传统模式,在向零售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任重而道远。

2.1产品种类少

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产品种类少是现存于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产品进行开发时,我国商业银行往往缺乏创新精神,诸多金融产品的运营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而这就导致了产品种类少、技术低等问题的出现。虽然针对传统业务而言,商业银行已进行了初步的革新和完善,但客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依旧未得到有效满足。除此之外,各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基本大同小异,不具备创新性。

2.2个人征信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制度还未得到完善。与此同时,我国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破产制度以及个人基本账户制也未得到出台,而这就使得居民个人信用记录无法得到完善。但对银行的决策工作而言,消费信贷申请者的财产数额、收入水平以及负债状况等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倘若以上信息不够完善,那么在开展零售业务时,商业银行就难以完成决策工作,其日常业务的开展也会随之受到阻碍。

2.3业务的网络化水平低下

当前,柜台业务依旧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渠道,具有网络化、信息化的业务并未得到广泛开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商业银行也加大了营业网点的建设步伐,并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主要表现在设置了VIP 客户窗,划分了营业窗口,为重要客户提供了便捷服务。但对当前商业银行的服务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一些问题还是较为明显的,即当前以营业网点等为主要渠道的服务方式已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对产品进行创新、对服务设施的网络化水平进行提升都是商业银行需面临的问题。

3 推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需采取的相关措施

3.1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的创新研发

在零售业务的发展工作上,商业银行需进行不断创新,加快零售业务产品的研发步伐,旨在使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当前,产品竞争已成为了银行市场竞争的核心,对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一方面可使银行完成业务调整工作,跟上时代的部分,另一方面还能对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提升,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所以,加快产品研发力度是极其重要的。另外,在对产品进行创新研发的同时,银行还需对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使新研发产品的吸引力得到提升,并依靠技术创新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3.2依靠科学技术对网络服务进行发展

和传统性质的银行业务相比较,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主要表现在需要运用到各类专业知识以及新型科技。所以,不管是产品设计研发工作,还是交易运作环节,都需要运用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以及新型科技,因而商业银行就要逐渐转变发展理念,加大力度对自助银行、网上银行以及手机银行等服务系统进行研发和创新。与此同时,这些业务除了对客户的多样性需求进行有效满足之外,还能有效帮助银行减少运营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3对个人信用体系进行建设和完善

在对零售业务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风险控制,使盲目扩张等情况得到有效避免。而对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合理发展而言,完整、科学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极其重要的。在2005年,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虽已在全国范围内的商业银行系统中实现了联网,但其中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主要为信息采集不完善、系统点击率低下、信息系统未与相关部门完成资源共享等。另外,商业银行在对个人征信体系进行完善的同时,还需积极建设个人信用征信公司,旨在使科学合理的个人信用登记系统得到建立和完善,进而减少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业务时所需面临的风险,最终有效推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进步。

在对以上一系列措施进行采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还可对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但需注意的是,在进行借鉴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需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适合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方法,并依靠创新理念、先进科技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一来,我国商业银行就能获得核心竞争力,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4加快零售业务转型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进行了改革,但其改革工作依旧停留在管理理念层面上,较为浅薄,并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笔者经过深入分析并结合多年经验发现,在开展银行零售业务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将客户作为中心,加强零售产品创新力度,才可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为银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4.1针对营销产品,加强动态管理,将产品的创新升级工作作为重点,针对消费者需求开展营销活动。针对现有产品的功能,银行需积极开展研发工作,使产品属性能满足市场需求。另外,银行还需对产品自身的相关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其所针对的客户群,旨在使产品具有更高的人性化。

3.4.2加大个人金融产品的品牌建设力度,提升银行的整体形象以及信誉。具体而言,银行在制定零售业务发展策略时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品牌推广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认识到品牌价值。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服务满意程度是决定其品牌忠诚度的最主要因素。

3.4.3注重产品的包装、组合工作,并依靠科学合理的营销对产品的创利空间进行拓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客户的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树立起流程型的银行理念。

3.4.4对产品经理制进行建立,使产品的研发与市场需求同步,促进金融产品由粗放型走向精细化。一般而言,个人金融的创新工作不仅需依靠市场反馈,还需要建立起专业而独立的产品研发部门,对产品经理这一职位进行设立,做到一方面依据所得的市场反馈进行产品研发,另一方面针对市场情况完成深度预测,使所研发的金融产品具有高度的创新性,最终使个人金融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及产品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零售业务,而作为帮助商业银行拓展新市场、新运营模式的核心工具,零售业务也可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银行办理业务。当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商业银行就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进银行零售业务。另外,在发展期间,商业银行还需对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旨在使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威.国内零售银行业务发展问题与策略研究[J].金融纵横. 2013(07) .

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6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含义

有关投资者关系管理含义的界定和解释较多,全美投资者关系协会(NIRI,2001)对投资者关系的定义是:“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运用财经传播和营销的规则,通过管理向财经界和其他各界传播的信息内容和渠道,实现其相对价值最大化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加拿大投资者关系管理协会(CIRI)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公司综合运用金融、市场营销和沟通的方法,向已有和潜在的投资者介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前景,以便其在获得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而根据我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工作指引》,“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公司通过信息披露与交流,加强与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

综合已有的定义,投资者关系管理(IRM,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ment)可以理解为上市公司的重要战略沟通工具,是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机制,在保护投资者基本权益的基础上,运用营销手段,不断地向投资者介绍公司的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对于上市银行来说,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利于获得投资者对银行的支持与信任,持续增强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为银行再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上市银行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促进与投资者之间的信任,降低危机事件的影响是尤为重要的。

另外,自2011年起,各上市银行都陆续结束了股权禁售期,这意味着股东可以自由出售所持有的股票。如果解禁的股票大量被抛售,将对上市银行的股价大幅波动,会影响上市银行的资本市场形象。如果上市银行能始终保持与股东的良好沟通与协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股票大量集中抛售的情况,从而维持股价的稳定,并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

二、商业银行开展境外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投资者的积极作用

1.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要求商业银行具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尤其是拥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经营业绩良好的国际一流金融集团,可以使商业银行尽快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从目前国内上市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投资者前后的变化来看,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改进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提升商业银行的品牌知名度

引入国际知名的战略投资者,还能提升国内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增强国内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与融资的能力,进而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价值。同时,引进境外投资者还有利于银行资本的扩充和发展,帮助商业银行走出资本约束的困境。

3.改进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技术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力不足,商业银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有限。引入境外投资者,能够学习国外银行先进的技术,从国外丰富的金融产品中得到启发,从而提升银行产品与技术创新的能力。

4.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境外投资者在投资国内商业银行时,一般都会派出在经营意识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很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这有助于加强国内商业银行的人才队伍,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进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实现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的转移和转让。

(二)商业银行进行境外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挑战

1.境外投资者的投机性问题

银监会的报告指出“有部分海外投资者进入国内商业银行缺乏长远战略目标,短期趋利性较强,有的因竞争利益冲突渐行渐远。”不仅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预想效果没有达到,反而滋生了投机者的“寻租”现象。“战略投资者”逐渐蜕变为“战略投机者”。如何使境外投资者保持战略合作目标,是商业银行境外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目标。

2.双方磨合期问题

境外投资者进入银行之后,从思想观念到整个经营环境都会有很多不适应,存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从资本的结合到理念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很长的磨合期。这就需要处理好与境外投资者的关系,在实现理念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结成中外战略合作伙伴。

3.语言沟通方面的问题

语言沟通方面的问题使得境外投资者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沟通成为难题,很难实现流畅交流。并且由于在许多情况下,一些资料不可能达到实时翻译,降低了境外投资者的知情度和与国内商业银行沟通的效率。

4.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

银行经营等方面的信息是影响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与否和制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境外投资者对银行信息传递方面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国内银行在信息传递渠道、途径、方式等方面还不健全,尤其是国际间的信息交流技术还不完善,银行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并且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不畅通,影响了投资者对银行状况的评估。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银行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效果。另外,还需要注意,不同国家的投资者所关注的银行信息也不完全相同,“如美国投资者在关注财务数据外,多数注重战略、管理结构等长期效益;英国投资者更注重公司历史和员工激励等内容;日本投资者关注公司的理念和文化;香港投资者则注重技术操作,关注公司近期动向,对股价敏感。对这些差异给予适度关注,有助于上市公司根据自身股东结构特点妥善制定自愿性信息披露工作策略。”

三、商业银行开展境外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