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范文1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以下简称“华广”)是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的教育资源、学科和师资优势、名校品牌优势以及地域优势等创办的独立学院。华广电气工程学院同样是依托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无形资产及雄厚的师资力量进行创办的。电气工程学院现有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人,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具有中级职称4人,硕士以上学历21人,占专职教师的81%。另有华南理工大学本部兼职教师24人,电力行业专家委员53人(含兼职教授14人)。华广电气工程学院2006年筹建成立至今,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力工程与管理”两个专业。学院具有培养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电工技能实训中心,还建立了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电机/电力电子及电气传动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中心、金具实验室、多功能高电压实验室等11个专业实验室。我院培养的毕业生主要输送到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的三产行业及电力制造行业。广东电网公司(特别是边远县市的)是毕业生就业重点考虑的地方。考虑广东近年由代管变为直管的51个县的人才极度缺乏,许多县仅有1~2名本科毕业生,其他都是大专或广东电校毕业生主持技术工作,毕业生在这些地方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广东电网公司每年花在配网改造的费用在100多亿元,同时接改造工程的主要是电力公司的工程队,由于主副业分离,其技术人才回归主业,因而三产公司电力人才奇缺,急需补充各类人才,特别是电气专业人才。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就是立足广东经济发展而设立。该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电力部门并结合广东地区经济建设特设,以技术能力为主线,按“平台+模块”方式进行构建,且在不断完善。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适应广东经济建设的需求,着重培养应用型、一专多能、服务于区域电力建设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特点
学院积极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受用人单位欢迎的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聘请南方电网和其他电力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了电力工程与管理这两个领域课程的融汇与贯通。[4]近两年来,随着办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除公共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包含四个模块,即电力模块、管理模块、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以及计算机应用模块。其中电力模块的课程有:电路、变压器、电力工程基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管理模块的课程包含:营销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的课程有: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电力企业管理、电力法律法规等;计算机应用模块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等。专业课包含电力、电力与管理交叉两个模块的课程。其中电力模块的专业课程有: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传动控制、电气测试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等;电力与管理交叉模块的专业课程有: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客户服务、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等。本专业在学院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下,开设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及个人素质拓展环节。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板块,一共包括36周学时,共36学分。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操及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开设具有15个学分的个人素质拓展。其中包括专业技能考试培训,如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考试技能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实操训练、高级技师考试技能培训、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考试技能培训;还设置了和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训课程,如远程抄表系统实训、营销模拟技能训练、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训练等。
三、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及预期效果
新专业的建设总是要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才能探索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5]本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这三个方面重点规划,加强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
1.成立专业教研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立电力工程与管理教研小组,计划今后三年每年计划引进师资1人。鼓励已有的教师加强自身专业技能,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准,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鼓励教师往双师型、理论技能综合型发展,具备既有相当理论教学水平同时拥有实际应用能力。可进行校企合作,教师深入企业的实际中学习,力争三年内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高学历、高水平、具有生机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重视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及教学质量的监控电气工程学院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选拔高素质、有能力的教师进入教学管理队伍,积极参加学校关于各二级学院教学队伍的各项工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执行监督体系、各类规章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渠道保证本学院的本科教育质量。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建设体系、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科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实验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教学导师制;教学督导制、助教制,形成我院办学特色。[6]
3.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根据专业课程的要求,建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拟训练(ERP)实验室、远程集中抄表系统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不但考虑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同时考虑实验教学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在3~5年内将华广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一流的特色专业;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电力行业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能从事设计、运营、维护、监管的应用型高素质电力行业专门人才,希望取得如下预期成果:(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突出培养特色、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专门应用型电力行业人才。该模式要得到同行业广泛认可,并为我国同类高校、同类专业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2)优化课程体系。依托学科优势,从主干学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三个层次改造、整合、提升专业教学层次,构建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快优势科目的建设和完善,以编写教材和打造精品课程为重点。(3)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将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的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实践和访问,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又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4)构建全面合理的实验实践平台。建成广东省同类院校中具有领先水平和鲜明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证每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充足的实践时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生产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 工作过程导向 实践专家访谈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16
1 课程体系重构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高等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遵循适用性、实用性与实践性的原则。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题组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从目前我国的高职课程改革现状来看,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已占据主导地位。该模式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各种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描述现代职业工作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在此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过程自始至终与职业实践相联系,体现学生个体与企业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自主建构的全过程。它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方法、强调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和调控、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等特点。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课题组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重构。首先,针对新疆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现状、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情况,设计调研提纲与主要工作环节信息,采用问卷、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面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岗位能力和岗位工作流程调研。在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了实践专家访谈会,会同行业专家,分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8个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基本应用及维护、数据库简单应用、简单程序开发及分析、沟通与协调、软件实施与维护、项目分析与设计、独立编写信息系统复杂模块、软件测试。以教学研讨会的形式组织专业教师及行业能工巧匠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经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对专业领域所对应的岗位工作流程进行任务、项目、能力、知识的综合分析,将综合分析的结果转化为对应学习领域。从职业岗位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计算机信息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构建了开放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了职业基础模块(计算机操作技术、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计算机专业英语、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及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职业核心模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脚本语言应用基础、C/S结构程序开发、B/S结构程序开发、沟通与协作、软件建模、网页设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软件测试)、及职业拓展模块(信息检索与加工、平面图像图形处理、常用网络工具软件、数据库安全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XML语言与网页设计)三个课程模块。在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度整合。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筛选课程内容,形成了10门核心课程,以校内仿真环境及企业真实环境为载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主流软件开发工具编程及应用、三大开源框架的应用,SQL Sever、Oracle、My SQL等数据库的应用,JSP、.NET等网站后台编程技术的应用,各种JAVA WEB服务器的设计及应用,针对计算机网络协议的编程及软件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设计、J2 EE项目开发及维护等能力。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课程内容依据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行业岗位要求及程序员、系统分析员职业资格证书而选取,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准确地把握了就业市场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对计算机信息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具体要求。
第二,设置开放性的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形成了职业基础、职业核心及职业拓展三个模块,突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及技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计算机行业新技术的发展,相关的职业核心模块将根据不断变化的职业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核心课程内容的确定围绕计算机信息管理行业的前沿技术发展和变化而进行。
第三,突出职业能力主线。以计算机信息管理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了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及培养体系。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及实践部分的设计紧紧围绕岗位职业能力,建立了系统化的企业岗位实训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程序员、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人员、软件测试及软件实施人员等岗位的全部流程,到企业的实习岗位进行实践训练,通过校企融合、工学交替实现教学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完成从以课堂为中心到以企业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3 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指导,围绕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进行构建,通过社会及相关行业、企业调研,确定相关职业岗位标准,组织实践专家研讨会,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对应学习领域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了对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重构后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了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海侠.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圈,2007,(5).
[2]刘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J].中国科技产业,2006,(9).
[3]刘俊.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范文3
一、广东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全国范围内,随着旅游、会展、酒店、餐饮行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业人才需求持续升温。特别是在沿海省份广东,旅游业被《时报人才》评为广东第十大就业热门行业。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广东最紧俏的旅游人才主要有三类,一类属于“最抢手人才”:如能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管理人才,具有在境外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导游人才;二类是“最急需人才”:如酒店、宾馆、旅行社职业经理人及销售、公关、客户服务等部门经理人才;三类是“最大量需要人才”:如导游、计调外联、旅游销售、产品策划、景区管理、前台接待、中西餐厨师、客房、餐饮服务等技能型人才和旅行社、酒店基中层管理人才。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因此,为满足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广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将培养大批急需的高技能旅游管理人才作为培养任务和目标。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 广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过程
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而没有把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纳入到教学范畴之中。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课程教学偏离培养目标,导致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课程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方式脱离实际工作过程
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方式仍以陈述性教学为主,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课堂讲授课时数较多,内容偏深。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践、实训教学的课时数,也仅仅是满足了课程本身实践技能的重复训练。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脱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生没有基于工作流程的实践体验,课程中的技能知识与操作也没有很好地同具体的工作过程相结合。
(三)教学情景脱离实际工作过程
在学习地点上,学校的教学局限在教室和实训室,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毫无联系。虽然很多学校的教学在实训室进行,但毕竟这些实训室是独立于企业生产过程之外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很难接触到企业的真实情景,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所以他们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逐渐融合。
(四)评价主体脱离实际工作过程
对学生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考核多以试卷考试形式进行,在成绩分析中,多认为呈正态分布为正常和合理。这种评价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对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并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能力的缺乏客观评价。
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工作过程,必然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满足旅游业和企业岗位工作需要的高技能旅游管理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的特点是它加强了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由此可见,工作过程导向模式能够满足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条件,符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和目标,因此可以应用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中来。
(二)教高[2006]16号文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教育部[2006]16号文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高[2006]16号文为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导向。
鉴于此,必须对现有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定位于职业岗位应用的课程标准及教学模式。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一)与企业合作,了解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加强专业建设,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设计,真正使教学活动符合社会需求,就必须深入企业调
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通过企业调研,可以及时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动态、人才需求数量、职业岗位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及相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为促进和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依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计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专业岗位群不同职业岗位如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导游、旅行社管理、景区服务等的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确定其所需的专业岗位技能,然后将各门课程的实用技能加以筛选、分类、综合,重组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内容;依据确定好的专业岗位技能选择课程内容,设计出一系列工作项目,每门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工作项目反映出一个完整的岗位工作过程。这样的课程整体设计,将岗位要求职业能力与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真实的岗位工作内容与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教学内容就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适合教学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据调查,许多职业学校尝试后都认为驱动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学生也反映能在任务驱动教学中真正切实地学到知识、学到技能。
(四)选择恰当服务载体,创建学习情境
情境学习已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情境学习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学习情境的创建要尽可能与以后的工作情境相接近,使二者尽可能地在高度上达成一致。在教学过程中,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模拟情景、真实工作场景,小组合作等,进行项目训练。训练时可请优秀企业人士进行示范,或教师进行示范,其过程可为:我做你看,你做我看,我再做,你再看,你再做,我再看,直到会做并做好。把这种工作过程转化为工作情境,使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相统一,让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训练的同时,就能够体验到来源于真实的岗位工作。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
(五)采用突出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起来。把每个项目作为阶段考核的内容、考核过程和结果(目标),同时注重学生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时,学生、教师、小组共同参与。这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及时检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了解和掌握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实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目标。
五、结束语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范文4
关键词:高职;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8)12-0114-036
伴随着加入WTO,中国急需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熟悉国际惯例,通晓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的管理类人才。国际贸易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开设迎合了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笔者分析了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就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强并可供实际操作使用的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惯例,理解各种调整进出口贸易的措施:并熟悉履行进出口合同的流程,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教学方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多,专业性强。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
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分工和国际市场,介绍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以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特点是理论性,政策性强,内容比较枯燥。而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先行课程中较少涉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至多在政治经济学中,在商品价值,劳动分工理论有简单提及。因而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当陌生,感觉比较遥远,一开始接触该门课程容易缺乏学习兴趣。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往往偏爱该部分的学习,但由于条例多,内容繁琐,特别是贸易术语部分,术语多容易混淆,再加上学生比较少地接触到贸易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困难,由此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感。
(二)学生英语基础差,国际贸易教学难以真正地达到效果
虽然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并非为了培养外贸实用型新型人才,然而在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中,如国际贸易合同以及各个条款的举例,单证的讲解,难免会涉及到部分专业英语。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之前即使学习过专业英语,但涉及的贸易英语相当少。
(三)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式为主的灌输式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课程专业性强,知识性强,学生自学困难,需要大量的教师讲解和指导。由此,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误区,教学过程自然不够生动,互动性差,学生学习相当被动。事实上,国际贸易课程知识量大,各章节相关性弱,如果不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吸收,将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依据主要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制定的,由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两大块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构成。这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过程,如课堂学习积极性,基本技能的掌握缺乏评价机制。而课程的考核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调动。由此,需要结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相应地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类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本人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一)教学内容上,突出特点。
1、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讲授体现一个“广”字、“新”字。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间商品交换基本规律,了解各个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方针政策。同时,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含人文,社会科学,经济金融,法律等多个学科内容。由此,笔者在讲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广泛涉猎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书籍和报刊杂志,在相关章节中增加了国际贸易地理。国际金融等知识,在讲解国际贸易特点的时候,结合各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商业习惯举例讲解,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增加了课程的生动性。由于国际贸易政策性、时事性强,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讲解中,教师如果着重突出一个“新”字,联系时事,热点来讲解,能够教会学生热心关心身边的经济贸易领域新闻,培养学生的专业敏感。如在每堂课中留足5~10分钟,请同学轮流讲解与贸易有关的新闻时事,并和学生一起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来分析和讨论时事。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比较好的结合起来。学生收集的时事资料将又成为教师上课的新案例,从而实现一个“双赢”的效果。
2、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讲授提高吸引力,体现实作性。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虽然条例众多,内容复杂,但实际上有一定的趣味性。国际贸易实务中涉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习惯,谈判风格,文化背景,比较有趣。同时,国际贸易中还暗藏着各种商业“陷阱”,稍有不慎就会给商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落得个财货两空的结局。由此,抓住国际贸易中的吸引点来讲,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另外,国际贸易实作性强,在内容上安排部分章节相应的实践操作环节,如报关单的填制,报检单的填制。提单的填写,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外文的,内容安排上尽量强调基本和基础专业术语的学习,实际上大部分同学在经过培训后都能够看懂一份英文的信用证。
(二)教学方式上。多种形式相结合
1、语言启发式讲授,加上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展现形式。如采用提问启发式,尤其在第一堂课中通过问学生许多让他们感觉到很好奇的问题,对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比如问一些为什么出口到土耳其的商品包装上最好不要印上绿三角的标志,为什么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谈判后合同的签订中如何正确地表示商品的单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展现上,尽可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文并茂,视听并用。国际贸易货款收付方式,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部分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现,在介绍运输方式和路线部分以照片的形式展现,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国际贸易谈判部分,中国入世进程部分以光碟的形式组织学生收看讲座和记录片,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单调感。
2、案例式教学。国际贸易课程的讲授中离不开案例。而案例的选择不在多,而在精,具有典型性,并和课程中要讲授到的知识点要有紧密相关性。在课程的讲授中,案例的运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引入式案例,主要用来启发思考,然后引入主题的。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性强,这一类运用的不多。只是在讲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运用到了一些。二是“小案例”,即篇幅小,内容简单。一般涉及到最多几个小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在讲授了知识点之后,通过此类案例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一种互动效果。这类案例在实务部分运用比较多,如审核信用证的要点。CIF贸易术语的特点等相关的讲解中都可以运用。第三大类是“大案例”,即篇幅稍多,涉及面广,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讲授中需要留够时间学生阅读。然后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之间甚至会形成一种辩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案例通常在一章或几章结束之后,如考查学生贸易术语的选择,货款收付方式,保险等综合知识的运用。案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3、采用角色扮演。实行模拟教学,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细节及标准和规则,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发挥了高职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如在模拟实验室内设计一个交易场所,让学生扮演买卖双方进行商务谈判,教师在旁观察。从商务礼仪到专业知识进行点评。又如根据贸易背景材料,让学生模拟买卖双方进行合同的签订。从贸易术语的选择,价格的计算到各个条款的拟定,对学生各项知识的掌握和具体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合同签订后,让各个小组将合同条款制作成PPT,轮流上台讲解,并请台下同学点评,指出不足点,最后老师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学生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模拟活动以及轮流讲解中表现欲强,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4、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的实训,模拟实践以外,更多的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带领学生参与或观摩商品展销会,指导学生参加产品推广活动,参观外贸公司,物流公司。并聘请部分外贸公司的从业人员如单证员以及货运,报关员等相关人员来开设讲座或讲课,增加学生对相关工作的体验和感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三)评价方法上,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范文5
现将财政部(92)财会字第09号《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92)财会字第0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各中央级房地产开发公司:
根据财政部(92)财综字第38号文件《关于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适当发给职工等有关人员粮价补贴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现对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后,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发给职工粮价补贴的会计处理通知如下:
国营城市建设综合开发企业按规定每人每月5元标准发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计入企业的工资总额,但不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企业支付给在职职工的粮价补贴,应按照现行会计制度关于工资核算的有关规定,通过“应付工资”科目核算。支付粮价补贴时,借(减)记“应付工资”科目,贷(减)记“现金”科目。月份终了,企业应将支付的粮价补贴随同应付工资,按照现行资金渠道进行分配,借(增)记“管理费用”“房屋经营支出”“多种经营支出”等有关科目,贷(增)记“应付工资”科目。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范文6
建设单位是整个工程项目的主导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在设计、施工、政府等各个单位和部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作用。建设单位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单位对工程定位和复杂程度判断不足。目前,相当多建设单位对工程定位和复杂程度判断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是因为可行性研究做的不到位。如果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对项目定位不明确以及对市场调研不足,将导致下达的任务书不明确,将会使设计人员产生反复修改,甚至出现任意更改等现象。同时,如果对工程的定位和复杂程度没有明确认识,会影响到很多细节的判断和决策,进而影响项目的建设及后期效益。有些复杂工程,在设计阶段涉及单位众多,适合采用设计总包的形式,由总包单位负责协调各设计单位,总包单位则直接向建设单位负责;而如果建设单位缺乏判断而未采取此方式的话,将使自身的项目管理机构庞大且效率低下,控制力不强,影响工程建设;反之,如果选择合适的设计总包单位,将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2)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专业配备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专业不对口,不能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管理效率低下。有些建设单位,项目的管理人员专业不对口,无法对某些专业问题进行判断,不能按照项目的实际进展安排计划或者使计划不能如期实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影响到项目的投资和进度。(3)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往往需要及时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必要沟通。如果缺乏必要沟通,将会影响工程进度。例如某住宅区项目有配建学校要求,该项目工程管理人员按照《规划意见书》的要求组织了设计。然而《规划意见书》为规划部门下发,实施细节则要结合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由于工程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和当地教委进行沟通,导致已完成的设计案有了大的调整,影响了施工和交付使用时间。(4)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对工地管理缺乏效率。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对工地也需要高效的沟通和管理。例如,出于自身利益,很多施工单位经常以各种理由要求对设计提出变更或者洽商,而这些更改往往引发造价变化。实际操作中,很多所施工单位更是绕开建设单位直接和设计单位接触,这类违反行业规则的情况应当引起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设计单位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设计单位负责工程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设计方案的优劣对于工程效益至关重要。设计环节虽然以技术为核心,但高效管理仍是不可或缺。目前,设计单位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1)设计单位缺乏对管理的认识、缺乏管理人员。目前,在我国大部分设计单位还是重技术、轻管理。尽管设计单位的项目经理制已经大范围推广,但多数管理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仍然难以组织高效率的设计工作。实际上,很多的设计单位经常面临复杂的工程--涉及专业多、技术难度大,且此类项目常常任务急,需要多方面配合,甚至还存在总包、分包等复杂情况。这时候,设计单位的工程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设计阶段,需要向不同部门提交相应设计文件进行报批工作。由于向各个单位提交的申报文件内容、要求、节点是不同的,设计单位管理人员合理高效地组织设计人员按照不同要求和深度进行申报就显得尤为重要。(2)设计单位工程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不到位,设计质量无法保证。现在的工程,往往工期紧、任务重,广大设计人员为了满足合同约定的交付时间,往往疲于出图而缺乏质量把关。一方面,设计单位人员近年来迅速年轻化,经验缺乏。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负不起应该负的质量管理责任。其结果往往是图纸质量差、错漏多,甚至出现违反工程设计强制条文的情况。(3)设计单位工程管理人员缺乏和相关各方有效沟通。设计单位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和相关各方建立起高效的常态化沟通。目前,随着通讯手段的进步,相比于过去,技术人员下工地少了,往往通过打电话、发邮件解决问题。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虽然快捷,而往往工作效率并没有提高。对于有些问题,设计管理人员不到现场,是很难了解实际状况并给出正确解决方法。往往一个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耽误了整个工期,甚至由于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对等,造成返工等损失。(4)设计单位工程管理人员缺乏对重要资料管理和记录。虽然很多设计单位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往往还是流于形式,管理人员不能真正从操作中做到严格严肃的质量跟踪管理。例如,对于相关重要文件、事项缺乏及时记录,往往是检查前再录入以求达到检查合格,甚至在资料缺失的情况下进行凭空杜撰、造假。另外,对重要文件如设计基础文件、设计变更、洽商、重要往来文件等缺乏必要的管理,还会造成日后工程资料查阅困难。
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施工单位需要有足够的技术实力使自身生产更加高效、优质,同时还要更加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从成本方面对工程进行控制。目前,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1)施工单位工程管理人员缺乏或管理能力不足。施工单位工程管理人员要求比较高,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管理、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管理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还要求其综合能力要高于普通工程技术人员。但目前国内施工单位这样的人才还是非常稀缺,需要大力培养。此外,目前活跃在工地上的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多为结构专业、工程专业,缺乏建筑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专业配备不全,容易造成对工程控制力不足。(2)施工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认识不足,缺乏质量管理。目前施工单位最关注的是工程的进度和造价,对质量的认识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由于国家工程项目增多,管理人员大都忙于工程承揽,其余的便无暇顾及,特别是工程质量这一块。因此,出现了施工单位成本增加、施工质量下降、企业利润降低等问题。在具体施工管理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施工方法、工艺的正确性、合理性均不重视,习惯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缺乏创新,难以适应市场。缺乏质量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为了赶施工进度,擅自更改设计、不按照程序施工的现象时有发生。(3)施工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合同管理不到位。在我国,施工单位在成本控制、进度控制等方面均较为重视,但在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方面还略显不足。工程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既包括合同的洽谈、拟定、修改、签订,还包括合同签订后的正确履行以及违反合同约定时的索赔等处置方式,这些内容,对于施工单位工程管理人员来讲也非常重要,需要重视并掌握。
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