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财务管理 对策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在分析财务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的作用基础下,分析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及建议,希望能够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财务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作用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建筑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工期长、投资多和不可逆等特点,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垫付大量的工程款,对施工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非常高,而且不同的施工环节对不同的物质需求也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复杂性,涉及到的会计核算、原始凭证处理以及应收账款的处理都必须经过财务预测、制定财务计划,可以说财务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开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本身工期比较长,投资回笼速度比较慢,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投标风险、资金筹集风险、资金回笼风险,如果不能够有效处理这些财务风险,很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只有不断加强财务管理,重视财务预算和应收款项处理,才能够提升企业的抵御和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当前建筑施工安装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建筑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行业,很对企业往往重视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财务管理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管理过程中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导致财务管理极为混乱,还存在管理者严格控制成本支出,资金只进不出,而忽视工程技术和质量监督,导致工程项目出现款项不足和进度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体现出企业缺乏财务管理意识,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财务管理和企业其他管理一样,都是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现在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缺乏制度保障。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执行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根本没有形成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资金不集中影响财务管理
资金作为企业日常运营的生命线,建筑企业需要充足的资金储备和供应,资金管理水平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体现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但是当前很多施工企业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使用率低、应收账款处理、资金支出审核等方面存在问题,造成企业资金不集中,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
三、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重视财务管理理念,在认识财务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严格控制工程成本支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这就需要企业将财务管理融入到企业的整体管理中,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不断提升财务处理能力和更新财务技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整体管理目标,因而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意识。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为财务管理提供管理依据,财务管理制度要涵盖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使用、会计核算等多个各方面,体现出财务管理制度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是一个方面,还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在科学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对全员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培训和宣传,使企业所有人员形成财务管理意识,相互监督,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
由于资金是建筑企业的生命线,缺乏充足的资金供应,工程项目将很难展开,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资金结算中心来应对资金可能出现的短缺问题,使企业完全掌握资金流通过程。其次是引入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处理手段,全面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全局性。最后是加强企业应收款项的处理,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得企业需要承受很大的资金风险和财务压力,财务管理应该加强应收款的处理,提升资金的回收率,降低企业经营的安全隐患。
(四)加强企业的财务预算和核算管理
财务预算和核算是企业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效果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前提,企业必须加强财务预算和核算管理,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一是企业严格推行预算管理审批制度、经费审批制度和财务集中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严格履行相应的权限;其次是全面编制企业收入预算、成本预算、项目损益预算和资金收支预算,才能够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最后是财务管理必须对各种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特点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只有在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意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重视资金的科学管理等措施才能够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最终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芬.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3)
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制度范文2
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供给能力,根据《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鲁科字〔2017〕167号)和《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规划》(鲁科办发〔2020〕35号)等文件精神,拟新建20家左右省技术创新中心。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主体
省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组织开展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引领。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主体须为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的行业龙头企业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优先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以独立法人实体申建省技术创新中心。
二、建设领域及方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我省优势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优先在新兴、急需、特色产业领域布局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注重培育具备冲击国家级创新基地实力的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区域技术创新高地。2021年首批重点在新能源(碳达峰和碳中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高端化工、生物技术等领域的30个方向布局建设(见附件1)。
三、申报条件
(一)申报的省技术创新中心须符合建设领域及方向要求;
(二)申报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须满足《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办法》(鲁科字〔2017〕167号)和《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标准》(鲁科办发〔2020〕34号)等相关条件要求。
四、推荐方式
各市科技局和省直有关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择优推荐。请各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编写提纲见附件2),审核加盖公章后,向省科技厅行文推荐(附件3)。每个主管部门推荐数量不得超过5个。
五、其他事项
(一)本次申报通过山东省科技云平台进行申报,单位法人或者单位法人设定的云平台单位管理员登录系统(网址:cloud.sdstc.gov.cn/)后,找到网上大厅-平台-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管理系统在线填报。
(二)网上申报提交时间为2021年6月4日14:00—2021年6月11日17:00,逾期无法提交及修改。
(三)纸质申报材料包括:建设方案胶装成册,书脊处注明依托单位、拟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名称、领域、方向,一式2份;推荐意见(附件3)、推荐汇总表(附件4)各1份。上述纸质材料请主管部门于2021年6月16日前报送至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
联系人:许海朋 0531-66777212
地 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607号
附件:1.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首批建设领域及方向
2.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编写提纲
3.关于新建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的推荐意见
4.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推荐汇总表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6月2日
附件1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首批建设
领域及方向
一、新能源领域
1.碳达峰与碳中和2.智能电网3.核电技术与安全4.新能源汽车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5.智能芯片6.智能显示终端7.软件定义卫星8.区块链与数字产业9.集成电路10.社会智能治理11.量子技术
三、高端装备领域
12.磁悬浮动力装备(绿色)13.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14.智能科学仪器15.深地智能开采装备16.高档数控机床
四、新材料领域
17.光电信息材料18.耐候性高端复合材料
五、医养健康领域
19.中药制剂与药效20.人工噬菌体药物
六、现代高效农业领域
21.特种食品22.葡萄种植与加工23.大豆24.猪牛羊鸡等畜禽安全养殖与加工
七、现代海洋领域
25.深远海资源勘采装备26.海水综合利用27.智慧港口
八、高端化工
28.绿色化工29.废弃物综合利用
九、生物技术领域
30.细胞工程
附件2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编写提纲
一、组建中心的背景和意义(重点说明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省内发展需求;组建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对行业进步的推动作用等。600字以内)
二、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建设原则等。800字以内)
三、建设内容(包括研究方向、总体及近三年目标和主要任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等。1500字以内)
四、管理运行机制(包括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500字以内)
五、建设主体现有基础和条件(包括单位基本情况、科研队伍情况、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科研经费投入情况、开展研发活动情况及成效等。800字以内)
六、中心未来三年的经费预算情况
相关重要证明材料可作为附件。
附件3
关于新建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的推荐意见
(参考模版)
省科技厅:
按照省科技厅《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首批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经对省技术创新中心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核实,确定材料真实、准确、有效,同意推荐***、***等**家技术创新中心申请建设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我市(部门)承诺将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支持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联系人:***,电话:***
单位名称(公章)
2021年**月**日
附件4
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推荐汇总表
主管部门(盖章):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序号
拟建中心名称
建设方向
牵头建设单位
负责人
共建单位
若现为山东省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请注明
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 疾病控制中心 信息管里系统 安全管理策略备份策略
将局域网技术引进疾病控制中心管理及实验室检测,使中心信息管理从简单的行政、财务管理系统向复杂的多功能系统发展,提高中心的管理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对中心而言,保护局域网络的安全,就意味着保障中心业务的正常运转。绝对意义上的安全网络是不存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技术能真正保证绝对的安全。保障系统安全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安全策略,以保证网络系统的各部件、程序、数据的安全,这要通过网络信息的存储、传输和使用过程来实现。保证中心内整个网络的安全就是保护各种程序、数据或者设备的安全。安全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内部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防止网络资源由于入侵者攻击而遭受破坏。这具体包括三部分:与安全措施有关的信息分发(如密钥的分发和访问权设置等);安全服务措施的创建、控制和删除;与安全有关的网络操作事件的记录、维护和查询日访管理工作等。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必须要制定网络管理的安全策略,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培养中心全员的安全意识
1.1中心各级领导充分重视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的制定和落实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因此中心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培养中心全员的安全意识,首先要使中心各级领导具备网络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在某种意义上,保护网络安全就是在保护中心,使他们知道缺乏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产品等等都有可能带来网络安全事故。
1.2 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技能
如果实施之前,先对安全策略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在发生系统资源滥用时减轻安全分支的活动,更可以降低数据被毁坏和丢失的可能性。网络安全管理策略是由网络管理人员根据中心的系统安全需求设计的,还必须向各级领导解释和说明其中的内容和意义,这样才能使网络安全管理策略被采纳进而得以落实。中心网络管理人员应当以培养全中心人员的安全意识为已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推进一整套完善、高效、可行的网络安全策略在中心的形成和贯彻。
1.3 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人-机关系问题,对于网络安全来说,最重要的起点是从涉及计算机的人员开始的。对中心所有操作局域网内计算机的业务人员,要定期进行计算机安全法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计算机安全技术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一个人或一台机器的不安全隐患有可能使整个网络不能正常工作。
2 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督查机制
2.1人员管理制度
首先应在中心成立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中心主管信息工作的主任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各网络使用部门的领导、各部门选派的网络安全员和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讨论制定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督查机制,以及各项灾难应急预案,并定期召开安全会议,通报近期的国内外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安全预警事件、中心内的网络安全事件和安全隐患。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建立与部门和个人收入挂勾的奖惩措施。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应负责聘请网络安全顾问审核中心内部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在中心为全员讲解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和典型案例,及时获得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持。
其次是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管理员是决定中心网络是否可以安全、有效运行的根本因素。管理员负责维护和配置中心网络的核心――数据库服务器和各种网络设备,掌握服务器密码和数据库密码,有任意删改数据的权限,因此,网络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决定着中心网络的命运。挑选网络管理人员,在衡量他的专业水平的同时,必须要考察他的思想品格。网络管理人员在上岗后要定期接受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特别是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同时,网络管理人员必须接受中心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监督,制定管理员操作规范,填写详细的工作记录,一方面可以备查,另一方面当管理人员更换时,可以保持工作的延续性。
第三,对全中心所有操作网络内计算机的业务人员的管理同样重要,必须制定严格的上岗资格和考核制度。在上岗前应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培训,通过考核才能上岗。人手一份计算机业务操作指南、安全管理条例和故障应急措施,上机和离机时填写计算机使用记录。计算机业务操作指南中应包含应用程序的正确调用和退出、业务操作步骤、基本故障排除方法、内外网络的使用注意等。安全管理条例中应包含:计算机设开机密码,网络用户密码管理,如密码内容、长度、定期更改、保密,失密后立即报告,离开时及时退出系统,操作员在1个小时以上不使用机器,应启动计算机密码保护程序以防止未授权者使用网络等。故障应急措施应包含:遇到按照计算机业务操作指南中的基本故障排除方法无法解决的故障时,上报故障的步骤、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第四,应建立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制度。需要在中心内装修、埋管、布线等施工时,应将施工地点和施工内容上报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以避免因施工而损害到网络线路。建立门卫管理制度,进出重要设备间时应登记,特别是对暴露在过道、地下通道等房间外的网线格外注意监护。
最后,建立人员调离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调离前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由系统和网络管理员及时取消该人员的网络用户名或限定用户权限,由该人员所在部门的网络安全员,更改开机密码等公用密码。人事部门将网络安全管理纳入人员调离时应办理的相关确认手续之中。
2.2 硬件设备安全管理
设备的物理安全是要首先考虑的。建立中心机房、设备间、工作间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对于中心这祥一个带有保密性质的单位,更要注意将相关设备保护起来,以避免无关人员接触到。中心铺设的各类网线也应受到保护,既要防止恶意的破坏,也要避免其它的施工人员无意的损坏。安全管理制度中应包括防盗、防撬等防止人为破坏的警卫值班,定期的防雷击、防静电、有效接地、供电系统定期检修等安全检测,注意防火灾、水灾环境的卫生清洁管理,机房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应达到要求,建立遇事上报及时快速反应制度等等。
建立所有设备的档案管理卡。所有的主机应记录计算机型号、配置、名称、使用科室、所在位置、IP地址、MAC地址、操作系统、安装的应用程序、故障维修记录等等。所有的网络设备应记录设备型号、名称、参数设置、网段、故障维修记录等。所有设备都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各前端主机由各科室指定的网络安全员保管。建立设备督查记录,定期对设备检查并做详细记录,内容包括各指示灯状态、噪音大小,定期为设备除尘等等,对设备配备的钥匙要妥善保管。
2.3 软件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检测安全性、填补漏洞和不断地监视系统才能有效地控制安全危险。中心的重要数据都存放在服务器上,首先要保证服务器的安全,服务器在连接局域网之前的安装和配置应有详细的规划。规划中应包括磁盘分区格式、操作系统的选择,准备好系统补丁文件,取消默认共享,禁用不必要的服务,设计网络用户组和用户以及相应的权限,将管理员帐号改名,确定帐号锁定、密码更改、时数等管理策略,设定各项审核、安全策略,重要文件的位置和控制权限,锁住注册表,安装企业版病毒监控程序并且要覆盖到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不安装来源不可靠的软件,采用必要的安全产品和设备等等。系统正常运行以后,要不断监视系统性能和系统安全性。及时地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打补丁,定期地为杀毒软件作升级,使用最新漏洞扫描程序发现系统的漏洞并及时填补,用固定服务器监测系统资源使用状况,检查事件查看器、观察启用的服务、运行的进程、网络连接是否有变化,及时发现不法用户、不良程序、可疑的机器名、IP地址、MAC地址。对前端工作站,做到专机专用,不安装光驱、软驱,禁用USB接口,文件共享要谨慎。
2.4 有效的督查机制
有效的督查机制能够将安全答理制度落到实处。中心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是督查组织,定期督查网络运行情况,检查网络运行纪录,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审查系统和网络管理定期上报的报表,检查部门选派的网络安全员的工作记录。
3 建立安全备份机制、灾难应急预案及演练灾难恢复
3.1系统安全备份策略
安全备份的目的是为在系统遇到自然灾难或人为破坏时,能够通过备份内容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灾难恢复。根据不同的需求可制定相应的安全备份策略。一个异地火灾实时备份系统、主要通讯线路备份、主要网络设备备份,能够备份系统的所有数据,这样当本地系统发生灾难时,可以迅速地恢复网络系统和数据,把损失降到最低,安全备份策略是根据中心的需求来制定的,系统是否允许冗机以及可容忍的最大冗机时间(即系统和数据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系统是否允许数据丢失以及可容忍的最长数据丢失时间。安全备份策略重点要保护的是中心的数据,同时还应保护整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安全备份中应包含设备备份、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最重要的,应做到多种介质备份,提高安全性。如使用磁盘阵列、RAID方案、异地硬盘、刻录光盘、磁带等。好的日常备份制度,应充分利用备份硬件和软件的功能,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以减少人工干预。
3.2 应急预案
灾难的发生有时是突然的、不可预测的,应急预案的规划可以在事前冷静、全面、周详地制定出可能出现的各种灾难情况下的应对策略,从而使我们在灾难发生时采取正确的步骤,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尽快向系统全面恢复正常运转过渡。应急预案应由计算机安全管理小组指导实施,应急预案中应准备最坏的情况,充分设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例如,主交换机故障、主干线不通、供电系统故障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中应包含实施小组成员及联络方法。拥有完整的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备份措施,当灾难来临时,才能应付自如。
3.3 灾难恢复演练
网络安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在计算机安全领导小组领导下定期进行灾难恢复演练。其目的是为了熟练灾难恢复的操作过程,并检验系统安全备份策略和应急预案的可靠性,演练过程中应对操作和结果做详细记录,便于总结、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更正,确保在真正灾难发生后能使中心网络及时恢复运行。
网络安全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就要求中心从制度、人员、技术手段等各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网络安全管理策略,来指导中心的网络安全建设及维护工作。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心全员提高安全意识,遵守安全制度,同时,在数据传输安全保护上需要软件系统开发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保障中心网络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 胡昌振. 面向21世纪网络安全与防护[M].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
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 美国;科技政策;统筹;科技资源;启示
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西安的科技资源类型和总量虽然很丰富,但是却表现得较为分散;科技资源的统筹使用状况不佳,不能及时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造成“科技先进、经济落后”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西安统筹科技资源利用的效率。
一、美国科技政策在科技资源统筹方面的特点
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科技政策表现出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无论是战后初期对国防技术的强调、冷战时期对空间技术的角逐还是冷战结束以来对民用技术的不断发展,都表明美国在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视对科技政策的调整和变化,非常强调对相关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
1、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上强调国家战略导向
美国科技发展史上,国家科技战略表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传承式的战略体系。这种战略体系为美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绝对领先奠定了根本性的基础。1789年美国宪法明确规定:“通过保障作者和发明者对他们的作品和发现在一定时间内的专有的权利,来促进科学和有用艺术的进步。”这一规定使美国政府明确了自己支持科技的责任,对科技的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催化和推动,美国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实验室和民间企业合作的研发体系,这种体系既实现了政府科技资源与民间力量的有机整合,也确立了政府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运行机制,通过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政府对科研活动的积极引导,美国政府不但不断地加大研发经费资金的投入,而且,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层面也实现了持续创新。美国的科技体制属于多元分散型。在科技管理体制上,联邦政府规定由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系统不同程度地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和科技工作的管理,其中尤以行政系统涉入面最大。
美国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约730个,这些机构绝大部分由其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他们在美国的科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国家研发工作中,美国的大学所承担的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大学的科研机构总体分为四类,即各个院系的研究实验室、独立的研究机构处所、联邦政府在大学设立的各类研究中心、工业企业与大学合作的研究开发中心。
可见,美国的科技体制虽然多元分散,但“形散神不散”。无论是国家实验室还是民间力量,无论是政府研究机构还是大学研究机构,都被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科研—教育—生产三位一体的研发体系之中,都服从于美国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导向,都随着这种战略导向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很明显,技术发展路径的选择不是由市场化的企业行为所主导,而是由政府凭借其对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家发展方向的判断,影响和引导技术发展路径的选择。
2、在科技资源统筹中重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
专利制度在美国科技政策与管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美国人正是利用专利制度保护了自己的科技发明和商业特权,并逐渐构成了美国的专利战略。从根本上说,专利制度是一种产权制度。只有产权的清晰划定,才会给人以激励。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专利制度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难以忽视的重要功用。利用专利,保护了自己的发明。利用专利,保护了市场的优势。同时,清晰的产权制度、明确的专利保障,也为技术转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之一就是强大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就是将发明和构想转化为现实收益。这一转化过程既离不开独具特色的创意支持,也离不开以专利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的支持。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系统和必要的保障措施。
3、在科技资源统筹中注重非政府组织的独特作用
由于美国早期民主政府形式的引入,美国人对政府的权力过度有着深深的忧虑,也试图限制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并给予民间组织充足的活动空间。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可分为三类。一是私人基金会和公共基金会,共3万多个;二是教会;三是非政府组织的研究与咨询机构,其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资助、基金会的项目资助、个人捐款和营利,现在美国一半的大学和医院属于非政府组织。
在3万多个私人基金会中,有1000多个为科学研究提供资助,较有影响的基金会组织主要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创建于1848年,是美国目前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多学科、综合性非政府科技组织。1946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重新修改了章程,在协会的任务中明确了两条重要目标,其一是增强科学的实效,改善民众的福利;其二是引导公众理解鉴赏科学体系在人类进步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所带来的希望。从支持科学家开展研究、进行交流、加强设施建设,扩展到开发科学教育项目、拓展科学就业机会、参议科技政策、扶持社会科普活动、加强国际合作。
二、西安统筹利用科技资源的现状
西安是科技大市,拥有高等院校48所(含民办15所),各类科研机构460余家,科技企业万余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万人;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分别占全国10%和9%;各类可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5096台,占全省98%。2009年,15所重点工程类高等院校承担了160余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占全市的70%,是研究水平高、创新潜力大的资源。55个应用类科研院所涵盖电子信息、航天航空、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支撑产业规模扩张的巨大潜力。科技实力虽然十分雄厚,但西安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却响度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的问题无疑是制约西安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的问题有:
1、设备资源不能共享
西安有55个应用类科研院所,开放共享占比较小,对地方产业发展支撑不够,发展不平衡,大多数院所市场化进程缓慢。西安地区目前有20万元以上的实验测试设备5000多台套,主要集中在院所和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其中已共享使用的有1100余套,仅占22%。
2、智力资源不能互动
因管理体制和激励不足,导致人才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西安高校的科技人员中,40%开展应用研究,但真正与当地企业合作的不足一半。高校的鼓励缺失和政府的激励不足,使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合作多为自发分散状态。军工单位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流动性弱,智力资源只能在系统内发挥作用。
3、市场“分隔”,产学研结合不够
军工实力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一,但民产业的工业产值占总量不足5%。;军工单位可对外的通用生产设备和实验测试仪器27000多套,基本没有实现共享。由于条块分割、机制不顺、隶属不同、行业各异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够,创造的科研成果当地转化不足,其本地实现的成果交易不足总量的30%。
三、美国科技政策对西安统筹科技资源利用的启示
美国科技政策的成功,实质是政府、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三方的有效协调,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结合西安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现就西安统筹科技资源的具体路径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是西安统筹科技资源的核心路径
科技资源统筹前期可能要比较多地发挥政府协调、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的积极作用,政府搭建一个开放性的基础平台,科技资源各类主体、产学研各方共建共用。其核心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让科技资源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随着市场配置科技资源能力的逐步提升,市场将逐渐取代政府的角色而成为重要的配置手段,最终将达到依靠市场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目的。市场共建、资源共享。建市场是一种手段,而用资源才是根本;同时,这一近乎直白的思想表述也完美地诠释出西安科技大市场坚持开放性的基本理念。
2、不断探索创新科技资源统筹利用的机制和模式
从静态模式和动态机制方面探索创新科技资源的统筹利用。
首先,探索核心管理模式。政策引导统筹但不参与,由市场来运作。政府建立小规模的核心管理机构及团队,搭建资源平台。其职能是平台功能设计、业务发展规划(规则)、任务目标确定及过程结果监管,采取市场竞争的方式,择优选择业务承接专业机构及团队,建立年度目标任务和经费预算制度,在确保专业服务机构基本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创新。其次,完善需求导向、服务创新机制。统筹科技资源,统筹是“手段”,需求是“导向”。所有的规划、设计、布局都应围绕着市场的实际需要,还包括未来的需求。再次,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就是生命,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树立一种基于“价值分享”的、创新的服务价值观。服务模式创新就成了关键环节。
3、统筹科技资源的平台功能建设
统筹科技资源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可以将西安科技大市场的功能定位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以“交易”这个核心,围绕“交易”提供服务,围绕“交易”加强监管。这既是西安市陈宝根市长的重要指示,也是西安科技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核心。
建设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基于常态化的服务功能,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将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难题为重点与高校对接,推进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促进科研力量转换为企业生产力,再转换为有竞争力的市场资源。
建设小型工业研究院体系。依托现有的各科技产业园区自身要素资源,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营、专业特色突出的技术转移和工程化服务平台。这种小型工业研究院的核心科技力量是企业。
完善技术交易平台。由政府主导,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共同建立完善“信息”、“挂牌交易”、“成果评测”、“技术运营”、“技术经纪”、“科技招投标”、“在研项目社区”、“小额难题社区”及“诚信评价”等配套服务项目及体系,有利于科技信息共享。
建设并完善政策亲企工程。2012年西安业已建立了统筹利用科技资源的“西安科技大市场”。 地方政府实施“亲企政策”,积极争取符合企业实际的优惠政策,同时,科技大市场兼具政策预研功能,对政府而言,利导政策方向,对科研企业而言,使之诉求有门,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
美国的强盛离不开其有效的科技政策。美国科技政策中的国家战略导向、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对于我们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安在科技资源统筹方面,从过去的科技资源分散到现在已取得的以“西安科技大市场”为代表的科技资源统筹绩效,再到未来打造统筹科技资源的“西安科技模式”,从现象到模式的探索虽然任重道远,但前途光明。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别国科技政策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防止橘枳之变。
【参考文献】
[1] 吴来.发达国家科研管理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2] 任涛.大力发展产业技术联盟是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J].人文杂志,2011(1).
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计量仪器档案管理
Abstract: the measuring instruments management work is a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 of a authoritative and technical, service of the important work. Strengthening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instrument equipment archives management can promote technical testing unit asset management standardiz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resource sharing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assets, and promote detection techniques and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In this paper, the measuring instrumen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nagement and function, and in the light of how to measure instrument equipment archives management instruments makes a further discussion.
Keywords: measurement instrument fi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H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大多数的检测机构都把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作为本单位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落实措施,重点加强环节管理,使仪器设备档案在日常的工作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作,管好用好仪器设备,在仪器设备档案具体管理中,要把仪器设备档案视为晴雨表、跟踪器,使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真正地融入监督管理、服务管理、维修管理的整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加强计量器具档案管理,有利于掌握仪器设备运行状况,有利于设备档案资料保管的完整性和为仪器设备的及时维修提供依据。加强计量器具档案管理是现代化质检中心管理的需要。管理好仪器的设备档案可发挥一定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仪器设备资料档案的作用
1. 有利于发挥档案信息在计划和采购环节中的调控作用
完整的档案信息既能反映该设备使用状况,也是相关单位制订和审核设备采购计划的重要依据。规范档案信息有助于全面系统地反馈该设备各项性能指标、完好率、利用率以及售后服务水平等情况,这些信息将为今后的设备采购和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信息,就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采购前,完善的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可将不合格的设备,或者不讲诚信的生产厂家拒之门外。
2、有利于提升人员素质
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与仪器设备相关的杂志较多,而一般单位因资金和订购重点的关系,往往仅能订有限的几种专业杂志。而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必然要订购相应的材料,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资料,可以及时的了解国内外仪器设备发展的最新动态、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最新产品。工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杂志刊登的一些系列专题讲座较系统的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这是除仪器设备培训外的唯一的途径;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以通过专业杂志的维修事例分析和故障排除经验的学习,来不断提高分析、排除故障的能力。同时还可减少维修失误,少走弯路。
3、有利于服务管理
仪器设备档案是提高技术水平和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工具。现代化发展必须拥有与其功能业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但如何管好用好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率,减少仪器设备突发故障和开机率低的状况,只有查阅较为全面的仪器设备科技档案,特别是通过仪器设备的使用记载,查阅设备的技术状况――完好率、利用率、维修率、报废率,从而提前报告和督促有关维修部门及时进行仪器设备维修,可以根据其维修记录,对较为贵重的设备采取预防性维修,充分做好维修前的准备工作以缩短停机时间,减少修理费用,减少仪器设备对人身的伤残。管好用好仪器设备档案,能充分发挥其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保证提高工作质量和技术水平,主动、及时、准确地为应用于服务当中,为搞好服务管理给领导决策提供有效凭证。另外,仪器设备档案还有利于各方开展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通过效益分析,帮助使用单位综合分析仪器设备运行状态,开发仪器设备的新功能,尽量扩大仪器设备的服务范围,提高设备的利用价值。
三、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1、档案资料内容要全面
(1)仪器设备购置阶段。
仪器设备购置阶段形成的资料有:设备的购置计划、购置申请书、购置批准书、各厂家的报价单、设备购置技术论证结论材料(选中厂家的原因、生产厂家的资质和计量认证材料)、订购合同、发票单据等。
(2)设备开箱验收阶段。
设备开箱验收阶段形成的文件资料有:(1)设备开箱验收记录、装箱单、出厂检定证书、出厂合格证书、保修单、设备结构原理图、线路图、使用说明书、设备的影(音)资料等所有随机文件和随机配件;(2)设备安装调试记录(应双方或三方签字认可)和移交接收记录。(3)设备使用阶段。
设备使用阶段形成的资料有:a设备履历书(包括设备的编号、类型、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价格、设备的技术状况、开箱验收阶段形成的文件资料目录、验收结论、操作规程、开始使用日期);b检定证书;c设备启用评估资料;d启用申请;e使用记录;f保养、检修、检查记录;g功能开发和技术改造记录;h事故及损坏记录;i停用记录等等。
(4)设备报废处理阶段。
设备报废处理阶段形成的资料有:设备报废申请与审批材料、设备报废处理资料等。
由于部分仪器设备从购置、验收到使用可以有几十年的时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需要一直不停地追踪收集整个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记录等材料,所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设备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确保归档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2、收集要及时
(1)对于外购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后,应立即将设备申购、开箱验收阶段的相关资料以及设备的操作规程、检定证书、设备启用评估、启用申请等相关资料交给本单位档案管理员归档立卷。
(2)对于设备的周期检定证书、使用记录、维修记录、保养记录、检修记录、检查记录、停用申请等过程资料计量管理人员应及时交给本单位档案管理员归档。
(3)整理要规范
设备仪器档案的整理是按照科技档案的整理要求进行的,所以,具体整理可参考“基建档案整理要求”。
归档的设备仪器文件材料,必须完整、系统、真实地反映设备仪器从申购到报废的全过程。对于同一生产厂家的相同型号的设备仪器应分开归档,严格落实“一机一档一盒”的要求。
四、总结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是仪器设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备档案是仪器设备管理的基础,亦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资料档案管理,发挥其潜在功能,多策并举,使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岳启.高校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及其经济效益[J]兰台世界2005,03。
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制度范文6
Abstract: Training ba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training “high-skilled”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 mode and management mode of voca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same vocational colleg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关键词: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管理模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raining base;building mode;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273-02
0引言
实习实训基地(下称基地)是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必备基础设施。学生在基地中接受行业生产一线基本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将专业理论与基本技能有机结合,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成为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基地的建设模式与管理模式,是建设好、运行好高职实习实训基地的重要基础工作。
1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课题组经过调研,目前高等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1 院校为主基地建设模式以院校为主进行基地建设并组织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建设模式主要是利用政府的专项资金和学校的自筹资金,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国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属于这种模式。
1.2 企业为主建设模式以企业为主进行基地建设并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实习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企业自筹资金、社会融资、贷款等方式。其建设规模一般较大,水平较高。目前此模式多是利用企业的现有生产条件,大多建设在企业内部。
1.3 校企共建模式校企共建模式即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校内或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积极走向社会,使得一些有远见和卓识的企业家,为支持职业院校办学或为了推广、宣传本企业的产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其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1.3.1 共同出资建设模式主要是指校企双方按比例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岗位。
1.3.2 引入企业模式一般是指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服务,由企业出资提供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将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训岗位。另一方面生产线可为企业制造产品,并为企业、公司对口培养和培训人才。
2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分析
2.1 院校为主基地建设模式分析以某个专业建设需要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以学院为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为辅。其建设目标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由于资金的限制和缺少自主研制的产品,建设规模一般不是很大。据课题组调研目前采用此模式的高职院校较多。由于此类基地都是建在校内,并且多数都是以基本技能实训为主,设施和设备的复杂程度和精度等级不是很高,从建设和管理方面分析此模式建设速度较快,因为资金来源单一,投资方就是职业院校,基地能够尽快建成且利于专业的发展和运作。管理方面是职业院校单方直接管理,效率较高,扯皮现象少。不足之处就是缺少生产性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缺少一个培养平台。
2.2 企业为主基地建设模式分析此模式完全从企业实际生产考虑建设和管理,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一般管理严格、规范,不然的话不可能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不足之处就是一般生产性车间对生产实习实训方面考虑较少,因建设模式是按照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尚不能做到生产车间与教室融合,专业课教室既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是业务的工作室,对学生的生产实习或实训尚有缺失。特点是完全进入现实生产和社会,直接与就业环境零距离对接。为国家和职业院校节省了大量资金和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数量和规模。缺点是缺少一个过渡阶段,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适应过程。企业既要进行生产,又要组织实习教学,增加了工作量和压力。特别是安全压力,由于学生仍然处于学习阶段,并且年轻好动,而生产车间的设备有其安全操作规程,学生进行实习必然有一个从基本能够操作和熟练操作的过程,此过程易引发安全事故。
2.3 校企双方共建基地模式分析校企双方根据双方的需求,达成利益的共识点,就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共享校内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双方共同经营和管理,利益双方按出资比例共同享有。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具有教学和生产两大功能,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这种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的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开发产品的机会,达到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培养了一批熟悉该企业、企业产品的功能、操作性能的专门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将会成为企业产品的义务推广者、活广告甚至是忠实的用户;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岗前培训、订单培训、技能鉴定、技能比拼等服务,企业还可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等,实现优势互补。
3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经过课题组调研,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主要有集中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分散性管理模式。
3.1 实习实训基地集中管理模式即把实训基地单独成立一个部门,命名为实训中心、工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属于处级建制等。一般规模大,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的高职院校多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建立规模宏大的实训中心。
3.2 实习实训基地分散管理模式即把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划分到各系,全面纳入各系管理,各系下设实训教研室或实训科,一般属于科级建制。规模较小的高职院校多采用此种管理模式。
3.3 实习实训基地集中分散型管理模式即单独成立一个部门来管理实训基地,有独立的实训基地和实训教师。但各系也有自己的一些专业实训室,这种模式主要是把全校使用率比较高的实习实训基地归划到实训中心,例如计算机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实训基地等,因为,使用的系部较多,并且实习实训内容多,时间长,因此一般单独成立实训中心。而一些使用对象单一、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基地归划到系部管理。如物流实训基地,因仅供物流专业的学生实训,据此归划物流系,成立物流实训室。例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此种管理模式,普通机械加工实训基地、计算机实训基地等归工业技术中心统一管理。
4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分析
4.1 实习实训基地集中管理模式分析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全校的实训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实训中心按照各系教学计划统一组织实施;二是人员编制齐全,配备有各类管理人员,分工较细,具体任务容易落实实施,人力资源不易形成浪费,计划、调度、维修人员工作量较饱满;三是教学资源共享,能够有效地开展培训、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项目;四是实训中心职责明确,全校实习实训任务全部由实训中心完成,出现问题不会产生推委、扯皮现象,减少了内耗;五是各项管理制度齐全,实训教学便于标准化、管理规范,能很好地保证实训效果;六是能够给实习实训基地的带来造血机能,由于实现了专业化管理,并有一定的规模就可以协助企业制造产品或加工零件等业务,给基地带来一定的补充资金,使实训材料能够得到有效地应用,提高了实训材料的利用率。主要问题是由于实习实训教学与各系部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实习实训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的脱节。
4.2 实习实训基地分散管理模式分析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便于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教学紧密结合;二是对于建设双师教师队伍非常便利,可直接安排理论教师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缺点:一是系主任既要管理论教学、科研,又要管理实习实训教学,精力不可能全部集中到实习实训教学方面;二是各项管理制度建立的不够齐全和完善,管理欠规范;三是组织管理机构较小,各类管理人员不健全,并且员工之间的工作量差异较大,容易造成实训指导教师、管理、服务人员间的矛盾;四是实训设备和实材料不能得到有效地使用,降低了实训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4.3 实习实训基地集中分散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对于使用率高、影响面大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专门部门进行运作和管理,无论是设施设备、人员材料、实训教材等各个方面都有专人负责,专家多、内行多。因此,可以有效地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二是便于开展综合性的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三是形成造血机能。缺点是分散到系上规模小,专业性强的实训基地由于使用面较小,使用率低,容易造成基地设施设备老化快,管理水平低,从而降低了实训教学质量。
高职学院可根据现有的专业领域和行业背景及实际情况来确定管理模式,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确保实训教学的优质高效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例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建有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各中心管理权限、职责分工有所不同。
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必备的、不可替代的基础平台。要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搞好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紧紧抓住实践教学质量主线,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和管理好实习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傅永强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2).
[2]季本山.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2010,(1).
[3]王增强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