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温州

最近几年来,广发行温州支行的各项业务指标,特别是利润指标,以近乎每年翻番的惊人速度增长,而不良贷款率则以千分数计算,几乎消除了人所共忧的银行风险。具体来看,除了寻找有效担保等常规措施外,广发行温州支行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采取了以下重在预防的几项措施。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市场经济变幻莫测,各种市场风险防不胜防。商场上永远都有无限的商机,也总是存在着失败和陷阱,信誉再好的企业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倒闭摘要:广东发展银行温州支行稳健经营,为消除银行风险,主要采取了重在预防的一些措施。如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集中精力从内部消除各种风险隐患;构筑风险“防火墙”,形成一种整体防范的风险抗御体系;选择发展前景看好的“双优客户”和实行个人无限责任担保制度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温州。这都会加剧银行的经营风险,稍一不留神,就会导致巨大的亏损。“赚的是丁点的利差,亏的是巨大的血本”,这是商业银行高风险性的真实写照。银行风险无处不在,但也正因为风险的存在,才给予了市场弄潮者以获利的无限商机。对风险的克服会换得巨额收益的回报。

要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必须从点点滴滴、从一丝一屡做起,集中精力从内部消除各种风险隐患。为此,广发行温州支行一直坚持“一念之差,终生后悔”的行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全面实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制度,坚持风险防范的审慎原则,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对员工进行具体考核时,采取“双百分考核”。其中,目标指标一百分的覆盖面很广,可以反映各阶段业务发展的重点。质量指标一百分则偏向于平时不作计量的“软件”部分,重点放在呆帐、坏帐方面。“双百分考核”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可能会降低考核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业务的规范运作和稳定发展,并使员工树立“质、量并重”意识,可以规避各种短期行为和忽视风险控制的做法。

全行还坚持普及“两个数学公式”的教育。第一个数学公式是:100-1=0。在一次成功的金融经营过程中,以100代表最终的成功,但是如果出现了微不足道的细节闪失,用1来代表,就有可能抹煞所有的功绩,而出现血本无回的恶果。“1”的阴影在金融业务中无处不在,而且往往隐藏在不太起眼的细节之中。另一个数学公式是:99℃+1℃=100℃。99℃不是开水,但只有加上了最后关键的1℃,热水才能变成可供引用的开水。在具体的银行业务中,必须注重1的细节,才能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只有把握住了最后的这个“1”,凡事才臻于完美。否则,如果存在一些纰漏,不能善始善终,那些没有最终完成的工作,可能存在大量风险隐患。

二、选择“双优客户”

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项目评价时往往遵循“6C”标准:(1)品德(Character),指借款人的作风、观念、责任心及还款记录,如果品德高尚,一般不会故意拖欠贷款。(2)能力(Capacity),指还款人归还贷款的能力,如果具有还款能力,为了进行长期经营,一般也不会拖欠贷款。(3)资本(Capital),指借款企业的自有资本,当自有资本所占比重较高时,具有较高的偿还能力。(4)担保(Collateral),指借款企业有没有贷款的抵押品和其他担保。(5)经营环境(Condition),指借款企业所处的行业前景、宏观经济状况等,如果企业的行业背景较好,就会具有较多的利润空间,经营风险可以降到较低水平。(6)连续性(Continuity),指借款人经营前景的长短。应该说,上述标准是比较严格的,在具体实践中,要灵活运用加以取舍。

目前,温州中小企业近20万家,资金来源大部分靠民间借款。那些来自银行的借款很多是互相担保,经常出现因互保而引起的企业连环破产案例。如原温州的“明星企业”黎星眼镜厂的突然破产,就是受到其所担保企业的破产而拖累的。黎星眼镜厂破产后,老板携款外出,给其债权人、放贷银行和担保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所以,银行在放贷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担保,选择优质的诚信客户非常重要。

早在2000年,广发行温州支行就提出“双优客户”的概念。广发行温州支行明确规定,除了贷款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财务状况良好、产品知名度高等特征外,还必须是“双优”企业,即优势行业中的优质企业。所谓优势行业,指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良好,市场前景广阔。所谓优质企业,是指企业自身的成长性很好,发展势头不错。广发行温州支行在确定“双优”企业的时候,并不特别看重企业的规模,可能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其发展前景一定要看好。

温州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普遍不够真实,除了逃税避税等方面的考虑外,经营管理普遍的不很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双优客户”必须进行综合调研,不能仅凭其财务报表和外在表现。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企业,必须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渠道,通过上下游关系企业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等的有关信息,来了解其资金需求状况和信用状况,会更加准确无误。

三、构筑风险“防火墙”

第一道防火墙是双人调查制度。广发行温州支行采取团队工作模式,在具体的业务过程中,一般是一个团队共同应对一个客户。在对客户进行考核时,采取客户经理的双人调查制度,一个主办,一个协办,都可以单独发表评价意见,但明确规定第一责任人,确立相应的处罚办法。负责对客户进行初步调查的信贷员或客户经理,要拿到第一手调查资料,一般要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并实地考察企业的技术设备、厂房和工人等,核实报表内容,看帐实是否相符。还要根据当时的技术状况,对报表的真实性进行推断和定量分析。

第二道防火墙是统一管理信贷业务。本外币、表内和表外等所有授信业务全部由信贷管理部门一个口子对外,统一管理。信贷管理部门集中了大量富有经验的审查员,能够较好的遵循有关的规定和政策要求,客观的评估新客户的贷款风险。信管部门在审核了贷款评估报告后,独立出具审核意见,确定贷款的风险程度。一般把贷款风险分为一系列的等级,并加上类似担保系数等内容的权数。

第三道防火墙是贷审会主任轮流坐庄。广发行温州支行对于贷款实行贷审会制度,值班行长同时也是贷审会主任,轮流坐庄,全权主持贷审会工作。非值班行长则根据业务情况参与企业或项目的调查,也同时对前期贷款项目运作情况进行监测。这样,既起到了相互牵制的作用,防止因个人倾向而影响判断,也起到了经常从多视角把握贷款风险的作用,保证了贷款项目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第四道防火墙是贷款“首笔谈话制”。贷审会通过对新客户的贷款决议后,行长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但行长没有审批权,无权对贷审会已否决的贷款申请“起死回生”。为令“一票否决权”不流于主观,相应实行“首笔谈话制”。在每家客户的首笔业务发生之前,行长都要与企业负责人直接谈话,通过了解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情况和企业经营状况、技术状况和融资状况等,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进行金融业务创新。

第五道防火墙是形式审查。即使贷款审批通过了,在出款前仍然存在很多风险隐患,诸如抵押手续不全、合同填写不规范、抵押保险单据不符合规定等。一旦将来发生信用纠纷或信用危机,要诉诸法律的话,可能会造成银行败诉。为此,成立了放款中心,负责审核所有贷款文件在法律上的有效性,核对贷审会项目审批书的放款条件,检查贷款用途,起到了放款前最后一道关卡的作用。

第六道防火墙是贷后检查制度和专项稽核制度。客户经理要对所负责贷款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跟踪。每月还要进行贷后检查和专项稽核,信贷业务部门至少每半年对每一个贷款企业和每一笔贷款进行详细彻底的清分,促使信贷人员及时掌握企业的有关信息,对贷款进行跟踪,掌握贷款的去向,监督客户根据贷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及时发现贷款的有关风险信号。一旦发生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要进行分析,划清责任,酌情采取适当措施。首先看是宏观方面的原因还是人为处置不当造成的。如果是人为原因,则要分清责任,调查失误所在,看放贷过程中有无欺诈行为。

四、实行个人无限责任担保制度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企业大多具有市场活力,产品适销对路,市场后劲较足。但很多企业的财务制度相对不够健全、产权不够明晰,仅从财务数据中银行是很难对其做出准确评价的。像这些企业,放弃,可能会失去一次机遇;支持,则可能会因为某些隐藏的问题而加大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风险管理 一、 背景

随着金融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多元化、综合化经营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在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同时强调,要积极引导条件充足的金融机构,在充分防范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尝试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有12家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10家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7家商业银行参股保险公司,5家商业银行参股信托公司。其中,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如工行、中行、建行等已基本实现全牌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平安、中信、光大已实现全牌照,其他中小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步伐也在加快。

传统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分散化、多元化投资可以降低主体风险,但委托理论认为,经营业务多元化、管理层级复杂化会增加成本,从而增加风险管理的难度。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演化历程,也在提醒我国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综合化经营风险问题的重要性。2015年7月1日,新版《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正式实施,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日前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里,特别提出金融风险的防控,要求加强相应的金融风险防控的制度建设,强调监管的统筹协调,完善相应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适应我国实际、同时符合国际监管要求的监管规则,完成对金融机构和金融风险监管的全覆盖。在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别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综合经营趋势明显……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监管的重视为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风险管理提供规范和指引,但商业银行不断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快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新的经营模式带来的风险管理方面的挑战更应引起商业银行自身的重视。 二、 综合化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进入非银业务领域,首先将面对新业务其自身的个体风险,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部分非银金融业务信息传递、市场反应更加迅速,风险暴露速度更加快,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挑战。同时,开展综合化经营,业务之间的交叉风险也不可避免,如何降低交叉风险,实现综合化经营带来的范围经济,是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风险管理的需解决的难题。

1. 个体风险。商业银行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新业务领域自身的经营风险。新的业务或经营主体面临的个体风险已业务主体特有风险为主,最主要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几个方面。以下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商业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面临的个体风险。

(1)信用风险。传统意义来讲,信用风险被认为是发生违约后产生损失的风险,故而,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然而,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变化以及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这一定义已经难以充分反映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性质与特点。融资租赁、信托、保险甚至证券、基金等业务均会面临信用风险,但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等资产面临的违约风险带来直接损失不同,现代金融市场对信用风险更为敏感,信用风险、履约能力的变动会直接影响标的资产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金融产品的估值。另外,商业银行长期从事信用业务,对信用风险尤为敏感,特别是附属机构的信用风险极易对商业银行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商业银行金融非银领域,信用风险仍是最需引起重视的风险因素。

(2)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由于资金、货币、股票以及大宗商品等的市场价格发生不利变动,从而使银行表内或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根据不同因素带来的风险差别,我们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市场风险、股票市场风险、外汇市场风险和商品市场风险,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产品逐步实现风险定价和市场定价,金融机构对产品定价以及对金融产品价格的预测难度加大。随着杠杆产品的不断推广,意外冲击引发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加难以判断,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防范提出更高要求。

(3)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引》中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完善或存在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操作以及内部信息系统,包括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相对于我国银行业日益严苛的操作风险管理要求,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监管机构对其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较之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则略为宽松。在2013年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因光大证券的程序设计缺陷,引起上证综指、沪深300等大盘指数和多只权重股在短时间出现大幅波动;同样也是在2013年,美国高盛集团因技术故障,向纳斯达克、芝加哥等期权交易所发送了大批错误订单,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交易,对高盛及其交易对手都造成了巨额的财务损失。由此可见,金融机构操作风险不仅会对其自身带来损失,对金融市场也会造成冲击,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需引起重视并强化。

2. 交叉风险。商业银行集团开展综合化经营,将逐步进入证券、基金和保险等非银领域,加之之前主营的银行业务,在同一个主体的运营过程中,不同业务之间必然存在交叉,业务交叉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交叉风险,即形成混合金融风险。特别是商业银行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将会增加集团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增加成本,导致集团内信息传递的难度加大,进而引发内部交易、利益冲突等内部治理方面的风险。

(1)内部交易。1999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IS)、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和保险监管国际防会(IAIS)联合了《集团内部交易和风险控制原则》(Intra-Group Transactions and Exposures Principle's),这一文件列举了十类金融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形式。内部交易在我国《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中的定义如下,商业银行下属机构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下属机构的信用类业务(贷款、同业、贴现、担保等)、交叉持股、金融市场交易和衍生交易、理财安排、资产转让、管理和服务安排、再保险安排、服务收费以及交易等。商业银行内部交易,实际上能够通过协同效应体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优势,但是内部交易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也相应增加风险的传染性。金融集团内部交易容易产生不当利益输送、风险延迟暴露、监管套利、风险传染和其他对银行集团稳健经营的负面影响。

(2)利益冲突。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存在委托关系式时,容易形成利益冲突。由于委托关系的不同,利益冲突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由于本机构与外部主体,包括客户、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之间存在委托问题,从而导致的外部利益冲突;另一类存在于机构的内部,由于内部部门、职员以及业务之间存在委托问题,从而形成内部利益冲突。外部利益冲突多以捆绑销售、误导销售、滥用客户信息甚至违背信托义务向客户抛售债券敞口等形式存在。内部利益冲突包括内部上下级之间,平行部门、以及分支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一般来讲,集团总部会根据集团战略为子公司配置资源和布置任务目标,有限的资源和总部的战略目标并不一定能与每个子公司业务部门相匹配,此时,银行集团与附属机构之间可能会存在利益冲突。除此之外,附属机构之间、平行的业务部门之间,业务也会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从而成为竞争对手,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集团整体利益受损。比如,银行信贷部门与租赁类子公司可能会为信贷类客户发生利益冲突。

(3)杠杆风险。商业银行通过综合化经营形成集团公司后,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形成很强的杠杆效应,扩大负债能力,这种杠杆的扩大,可以通过控股的形式使银行集团的规模日益庞大,以较少的资本支撑更大的资产规模,形成较高的财务杠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集团内部资本的重复计算问题,从而导致实际资本充足率不足,对集团经营造成威胁。财务杠杆主要通过举债注资、抵押投资以及担保投资等形式实现。但是,资本金的重复计算,可以通过集团公司向附属机构拨付资本金,或者附属机构之间相互持股实现。银行集团的这种高杠杆经营,虽然能够对其资本规模、资本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令控股母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降低风险抵御能力。杠杆经营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显著特征,杠杆经营的风险也是金融机构的特点,综合化经营在原有杠杆基础上继续增加杠杆比例,风险进一步扩大,银行集团杠杆经营需更加谨慎。

(4)风险传递。由于财务上的关联,集团内一个主体发生风险或危机可能会传递给其他主体,甚至影响整个集团。风险的传递可能会使风险从集团内不受监管的主体转移到受监管的主体,或出现在集团内不同金融业务部门间的相互转移,这一过程就是风险传递(Risk Contagion)。在金融市场上,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代表银行集团从事相关业务,分支机构出现风险或者危机,可能导致市场对整个集团失去信心,或引发声誉风险。由于在风险传递过程中,集团内部的各种金融业务风险具有叠加性,风险传递会大幅增加集团特别是银行面临的风险,甚至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冲击。所以,风险传递是银行综合经营而带来的最显著问题之一。

集团内风险传递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资金来往。银行集团内部附属机构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类资金往来,当某一附属机构或业务主体收到冲击,发生流动性等资金问题,则有可能将风险传递到其他业务运转正常的主体,从而引发集团整体风险。二是共同客户。控股集团各主体可能拥有共同的客户对象,一旦此类客户发生违约等风险,相应风险将不可避免的在各个主体之间传染。三是担保或承诺。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或其他主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担保的关系,这种担保的规模和复杂城都影响风险在各机构之间的传递,进而影响集团整体风险。 三、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措施

商业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可以通过范围经济实现收入多元化,金融服务以及产品的综合化发展,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从而降低银行集团的经营风险。然而,由于委托等问题的存在,综合化经营进入新的业务领域不可避免的带来新的风险点,而不同业务以及业务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叉所带来的交叉风险,也是综合化经营带来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商业银行集团进入资本、衍生产品等市场后,高杠杆率、高风险的经营模式,为从事稳健运营商业银行增加经营风险。面对新的经营方式以及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1. 公司治理。首先,商业银行集团从事综合化经营,应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该公司治理架构应覆盖集团母体以及各附属机构,并符合集团整体规模的要求,与业务发展相适应,同时,该公司治理架构应明晰组织架构,明确相关责任,理清报告路线,从而实现较高的透明度;其次,完善的公司治理要求建立集团内部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银行集团风险管理主要负责人,负责整个银行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制定银行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和以风险偏好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而集团所有附属机构和业务部门都应涵盖在本集团的风险偏好政策以及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内;最后,确保分支机构的决策自主性,银行集团甚至股东都存在可能存在短期逐利的驱动,干涉附属机构的正常业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依靠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决策机制来避免这种随意性,保证分支机构的经营决策独立性,在明确责任中心的基础上保护其独立性。

2. 内控制度。从事综合化经营的银行集团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和内部交易的风险,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正是为了将此类风向降到最低。银行集团的内控制度,应对整个银行集团负责,而非针对母公司商业银行,或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内控制度能够将风险在集团内部传递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并要求集团附属机构独立稳健运营。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要求银行集团及其附属机构都应提出针对自身的原则性要求,并形成相对应的工作流程和制度,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授权责任结构、业务流程和操作制度,而以上要求都有相应的监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以此为依托,保护子公司可以作为独立法人行使职能。

针对内部交易,银行集团和附属机构相应的关联交易应符合监管要求,内控制度应制定相应关联交易政策,明确风险敞口计算方法以及范围。银行集团关联企业的相应交易中,有可能存在为银行集团第三方交易提供担保支持,此类交易同样应当体现在其对关联企业的风险敞口内。内控制度要求将商业银行集团视为一个整体,必须控制整个集团的风险集中度,另外,相应的风险集中度必须有一定的内部限制,其中,信用风险的集中度尤为重要。

3. 防火墙。设置内部防火墙的目的一方面是隔断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另一方面是避免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银行集团内部各附属机构应具备独立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综合管理体系,以保证相应的决策和管理岗位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各机构的独立管理和独立经营,同时,内部防火墙要求各附属机构之间建立清晰的风险责任边界,完善集团内部资金流动的限额以及调整程序。银行集团包括其附属机构,应建立完善机制,以保证在业务环节中实现责任分离,避免出现前、中、后台等业务环节中出现利益冲突。业务操作中应将自营业务和业务严格区分,明确责任主体,并保证客户对相关责任主体清晰明了,从而减轻传递的风险另外,为保护客户信息,银行集团应建立起相应的信息防火墙,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合理使用管理客户信息,避免信息泄露或移作他用。同时,信息防火墙的建立,有助于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建立独立的信息处理系统,提高其综合利用集团信息的能力。

最后,综合化经营下的风险管理要求集团附属机构保持高度的自主性,从而避免利益冲突和风险传递。然而,假如集团内部各个分支机构完全独立,相互隔绝信息传递,那么银行集团的综合化经营无法体现协同效应,从而难以实现范围经济,能够获取的只有纯粹的财务投资收益。因此,银行集团内部不同业务之间的信息和资金流动是必要的,银行集团应建立业务协同机制,综合配置集团内部资源,在避免利益冲突、将内部交易的风险降到最低的基础上,在集团内部和集团附属机构之间,开展产品的交叉营销,共享信息系统开发、产品研发等知识密集业务,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前提下,加强集团内部的合作,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实现综合化经营的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 丁慧.我国银行集团内部交叉风险及其监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学位论文,2013.

[2] 刘浩.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3] 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8):59-69.

[4] 宋翰乙,刘明坤,周颖.综合化经营国际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J].金融论坛,2014,(9):005.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范文3

关键词:信用管理;防范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外资银行渐渐参与到我国金融业的竞争中,而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市场不长,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市场化经营过程中,我国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如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等,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如何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世界接轨,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从提高我国商银行贷款质量和降低风险角度出发,提倡银行实施科学的信用管理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可以提高收益降低风险,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良性快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及世界范围的次贷危机,是由于信用危机引发的,并在全球化的环境下迅速扩散开来。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金融机构业务是相关的,都是相互影响一起的整体,只要一家银行出了严重问题,就会影响整个金融业的信誉,立即引发整个金融业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世界出现金融危机。如果在金融危机中大量银行遭遇挤兑,许多金融机构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甚至倒闭。

(一)我国银行业对信用管理认识的缺失

我国银行长期以来多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遇到行业竞争强度小,由于对国有企业存在政策性倾斜的需要,一些贷款是否收回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到一定时候用行政命令冲销我国国有银行呆坏账,效益不是国有银行关心的主要指标。改革开放这后,金融体制改革使得我国银行开始面对市场,银行系统自负盈亏,但是国有企业的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头脑中,许多时候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报着对金融客户服务的应有心态,没有建设有竞争力企业的主人翁的意识,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发放随意,有限的管理能力使得银行盈利性差,贷款回收率低,呆坏账比例非常高。信用管理对于许多商业银行系统内的人来说,重要性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许多银行信用管理部门流于形式,贷款的发放仍然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信用审批过程,缺乏基本的现代银行管理环节,这十分不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

贷款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是银行的主要业务,贷款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古老的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需要更好的金融支持,银行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银行在成为现代经济必要的核心条件之一时,银行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地增大,甚至可能对我国金融行业造成严重的冲击。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银行业逐渐对外开放,将面临国外银行竞争的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以信贷为主要职能和业务的商业银行,需要在增加业务和防止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都担负着盈利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普遍存在着不良资产高、风险隐患大的问题,这些严重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引起了业内人士、理论界和政府高层的广泛关注。引入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已成为国有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找出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就必须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科学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严格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1.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保障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和抗击风险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巴塞尔协议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而内部评级系统正是一种建立在信用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金融管理创新,它需要以科学的信用信息处理方法、资信评级和信用风险计量等信用管理技术为基础。一个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将极大促进优良贷款的产生,并且同时遏制不良贷款率。这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依据说不清的个人经验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而是科学、系统地对贷款对象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和贷款的数额、期限及利息率等。

2.信用管理为坏账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信用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对不良贷款的盘活能力和债权资金的回收能力。银行对不良债权不能仅仅以卖方为主,更不能完全依靠准备金冲销,这将极大地削弱银行的获利能力。信用管理为坏账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坏账可以由信用管理部门借助信用服务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完成。

二、防范信贷风险的基本途径

防范贷款风险的传统方法:自从14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首次出现现代意义的商业银行以来,贷款风险的防范问题一直都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降低贷款风险的传统方法包括财务报表法,即通过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析可获得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指标,可以确定贷款对象目前以及未来的风险因素。包括专家打分法,即传统上银行度量客户信贷风险的方法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量体裁衣,银行考核客户各种状况并最终做出关于是否贷款以及贷款金额的决定。

现代防范基本途径:围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应侧重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管理制、内部评级方法、资产组合分析工具、风险量化评估模型等全新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于如何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处理政府干预

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商业银行在盈利目标之外,还承担着较重的社会责任,保护民族产业生存、发展、壮大。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地方政府,而要降低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用依法行政、依法治贷的方法弱化行政干预,并向政府争取应有的权益。对涉及银行权益的房地产抵押,要依据《担保法》、《合同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据理力争,不轻易放弃应有的合法权利,才能将银行风险降低到合理程度;对地方政府要求支持的项目,商业银行要坚持信贷原则,主要从银行利益出发,依据制度规定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地分析论证,办理合法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或者要求有政府背景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做好商行信贷风险的转移和化解工作,确保发放的每一笔贷款不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发生信贷风险,一方面要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要尽到银行的合理社会责任。

(二)加强银行系统制度建设

1.银行内部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监测、预警与控制的组织体系,完善组织设计,在各个岗位上安排合适的人员,确保各机构之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

2.按照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真正落实和完善信贷“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管理制度及风险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制度,科学控制风险,做到商业银行岗位有责权,操作要规范,保证合法经营。

3.健全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管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搞好人员监督工作,防止人为造成风险的隐患。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教育加强责任心,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4.强化内部审计与稽核的力度,建立健全风险的防范、监测与预警系统,有效识别风险隐患,尽早把信贷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在银行内部还要健全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避免内部人员因为过劳而出差错,防范内部人员作案造成的损失。

(三)强化信用评定工作

掌握真实、有效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是信贷发放科学决策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贷款发放前掌握第一手资料。除了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收集信息资料,如利用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自行收集资料。要求信贷管理人员深入第一线,与借款人的股东、供应商、客户及企业主管进行充分地接洽和沟通,收集资料。还有,商业银行还可以充分利用征信系统收集资料。目前,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和工商管理征信系统均已开通,商业银行可利用这些渠道查询企业的资料。最后,商业银行要通过分析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去伪存真,利用其真实的信息资料,做好贷款调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确保贷款决策所依据的信息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以降低决策风险。

(四)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贷款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贷款对象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导致的风险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风险预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这样通过充分的准备,而不至于等到企业出现严重坏账才发现银行损失无法挽回,这样能有效降低贷款回收的风险。

提高信用管理水平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科学信用管理方法的引入有利于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的降低,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的效益。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开放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信用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信贷风险,提高银行信贷收益,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科学的信贷管理将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良性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小英.关于加强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12.

[2]江木峰.关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问题的若干思考[J].福建金融,2005,8.

[3]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86.

[4]徐建斌,金雪军.信息不对称、信贷制度安排与信贷资源配置[J].浙江金融2003,9.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1引言

目前阶段,经济资本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效管理因素。通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控制与管理,能够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深化,通过研究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使其能够不断的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2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以及作用

2.1经济资本的内涵分析

经济资本主要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对高度发达的市场,所产生的配置给资产以及某项务业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资本。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市场的灵活多变造成的,资产价格的变动、市场的多变等导致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都是基于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市场风险导致了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出现。

2.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式,资本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评判商业银行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随着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度的改造完成,银行在不断地完善有关经营管理模式,而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规范的经济资本管理,来实现资本管理对银行分支机构风险以及收益的约束效果。其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核心的目的以及手段便是将风险进行量化,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等,而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的应用能够使各个部门的风险控制更加显著,将风险管理做得更加到位,最终有效实现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资本风险的结合实现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理。再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的必然条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大多都是通过经营利益以及账面的效益为基础的。而这样的经营管理目标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某些部门为了实现效益的增长盲目的扩张。经济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便是控制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速度、质量以及效益三者关系的控制将商业银行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真空期。商业银行进行的绩效考核需要将经营成果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成本的折算,同时将利益与成本进行协调,最终将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统计与总结。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本能够直接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以及业务进行综合的评价,实现系统全面的评价构建。

3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以及实现方式

前述笔者针对当前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实现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评定。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

3.1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的控制与协调过程中,应当重视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风险是未知的,在市场多元化发展体系之下,风险的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结构,那么必然会造成商业银行较大的损失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应当重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合理的选择业务的投向,在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把控。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与理念来实现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协调。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与理念,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来提升银行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与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等。

3.2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应当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覆盖。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部分商业银行所构建的经济资本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信用风险体系,但是却忽视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最终造成商业银行无法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对各种风险。因此在当前灵活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自身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重视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面对的风险程度愈来愈多,对于计量的精确度要求也更加的精确,因此在构建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才能够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构建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识别以及计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按照各个部门所能够承担的风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分配,通过各个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实质化控制来构建管理体系,使不同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对风险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1]当前来看,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各个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呈现几何数量上升,因此很多单位在进行资本数量的协调过程中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充分的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对各个不同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协调与分配,促进部门内部的更好更快发展,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进步。[2]

3.4重视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对于其绩效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商业银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应当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有关要求构建以EVA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指标设计来提升计量的精确性以及可比性。同时构建在不同产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将基于EVA的考核体系真正的落实到业务、部门以及客户当中,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综合考核,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以及特点入手进行分析。随着目前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管理体系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主要从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监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资本经济的作用分析。总之,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整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臣.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4):109.

【2】朱雅寒.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89+9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范文5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发展差距较大,银行的地区垄断比较明显,市场竞争较小,我国的各种规模的商业银行都比较弱小,这种不平衡的银行体系结构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不利的。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资金的储备上都处于劣势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改变了垄断的状况。但是其在银行业中占有的份额比例依旧很高。只有国有制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的银行向新经营模式改变。

二、商业银行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制度主要采用分业经营,银行与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和竞争。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同行之间缺乏合作氛围,合作深度受限,金融创新的产品很少。公司内部的协调需要沟通,金融控股的集团发展很快,但是整合力度不高使得集团的管理比较松散。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借贷获得利息收入,但是在投资业务上会增加比重,银行的经营结构比较传统。集团内部合作松散,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重要问题。1933年的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变得萧条,金融行业的不规范经营让银行面对的金融风险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风险控制系统比较滞后,不利于发展混业经营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学会提高抗风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法律依据,法律漏洞比较大,虽然商业银行内部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制度,但是在银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组建和选择、公司管理、业务实施和交易、风险防范以及监管方面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这就造成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监督机制不健全也容易导致市场竞争不健康,市场秩序混乱,从而增大了经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竞争力薄弱,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过分强调通过客户关系的管理、资金管理、全面服务方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银行潜在的资源价值和综合性的服务技能。当前金融方面的监督成效较低,对经营管理模式的交叉业务监督不到位。监管部门之间的责任界限不明晰,监管资源浪费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混业经营管理等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三、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对策

改革金融体制是推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应该将各分支机构的管理进行改革,提高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机构的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并制定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做到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改革,优化组织内部的机构,不断引进人才。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并形成有效的激烈机制。加强和同行以及国内外合作伙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金融内外部信息,对金融风险有前瞻性的意识。对金融产品和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组织内部的设置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可以引进工业资本,增加融资渠道,从而把握好经营的重心,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这种方式可以让银行获得金融支持还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充分应用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加强对银行的内部控制,实现信息共享的速度更快捷,降低经营成本,使得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以及监督机制,从企业内部而言,高层领导的职能必须明确规定,而外部的监督部门也同样需要明晰责任界限。

四、结语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范文6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经济资本是指银行管理层内部评估的在一个给定置信水平下,用来吸收或缓冲资产或某项业务所有风险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相应地,经济资本管理是指通过计量、配置和评价银行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和产品等维度所需的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进行总量控制和组合管理,以实现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最大化目标。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框架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即: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配置、经济资本评价和基于经济资本的定价。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资本管理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强化资本约束意识。经济资本管理强调了资本的稀缺性和机会成本,随着外部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股东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提高,促使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的重心放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上,从而有力地扭转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重规模轻管理的经营思想,推动资产结构与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合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普华永道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表明,信用风险占到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65%,除此之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风险,而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对风险的资本化,实现对风险的全面度量,有助于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创造资本价值最大化。

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在经济资本评价方面,主要以EVA (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附加值)和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根据风险调整的收益)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引入了资本的成本概念,更真实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克服了商业银行传统绩效考核以利润绝对额为指标的缺陷,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更清醒地权衡经营风险及其回报,从而做出更符合商业银行实际利益的决策。

提高产品定价能力。RAROC技术通过对具体产品、业务和区域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量化,为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提供支持。比如,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不仅要考虑到资产扩张的速度、业务发展的规模以及所带来的收益,还要充分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相统一。

当前商业银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难点

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和成本意识,使过去因具有国家信用而忽视资本充足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刻地认识到,资本是稀缺的和有机会成本的。但是,由于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从基于职位权利到基于财产的权利”的激励变迁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逐步到位,同样地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中还存在不少困难。

经济资本管理与业务营销不尽协调。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导向,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低风险的产品和高回报的高端客户的营销力度,才能调整业务的区域结构、客户结构和品种结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产品同质化和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相关产品收益区间收窄,客户拓展与维护比较艰难,但同等规模商业银行之间却仍然热衷于资产规模和账面利润等单个指标之间的互相攀比,而忽视总体的经营效益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经济资本系数设置难以准确反映业务的实际风险程度。目前,经济资本系统建设尚处于完善阶段,基础信息薄弱导致存在计量风险经济资本计量主要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尚不能实现从现有系统中获取不同行业、客户信用评级、产品等财务维度和风险维度的基础数据,导致经济资本管理不能有效延伸至具体的资产组合,不能准确反映业务风险状况。而一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采用内部系数法计量,对各项资产设置的资本系数过粗,并不能准确反映各项资产业务的实际风险程度。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战略定位的客户,其整体风险不同,但经济资本系数未体现相关差异性等。

经济资本计划管理与实施推至基层机构存在难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突出缺陷:一是现行的绩效考核评级体系未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经营收益风险调整不到位;二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横向为主,无法量化具体产品和业务条线的经营绩效,难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就商业银行总行而言,对全国分行实施经济资本计划管理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级分行对以下分支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计划方面,可能存在迥然不同的情况,执行的效果也千差万别。如交通、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行业客户议价能力较强,现金流相对较少,其经济资本回报率较平均水平可能低4~5个百分点,但由于这类资产规模大、波动小,仍是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热衷营销的对象。

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未能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始终。经济资本管理作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工作,涉及所有业务部门,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在业务工作中存在贯彻不到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全面顺利实施。诸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管理人员任期制和考核指标的短期化,使得经济资本管理在实践中难以推行到位,无法避免相关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同时,经济资本尚未深入应用在产品定价、业务决策等微观层面,不能有效落实在分产品、分客户、分部门、分客户经理等维度的经济资本管理和绩效考核。

以经济资本和管理为切入点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008年以来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国内经济应对危机,但是,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角度看,在特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还可以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从原来开始注重经济资本约束以及经济增加值等,倒退到主要关注贷款规模等。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基调逐步回归常态化之后,重新启动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继续推进一度启动的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管理体系等,进而积极创造条件落实《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无疑成为当前银行业面临的现实课题。

实施全行性经济资本管理。要深刻理解“资本是抵御风险的最后屏障”,在全行树立并强化资本约束意识,积极尝试事后考核型的资本评价体系为事前计划型的资本预算管理体系,变原有由业务到资本的业务主导型分配模式为由资本到业务的资本主导型分配模式。一是通过实施全员培训,使商业银行在信贷拓展、贷款定价、成本核算、改善资产质量等方面自觉运用经济资本管理知识和工具。二是完善细化机制和措施,对经济资本管理中涉及部门业务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定量要求,指导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落实。通过统一全行风险偏好,强化风险资本对资产的刚性约束,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经营从规模驱动向资本集约化转型。

建立有竞争力的经济资本内部市场应用体系。鉴于内部系数法对资产类项目分类过粗,对资产类项目和资本系数进行细分,一是按行业进行细分,对优势行业、战略支持行业设置相对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二是按贷款抵押担保方式进行细分,对信用贷款设置较高系数,担保贷款次之,抵押贷款最低;三是按区域分类进行细分,对资源相对丰富、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银行,设置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四是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和同行业标准对贷款分类中不同的资产设置不同的调节系数。如在具体业务经营过程中,在满足政策底线的前提下,商业银行要对所有申报授信客户(项目)的资本回报进行定量计算与预测,不分客户、项目、产品、区域等,以RAROC排序为标准,将有限的新增信贷资源优先配置给RAROC值更高的客户,以减少低效资本占用。

建立经济资本管理支持系统。近年来,主流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日臻完善,但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由于经济资本计量技术完全是银行内部甚至个别部门主导开发,在起步阶段银行不得不面临经济资本计量技术有待提高、数据基础较差、部门与层级之间缺乏共识、透明度不高等缺陷。同时,由于监管资本要求的线性特点,各类资产的监管资本要求易于理解,便于计算,因此应尽快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充足率体系建设,确保监管资本管理融于业务发展的整个流程中。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内部评级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建立较多的风险评估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这就需要完善信贷管理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统计系统等,在此基础上着手建设经济资本管理系统,以支持经济资本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