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辩论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辩论训练方法范文1
借助学校搭建的实践性教学平台,优化现有教学方法。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为主线,以每环节为模块,设计学生实践参与流程和要求,制定考核和奖励办法。实践性教学“训练”各环节实施步骤和要求如下:
(一)课前实践训练。课前训练包括布置训练内容———组织训练———提交训练成果———教师评价几个步骤。训练内容有:查资料、小组讨论、排演案例、制作课件等。组织训练由各小组长带领组员展开讨论、排练、收资料和课件等,教师进行监督检查或指导。提交训练的成果包括所查资料电子版、讨论排练视频、自制课件、讨论发言稿等。教师评价由教师组织,评选最佳组织者、组员、团队、课件、发言稿等并作为考核平时的依据。此环节重点解决全员的参与性。课前预习准备环节以往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布置轻落实,二是没有口头表达等技能训练。本环节要求提交课前参与训练的成果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激励和监督机制促使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创新,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前参与流于形式及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
(二)课中实践训练。此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首先有利于集中课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堂高效解决;其次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轻松愉快的完成系统的实践训练;第三为课后实战参与打下基础。为此,我们采取对原有实践性教学方法“吸取精华———找出问题———集中突破”的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形式有:
(1)情景教学训练:其步骤为案例准备———情景演示———分组讨论和交流———教师归纳讲解———撰写分析报告。其中情景演示是亮点,课堂展示教师收集的典型案例和学生排演的案例,通过视觉冲击或亲身体验、历练、感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单一的法庭模拟和抽象的案例讲解,去法律的神秘化而更贴近社会;让学生置身于法官、律师、当事人、教师等众多角色中,增强其法律责任感。
(2)学生主导式案例或辩论训练:其步骤为案例或辩题准备———课堂讨论及辩论———评委及主持人发言———教师总结———提交书面作业。该环节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导性。案例及辩论课是常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比较成熟,但是也存在教师主导性较强的问题,即出题、组织、分析、总结等所有环节都由老师主导,教师自始至终走在前台,学生技能提升有限。本训练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和竞争。如学生参与出题、主持、提问和分析、小组间的竞争、台上台下的互动等,教师在旁引导、观察和纠错,学生始终是主导者。师生角色的调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技能训练效果显著。
(3)师生互动“多讲”训练:其步骤为布置讲课内容———学生讨论准备———师生互动多讲———教师总结。本训练吸收“一言堂”中的“言”的合理性,改变“一”的弊端。同时吸收我校“双师”教学中“双”的新颖性,改变“有师无生”的缺憾,优化为“师生互动多讲”模式,要求学生轮流上台当老师讲授,老师在台下当学生听讲,然后师生间、学生间再互动交流。训练有效转变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兴趣、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勇气和胆量。
(三)课后实践训练。为巩固前两个环节的实践效果,我们安排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实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具体办法包括:旁听审判、听法律讲座、参加学校辩论赛、接受律师现场指导、班级交流、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等。此环节训练的特点是“开放———融入———交流———提升”。法学实践性教学不是几人几班的封闭改革,要力戒故步自封的狭隘教改观,应把局部的教改放入学校的宏观改革蓝图中,找准位置和突破点,充分利用学校已搭建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为此我们除了积极联系庭审和讲座,邀请律师辅导、组织班级交流活动等以外,还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全校性的实践活动,如参加校级辩论赛、模拟法庭大赛、专家讲座、法律诊所等,在开放中拓宽视野,在交流中互相切磋,在互动中提升实践技能。
二、我校实践性法学教学“训练方法”的特色
突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并吸收借鉴了原有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长处,挖掘了传统教学的合理因素,经过优化、改进和整合融入到了本课题的教学训练和考试方法中来,形成了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引导,师生互动学习的平等式实践性教学和考评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色是:
(1)实践性:从头至尾,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体验、历练、感悟。即用实践的方法学习法律,用实践的方法教授法律,用实践的方法考查教学效果。
(2)互动性:强调全方位的互动性。包括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台上台下互动、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学校与实务部门的互动。
(3)参与性: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如每位学生提交课前所查资料、制作课件和小组讨论、排练案例的视频;课中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台下提问;课后旁听庭审、听讲座。
(4)平等性:各环节中学生参与并主导而教师只观察、指导和纠错。使师生关系不再是“权力服从”关系,而是“平等交流”关系,这将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互信,减少误解和抱怨。
(5)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教学还是考试都应努力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而不是畏惧,因为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而非为难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情景教学、现场旁听审判、情景模拟问答口试、竞赛式口试等训练和考核方法,通过视觉刺激和亲身体验感悟,一改传统教学的一言堂的被动学习和笔试的紧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6)公开性:课前讨论、课中参与、课后实战及开放的口试都体现了公开性特点。以学生主导式考试为例,学生集体上台面试,学生评委当场打分,其他同学和老师台下观战。这种公开口试方式能最大限度体现客观公正,台上哪个小组及其成员表现如何,台下一目了然,并且考生对答案和评分有异议权,教师和评委可组成评议团可当场评议答复。它较之闭卷书面考试更透明、公正和人性化。前者多人打分众人监督,当场纠错,后者考完后由一人或多人打分,几缺监督或监督滞后。
三、我校实践性法学教学“训练方法”的创新之处
(一)模拟社会化:与模拟法庭实践课相比,一般模拟课仅限于模拟法庭场景和程序,模拟范围较窄。本课题讲授前对案例或事件进行情景模拟,其内容和场景更为广泛和社会化,这样可使法律去神秘化而更贴近社会,也使学生把法律当成工具而非权力,真正树立起法律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正义平等理念。
(二)案例情景化:与案例、讨论、辩论等实践课相比,以往实践性课程鲜有模拟还原现实情景的,多以教师口头、板书或文档形式介绍案例,缺乏直观性和氛围感。模拟案例情景能促使学生参与并提高学习兴趣,易产生联想,启迪思想。
(三)讲授多元化:本课题中的多元讲授是在传统讲授基础上改进而来。它不同于“一言堂”,“一言堂”是由教师一人讲,而多元讲授由多人讲;同时它也有别于“双师或多师”教学,一个虽然讲授人数多但都是老师,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一个则是由“师生共同讲授”互动学习,学生参与讲授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受动学习的状态。
(四)学习开放化:开放式学习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地点开放,而本课题要求课前讨论,地点由学生自由选择,所以在春暖花开之即,讨论可以校园的长亭、绿茵草地等展开,轻松的室外环境使学生心情格外轻松愉快,学习兴趣增加。二是学习过程开放。教改要求各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它打破了一人封闭式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辩论训练方法范文2
一、第一步――练胆量
这一阶段注重训练学生在公众面前敢于讲话的胆量,通过训练要达到使学生能够很轻松的站在公众面前讲话。
通过观察,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胆小、害怕、羞于开口,心里没底又害怕讲不好而被人笑话。结果因为思想负担重,就失去了许多的训练机会。眼看着积极参与训练的同学能力在不断提高,怕被笑话的越发不敢讲话,恶性循环。所以训练的第一步,教师要采取引诱、鼓励和强迫并重的方式让学生肯走上讲台开口讲话――练习讲话的胆量。至于讲话的内容,则需要体察现状。中专阶段的学生可采取自我介绍、播报新闻、街边见闻、校园趣事的方式,还可以开故事会、朗读比赛、复述课文等等。这一阶段,教师万万不能吝啬赞美之词。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成功,那也是同学们经过激励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自我取得的。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全体学生养成尊重、友好、理解、宽容的风气,摒弃嘲笑、挖苦、讽刺、尖刻之恶习。让大家都能享受到站在台上掌声热烈所带来的骄傲和激动。
二、第二步――练声音
这一阶段注重对学生讲话声音的训练,使学生能讲一口清新、响亮的普通话。
练声音包括:音质训练。使说话音质优美动听,在歌唱状态下讲话是我们追求的语音音质的最高境界与标准;音调训练。运用音调的高低表达思想感情;音律训练。掌握说话节奏的快慢;音力训练。在公开场合练大声讲话,使音力持久强劲,在一般交谈场合,使音力强弱适度。这四项训练都可通过朗读训练来进行,通过朗读,还可以增加词汇句式的储备,培养敏锐的语感,锻炼口才。指导要项包括:
1.发音指导。包括普通话指导、正音指导、发音方法指导。其中加强普通话读音的准确性的训练尤为重要。正音指导方面,强化大连地区语音中方音问题,如:“un”“en”不分:孙“sun”读作“sen”;“y”“r”不分:肉“rou”读作“you”;单音节读为双音节如力“li”读作“lei”;“z、c、s”及“zh、ch、shi”不分;侍“shi”读作“ci”等等。在分组练习时,教师可任意监听每个学生的情况,并给予及时指导。发音方法上可通过充分打开口腔、提高声音位置、运用气息支点、加强共鸣意识等进行训练。
2.朗读指导。包括停顿、速度、重音、语调变化等。以普通话语调训练为例,先进行单音节四声顺序训练,然后是双音节,四字词语训练,最后进行声调的综合训练。这样由字到词到句的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原则。
3.表情指导。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等。此外,对换气与运气给予正确指导。朗读训练要让学生争取逐个通过,个个过量读关,制定达标条件(清、纯、美)培养典型,带动集体,搞多种朗读方式的评议,进行朗读考试。训练中,可采用朗读比赛、新闻联播、模拟配音、演小品、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三、第三步――练条理
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思维有条理,才能说得有条理。这一阶段的训练注重学生讲话条理逻辑。训练方法包括:
1.写发言提纲。使思路条理化,按提纲顺序述说。
2.语脉的训练。通过范文讲读,使学生揣摩作者的思路,学习分层次、析语段、明句法,掌握有条理地表情达意的要领。指导学生把一件事、一个意思讲清楚、讲连贯,还可以制作一些卡片,每张上面写一个问题,抓阄回答,然后让同学们评议。
3.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综合练习,它是跟据提纲讲述的提高和深入。按如下方法进行:(1)指导学生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像各部分;(2)理解图像内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理解作者的构思和创作意图;(3)展开想象;(4)按说话要求有中心有顺序地把图的内容表达出来。
四、第四步――练反应
本阶段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自我监听能力和临场应变力。本阶段的训练方法包括:
1.成语接龙。给出一个成语,让学生往下接。
2.答记者问。题材可围绕学生自身成长的心路历程,生活学习中的困惑等易问易答的问题加以练习。
3.即兴演讲。采取现场抽取题目的方法。2分钟准备,3分钟演讲。演讲题目的设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如“如果我是班长”“让我感动的一句歌词”“对职业教育的看法”等。
辩论训练方法范文3
一、说话训练目标
说话训练有利于全面培养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中应坚持说话训练与阅读、听话、写作训练相结合,说话训练与各种智力训练相结合,说话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说话训练与应用相结合等原则。
重视内容与形式统一,重在思路和言语训练,使学生达到理解并掌握一般的说话常识,指导说话实践;基本上具有运用普通话朗诵诗文、分析课文、讲述故事、说明事物、口头作文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朴实、干净、明白、生动、得体的语言,能对个人或集体表述自己思想意识的能力。
二、说话训练规律
(一)培养说话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课堂上,有的学生争强好胜,发言踊跃;有的自尊心强,畏错沉默。针对这种情况,要提高学生对说话的认识,破除不当观念,增强学习口语的自觉性,培养口语表达的信心。具体做法是:
1.消除顾虑。课堂上,激发学生运用普通话清楚准确地回答问题,对其优点予以充分肯定,对其问题予以耐心指导,以便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信心。
2.现身说法。教师以自身经历向学生介绍说话的经验和教训,鼓励其扬长避短,增强说话训练信心,提高说话训练效率。
3.因材施教。对性格腼腆、口吃、语病甚多的学生个别予以指导,以便调动其说话的积极性。
(二)创造练习说话的条件
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练说活动,为学生说话创造条件,提供环境。
1.巧拟题目,口头作文。课堂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以及授课内容巧拟文题,让学生口头作文或讲演。
2.巧妙设题,化读为说,课堂上,提出适应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化读为说,说出文章蕴含的意思。
3.形式多样,变通说话。课外活动中,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朗诵会、专题事物描述会、专项事物说明会、时事报告会、读书心得体会、演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变通说话的机会。
(三)提高说话能力
1.传授说话知识,掌握说话要领。说话是有声活动,既要让学生掌握发音规律和说话要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艺术性地说话技巧,训练学生根据不同要求使用语言得体的能力。说话知识要服务于说话训练的全过程,使学生有规律可循,从而大幅度提高说话能力。
2.开展说话竞赛,培养说话习惯。开展诸如朗读、口头作文、讲演等比赛活动,这是运用典型范例调动学生说话主动性、创造性,促进说话技巧交流的最好方法。教师每学期可制定说话竞赛活动计划,使学生增强说话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平时刻苦练说的习惯。
三、说话训练方式
(一)按课本说话——朗诵、背诵
朗诵、背诵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话语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是说话训练方式之一。在上新课之前一定先布置预习,然后在讲新课时指定学生登上讲台朗读课文,这样既能练发音,练表情,练胆量,练口才,促进语言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强语感,增强记忆。所以,朗读、背诵不能单作讲读教学的手段,还要作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课内外要加强示范和指导。
(二)对答说话——质疑、释疑
课堂上,学生堤出问题、回答问题除要求观点正确、语言准确外,还要力求语言简洁、吐字清晰、条理分明。对学生要严格加以训练,以便增强语言说服力。
(三)对照说话——讨论、辩论
通过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准确阐明自己观点,反驳补充别人的观点意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闪出智慧的火花。采用讨论辩论这种说话训练方法,要立足于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听清对方发言,抓住不同观点;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搜集反驳对方观点的论据,做好辩论前的准备;培养准确的口语表达力,语言要有针对性、逻辑性,遵守辩论规则,讲求语言文明。
(四)表演说话——讲故事、演节目
辩论训练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运用英语打好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用英语口语能力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口语训练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语音、语法和语汇的重要方法。加强英语口语的培养是当代外语教学的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要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就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训练科学有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为学生的英语口语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除了教师、学生要改变观念重视口语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受英语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学好一门外语来说至关重要。所以,英语的学习首先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创设。教师应当坚持用英语教学,使学生自然接受英语熏陶,再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灵活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英语语言状态。同时,加强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图片、动画、音乐和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英语世界,并深入角色,激发表达欲望。另外还可以通过装饰教室来营造英语语言氛围,在课程表、宣传栏、黑板报、名言警句等方面采用中英文对照的版本。还可利用课外活动课播放经典外国电影、歌曲等,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英语语感,促进英语口语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听力
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听力,因为只有先听懂了,然后才能回答交流。所以在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之前,首先进行英语听力的训练。听的训练包括听录音,听老师,听同学,听对话。听多了,听熟了,说起来也顺口了。学习任何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要让学生愿说,首先必须让他们会说,这就需要强化模仿这一环节。经常模仿录音能使学生语音语调纯正,表达流畅。在反复模仿的基础上,学生大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开口就不是一件难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这既适用于本国语文的学习,也适用于外国英文的学习。背诵成篇或成段的文章,有利于语音和语调的正确,熟练,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
三、努力扩展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我们对学生及其家长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他们支持老师的教育工作。一方面我们要求家长一定要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英语作业,特别要检查学生的口语作业。有的家长谈到自己不懂英语,无法检查等等。我们就此告诉家长:不管你懂不懂英语,你只要要求孩子读给你听,背给你听,如果孩子读得流利、背得顺口,就说明他(她)已经达到老师的要求。在我们的指点下,不少原来没有检查孩子英语作业的家长,按照这样的标准,很容易就知道了自己孩子的英语情况。另一方面,我们教育学生尽量买英语复读机,有可能的家庭利用电脑来学习英语,以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
多方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在初中起始阶段,口语难度不大,记住些单词和某些简单的句型,便可学生正确流利地说出语言,起到调动大多数人参与的作用。可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因内容没新意而日渐失去兴趣。所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应善于引导,进行创造际,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来。我们可以结合与教材同步的话题或不作限制,让学生上台作简短的演讲,练习讲的技巧,锻炼心理素质。此外图片、挂图、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英语思维、激发创新思维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使得课堂容量增大,增加了信息量和趣味性,课堂效率更高。
五、注重培养自由谈话能力
1.值日生报告、讲故事(Daily report and story telling)。
2.一分钟即兴讲话(One minute improvised speech)。
3.演讲、辩论赛(Speech and debate)。
值日报告应每日进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训练可以随时进行,可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可在课中,或在最后几分钟进行。如:可就课中某个问题让学生即兴发言。我曾多次尝试这种方法,从课文中挖掘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持之以恒,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能不断提高。演讲和辩论应定期举行,教师可提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演讲,如:Which is your favorite season,summer or winter?Which is more important,money or friendship?If you are chosen monitor,what will you do for the class?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大大地提高了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口语训练的方法很多,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摸索适合学生的新路子,选择科学合理的口语实践方法,提高每节课的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还应当从教材中挖掘和创新,努力使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由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向现代的任务型教学过渡。我认为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建成.农村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思考[J].池州师专报,2003
辩论训练方法范文5
感觉统合体育教育途径启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对小学体育教学是以“运动技术”为主,还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主,抑或是以健康为主的辩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因感觉神经系统得不到充分发展引发出各式各样的疾病的儿童,这一严峻现实现让长久以来的辩论之声渐渐平息下来。进而,感觉综合训练作为一种改善儿童感觉系统障碍的新兴项目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并走进了体育教学中来。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认识
(一)感觉统合训练的概括
当前国际上普遍实行的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在Jean Ayres博士所创导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体育游戏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在积极主动、快乐轻松的情景中的玩耍和学习实现对儿童触觉、平衡觉、本体感觉及手眼协调等能力的训练的目的。通过恰当的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帮助孩子的感觉运动向正常方向发展,达到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增强身体素质以及培养良好行为的目的。
(二)对小学生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必要性
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容乐观。在2011对长春市小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参与调查的2359名小学生中,感觉统合失调者的比率高达33.67%,轻度失调者所占比率为23.73%,中度失调率为8.3 %,重度失调率为1.6%。
1.实行感觉统合训练是实现孩子更好地成长的需要。研究表明,通过一定的感觉统合训练,可使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通过对前庭刺激性的不断输入,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将会得到很好的发育,进而可以改善儿童大脑感觉的组织协调和动作协调能力。与此同时,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儿童本身感觉与掌管这些功能的神经将会进行多次统合协调,而在身体各方面的多次的协调作用下儿童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的集中、情绪稳定性和阅读困难等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此外,感觉统合训练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训练,而是对个体大脑、心理、身体三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儿童在训练过程中,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对于孩子日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2.小学时期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最佳时机。心理学上认为,人生的第一个十年是神经系统发育完善的重要时期,在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其大脑具有很高的可发展性及可塑性。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也发现,与前庭觉和运动觉等感觉系统密切相关的灵敏素质在7~10岁增长最快。因此,对学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感觉统合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加深对现有体育项目内涵的挖掘
感觉统合理论在不断研究与发展中,感觉统合训练项目也发展出很多。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不少体育项目都对感觉系统具有良好的促进功效,若长期从事这些项目运动,运动员前庭功能的稳定性则会大幅度提高。目前小学体育课程内的不少体育项目,对于学生的感觉统合训练也有较好的效果。如体操、技能等。在体育教学中,老师深入挖掘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深度,加重对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具有较好训练效果的课程的份量,使之达到既面向学生身体素质练习又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目的。
(二)设计新型感觉统合训练项目
体育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可在遵循感觉统合训练原理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器材来设计新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在项目的设计上要结合学生年龄以及器材本身的特点,以提高儿童参加体育游戏的兴趣、乐趣、情趣为目的,把握趣味性与训练性相结合的原则,改变以往的以机械重复练习为主的训练模式,促使学生平衡、运动、皮肤、视、听等多种感觉在同一时间内不断交互重复,以达到感觉统合的练习效果。
(三)重视感觉统合训练项目的引进
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运动训练矫正法,其核心内容是体育游戏,其重要特征是寓教育学,其形式即是把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体育学、训练学等学科的内容于游戏中。因此,教师可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把社会上部分适合小学生的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引进体育课堂,以实现对学生感觉统合训练的良好效果。
三、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一)提高认识
体育课不同于文化课,它是一种技能性较强的课程。体育课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的改变这些方面。体育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把体育教学内容和感觉统合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体育课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能实现学生智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要加深对体育教学与感觉统合训练的认识,不能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都对感觉系统有锻炼效果,而在对体育课的感觉统合训练运动项目选择上,简单地认为不必进行不同运动项目功能的科学区分,而想当然地以为随意选择一个运动项目来教学就可以进行感觉统合的训练,这样往往起不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二)增强技能
虽然大多数感觉统合训练本身就是体育游戏,但由于感觉统合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生理学、体育学、训练学、社会学的多学科的理论体系,故而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就必须具备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使感觉统合训练出成效。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而对感觉统合训练的了解却不够深刻。因此,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学习专门的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使体育教学与感觉统合训练的实现更好结合。
(三)改进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应以活动性内容为主。特别是随着我国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能调节儿童感觉统合的活动性教学就其作用就更加重要。所以为适应小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把传统的以技能性为主的教学转为活动性教学为主。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进行教学,同时及时吸收体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挖深体育教学的深度,使体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物质与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何亚辉.小学体育课课堂教学游戏化实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辩论训练方法范文6
口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有效工具之一,它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口头语言的对象是听众,讲话人随时都可以看到听话人的反应,它要求讲话人要边说边观察。对听话人提出的问题,要敏捷地做出相应的回答。这就要求说话人必须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善于调动全部的语言资料,立即找到恰当的词汇脱口而出。其次,口头语言可以借助声音和表情等手段,表达复杂的情感,能多角度地增强表达效果。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按照已设计好的训练程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一、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提高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好,读书很用功,对课文背得很熟,对所学内容也十分明白。但如果在课堂上,让他当众背书或发言回答问题,他却经常紧张得不知说些什么,即使说出来,声音也小得可怜,远不如私下里背得流畅。对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帮助他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多练习当众讲话,先在自己的朋友当中,然后小组讨论中,最后在全班发言。采取由易到难,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模式,让他练胆,培养自信。
二、举行各种活动,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课堂上,进行朗诵和复述课文内容及描述插图的活动。学生朗诵,必然是指定背诵的篇章及自己喜爱的文章。让他们朗诵,可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此外,还可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并在反复诵读中把课文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学到多种多样的语言句式。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深入理解文意,使学生朗诵时,表达出符合文意的感情。朗诵训练,可个别、接力、分角色、分组、全班进行,也可教师领读,也可学生模仿录音读,等等。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前要指导学生掌握复述层次和重点,写好复述提纲。描述插图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分组或课堂讨论、讲小故事及指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等训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中,学生处于主角地位,他们积极性高,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自习或活动中,多让学生讲小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胆量,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书面作文的同时,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口头作文,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特殊的对话场景,在课内外训练。如,模拟面试,记者采访,车站送别,下乡慰问,等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