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营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经营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经营风险

投资经营风险范文1

【关键词】 海外投资 风险 指标体系

一、引言

据中国国家商务部统计,2002―2012年,十年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亿美元猛增到772.2亿美元,增长了37.61倍,投资范围扩展到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2013年1-11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802.4亿美元,较去年的625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对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东盟的投资分别实现685%、232.2%、109.3%、89.9%、35.3%的高速增长。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较快发展,带动了国内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的出口,而且能有效利用国外资源,缓解国内某些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对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企业投资范围的拓宽和投资机会的增多,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切实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管理,通过对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监控来防范甚至化解风险,对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正确地识别风险,构建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先决条件。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因素构成

Tvimer(1996)构建的国际风险感知模型(PEU模型)中明确提出国际投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特定企业条件等三个层面。基于此框架,本文将宏观环境层面划分为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自然禀赋等四个子层面;将行业环境层面划分为市场层面、竞争层面、技术层面以及行业制度层面等四个子层面;将特定企业层面划分为营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责任层面等四个子层面。

由此,建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宏观环境风险因素

宏观环境风险包含四个风险因素,即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社会文化风险和自然条件风险。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由于战争、革命、或政策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政治风险通常由东道国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决定,具体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东道国政局稳定,这对国际投资的影响比较直接,一旦出现政局不稳,如战争、革命或者其他政治骚乱和武装冲突,将对跨国公司产生致命的影响,政局越稳定风险越小;二是东道国政府对企业干预的可能性,东道国政府会由于某些政治原因,对外来企业采取歧视性的措施来干预和限制外来企业的经营活动。比如外交层面上,跨国公司所在母国与东道国政治上发生争端时,经济会成为一方压制另一方的必要手段,而跨国公司会成为其主要攻击目标,从而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正常经营活动会受到打压,影响其经济收益;三是影响商业环境的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如不确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国有化威胁和政府规章制度的变化等。

2、宏观经济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是指东道国经济水平的变动、通货膨胀、汇率和利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

(1)东道国经济衰退的风险。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平。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还包括经济波动水平,如经济景气状况、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以及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发展水平是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态和潜力的重要标志。若东道国的经济前景预期不明朗或已进入经济衰退阶段,会造成东道国对外偿付能力下降、担保有效性减弱、币值大幅波动、保护主义抬头、社会总需求萎缩,给跨国投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2)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政府会对本国的产业结构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保证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对于进行长期直接投资的外资企业来说,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可能使外资企业的市场地位和份额发生变化,从而逐渐丧失在产业内的领先地位甚至退出该国市场。

(3)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任何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都无法规避的风险。外汇风险主要可分为汇率波动风险和外汇管制风险。汇率波动风险指企业在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中,由于交易发生日和结算日的汇率不一致,本币与外币的兑换存在一定的价差,会面临收入或支出发生变动的险。外汇管制风险是指由于一国政府对于经常项目下的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进行限制所产生的风险。采取外汇管制措施以达到限制或禁止外国投资者将投资成本、利润以及其它合法收入转移出东道国的目的。

(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国际投资所涉及的国家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导致利率变化,直接或间接引起外国投资者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3、社会文化风险

社会文化风险是指由人文原因形成的宏观环境风险,包括投资企业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在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

(1)社会基础设施。反映社会基础设施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能源供应、交通运输条件、通讯设施配备、原材料供应系统、金融和信息服务、城市生活设施建设、文教卫生设施等。东道国的社会基础设施方面完善与否,将会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增长,因此社会基础设施因素是衡量东道国区位优势好坏的重要标志。

(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是指通过学习、共享等方式形成,进而影响社会成员思想、行为倾向的强制性、相关性社会符号系统。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家文化差异,如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和等方面的区别导致的文化冲突现象,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需要面对的常见问题。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伦理道德区别还会引发商业伦理与价值判断准则方面的冲突。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需求偏好、价值体系以及敬业精神,也决定了消费者、供应商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或各种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3)社会人口因素。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不仅要关注东道国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量和增长,更要关注该区域的人口结构与分布状况,如收入分配、居民教育水平、消费群接收新事物的难易度,民族问题冲突程度、社会团体影响力等。

4、自然条件风险

自然条件风险是指由于非人为因素所形成的宏观环境风险,决定着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禀赋。

(1)基本条件。如国土面积、地质地形条件及城市分布情况等,这些因素会对我国企业海外市场的进入模式、厂房设施的选址以及营销渠道的构建等产生影响。此外,东道国的气候及自然风光条件对旅游行业的相关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2)地理位置。主要是指地理距离的远近以及地理条件的优越性,例如拥有深水港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便利的运输条件尤其是海运条件,从而成为吸引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选择。相反,地理位置过于遥远或偏僻则可能加大投资的风险。

(3)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对垂直型投资的企业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动机中资源寻求型所占比例较高,采矿业历来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包括中东和非洲等风险较高但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

四、行业环境风险因素

行业环境风险包括四个风险因素,即行业竞争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行业制度风险。

1、行业竞争风险

行业竞争风险是指竞争对手状态、潜在进入者状态以及市场竞争导致的产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由于无法准确预测产品市场中可获取的产品数量和类型,企业可能遭受来自同行业厂商的竞争压力。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产品具有相似功能或特点的企业相互竞争的格局及其激烈程度,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现有厂商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新加入者的威胁、供方及卖方议价能力等因素。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消费者偏好、替代品的可获取性、互补品的稀缺性等方面的变化带来的风险。

(1)行业市场特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受到东道国某一行业的市场成熟度、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的影响,还受到东道国的行业开放程度及市场发展状况的影响。

(2)原材料市场风险。原材料市场风险是指满足企业正常经营获得的原材料供给,并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该风险主要来源于原材料供应方的转变、其他使用者对投入物需求的变动、供应商操纵价格和数量的潜在情况等因素。

(3)产品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风险指的是产品需求、顾客偏好等未预料的改变、替代品或互补品有用性的改变所带来的风险。东道国的顾客偏好、消费者品位或消费方式不仅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生活水平,还受到国家文化、和消费传递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不仅要关注和满足东道国的顾客需求和偏好,还要通过分析国家文化差异,通过鲜明的产品特征或文化属性引导甚至改变东道国的顾客需求偏好。

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指技术在东道国适用性风险、东道国市场主要技术变动频率风险、以及东道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导致的技术抄袭、扩散的风险。

(1)行业技术密集度。东道国行业技术水平、技术力量、技术政策、技术转让速度以及技术发展动向等都会影响着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技术密集度指该行业技术密集型的程度,如设备投资的强度、生产工艺流程是否先进、资源消耗的多少、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行业产品技术性能的复杂程度以及更新换代的速度等。

(2)行业技术变革风险。技术进步及产品革新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一个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能够大幅度提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行业的迅速增长。我国企业若技术研发能力和开发资金不足,生产技术未能达到东道国的技术标准吗,则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

(3)技术扩散风险。当跨国公司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时,一些竞争对手可能通过非法手段占有或使用其专有技术,或者由合作方超越协议范围的使用与扩散。关键的技术要素一旦扩散,拥有这些核心技术而建立领先地位的企业在东道国甚至全球的竞争优势就会遭到削弱。因此,防范核心技术的扩散是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管理的新方向。

(4)行业制度风险。行业制度风险是指东道国政府、行业协会或行业领头企业所制定的行业规则,跨国经营的企业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则,可能会遭到同行的抵制、诉讼甚至遭到相关部门的处罚。

五、企业内部风险因素

1、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无法表现良好的控制力所带来的风险。营运风险来源于企业营运的不确定性,包括劳动力的不确定性、企业专有投入品供应的不确定性、生产和销售的不确定性。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是跨国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营运资金也必然需要跨国界的运动,这样企业在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等方面都面临很大的风险。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涉及的包括筹资、资金运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等环节所面临的风险。现代企业多为负债经营,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不能还本付息、融资渠道关闭、资金链断裂等情况。进入到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会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在利率和汇率波动较大时,则面临较大的筹资风险,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境地。另外,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难免出现举债过于沉重,导致企业的资本结构恶化,面临很大财务风险。由于投资决策的失误等原因,企业在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可能发生经济损失和不能收回预期收益的风险,这就形成投资风险。

3、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是指企业内人员流动、员工素质、工作状态、价值观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等因素造成的风险。

(1)员工素质风险。一些国际化经营的中小企业,由于员工整体素质较低、国际商务经验不足、管理者诚信管理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都是导致人力资源风险的直接原因。即便是拥有丰富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企业,也由于东道国员工与母国企业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同等原因,造成员工流失率高、消极怠工和泄露商业秘密等人力资源风险。

(2)高管能力水平风险。首先是高管职位任期的影响。一般来说,高层管理者在其任职初期因其能力或资历所限,通常是风险回避者。随其在位时间的增加、对公司环境的熟悉以及自身权威地位的提升,会增加风险偏好,采取高风险的对外投资战略。其次是高管的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复杂决策,具备较高教育水平的管理者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可能就越强,因此风险相对较低。且管理人员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与其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及执行力度密切相关。第三是高管国际化经验的影响。较强的国际化经验有助于高层管理者克服由于不同语言、文化、风俗、法律等带来的“心理距离”,使其在面对国外环境及风险时更加自信,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和管理风险。

4、社会责任风险

社会责任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因担负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员工利益和安全生产等责任而面临的风险。这包括企业在东道国的社会形象是否良好、企业宣传是否真实可靠、公众利益和员工利益能否得到良好的保证、产品及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是否安全,对东道国的环境是否带来污染和损伤。其中任何一方面做的不好,有可能使企业遭到东道国的排斥,甚至有面临诉讼的风险。

六、结论

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价、预警和风险防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准确识别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才能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价、预警和防范。本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整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构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即将风险按照来源划分为宏观环境风险、行业环境风险和企业内部风险3个主因素,并细分为12个子因素,全面系统地涵盖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各类风险。但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力度的日益增强、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由于国际投资环境错综复杂、国际市场需求纷繁多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国家间文化差异,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逐渐面临更大、更多的风险。因此,中国企业应积极研究洞察内、外界因素的变化,及时主动地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潜在损失,实现风险向收益的转化,从而有效提高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绩效和国际竞争力。

(注: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风险预警与防范综合系统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075)。)

【参考文献】

[1] 徐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

[2] 赵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预警与防范[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投资经营风险范文2

关键词: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控制

一、引言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稳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速度过快,我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过限制市场资金流动促使经济发展降温,我国国有资产自2008年大幅度投资以来对很多产业造成了影响,3000亿国有资产投资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以前的滞缓发展变成了飞速发展,但是相应问题和风险也随之放大,我国国有资产的投资需要更多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手段,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市场经济表面问题的掌控程度,要更加注重内在和深层次的问题,解决关键问题。

二、国有资产经营发展概况分析

(一)世界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特点

世界各国国有资产管理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有明确的机构对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能。二是严格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各国针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制订了专门的法律,如韩国的《政府投资企业基本管理法》、《公共企业改革法》,新西兰的《国有企业 法》,挪威的《公共有限公司法》等等。三是商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多数国家国有资产出资人仅作为普通股东,政府一般不干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通过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来实现对企业的影响和控制,国有企业按照商业化规则来经营。四是强调资本的使用效率,强调资本运营,依赖专业的投资经营人才对国有股权进行有效管理,并进行科学的资产组合,持有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股权,出售核心竞争力下降的企业股权;对产权投资严格进行评估策划,对不具备盈利能力的政府项目不予投资。

(二)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在体制上以政企分开为主,在国有企业方面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改革。2003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务院国资委和各地方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反映出两点问题:一是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法律上属于政府机关法人,在履行出资人职责方面与现行法律体系存在一些冲突,国资委不能像一般投资者一样 完全直接地行使企业股东权利。国资委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按照《公司法》规定,不能在所出资企业兼任董事、监事职务。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国资委不能直接持有中外合资企业及一些海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按照《担保法》规定,国资委不能为所出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二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不完备,国资委在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方面还较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在管资产、管人的同时还直接管国有企业的事,容易变为“老板”和“婆婆”,影响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我国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管制度欠缺

国有资产管理中财务部门的职权管理过于集中,在对资本使用支配中比较“自我”,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问题表现出的是财务监管制度的欠缺,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和掌握好财务监管机制,那么这种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就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第一,股权投资的盈利分红部分,投资收益代表的是投资回报率的成果有多少,对经营中的分红大多是按照一定程序配发,程序过于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导致分红时少时多,时有时无,这就造成投资公司本身的利润不可能平稳上升,现金流也不可能平稳,而必然是阶段性的、非连续的,国有资产的现金流波动和分红问题提升了财务管理的风险;第二,股权不能有效降低风险运作,如进场和出场时机掌握得不好,造成投资风险的加大,引起了投资心理压力,不能良好的拓展投资业务,人员的专业性较差也限制了重新投资的次数和信心。

(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投资专业性和系统性知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有资产管理和私有资产管理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都存在共有现象,无论是股权的合理掌握,还是投资外汇的风险掌握,还是期货外债的额度和时机把握等这些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技能分析,良好的投资依赖于正确的抉择和投资前的数据分析,对国有资产的投资前景和市场分析是使国有资产获取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个基础条件和保障,所以增强财务人员素质是基础也是核心。目前财务人员基础薄弱,对金融市场的了解过于单薄,掌握的只是书本知识,对于实际操作没有太多经验,对国内市场的变化了解不够,就想向国外市场进军,利用国有资产进行投资根本不考虑风险因素,失败了也觉得跟自己无关,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自身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缺乏应有的激情,没有岗位职责感和归属感。作者认为应该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现状做出分析,在缺失点进行弥补和加强。

(三)投资管理不当造成的信用风险和财务危机

分析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的不合理性,我们可以发现投资管理不当主要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国有资产投资种类繁杂,投资范围太广,没有专门投资领域,造成了投资杂而收益低的现象,加上投资管理人员自身能力较差,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对投资掌握的专业技能并不全面,不能适应多元化和过度宽广的投资平台,不能满足投资风险的控制需求,投资风险日益加大,投资管理者不能合理控制风险,最后只能“悲剧”收场;第二,在国有资产对外融资投资担保问题上存在问题,国有资产投资担保关系存在连带关系,委托关系,递进关系等,关系过于复杂和繁琐,担保关系不清晰,这些担保将项目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到投资公司身上,它像一颗颗定时炸弹,一旦项目企业在生产、销售等资金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危及到投资公司的现金流及融资信用,使财务风险高度膨胀。

四、解决我国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国资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资委接受政府的委托专业进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国资委与政府之间也存在委托关系。为了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提高使用效率,政府应该 建立对国资委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也应该由专业机构负责对国资委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机构投资者会定期地向投资人公布其经营管理效果的信息,接受投资人的有效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也应该如此,应该接受国有资产真正所有者――全体公民的监督。对国有资产管理应该建立定期信息披露的机制,让所有公民可以方便地得到国有资产管理的经营效果信息。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帮助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降低风险,增强投资精确程度,保证投资方向的正确。

(二)加强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投资专业知识与技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国有资产管控的各个环节,最基本的环节就是人员自身的素质,综合素质不强造成国有资产投资的风险过大,因此提升人员素质和责任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要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风险的认识,要选拔内部素质高的人才向风险控制较好的企业学习,增强国有资产内部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增强财务人员的软实力,这些软实力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的思想,他们集体工作的氛围,集体价值观,集体认识观,以及心理预期等等方面,提升这些素质的优势在于可以和国际化接轨,在逐渐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新的利益平衡点。

(三)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自然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

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自然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而产权制度改革首当其冲。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单一、“一股独大”现象,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理想方法。在多个大股东形成的股权制衡机制中,在保证国有资本回报率的前提下,国有股份不一定要控制企业,即使在所持股权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更有效率的大股东来控制企业。国资委可以从目前着重对国有企业经理人的监管,改为对其他大股东的监督,使监管机制外部化,从而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效率,提高国有股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余萍.国有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探析,审计与理财.2009年8月,54页

投资经营风险范文3

关键词:风险投资;现状;挑战

一、风险投资概述

1.风险投资的特征

风险投资,是由专门人员和机构向那些刚刚成立或增长迅速、潜力很大、风险也很大的未上市新兴企业长期股权融资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典型的风险投资往往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投资对象多为处于创业期(Star-up)的中小型企业,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

(2)投资期限至少在3-5年以上,投资方式一般为股权投资,通常占被投资企业10%-49%的股权,不要求取得控股权,也不需要任何担保或抵押。

(3)投资决策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和程序化的基础之上。

(4)风险投资人一般不参与被投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提供增值服务;除了种子期(seed)融资以外,一般也对被投企业以后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予以满足。

(5)由于投资目的是追求超额回报,当被投企业增值后,投资人会通过上市IPO、收购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资本,实现增值。

(6)风险性极高,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平均在70%左右,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超额回报。

2.分类及功能

对风险投资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投入方式,可分为“杠杆式”风险投资和“权益性”风险投资,后者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投资方式。按接受投资的企业发展阶段不同,可以将风投资本分为种子资本、导入资本、发展资本和风险并购资本。

风险投资的基本功能是为应用高科技成果的中小企业提供其创业和发展所必须的股权资本,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机制是由风司融到风险资金,投向经过谨慎筛选的风险企业或项目,培养风险企业发展壮大,实现正常的市场运作,然后撒出投资,再去寻找新的项目。由此可见,风险投资主要有资金放大器、风险调节器、企业孵化器等几种功能。

3.风险投资的运作

风险投资主要由项目评估和选择、谈判和签定投资协议、培育风险企业、实现投资收益等环节构成。

(1)项目评估和选择。企业家(团队)管理能力、产品或技术的独特性以及产品市场大小构成了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创投决策的“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决不选取超过两个以上风险的项目。

第二定律:V=P×S×E

其中,V代表总的考核值,P代表产品市场大小,S代表产品、服务或技术的独特性,E代表管理团队(企业家)的素质。

第三定律:投资P值最大的项目。

(2)谈判和签订投资协议。风险企业所关心的是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企业运转,确保目标利润和企业经营权。双方通过对风险企业未来盈利的预测来确定风险投资所占股份,最后形成项目股权分配与投资额及对赌条款等全面细致的风险投资协议。

(3)培育风险企业。协议签订后,风司与风险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一般通过管理报告、企业定期访问、担任企业董事会成员来对企业实行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风司一般还会用自身的管理、法律、财务等方面专长,向风险企业提供专业咨询等增值服务。

(4)实现投资收益。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和时机选择,取决于风司整体投资组合收益的最大化。主要的退出方式有风险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其他大公司收购风险企业,把风险企业转售给其它投资公司;执行偿付协议,风险企业向风司回购自身股份。

二、我国风投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1.投资概况

我国风投行业经历过2000、2001年的发展高峰,之后随国内创业板暂不开设和纳斯达克网络泡沫的破灭而走向低谷,直到2004年由于资本市场退出形势的预期好转以及网络潮的回暖,风投行业在总投资额上大幅攀升,据统计数据,中外风投机构在2004年共对253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投资总额达12.6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投资案例数量较2003年增加43%,投资金额上升28%,风投业进人一个全面复苏和加速发展的时期。

2.行业分布分析

风投机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通常会考虑该行业的成长性、创新性、市场前景以及具体企业的管理团队。调查显示,传统制造业已经取代软件行业,成为创投项目最为集中的行业,表明风投资本规避风险和短期盈利取向的动机显著增强。风投资本通过参股方式,从稳定发展的传统制造业那里获得股利,增加利润流量,满足了风司股东要求的一种策略选择。

3.区域分布分析

风投资本偏重高新技术项目和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指向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北京、天津等地,其中上海的风投机构数目最多,但在资金总量上比深圳小,北京虽然机构数目较少,但管理的资金却较多。此外,风投出现很强的区域集点。京津冀地区的项目投资强度最高,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差别不大,而东三省及其他地区的差别则较大。

4.阶段分布分析

针对创业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其生命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即种子期、发展期、成长期、扩张期以及成熟期。风投机构会根据企业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投资对策。

国外的风投资本一般集中在发展、成长和扩展阶段,向种子和成熟阶段投的比例比较小,特别是在种子阶段,大约只有5%。2003年以来,风投资本分布基本上是“正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项目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而种子阶段所占比例最少,这种趋势与国外风投的阶段分布基本一致。

5.我国风投行业投资项目退出状况

自2003年以来,我国风投资本在退出上虽然取得可喜的进展,有多家风投机构实现了成功退出。但与国外相比,上市和被其他企业收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创业板市场迟迟未开,多数风投机构投资“后撤”,即风投机构为了规避风险和获得稳定的回报,多选择比较成熟、规模较大的传统性项目。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改的不断深入和登陆海外资本市场,通过IPO实现退出的较往年明显增多,多家风投支持的中国企业在美国、香港和新加坡市场上市。

三、我国风险投资行业面临的挑战

1.资金规模小,来源渠道单一

风险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者等。我国目前的风投机构主要是以政府发起创办或由国有企业发起设立、政府参股为主体。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主体应该是愿意并且能够承担风险的个人、企业投入。在没有民间资本大量参与的情况下,风投基金的数量和规模很难有大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也达不到最佳投资组合的目的。

2.风险投资主体错位

风投机构是风险投资市场的真正主体。它是向风险企业提供风险资本的专业的资金管理人。风投机构从风险投资者募集风险资本开始,搜寻、调查、筛选投资项目,制定投资方案,对投资进行监督、管理和必要的辅助,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撤出投资,把本金及实现的利润分配给投资者。

目前,我国风投主体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应逐步改变其政府主导的现状,形成由民营主导的风险投资格局。大力发展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企业,如有限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和公司制的民营资本主体。

3.风投资本的利润实现与退出困难

高风险通常意味着高收益,而高收益的获取和高风险的转移,关键在于退出。风投目的是盈利,而不是控制公司。因此,为促进风投行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对高新科技的推动作用,必须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投资本变现回收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公开上市IPO、出售股份及因投资失败而进行的资产清算。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仍缺乏畅通的退出途径,主要表现在A股主板交易市场上市门槛高;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专门为风险企业提供退出途径的创业板市场至今尚未建立。

4.法律制度不健全

风险投资在我国早已开始实践,但至今仍未对风投基金进行立法;由于法规建设不健全,使得社会上非法集资活动屡禁不止;在税收上,国家虽然给高科技企业享受15%所得税税率的优惠政策,但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优惠,风险投资者在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和红利要双重征税。这种滞后的立法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创业投资的运作和发展。

5.缺乏风险投资专业人才

风投是跨越科技与金融两大领域的特殊金融活动,涉及评估、投资、管理、审计和高科技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很强。风险投资家应该是既懂技术理论,又懂管理创新;既懂产业运作,又懂资本运营;既能深谙风险投资的职能奥妙,又能通晓国际风险资本运作规则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是风险投资的灵魂,这正是目前我国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四、应对我国风投发展挑战的建议

1.扩大风险投资总量,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

根据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可从从机构投资者、国内大型企业、私人资本和政府资金等方面拓宽风投资金的来源:

2.建立一套分散风险的投资机制

可以从投资多个阶段的企业并分批投入资金、组合投资、联合投资、合同制约、管理咨询和严格执行业务计划书等方面分散风险。

3.建立创新的组织制度,培养风险投资人才

与一般公司组织形态相比较,有限合伙制能够有效降低运作成本和成本,并通过适当的治理结构和各相关利益者之间一系列激励与约束的契约安排来有效地减少风险。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在此基础上,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4.建立畅通的风投资本退出渠道

风投资本的成功退出不仅意味着高额回报,而且也是风险投资不断循环的基础。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在探索中建立适合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退出模式。如国内买壳或借壳主板上市、进一步发挥二板市场的优势、设立和发展柜台交易和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尽快开设创业板、国外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上市、企业并购与企业回购、清算退出等,没有退出渠道的创业投资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要想实现创业投资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完善风险投资体系,保证资本退出渠道的通畅。

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投资经营风险范文4

[关键词]风险投资 竞争情报 竞争环境 战略预警

一、前言

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新兴的迅速成长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未上市公司(主要是高新技术公司),以期成功后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相当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投资方式,它是一种高风险的、组合的、长期的、权益性的、专业的投资,通过风险投资,可以支持创新者创业,促进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高技术的产业化。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8 年以来,风险投资在我国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创造了不少商界神话。但与此同时,风险投资也被形象的成为“带刺的玫瑰”,这意味着诱人的投资回报率和巨大的风险并存。据研究表明,在风险投资的案例中,失败率的比率高达80%。由于风险投资过程中项目的选择、管理以及投资退出都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一般的风险投资者从项目初选到决定投资通常需要6―12个月时间的考察期。而投资要通过退出获得收益所需时间则更长,有的甚至超过10年,在这一过程当中很可能因为项目评估的不到位、风险企业管理的缺失、退出机制的不健全而导致失败。其原因主要归为两大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投资双方的协作问题。对这两类问题的研究,为竞争情报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竞争情报在风险投资的几个阶段中的作用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是一个组织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系统地并合乎职业道德地收集、分析和管理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组织自身的信息的情报活动过程。主要由以下几类信息组成:竞争对手信息、竞争环境信息,其中竞争环境信息包括:宏观环境信息、产业市场信息、消费者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信息。全面掌握投资项目或企业的相关情报,是投资方进行投资决策的关键,只有充分了解其优势和薄弱环节,发现机会和面临的威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并取得投资回报。CI的有效开展是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加强投资过程中投资方和目标企业之间协作关系的强有力武器。

风险投资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的筛选和评价,第二阶段是经营管理投资项目,第三阶段是风险资本的退出。在风险投资的各个阶段中,竞争情报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1.项目筛选和评价阶段

此阶段是风险投资的准备阶段,竞争情报主要用于了解投资项目所处环境以及项目本身的相关信息,为风险投资机构如何从不同的项目中挑选可供资助的项目提供决策支持。项目筛选和评价主要考察三类基本问题:投资规模、投资行业和投资阶段。投资规模是指投资的项目数量以及最小和最大投资额,根据管理投资所需的时间和所要花费的成本以及自身的资本额和投资多样化原则来确定最佳投资方案。风险投资大多都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投资目标,并力图定位于某一相关技术行业,集中在某一领域,从而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可靠的决策。投资阶段分为种子期、创立期、成长期、扩张期等,风险投资只有定位在某一投资阶段,才能熟悉该阶段的投资策略和操作技巧,从而提高竞争优势。这些决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求有相应的信息和情报的支持,要求收集和分析与上述决策相关的项目或企业的全面信息和情报,包括相关项目、企业竞争对手、企业所处环境、项目所处产业的各种信息和情报。

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或企业进行投资,以及如何确定最佳的投资方案,并能进行有效的评估,不仅是选择项目阶段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整个风险投资的活动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掌握投资项目或企业全面完整的信息和情报能有效抵御风险,它通常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在理想情况下,风险投资机构能拥有相关的所有投资项目的充分信息(完全信息),但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很难获取所有希望得到的市场信息。因此,在项目筛选和评估的各项活动中不得不依靠竞争情报,通过对竞争情报的分析来为决策做支持。关于竞争情报的分析方法,张翠英教授在“竞争情报分析”一书中做了翔实的介绍。总之,运用竞争情报对投资项目或企业所在环境的分析,项目或企业自身资源或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分析,都是为了更精准地评估投资项目或企业的投资价值,制定投资决策,这是风险投资成功的基础保障。

2.经营管理投资项目阶段

在本阶段,风险投资家积极参与创业企业的管理,对创业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向创业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咨询和建议,以使投资收益最大化;帮组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专业化,并把经过“包装”的企业推销给外部股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对创业企业进行监控和服务,协助其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和策略,对风险投资的成败至关重要。

CI可以在该阶段帮助投资机构与企业做好如下工作:①全面了解企业的战略经营计划、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力、资源、营销策略、竞争优势和劣势等;②充分了解竞争对手,明确他们的战略,评估其对驱动力和竞争性压力的脆弱性,预测竞争对手的下一步行动并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③帮助企业对其所处环境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进行监视和分析。大部分企业在得到风险投资后都会有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情况下,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以帮助企业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造就和培养独特的企业核心能力体系、为企业运作的各项决策提供情报支持,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为风险资本的退出奠定基础。

3.风险资本的退出阶段

风险投资的退出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所投资的创业企业发展相对成熟或不能继续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将所投入资本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本形态,以实现资本增值或避免和降低财产损失的环节。在该阶段,竞争情报对投资机构和企业更是不可或缺,若企业经营良好,投资方目标是使风险资本的收益最大化,那么通过对企业经营的各方面以及市场环境的竞争情报分析帮助投资方找寻最佳退出渠道,以实现风险资本的收益最大化同时又不影响风险企业的继续运营;当企业无法继续运营时,若投资方和企业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仅会对企业的现实利益和未来长远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使风险资本颗粒无收。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对企业自身和所处内外部环境进行情报分析、研究和预测,尽早识别企业的预警信号,预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从而先期采取措施,避开威胁,挽救企业或是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竞争情报在资本退出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一个灵活反应式的战略预警机制,为企业经营提供指导、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风险资本的收益。灵活反应式战略预警机制是按照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充分考虑动态复杂的环境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日常性搜集和情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竞争情报能够以持续不断的工作保证企业灵活反应式战略预警机制的制定和实施,最终确保风险资本的投资回报。

三、结语

哈佛商学院教授曾把竞争情报作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种要素,我国情报学界这些年对竞争情报的研究可谓是如火如荼,将竞争情报系统引入企业运营中是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企业竞争情报能力已经成为考察企业能力、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复杂、动态、信息不对称和难以预测的环境中,企业将追求为未来而竞争的新战略,从风险投资的三个不同阶段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竞争情报在各个阶段中的作用侧重点,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就能更全面的认识竞争情报对风险投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翠英.竞争情报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8

[2]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投资经营风险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个股投资,项目风险度量,BP神经网络算法:实证分析

BP神经网络算法在个股投资项目风险度量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度量个股投资项目风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没有考虑个股投资项目风险的非线性复杂特点。本文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对个股投资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利用BP算法具有很好的预测精度,能有效地提高个股投资项目风险度量的准确性。

关键字:个股投资;项目风险度量; BP神经网络算法:实证分析

1引言

Eugene F.Fama(1970)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认为,如果证券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该市场是有效率的。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由于股票行市受市场层次、行业层次和公司微观层次等因素影响,其内部规律非常复杂,周期变化无序。同时我国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的比例高,相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投资者个人心理状态不同毕业论文提纲,风险承受能力差,专业水平低,尤其是非职业股民由于受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往往无法长期关注股市动态和发展,同时出于追逐利益的目的以及本身缺乏风险意识以及缺少信息的原因,使得投资者普遍抱持着投机心理,产生了跟庄行为,由此导致“羊群效应”的发生。“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当采取相同策略(买或卖)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这种投资者结构以及投资者行为的特点使得中国股票市场的股票行为具有了不同于成熟市场的特点论文提纲格式。所有这些给股票风险分析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的诸多相关研究,其融合了诸多学科中的理论精华,并结合现代个股投资项目风险的特点,迄今在业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如主成分分析法、多元回归方法等,但这些方法大都没有考虑个股投资项目风险非线性复杂特点。

因此,本文从个股投资项目风险度量建模的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应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通过与多元回归方法对比得到了,在具有复杂特点的个股投资项目风险管理中,BP神经网络算法具有很好的预测精度,能有效地提高个股投资项目风险度量的准确性。

2 BP神经网络

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是前馈型神经网络的一种,其是建立在梯度下降法的基础上的,学习过程(训练)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正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含层逐层处理,并传向输出层。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输出层得不到期望的输出毕业论文提纲,则转入反向传播,逐层递归地计算实际输入与期望输入的差(即误差)。将误差信号沿原来的连接通道返回,通过修改各层神经元的权值,使得误差信号最小。

图1:三层神经网络模型

在图1中,输入向量为;隐层输出向量为;输出层输出向量为;期望输出向量为。输入层到隐层之间的权值矩阵用V表示,,其中列向量为隐层第j个神经元对应的权向量;隐层到输出层之间的权值矩阵用W表示,,其中列向量为输出层第k个神经元对应的权向量。各层信号之间的数学关系如下:

对于输出层,有

k=(2﹒1)

k=(2﹒2)

对于隐层,有

j=(2﹒3)

j=(2﹒4)

由于标准BP算法存在一些缺陷:

(1)易形成局部最小而得不到全局最优;

(2)训练次数多使学习效率低,收敛速度慢;

(3) 学习过程出现假饱和。

另外,网络隐含层数及隐节点的选取缺乏理论指导,网络训练时学习新样本有遗忘旧样本的趋势。因此,我们采取如下措施进行改进:

(1)增加动量项

令,称为动量系数,一般有。

(2)输入数据处理

在输入数据的标准化方面,输入数据太大,容易导致模型无法收敛,所以将输入数据变换为[0,1]区间的值,其公式如下

其中,代表输入数据,代表数据变化范围的最小值,代表数据变化范围的最大值。

(3)学习速率的调整

K为训练次数,为网络均方根误差毕业论文提纲,这样保证一个近最优的学习速率,从而得到比标准BP算法更快的收敛速度论文提纲格式。

3实证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和讯网国内工业运输行业个股投资价值财务得分表,数据截止到2009.12.18(hexun.com/quote.hexun.com/stock/icb.aspx?code=2770&name=工业运输)部分情况见表1。

表1:个股投资项目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成长性指标

净利润增长率

资产增长率

资本增长率

每股收益增长率

财务能力指标

资产负债率

债务资本率

股东权益比率

偿债能力指标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长期资产适合率

现金流指标

每股现金流量

经营现金流与负债比

现金流量比率

净利润现金含量

经营能力指标

销售收入增长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

存货增长率

营业周期

盈利能力指标

总利润率

净利润率

资产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

其中,均方根误差

(2)BP算法训练过程样本一共23组,其中训练样本15组,测试样本8组,利用MATLAB软件仿真。首先对测试样本进行网络训练,成长性、财务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现金流指标、盈利能力等六个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因子。net=newff(minmax(P),[2,1],{'tansig’,’tansig'},'traingdx') net.trainParam.show=50; net.trainParam.epochs=1000; net.trainParam.mc=0.9;net.trainParam.goal=0.001; lr=0.01; lr_inc=1.05;lr_dec=0.7;err_ratio=1.04; [net,tr]=train(net,P,T); A = sim(net,P) E =A-T

MSE=mse(E) save net1212 net基于上述MATLAB程序代码(部分),得到误差结果(图2所示)。

图2:误差仿真结果

从图2可以发现模型经过442步,达到误差精度0.001要求。(3)BP算法测试过程load net1212 netP1;

A = sim(net,P1)加载训练好的网络,利用上述代码(部分),输入测试样本进行网络测试,得到结果如表2。表2: BP算法测试结果

10.96

29.74

68.64

11.84

92.28

35.72

投资经营风险范文6

(一)引入期经营风险

企业产品处于引入期时,市场的新鲜感较强,但消费者担心产品可靠性不足,因此,出于提高产品销量的考虑,企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产品营销费用激增,但产品销量却没有保障,因此,从发展战略思维来看,企业在本阶段应重点投资于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消费者认可度。此时的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产品研发费用能否收回、市场是否认可新产品、初始战略是否正确等都是未知数,企业面临分化,即:如果产品推广成功,获得市场认可,则产品随即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如果产品推广失败,企业投资便形成沉没成本。

(二)成长期经营风险

进入成长期阶段,企业产品销量攀升,同类产品均在用户群中形成一定的口碑,厂家之间开始筹谋差异化竞争,个别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形成突破。虽然此阶段中的产品宣传费用仍然保持较高比例,但销量增加所能带来的利润增长使得产品单位成本呈下降趋势,在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产品单位价格居高不下,继续吸引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同类产品竞争中来,此时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体现为资金流风险,即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企业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维持,一旦企业资金断流,经营状况就会急转直下。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企业的生产不确定性因素依旧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源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生产出差异化的产品,消费者偏好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如何谋划自身产品战略定位和培养忠实的客户群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成熟期经营风险

企业产品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厂商之间开始激烈的价格竞争,产品市场规模虽然达到最大,但也已经是饱和状态,市场中的企业产品份额已经较为稳定,厂商利润率在竞争中逐渐下降,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出于维持既定市场份额的考虑,各家厂商都会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但也会同时遭到其他厂商的顽强抵抗,形成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因此,大企业的战略重心此时往往转向巩固市场份额和创新产品,大量的小企业则会因为经营效率低下而被市场淘汰。在成熟期阶段,企业经营相对于引入期和成长期的不确定性已经消失,强势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销售量、生产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较为稳定,企业现金流量比率也比较容易预测,因此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创新型产品的技术冲击,企业需要继续投入高额费用来支持新产品研发,保持持续盈利能力。

(四)衰退期经营风险

特定产品进入衰退期后,产品性能已无法再提升,消费者对相对落后的产品偏好继续下降,由于长期的价格竞争,产品价格已经被打压的很低,毛利率降至最低水平,新厂商不再受到吸引而进入该行业。此时众多企业往往出现产能过剩,有些中型厂商会依靠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实力而选择在此阶段转换战略,小企业破产重组,只有剩下的大企业能够依赖垄断优势而继续维持经营。衰退期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同样因综合实力和规模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大型企业、中型企业以及小型企业的抗淘汰能力以此递减,如果企业无法合理控制成本投入与维持费用,衰退期阶段的产品毛利率就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搭配分析

(一)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

以创业型高科技公司为例,如果产品处于引入期,经营风险较高,而公司需要通过负债来筹集研发资金,在市场规模并不确定的条件下,企业出现破产的可能性就较大,一般情况下,只有风险偏好者倾向于这种搭配,因为此阶段投入的资金具有较强的杠杆性质,少量投入就可以开始冒险活动。如果企业获得成功,那么风险投资者就以较小的资金成本而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如果企业发展失败,风险投资者损失的也只是较少的资本金。而债权人承担风险则较大,一旦产品市场推广失败或销售效果未达到预期,债权人将由于前期投入过高而面临较大损失。

(二)低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

同样以处于初创期的高科技公司为例,经营风险水平较高,如果公司希望承担较低的财务风险,则必须选择权益筹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不使用或少使用负债筹资,以此来达成低财务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平衡,避免企业经营现金流量不稳定的情况。低财务风险和高经营风险的搭配也符合债权人和股东的期望,因为企业的发展风险程度在投资人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权益融资是以牺牲企业控制权为前提的,初始经营者对于企业的控制权有所降低,企业面临控制权“易主”风险。

(三)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

高财务风险和低经营风险搭配使得企业总体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以经营公用事业的公司为例,公司本身的经营风险较低,但因为需要大量的负债筹资来维持公用建设,因此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此时,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如果其不采取增大财务杠杆的方法来增加资本报酬率,权益投资人就会面临低经营风险和低资本回报率共存的尴尬局面,权益投资人不愿意接受这种风险搭配方式;对于债权人来说,这种搭配方式意味着企业必须以稳定的现金流作为偿债保证,公用事业单位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债权人对这种风险搭配方式的偏好(王晓红,2013)。

(四)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

这是一种企业总体风险最低的搭配组合方式。对于一家正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而言,企业经营风险低,现金流量充足,只需借入很少的债务,因此财务风险很低,债权投资人偏好这种搭配方式,因为企业的偿债能力有保证。权益投资人则一般不会偏好这种搭配,因为财务杠杆率和投资报酬率都很低,权益报酬率自然不会太高。低财务风险的企业一般会寻求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也会不断增大,因此,对于债权投资人来说,这种搭配方式同样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风险组合。

三、产品生命周期下的企业财务战略

(一)产品处于引入阶段的财务战略

企业产品处于引入期阶段,经营风险逐渐提高,新产品生产是否顺利、市场能否接受新产品、企业能否获得初始市场份额等是未知数,从对于风险搭配的分析内容可知,高经营风险需要与低财务风险搭配,因此,此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应为“高权益融资-低债务融资”,这种财务战略也与产品的引入期阶段特征相符,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风险投资者的特性和产品的发展潜力会吸引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的注意。

(二)产品处于成长阶段的财务战略

成长期企业的经营风险虽然有所降低,但是企业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增长也较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在产品质量还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综合风险依然较高,因此,财务战略制定者应该充分考虑该阶段对于企业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以全部采用权益筹资的财务战略来控制财务风险。同时,出于抢占市场份额的考虑,企业需要通过增加产品销量来提升主营利润率,这就要求企业利用充沛的现金流量来扩大经营,保持足够的利润率,将股利分配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三)产品处于成熟阶段的财务战略

一旦产品进入成熟期,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就会相对稳定。该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企业主要考虑如何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此时企业的战略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上来,企业经营得当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净现金流量,不仅偿债能有保障,再投资能力也会增强。该阶段企业的发展前景低于初创期阶段,表现为股票价格的下跌,此时企业需要增加股息率,提高每股收益,降低市盈率倍数以稳定股价。

(四)产品处于衰退期的财务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