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多样性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多样性的价值范文1
北方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生物多样,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来源。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形成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草原文化。
科学研究表明,在过去的5.4亿年间,地球上共发生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造成了超过9070的海洋生物物种消失和大量陆地生物灭亡。支离破碎的生态环境,荒芜的精神家园,数不尽的社会矛盾……当今世界已经走在毁灭的边缘!人们不禁要问: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什么时候到来?
150多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长说过这么一句话:“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在人类出现之前,经过漫长的生物演化,地球上的生物已经是极为丰富、蓬勃发展。人类诞生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并且以其他生物的丰富作为诞生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具有巨大的实用和公益价值。生物源的实用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人类从多样的野生和驯化的生物源组分中,得到了生存、发展所需的食品、药物、生产资料以及精神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远远超过其直接价值的,是人们通常忽略了的生物多样性的间接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关,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气候、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方面。归纳起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人类文化多样性也可以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表现在语言、、社会结构等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正如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一样,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现出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策略,有助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
自然层面的生物多样性和人文层面的文化多样性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早在生物科学发展的初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里就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从较低级的动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达尔文强调“物竞天择”,同时也强调“文化是利用自然的手段”。达尔文关于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的观点恰恰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然而“文化是利用自然的手段”的观点,却显现出“天人对立”的世界观。也正是这种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生态服务价值分离的价值观,使人类无情、无度地蚕食地球生命系统,引发地球生态危机,从而引发人类自己的生存危机!
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考验着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在思考生物与人的新平衡,都在探求和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办法和途径。在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诸多因素中,“文化”这一关键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
不可否认,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人类的文化价值观、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不可分。人类从早期采集野生植物、狩猎野生动物开始,到建立原始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信息社会,衣、食、住、行、治病、娱乐、体育运动,都离不开动物和植物。不同区域的原住民和居民形成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相应的各不相同的文化,特定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对相应区域人的生存生活以及习俗传统有直接的影响。
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人类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管哪个人种或民族,动植物的名称都是相当重要的语言组成成分。全世界已知35万种高等植物,每种语言都有35万个以上的植物名称。自然界的动植物不仅丰富了人类语言的内容,而且是人类认识、学习和利用自然求生存和发展的最好的老师。比如纳西人祖先传下来的经验就告诉当地人:“开白花的植物富含营养可以吃,开绿花的植物有毒不能碰,开红花的植物可以做药治病”。这就是纳西人认识、学习自然的知识。后来,这些知识经发展就成了对食物、毒物和药物的识别和认知。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认识和利用植物的知识的不同,就是生物多样性认知在不同文化上的差异。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民俗活动都是用动植物作为某种文化标记和象征。如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悬挂一束新鲜的菖蒲和艾蒿,意为驱邪避恶,保佑平安。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在傣历新年食用的用新鲜芭蕉叶包住蒸熟的糯米饼,其中掺和有不可缺少“糯索花”(云南石梓树的花)。这种树在西双版纳有野生也有被栽在村寨里和房前屋后,也就成了傣族人的文化象征植物。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北方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形成了游牧的生活方式:热带森林地区的民族,依靠采集狩猎等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维持生活需要;海岛民族依靠渔猎和少量岛屿农业生产进行维持生计……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出的是各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文化形式。
生态多样性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原则;未来发展
21 世纪全人类世界突出三大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面临着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与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无疑风景园林设计在其产生重要作用,风景园林设计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追求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以保证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设计和建设也成为现代风景园林师的重任。而同时我国风景园林设计面临来自城市化、生态观念变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挑战,因此,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坚持地域性原则、自然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并提出我国未来风景园林设计要坚持稳定性与多样性的有效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提高我国园林设计的环境效益,进而带动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一、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
(一)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首要原则。从生态位原理的角度看,每个城市所在地域都有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生态因子组合和生态条件,这就造成各个地域生态位的差异,形成了纷繁多元的生态世界。所以园林设计也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园林设计要遵循地域环境特性,要保持和维持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独特性,风景园林设计要根据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应该根据不同区域风景园林而有所变化,设计应遵从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等条件,不应该因风景园林设计过分追求风景,而忽略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因此,地域性原则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最基础的设计方向。
(二)自然性原则
风景园林设计主张是自然性而非社会性或者非机械性的设计。风景园林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需要园林设计师从自然性作为第一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出独特的风景园林景观,绿色生活是社会大众普遍的追求,是社会追求的主流自然价值观,所以园林设计也应该追求绿色自然的价值观,但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严重缺乏自然性,着重去追求社会效益,往往忽视了风景园林的自然性,这也是我国风景园林未来发展存在方向性问题。因此,自然性原则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属性。自然与保护性地规划才最有能力实现风景园林设计保护地的宗旨,才能体现风景园林设计的自然性精神。
(三)多样性原则
大自然是广阔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要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就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笔者认为传统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注重风景园林的视觉观赏为主,这往往导致风景园林设计师都采取环境修饰和注重美学价值,但随着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的变化,风景园林设计要采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方式的设计理念,积极遵循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多样化特性,多样性也积极为风景园林设计奠定了基础。所以多样性原则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外在要求。
(四)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应该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思想。“3R”,即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Reuse)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是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 3 个重要的方法。这也是对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遵循“3R”原则,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不断深化,这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业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风景园林设计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风景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原则的基本方法,同时要坚持园林设计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风景园林设计要服务社会,增加大众的社会审美价值观,树立社会主流生态价值观念。
二、风景园林设计未来展望
第一,风景园林设计注重科学性和多样性。由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受到传统园林影响非常大,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不仅仅停留在风景诗情画意的追求,要增加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科学性和多样性,这样能够解放园林设计的思想,也能激发风景园林设计师发挥创造能力。第二,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普遍存在偏向植物造景的倾向,要注重风景园林整体生态规律的设计,积极投入于对风景园林的资源、环境如何合理利用,如何保护性风景园林的开发与利用,增加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践性操作,不能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第三,增加风景园林的乡土化设计。由于我国社会大众普遍追求农村的生活环境,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要注重对风景园
林基地及其周围环境自然历史进行不断研究,让风景园林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第四,要结合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加入时代的气息,这样能体现出我国未来发展的审美方向,这样能够带动风景园林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跟着时代的步伐,与世界风景园林设计相协调。总之,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现状,风景园林设计总体上要追求社会普遍价值观,这样才能适合我国社会园林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设计体现出现代社会主流生态价值观念和一种全新的美学价值观念。随着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生态效益成为风景园林设计最长远的追求,未来风景园林设计是与生态环境过程保持协调,以降低风景园林设计对生态环境破坏。风景园林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是以风景园林设计的环境效益为核心,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理念。笔者基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现状,提出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坚持的原则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对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未来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鲁敏,刘佳,李亚男 . 济南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构建的途径与策略 [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5):377-380.
[2] 师卫华 . 未来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 [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2):239-242.
生态多样性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景观多样性;景观分类;景观评价;边坡绿化
1 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生境的破碎和丧失,外来种的引入或入侵,植物和动物的过度利用,土壤、水、大气污染、酸雨及全球气候变暖,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等,使全球生物多样性迅速丧失。据统计,全球每天灭绝的物种数约40~140种,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多个水平和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景观多样性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存续的重要场所,只有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和遗传多样性的生存空间,同时多种生态系统共存,并与异质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多种生态系统共存,还是保障景观功能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保护景观多样性是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景观多样性一般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1.1 斑块多样性
是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斑块是内部相对均质构成景观的组成部分。斑块是物种聚集地,是景观中物质和能量迁移与交换的场所。
1.2 类型多样性
是指景观中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类型多样性多考虑景观中不同的景观的要素类型(如农田、森林、草地)的斑块数及它们所占面积的比例。
1.3 格局多样性
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个类型之间及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格局多样性多考虑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同一类型间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相邻斑块间的聚集与分散程度。
2 景观分类与评价
景观分类思想的实质就是将各种景观类型依据景观系统内部包括水热状况在内的物质、能量分布及其交换形式的差异、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以及人们依附于景观的生产和生活所展现的文化现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分析归纳景观的自然属性、生态功能和空间构型特征,用一系列的指标表达这些差异,进而划分和归并为景观类型,并构建景观分类等级体系。总体来说,大致有两类:自然景观分类和文化景观分类。而文化景观分类的研究现还相当薄弱。
2.1 景观分类方法
景观分类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法、景观法及景观生态法3种。。
2.1.1 发生法。是在分析土地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以土地景观发生的关联与相似性为依据进行分类。发生法的分类依据,在大尺度等级范围内是以气候和地质构造差异为主要指标;在小尺度等级范围内则是以地貌形态及其与之相应的水文状况作为主导分类因素。
2.1.2 景观法。是通过对土地景观空间形态特性的识别而进行的分类方法。由于同一土地景观类型内部特征表现均质性(即景色的一致性),而不同土地景观类型之间的土地特征表现出异质性(即景色的差异性),景观法在分类手段上,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或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2.1.3 景观生态分类。是相对一定的等级水平,一般可采取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组合两个方向对景观单元进行确定和类型归并。在单元确定中,以功能关联为基础;在类群归并中则以空间形态作为主要指标。
2.2 景观评价
2.2.1 景观评价的基本内涵:景观评价内涵目前在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可概述为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主要是在景观组织层次上对景观功能的综合辨识,而与对生态系统甚至以下水平的评价(如土地评价、环境评价等)有所不同。通过景观评价,可以对景观状况、景观及其组成要素的敏感性、干扰状况等级、景观抗性阈值及其等级分布、景观功能大小和景观格局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景观规划、景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2.2 景观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包括景观自然属性和景观人文属性(美学质量)的评价;②对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包括根据对景观组成、结构、功能、动态的分析,结合一定的景观功能需求,提出并比较不同规划与利用方案优劣的评价过程;③对景观功能作用进行评价,并对景观功能进行价值评估,甚至将景观功能货币化。
2.2.3 景观评价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景观评价的步骤总体上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②收集资料,构建景观信息系统,划分景观类型;③构建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④景观健康或景观适宜性或景观价值评价及等级区划;⑤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对以上结果进行报表,并编制相应的景观评价图,提交评价结果,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生态、景观规划等提供依据。
景观评价的基本方法:除了一些传统的景观质量评价方法外,景观评价还用到多种技术手段。由于评价时一般要用到大量的图形资料,而且涉及的时空尺度较大,信息量丰富,因此RS、GIS、GPS往往是景观评价不可或缺的数据采集、处理、结果输出的技术支撑。
景观评价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评价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景观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评价,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技术体系和操作上有时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借鉴的。各种景观的评价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对具体景观评价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评价目的和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3 景观多样性及其评价指标在边坡绿化建设中的意义
边坡绿化是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搞好边坡绿化建设,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建设人类自己的绿色家园有着特别重要的景观生态学意义。当前边坡绿化主要的形式有:高速公路两侧山体的边坡绿化,铁路沿线的边坡绿化,采石场等山体的边坡绿化,楼盘小区、别墅群旁的边坡绿化等。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评价理论的优势在于运用综合整体的思维,实现学科交叉和创新。
3.1 斑块多样性原理、景观破碎化对物种的灭绝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此,边坡绿化设计应尽量地保持景观的完整性,与当前区域开发战略相呼应,把边坡本身、道路、附属建筑物用地、边坡外环境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以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2 植物品种选择多样化,可以增加生态恢复效果
生态多样性的价值范文4
自然生命的生存不需要人类,人类的生存却必须依附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人类从未能孤独于世界,包括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智慧成果——文化,都是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折射,其发生、发展和演替是以地球生命体系的发展和演替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时至今日,人类才有所觉醒,终于将生存问题从狭隘的人类自身扩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
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紧密相联的整体。在这条以生物多样性为中间环节的因果链条中,我们意识到,如果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问题本身显性的外现的话,那么问题隐性的内在,就是文化和价值取向的物化和去生命化,就是人类心灵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业文明以来,在物质文明的催动下,人类只顾自身的需求,只注意到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的实用价值,无度地开发利用。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需求、消费和生产被无限地激发和膨胀,没有生命的各种存在不断被制造出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占据生命的空间,使人的心灵生态进一步被影响、被物化。所以,自然环境得以改善的根本在于个人、群体、乃至人类等多个层面上的心性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一体两面。
多样的文化是不同区域的原住民和居民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相应形成的,是千百年来人与相应区域环境和谐相生的经验、思想、方法的系统积淀。特定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对相应区域人的生存生活以及习俗传统有直接的影响。而文化与生物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能通过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习俗和信仰等方面具体地表现出来,这对于生物和生境的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直接的作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根本的力量和体系!
为此,本期杂志特别关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从东非大草原到亚马孙丛林;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到西双版纳雨林……我们尝试从这些地球上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取样,以生命智慧的视角探索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平衡的自然关系,以期对映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为人类摆脱生存危机提供朴素的生存样板。
人类可以选择不孤独!人的心智和心性的美好而化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持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力量!美好的心性让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美好,这又使相应的行为、生产、生活方式美好,所有这一切又将使自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变得更美好!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发展,人类生存才会在天地万物的相生相长下得以维系!
心性的美好而化,才是2012人类登上“诺亚方舟”的唯一船票……
一个健康价值传播的平台
一种自然、健康、有机的生活方式
一份爱自己、尝他人、爱自然的生活态度……
还原生活立足于有机农业、活力农耕,结合现代西方医学、自然医学和东方传统养生智慧,以直营店为载体,集健康食品、健康用品、健康服务、健康人居空间设计、健康文化传播为一体,生产和销售健康产品,传播和推广健康价值,促进人们达成身、心、灵的全方位健康转化,为人们的幸福与快乐创造无限可能……
一个苹果的坠落引起了牛顿的注意,这个偶然的经验,诞生了万有引力的概念。人们开始探索,外界杂碎的事物是如何通过牛顿的大脑,转化为清晰而有逻辑的分析。其实灵感的激发并不是偶然,那些对事物有特殊感知的人,对外界似不起眼的事物,都能赋予特殊的含义。这使得他们能探索并发现更多事物的本质。大脑的灵感,并非单纯的偶然,它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科学奥秘。这期杂志将告诉读者,人类的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哥斯达黎加的Aviarios树懒保护所里,收留了很多幼小的树懒孤儿。他们每日都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下逐渐地成长。保护所的创始人朱迪艾维主要用山羊奶和树叶哺育这些小生命。在野外,小树懒通常需要母亲一年的照顾才能独立生活。有的小树懒才一个月大就来到了树懒孤儿院,刚来到这里时,它们身体状况很差,甚至还有受伤。本期杂志,会给读者介绍小树懒们在保护所的生活,以及工作人员是如何照顾这些小生命的。
生态多样性的价值范文5
Abstract:Greenways pal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ment and city grade. This paper is tring to describe the method of building greenways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iodiversity, based on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city greenways and biodiversity, hoping to afford some advise and help to the builing of beautiful China.
关键词:绿道,物种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 greenways, biodiversity, city eco-system.
1 绿道概念辨析
1.1绿道概念
绿道(greenways)自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保护生物学、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词。“绿道”这一术语,内容涵盖了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框架、生态网络、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多功能使用模块 、栖息地网络、野生动植物廊道 、景观生态修复等等。在实际应用中,绿道的生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保护与促进地区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1.2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物种,简称 “ 种 ”, 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也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与前提。物种数目是物种多样性程度的直接量度,也可能是相对可靠的量度。物种多样性与否取决于物种数目的多少。研究绿道中物种多样性为形成更稳定的城市生态环境,营建更丰富的景观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2物种多样性在绿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绿道中物种多样性的维持不仅可以有助于实现绿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且对于形成城市绿色交通体系以及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多样性地域景观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保护物种多样性可以依靠绿道绿廊系统控制实现地区城乡生态景观环境的有效整合,对恢复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全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约束城市的无限扩张,保障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种多样性是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性条件,是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核心,也是支持区域稳定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而且生物改造环境的作用赋于生物多样性巨大的环境价值,它所产生的实际效益要比它的直接经济价值大得多。绿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维持城市生态景观稳定性和推动系统良性发展演替具有重要作用。因物种多样性所造就的绿道为人类创造美丽景观提供了现实的材料,带来的娱乐休憩、生态旅游、野趣条件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提供科学研究对象和文学、美学创作的源泉。
3 绿道中物种多样性的营建
绿道规划是建立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复合种群理论基础上的规划思想[1]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在确保安全的区域景观格局基础上,绿道有助于维护乡土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包括维持乡土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维护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动物迁徙和生活的场所等,使之形成一个健康有序、完整合理的生物群落。
3.1 绿道的景观评价
绿道的景观评价可以基于景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等多学科进行。绿道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等,直接影响着绿道的景观评价。其中绿道的生态功能不容小觑。绿道可以保护内部生境以免受外部的干扰,成为生物保护的栖息地;更为重要的,绿道提供了动物运动的通道,使物种在不同栖息地之间可以季节性觅食,增加物种基因交流,还可以通过在不同栖息地之间迁徙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3.2绿道的植物多样性营建
植物多样性是实现绿道物种多样化和生态化的重要手段。多样性植物有利于营造动物栖息地,浆果类等鸟嗜植物可吸引鸟类停留,芳香类植物可招蜂引蝶,植物多样性最终演化成生物的多样性发展。绿道规划建设通过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规划建设,既保证了群落的地域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又突出了群落的景观价值,实现了景观及生态化规划。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植物配植采用当地乡土树种和特色园林树种相结合的种植模式,适地适树,大力建设乡土植物苗圃,积极保护和构建多样化根据地区自然植被的生境条件,以及植物群落的组成、外貌和结构特征,可将地带性植被分为低地常绿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竹林、灌丛、草丛 、园林植被等类,各植被类型都有其特有的优势种。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恢复地带性植被,构建出结构稳定、生态保护功能强、养护成本低、植物之间相生、具有良好自我更新能力的植物群落。在恢复地带性植被时,应大量种植演替成熟阶段的种、忽略先锋树种、首选乡土树种,构建乔、灌、草复合结构,抚育野生地被。
3.3 绿道中物种多样性的营建
除了植物多样性营建的必要性外,绿道中物种多样性还可以通过构建绿道网络来实现。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区域层次、可实施的城市绿道及宜人的区级绿道三个层次进行规划,并在各个层次上做到相互衔接和控制。
以深圳为例,基于对自然资源、游憩资源和历史资源分析评价,规划了两条经过深圳市的区域绿道,形成 “一横、两片”的结构,主线总长度约300km。通过规划建设城市绿道和区级绿道,完善深圳市绿道网结构。服务范围涵盖特区的6个区,串联深圳重要的公园,实现公园网络的连通与衔接。形成了关注生态功能和物种多样性、游憩功能与文化功能并重的多功能绿道网络规划。其中深圳示范段之一的大运支线段南起仙湖植物园北门,北接大运中心。仙湖植物园近万亩用地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自然植被恢复良好,近六成为生态保护林地,其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外貌终年常绿,结构复杂。经过近十年多的严格保护、管理,至今已恢复为有一定结构森林植被、林冠连续,外貌终年常绿,藤本植物比较丰富,野生动物的种类逐渐增多,规划开辟恢复深圳地带性原生植被保育保护区、深圳地区垂直生态植被景观保护区,成为科普游览的园地。仙湖植物园从荒山到景观和物种多样性的良好恢复与综合性公园游憩系统的建立,其实践过程为绿道建设提供了一个标杆与榜样。仙湖植物园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实现景观多样性与生态效益应成为绿道建设的首要任务与出发点,在绿道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注重生态保护与维护,加强恢复乡土地带性植物群落,致力营造地区特色的生物多样性; 运用各种生态化技术手段, 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能源的提高、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绿色施工方法。
4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实践大都专注于绿化隔离带和单个公园的建设,城市绿地呈现“点状”“斑块状”,在线性空间和绿化方面缺少系统的实践。绿道作为近来的热点词汇,逐渐引起国内城市建设者们的重视,然而绿道中的物种多样性方面的研究甚少。随着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栖息地破碎化和数量的剧减已经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本文从绿道中物种多样性的营建方面入手,试图从另一角度阐释绿道建设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9):3108-3116.
[2] 朱强,刘海龙.绿色通道规划研究进展评述[J].城市问题,2006(5)11-16.
[3] 李昌浩,朱晓东.国外绿色通道建设进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3):34-39.
[4] 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3):24-27.
生态多样性的价值范文6
1.1生态景观综合因子调查根据我国森林资源相关质量等级的评定标准,可以将生态景观综合调查因子主要内容归纳为景观质量评价因子、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开发条件评价因子。以森林生态景观综合因子调查为例,内容如:地文、水文、天象、生物、人文资源的评价(典型度、自然度、吸引度、多样度、科学性)及其等级,相关组合和旅游特色的评价;大气、水质、土壤质量,空气负离子、空气细菌含量,公园面积、区域条件、交通、基础设施、适游期等。固碳作用。对森林固碳效益的测度分两个部分:年积累量和现存储量。固碳作用的具体测算也分为两部分:①要测算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固碳总量;②要考察其释氧总量。对两部分的评估值加和方为森林的固碳作用总经济效益。
1.2生态景观综合评分及分级通过蒸发量、森林固碳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效应来测定被评估森林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也可采用机会成本法,即通过对地形相似地区为维持与本地区相似的气候环境所付出的成本来测算被评估森林对气候调节的经济效益。依据生态景观综合因子调查,参照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对各项指标的评价等级进行数量化,依据数据化得分值确定评估区生态景观资源质量等级,从而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其经济价值的确定,采用机会成本法:通过对每种动物的生活密度、人工饲养成本、成长周期等数据的计算得出被评估森林维护物种生存降低的人工支出,再考察被评估森林物种多样性情况对其进行折现,可得因被评估森林存在降低人类维持生态多样性的成本,即森林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森林资产核查方法
2.1传统的资产核查方法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要求,有效的森林资产清单应依据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林业部门建立并逐年更新至当年的档案资料编制。因此,森林资产核查方法可采用抽样控制法、小班抽查法、全面核查法。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完成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重点将转向以林农为主体的小范围资产评估,在生产实践中全面核查法将广泛使。
2.2新形势下森林资产核查方法新形势下森林资产核查方法是在传统方式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对生态和社会效能的核查。如植物生物量、植物贮光能系数、土壤侵蚀情况、土壤理化相关数据、森林调蓄相关数据、森林旅游相关数据等,以及风景等级评定相关的核查内容,如森林景观质量、环境质量、开发条件等相关资料。在评估调查范围内,新增森林资产核查内容存在以下特点:核查内容不可能全部小班同时存在,小班内分布情况不均衡,部分因子没必要全部核查。针对此特点,资产核查方法也应作出相应变化,除传统资产核查方法外,设置调查样点和布设踏查线路等典型调查是非常必要的。样点核查内容主要有:大气、地面水、土壤、负离子、空气细菌、土层厚度、枯枝落叶厚度等。线路踏查的核查内容主要有:景观资源质量、环境质量、土壤侵蚀类型等。
3森林资产价值评估
3.1生态效能价值森林景观资源在环境、生态和美学上都有极高价值。森林景观属公共商品,没有交换市场,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核算,或采用模拟市场价格进行核算。评估依据森林生态小班资产明细统计内容、评估时期各种生态效能单位价值、评估时期资本化率、其它相关部门资料调查数据,按照国内外评价森林生态价值的流行方法,可测算“政府层面”森林生态价值,视具体项目评估此价值可同林木商品价值同时计入林木价值。以生态损失评估为例,其生态效能“政府层面”评估结果如:森林吸碳、放氧、保土保肥、调蓄、贮能、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灾、生态旅游等价值。
3.2社会效能价值该指标测定应通过对被评估森林的科研贡献大小折算成经济效益,对其折现并加总即可得被评估森林的教学科研价值。对相关科研成果的统计工作可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等方式进行。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生态旅游方面。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娱乐和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渴望亲近自然,调节紧张的工作节奏,舒缓心情,使身心放松。对该指标的测定可直接通过其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所获得的营利收入确定森林资源资产的收益能力,对其折现求和,即被评估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