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1

b.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示例

课题:

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手段:

讲授、实验

教具:

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三、分子的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

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

讲解、举例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

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师解释原因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教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

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作业: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2

(喀什市第九中学化学教研组新疆喀什844000 )

【摘要】新课程体系实施后,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信息源,课堂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学生可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在网上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以较好地掌握教材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重新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已是势在必行。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是新课程理念及体系有效实施的保证。通过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初中化学

一、 丰富感性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注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于一体,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直观形象地感性材料,其生动性、趣味性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碳的单质》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弹出一幅郑板桥的古字画,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字画为什么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动机,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紧接着放映画面: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外面堆积着好多的煤。人们用烧焦的木桩往坝梁上栽,边上闪烁一根普通木桩在泥土中腐烂的情形。学生们在观赏中情不自禁的脱颖而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有心想去探究,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此外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通过播放“死狗洞”flash,激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而狗却倒地的现象,从而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学完后再回过去回答死狗洞的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一个小动画可以让大家情绪高涨,很显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微观粒子,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感知能力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粒子观的初步建立必须在化学微观教学中体现出来。像在《物质构成微粒》,由于微观粒子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仅凭口语和课本上几张图片,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为了能让学生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和核外电子情况,我下载了《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等小课件。首先简介“视觉暂留”现象及其在电影及动画制作中的运用;从而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物质各种不同速率下的视觉印象,认识并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其描述的方法。

还有在讲分子运动时,说到湿衣服晒干的过程,无法通过实验真实反映其变化过程,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水分子从衣服上慢慢运动出来,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最后湿衣服变成了干衣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而且也了解了分子运动规律与温度的关系。

百闻不如一见,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展示,可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三. 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反应时间长的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做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教学中,不仅要考虑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可能发生爆炸的问题,还要考虑尾气处理及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氧化碳泄漏的问题,运用课件来完成本实验,学生通常能注意到不同操作带来的不同后果,从在,而强化安全意识,认识到按操作规程完成实验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

1.放大实验现象:很多演示实验教师在讲台上做,只有前面部分同学能观察到,致使很多学生不容易观察到一些实验细节。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把实物放大,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如产生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实验现象,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激发兴趣 教学策略

人们都知道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物理教学而言,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持久把握、不断深入探究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始终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教师是权威不能冒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着、服从者”的思维与做法。我们在校园里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他(她)所教的科目,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进而厌烦他(她)所教的科目。那么你想使你的学生努力学习你这门课程,使他们对你教的课程保持积极性和兴趣,那你首先要成为学生所爱戴的人,因为在学生眼里,教师与所教的学科是不可分的,教师是学科的人格化,因此必须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老师。应该做到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师生关系和谐友善。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产生是要双方在共同生活、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良好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兴趣的提高。一堂生动而幽默的物理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心情中接受和理解新知识。例如,在讲解固体、液体、气体分子运动状态时,由于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学生很难理解这三种不同状态的分子运动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在课堂上打比喻:你们每个同学都像一个分子,在上课时学生不能随意走动,只能在座位上有一些学习的小动作,这种情形就和固体的分子运动相似。课间同学们的活动范围增大了,但还受限制在校园内,这种情形就像液体的分子运动状态。周末放学每位学生都可以回家,四面八方都可走,他们活动的范围很大,这就像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学生都表现出理解和认识,事半功倍。

二、注重实验教学,通过鲜明、清晰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物理是最具科学性的学科,每一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在物理新课实验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显著。例如:在演示阿基米德原理时,课前应认真选择好精密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使弹簧测力计所挂的石块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时的读数显著,另外,选取的石块大小要合适,既能放进溢水杯,又能排出更多的水。由于我课前精心准备,实验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易使学生信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新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各栏目

新课程的物理教材设置了走进实验室、物理学史、课外阅读材料、生活小知识,当代先进科技知识等栏目。课本的插图形象逼真贴切实际生活,并利用很多的彩图代替繁杂的文字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因。

如新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栏目,分别介绍了多彩的阳光,没打击的音叉也会震动,神奇的魔镜,冒着仙境白烟的试管(干冰)等实验展示了自然界中震撼人心的神奇;用吹不掉的乒乓球、折断的筷子、上升的试管、大气压现象等试验展示了人类生活中充满智慧的神奇,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如物理学史事栏目,用极其生动有趣的故事给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科的发展史,讲述了牛顿、法拉第、伽利略等物理学家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斗争中,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机和兴趣。这些事迹也为物理教学融入德育内容提供了接合点,使学生把努力学好物理知识作为一种自觉行动。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4

关键词:化学;和谐课堂;实验教学

一、教材中几个实验的注意事项

1.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

“同学们,课后每人准备一支蜡烛,明天上课时我们要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燃烧有什么可观察的呢?”下面有几个同学这样说到。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观察,那么老师在本节课就一定要做好引导,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如何准确地表述出来”。这是教材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会学生这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是今后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石。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第一单元课题1学习“化学变化”时,涉及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教材第3页),课题3学习“给物质加热”这一基本实验操作时也涉及到此反应(教材第21页),只要认真阅读教材就会发现:前者是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后者却是将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教材中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结合这两个实验的目的,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才知道,第一个实验只是为了验证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因此顺序可以互换;而第二个实验是为了观察两者反应后生成的Cu(OH)2在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若硫酸铜溶液过量,生成的CuSO4・Cu(OH)2加热时很难分解,因此只能将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二、用好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1.反复无常

向无色酚酞试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试液变红色,加入盐酸逐渐变为无色,再加氢氧化钠溶液又变为红色……该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且充满神奇色彩,因此作为绪言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好的选择。

2.铁树开花

此实验的原理是用酚酞试液与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作用显红色,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微观知识。

3.吞吐鹌鹑蛋实验

学习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在三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搅拌使其溶解,然后将一个瓶口放有鹌鹑蛋的烧瓶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鹌鹑蛋无明显变化,在盛有硝酸铵溶液的烧杯中鹌鹑蛋被吸入,而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鹌鹑蛋又被吐出来,学生在感叹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便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得出这几种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情况。

三、指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分子运动实验

将红墨水分别滴入盛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这样做除了可以得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结论之外,还能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2.自制简易净水器

学生在家中自己烧制木炭,根据所学净水原理设计简易的净水器,并在班内展评,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其积极性。

3.自制泡沫灭火器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5

例1(2007年广东省韶关市中考题)我们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这就是焦耳定律,用公式可表达为:Q=I2Rt.爱动脑筋的小明在探究这个问题时,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只连接一次电路就完成了实验探究.他的方法是用电阻丝(其中R甲≠R乙)给烧瓶中的煤油(煤油质量相同)加热,然后观察煤油在插入密封烧瓶里的玻璃管中上升的高度,就可以对比电阻丝放热的多少.请你仔细观察小明设计的实验电路,并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应该对比两个烧瓶中煤油柱上升的高度,而这两个烧瓶中电阻丝阻值应该。

(2)探究电热的多少与电阻的关系,应该对比两个烧瓶中煤油柱上升的高度。

(3)有许多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即为焦耳定律,请举两个例子。

分析和解小明所设计的实验采用了转化法和控制变量法。

电阻丝产生电热的多少无法直接测量和比较,利用电流产生的热量加热煤油,观察煤油在插入密封烧瓶里的玻璃管中上升的高度,这样就将电阻丝放热的多少的比较转化成了煤油上升高度的比较。

在图中,甲、乙两个电阻丝串联在同一支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不同,二者电阻不同,可以探究电热的多少与电阻的关系;欲探究电热的多少与电流的关系,需要在电阻相同的情况下,电流不同,丙电阻丝位于另一支路中,能满足电流与甲或乙不同这一条件,取甲、丙(或者乙丙)为研究对象,使它们电阻相等即可。

参考答案(1)甲丙或乙丙,相等;(2)甲、乙;(3)电饭锅,电热毯,电暖炉等。

点评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都是在探究实验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是指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将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或不易直接观测的问题(如本题中产生热的多少)可以通过它对其他物体的作用而转化成可以直接观测的现象(如煤油在玻璃管内上升的高度),这种方法叫转化法。

例2(2007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题) 小明要用图2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其中瓶内电阻丝的长度、粗细都相同。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把电路连接完整。

(2)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不易直接测量。因此,在这个实验中是通过 显示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的。象这种用能直接观测的量来显示不易直接观测的量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经常用到,请你列举一例:。

(3)在这个实验中,除了控制电压一定外,还要控制的量有。

(4)在这个实验中,若两个电阻丝的通电时间相同,则瓶内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多。

分析和解 (1)电路连接如图3所示。

(2)在这个实验中是通过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多少来显示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的。物理学这种用能直接观测的量来显示不易直接观测的量的方法叫“转换法”。这种方法在物理学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如:

①研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时,用乒乓球的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

②研究分子运动时,用固体、液体、气体的扩散(或生活、自然中的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③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用相同的蜡烛找像的位置。

(3)在这个实验中,除了控制电压一定外,还要控制的量有两瓶内煤油的质量,通电时间等。

(4)若两个电阻丝的通电时间相同,因在长度、粗细都相同的情况下铜丝的电阻小,根据 可知甲瓶内的水吸收的热量较多,所以甲瓶内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多。

参考答案(1) 如 图3所示。⑵ 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多少。研究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时,用乒乓球的振动显示音叉的振动;或研究分子运动时,用固体、液体、气体的扩散推测分子的热运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用相同的蜡烛找像的位置等。只要符合转换法即可。 (3) 两瓶内煤油的质量,通电时间等。只要答出这两个量即可。 (4)甲。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了“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这两种方法在各地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同学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来逐步提高对这两种方法的认识与理解。

分子运动现象探究范文6

关键词:兴趣;初中化学;实验

一、让化学课本知识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课本上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去证明课本知识。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课堂上有一些知识比较抽象难懂,让学生难以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定义和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得抽象难懂的知识变的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针对这一情况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要把这个知识点变得直观化就要想想我们实际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实例。教师首先准备一碗蚕豆和一碗小米然后混合后看看与原来的体积是不是一样。这个时候学生回答不一样,通过解释其原因学生就能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也就理解了酒精和水混合是由于小分子进入大分子间隙使体积小于200mL。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据此提问学生,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因势利导,从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这样可以更好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语言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其中教师讲课时如果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既显得诙谐、风趣又不乏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那么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的。如在讲到分子间有间隔时,分子的间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很难理解。我就将一个苹果看作一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颗芝麻看作另一种物质的一个分子,那么一筐苹果和一筐芝麻混在一起还有两筐吗?学生当然知道没有两筐,是因为芝麻填满了苹果间的间隙。分子也是这样,同样道理,在学习分子运动速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时若直接告诉学生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就快,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就慢,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很难记住。我就举了一个例子:甲乙两个人,甲是个大胖子二百多斤,而乙是个瘦子一百多斤,这两个人哪个跑得快,哪个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胖子慢,瘦子快。我接着讲质量大的分子运动速度慢、质量小的分子运动速度快相对分子质量和质量成正比。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就快,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分子的运动速度就慢。在学习地壳中元素含量时按氧硅铝铁钙的由多到少的顺序记住但是很容易忘,我就利用谐音“养闺女贴心”,学生大笑,很快就记住了。

三、上好第一节化学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而初中化学又是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的,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要上好第一堂课,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激发兴趣、树立信念,而不是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堂课的主要程序如下:先是制造趣味,即做几个实验让学生急切想知道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达到让学生认为化学“好玩儿”,想学化学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当学生知道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后自己还可以动手做实验时,学生会更加兴奋。然后,教师利用课本中的实验,通过分析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这时再简单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以激励学生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