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国际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63-2
1 概述
京津冀及其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内率先发展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一直显得缓慢滞后。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北省也一直在研究谋划如何借助环京津、环渤海地区特别是环京津的优势来发展自己,近些年虽有突破,也收到一定成效,但河北省在环京津这一区位优势总体上发挥并不充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的重要讲话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不仅是疏解北京作为首都功能、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的需要,更是我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给我省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积极影响。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挥优势,挖掘潜能,科学定位,准确把握发展大势、谋划改革,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已成为城市管理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更是如此。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内外市场全面融合,到我国来发展投资的跨国公司和跨国项目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我国的很多商业投资项目也随着运作经营方式的不断成熟而逐步进入国际市场,项目运作和管理的国际化正日渐成为我国众多企业追逐的趋势和潮流,也正因为此,项目运作和管理就被空前提升到知识经济的层面,而逐渐成为一项高知识、高技能的活动。当前随着建筑项目管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工程项目的日趋扩大,城市的工程项目管理逐渐呈现出集成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走向趋势,尤其是集成化的特征日益彰显,需要城市管理者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的内容及企业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集成,顾名思义就是集合各方所成,集中各方力量,以适应项目参与各方的需要,提高企业的整体协调程度,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增值,最终实现整个企业管理效益的提高。因此,集成化已越来越成为当前现代建设工程项目运作和管理的主要趋势,很多企业不仅将集成化运用到项目工程的工期和造价,还将之运用到质量、安全以及工程环境等各要素,使项目组织管理日益趋于一体化。
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及发展趋势
集成化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包括纵向管理集成、横向管理集成和全面一体化管理三个方面。
2.1 项目进展阶段的纵向管理集成,即项目全寿命期管理
现在,企业建设工程项目规模日趋庞大,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项目的运作管理无论是研究策划还是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维护都要致力于一体化,既要为项目工程全程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与服务,也要提升工程项目的全寿命期限,获得更大利润,这就给项目管理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进展阶段的纵向管理集成是指运用纵向视角,将集成化管理的思想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项目策划、建设实施及运营维护进行整合,并努力在管理目标、组织手段等方面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集成化管理系统,从而达成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体功能优化,以缩短建设工期,减少投资风险。它主要包括目标系统、组织系统、信息系统几个方面。目标系统重点着眼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对上的贡献率,包括项目工程的基本目标、运营目标、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与环境的协调度、参与当地城市建设的参与度等。组织系统则立足在企业与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企业项目的成功和增值为共同目标,以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以合作合同为法律依据,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集成,最大程度地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信息系统是企业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平台为项目所有参与方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与所有参与方的信息共享,以完成共同决策,高效快速推动项目成功和增值。
2.2 项目管理的横向集成,即项目全要素成本管理
横向集成是对项目建造成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社会成本这些横向要素进行集成管理。关于项目工期成本这一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建设工程项目建造成本的两大部分,因为进度计划方案不同,所对应的总工期和总成本也随之不同。其中直接成本会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增加,而间接成本则会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减少。所以为了对项目工期成本进行控制,需要提前做出多种工期进度计划方案,以便于从中找出项目总成本最低的工期方案进行适当安排。项目质量成本是针对项目工程的质量水平而言,包括控制成本、损失成本及特定情况下的外部质量成本,这三者之间存在相应的关系,当项目工程质量水平较低时,项目工程的损失成本也较高,而随着项目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损失成本就相应逐步下降。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当项目工程的质量水平较低时,那么工程项目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也比较低。而随着项目工程质量水平的逐步提高,工程项目的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就会相应的逐渐增加。因此,为使项目工程质量水平提高,很多企业都采取了前沿高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与检验手段,尽量做到使控制成本增加,内外部损失减少,从而使质量总成本达到最佳。
2.3 全面一体化管理集成体系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目前我国日趋普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满足这一发展趋势的最佳方法和手段就是实施全面一体化管理集成体系,即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标准为核心,以全面质量一体化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集成管理,最终达到使顾客及员工、相关方都满意且获益良多。
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总是被割裂,多为分散式的单一的直线管理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项目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那么,企业应对建设工程项目做怎样的集成化管理呢?我认为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应更多渗透“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甚至“五位一体”的管理理念,市场经营理念要进一步转变,并逐步建立健全项目工程的管理体系,采用优质高效的项目工程管理手段和方法,在项目咨询、工程设计、招标、造价咨询和工程监理等程序上为业主提供最大限度的项目工程管理服务,努力去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把项目工程的管理从阶段性管理延展为全寿命期管理,从项目目标的分散式单一管理延展为综合式的统一管理,从项目目标的定性管理延展为定量管理,从各自为战的单一的项目管理软件延展为统一的项目信息平台,从追求单一的质量管理延展为追求统一高效的绩效管理,不断提升项目工程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全面考虑到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工期、环境、安全等要素开展项目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参建各方建立统一的项目信息平台,为项目工程的运营维护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并通过国内外并购、重组、联合等方式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工期成本优化、质量成本优化,促进企业与工程项目参建各方的协同合作,不断实施集成化的优化管理服务,完成企业既定的战略策划、经营结果和社会责任,实现工程质量的卓越管理,以满足并不断超越各方对企业项目工程的期待。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2
关键字:工程管理 创新 应用与发展
建筑工程项目是组织实现项目目标的管理过程工作,其意义在于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效计划、组织、控制、实现项目管理的目的,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系统管理方法。这个目标可以使组织阶段性计划(如年度经营管理计划)规定,也可以是批准的《项目可行性报告》规定。项目目标的实现,可以是房地产企业组织的管理行为,也可以是项目管理组织的行为。建设项目管理就目的的实现过程来讲,公司是项目启动组织,是做项目立项和项目设想的,是规划项目目标的,是为项目提供资源支持和技术服务的组织;项目是将设计变成成品并将产品变成商品进而变成利润的组织。是启动和实施、领导和被领导、服务支持预备服务与支持、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项目部形式的管理组织属于公司直属,项目公司形式则是相对对立的、有独立经营权的“法人”组织。项目管理过程中启动组织与实施组织之间的职能,职责划分,应根据公司组织结构确定,项目主要管理人员的选择,项目管理模式的选定,公司向项目提供什么资源、公司层面职能部门或者叫中心与项目部或是项目公司的职责划分,应该由公司决定,并体现在《项目管理规划》中。为更好地完成项目,公司必须对项目管理组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控制性管理。
1.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的主要原因包括: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以前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要想企业在竞争中抢的先机,就必须要对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也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系,工程管理的多样性、系统性、综合性等特点也促使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主要有:
1)工程项目管理的多样性。项目管理有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它更注意实务,项目管理的工程必须结合自身项目特点的实际出发。由于项目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不同领域项目类型的差异性带来了项目管理多元化发展。因此,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工程项目,项目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类工程项目中,角色和层次的不同,例如在建筑工程中,投资者、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项目管理公司的项目管理差异很大;这就使得采用不同的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也会带来项目管理的差异。另外过去通常定位项目管理是以项目内的职能管理为主的,如工期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资源管理等。现在还要研究和解决企业项目的管理问题。
2)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界面划分问题。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它又是综合性的,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项目管理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除了要有工程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外,还应具有管理学、工程估计、工程经济学、工程合同和合同管理、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与工程项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尽管在项目管理组织中,上述领域的工作都由相关的专业人员承担,但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各种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职能工作之间越来越趋向于相互交叉,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2.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
2.1 调整管理理念,树立创新思想
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导向,只有树立创新的意识才能真正做好对工程管理理念的调整,实现建筑企业管理创新。想要转变管理理念实施创新,首先要管理者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了解市场最新动向,紧跟时代步伐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只有管理者拥有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推动和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在开拓思想、调整观念,加强管理力度的同时还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将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招收进来增加企业创新的能力,让管理创新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还要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培训,让每个基层员工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为工程管理创新提供一个优良的氛围,从而更好的保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实现创新。管理理念的调整、转变、创新能够直接影响工程管理的进行,强化管理工作,更加明确工程控制目标,处理好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实现优化配置在不影响每个目标的同时让整体目标最优。
2.2 改变、调整管理机构组织结构与机制
除了要转变管理思想,拥有创新意识以外,关键还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结构,建立一套现代化工程管理体制。新型的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应该首先要满足生产要求,符合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其次在组成管理机构时要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提高竞争能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最后就是要在配置齐全的基础上合理的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完整有效的工程管理制度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传统管理制度中责任分配不清,利益关系不明,制约能力不强,导致了管理效率低下。管理创新首先要制定各部门、各专业及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严格按站责任制,明确责权关系,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对出现安全、质量、经济等问题要给予经济行政或是法律方面的处罚,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在保证企业获得效益的同时在合同要求下控制施工工期、投资、质量等,与此同时要预防施工中的风险因素,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规避。
2.3 促进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管理技术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要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都是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建筑规模的扩大、施工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工程管理人员每天要对面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处理这些信息任务繁重。为此,加快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还要加快管理技术的调整变化以及创新,这样才能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的实现建筑项目的建设任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计算机软件处理信息数据和资源实时共享,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担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此外,建筑企业也可以利用网路手段对市场形势、经济动态、政策变动做到及时了解,做出相应调整;也可以获得国内外相关信息为管理技术更新创造良好条件。为了实现管理信息化、科技化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让管理人员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接受现代化管理的知识,拥有操作新型设备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创新。
3.结论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人们在不断提出许多新的理念,包括提倡多赢,照顾各方面的利益,鼓励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注意工程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另外,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期评价和管理方面,集成化管理方面,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方面,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方面都出现了许多的创新研究和应用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薛军.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实践与创新研究探讨[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10):283-284.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3
【关键词】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0前言
目前我国从业的监理工程师均接受监理理论和法律法规知识,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以及合同管理方面的学习并通过国家或地方的考试才允许执业。但是,相当多的监理工程师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知识仍然无法胜任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工作。监理人员的从业素质低,已经成为工程监理向全方位、全过程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应加强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引导监理工程师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发展,学习管理和合同知识,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促使其业务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1、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发展现状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影响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最大的阶段是项目的决策和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75%~95%主要在设计阶段完成,而在实施期仅占项目投资的可能性5%~35%;同时,建设项目的整体使用功能或全寿命费用的70%以上在设计阶段前已基本决定。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决策设计等前期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前期费用却基本决定了几乎全部随后的费用。由此可见,建设项目决策设计的前期阶段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何等重要。
建设工程监理作为我国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咨询单位,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质量、进度、投资的控制,安全、资料、信息的管理和协调建设、勘察设计及施工等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工程监理完全可以为建设单位(业主)在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招标、设备采购、施工监理、生产调试和竣工验收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协助建设单位(业主)实现项目投资的意图。
但是,通过本人在工程监理单位的实践或了解同行业的实际,大部分工程监理只是充当了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的作用,只有很少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监理单位部分参与了设计阶段或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工程技术人员懂技术的多,最多是在工程造价方面有所建树,鲜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更懂得建设程序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性人才;同时,监理单位在技术、经济专业人才方面的配备不够合理,难以为建设单位(业主)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服务。
2、高层建筑监理控制要点分析
2.1制定监理规划和细则
项目监理在接受高层建筑丁程监理后.首先应对工程监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以指导后面监理工作的具体的开展。监理规划和细则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切实实际的可行性,明确监理内容和方法,如抽样试验、旁站制度、工地巡视、签发指令文件的适用范围等,并突出工程的重难点。制定监理程序。规范施工单位的施工活动,对承包人和监理工程师的管理督查工作步骤进行统一。
2.2控制原材料质量
高层建筑上程巾使用的原材料质量也会对结构工程质量造成很大影响。监理人员要对钢材、木材、水泥等重要材料严格把关,做好材料计划、采购、运输、保管等工作。要优选货源,选择质量和信誉较好的供货厂商,在材料和构件运进施工现场之前。要检查其出厂合格证或材料化验单,并按要求进行外观和抽样检查,出现问题的坚持弃用,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抽样检查时.要严格按材料试验标准取样,控制好取样频数。对于主要结构部位的材料。应特别注意考察其规格、型号和性能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2.3控制测量精度
高层建筑的测量精度对其结构性能也有重大影响,监理人员必须对施工测量进行严格监督。首先应对施工单位所配备的测量人员的素质、资格进行审查,还应对工程的测量精度、使用的仪器等做出明确规定.对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复测验收。
2.4控制混凝工质量
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很重要。监理工程师应从厂家选择、原材料和砼配合比控制、砼浇筑现场、砼养护等方面进行监控,督促施工人员落实施工方案中的相关措施。
2.5控制主体结构施工质量
(1)梁、板、柱、墙砼施工。由于混凝土水泥用量大、坍落度大,再加上楼板的结构厚度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表面容易产生裂缝,对结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尽量避免楼板出现裂缝,出现裂缝也可采取“二振三搓,随养护随遮盖”的施工工艺方法来解决。墙、柱等也应控制好,不要出现麻面、蜂窝、露筋、烂根等现象。
(2)在实际过程中,监理与施工方争论较多的焦点问题之一是拆模时间,拆模过早,质量得不到保证,监理方有责任,拆模过晚,就会影响施工进度,施工单位受损。通常当上一层楼板正在浇筑砼时,就不应该拆除其下层的模板或支撑。在气温较低时还应隔两层。在拆模时,监理应要求施工方办拆模令并附同条件砼试压报告。
(3)监理人员要提前和甲方沟通好幕墙、金属雨蓬等较重要悬挂构件的设置问题,因为规范强调不主张用后置预埋件,它既不牢固,施工方还要做拉拔试验,加大了工作量。所以尽早确定预埋件大小和位置,监理人员提醒施工方提前预埋。在工程竣工之后,监理人员要做好竣工验收工作.对工程的隐蔽部位进行仔细检查,不留死角,出现问题可以要求施工方进行处理或返工,切实保障好高层建筑的结构质量。
3、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是工程监理发展新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现建设监理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还须进一步加强监理单位建设,实行混业经营。首先是加强监理人才建设,建立一批知识面宽、精通业务、责任心强、协调管理能力好、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才队伍。一靠培养、二靠引进,在大力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还应培训普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管理、融资和法律知识,增强专业技术人员一专多能的能力,以胜任工程咨询服务。二是以工程咨询为载体,把工程监理与前期工程咨询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单位经营管理水平。三是要把工程监理工作拓展到工程咨询业务上来,并加大业务宣传力度,拓宽监理单位业务服务范围。四是在在做好工程咨询监理的基础上,参照国外项目管理的经验,参与项目总承包或BT(BOT)项目等交钥匙工程,共同完成项目建设的全部任务,如英联邦国家的工料测量师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PM)等,充分发挥监理咨询的技术、信息和管理新优势,与设备制造商和土木工程承包商组成联合体,甚至可作为项目的发起人和策划者,为监理咨询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4、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监理行业的企业结构向综合性监理企业与专业性监理企业相结合、中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合理结构发展。按工作内容分,逐渐建立起承担全过程、全方位监理任务的综合性监理企业与能承担某一专业监理任务的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按工作阶段分,建立起能承担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理的大型监理企业与能承担某一阶段工程监理任务的中型监理企业和只提供旁站监理劳务的小型监理企业相结合的企业结构,从而使各类监理企业都能有适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4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21.2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 .1施工管理创新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
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只有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获得更多的效益。效益不仅仅指企业在某个工程项目中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企业在长远发展中的社会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开拓潜在市场。如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问题,进度拖后,那么对整个企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就是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创新,将先进的生产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施工过程中,减少各种工程事故的发生,同时,对工程进度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1.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需要建筑企业对施工管理进行创新。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要依靠市场,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人们的观念、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思想中的“等、靠、要”等思想必须通过创新清除。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肯定会面对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加强管理予以解决。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施工管理应该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工艺进步,机械更新换代,这些变化都需要通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来适应。
1.3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的文化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而言,一个有着良好文化品牌,在业内有着良好形象的公司通常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要想树立一个好的品牌,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建筑企业的施工管创新过程中,对企业的文化品牌自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
2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原则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原则是有需求才有市场,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动态多变,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和企业本身创造经济效益,这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的“根”。
(2)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创新思想和创新理念融入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创新有“魂”。
(3)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中,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熟悉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及时调整施工管理任务目标,同时应不断充实各级管理层,努力提高各级管理层的综合素养。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的一切近期目标都是使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和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努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远期目标是不断使管理模式适应当前生产,尤其是建筑工程施工的生产力的需要。
3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
(1)要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首先应使企业高层管理者具有创新管理的理念,并重视施工管理的创新,充分意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的必要性和创新的原则,使企业整体从高层管理到项目经理、施工现场负责人甚至到一线施工工人都具备创新意识,把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2)制定符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实际情况的创新方案,同时企业要有一定的远见,通过预计未来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预先制定创新方案,并有步骤地实施创新管理方法。
(3)坚持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体制创新。一般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都会在项目合同签订后组建项目部,应当将项目部公司化,建立起责任制度,明确项目部的责任和职责所在,使项目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还应建立项目部的财政制度,提高项目部的资金运作效率和承担资金决策风险。
4如何评判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具有创新性
4.1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模式创新的第一个标准就看其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任何科学模式的发展都会更加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也能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制在曾经的工程建设管理中也发挥了效能,但是并不代表能适应今后任何一个时期的工程建设。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了,推动了生产关系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那么,也推动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要想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要以是否适应当前的生产力为标准,适应当前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科学的、先进的改变,这种创新就是值得肯定的,反之,不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甚至阻碍当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的创新是不得肯定的,也是没有实质的创新,不能发挥其效果的创新,是失败的创新。
4.2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
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创新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创新也需要市场的检验。现今,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工程质量达不到要求,工程进度滞后等,不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就不能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就会被市场淘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涵盖很多方面,在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改进与创新,只有管理体系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并且这种创新被市场接受与认可,才是成功的创新。从市场的角度看,项目应进一步延伸到市场,不但要从市场中来,整个监督与执行过程都要在市场中进行。不要像现在,只有工程的招投标环节在市场中进行,而一旦某个企业中标,其行为就只能按合约进行控制了。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5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城市管理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实现城市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统一起来。
一、要坚持以城市发展为中心。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宏观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和空间。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必须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长远战略目标,牢固树立“抓城市管理就是抓生产力、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立足增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实现市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既要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就业、谋生等问题。以人为本,要求大到城市规划、道路建设,小到拆迁安置、公厕建设,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重大事项要通过事前公示、开听证会、网上讨论等各种形式,广泛听取市民的意见。日常管理要体现人性化、亲情化。要把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践行城市管理、服务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总之,城市管理要时时处处事事体现人本理念。
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范文6
论文关键词:软件危机;构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中间件
1软件工程的出现
1.1软件危机
20世纪中期,计算机刚被从军用领域转向民用领域使用,那时编写程序的工作被视同为艺术家的创作。当时的计算机硬件非常昂贵,编程人员追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处理器能力和存储器空间约束下,编写出执行速度快、体积小的程序。程序中充满了各种各样让人迷惑的技巧。这时的软件生产非常依赖于开发人员的聪明才智。
到了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得到较大扩展,对软件系统的需求和软件自身的复杂度急剧上升,传统的开发方法无法适应用户在质量、效率等方面对软件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软件危机”。
为解决这个问题,1968年NATO会议上首次提出“软件工程”(SotfwraeEngineeirng)的概念,提出把软件开发从“艺术”和“个体行为”向“工程”和“群体协同工作”转化。其基本思想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照预算和进度,实现满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从此也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软件工程。
迄今为之,为了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软件工程界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方法、语言和工具,解决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但是,由于软件固有的复杂性、易变性和不可见性,软件开发周期长、代价高和质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IEEE在2002年发表的报告指出,即使是IT产业最发达的美国,在2001年美国本土公司开发的软件产品中平均每1000行代码中有0.37个错误,对于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这个比例更高。
1.2软件与其他产品的差异
软件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它的载体,而真正具有意义的是载体上的计算机或信息。
软件既不同于通常的精神产品,也不同于常见的物质产品。作家的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没有使用价值却可以供人阅读欣赏。若把软件也看成是一种作品,却发现其价值在于供人们使用,无人喜欢读它的源代码。
软件也与传统的工业产品不同。工业产品在设计好之后,主要的成本是原材料成本、生产过程的开销等,但生产任何软件的主要成本是设计、实现软件时的成本,以及软件投入使用后的维护成本,在生产线上制造软件的成本非常低。用户购买某种商品后,就拥有了该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是用户买来的软件却只拥有它的有限“使用权”。工业产品会随着使用而磨损、报废,但软件在使用过程不会有任何磨损,在相同的硬件条件下用户1年前使用的软件和5年后使用该软件无任何差别。传统的工业产品在车间里生产,生产过程可见、可触摸,也容易衡量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进展。可是软件的开发过程在人的大脑里,很难度量其进度。
所谓的“软件工程”就是要这种过程“可视化”、“定量化”,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变成看得见的“文档”或者其他看得见的东西。
2软件工程方法和技术
30多年来,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尽管目前离彻底解决“软件危机”还有相当的差距(对是否能彻底解决目前也存在争议),但软件工程的方法对软件产业的发展还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面向对象语言和方法、软件过程及软件过程改善研究等一系列成果,并应用到实践中。目前软件工程中主要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分成技术和管理两类。
2.1技术的角度
主要包括:软件开发范型、软件设计方法。软件开发范型关注软件工程的方向,即如何才是正确的编写满足需求的软件;软件设计方法关注软件工程的“途径”,即研究怎样完成从高层概念模型到低层概念模型的映射。
软件工程理论在实践中应用时重点放在软件复用上。参考目前成熟的工业产品的开发模式,软件复用可以在软件开发中避免重复劳动,它以已有的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过去开发应用系统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将开发的重点集中于新应用的特有构成成分上。通过使用软件复用技术,开发应用系统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开发成果,消除软件生命周期中的许多重复劳动,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同时,复用高质量的已有成果,可以避免重新开发时引入的错误,从而提高软件质量。
实现软件复用的关键技术包括软件构件技术(softwarecomponenttechnology)、领域工程(domainen—gineering)、软件体系结构(softwarearchitecture)等。
软件构件是指应用系统中可以明确辨识的构成成分,可复用构件是指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可复用价值的构件。目前,构件的概念即包括源代码,也包括需求、需求规约、系统和软件的体系结构、文档、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数据以及其他对开发活动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称为可复用软件构件。软件构件技术是支持软件复用的核心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有目的的进行构件生产和从已有系统中挖掘提取构件;构件的本质特征及构件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如何描述构件;如何对构件进行分类、组织及检索等。
研究实践表明,由于某个特定领域需要的软件具有相似的需求,因此软件复用在特定领域内更容易获得成功,由此出现了领域工程。领域工程是为一组相似或相近系统的应用工程建立基本能力和必备基础的过程,它涵盖了建立可复用软件构件的所有活动。包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在内的许多研究机构已经提出了一些领域分析方法。
如果软件复用仅停留在代码阶段,开发人员得到的好处是有限的。软件体系结构技术使软件复用从代码复用发展到设计复用和过程复用。在建筑工程领域人们用体系结构表达建筑的整体结构,软件工程研究中引人体系结构这个术语,其核心内容是软件系统的结构,它包括如下一些实体:构件、构件之间的交互关系、限制、构件和连接件构成的拓扑结构、设计原则与指导方针。
2.2工程管理的角度
参考其他成熟工程领域中的做法,软件工程也研究管理学理论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软件项目管理方法抛弃了以前个人的作坊式开发方式,根据管理科学的理论,结合软件产品开发的实际,保证工程化系统开发方法的顺利实施。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软件管理方法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文档等进行分析管理和控制。进行软件项目管理有利于将开发人员的个人开发能力转化成企业的开发能力,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越高,表明这个企业的软件生产越趋向于成熟,其开发风险也越小。软件项目管理已经是公认的软件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根据在前面提到的软件与其他产品的区别,软件项目管理具有一些与其他项目管理不同的特性软件项目管理中遵循着一些原则,例如:软件项目中需要平衡需求、资源、工期、质量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大规模的项目要拆分成几个小项目,从而减小项目的管理风险,并且使目标具体明确;依靠一套规范的过程来实时控制项目进度,并确保项目经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项目具有很高的可见度;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制订不同的项目管理的方针政策;合理控制项目组的规模控制原则;有效的积累知识,做到人员的专业化培养。
目前在软件项目管理方面有国际标准化组织专门为软件行业定制的ISO9003标准,它给出了衡量软件质量的准则;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的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则提供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软件研发项目管理的方法。
3软件工程的新发展
20世纪末开始流行的Internet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球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了一个资源丰富的计算平台,未来如何在Internet平台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巨型的、高效的、可信的虚拟环境,使所有资源能够高效、可信地为所有用户服务,成为软件技术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