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的发展现状

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电子商务;手机银行;通信技术;金融系统。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着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 banking 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1 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 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3 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4 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2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3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金。手机银行技术发展浅析[j].聚焦专家视点,2010.3.

张应丰。手机银行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电脑,2010.5.

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

一、中国影子银行及其发展现状

1.影子银行定义

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PaulMcCulley最早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有银行之实、无银行之名”的金融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其定义为“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包括实体及活动)”。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更加准确把握了影子银行的融资特征。当前,在银行表外,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存在着三类主要融资形式,一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等提供的贷款;三是民间借贷。

2.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对于我国的影子银行的具体规模,目前还没有一个同一的精确统计。通过对国内广义影子银行所发行的各类产品或机构规模进行加总,部分研究粗略统计目前已有20-30万亿的规模。由于影子银行各组成部分的资金在来源、流向和运用上存在着相互的交叉,通过对影子银行所发行的产品进行简单加总来统计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必然存在着重叠计算,可能高估了实际规模。如果从狭义的社会融资总量去估计影子银行规模,又会对其造成低估。因此实际的影子银行规模大约介于宽泛统计和社会融资总量口径规模之间,预计可达15-20万亿之间某规模数。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分析

影子银行除带来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风险外,还涉及到资金投向的先天不足、金融中介的流动性风险,这些风险都将最终转嫁到投资者身上。

1.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的信用链/资金链比常规银行信贷更长、更复杂,影子银行资金链在从最初的资金提供方流向最终的资金需求方的过程中,有几个环节可能发生资金链风险:首先,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将要承担市场波动及最终兑付风险。其次,金融中介再发售理财产品,而后进行投资时会承担资金期限结构转换的风险。最后,在资金使用方面,企业会承担资金投向风险,这就涉及到资金的投向领域和最终的回报率问题。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哪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资金链的断裂,给金融系统的稳定构成威胁。

2.国内影子银行的资金投向分布先天不足

以信托投资为例,其资金投向主要是地方政府、房地产、基础设施、煤矿、中小企业等受到信贷控制或经济薄弱领域。

2011年,信托资金主要流向房地产,而当年后为了控制房价过快增长,房地产政策从紧引发了市场担忧;2012年信托资金又大量流向基础设施和工商企业。投向基础设施的信托理财产品的主要题材是“政信合作”,这些资金流向了保障房建设、城市建设等政策性项目。2012年三季度末“政信合作”规模比年初增长1367亿元,接近同期城投企业发债约一半规模,而地方基建项目的偿债来源主要是土地变现,而土地出让与房地产业联系紧密,房产政策从紧导致土地需求下降,使得2011年以来地方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长持续回落、2012年出现了负增长,地方基建融资未来偿债压力正加大。投向工商企业中的信托资金有较大一部分投在了中小型企业,2012年三季度末信托这一投向规模已不断攀升至约1.5万亿,全年新增约5500亿,超出历史同期增长。然而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清产倒闭的可能性也高,一旦其经营出现危机,偿债也就不可能了。种种分析表明:影子银行的资金投向存在先天不足。

3.最终投资者风险:风险收益难合理匹配

各种风险最终还是要转到投资者身上,如2011—2012年各地民间信贷跑路事件,2012年底华夏理财产品违约事件等。从风险和收益角度来分析投资者的风险:近几年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在9%—11%之间,明显高于同期银行存贷款利率,但是,出售这些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贷给中小企业所要求的回报率在15%—17%之间,又远高于资金投资者的回报率,中间的差价收益被金融中介机构拿走。这就造成投资者对风险的低估或者说是认识不清晰。

三、政府对待影子银行的正确态度以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信贷不足和中国利率逐步市场化的显示条件下,影子银行具有连接资本市场和存贷款市场的中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投融资之间的资金缺口。所以,从这方面讲中国影子银行仍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服务者,是信贷扩张的需要。如果能引导影子银行成为间接融资的合法渠道,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则更有利于金融体统的稳定发展。

所以,对于如何使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成为金融改革成果,防止出现庞氏骗局,笔者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1.增加国债发行规模来替代地方政府通过影子银行融资。影子银行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与地方政府相关的企业,而且其信托对地方政府的贷款利率普遍在10%以上,这种高利率贷款需要地方政府有可靠的财政收入支持,一旦地方政府出现财务困境,无法偿还其贷款,这样的无风险收益率神话显然不能维持,这部分贷款最后要转嫁到中央政府头上。与其这样,不如中央政府加大国债的发行数量,将集合的资金用来支持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事业,还能从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降级融资成本。当然这一操作对中央政府在基建项目的甄别和预算硬约束机制要严格把关。

2.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从根本上讲,影子银行的产生是弥补市场融资缺口的需要。由于传统银行受到严格的管制,限制了其信贷规模的扩张和利率的市场化。而市场上很多企业要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从银行无法获得贷款,只能另辟蹊径,寻求高利率的影子银行来为其提供资金。所以从根本上解决影子银行的产生根源就要让利率逐步市场化,消除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间的利率差。

3.加强影子银行的监控,建立银行系统与非银行金融系统间的防火墙。对银行内的影子银行业务(如理财产品)与银行外非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如信托、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区别处理。整顿影子银行中的高利率、高风险领域。对民间信贷的风险要设定一定的容忍度。从过去重“堵”转向重“疏”,强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建立,让“影子”走出灰色地带,在阳光下运行。(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彦华.影子银行监管是“疏”还是“堵”?.小康(财智).2013.02

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SWOT分析;宿迁;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73—02

引言

随着宿迁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这里指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发展所形成的“鲶鱼效应”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竞争,也注入了活力。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求得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包括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在内的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同样,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推动宿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国情,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实际的发展思路,健康、稳定地发展,越来越对宿迁市地方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通过对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苏州银行等宿迁市地区代表性中小商业银行的调研,本文将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逐一阐述。

(一)优势:Strengths

1.资金质量高

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宿迁市以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份额占宿迁市市场的整体份额较小,但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大多优于国有商业银行,比大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可为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更有利的资金保障,日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宿迁中小企业的认可,当下也有不少的宿迁市地方企业愿意选择中小银行作为其经营发展的有利资金平台。

2.体制较新

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宿迁市银行业的主体,受产权制度的限制,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然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经营与决策受到限制,而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组织,具备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为经营目标,努力开拓包括宿迁市中小企业在内的资本借贷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资本增值。其次,与宿迁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需要负担的公共责任较低,因而在对宿迁市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发放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由于组织机构体系简单,决策效率高且决策的自由空间大,能够更好地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宿迁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3.金融创新意识较强

当前,宿迁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是由省行或国家认命,笼罩着较为浓烈的行政色彩,银行内和银行间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会受到来自于制度层面上的很大制约。而近年来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行股份制体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内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优秀高等人才,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员工结构也比国有大型银行具有一定优势,这使得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在对宿迁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明显超过大银行。

本文认为,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以及金融创新保障机制,使其在同业资金业务领域的优势明显,通过对银行资金的灵活和合理调配,大大优化了其行内资金的资产负债结构,银银平台、柜面通等特色业务已经被宿迁市民和企业广泛认可,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益已经大大显现。

(二)劣势:Weakness

1.资金规模劣势

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是评价银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核银行资产的抵御风险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这个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权数资产的比率不应低于4%,该比例越大,说明银行资产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的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本规模作为支撑,强大的资本实力是银行取得客户信任、吸纳客户资本,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前提。在这一点上,由于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起步晚、规模小等众多历史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拥有的资本规模与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营业网点少

中小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宿迁市地区还没有形成覆盖广阔的营业网点(包括ATM自助设备)。本文调查发现,在宿迁市地区(含三县在内)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仅拥有营业网点约60多个,其中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和苏州银行等在全宿迁都仅有一个营业网店,这相对于宿迁市现有的约471.56万常住人口(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而言,人均可享受到的服务微乎其微。而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拥有网点约154个,其中单单是中国工商银行就拥有网点86个,此外,虽然交通银行刚刚进驻宿迁市不久,但已经在主城区发展了多个ATM自助设备,极大地方便了持卡客户的交易需求。宿迁市大银行如此庞大的网络覆盖面是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无法匹及的,也构成了其自身在未来实现较快发展的巨大屏障和重要制约。

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外资银行;东道国;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074-01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组织形式

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之后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Goldberg注意到,最容易建立、同时也是受限制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代表处。一般来说,代表处既不能接受存款,也不能发放贷款,只是国外银行在东道国的人。设立代表处的目的,在于考察是否存在进一步拓展业务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办事处的权限要宽泛一些。

(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分布

1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区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看,外资银行依据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及客户分布情况,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形成辐射之势,并借此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把服务纵深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

2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城市布局

从城市分布看,除、甘肃、青海和宁夏外,外资银行已在全国其他省的48个城市设立营业网点,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分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集聚于少数几个大城市。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底,共计有100多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设立在上海,占比为32%;深圳45家,占比为14%;16个城市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目合计为291家,占中国外资银行比重为93.26%。

二、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影响

(一)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 竞争压力效应

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迎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在资金、产品、管理、服务以及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的外资银行的进入都使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内银行深感压力巨大,这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效应,提高了我国的银行体系效率。

2 技术扩散效应

现代银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更为重要。而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银行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等相比传统业务来说更加依赖这些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平台。

3 制度创新效应

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是以主动地成为各种相关的国际和区域性协议的签字为前提,无形中将对政府的经济管制行为的不连续性与不稳定性以约束。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有助于金融监管人才的培育与监管技能的提高,这是良好监管制度的保障。

(二)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 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外资银行为我国引入大量的短期外汇资金上。大量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如果是以长期资金形式投入我国经济建设中,则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引入所需资金,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如果大量外汇是以短期资金形式进入我国并进行投机行为,则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大量短期外汇进人我国市场后容易导致对人民币需求上升,在外汇市场上造成人民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短期外汇可能造成我国局部市场的物价上涨。

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我国 银行卡发展 现状 趋势

一、目前银行卡业务发展的现状研究

至于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情况,我们还需要来重点了解,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国银行卡发展的几个阶段。按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成熟度来分类,一般把银行卡的发展定位三个阶段划分,具体如下:

首先是银行卡的产生阶段。上世纪末期,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四大商业银行相继发行银行卡,标志着我国银行卡的诞生。各大银行也随着金融系统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聚开展了电子金融业务,这个时期就是我国银行卡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其次是银行卡的新发展阶段。在上世纪末期,随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开展银行卡业务的同时,各个股份制银行业加入到发卡的行列,这预示着我国银行卡迈入了新的发卡阶段。各大商业银行,展开业务发展大行动,在部分地区大大出手,其发卡量和交易金额都有巨大的进步,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最后是银行卡的专业化发展阶段。本世纪初始,我国各大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在各个商业银行和政府的努力下逐步实现联网通用,其覆盖率也是非常之广,银行卡的发展进入专业化阶段。

我国银行卡的起步较晚,是从国外信用卡开始的,准贷记卡是我国银行在总结境外信用卡业务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特点有:借记卡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时间和区域局部无限制;信用卡的消费使用日益活跃;银联卡境外受理环境逐步改善;银行卡市场几大品牌已经备受老百姓的青睐;银行卡风险管理日益加强,银行卡的安全措施正在逐步实施;关于银行卡的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据统计,至2011年,我国银行卡的发行量已经超过26亿张,速度可见惊人,但相比国外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我国银行卡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随着银行业自身的发展和我国法治社会的到来,银行依法办事,依法经营已经得到实现。《银行卡条例》的即将出台预示着我国的银行卡业将迎来一个美好的发展的环境,也会出现一个法制化、规范化的操作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银行卡的认同也在飞涨,老百姓越来越依靠银行卡的消费,这也为银行卡的发展寻求到了坚定的市场导向和客户定位。总之,在一段时间内,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优化。

(二)发行规模增大,业务功能得到升级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众对金融衍生品特别是银行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银行卡的发行数量和规模还会不断的增大。银行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在现有的技术发展情况下,银行系统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银行卡的业务功能及其性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银行卡的使用几率和功能,以方便客户的使用。贷记卡在目前的发展状态来观察,它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银行卡会渗透到其他生产和生活领域,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合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目前,随虽然社会竞争日趋白热,但竞争中的合作趋势却越来越明显,实现合作中的共赢是竞争的最终目的。所以,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竞争对手在下一刻时间有可能就是你的合作伙伴,这种“敌友互化”的关系在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频繁出现。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其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增大,为了银行自身发展,较低或者缓解不必要的金融风险,银行业会自觉的采取果断有效的手段来化解面对的金融风险和经营危机。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发展呈现趋同的形势,同样的工作内容和相似的工作办法也为彼此之间的合作打下基础。为了走出去,国内数家商业银行也可进行大合作,必要时,可到国际上寻求合作伙伴,来发展自身的业务。

(四)新型的支付渠道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及国际互联网技术、全球金融系统自身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支付、电子支付等货币支付形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现金支付、支付支付等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中 ,电子支付已经成为最方便最快捷的支付形式。面对着新形势下的支付形式,我国商业银行也在逐步的开展虚拟化的金融业务,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些新型的支付渠道发展前景是十分诱人的。目前,最为流行的网上支付方式,一般使用的都是银行信用卡、银行借记卡。随着网上电子支付的法律法规逐步的完善,在线支付已经成为人们最时髦最易接受也是比较放心的新型支付渠道。现在这些支付的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缴纳税费、电话费、保险、电费、罚款等等。除了互联网支付之外,手机支付的功能也逐步的显现出来。随着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联通和电信的使用客户的数量可谓井喷式的增长,也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手机支付也成为人们支付的一种新形势,并且也逐步的被人们所青睐和喜欢。

(五)银行卡发展国际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和往来更加频繁,为了方便国际贸易的实现,在21世纪的初期,我国就十分关注和支持银行卡的国际性发展。在2005年,我国银联与很多国家跨境开通了银联卡的国际易平台。我们很多商业银行,引用金融的这次东风,大胆创新,不畏艰难险阻,把银行卡业务的开展发展到了国外,并且在国外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交易金额逐年上升,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外卡收单、国际卡交易将进一步呈现跨越式增长,出境人数的增加,对银行卡境外使用提出了需要。在中国大陆金融全面开放前,应抓住发展国际受理环境的大好时机,否则银联将沦为单纯的受理品牌,成为国际卡组织在大陆的。同时,外资银行的渗透将增强中国大陆银行卡产业国际化色彩 。

参考文献:

[1]万建华.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银行业国际化国际化效应

一、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现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银行业成了推动国民经济的一个最大的投资来源,这为银行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银行业的体制改革步伐一直落后于国民经济大局,产权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落后、僵化,从而导致资产质量低下,盈利能力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利率的不断降低,银行获利的绝对主要来源存贷利差越来越小,进一步限制了银行的获利能力,国内效益较好的中国银行200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4.1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金融业的收益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非银行金融资产不断增长,而经营非传统银行金融资产的收益要比传统业务高许多,许多银行业开始尝试办理以代收代付为主的中间业务,但这类业务的收益较低,再加上国内银行的无序竞争,使得来自这类业务的收益也非常有限,对于一些高收益的非传统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个人金融业务和咨询服务等业务,也由于政策的原因和人员素质的因素而不能开办或开办得很少。

(二)国内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和国民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居民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新的出路,刚起步的证券市场由于存在获取高额收益的可能性吸引了大批居民个人资金和其他机构剩余资金,机构和个人的剩余资金不再仅仅存放在银行,而是根据收益的比较确定投资方式。除了证券市场外,各类型的保险,特别是分红性的保险业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猛的基金业也对传统的银行的资金来源造成很大的冲击。这些都造成了国内金融资产结构的根本变化,非银行金融资产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将远远超过银行金融资产。据统计,目前我国居民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各种债券、股票的价值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外币储蓄近800亿美元,两项合计占近17%。所以银行若固守传统业务范围,其市场份额必将越来越小,获利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三)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

与国内银行单一的经营模式和方式形成鲜明对照,近年来大举进入我国的外国银行大多是全能型的跨国银行,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和全能型的经营方式在目前仅对其开放部分业务的情况下就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显示,2001年9月底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达到440亿美元,存款65亿美元,贷款186亿美元。在国内银行业的主要国际业务出口结算这一业务领域,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0%以上,外资银行的资产质量也远比国内银行好,据估计不良贷款仅为12%,而国内银行最保守也为25%。在资本市场领域,目前对外资的开放程度有限,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咨询服务类,即使如此,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企业的海外融资方面仍占据了主要地位。

(四)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现状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满足客户对国际业务的需求,中国银行业纷纷开始国际化进程,除在国内设立办理国际业务的机构外,还采取在国外开设分行、代表处的形式增加在国际市场的存在,并大量采取与国外银行建立关系等措施建立基本覆盖全球服务网络。但由于中国银行业服务于本国贸易的考虑是设立分支机构的首要因素,而服务于本土化客户的战略考虑几乎被忽略了。所以尽管拥有几乎遍及全球的网络,但由于行的业务范围非常有限,且行在与当地客户打交道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委托行的利益往往受到损害。这些都大大削弱了这种国际化方式的战略效果。

为摆脱国内政策对银行开展全能业务的限制,国内一些银行也开始了深入国际市场的尝试,一种是通过与国外资本,特别是与外国银行建立合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以利用其国际网络发展国际业务,目前我国已建立7家合资银行,但由于这些合资银行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无论对投资方还是对中方的战略意义都不大。另一种尝试,也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抉择是在境外一些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并购和重组建立独资的控股的金融子公司,然后这些子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同时开展业务运作,其意义远远超过其他形式的国际存在。目前我国银行在国外设立的子公司主要由中国银行的中国(香港)有限公司和中银国际,中国工商银行的工银亚洲等,这些银行甚至已经或者正准备上市。这些公司的运作极大提高了母公司的国际形象。

银行业国际化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这种现实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规律。通过以上对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现状的分析可知:中国银行业走国际化道路是其必然的选择,但在中国目前并不允许混业经营的政策前提下,国际化的目的和效应应该是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二、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效应分析

(一)内部化效应内部化

效应主要体现在降低成本上。国际化的这种效应在无论是否希望实现全能化的情况下都很重要,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国外银行建立关系,都将使银行在开展涉及国外的业务时,利用其自身的分支机构和事先已约定好的处理程序,减少业务处理的时间和成本。最重要的是,这些分支机构(不含机构)其最终利益往往和总部是一致的。内部化效应的另一个重要效应就是共享客户资源,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进入一国和国际市场的成本,也大大缩短了建立客户和机构网络的时间。中国的银行目前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金融中心设立了分支机构,是因为这些银行的客户大多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有专业往来,或者银行为从该地区获取管理经验。

(二)学习曲线效应

学习曲线效应是指一个市场的后来者往往用较短的时间就能赶上甚至超过市场的先入者,这是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入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并吸收先入者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创新,而先入者由于长期的发展形成的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可能会陷入经验主义而不能随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创新。中国银行业走出国门的最初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习国外银行管理水平和改善经营管理体制。

(三)体制效应

体制效应是指通过参与国际化改善银行的股权结构、治理机制,进而改革银行的经营体制。这种效应对处于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非常重要,中国的银行业大多是国家独资银行,这种单一的股权结构使得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非常不科学,银行的经营战略往往在执行过程中受到扭曲,致使银行业向商业化银行转变进展缓慢。通过国际化,特别是通过在国外并购和设立合资分支机构,在股权上参与国际金融市场,并最终使国际资本以股权形式参与中国的银行业,将改善中国的银行的股权结构,完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机制。

(四)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是通过并购实现的,并购可以很快扩大银行的赢利规模,并购还可以提高银行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以股权交换形式实施的并购可以使所有者获得额外的被并购银行的股票,而这些都会提高银行在股票市场的股价,进而使原所有者持有的股票价值上升,股东财富增加。由于中国大多数银行为国有独资银行,所以评价这些银行往往使用资本规模、资产规模或利润总额这些绝对指标,而按现代财务理论的原理,这些指标不能体现一个公司的真正价值。因此,中国的银行的价值很难判断。单一的资本结构也使国际上对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水平感到疑惑,从而也影响到中国的银行业在国际上的拓展。为此,中国的银行业可以向一些中国的大公司一样,通过境外上市谋求股权的国际化。当前最可行的是在海外,特别是在一些国际金融中心选择一些有一定知名度、规模不一定很大或暂时处于困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并购,成立一家子公司,这家子公司就成为总部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通过总部的支持,子公司的价值会不断上升,这时,总部的价值也随着增加。

(五)全能化效应

全能化效应就是指通过国际化实现银行业由分业经营向多功能的混业经营转化。由于中国目前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而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市场已经饱和,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赢利的空间越来越小,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商业银行无法通过混业经营去分散和化解风险。目前,新兴的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也对银行形成了资金上的压力。同时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机构)资产的多样化也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机构为其理财。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当局出于稳定金融发展局势,降低金融风险和便于监管的需要,仍然坚持在近期不会开放国内银行的混业经营。而中国法律对银行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的类型没有明确的限制,这为中国的银行业通过国际化实现多元经营留下了政策空间。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全能化效应,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通过在国外新设或购买一家或几家经营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或者是并购一家从事全能经营的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这类国外子公司在国际市场从事全能化的经营,以达到在国际范围内的全能化经营;二是,中国的银行作为控股的母公司,控制设在国外的几家从事不同类型的金融业务的子公司,这些公司在以外资金融机构的名义进入中国国内从事经营业务,从而达到在国内市场实现多元化经营。我认为第二种形式的全能化战略更具现实意义,它可以抓住中国蓬勃发展的巨大商机。而从长远看,第一种形式的国际化才是国际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在当前由于管理和人才的不足,很难较快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惠忠、许卫全,国际服务贸易动因及开放市场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2期。

[2]陈炳才、纬恩,国际金融兼并的非理性色彩及中国银行业的选择,金融与保险,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