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字:生态旅游;意向;开发;客源市场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依托森林资源,具有很强的自然性、真实性、观赏性,能使游客的身心享受达到精神愉悦的游憩活动。游客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审美活动,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一种回归。截止2002年底,北京市已建成森林公园2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区6个,市县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区17个。森林公园总面积3.93hm2,14个国有林场被批建立森林公园,占本市国有林场总数的41%。但迄今,北京市生态旅游开发力度仍不够,知名度不高,生态旅游形势仍不乐观。因此对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北京市生态旅游市场。
北京鹫峰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城西大西山风景区中部,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国家森林公园之一。园内最高峰海拔1153米,鹫峰主峰海拔465米。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6.4%,共有陆地植物684种,昆虫种类800余种,还有狍子、稚鸡、野兔等多种小动物。可谓是绿色植物的天然宝库,是良好的生态旅游点。
一、研究方法
以鹫峰森林公园的森林旅游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发放的方式了解游客的情况。对鹫峰森林公园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公园主要游客来源,同时根据调查需求,参考相关文献,使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选择在2011年7月8日到9日,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客源市场基本特征、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意向、潜在消费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分析
(一)客源市场基本特征
1.性别结构
在抽样调查的102名旅游者中,男性旅游者占59人,占57.8%,女性43人,占42.2%,男性旅游者的比例高于女性,可能原因在于男性较女性有更多的出差的机会,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也更加充裕。
2.年龄结构
年龄是影响旅游者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年龄的人由于对事物的感兴趣程度不同、经济条件的不同对旅游的需求也存在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25—40岁所占比重最大为38.2%,其次是18—25岁占24.5%,41—60岁占17.6%,这说明森林生态旅游年轻人较多,森林生态旅游以一种远离喧嚣的新时尚受年轻群体的喜欢。
3.教育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02名旅游者中,受教育程度本科、大专偏多,占42%,其次是高中、中专,占36%,再次是初中、小学占22%。总体受教育水平较高。
4.收入结构
收入中,月收入在1000—2800居多占39.2%,其次是1000元以下占36%,其主要原因是消费群体的多数年龄偏年轻化,特别是18—25岁阶段多为学生,月收入在1000以下,所以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型消费。
(二)客源市场森林生态旅游意向
1.客源市场森林生态旅游的信息来源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游客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来此地旅游,占28.43%,通过网络了解的占17.65%,报纸、杂志等媒介所占比重14.7%。由此可以看出,客源市场的开拓很大程度上受游客对景点的印象影响,良好的口碑是创建稳定客源的基础,因此,媒体、网络、旅游指南派送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途径。
2.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选择
通过问卷了解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识,知晓他们参与森林生态旅游时对不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兴趣关注度。问卷结果显示,游客最感兴趣的依次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占47.06%、森林植被占27.45%、农家文化占21.57%,其他占3.92%。这也充分证实了现代城市生活的人对幽静天然的清新自然环境的渴求,需要回归自然寻求一方心灵的净土,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对都市人来说有较大吸引力。
3.客源市场旅游次数
从旅游次数来看,游客中第一次来此地旅游的占66.7%,第二次占14.2%,第三次、第四次及以上一共占19.1%,这说明游客的重复旅游次数较低,对重游游客的吸引度不大。
4.客源市场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多数为1天,占46.2%,其主要原因是该森林公园是离市区最近的森林公园之一,游客在游憩一天后可以方便地坐车回家,减少许多在外住宿的麻烦;其次是1—2天,占34.8%,因为该景区设置多处适合野餐露营的地方,多数年轻游客喜欢住上一夜,享受露天烧烤、野营住宿带来的快乐;半天的停留时间占11.2%;2天以上达7.8%,且多为组织野营活动的学生群体。
5.客源市场对于森林生态旅游的旅游动机
调查显示,对于来此景区旅游的游客,选择休闲度假的占39.4%;其次为选择“体验、了解自然”的游客,占26.3%;选择到空气清新的地方避暑的游客占15.7%;还有小部分比例为宗教、朝拜等其他选择。
(三)客源市场潜在消费能力
客源市场在景区的消费能力不仅和游客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有关,同时还与景区的服务水平,景区的服务设施、景区整体旅游资源品位的影响有关。统计结果表明该景区客源市场潜在消费能力处于中低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在
三、针对客源市场的鹫峰森林生态旅游模式初探
(一)森林生态旅游区旅游可开发等级
森林生态旅游区适宜开展大面积传统大众观光旅游的区域比较少,但绝对地不宜开发旅游的区域也较少。大多介于观光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根据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开发的等级划分标准,开展旅游活动的形式及保护对象的脆弱性、环境容量和开发原则等,森林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可开发程度被划分为4个等级,见表1。
(二)鹫峰模式
客源市场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旅游市场潜力的大小决定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的大小。鹫峰作为一个林场式的森林公园是以森林中的生态资源为基础,游客来此地多以观光游览为主,辅以其他参与性活动,通过观光活动体验大自然的意趣,因此较适合发展观光森林生态旅游。观光森林生态旅游其开发要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重点,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虽然鹫峰是距北京市区最近的森林公园之一,但是由于市区去鹫峰的交通线路较少,旅游区内的交通有待提高,同时提高景区各项服务质量水平,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其次,生态旅游资源能开发出迎合都市不同心理层次需要的产品。从对鹫峰潜在客源市场的调研中可以看出,鹫峰的主要消费群体为青年,且多以中低型消费为主,游客的出游方式多为团队出游。生态旅游一方面能满足白领阶层对于享受自然,远离工作压力、拥抱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喜欢探险追求刺激的群体的旅游需求。调查显示儿童不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因此鹫峰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就要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项目,把握市场需求。
四、基于客源市场的开发建议
(一)合理规划,重视风景旅游资源建设
生态旅游目的地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游客在观光旅游中感受到亲近自然的快乐。近几年,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将开发力度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但缺少对景区内自然资源的管护和建设,从长远看,这将严重影响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极易造成景区资源的破坏。因此,旅游开发时应合理规划景区设置,重视景区风景旅游资源的建设,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维持人类生存和环境、自然、文化之间的平衡。
(二)多系列旅游产品特色发展
在调查中显示,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产品市场定位应为大众休闲度假产品。大多数游客选择的出游方式是和亲朋好友、家人在一起结伴团游,这说明鹫峰的生态旅游要吸引客源就要满足大众需求,生态旅游需突出休闲度假的特征。在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下,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使产品具有生态旅游的特色,以中低价位拓宽各类旅游产品的消费群体,满足游客多样需求,形成大众旅游新格局。
(三)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配套的服务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部分。鹫峰景区内的住宿多为农家乐式的民宿,宾馆、酒店类似的配套服务设施相对缺乏,因此需全方位地开发能提供住、行、玩、游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性项目,创造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服务使游客有可逗留的环境。同时在交通问题方面,鹫峰景区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在景区游得开。
(四)开拓多渠道市场
由于旅游者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宣传、亲朋好友介绍、网络传播等方式获取旅游地的信息,这也充分说明了良好口碑在客源市场开拓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多渠道宣传,拓宽市场,将景区特色风光、优质服务“植入”每一位潜在消费者的脑海中,才能真正触动潜在客源的消费欲望。要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规范景点并加强对导游的管理,只有让游客体验到规范中的上乘服务,才能最终实现客源市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程道品,刘宏盈.桂林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山西省 乡村生态旅游 发展要素
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目的地,乡村生态旅游也成为活跃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我国仍处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的引导、管理和控制,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某些过分注重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乡村社区,对旅游资源没有合理有效的规划利用,同时,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重视不够,污染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破坏了原乡村旅游地清澈干净的自然环境,给当地的资源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1.相关理论概述
1.1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理念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2 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乡村生态旅游就是“以乡村资源、乡村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处于乡村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旅游活动;是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主题,融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于一体,培育农村科技文化,带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的乡村社区产业建设、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适合我国国情、可促进新时期旅游产业与农业经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旅游活动。
2.山西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要素分析
近年来,我省推出了10余个最佳观光农业示范点。虽然我省乡村生态旅游潜力大、发展快,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科学规划重视不够,重复建设严重。目前,我省的乡村生态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不少旅游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3.循环经济视角下山西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政策建议
3.1 政府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资金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政府虽不是投资主体,但政府的引导性资金的投入仍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发展初期,市场风险大,没有政府启动性资金投入作示范,很难引导社会投资。另外政府要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帮助山区把旅游路网建立完善起来,打通旅游景区景点的断头路,加宽道路,解决交通堵塞现象。应当优先解决景区景点的通讯问题,争取尽快使所有旅游景点覆盖移动通讯网络。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兴建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
3.2 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并尽快出台相应的各种规章制度,以消除开发和经营管理者的盲目性,做到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各方面都能按章办事。政府也应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可在政府的引导下聘请经验丰富的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研究专家培养适合当地特点的旅游人才队伍。
3.3统一规划开发,加强宣传力度
一是要进行全面考察,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自然生态旅游区与历史人文旅游区统筹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游客需求为原则,进行规划论证;二是要要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发展乡村生态生态旅游的同时,做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要加强旅游部门与农业部门的沟通联系,使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与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相互协调,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山区旅游新形象。山区旅游宣传要做到整合宣传,整体推销。
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起来,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当地社区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中也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制定有力政策、财政贷款支持、科学的指导、人员培训、合理规划等手段来支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进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最终做到乡村生态旅游在循环经济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l):15-18.
[2]谢花林,李蕾,等.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析[J].生态经济,2002(12):69-71.
[3]吕军.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N].暨南学报.2005(6):67-69.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范文3
(一)优势分析1.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西南民族地区民俗风情绚丽多彩,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无论是原始自然景观或是原生态文化都丰富多样,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第一,民俗风情绚丽多彩。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的民俗风情,创造出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构成独具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第二,地貌景观奇特多样。西南地区属于青藏高原向两广丘陵过渡的地带,自西向东分布着青藏高原、横断山地、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地貌奇观荟萃,颇具“天然未雕饰”之自然美。其岩溶地貌堪称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完美的自然博物馆,是闻名于世的岩溶风景游览胜地。第三,气候独特、珍稀动植物丰富。西南地区纬度较低,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皆宜旅游。独特的气候为多种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无数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它们既是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也是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2.旅游发展区位条件相对较好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与其他民族地区相对较好。从地理位置来看,该区地处于我国西南边陲,自然单元与文化单元相对独立与独特,使这一地区拥有丰富而奇特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从旅游市场条件来看,该区虽然地处我国边疆地区,但与我国其它民族地区相比还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这里距我国中部、南部及华东地区的距离相对较近,尤其广西地区濒临沿海、紧接珠江三角洲,成为吸引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客源主要的目的地。从旅游目的地网络区位来看,该地区东部周边分布着如西安、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等众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地区与西南地区不仅距离近,而且在资源、客源方面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区域地理位置奠定了同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旅游经济合作的基础。边疆旅游的发展,可以大大改善西南民族地区旅游的品位的环境与条件,有利于生态旅游的推进与发展。3.游客旅游心理需求期望值大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景观、再加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使该地区在游客旅游心理需求中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从游客的出游目的地选择上看,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与我国其它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众多游客的心目中,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未来随着旅游产业向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传统的旅游项目将受到极大的挑战,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民族旅游、参与性旅游将成为热宠,这将使西南民族地区的游客心理指向将更加突出与显现。
(二)劣势分析1.旅游人才、技术力量不足,生态旅游市发展滞后人才与技术力量是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西南民族地区地处边疆地区,经济、交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吸引全国更多的人才与技术力量。近些年,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业虽有较大发展,但传统的旅游项目居多,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尤其是高层次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够,生态旅游市场尚未全面打开。要想打开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市场,改善传统不合理的游客结构,真正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态旅游者,该区还有许多文章要做。2.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足够的旅游投入资金生态旅游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在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但西南民族地区地处边疆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与全国相比明显滞后。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国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就总体来讲,经济基础仍相对薄弱,用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资金还相当紧张。从宏观上看,政府投入到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还十分有限,而民间经济又相对较少,尤其是缺乏生态旅游投资的理念,这些都会制约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与推进。3.公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淡薄生态旅游的出发点是游客要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并因此受到良好的教育与体验;生态旅游者与管理者应该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但是,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受经济、教育因素的影响,许多当地居民甚至是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生态意识不浓、环保意识淡薄,很多人不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缺乏对生态旅游的足够认识,这样就难免会出现个别地方旅游投资者与经营者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过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与政绩,缺乏长远意识,不重视社会效益;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生态旅游一词被当成旗号借用、滥用,误导欺骗生态旅游消费者,甚至会出现严重的生态旅游泛化现象。
(三)机遇分析1.旅游需求及其产业拉动机遇随着全球及我国旅游的不断升温,旺盛的旅游需求及其产业拉动会大大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强,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的社会需求将更加旺盛,这必将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此外,随着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传统的旅游项目将不再受到热宠,日趋成熟的旅游者与多元化的旅游消费结构,会促使人们选择更高品位的生态旅游。2.政府与行业政策环境机遇随着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及各项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该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多的政策机遇。目前,西南各省区都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多数省区已把旅游业确立为重要支柱产业,把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作为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已成为各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战略转移的重要方向之一,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可见,良好的政策环境机遇,为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3.交通运输发展机遇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就不可能形成旅游流(客流),交通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交通网络发展迅速,交通结构更加完善。尤其是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轻轨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大改善了游客的出行条件,为更多人更远距离的旅游提供了可能。西南民族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也得到不断完善,基本上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水运、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区内外的社会经济交往和文化信息交流,并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四)威胁分析1.旅游行业竞争威胁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省市、地区都将旅游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旅游争夺愈演愈烈。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要面临与周边旅游发达地区的竞争,而且还要面临与传统旅游项目的竞争;不仅要面临资源、设施、道路交通等硬件环境的竞争,而且还要面临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员工素质等软件环境的竞争。因此,对于地处边疆、经济基础薄弱、旅游交通网络欠发达的西南民族地区,要想做强做大生态旅游产业,把西南民族地区打造成全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高地,真正吸引来全国各地的生态旅游者,所面临的竞争与威胁是不言而喻的。2.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旅游活动是一把双刃剑,旅游业在给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为其带来负面影响。这些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方面。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垃圾、废弃物的增多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以及大量游客增多引起的噪声污染等。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会使当地的GDP提高、通货膨胀、地方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过分依赖旅游产业等。社会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同化、地方传统的价值观变化、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等。
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确立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努力把西南民族地区打造成全国的生态旅游高地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应该结合该地区旅游、经济、环境的发展现状,确定科学而合理的发展战略方向。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游客旅游需求的心理指向性强,但许多地区经济基础差、环境脆弱,旅游业的发展应该选择那些投资少、对环境影响小的旅游项目,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首先要摈弃传统的粗放式的旅游开发,转而采取既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又能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还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使当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旅游形式。[2]因此,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应该确立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方向,要抓住当前全国生态旅游热的机遇,结合西南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发展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强强联合,精心打造,努力把西南民族地区打造成全国的生态旅游高地。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发展原则西南民族地区要想发展好生态旅游业,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经济,应该确定好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发展原则。第一,资源保护第一原则。把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放到第一位,要在旅游资源开发之前必须先考察、先论证,做到合理规划,长远开发,以不牺牲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为前提。第二,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4]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走之路,生态旅游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第三,生态旅游开发优先原则。生态旅游是谋求旅游业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最大化的合理选择。因此,该区旅游开发首先要注重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重点突出生态游、山水游游等旅游项目的开发。第四,科学性开发原则。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遵从科学规律,要按旅游的发展规律办事。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形象打造,都要遵从科学规律。第五,独特性原则。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应该抓着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战略认识,通过强力打造,从而形成完整、独特的旅游形象。
(三)积极做好生态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价与开发规划工作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首先要做好生态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价、开发规划工作,它是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要先对各种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总结出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规律与特征,然后再对各类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并按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排比站队,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先后顺序,构建起该区旅游资源信息库。最后,要对生态旅游资源制订出科学、全面、符合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的规划方案,开发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整体与局部兼顾,长期与短期结合。
(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进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世界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加强政府管理。政府宏观管理,科学依法管理是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合理发展的有力保障。政府管理包括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项目的审批、市场监管及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各地政府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生态旅游宏观发展政策,这是发展的先导。在项目审批方面,要支持那些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地方生态旅游特色,可吸引更多生态旅游者的旅游项目。其次,政府部门要强化机制管理。要营造良好的评价、监督机制,加强生态旅游诚信指标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更有效的产业调控、部门协调、综合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形成旅游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最后,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要建立旅游规划、管理方面的法规体系,还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体系,走依法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道路。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范文4
关键词:国内;城郊旅游;综述
鉴于城市郊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笔者在检索已有研究成果时,利用了“城郊旅游”“郊区旅游”、“城市边缘区旅游”、“城乡结合部旅游”、“城乡交错带旅游”、“环城休憩带”、“城市影响区旅游”、“郊野旅游”字段,检索项选择题名,检索结果如下:
城郊旅游相关文献分布情况(单位:篇)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国内城郊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城郊旅游特征、市场需求及产品研究
少数学者研究了城郊旅游特征,赵玉宗等(2001)认为,城郊旅游具有圈层性、时间集中性、产品休闲性及景观郊野性等特征。翁莉(2005)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了城郊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基本旅游动机为调节身心,回归自然;出游方式以家庭、朋友和个人的自助游为主;基本消费敏感度高;高度符合旅游地吸引力距离衰减规律;重游可能性大。周丽君(2005)探讨了长春市环城游憩地基本特征:时间上以近年开发建设为主,类型上多为度假游憩地,以中低等级为主,空间上集中分布在城市周边和主要交通线附近。
在城郊旅游产品方面。吴国清(2003)提出了城市郊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及产品设计(自然风光旅游、森林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纵观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对城郊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如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休闲旅游等。其中农业旅游是研究的热点,从不同空间尺度来研究观光农业的就有13篇。
二.城郊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研究
城郊旅游地类型方面。沙润、吴江(1997)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把城乡交错带的旅游景观分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两种模式。刘卫东、李家虎(1998)认为,大城市郊区旅游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立旅游度假区;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宜的地价建设主题公园;开发乡村度假休闲旅游;资源性和保护性旅游景点建设,以自然环境保护和历史名胜古迹建筑保护为主;产业旅游和商务旅游开发以城市郊区工农业的成就和建设成果、生产过程作为旅游吸引物。一些学者以具体的城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城郊的旅游地类型。符全胜(1998)在对江苏锡山沿太湖地区的城郊旅游进行开发研究时认为可以根据位置、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式,他认为在近城区可以选用风景名胜区模式,在近郊区可以借鉴主题公园模式、观光农业园模式和度假区模式,在远郊区可采用度假区模式和森林公园模式。
城郊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方面,目前只有张立明等(2006)对城郊旅游地的空间布局演变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呈三阶段发展递进规律:第一阶段各旅游地呈零星点状分布;第二阶段将以吸引物较突出且开发较早的旅游地为中心形成组团分布格局;第三阶段,由多个组团通过景观轴线形成环城游憩带;其余主要表现在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王云才等(2000)根据北京市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把全市的游憩地区域划分为三个圈层、八个地带。吴必虎(2001)综合考虑了土地利用、交通可达性和人群流动等因素,将上海的城郊游憩带描述为以中心城区为内核,按照第一、二、三环带向外扩散的同心圆形式。何雨等(2006)对城郊游憩带空间配置原理、配置模式及空间特征研究进行了综述。
三.城郊旅游发展研究
城郊旅游发展的动因或动力机制方面。张立明等(2006)认为城郊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包括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郊休闲环境、吸引物和服务设施、城市居民休闲行为的演变和决策者行为四方面;刘丽梅等(2005)、刘江辉等(2008)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优美的城郊生态环境是城郊旅游发展的动因;罗艳菊等(2006)认为城郊旅游发展的动因是城市居民的经常性短途旅游需求以及因郊区较低的地价和各种优惠政策诱导企业在郊区投资。刘顺伶(2007)也探讨了城郊旅游的形成机制。
城郊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上。段圣奎等(2006)对我国城郊农业旅游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朱兰玉(2007)对城郊农家乐的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田逢军等(2006)以上海为例,对城乡交错带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思路和保障措施。
四.城郊旅游开发研究
城郊旅游开发研究是国内城郊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众多学者从不同时期、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研究。孟明浩等(2002)从城郊旅游开发的条件和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对策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进行了综述研究。贡保南杰(2004)探讨了北京郊区旅游的重复建设问题。赵玉宗等(2005)提出,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社区参与机制等。周杰(2005)指出城郊旅游开发应遵循原则,并提出政府主导、规划协调高层次开发、打造旅游产品形象、加强宣传与促销,注意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策略。赵玉宗(2004)、柴晋华(2007)等人从个案出发,对城郊旅游开发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岳阳市;君山区;乡村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151-03
引言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乡村旅游已形成相当的经济规模,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初见端倪。兴起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基地,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山东枣庄石榴园、成都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等。其中的一些景区景点现已被核准为国家级的农业旅游示范点。这意味着以生态农业带动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首先是在南方部分地区发展起来的,以四川和湖南的农家乐为主要的旅游产品形式。乡村旅游更多的是和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相联系,从而被人们重视、研究和引入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实践,随着对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化,乡村旅游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的内涵,农村、林区、牧区、渔区乃至其他具有乡村自然和社会特征的目的地所发生的旅游活动被看做是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主要模式
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有多种定义。何景明等认为,乡村旅游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特别是保留乡村景观,具有传统而保守的社会文化特点 [1]。在2004年贵州举行的乡村国际旅游论坛上,与会学者比较认同的定义:以农村(村民)为经营主体,以村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乡村家庭经营活动,如农家乐类型的乡村旅游。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2)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族特色。(3)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城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2]。
蒙睿等曾列举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界定的三十五种提法,其中很多是关于农业旅游的,他们总结了乡村旅游的六个基本特征[3]: (1)乡村旅游是一个由观光、体验、休闲等旅游产品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2)乡村性(大农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文化等)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3)乡村环境氛围,即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4)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5)乡村旅游是一个变化的时空概念。资源禀赋特别好的乡村地域会走上遗传性风景名胜区发展道路,而区位性较好的乡村旅游区可能走上城镇化发展道路;(6)乡村旅游强调社区参与,旅游活动应为乡村家庭个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产生于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依据不同的场地功能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观光型、度假型和体验型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具体情况为:(1)观光型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乡村博物馆和观光农业园三种类型。(2)度假型的旅游目的地是度假农场,日本的度假方式是“民宿”、“民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场度假分三种,游客宿于农家,与农家成员共同生活,或分开居住伙食自理,或在农家午餐而不留宿。(3)体验型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教育农场(教育农园)和家庭农园,教育农园主要收集、设计、建设一些与城市不同的设施,给游客新的信息和知识,家庭农园是将城市近郊土地提供给没有土地的城市居民耕作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
人们以把从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功能这两个角度去定义乡村旅游。魏小安认为,中国乡村旅游目前已形成五种活动模式 [2]:一是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二是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三是农业新村,特点是经济发达,乡村城镇化,在发展中有意识地使乡村成为有特色的目的地。四是古村落的开发。五是农业的绝景和胜景,如桂林的龙胜梯田和云南的元阳梯田等。
二、君山区概况
君山区北靠长江,南濒洞庭湖,S202、S306纵贯全境,洞庭湖大桥连接岳阳市中心城区和京广铁路、京珠高速、G107。城区路网逐步完善,扩建新建了君山大道、旅游路、景明路、经二路等12条城区干道,配套搞好了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各镇、村道路纵横贯通,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君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湿秋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区有耕地面积40多万亩,林果2.5万亩,森林面积2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40万立方米,棉花、油菜、甘蔗、蔬菜、水产品等五大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市前列,“君山银针”、“君山毛尖”、洞庭银鱼、团湖莲藕、淡水珍珠等产品享誉国内外,瘦肉型牲猪、松花皮蛋等首批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境内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君山岛,亚洲最大的野生荷花公园――团湖公园,东洞庭湖湿地观鸟区、天井山森林公园,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扶持革命老区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和优惠政策,君山区都可以享受,特别是国家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更有利于君山区发展。湖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长株潭“3+5”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一点一线”和环洞庭湖经济带发展、洞庭湖大桥收费取消等一系列政策都有利于君山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君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旅游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君山区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起到了加速农村市场发育和拓展作用,然而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难免出现不少问题。
1.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君山区乡村旅游处于低层次的经营水平上,家庭个体小规模经营,基本上是自发组织,缺乏政府引导。旅游产品类型简单,低层次重复开发,盲目模仿,缺少对旅游资源的总统设计。一般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接待客人,不具备参与性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同时缺少对文化的挖掘。开展乡村旅游村落的房屋建筑缺少统一规划,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形成视觉污染。
2.基础设施较差。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厨房、餐具、卧室、浴室等卫生条件令人担忧,没有专门的消毒设施,夏天蚊虫入屋。一次性餐具用完后随手丢弃,苍蝇乱飞。现场点杀鸡、鱼,宰羊时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厕所一般都与猪圈相连,粪便在入田做肥料之前未做任何无公害化处理。六门闸渔馆、挂口美食一条街和鸟语林等一批餐饮场所的建立对上述情况有所改善,但应对快速发展的市场还远远不够。乡村旅游产品信息渠道少,与消费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市场宣传和销售等服务没有形成体系,造成游客与经营者的双重损失。
3.旅游产品单一,具有季节性。除大部分外国游客和国内少数较高层次的游客自行开展一些乡村采风、湿地观鸟、研习外,目前君山区接待的乡村旅游者还主要是停留在“采摘农产品、品尝土菜、春天看花、夏天垂钓、秋天收果、冬天观鸟”等传统层次上,缺乏多样性。乡村度假、采风、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作为旅游资源的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乡村生态旅游也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旺季时客源过分集中,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需要,环境不堪重负。淡季时客源不足,设施闲置造成浪费。季节性太强也令旅游企业效益难以提高,不利于吸引资金进行再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
4.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农村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君山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中老年特别是农村妇女已经成为本区农业劳动力的主要力量,当然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从业人员,由于其素质低,市场竞争力弱,缺乏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大量的专用技术。且对从业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具有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相对较少,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农家乐旅游区的管理人员是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
四、君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加大政府的干预和支持力度。欧盟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产品为农场旅游,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农村社会和控制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的作用,欧盟发展乡村旅游干预措施有其特色。许多国家推行乡村旅游质量认真制度,为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德国农业协会于1997年制定乡村旅游质量认证制度,经多次修改沿用至今。该制度的核心是农场质量标准化认证。法国也有类似的质量认证措施。国外政府主要通过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管理干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比如,德国在1919年制定了《市民农园法》,在1983年又做了修订。法国在1952年制定了《家庭农园法》,目前家庭农园法的法律依据是1976年修订的。日本政府对乡村“民宿”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政府可出台乡村旅游方面的质量认证制度,制定法规或管理条例并加强管理,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乡村生态旅游的政策。同时可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提供各种支持,诸如做好乡村旅游的战略规划,资源评估,组织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测算对当地的经济影响及贡献,指导开拓市场。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君山区政府在《岳阳市君山区2008―2012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民本岳阳的执政和发展理念,突出“加快发展,富民强区”主题。扩建城区12条主干道,搞好亮化、绿化工程。建成了11万伏变电站,基本完成城网和农网改造工作。准备建设日产3万吨的自来水二厂,城区供水管网全面覆盖。开展全民植树造林和实施退耕还林,推动农村改水改厕,加快风能、生物质能和沼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到2012年,全区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万千瓦,初步形成风力发电、秸秆发电、沼气发电新型能源供应体系。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三大项目建设,一是在三江口新建一座装机8.5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场。二是新建一座2×1.5万千瓦的生物质能发电厂,年消耗农作物秸秆20万吨。三是新建一座年发电1.5万千瓦的沼气发电厂,年处理禽畜粪便及可腐有机物10万吨。启动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和天然气管道建设,努力把君山建设成为“生态休闲旅游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秀美滨湖新城区”。
3.突出重点与特色,提高竞争力。在欧洲,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过程中,各国十分重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德国在服务质量上下工夫,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特殊优势使得各国都可以成为主体吸引物,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借鉴国内外的在乡村生态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君山区政府在《岳阳市君山区2008―2012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依据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源禀赋,在新洲村、双五村、五星村、君山路和沿S306省道,实施“农家风情、花卉世界、瓜菜圃园、梦里水乡、百垅果园、绿野仙踪”等景区带动和资源时序开发,建好“农家乐”、“渔家乐”、“果园乐”、“荷塘乐”、“农业文明馆”、“农家作坊”、“科普教育”、“商务会所”等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好团湖荷花公园、天井山森林公园、洞庭湖观鸟等景区景点。
4.加大产品促销力度,塑造乡村生态旅游品牌。促销是塑造和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发挥品牌效应的前提。在岳阳市委、市政府打造“岳阳旅游城市”和“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品牌背景下找准市场定位,打造具有绿色休闲特色的生态旅游地区,努力把君山建设成为湖南省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欧洲国家在产品促销方面,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使游客可通过网络预定系统、电话或旅行社预定行程,电子商务很早被用于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乡村旅游。二是政府部门划拨专项经费促销,英国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由1998年的54万英镑升至2003年的500万英镑,法国由2000年的60万欧元提高到2004年的600万欧元。通过宣传促销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品牌效益。在君山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帮助下,通过产品促销的多种渠道,依托岳阳楼、君山岛,积极宣传“天井山踏青、团湖采莲、洞庭湖观鸟、三江口访古”等乡村旅游品牌,来提高君山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5.增强游客体验性,增加支出。游客投入时间和费用参与旅游活动是为了换取一次旅游经历,其根本追求是获取旅游体验,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使游客的体验类型单一,不外乎是垂钓、采摘、打牌、观鸟等。是否可以推出田间劳作,果树、花木、菜地等“认养”、“出租”等项目。体验农事活动,体味劳作情趣。或参与乡村的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感受和体验古朴的民风和民俗,或开发乡村夜间娱乐产品,如乡村茶社、篝火晚会、民间歌舞晚会等活动,最大地满足游客的参与心理。对游客喜爱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加工,并让游客参与加工过程获得体验。同时其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6.加强培训和社区参与。由于主要从事农耕活动又为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专用技能,要转移就业难度大,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用技术人才,因此君山区政府应选择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强化培训,积极为农村劳动者引导就业方向,提高农村劳动者运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质量、卫生要求、旅游服务接待的基本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地域风情和异域文化、旅游法规和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
乡村旅游的发展始终要将乡村居民的利益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尽量照顾社区村民的利益,让社区村民通过乡村旅游得到实惠,支持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吸引社区群众参与乡村旅游活动,包括旅游规划、景区建设、旅游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特别是让当地居民展现当地特色的原生态表演使游客获得真实感受,增加居民收入减少漏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旅游氛围。
结束语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君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地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有利于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以及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并对当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125-128.
[2]魏小安.中国三农旅游的发展[J].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3]蒙睿,周鸿.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60-61.
[4]David A.Fennell.生态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5]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用委员会.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6]孔祥智,钟真,原梅生.乡村旅游业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08,(1).
[7]吴越.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经济理论研究,2007,(3).
[8]姚春霞,方立强.密云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财经论坛,2008,(1).
TheResearch on the RuralTourism Development of Junshan DistrictinYueyang City
CHEN Wang-xiong,LIU Fei-long
(Dd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n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414000, China)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低碳舒适型旅游;评价指标;丹霞山景区;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低碳旅游的提出最早是为了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全球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低碳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英国的DTI在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说法,而后,“低碳旅游”也逐渐出现,并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持有多种观点,但似乎并无定论,现实生活的发展中低碳舒适型景区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
1 低碳舒适型景区的理论、概念及特征探讨
“低碳”和“舒适”似乎不可兼容,因为要想舒适旅游,那么,肯定做不到低碳,而要想实现低碳,游客舒适度则会降低。虽然低碳和舒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但这也正是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原由所在。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旅游舒适度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1-8],笔者认为低碳舒适型景区指的是转变原有的景区发展模式,引导旅游景区不断往低碳、舒适型景区方向发展,在低碳的前提下,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内涵具有低碳性、舒适性、协调性三大基本特征。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构想为旅游景区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可以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低碳经济的积极响应方式,使景区成为低碳旅游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低碳、舒适、经济的协同发展。
2 低碳舒适型旅游景区发展状况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低碳旅游也成为认为广为讨论的话题,但在考虑游客舒适度的情况下,似乎并不乐观,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低碳舒适旅游发展极为缓慢,涉及低碳景区的研究也较少,而关于“低碳舒适”型景区方面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得出低碳舒m型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展开具体分析。
3 实证分析――以世界遗产丹霞山为例
3.1 低碳舒适型景区评价体系研究
考虑到大众游客的主观感受,低碳不一定舒适,同样,舒适也不一定低碳。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质量,本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在咨询旅游专家学者、景区管理人员、旅游企业负责人及旅游爱好者等的基础上,设计相关评价指标。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第二部分为游客对丹霞山景区在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方面进行评价,如丹霞山景区的旅游服务态度、价格等等。
3.2 调查研究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通过游客对丹霞山旅游景区作了简要的调查。根据调查来看,去丹霞山景区的游客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车或者火车,而大部分的人是自己出游;有接近一半的游客认为丹霞山景区观赏游憩价值较好,而服务态度一般,食宿价格又很高;对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植被覆盖率、空气清新度、水源纯净度等)不同的游客持不同的观点,大部分认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能源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基础设施、食宿设备)情况、低碳化管理(一次性道具使用、道路及停车场绿化、环保厕所、垃圾处理及分类、安全措施)程度也一般;但是谈及在丹霞山旅游的过程中,是否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是否愿意自带旅游基本生活物品,是否愿意在景区不乱扔垃圾以及是否愿意不购买或少购买非旅游区的旅游商品等方面时,绝大部分的游客还是愿意的;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对低碳舒适旅游的方式是支持的,只是对低碳旅游的了解还比较少,这可能与我国当前对于低碳舒适型旅游的倡导与景区宣传工作不足密切相关。所以,综合来看,丹霞山旅游景区,在知名度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规划发展方式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整体的发展势头较好,但景区低碳舒适建设还需加大力度,各利益相关者应各司其职,做好规划和宣传。
4 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发展措施
根据“十三五”期间对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在“旅游+”的背景下推进“景区+”的发展模式,促进大众旅游稳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景区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改造,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更好地适应低碳舒适型旅游发展模式,而要想该发展模式具有现实可行性,利益相关者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
4.1 政府部门
当地政府要做好丹霞山旅游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要基于我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游客的需求,转变原有落后的旅游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方式,优化旅游景区建设环境,出台有助于旅游景区向低碳舒适型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监管,给游客营造健康的旅游环境,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游客低碳消费心理,推进丹霞山旅游景区朝着既低碳又舒适的方向迈进。
4.2 景区管理部门
实现旅游景区的低碳舒适型建设,离不开景区的管理。丹霞山旅游景区应该制定比较合理的管理方案,在尽可能达到低碳标准的前提下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充分利用景区资源,创新景区旅游主题,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也应注重景区生态保护,结合游客心理和“低碳舒适”理念,在景区规划中多就地取材,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3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有很多种,比如,旅游酒店,旅行社等,虽然这些企业多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面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大势,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保证卫生质量的前提下旅游企业尽可能提供低碳可循环的用品,在“旅游+”的发展趋势中创新“景区+”的新天地。
4.4 旅游者
游客作为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也应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树立低碳观念,积极配合景区低碳建设,转变原有奢侈的旅游观念,从内心真正接受低碳旅游的方式,在不影响正常外出旅游的情况下,用适度的舒适兼容低碳。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