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课件

高校教学课件范文1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最早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苹果公司为研究与信息媒体关联的计算机技术设立实验室。由此,多媒体事业便发展了起来。到九十年代,教育领域被空前重视,多媒体也随之被应用于其中,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枯燥的讲课内容变成了丰富的图文,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事业带来了福音,使学习环境变得轻松起来。

一、立足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

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把多媒体教学课件更好地应用到高校教学中是当今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效率性原则以及多样性原则。教师需要以科学的思想设计课件,同时丰富课件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件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提高教学的效率。

我们需要了解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是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让整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所以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需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运用课件的同时不能忽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调整课件的显示内容。教师需要侧重用图片以及音频或者视频来展示教学内容,因为图片和声音视频等形式会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根据科目的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动手实践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在数学课堂上,课件的设计就需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通过这种方式会提高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率,从而推动教学的进行。

二、融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信息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网络给予人们便利,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给教师以及学生提供了新颖的知识平台,让学生和老师能够从网络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世界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还充斥着不良的信息,这种状况要求学生和教师在选择信息时要有筛选的眼光,免除其中杂乱信息的干扰。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大势所趋,教师需要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让网络信息技术为我所用。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整合资源时要注意合理选择,在网络中摘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同时,教师在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例如如何设计多元化的多媒体课件时需要利用网络进行问题的搜索,找到相应的答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实现机器和人之间的交流,让自己在获得信息的同时感受到网络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网络,通过网络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网络成为服务学生、服务教师的工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课件信息的选择与网络信息技术相融合还体现在信息的交错更替性。网络中的信息与教学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时政热点、娱乐新闻都是教学过程中的添加剂,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穿插几条时政热点,通过这种信息的呈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探究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校培养人才是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不应单单注重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新闻的敏感度。所以课件从网络摘取的信息需要贴近实际生活,冲破课堂的束缚,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基于能力提高的教师多媒体课堂操作

高校教学课件范文2

【关键词】高等学校;文学教学;课件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56-02

随着科技进步,多媒体课件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高校文学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要辅助工具,如何将课件教学与文学教学有机结合,使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成为课件教学的关键。

1多媒体课件在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将课件运用到文学教学中,其主要因为多媒体技术自身功能以及文学教学本身资源优势。随着教学革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被运用到文学教学之中,这主要在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广泛性,展示多样性以及课件资源优质性。

1.1课件信息的广泛性与优质性。文学教学中涵盖内容广泛,仅从门类上就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而实际教学中的资源要求更是广泛,例如在讲解老舍的京味时,就会涉及到老舍个人简介、京味文字表现、京味画面等多重因素,若仅仅将其采用教师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教学能量大,资料搜集以及提供上容易出现不足等,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从多种途径获取和加工信息,它可以提供图、文、声、像等资料信息,建立一个广泛而系统的资料空间,还能通过网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取与老舍京味有关的优质信息,从而为展开教学提供广泛而精准的资料来源。

1.2课件呈现的多彩性与全方位性。语文教学或说文学教学是文字性教学,文学化的语言可以说是将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以及感觉等全方位结合于一体,以形象化的言语表达文学涵义,以生动化词句展开审美教学,以情感化叙述提升学生文学情愫等,是文学教学的关键,但是如何将这种声像立体化的教学呈现出来,将文学情境传达,成为教学展开的难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它能够接受组合各种形式的信息,这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图、文、声、像,并将这些信息综合化,使其拓展到不同领域,例如将文字图像化和声音化,将声音文本化等,这就使得文学成为可视、可听、可感的一种真实事物,而将文学内容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后,将引起人们全方位、多彩性、立体化的感受文学。

2文学教学中课件运用的注意事项

2.1课件设计的科学性:文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以及人本性,这就要求在课件设计中更多注重开放教育以及本教育。文学课件中往往是通过文字性或是画面性的展示来辅助教学,其展开不需要精彩的动画、复杂的图像等。在资料选择上,要注重资料的实用度,以及与教学的相关性,以便于展开资料的定向搜集与整理;在课件设计知识结构上,要突出文学内容的相关性以及每部分文学内容的结构性,并要求设计内容主次分明,使课件给人以简单、系统而全面的信息资料;在课件媒体资源的选用上,要与课件内容保持一致,选择适当地文本、图形、视屏等支持教学内容的展开,促使各个文学成分以最优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2.2课件运用的服务性:教学是面向学生的教学,其展开归根结底式服务于学生,所以在课件的实际运用上,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使其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载体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支撑。首先,课件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课件运用上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在文学课程、内容的涉及要符合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只有达到学生的心理要求,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情感;在课件呈现上,以多种形式共同作用,例如采用动画播放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给以适度视觉冲击,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力的将学生带入下阶段学习;在课件内容实际展开上,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文学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愫、文学素养、文学实践能力等而进行的,这就要求通过课件运用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文学能力。例如通过情景对话的形式,让学生习得交际言语,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设置,展现给学生唯美而又凄凉的画面,使学生融情于景,体验作者凄凉之情;通过展现“人在画中游”的视频,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感悟美的审美能力等。

2.3课件运用的适度性:多媒体课件是文学教学的一种形式,其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但是一定要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展开的基础是教材,只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对教材资料的总结性提升,这就要求在文学教学中要适度运用课件。由于课件的资料信息量大且丰富的特征,在文学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唯一方式,一进课堂打开电脑后,就照脑宣读,这就使得教学课件再次教师宣科的又一教学工具,这就丧失了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根本目的走向,所以,在教学中要对课件进行适度运用。

2.4教师的主导性:课件运用于教学当中,并在教学中运用,其直接实践者是教师。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并不等于教学最优化,其采用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都由教师观念所支配,所以,在运用课件教学时,教师要树立其科学的教育观,认识到教学手段的更新性,学生的主体性、教材的基础性,以及教师主导课堂的领导者地位,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者的作用,在课下积极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采用适宜的课件完善教学,促使在其课堂中实现学生、教师、教材、课件的最优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3总结

课件教学成为现代化高校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文学课程的多元性、开放性以及人文性和教学展规律,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课件教学的有效功能,而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以科学化的课件设计为支撑,以有效地形式展开教学,才能实现文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学生目标以及教学目标,从而促进文学教学功能的优化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车江涛,侯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J]. 才智, 2010,(01)

高校教学课件范文3

[关键词]课件;设计;教学;图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16-01

在数字媒体时代,课件作为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对教学效果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从事高校图像类课程教学和课件设计经验,以及在课堂中的实验效果,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讨论高校课件设计的方法及策略。

一、美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学追求的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情感上的和谐统一。具体到课件制作上,无论从版式到内容,都应该为学习者带来感官和学习体验上美的享受。使学习者在享受感官体验的同时侵入式理解所授知识,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能够烘托教学内容的界面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反之,只流于形式的课件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还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耶认为“之所以要采用多媒体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学信息应根据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设计”。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经过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已融入到学习者的知识系统。与有意义学习对应的是机械学习,机械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是一种被动学习,所获得的是虚假的表面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应根据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式进行设计,才能有助于课件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图像类教学课件设计方法与技巧

(一)图像类课程特点

图形图像处理类课程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属于实践类课程,它以计算机为平台,使学生通过具体软件学习有关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涉及美术、影视、摄影、印刷等领域。该类课程一般在机房上课,所涉及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3Dmax等。这些软件都可以称为创意软件,因使用者的创意思维不同而能产生千差万别的视觉效果。课程特点是操作性强,知识点零碎,所见即所得,且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图像类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实例操作为主,其中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像处理前后效果的对比及处理过程中操作步骤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需要处理的原图像及处理效果和所用到的操作工具有一个大致了解,这个过程为课程的引入阶段,非常适合通过课件表现。

(二)图像类课件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用到的课件大部分是用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软件制作的。PPt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学,能够很方便地集成视频、音频、图表、图片、文字等,并且该软件预置了大量设计模板,为设计者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将从版式设计、文字设计、配色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技巧。

1.课件版式及文字设计

图像类的课程本身就属于美学的范畴,因此在该类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美学规律。通过版式的设计能够将图片、文字等元素按照有利于学习者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与排列,能够确定课件的整体风格和颜色基调。由于图像类课程以图片展现为主,文字说明为辅,因此在版设设计上,应突出课堂讲授实例效果制作流程。课件中所用图片的大小、位置应符合多媒体认知原则,保证学习者既能够接受到足够的知识量,又不至于产生冗余信息。

在图像类的课件中,文本是主要起辅助说明及总结知识要点的作用,因此文本一定要言简意赅。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应做到齐、整、简、适,标题及正文字体、字号、样式统一,字体颜色及样式要烘托重点内容,可以用粗体、颜色或大字号着重关键词。在文本的字体设计上,选用的字体应清晰易读,尽量使用系统字体,文字的颜色忌多,并且要与背景颜色有较大的反差。在字号设计上,要以观看者能够看得清楚为标准,一般选用24-40磅之间的字号。

在文本的排版上,如果文本量比较大,可以通过三种方法使文本简化,增强视觉感:1.提炼标题,分段分行,设置行距,标题的提炼与行距的设置至关重要,否则大量的文字信息容易使观众产生厌烦、疲倦感。2.利用图形视觉化、逻辑化文字,并且利用注释解释相关内容。比如把每段文字进行关键词提炼,然后利用图形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这样便于学习者记忆。3.利用PPt动画设置,在提炼每段小标题的基础上,分部分逐次显示课件内容。逐次显示能够舒缓观看者的视觉压力,易于记忆。

2.课件配色设计

课件的颜色设计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鲜艳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兴奋、躁动,柔和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安静等。在进行课件的配色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和课程特点。总的来说,课件配色设计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色彩风格要与主题、授课内容、学生特征相符合,(2)色彩基调为内容服务,基调应统一,忌随意变化,(3)用好色彩属性,适当增强背景色调与信息符号色调的对比。在色彩设计上,依据色彩学理论,可采用同类色配色、对比色配色和相似色配色。

高校教学课件范文4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95-02

教学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挖掘教育的发展潜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否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是否能通过现代化网络充分应用这些资源,成为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1]。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完善,我国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推广逐步发展,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已从制作单机版课件发展到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网站建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势必与国际接轨,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成果将成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与文明的途径。所以,要想提升我国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校必须优化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体现我国高校教育特色的教育形式。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的主干网是基于光纤通信连接,以高性能、大品牌的核心交换机来支撑网络运行,不仅速度快、储量大,而且与电信联通信息网高速互联,密集数据可实现无阻塞交换,这成为校园网络的一大优势。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对校园网络的实时运行起到关键作用,使整个网络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可管理性,校园网核心通信线路的备份确保了高校校园网络的畅通和可拓展性。同时,各高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互联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思想政治文献阅览室、网络计算机教室,形成了思想政治网络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然而,各院校虽然都非常重视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和规划,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实际应用情况及国内外现状方面调研的不够细致,导致各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建设所用资源,造成资源共享面小、思想政治资源建设不及时。网络上虽有一部分的信息沟通、共享,但是各高校校园网对外一般都安置了防火墙,所建设的大部分资源都仅供本校学生使用,对外校师生和住在校外的本校学生造成了共享障碍。资源库的生命力就在于是否有足够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必然牵涉到很多思想政治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所以思想政治网络资源建设就存在了“两难”的情况:资源库建设开发的程序人员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模式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摸清最适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构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网络及程序开发技术的了解也不多,不能形成状态最好的教学态势。因此,必须动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如何才能让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积攒多年的宝贵教学资料和课件?如何从根本上调动各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积极性?如何保护材料所有者的版权利益?这都是各大高校需面临的问题。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资源建设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建成校园网的高校,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资源进行了整理,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依靠不同部门、不同专长的单位或个人完成,各院校自行开发资源,较为重视本校资源的开发建设,而对校际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共享建设重视不够,很多学校都各自为主,缺乏广泛合作,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教学资源全部重新开发,在技术和数据规范上也只是以本校的需求为主,很少顾及国内以及国际统一标准。由于地域的广泛性、技术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资源规划不清,内容杂乱且相互重叠,各自建设,缺少统一规划,造成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协调,“别人有的资源我要有,别人没有的资源我也要有”,这种“攀比”行为导致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的资源建设重复严重,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机制,共享的资源种类大而不精,使用率低,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了高预算、低效益,不仅不易于资源管理,也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带来不便。

网络教学离不开网络课程的开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建设更是如此。目前,很多高校的媒体开发技术还很欠缺,手段相对滞后,而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建设仅仅是将书本知识转移到网络平台上来,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应对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制作课件、进行网络平台建设,这对高校教师来讲是很难做到“两全”的。技术水平落后与高精专技术人员的缺乏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

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应该配合高校的具体教学条件,结合教学需要,创造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网络资源。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师生共同学习的热情。目前校园网的建设汇集了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精品课教学资源等一系列教学资源平台。在此基础上,把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分享在网上,建立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模块,具体包括: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资料、教学案例、阅读书目、实践要求等,将这些资源充分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同时应建立共享的、高质量的地区性、全国性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辨别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资源时,必须严于律己,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同时,要多关注其它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建立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共享网站,加强学术、心得的互动交流。这样不仅会充实网络资源库的建设,而且使学术交流更加便捷,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了解教学资源动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强化网络资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的动态性,创建新平台,做好高校理论课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使网站建设符合大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要求。大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选择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站在大学生的视角,去创建大学生乐于浏览的信息和内容,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要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1)要优化网站内容,创建丰富的网络资源。除了提供传统的教学资源外,要力争做到教学资源的多层次、多样化。可以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影视资源、图片资源和故事资源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思想理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不但要在内容上加大投入,并且要做到根据理论课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为此,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学生身边极具影响力的事件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讨论,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最后,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既需要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各门具体思政课理论的支撑,也需要网站设计、信息安全、数据处理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让技术人员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让主讲教师掌握一些Dreamweaver、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应用技术。培训的目的不是出全才,而是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所有参与网站建设的人员能够顺利地交流设计意图,把网站建设的更加科学合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动态性和更新的及时性。

高校教学课件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空间;创设

一、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基于多媒体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元化、开放式和交互式特点,它本身就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要使这一平台运转,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料、图片、漫画等课件的演示,视频、音频的播放,来辅助教学内容的讲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学课件互动的平台,形成一个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课堂学习气氛,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激发出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能显现出来。

(二)基于多媒体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各种多媒体课件。但是,很多教师在做这些课件的时候,考虑较多的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对学生接受这些内容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际缺乏充分考虑。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行表现,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进行学习时需要什么样的情境,如背景音乐、录像或是文字资料等,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课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多媒体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实质是将社会在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有关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要实现这一转化,必须把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作用,加大教育引导的力度,又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基于多媒体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多媒体教学中产生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启发,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进行心灵的沟通、精神的交融和观点的碰撞,将思想引向深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知”上升到“信”,从而使学生头脑中的疑虑和

困惑能有效地得到解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影响师生互动空间创设的不利因素

(一)“机器本位化”的课堂

所谓“机器本位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演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者(课件的播放者),课件演示却成了“教”的主角,使得教学几乎都由计算机来掌控,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这种“机器本位化”的课堂,只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即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单纯的“口灌”变成了“口灌”加“电灌”。教师围着键盘和鼠标转,变成了课件的“助手”,其主导作用被电脑替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其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弱化。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既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使师生间丧失了必要的信息交流及情感交流,同时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信息反馈的畅通性和情景的生动性,自然也就无法创设师生互动空间。

(二)单一的互动方式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多表现为“满堂问”,即教师连珠炮似的提出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种一问一答的“满堂问”互动方式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和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也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框在既定的圈子里。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淹没。同时,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有许多雷同与重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辩论反驳,导致课堂上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矛盾与交锋的存在,更没有情感与心灵的交融,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只是“有形无神”。

(三)过多的教学信息量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音频、视频等设备方便快捷、清晰准确地将自己的讲授内容传达给全体学生,使课堂教学能传输较多的信息量。但是,目前有些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这种优势,将所有能用电脑展示的内容全部“灌”入电脑,使原本应由教师讲授的内容变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果,在课堂上,教师成了“电影放映员”,教学活动成了学生“看电影”,学生的思维基本处于休眠状态;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受到限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及时调节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课堂上即使有互动,也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显然,多媒体课件承载的过多信息量有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空间创设的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空间创设的途径

(一)“手段”与“目的”相结合,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形式,这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重大变革和创新。但是,如果教师只过多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花哨与新颖,忽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则会使其喧宾夺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和育人特征大大弱化,从而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处理好“人―机”的关系,始终把多媒体课件的技术置于教学的辅助地位。充分发挥这一辅助工具,运用它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二)“形动”与“神动”相结合,采用多种互动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空间创设的真正内涵,并不是让学生单一的动起来,而是既要有“形动”,还要有“神动”,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让课堂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两节连上,有的甚至三节连上。如果在这两节或三节课当中只运用一种互动方式的话,就会使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死板,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对话、专题讨论与辩论、案例教学、演讲等方法开发多种互动渠道,扩大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三)“知”与“情”相结合,增强多媒体课件的互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不仅要有认知上的互动,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互动。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适当有度的安排信息量,有分寸地展示信息,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课件播放过程中适当运用电子板书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达到“知”与“情”的结合。例如,在讲授《理论》中的“近代中国国情”这一问题时,在师生看了相关的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文本资料之后,然后伴随着激情的背景音乐在屏幕上打出两个大大的狂草:“怒!”“恨!”。对帝国主义入侵的“怒”,对侵略者疯狂掠夺的“怒”,对封建统治者软弱无能的“恨”,对卖国求荣者屈膝献媚的“恨”,为国人蒙受奇耻大辱的“恨”。这狂“怒”痛“恨”,引起了许多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它将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于是,我们也真正达到了教学互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元全.刍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9-91.

[2]安莉.浅谈政治课多媒体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3-65.

[3]唐清云.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析[J].广西党史,2006,(Z2)53-54.

高校教学课件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文化;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45-02

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手段,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方式,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高校课堂教学的内涵建设

课堂教学除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外,还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建立起来的课堂文化等要素。与中学教育相比,大学的课堂教学没有升学的压力,专业特色明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灵活多样,学生的课堂学习从原来中学时的基础知识学习为主,转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课堂教学效果主观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教学内容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种课堂文化。其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沟通学习的媒介;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的显性内容以及隐性教学内容;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这些要素恰当配合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堂。作为高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内涵的建设方面,重点是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授知识,与学生沟通交流,建设积极的课堂文化,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的内涵丰富而又具有深刻的专业特色。

1.建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

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放松地得到发展,促进其人格的形成。

高校课堂文化是高校师生在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与中小学的课堂文化相比,高校课堂文化具有其特殊性。

(1)高校的课堂文化是建立在较高文化水准之上的平等交流。高校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独立的思考能力。高校的教师是由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的高级知识分子组成,而学生则是在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青年中选拔出的优秀人才。因此,师生聚合的课堂文化应是具有一定层次的专业和文化的交流。

(2)高校课堂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多元聚合的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地域文化、制度文化、年龄文化、性别文化等多元因素在课堂中交汇。其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在各种文化撞击中,使师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升华。

(3)高校课堂文化体现了较强的专业特色。高校的课程学习以专业课教学为主,不同专业往往课程特色不同,专业跨度较大。不同专业有其独特的课堂文化。例如文科类的专业注重人文知识的探讨,理科类的专业突出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等。不同专业的课堂教学会带有其专业的烙印,具有不同的特点。

(4)课堂文化会延伸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由学校的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核心是培育学校精神。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体现在学校的校园管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展现。学生走入校园,接触的除了学校的各种硬件环境以外,教师的风貌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通过课堂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气,进而影响学校的精神氛围,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优秀的教师群体会带给学生崇高的思想和追求,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风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支撑高校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

建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其中起主要的作用。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要积极组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以自己的学识感染学生,使其对所学的内容充满兴趣,

2.课堂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传授相结合

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研究,起始于英国学者Michael Polanyi对知识的分类。1958年,Michael Polanyi在《人的研究》中提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 it knowledge)”概念。根据他的观点,显性知识能够以文字、图表和公式等符号形式加以表述,是可以系统地传授和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不是以逻辑化的符号形式表征在头脑中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一般不能以常规的教学形式加以传递,是难以言述的知识。隐性知识一般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它包括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等;二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它包括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从知识的深度上来看,显性知识是教材中体现的表层知识和技能,专业性较强;隐性知识属于教材中需要挖掘的深层知识。它一方面包括教材内容所体现的科学价值、生活价值和发展价值;另一方面包括隐藏在其中的基本做事方法和积极思想。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其实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不仅学会显性知识,而且还要了解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即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隐性知识的显性传授。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管理自己知识的能力,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进行总结,在课堂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表述出来。具体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

(1)潜移默化传授。隐性知识往往派生于显性知识中,因此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专业课渗透其隐性知识的内容。例如,在几乎所有的专业课教学中,都可以渗透职业道德、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理工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思维和价值观念等。这些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就可以阐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

(2)模拟各种场景,将一些隐性知识在特定的背景中显现出来。每一个特定的专业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体现其专业性的。无论是理工农医,还是人文社科,专业的特长都是通过具体的工作体现出来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积累了一些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不能清晰阐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场景,引导学生去领会其中的技巧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注重隐性知识的总结。隐性知识在书本上是没有的,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例如,企业的思想文化,由企业的员工一代代积累形成本企业的隐性文化,在社会中通过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形成了一个社会的文化。隐性知识有的经过总结可以成为显性知识的一部分,有的仍然难以成为显性知识写入教材,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理论知识中所延伸出的隐性知识,尤其是一些研究方法和技巧,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无疑是有重要价值的。

3.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探讨的很多。大多数学者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在当前的改革探索中,人们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教学的策略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也引入了PBL教学法、TBL教学法、SDL教学法等进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要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来看。

(1)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营造优秀的课堂文化为目的。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是课堂文化和课堂知识的传播媒介。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和领会抽象的专业知识。

(2)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因知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在专业基础理论学习阶段,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对本专业并没有什么了解,往往很难完成任务。而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则有了一定的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过去的比较单调的板书、纸质图表和自制教具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提高到今天的板书、教具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高校课堂的内涵应当不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高校课堂教学内涵评价体系的思考

目前,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从教师、学生、教学督导等不同的角度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可以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内容上涵盖了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教学效果等一系列指标,但是缺少对课堂教学内涵评价的具体内容。

在对课堂教学内涵评价方面,主要从课堂文化、知识的内涵传授、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课堂文化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同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可以给课堂教学注入正能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的听课状态等方面评价课堂文化的特点。

2.课堂教学内容方面

课堂教学的内容包括课堂的专业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部分。因此,在评价教学内容时,既要评价教师对教材表层的显性知识的讲授情况,同时还要评价教材深层次所体现的隐性知识。在教学内容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一般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都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情况,应再增加对于隐性知识的评价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教材知识后面的价值观念、基本方法等评价。

3.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方面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的传授服务的。在评价课堂教学内涵时,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在一般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都包含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由于大学课堂内容的多样性,教学方法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但是基本的原则是能够适应课程的内容,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在指标设计上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适宜性指标来评价。

课堂教学的内涵评价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都要围绕着培养学生成才为最终目标。由于课程的性质、专业的特点不同,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也有各自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周城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27-129.

[2]叶进,雷志敏.中美高校课堂文化对比研究[J].云梦学刊,2008,(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