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1

一、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职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定位偏差,课程缺失

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等四大模块。除了必须开设的思政、计算机等通识课程外,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和艺体技能课程比重很大,学生也愿意花大量时间学习这些学科。学校一般不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课程。另外,当前的社会评价和人们的关注点均在教师的教育技能和教学水平上,幼师院校无暇顾及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课程,致使专业理念与师德课程不受重视,缺乏较深入的开发和研讨。这反映出幼师教育对这类课程定位的偏差。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一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性熏陶,忽视教育实践对师德教育的独特价值,可以说是师德教育缺失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都是在幼师院校的课堂中完成,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和笔试来进行,教师也会列举一些师德模范的例子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然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十分严重。学生往往能掌握一些相关的师德规范,但是在幼儿园实践中却没有真正付诸实践,知行不一。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而对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实践重视不够。例如学生在幼儿园中的实践存在重教轻保的倾向,许多学生缺少幼儿保育的意识,认为保育是保育员做的事情。处理幼儿的“违规行为”时态度粗暴、方式简单,甚至会出现变相体罚幼儿的行为。由于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没有将对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并不能完全体会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内涵,导致职业道德的实践效果不佳。

(三)师德榜样示范不够

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并不充分,其作为“榜样”的示范性影响未能有效发挥出来。由于高校扩招使学生人数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有的学生反映“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师生关系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而有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也在学生的心里留下阴影,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和道德观。幼儿园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更多的是“功利性指导”,以学生是否制作了大量教具和玩具、是否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等为考查标准,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示范不够。(四)灌输教育,途径单一许多幼师院校将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只作为品德教育的一个部分,经常是合班或者是大班集中授课,其主要教学方法为灌输教育,缺乏其他的教学渠道和途径,没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使学生缺乏职业规范。单方的灌输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导致他们在进入教师岗位后,对自身的道德责任处于“无知”或者“不自觉”的状态,对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缺乏深入的理解,在处理教师专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暴露出缺乏教师专业道德素养的问题。

二、加强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职前培养的途径

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时期的培养,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反思、合作研究、榜样模仿等途径生成。幼师院校要采取各种策略开展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

(一)加强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理论引领下生成

1.充实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为使学生找准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定位,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职业转换,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需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学习。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要专门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规划等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原则和基本内容等。一方面,要客观地将学前教育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和薪酬转变情况告诉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凸显出来,让学生理解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认知。通过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相关政策宣传,改变学生对幼儿教师原有的认识和发展预期,从单纯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自我职业发展,不仅仅把幼儿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使其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正确期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

2.加强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渗透

专业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必须重新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儿童观、保教观的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专业理念与师德教育。《专业标准》中对儿童观、保教观的要求分别是“关爱幼儿、尊重幼儿、注重生活对幼儿成长的价值”以及“坚持保教结合、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重视环境和游戏与实现家园共育”。各门专业课程要着重达成上述要求,如通过“学前卫生学”使学生明了儿童生理发展特点及其保健,通过“儿童发展心理学”让学生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知道儿童的需要,通过“学前教育学”使学生明确如何才能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通过五大领域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等专业技能课程,教会学生如何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化儿童,始终贯穿儿童中心理念,以“备幼儿”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和起点,使学生将对儿童的认识从“概念化、模式化儿童”转变为“具体化、个性化儿童”。专业教师应结合各科知识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幼儿保育的意义和价值,应把充分“关注幼儿主体,以幼儿为本”的保育观念渗透到这些课程每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每章节知识点的学习最终都要以怎样促进幼儿的健康为最终目的,使学生在思想上接纳并重视起来。

(二)保证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质量,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实践体悟中生成

幼师院校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保证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时间和质量,引导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悟、生成专业理念和师德。教育实践活动要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所有时间:第一阶段,学生入学之初开展入门教育,重点是职业感受活动,带领学生到幼儿园第一线参观以获得直观经验,渗透职业道德教育;配合“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教育类基础学科的学习,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与儿童交朋友,了解儿童的特点,当老师的助手,全面了解幼儿园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第二阶段,在五大领域教学法、游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制订教案、试教、说课、见习、调查等活动,到幼儿园进行听课观摩、评课,并尝试自己独立带班一次,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感受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真实体验教师角色,增强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在见习和实习中,把保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指导学生怎样照料幼儿进餐、组织幼儿入睡、护理生病的幼儿等。第三阶段,集中实习。集中实习安排在实践基地园,时间一般是5周,实习生、学校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组成“实践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中的教师通过实习工作中的活动进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自省的内容示范,提供一些具体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如对教育实践中的一些价值性问题进行反思:“我认为的学前教育是什么样子?”“我采取这种行动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根本职责是什么?”“我是否有权力这么做?”等,这些价值性问题常常关系到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的整体看法,涉及的是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基本态度,这些都属于幼儿教师基本的专业理念与师德范畴。第四阶段,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通过实习激发学生的“四心”: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学会自己调节情绪和心态,做到保教合一、为人师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教师专业理念及师德的内涵。学校和幼儿园要根据《专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学生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督促这些未来的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注重自身师德的养成和专业理念的生成。

(三)发挥师德榜样的示范作用,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体察习得中生成

学生时期所遇到的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都会在入职前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幼师院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学生在模仿、体察习得中生成专业理念与师德。一方面,要发挥幼师院校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教师必备的素质外,还需拥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特色,如热爱幼教事业、拥有爱心与耐心、开朗乐观、富有表现力等,这会对学生立志从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发挥学前教育名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前教育名师有三种:一是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他们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幼教人;二是全国知名的幼教专家,如上海的应彩云,是许多学生和新手教师的崇拜对象;三是学生身边接触到的幼儿园教师,她们真实可感。事实证明,幼教名师通过行动引领学生,可以激发他们对幼教职业和事业的热爱,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及专业能力。

(四)打造校园文化氛围,让专业理念与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后,就面临着不断社会化的教育和改变。其中,教师对于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其社会化进程中的一大重要因素。为此,本文将从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现状入手,分析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以供参考。

一、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现状

自从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以后,国内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激增。在这些家庭中,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无论是其父母还是祖父母与外祖父母,均对其呵护有加与有求必应。如此一来,使得这些独生子女形成了过于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当其离开家庭进入到幼儿园之后,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让其罔顾他人的感受,事事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无论是玩具还是餐点,均会第一时间据为己有。特别是在参与一些集体游戏的情况下,多数幼儿无法同他人进行有效地合作,也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幼儿因无法融入集体、被其他幼儿排斥在外而抑抑寡欢。针对前述情况的存在,幼儿教师必须帮助其改变自我中心主义立场,使其能够融入集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二、幼儿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为幼儿构建合作的契机,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流、合作意识,注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合作意识,切实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一)注重为幼儿构建合作的契机

幼儿教师要善于在带领幼儿进行日常游戏、活动过程中,为其构建合作的契机,如幼儿教师应当组织幼儿共同完成积木游戏、组织幼儿开展“过家家”等活动,从而帮助幼儿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领会到如何同他人进行友好的相处。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除此之外,幼儿教师亦应当发挥大班幼儿的示范作用,如组织大班幼儿对小班幼儿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使小班的幼儿能够从中学习到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技巧等。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流、合作意识

合作需要不同主体的协同参与方才能够得以完成。然而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因幼儿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极易使其在参与游戏活动中发生矛盾,导致游戏活动无法进行下去,为此,幼儿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流、合作意识。1.教会幼儿使用敬语。如“请你和我们一起玩,好吗?”“我们一起来商量商量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你愿意参加我们的游戏吗?”“谢谢大家的帮助!”一次次的交流与沟通,孩子们渐渐掌握了交流沟通的技巧,也就完成了合作的第一步。2.教会幼儿如何同他人进行合作。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之前,应当让幼儿意识到与他人合作之前进行沟通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幼儿教师要先为幼儿进行示范,使幼儿通过对教师举止的模仿,逐步领会到如何同他人实现良好的合作。

(三)注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合作意识

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实现合作意识的培养。如教师应当组织幼儿一起参与拼图游戏,组织幼儿一起进行积木的搭建等等,这样一来,幼儿将逐步领会到同他人进行合作的技巧,进而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自觉改变其先前所遵循的自我中心主义立场。例如,在幼儿美术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分组合作,相互协商,分工合作,以便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造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又如,建构游戏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合作,将幼儿两三个人分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共同商量,友好合作,并且互相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与磨合,很多幼儿都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并且增强了合作的技巧。不仅是美术活动和建构活动,体育活动也可以训练幼儿的合作能力,比如我园经常开展的“两人三足”“火车过山洞”“拔河”等体育活动,都能使幼儿在活动时就不再自顾自的玩耍,而是会寻找合作伙伴来一起完成任务。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3

【关键词】优秀幼儿教师品质培养

一、优秀幼儿教师良好人格品质特征的树立

1.朴实的心态

每个人都希望被承认,每个年代的人都追求成功的价值,只是成功的含义、程度是不一样,实际上成功的本质是一样的。由于成功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自己的成功的认识也不一样,但每个人的进步都是在一个个小目标的成功实现的基础上不断向前的。如果想法比较朴实的话,你就不会觉得成功是很难的。如果想法不符合实际,那么就会觉得太难,从而想要奋斗,又感到力量不够,屡屡遭到失败后,便会失去信心。

每个人的工作、每个行业工作都是重要的,如扫大街的工作也是在我们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社会上每个人工作的重要程度又是不一样的。要正确看待自己工作的地位,认识到我们的工作是重要的,但是任何一个工作都是重要的,毕竟是365行里的其中一行,不要过分地把自己看得太大。朴实、平和的心态是你踏踏实实做好工作的保证。

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并不是说一定要像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一样一辈子从事幼教,但既然已经从事了这个行业,就要尽力去做好。

2.吃苦耐劳、不轻言放弃

吃苦耐劳不是我们这代人的专长,那么,如果你具备这种大都数人都不具备的品质的话,你成功的概率就会更大。现在幼儿教师中存在着大量的倦怠现象,这除了与社会对幼教地位的看法不高有关外,更与教师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有关。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教师常年累月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锲而不舍,都有意志的参与。意志行动是复杂的自觉行为,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因此敢于藐视和克服困难是锻炼人的意志的途径。要不轻言放弃,当碰到困难或觉得辛苦的时候,想想只要坚持就可能会成功,一旦成功就会更容易地克服今后的困难,就算不成功,那也是自己历练的机会,为何不珍惜呢。

3.善于认知反思

这里“认知反思”的意义指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前提下,能够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后果、教育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宽广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反思批判的能力。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这一类优秀教师往往具备熟练的教学技能和技巧,也即有一套实施教学课程的稳定策略,比如在制定和执行课堂规则的基础上,能够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其参与意识,使教学效果达到互动的理想目标。而且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并不断充实。在其专长的领域内,认知反思型教师解决问题的效率较高,他们靠广泛的经验,能够迅速且只需很少或无需认知努力来完成许多项活动。

幼儿园里,一般都有教师定期写反思记录的规定,但是很多教师都把写反思记录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完成,而不是当成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回顾和思考、评价。反思并不是仅仅交给领导看的文字稿,而是一种思想意识上的反省。另外,教学与科研同行也是教师反思的一种形式,通过科研不仅可以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可以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看到自身的成就与能力,从而获得激励,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4.感恩的心

当很多教师埋怨事态不公,埋怨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的时候,是否又能静下心来好好地去思寻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有价值的力量呢?这是个不断向前的时代,是一个不断有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自由、开放、强调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年代,先进的、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及具有现代意识的师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个年代深入人心。在秉承上一代的优秀品质外,我们还能够在这个年代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事物,应该说我们已经比前人更添了一面镜子。当看到竞争的残酷时,你可以辛勤、努力地学习或工作,提升自己,为自己增添筹码;当发现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现象处处存在时,你应该清晰地认识自我,并心平气和地去接受考验,以真诚换得信任,以友善换得友谊;当人们凭着自己的一点小小能耐在到处张扬时,你应该谦虚地学习他的长处,并自信地展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抱怨只会带来堕落,而感恩年代却会让你收获丰硕。认识年代,认识自我,并从不同年代吸收当今年代所需要的精神品质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优秀幼儿教师行为品质的发展建议

1.老教师继续学习,帮助新教师;新教师虚心学习,提升自我

只要活着就是要继续学习,这个学习其实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学习,哪怕走在路上也有很多学习的机会。老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工作,而应该是对自己理论、实践层次的提高,是为了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另外,一个受人尊敬的优秀老教师还应该是一个乐于帮助新教师一起提高的人,他们对年轻教师除了严格的要求外,也需要支持与保护。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快的共同提高,才会更显自身的价值。

新老师在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学习也许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工作,那么不管是谁和你搭班,那个人就是你的学习对象,当然他人也有可能有一些做得不太妥当的地方,如果你能通过关注、了解,并剔除这种不妥当的做法,这也是一种学习,因为你用你的知识在衡量。所以,多听课,多看平行班,对新教师的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2.真诚、友善地与人相处、合作

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关键是看自己,是否对他人真诚,不管工作还是生活,对人都必须要真诚,否则就很难得到信任。

与人相处的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作的能力。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由一股力量、一件事情凝结在一起的,这就是要一起做一个课题。做课程过程中,就会凝集一批同事,从而更多地相互展示、相互了解。一个幼儿园,一个课程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课程能促使教师一起成长,这是一种黏合剂。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一起做同一件事情最能看得出是否具有合作性。合作并不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一个集体如果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一起去做的话,就不是合作关系,仅仅是一个群居关系。一起做一个课题时,如果各自收集了资料,最后讨论时,被踢掉了的也是有功劳的,因为是通过了你的比较才显示出他的正确的。最后讨论出来的意见不是个人的,而是大家共同的结果。

三、师范教育中优秀幼儿教师品质培养的思考

现在幼儿园教师倦怠现象较多,原因有社会、家长还有教师自己对幼教的不了解,还有就是新教师们在学校时的自我素养储备不够,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缺乏,吃苦精神不够等等。因此,师范教育对培养新一代的优秀教师非常重要。师范生只有在学校里积累了足够的资本,才能够更容易适应工作,并自信地应对工作中的很多困难。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4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保护环境尤为重要,每个人都应有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使幼儿从小受到良好的环境保护的启蒙教育,增强其环保意识,使之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首先,在教材的基础上强化有关知识的教育,凡与环保有联系的教材,我们都注意渗透。如在诗歌《花果山》的教学中,增加了植树造林,保护水土,造福子孙的内容。常识课认识空气、水及野生动物的教材中,我们进行了空气、水受污染的危害性教育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通过讲《小鲤鱼真难受》的故事,使幼儿知道乱倒脏水、脏东西进河里会使河水受到污染,小鲤鱼不愿意在脏水里生活。在《小白鸽变黑了》的故事里,小白鸽被工厂里喷出来的臭气呛得直咳嗽,被工厂冒出来的黑烟染得一身都黑了。小朋友听了都明白了,烟囱冒黑烟,喷臭气,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在教唱歌曲《爱护小树苗》及做体育游戏“小青蛙捉害虫”时,使幼儿知道要爱护小树苗,保护青蛙,做个环保小卫士。在绘画时,我们也注意启发幼儿给自己所画的人物、动物添画一些山水、树木、花草、太阳、云彩等,给图画里的人物设置一个优美的,适合其生长的环境,从而使幼儿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需要大家来爱护。

其次,我们还利用其它一些课外书中的故事,如故事《快乐的小兔》内容是:在清清的小河里,一群快乐的小鱼游来游去,可是由于工业废水的污染,鱼儿面临死亡的威胁,废水处理后,小鱼儿活蹦乱跳起来。故事《保护青蛙》告诉人们:为了庄稼有好收成,千万不能像有些人那样为了一饱口福而伤害它们。针对孩子喜欢看恐龙动画片的情况,我们找来一些恐龙和恐龙化石的图片给幼儿观看,并告诉他们由于气候变热,森林被毁,恐龙找不到爱吃的食物,在很久以前就灭绝了。现在有很多动物因为森林越来越少也快灭绝了。找来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的图片,通过教育,幼儿都知道这是我国的三种珍贵动物,知道了要保护动物。

最后,我们还利用家长跟幼儿接触密切的有利条件,让家长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前班的孩子认识骆驼的时候,我们要求家长给孩子讲什么是沙漠,有些家长非常认真,专门去翻了书,讲给幼儿听。结果,很多幼儿都懂得了什么是沙漠,有个小朋友说:“沙漠里没有水,人在里面久了会渴死的。”有个小朋友还说:“要种很多树,不然沙漠就会越来越多。”还有位女孩子教小朋友看地图:“我爸爸说黄色的是沙漠,绿色的是森林,蓝色的是海水。”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对更大范围的环境保护形成了最初的认识。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5

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地位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信心发展,家庭经济地位不同的幼儿在自尊水平和交往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教育方式偏差家庭,例如沟通障碍型家庭、惩罚型家庭、溺爱型家庭与保护型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社交能力缺乏,自信心缺失的现象比较多见,这是教育方式偏差家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幼儿自信心缺失的原因,避免幼儿内向、软弱、退缩、自卑等不良性格的养成,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影响和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幼儿自信心缺乏与家庭教育方式偏差的关联性

最早对自信心进行阐述的是马斯洛(1943)的“需要层次论”。个体对自身的成就、价值和信心的一种体验称为自尊心,个体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信心。自信心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自信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关于自信心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在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本文研究对象,认为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反映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个体努力以及成功表达自我认识、自我尊重和自我价值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游戏、比赛、生活、技能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将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总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不敢期望成功,做事情经常半途而废,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只有对自己和未来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创造和有所贡献。有了自信,有了底气,他们的聪明才干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自信的培养并非简单易做,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幼儿时期则是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容易受挫,所以家长和老师应注重加强对幼儿自信心的保护和培养。

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生态理论指出[1]: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形成微观系统,微观系统首先是指个体一直接触和联系的环境。如本研究中幼儿所处的家庭、幼儿园、同伴关系等因素。其次是家庭这个微观系统,不同的家庭、不同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密的亲子关系。幼儿所处的微观系统主要是家庭、幼儿园和同伴关系等。

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其子女进行教育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称为家庭教育。从家庭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都是家庭教育观影响下的产物。不同的教育观念支配着并表现为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按照Jeffrey.J(2003)的观点来看,在某种特殊的情景中,父母和儿童互动时会产生一种特定的互动行为,这些行为就是受教育观影响的行为的具体表现。当父母提出的要求具有一定目的性时,儿童的行为也是有一定目的性和指向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类行为是没有目的性的,是亲子之间互动时的自然流露,这些行为也对儿童有着一定影响。

对一个人的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源远流长影响的是家庭教育,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的。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幼儿日后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站,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父母作为孩子走向生活的引路人和走向社会的指导者,在孩子的成长中充当着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角色。幼儿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很强,感受过的事情会非常深刻,长久不忘。幼儿对外界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他们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信赖父母,所以父母是他们生活中的第一个模仿对象。父母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准则、评价标准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过,“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键在于家长的态度”。这告诉我们,一个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家长的教育密切相关,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若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二、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优势视角理论

每个人都有优势资源和内在潜力,“优势视角”关注的焦点是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病理。关注不足和缺陷是缺乏视角的主要观点,从缺乏视角发展出来的反缺陷策略,就是要帮助家庭教育缺陷的孩子弥补他们的不足。这种研究视角很容易给家庭教育缺陷的幼儿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这会改变幼儿的自我认识。长期下来,这种消极认知也会慢慢被幼儿所认同,并导致自己自信心的缺失[2]。与缺乏视角不同,在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强调与幼儿之间的平等关系和相互尊重,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幼儿所处的环境和现状,探究和利用幼儿的优势资源,关注幼儿的优势和能力,帮助他们达到预定目标,实现人生理想。

(二)“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中提出了“镜中我”理论。这一理论通过社会互动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形成一定的自我认识,个人通过他人评价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3]。

(三)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在家庭治疗模式中运用最多、影响广泛的是米纽秦的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这一模式的特征是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家庭,以家庭为工作焦点,特别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改变家庭错误观念,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改善家庭结构。

三、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策略

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幼儿包括四种类型:(1)沟通障碍型家庭幼儿。这类家庭的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生活,缺乏对子女的教育和关心,导致幼儿放任自流,性格乖张霸道,对人过于热情或冷淡,情绪消沉,心胸狭窄。(2)惩罚型家庭幼儿。这类家庭父母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经常采用严厉的、命令的教育方式。一旦遇到孩子犯错,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打骂甚至体罚孩子。此类家庭的幼儿性格散漫、组织性纪律性差,表现为顺从、孤独、懦弱、缺乏自信,个别孩子可能存在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3)溺爱型家庭幼儿。这类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裕,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幼儿常表现为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庭以外的圈子到处碰壁。(4)保护型(限制型)家庭幼儿。这类家庭限制幼儿活动,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幼儿性格表现为盲从、脆弱、依赖,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社会适应能力差[4]。

通过对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分析,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资源,可以探索出一系列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对策,帮助教育方式偏差家庭的幼儿改变脆弱的心理状态,改善敏感的心理环境,正确认识自我、挖掘优势,养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快乐地融入社会、学校这个大家庭。

(一)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优势视角是与问题视角对应的理论视角。优势视角理论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可能。积极心理学也认为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潜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有整合自己优势和面对克服困难的潜能。我们要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幼儿,把每个幼儿都当做健康发展的个体,通过内在潜能优势的发掘、积极进取品质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1.感化内心,及时肯定,培养习惯。教育方式偏差家庭的幼儿普遍存在规则意识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等特征。教师不能因为他们在群体中的“不和谐”就歧视远离他们,而是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创造机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促使他们尽快融入集体,学会听指挥、懂合作。如有的幼儿很喜欢当小助手,我们就提供各种机会,让他帮忙分发操作纸和小点心等,让他感受到为集体服务和帮助别人的快乐,用自己的行为感恩集体。

2.创设机会,放大优点,培养信心。“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认识主要来自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教育方式偏差家庭的幼儿内心脆弱、缺乏自信心,他们害怕失败和嘲笑。当教师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评价、接纳与宽容的心态鼓励幼儿时,幼儿也会倾向于用积极的目光看待自己。我们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幼儿表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被人接受认同和赞美的快乐。教师要努力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给予幼儿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鼓励其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机会,体验成功的幸福,这对于自信心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二)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改变父母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对父母教育方式的训练是矫正孩子不良行为、树立自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正是要改变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改善家庭结构。

1.学会倾听,有效沟通,管理情绪。情绪管理是指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正面表达出来。我们引导家长创设机会与孩子交谈,可以针对某件事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了解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家长要引导孩子忽略消极情绪,正确判断是非,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要时时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行为动机;要掌握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其个性特点,宽容孩子暂时性的错误;对孩子进行一点一滴的熏陶和感化,引导孩子逐渐向着好的方向转化。

幼儿教师德育培养范文6

一是提问目的片面化。很多教师的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往往只是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内容。在故事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直入故事内容,问幼儿“这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等等,而较少跳出故事的具体内容关注借助作品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激发幼儿自身的经验,体验故事情节的精妙等。

二是提问的内容缺乏条理。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思维,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条理,幼儿的思维也会陷入混乱。如在小班故事《小猫找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小猫图片后问幼儿:“这是谁?它长得怎么样”,接着开始讲述故事,讲完之后又问“猫妈妈送小猫到了幼儿园,小猫是怎么说的?接着它看到皮球是怎么做的?小猫是怎么找到自己的班的?”类似的提问,教师事先没有精心设计与编排,问题之间也缺乏层次感,条理混乱,会对幼儿正确思维带来干扰,导致幼儿不知如何进行表达。

三是给幼儿思考时间少,急于追求正确答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往往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活动中总期望提问后立刻有“聪明”的幼儿能够一语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问、不切题或者一时没人回答等情况时,教师要么打断或阻碍幼儿思考,批评幼儿不认真听,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草草结束这一问题。

以上误区显示了在故事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还模糊不清,没有经过精心准备。其实,教师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置问题的技巧,我们的活动才会变得更加生动和精彩。笔者认为,教师要从细节入手,关注教学中的提问策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显现不同的促进作用。

1 层次性提问,有助于孩子了解中心意思

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幼儿已有的知识、能力,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孩子们再回答出问题之后,对故事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就自然了解了。

例如,在根据儿歌改编的故事《小狗抬花轿》中,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几只小狗抬花轿?(2)谁在抬轿子呢?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幼儿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并将注意力转到角色身上。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狗出了什么事情? 猜一猜它为什么会摔跤?(2)老虎怎么样对待小狗的?(3)你生不生气?通过上述问题,发散幼儿的想象力,并引发幼儿同情弱小、团结友爱的情感。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能帮小狗想想办法对付老虎吗?(2)小狗想了什么办法?好不好?(3)你觉得老虎以后应该怎么做?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幼儿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不能欺负弱小,并能设身处地地理解角色心情,达到情感共鸣。

2 假想式提问,有助于孩子理解人物心理

故事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有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

如在学习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时,我问幼儿:“如果你是小柳树,你会怎么做呢?你面对结满枣子的小枣树时心里会怎么想?”这种角色体验,让幼儿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里角色的心理特征。

3 开放式提问,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开放性提问,使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教师可以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维想象。这种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幼儿摆脱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尽量避免答案单一的选择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往往限制了幼儿探索答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只能随着教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

如学习《三只蝴蝶》这个经典的儿童故事时。活动中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雨不停得下,他们该怎么办?”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分开在花朵下躲雨。”我又问:“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幼儿回答:“可以在叶子下躲雨,在亭子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丰富了。

4 互动式提问,让孩子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

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孩子们的积极讨论,使孩子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孩子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