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系统工程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系统工程与管理

系统工程与管理范文1

藉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COSE)《系统工程手册》中文版即将出版之机,《管理学家》邀我主编一期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的专题讨论,为此还组织了一次与手册的译者,也是专著《新科学管理》的作者、深谙系统工程体系精髓的中航工业副总经理张新国博士以及其他几位具有系统工程和管理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与工程人员的座谈。我由衷祝贺中航工业在系统工程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十分高兴有此机会向他们学习,更为新国博士所率领的团队长期以来扎实地研究并实践工程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及方法的精神与执着所折服。

本人有幸在INCOSE创立之初就成为其会员,并参与早期手册的一些组织活动,还曾组织INCOSE中国分会,试图推动过手册的中文版工作;我工作了二十余年的亚利桑那大学系统与工业工程系的一些同事好友也参与了手册的规划、评论、审阅和修订工作。今天,看到手册中文版的完成,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然而,近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我对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的现状有几分担心。借此时机,我愿就系统工程未来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相应的管理变革,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抛砖引玉,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参加相关的讨论。

系统工程的本质

要从本源上理清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的关系,必须首先认清其本质。对于什么是系统工程、为什么要系统工程,教科书上的答案大同小异。然而,对于什么是系统工程的本质,讨论并不多。我个人认为,在抽象层次上,系统工程的实质就是寻求有效的手段,减少完成特定目标的不确定性,化多样为归一,使复杂变简单。换言之,系统工程就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多样性、复杂性(UDC: Uncertainty, Diversity, Complexity)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针对各种问题和资源限制,通过多学科的知识融合,首先明晰需求,再构造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各类“人工”流程,使相关的任务执行过程可描述、可度量、可验证,进而使实现各项目标的途径和方式明确、经济、可靠。这里我们强调流程的“人工”特性,因为这些流程一般并不服从自然法则而具有“必然性”(necessity),而是易被环境改变具有“权变性”(contingency)。显然,对于系统工程而言,整体性思维是其必需,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集合之“1+1﹥2”特性是其必然。在此意义上,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同源同质,侧重不同而已。

因此,流程是系统工程的核心手段和关键内容。就像没有“计划”就没有“变化”一样,没有“流程”就没有“前程”。有了流程,系统工程就能“无中生有”;以流程为纲,系统工程的实践就可“纲举目张”。

20世纪90年代初,类似于目标或价值管理中的SMART原则,特别是后来的SMARTER原则,特里 ·巴希尔(A. Terry Bahill)教授提出了系统工程的流程原则,即SIMILAR(State, Investigate, Model, Integrate, Launch, Assess, Reevaluate)模型,率先开设了系统工程流程分析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流程等课程,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部门和国防军工企业培养了一批系统工程高级人才。而且,自1990年起,国际系统工程协会(INCOSE)及其前身美国国家系统工程协会(NCOSE)的创立、发展与壮大,特别是其《系统工程手册》的完成,更是强化了系统工程流程思想在西方国家的军事、国防、军工等领域的组织、管理和运营中的贯彻执行。

现状与问题

然而,就像早期泰罗的科学管理,20年前的系统工程流程方法也带有严重的线性和机械思维的倾向,强调系统的工程复杂性,忽略其社会复杂性;结果流程内外,信息之流被动不畅,而流程的主体,人,基本上还是在流程之外。这一问题在当今尤为突出,因为系统工程流程所面对的人员,从素质、知识结构到行为模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更是从当年互联网的雏形,发展到今天的新媒体、云计算、大数据,众包,Cyberspace(网络空间)。

现在,就连以开放活跃著称的美国大学生也变得“怯”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甚至“宅”于虚拟的在线交流而“羞”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许多学生呈“分布、分时”化行为模式:知道很多却都不深,同时参与好多事但很难专注于一件事,就像染上“推特症”或“微信症”一样,“不专注、不深度、不负责”,认知和学习能力差不多都已经碎片于“140字”之中!如果遭遇这样的员工,“零星思维”、“微信工程”尚可,整体思维、系统工程难料!无奈的是,不管我们“九斤老太”的秤有多准,不管这是进步还是退步,这可能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未来”员工。

为此,在进一步普及强化现有的系统工程流程方法与实践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向新一代员工,充分利用新兴的网络和计算技术,如社会计算、计算解析、知识自动化、复杂性科学等,再造系统流程,创新管理科学,以智能技术尽可能地化解需求、目标、现状之间的矛盾,使流程的管理迈向智慧管理,使新一代员工能够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模式去充分地掌握、参与、利用系统和管理的流程,有效地应对时刻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问题。正如新国博士在其著作《新科学管理》中所倡导的,我们必须打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界,以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打通系统工程和管理学中的职能分工与流程管理、战略与执行、科学与人文、乃至无序与有序的关系,集成现有技术,进而升华成为新的、智能化的科学管理理论。

第三世界的时代呼唤:大数据与人工科学

波普尔(Karl Popper)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三重的,由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人工世界组成。物理世界为第一世界,这里人类是行动的主体;精神世界为第二世界,这里人类是认识的主人;人工世界为第三世界,在这里人类才是真正的主宰。人类的知识源自第一世界的行动和第二世界的认识,却成为人工世界的主要部分,但绝非全部。我认为,解决上面所讨论的问题,希望就只能寄托于第三世界的充分开发。

为什么?因为网络化和Cyberspace(网络空间)已使人工世界从哲学的抽象变成日常的具体,人肉搜索、新媒体、wiki、众包……人们的生活空间正在迅速地被数据驱动和虚拟化,知识几乎可以光速传播并获取,影响瞬间遍及整个网络空间,人人事事都有参与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怎样的系统工程流程和管理能与之匹配?像百年前关于第一世界所发生的物理科学量子化的革命,知识过程连同其产生者——人类社会本身,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光速化”、“量子化”、“宇宙化”发展新阶段,不但能够弥补我们知识表面上的“碎片化”问题,而且还孕育着前景无限的爆发力。显然,第三世界正在实体化,将与第一、第二世界鼎立平行,必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一切。

第三世界已经向我们发出呼唤:所谓“大数据”就是其表象,是“碎片化”、“光速化”、“量子化”、“宇宙化”等的统称,其后更为深刻的,正是作为智能系统专家和管理学家的司马贺(Herbert A. Simon)所倡导的“人工科学(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以大数据为驱动,通过人工世界的开发,突破物理和精神世界的资源约束,从“人工科学”的视角重塑系统工程和管理之“人工”流程,使之在出现于第一世界之前、在感觉于第二世界之前,首先落实在第三世界之中,在人工世界里可描述、可实验、可执行,而且动漫化、可视化、智能化,这已不再是对未来不切实际的憧憬,而是新时代中生存的必须。可惜,司马贺生前只将“人工科学”作为解决复杂性科学问题的设想,留下的相关专著也仅是其讲座的集合而已,对于何谓人工科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实际上并无涉及;如何实现,还得靠我们自己。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农业社会主要开发了第一世界,而且仅仅是物理世界的地表资源,虽然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但相当程度上压制了我们第二世界的发展;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其实就是第二世界的开发,由此展开了第一世界的第二次深度开发,也就是地下资源的大开发。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主要的任务应当是人工的第三世界的开发,其特征是数据将会成为像土地和矿藏一样的资源,并且必将带来第一和第二世界的再次更加深入的开发。未来,和谐将是三个世界之间的和谐,发展必将是三个世界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时代思维来对待和开发人工世界的这些数据与信息资源;在此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变革各类复杂系统的流程和管理。

迈向智慧管理:从牛顿到默顿的挑战

对我而言,管理的变革就是利用虚拟世界无限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突破现实世界资源有限的约束,真正地纳“人”于系统和管理的流程之内,与之平行互动,实现智慧管理。为此,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在其中的复杂社会系统,必须跨越“建模鸿沟”,克服从牛顿系统到默顿系统的艰巨挑战。

如图1所示,社会系统与物理系统之间的主要差别可形象地用“建模鸿沟”来表示: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系统逐渐从简单的物理系统向大型的信息系统,再向复杂的社会系统过渡,所涉及的关键信息也从物理信号,到商务信号,再到社会信号;系统的行为越来越难以被精确刻画,相应的建模方法也从解析式的数学模型到仿真模型,再到描述型的人工模型;但实际行为与模型行为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大,以至形成“建模鸿沟”的客观现象。实际上,这一“鸿沟”曾使有些专家学者认为动态反馈式的智慧管理“恐怕永远也不会有结果”。

由于“建模鸿沟”的出现,迫使我们把注意力从利用可以直接控制系统行为的“牛顿定律”进行建模,转向通过只能间接影响系统行为的“默顿定律”进行建模。这里,“牛顿定律”泛指可以通过解析的方式精确地描述系统行为的各类物理、力学、化学、生物等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定律和公式,当然也包含经典的牛顿定律等等。而“默顿定律”泛指以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命名的各种能够引导系统行为的“自我实现预言(Merton’s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Laws)”,即:“由于信念和行为之间的反馈,预言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自己的实现(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s a prediction tha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uses itself to become true, due to feedback between belief and behavior.)。”因为对于人类社会行为问题,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要“证实”的命题,其实最后是我们影响甚至改变、构成、实现的命题,非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数学里的因果关系,而是心理学上的因果驱动关系。简言之,命题改变行为,进而成真(A statement could alter actions and therefore come true)。半个多世纪来,引导全球半导体事业发展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默顿定律”。

我们称其行为能够由“牛顿定律”控制的系统为“牛顿系统”,其特征就是在给定当前系统状态与控制的条件下,理论上系统下一步的状态便可通过求解方程而准确地获得,从而系统的行为就可以被精确地预测。因此,对于“牛顿系统”,建模的首要任务就是发现控制系统行为的“牛顿定律”,据此直接设计相应的控制方法,依此控制系统行为,达成希望的目标。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与方法的成功,主要就是针对这类“牛顿系统”。

我们不妨称系统行为能够被“默顿定律”影响或指导的系统为“默顿系统”,其特征就是:即使给定当前状态与控制条件,理论上系统下一步的状态也无法通过求解而准确地获得,从而系统的行为也就难以被精确地预测。因为这类系统包含“自由意志”,本质上无法对其直接控制,只能间接地影响。

对于“默顿系统”,建模的首要任务变为根据希望的目标去设计能够有效影响或指导系统行为的“默顿定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围绕目标实现这一任务的人工系统,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由意志,改变行为模式,进而通过实际系统与人工系统的平行互动,促使实际系统运行在希望的目标之下。如何创新工程和社会管理,特别面向Cyberspace(网络空间),结合网络环境下虚拟社会特色的现代化社会管理,就是研究这类“默顿系统”的首要任务。

从牛顿系统到默顿系统、从牛顿定律到默顿定律带来的时代挑战,是开发人工世界的关键,更是系统工程流程和管理变革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从格言到方法:计算解析与平行系统

理论上的考量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系统和技术层面上实现系统流程的智慧管理。为此,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西方管理学界的两句名言:其一是现代管理科学,特别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奠基人戴明(W. Edwards Deming)所说的“除了上帝,其他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其二是现代管理之父,提出“知识工人(Knowledge Worker)”和信息社会概念的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所称的“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

这两句话可归纳成三件事:“数据说话”、“预测未来”、“创造未来”,实质上就是智慧管理的三段过程“建模—解析—执行”的动态化,并要求以实时、闭环、反馈的方式加以实现。如果希望在流程管理中科学有效地落实这三件事,首先必须以可描述、可实验、可执行的手段完成复杂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使基于大数据的有用信息能够在流程内外主动、顺畅地流动。这就是目前国际上商业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热点课题解析学(Analytics),也是近年来国际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着力推动的新潮流。

基于ACP的计算辩证解析方法就是沿这一方向的尝试。这一计算解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利用人工(Artificial)系统对复杂问题进行建模,通过计算(Computational)实验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估,借助平行(Parallel)执行对复杂问题进行引导和管理;其实质就是以Artificial, Computational, Parallel为手段,三位一体落实:1)描述解析(Descriptive Analytics),理清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情况;2)预测解析(Predictive Analytics),理清可能出现的事件和后果;3)诱导解析(Prescriptive Analytics),理清希望的目标并引导现实、促使目标的实现。

实际上,在大型企业的决策与运作中,已呈现出从商业信息、商业情报向面向开源大数据的商业解析(Business Analytics)发展的趋势。利用基于ACP的计算解析方法,我们可以将这一实践和趋势转移到系统工程流程的智慧管理之中,集心理、信息、模拟、决策和执行各个环节为一体,形成从信息、舆情到解析的新型决策支持与实施过程。

然而,决策支持与实施过程的真正结合,还需要基于ACP的平行系统结构和流程:针对具体的实际系统流程问题,在第三世界构造与其平行互动的人工系统流程,使来自第一和第二世界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形式化、计算化、可视化,以在线嵌入和实时反馈的方式实现描述解析、预测解析和诱导解析的功能,目标就是促使实际流程趋向人工流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人工流程逼近实际流程,从而借助人工流程“减少完成目标的不确定性、化多样为归一、使复杂变简单”,以此实现系统流程的智慧管理。

由此,基于ACP的计算解析和平行系统方法能够面向大数据,以人工社会体现“数据说话”的要求,以计算实验落实“预测未来”的任务,以平行执行贯彻“创造未来”的目标。用默顿系统的术语,就是通过虚实互动的平行流程,设计、测试、实施各类“默顿定律”,引导系统以明确、经济、可靠的途径实现其各种目标。没有大数据的人工世界的充分开发,西方管理先贤的话只能作为格言而已,借助Cyberspace(网络空间)和新兴网络信息技术,格言已成为智慧管理的技术原则。

展望

在西方,现代系统工程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和之后冷战的需要,并被各行各业的组织和企业所采纳,融入管理之中,成为其会强大繁荣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方法和技术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实际上也曾创造、实践过自己的系统工程和管理流程,而且一贯“兵民合一,军政合一”。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到管子的“四维、四顺”和“则、象、法、化、决塞、心术、计数”七法,再到秦之“书同文、车同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和系统工程理念与“人工”流程,与今天的管理流程和标准化一致,并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实效,使周之天子可号令天下诸侯,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使落后的秦国终于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开始了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的世界领先历程。

系统工程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就业管理;大学生;结构模型;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要敏锐洞察该变化,然后对大学生就业做出正确的规划。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高校引入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工程的结构模型,如图1,通过设计该系统模型,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可以通过该模型可以对学校的就业工作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做准备。

一、本系统的功能设计

(一)系统管理员管理。该功能设计主要是对学生以及企事业单位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比如审添加、查询、修改、查看等;对毕业生信息的管理,比如毕业生成绩排名、奖惩情况等;就业协议管理,比如备案、单位名称、工作岗位等;毕业生推荐管理,如通过对系统中统计到的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进行推荐等,还有文件管理、就业指导管理、统计与分析管理、系统平台管理等功能。

(二)学生用户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如姓名、专业、籍贯、等;就业信息管理,其包含浏览和查询相关工作职位信息和在线简历状态浏览与管理;就业指导信息管理、留言信息管理等。

(三)企业用户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包括企业名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企业性质、所在行业、企业简介、企业logo、联系人、联系传真、邮政编码、URL等;招聘信息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招聘信息;在线简历管理是对学生提交的简历进行筛选、回复是否面试、简历保存或者删除等相关管理,留言信息管理是对相关用户留言或者回复相关用户的留言等。

二、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工程的优化控制策略

(一)完善顶层设计,拓宽就业。要提高对国内外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各项就业政策和措施方案的梳理剖析的准确性,系统开展整体可行性研究。在当前供求失衡的就业现状下,要努力拓宽就业供给,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发展经济,增大市场体量,扩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挖掘潜力,如鼓励培育“互联网+”等新经济增长点、支持发展咨询、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等措施,扩宽就业渠道,增辟和释放就业岗位。

(二)改善服务管理,分流就业需求。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各方要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不同地区、生源、水平等层次性差别,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拓宽思路,设法分流就业需求,如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开辟境外就业市场、支持出国留学等,减缓国内就业压力。同时区分并把握住不同大学生就业的“同”与“不同”,找到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采取因类而异、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服务管理措施。因此,各方既要从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改善横向的条件,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强纵向的服务与管理。同时,要规范、完善好就业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友善的就业环境。

(三)重视评价反馈,发挥优化功能。首先,促使高校和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自觉性,而在评价过程中则需要各方参与和积极配合。针对考核评价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邀请和培育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估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进行设计,并根据各个要素及子系统的不同功能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诸绩效评估法、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等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切实形成一套客观、公正、合理、及时、高效的评价机制,获取客观准确的评价信息;最后,建立就业管理系统内各组分的反馈机制,将反馈意见及对反映到政府的规划设计、政策方案、服务管理、协调控制等决策过程中,保证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运行的有序与稳定。

(四)从结构性和稳定性出发,鼓励柔性就业。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点在于缓和及优化大学生的就业供求关系,政府要把握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能力、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结构性特征,根据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结构和不同就业阶段的学生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集思广益,建议积极探索弹性就业、带薪休假、四天半工作制等柔性就业政策,确保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各项工作能够平稳、高效、有序地运行并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结语

C上所述,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结构模型的设计,是高校了解就业信息和管理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用人单位的情况,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该系统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以便确定是否录用该生,虽然该系统还存在待完善的地方,但科技的发展和管理的完善会使该系统的功能更全面、操作更简便。

参考文献:

系统工程与管理范文3

系统思想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质量的系统控制就是将系统工程应用于质量控制。本文分析了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作用。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系统功能,在于沿着科学的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及时地获取各种应有的质量信息,进行判断、加工、储存、传送,最后以指令信息作为反馈加以输出,通过改善体系的要素,实现体系应有的控制状态,求得需要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有目标值系统,程序标准,工作标准,组织系统,管理点,信息管理,体系评价。

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GB/T 19001-ISO9001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三、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

1、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管理点:

第一、已知数据的检查;

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

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

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2、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

测绘工程数据的质量检查,是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正确性的基础,这里的检查包括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检查、拓扑检查这几个方面。

(1)图形检查

数据在整理,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悬点、缺边等),使得图形在进行拓扑运算的时候出现错误,所以必须进行图形检查。具体的图形检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错误图形记录检查:检查图层中是否存在如悬点、缺边等错误的图形记录;

第二、环状图形面积检查:检查图斑的面积和图斑与自身相交造成面积不等的情况;

第三、面积检查:检查每个行政区域内部图层的图斑面积与该行政区域面积之间的误差是否在容许范围之内;

第四,其它检查:如重叠检查、缝隙检查、自相交检查和线闭合检查等。

(2)风格检查

图形风格化问题即符号化问题,是数据转化过程中最再棘手的问题之一。不同绘图平台下图形数据的符号(如颜色、线宽、线型等)是不能兼容的,这是因为不同软件的符号库和符号化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要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转换中风格的丢失问题,只有通过要素编码将不同要素对应起来,也就是将符号库对应起来,才能实现风格的转换。风格检查也就是要素编码的检查。

(3)拓扑检查

一些数据模型支持拓扑关系(如Coverage),而另一些数据模型则不支持拓扑关系(如Shapefile),而且不同软件支持的拓扑关系也可能不一致。当从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向不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转入数据时,拓扑关系会丢失;当从不支持拓扑的数据模型向支持拓扑的数据模型转入数据时,必须重新建立拓扑关系。重建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是否有所丢失,这些信息都要通过拓扑检查来获得。

3、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绘工程中的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所以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关键是对测绘过程的控制。每个过程有三个阶段:输入、操作、输出。因此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测绘工程必须遵照规程进行图根控制及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在野外测绘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应有操作人员签署,方为有效。测绘过程通过自查、校核、审查进行控制,消除测绘产品标识记录、数据输入、数据计算、数据输出和绘图中的差错,防止不合格品出现。所有《测绘记录》均应按照表格栏目规定执行。

控制测量中,输入的是起算数据和项目的各种参数指标要求。GPS控制测量输入的是已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测区中央子午线、独立基线边等;导线控制等常规控制测量输入的是己知起算点数据、坐标系、控制等级所要求的限差等;水准测量输入的是已知起算点高程、控制等级所要求的各种限差等。操作就是严格依照各项规程由操作员通过仪器设备对观测数据的采集过程。输出的是符合相应精度指标的控制点数据及控制网精度评定结果,包括闭合差、误差椭圆、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最弱点中误差等。

碎部测量和线路测量中,输入的是控制测量中输出的控制点成果数据。操作是对碎部点数据的采集和属性信息获取的过程。输出的是合格的数据和信息。

施工放样中,输入的是控制测量中输出的控制点成果数据和放样点数据信息。操作是将放样点在实地标示的过程。输出的是放样点标示结果和复测数据及误差信息。

数据处理和绘图中,输入的是原始观测数据,操作是对原始数据的处理过程,输出的是成果数据或图形。

四、记录和标识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记录的保存应按填写日期的顺序排列,需要时进行装订,便于以后检索。所有记录,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受潮、不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标识作为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首先测量设备必须有计量确认状态标识,采用的标识可分为:合格标识(绿色)、不合格标识(红色)和准用标识(黄色)。其次是各种文件记录成果等要做好标识。

参考文献:

[1] 董建伟,试析测绘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4(05)

系统工程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控制

一、测绘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1、完善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是一个概念体系,是由一系列系统特定的概念组成的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质量体系、质量审核、质量控制、质量方针、质量成本、质量保证、质量计划等。质量控制是指通过质量监视,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可能会引起不满意或不合格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而采取的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产品质量标准是检验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尺度,是根据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实际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适用原则来制定,应随着用户需要和生产技术发展来修订。

2、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和技术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国家在测绘工程方面制定了很多工程测量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标准,这些标准是联接设计、科研、生产和使用的技术纽带,如国家水准测量规范、大地测量规范、航空摄影规范、航空摄影测量外业与内业规范、国家三角测量规范及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图示等。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作业单位的测量项目工作却违反了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各作业单位应加强仪器检测站的监管职能,切实做好校验测绘仪器等工作,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

二、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系统要素

质量管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称为质量管理系统要素。根据GB/T 19001―ISO9001标准提供的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保证的通用模式可以看到,质量管理系统包含四大过程要素,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三、质量的系统控制

质量管理是由一系列系统的特定的概念组成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理论的概念体系,它包括质量、质量环、质量方针、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审核、质量成本及质量体系等。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并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控制活动主要是指为了达到和保持质量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

系统思想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里所指的科学方法是指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通盘筹划,合理安排整体中的每一个局部,以求整体的最优规划、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使每个局部都服从一个整体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便发挥整体优势,力求在这个系统中避免发生损失和浪费。质量的系统控制就是将系统工程应用于质量控制。

1、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

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点应分别设定在人员、设备和数据采集过程上。人员的质量管理点主要是人员的能力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应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工龄、业绩、培训等。设备的质量管理点是年检和使用前的检校,以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满足工程使用。

测绘工程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三个固定的管理点:

第一、已知数据的检查;

第二、控制数据的检查;

第三、地形要素,图形,碎部数据的检查。

另外在控制网的布设,观测,平差和地形要素的采集,图形编辑等过程中根据需要建立临时管理点。

2、加强测绘工程数据的检查

为保证地形建模和数据库数据的正确性,作业单位必须对图形数据、属性数据,风格和拓扑等方面进行检查。

(1)图形数据检查。由于数据在整理和转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缺边、悬点等问题,以致图形在拓扑运算时出现错误,因此,作业单位必须进行图形检查。图形检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图形中错误记录;2)检查环状图形面积; 3)进行线闭检查、缝隙检查、自相交检查和重叠检查等。

(2)属性数据检查。属性检查主要是检查数据是否不完整或丢失,主要是检查以下几个方面:检查表结构、检查字段值、检复编号、检查字段值范围;检查枚举。

(3)风格检查。风格检查即为要素编码的检查。由于不同软件的符号化方式和符号库的不同,使不同绘图平台下线型、线宽和颜色等图形数据的符号不能兼容,因此必须通过要素编码将不同要素对应起来,来解决不同平台间因数据转换而丢失风格的问题,达到实现风格转换的目的。

(4)拓扑检查。不同软件支持的拓扑关系是不一定一致的,有些数据模型可能支持拓扑关系,但有些数据模型不支持拓扑关系,若是将数据从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转入不支持拓扑关系的数据模型,拓扑关系就会丢失;反之,则需要重新建立拓扑关系。因此,作业人员必须进行拓扑检查,以及时发现重建的拓扑关系是否正确和是否有丢失等问题。

3、测绘工程的过程控制

测量过程的输入是被测对象,它们的测量数据或测量信息在测量之前是不准确或未知的。测绘过程的控制是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因为测绘中各项任务都是一个过程。一个合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输入无误、操作正确、输出合格。测绘过程必须遵照规程进行控制图根和采集碎部点数据。测绘过程的控制可通过自查、校核和审查来完成,为防止出现不合格品,测绘过程中须消除测绘产品标识记录、数据输入,数据计算、数据输出及绘图中的错误,必须按照表格栏目的规定执行所有测绘记录。

4、测绘工程的监督系统控制

不论是村委会单位自查,监理单位检查还是验收单位组织的检查,再具体检查工作完成后都涉及对成果的评价问题。应该讲,由于测绘成果的自身特性,质量评价尺度不易掌握。传统质量检查和评价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工作经历甚至性格不同的检查人员对同一个检查样本的评价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采用分数量化也会带到评分当中去,个别指标的评分带有某种勉强性。由于监理检查成果的数量一般大于监督检查和检查验收的数量。笔者认为,监理对于所直接检查的测绘成果评价应定量为主兼顾定性。当然,定性应力求客观。关于定量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可参照国家有关测绘产品检查验收或监督检验规定。

四、记录和标识测绘

工程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有关的记录应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所有记录表格,包括操作记录、检查―记录、质量管理记录、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和测量结果的记录均按统一规定的系统进行统一编号。与质量管理有关的记录应由一记录的部门或个人保存,特别是书面记录应确保记录不丢失、不能受潮、不能损坏,保证记录的完整和清晰。计算机硬盘和光盘贮存的记录在备份好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采用科学分类的统一编号或编码或计算机软件储存,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及时查找到所需要的记录。根据记录的用途,规定各类的记录保存期并由文件做出规定。一般记录的保存期为1―3年。

总之,测绘产品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作为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执法检查力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把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进而推动测绘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向方,浅谈测绘工程监理的质量控制,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系统工程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通信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通信工程建设以构建可靠质量的通信网络作为主要的目的,因此需要重视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1]。倘若在通信工程建设中缺乏良好的质量控制管理,则会导致发生安全隐患、质量责任事故等,导致出现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要严格根据相关建设要求、建设规范来执行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到施工现场全面勘测以及考察,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方案、图纸的设计,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施工。另外,要确保建设方案能够达到科学有效、科学建设、科学管理等要求。

一、对通信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产生影响的因素

通信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工作中,常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信工程建设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出现缺乏沟通、管理水平差、缺乏施工经验等方面的问题,无法构成优质的施工队伍。(2)通信工程中监理人员起着主导、领导性、组织、指挥等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监理人员常出现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低、业务水平差等问题。(3)通信工程在选择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时,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标准选择其性能,加上工作人员尚未熟练施工设备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控制工作。(4)通信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人文环境、恶劣的作业环境、地理环境、施工现场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上述因素均有可能造成无法全面发挥设备功能效果的情况,导致不能有效的对工程质量实施控制,从而造成延缓工程进展的情况。(5)建设单位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之前尚未综合考虑施工组织计划、检测手段、组织措施、工艺流程、技术方案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施工时因为缺少施工经验,使工程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完善通信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对策

(一)施工前准备

(1)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细致的分析通信工程整体设计图,同时认真核对设计工程量,确保其没有完全达到施工要求后,进行施工指导书的编制,同时建立备料计划[2]。另一方面,建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规范等方面的施工技术材料,建立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对策以及施工组织技术。施工人员需要认真核对通信工程施工需要的设备、仪器是否处于备齐状态,若出现遗漏,需要立即上报主管人员,补齐施工设备。

(2)检测光缆单盘。施工前准备过程中,可通过观察光缆色散、长度、衰减情况以及借助反射仪等方式检查光缆技术是否具有完好的性能,使光缆施工的相关指标能够与施工需求互相满足。根据光缆设计要求以及订货清单,全面检查光缆的长度、型号以及规格等,在检查光缆时,对其是否有严密的端头封装、缆身是否破损进行重点观察。特别是测试材料性能时,要准确的计量材料的检测结果,为以后工作交接提供便利。根据质量标准的要求严格核对光缆的测试记录以及出场合格证,确保光缆具有良好的性能。

(3)光缆配盘施工。通常情况下,均是根据复测路由的参数对最终铺设光缆的长度进行确定,光缆配盘尽可能达到减少接头、整盘敷设等效果,且对人空间必要盘留、累计距离进行综合考虑,防止出现光缆浪费的情况。

(二)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与控制

(1)光缆架设施工。通信项目建设过程中光缆架设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后期施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光缆架设施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均是以进局光缆、管道光缆、架空光缆等进行光缆架设工作。在架设光缆前,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确保吊线以及架空杆路的施工质量。一般通过挂钩吊挂进行光缆架设施工,若光缆架设位置为路面不平或者山地,需要通过绑扎法进行固定处理。尽量在方便维护的位置设置光缆接头,在电缆上固定预留光缆。若架空杆路之间距离3~5杆的距离时,需要将U型伸缩弯设置,防止由于温度改变出现热胀冷缩影响施工质量的情况[3]。

(2)光缆连接。一方面,施工人员需要合理的掌握光缆护套的切割深度,防止出现损坏纤心或者切割不充分的情况。且施工人员应该采用干净利落且轻柔的动作将光纤涂覆层剥离,减少损害光纤的情况。另一方面,施工人员需要迅速、平稳的切割光纤,在光纤熔接施工时,应该对熔接情况进行严格观察,一旦发生问题,要马上将熔接停止,且将原因查明,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3)施工后期质量控制与管理。严格按照合理要求检查工程质量、工程备板备件、移交并清点记录、余料整理等工作,核对确认设备配置资料信息、测试记录、检查记录后进行移交处理,有效的确认以及整理工程竣工资料信息。

(三)竣工阶段质量管理与控制

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竣工阶段对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完善竣工验收资料,同时进行初步验收以及最终检验,最终检验时需要综合、全面的检查工程质量,根据相关质量评定标准进行竣工阶段质量审查工作。质量评定工程完成后,向验收小组上交竣工技术资料,通过其单位完成复核审查工作,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施工点,要及时报告维护使用单位,责令其立即完善。另外,要重视隐蔽工程质量验收工作,完善施工记录,为通信工程后期维护管理以及投入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质量问题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属于非常重视的部分,同时也受到通信用户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工程质量控制以及管理工作中,常常仅对工程实施的过程给予重视,而不重视工程全过程工程建设质量。由于通信系统工程属于系统性工程。因此,相关施工单位应该综合考虑通信工程施工进度、质量要求以及标准、工程质量控制计划、工程计划等方面的内容,完善工程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确保通信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金辉.浅析提高光缆通信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266-267.

[2]李丽华.浅谈通信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182-183.

[3]何小毅.浅析提高光缆通信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172-173.

系统工程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合同管理

前言

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应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开展。在合同管理中,将合同的权利义务按职能分工分解到各部门,由各部门去履行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权利义务。这样才使合同管理真正到位,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合同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子系统、分系统共同配合。通过加强合同管理,一方面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企业在履约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加强工程合同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和完善, 要求政府管理部门打破传统观念束缚, 转变政府职能, 更多地应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调节和管理市场, 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 承包商作为建筑市场的主体, 进行建筑生产与管理活动, 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要求, 健全和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 其中合同管理制度是其管理制度的关键内容之一。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工程合同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1、合同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任何一个建设项目的实施, 都是通过签订一系列的承发包合同来实现的, 业主和承包商可以在建设工程合同环境下调控建设项目的运行状态, 通过对合同管理目标责任的分解, 规范建设项目管理机构的内部职能, 紧密围绕合同条款开展项目管理工作。

2、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发包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为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通过明确承发包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合理分摊承发包双方的责任风险,建设工程合同通常界定了承发包双方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建设工程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是承发包双方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

3、建设工程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证据。建设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合同金额大、参建单位众多和项目之间接口复杂等特点,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同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以及业主与材料供应商之间不可避兔地产生各种争执和纠纷。而调处这些争执和纠纷的主要尺度和依据应是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中事先作出的各种约定和承诺, 所以, 建设工程合同是处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争执和纠纷的法律依据。

三、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合同双方法律意识淡薄。少数合同有失公正, 合同文件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 这是由于建筑市场处于买方市场, 承包商为了获得工程, 只好接受, 个别承包商在实施这样的工程合同时, 为了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就会采取偷工减料或非法分包甚至分非转包等手段, 给工程建设带来隐患。“阴阳合同”充斥市场, 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有些业主以各种理由、客观原因, 除按招标文件签订“阳合同”, 供建设行政主管部分审查备案外, 私下与承包商再签订一份在实际施工活动中被双方认可的“阴合同” , 在内容上与原合同相违背, 形成了一份违法的合同。这种工程承发包双方责任、利益不对等的 阴阳合同 , 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严重损害承包商利益, 为合同履行埋下了隐患, 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建设施工合同履约程度低, 违约现象严重; 有些工程合同的签约双方都不认真履行合同, 随意修改合同, 或违背合同规定, 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从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市场秩序。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情况普遍存在; 一些承包商为了获得建设项目承包资格,不惜以低价中标, 在中标之后又将工程肢解后以更低价格非法转包给一些没有资质的小的施工队伍。这些承包商缺乏对承包工程的基本控制步骤和监督手段, 进而对工程进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一些建设项目不重视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 合同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和授权管理机制不健全, 谁都可以签合同, 合同管理程序不明确, 或有制度不执行, 该履行的手续不履行, 缺少必要的审查和评估步骤, 缺乏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3、缺乏专业的合同管理人才。建设工程合同涉及内容多, 专业面广, 合同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造价管理知识。很多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中, 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合同, 或合同管理人员缺少培训, 将合同管理简单地视为一种事务性工作。甚至有的合同, 领导直接敲定由一般办公人员管理合同。一旦发生合同纠纷, 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援。

4、不重视合同归档管理, 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合同管理手段落后。一些建设项目合同管理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 合同的归档程序、要求没有明确规定, 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严格监督控制, 合同履行后没有全面评估和总结, 合同管理粗放。

四、加强工程合同管理体制

1、加强对承包商的资质管理。通过严把建筑承包商资质管理关, 从总量上控制建筑施工队伍的规模, 解决目前建筑市场上供求失衡与过度竞争问题, 从根本上杜绝压级压价, 维护正常的建设市场环境, 确保建筑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2、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 建立与工程量清单相配套的合同管理制度。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推广实施后没有新的计价办法配合相应的合同管理模式, 使得招投标所确定的工程合同价在实施过程没有相应的合同管理措施。应尽快研究相应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 健全体制, 完善操作。

3、借鉴国际经验, 推行适用于市场经济的合同示范文本。在合同管理方面, 我们要不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需求的合同管理模式。

4、推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建设项目合同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 实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亦是提高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效果的重要举措。

5、加大合同管理力度, 保证建设工程合同全面履约。为保证建设工程合同全面履行,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施工合同管理工作列为整顿规范市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严把审查关的基础上, 加大合同履约管理力度。

6、加强合同法律意识, 减少合同纠纷产生。在签订建设工程合同过程中, 承发包双方要对合同合法性、严密性进行认真审查, 减少签订合同时产生纠纷的因素, 把合同纠纷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以保证合同的全面履行。

7、加强合同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项目建设各方要重视合同管理机构设置、合同归口管理工作。做好合同签订、合同审查、合同授权、合同公证、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操作, 以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8、加强施工合同索赔管理工作, 是培育和发展建设市场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工程承发包双方在合同履行中对工程索赔认识不足, 缺乏推行工程索赔所需的意识和动力。因此, 提高索赔意识是承包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9、加强合同及相关文件归档管理工作, 为合同顺利履行创造条件。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同属重要法律文件, 发生之后应及时建帐并妥善保存。由于建设项目周期长, 涉及专业多, 面临情况复杂。在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建设过程之后, 很多具体问题要依靠相应资料予以解决。为此, 做好资料归档工作决不是简单的文档管理问题, 应专人负责, 负责到底, 不断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五、结语

有效的合同管理是促进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确保建设目标实现 ( 质量、投资、工期)的重要手段。因此, 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对于承包商以及业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