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因此,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契机,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在无压状态下学习

研究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当学生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真会动脑筋”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则用“别急、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一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都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的强烈愿望。

二、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

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电动机,力争用精辟的语言,实践事例、典型趣闻等导入新课,使“导入”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同学们讲述“蓝精灵分月饼”的故事:有一天,蓝精灵的妈妈习回一个又香又甜的大月饼(出示月饼),蓝精灵的弟弟看见高兴得跳起来,就要分来吃。蓝精灵用刀一切(教师演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人半个(结合实物,出示图①)顽皮的弟弟嚷道:“我要多一点?”蓝精灵灵机一动,就把弟弟这半个月饼再一切(教师演示),又平均分成2份(结合实物出示图②),这时弟弟可高兴了,左手一块,右手一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同学们,你知道蓝精灵俩谁分得多吗?“引导学生观察验证图①、②,问:蓝精灵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1/2)弟弟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2/4)再问:你还有使蓝精灵的弟弟更高兴的切法吗?学生回答:把弟弟这个月饼平均分成3块、4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最后问:为什么蓝精灵自己的那半个月饼不切呢?学生回答:因为蓝精灵知道切与不切都是同样多。随着学生的回答,老师把1/2、2/4、3/6、8/4用等号连结起来,变成1/2=2/4=3/6=4/8。设疑:为什么相等?根据什么?这样,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蓝精灵分月饼”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进入学习。

三、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和提出不同见解的自由。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教学氛围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上的向导、顾问甚至是伙伴。

在创新教育中,我校教师在营造民主教学氛围上创造了“十允许”的经验,即允许上课随时质疑问难,允许发表对教材不同意见,允许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简缩解题过程,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尾部,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不同意的允许争辩。我们还注意学生之间也要平等,鼓励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制止相互间的攻击、嘲讽和哄笑。使民主教学得到真正的落实,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了优化的教学环境。

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

竞争催人奋进,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根据小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竞争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竞争,并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公平的机会与条件,使他们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尽获提高。我在教授《求最大公倍数》新课后,设计了求最大公约数四组练习题(每一个学生一道题),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力赛,每一个小组完成一题,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到黑板写出得数。做得既准又快的小组为胜。我的这一设计,为学生营造了紧张愉快、和谐的竞争氛围,这样的练习既满足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让后进生燃点信心,积极学习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14--03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而麦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可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然而,许多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正如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l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深刻的痛苦”。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各个环节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及效果,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为此,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体育这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渗透和干预。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各高校逐年的扩大招生,大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经济等方面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导致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大学生在生理上的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完善却存在滞后现象,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已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弱势群体。2001年,国家教育部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而另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约占20%~30%,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者约占10%,有严重的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据国家教育部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高校都有数十人自杀;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自残自虐、伤害同门等事件。上述的一系列数字和事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2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扩大招生,导致大学生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高校只注重知识整合技能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边缘化、零散性的状态;高校缺少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导致学生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而更多地在网络游戏中寻求安慰;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较少,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实际。

2.2.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连年扩招,导致学生的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加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突变的发展时期,缺乏对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正确认识,对心理问题疑惑、曲解,有时甚至回避、抗拒,缺乏正确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也缺乏进行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2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男生长期的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忽视了现实生活,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性格内向孤僻,协作精神比较薄弱,偏执抑郁等;同时,在人际关系出现紧张时不是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是采用网络游戏中的残忍手段解决问题,导致惨剧的发生。

2.2.3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教材大多是作者自己处理的案例的介绍,尚未总结出深层次的规律,导致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对那些天才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潜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达70%以上。说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心理辅导认识较少或不了解的人占60.4%,只有6.7%的学生对此有较多的了解,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缺乏力度。

2.2.4社会的参与、家庭的配合相对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的参与和家庭的配合,社会上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特别是资深的心理医生应定期对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进行培训,定期到各高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以补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足;同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的配合,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温暖能够缓解学生的竞争压力,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3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人格问题,而学校体育主要是解决体质问题,现代社会对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人格方面和体质方面的高度综合和完美结合。

3.1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1.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骨骼的健康成长,使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健康正常地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拥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1.2高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要完成一项运动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坚强的意志。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心理与运动项目和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1.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群体性和公开性,个体在群体中不会失去个性,且他的心理、行为都将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它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发展社会交往性具有明显的作用,学生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与运动实践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3.2学生体育社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和影响

3.2.1有利于促进人的社会化

各种学生体育社团就像一个个的微型社会,大家在这微型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遵守各种规则,这种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迁移和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范意识,促进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守,培养社会角色认同感,促进人的社会化。

3.2.2有利于扩大社会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

同一体育社团中的同学有着相同的体育兴趣爱好,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在认识、情感等诸多方面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体育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运动,放飞身心,建立愉悦的人际关系,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贫困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早的欧美等国家,近年来表现出一些新趋势如工作资格认定的职业化、高学历化;工作培养的专业化、研究化与实践化等[1]。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2]。

一、研究背景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不尽如人意。朱家安、陈寿强[3]发现南宁市区的中学和小学专业心理教师不到1/3。王慧婷[4]认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诸多问题。以上研究主要是从全国和发达地区两个层面进行的分析研究,但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本文对甘肃省陇西县的10所初级和高级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并完善贫困地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调查以甘肃省陇西县有针对性选取的10所初高级中学为代表,各发放调查问卷1份,共计发放问卷10份,收回问卷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为100%。

(二)研究方法。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了自编的调查问卷《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师资力量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专业、胜任力、培训及考核等一系列内容,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观感受及意见和建议进行个别访谈。问题涵盖面广,通过此次调查,能够达到全面了解被调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师资数量不足。通过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无专任教师的学校占到了被调查学校的40%,只有1-2名专任教师的学校占60%,相反,高达40%的学校该课程的教学由兼职教师担任且数量较多。根据以上结果发现陇西县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不足,尤其是专职教师的不足更为明显。

(二)来源复杂、专业水平不高、学历低,胜任力不足。从教师来源分析,本校教师数量较大,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0%,专业学生和社会人员承担着该课程教学的40%;从专业背景分析,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占到了70%,二者背景兼有的占到了20%;从兼职教师的角度分析,班主任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比例占30%,40%由政治教师承担;从学历方面来说,主要以本科生为主,占到了90%,大专生占到了10%,无研究生学历教师;从年龄层次来说,主要以学校35-45岁的中坚师资力量为主,22-25岁的教师有2%,大于45岁的人员占到10%,形成“倒U”形年龄结构。陇西县中学心理健康教师总体表现为来源复杂、专业水平不高、学历低、从业时间短、经验不足、资格不过关、胜任力严重不够。

(三)培训力度不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发展。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不论是从数量上、频率上、时间上、还是方式上来看,其效果都是不理想的。

(四)考核制度不完善。通过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考核情况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师从事其他工作的学校有7所,10所学校对学生的咨询教师并未获取额外的绩效奖励,9所学校对心理教师的考核没有与工资挂钩。6所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4所没有,8所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教学及心理咨询工作并没有采用网络化管理。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实施。各级行政部门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机构和组织,定期检查和指导各学校具体工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时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指令性规定和指导性意见。

(二)注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满足教师队伍的数量,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将适当引进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专职教师与加强本校教师培训相结合以达到教师专业程度的提高和数量的扩充,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三)明确评价考核体系,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上级教育部门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并将其列入教学质检和学校规范化建设指标、考核的内容中。其次学校也应该尽快建立心理健康教师的考评标准。做好心理教师需求评估,优化教师的工作条件,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

[1]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24(7):127-129.

[2]李振亮.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前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4):148-149.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 高职医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调查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期望,有效开展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进行此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中专生、高职生和大专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48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回收率为94%。被试年龄范围15-22岁,平均年龄(18.86±1.61)岁。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态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评价、对心理求助的态度及求助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及教师的期望与建议等。

2 结果

2.1 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 对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的总体感觉的评价:2.3%的学生认为好极了;12.1%的学生认为精神很好;38.1%的学生觉得精神不错;40.5%的学生认为精神时好时坏;5.7%的学生觉得精神不好;1.3%的学生认为精神很不好。

是否由于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而感到需要帮助:26.6%的学生认为需要帮助,并寻求过帮助;34.6%的学生认为需要帮助,但未寻求帮助;1.1%的学生认为有严重的问题;25.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问题,12.1%的学生觉得没有问题。

是否曾感到将要精神崩溃或接近于精神崩溃:15.2%的学生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里确实感觉如此;18%的学生一年以前感觉如此;66.8%的学生没有此种感觉。

2.2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态度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见图1。

对心理健康课是否感兴趣:26.3%选择非常感兴趣,48%选择比较感兴趣,23.4%选择一般,2.3%选择不感兴趣。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加重师生的负担:10.9%赞成,73.9%不赞成,15.2%不清楚。

96.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83.2%的学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辅导员工作更好地开展,94.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品德塑造、智力发展、个人成才有重要影响。

对学校心理网站建设情况:8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立心理网站,55.4%表示会经常浏览心理网站,13.2%表示不会浏览,31.4%不清楚。

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搞形式,专业教育才是根本:8.2%的学生赞成此观点,86.6%不赞成,5.2%不清楚。

2.3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评价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评价:0代表不好,10代表非常好,见图2。

61.3%的学生认为学校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太少;70.1%的学生认为部分学科任课教师注意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56.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课开设情况:46.1%选择没开,49.3%选择1次/周,4.6%选择1次/2周。

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状态:22.2%的学生认为状态很好,70.4%的学生认为一般,7.4%的学生选择状态不好。

心理咨询室开放情况:63.4%的学生明确咨询室有固定的开放时间,26.8%认为咨询室开放时间不固定,有时找不到老师;9.8%选择不开放。

2.4 对心理求助的态度及求助情况 假如学生面临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时,是否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50.8%表示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很正常;11.9%表示不会,自己不能接受;10%表示不会,怕别人对自己有看法;27.3%表示不清楚。

是否寻求过心理咨询师或精神医生的帮助:5.2%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曾求助过,5.6%表示在一年以前求助过,89.2%没有求助过。

假如学生面临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需要帮助时,优先寻求帮助的情况:6.5%的学生选择优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67.3%优先寻求朋友的帮助,22.5%视情况而定,3.6%会着急想法解决,不求助任何人。

对好朋友求助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反应:59.5%认为很正常,自己有问题也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37.6%认为很正常,但自己有问题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2.6%认为不正常,暗地思量好朋友肯定心理不正常,但继续与他交往,0.3%认为不正常,不再与他交往。

当好朋友因为心理困扰求助于自己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83.7%的学生表示会建议好朋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5.7%表示不会建议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10.6%表示不清楚。

假如好朋友要自己陪伴他去咨询心理老师,94.8%表示很愿意陪他去;2.5%表示不愿意去,碍于面子才去;2%表示找个借口拒绝;0.8%表示直接拒绝。

2.5 对心理健康教育及教师的期望与建议 63.2%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授课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进行,26%希望以专题讨论课形式进行,8.7%希望常规授课形式进行,学生希望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希望增加的教育途径,见表1。

表1 希望具体接受哪些方面的教育及新增教育途径

教育内容学习咨询适应咨询人际交往情绪问题恋爱和性求职择业指导自我管理人格发展与完善其他方面

百分比59.537.681.238.436.432.527.821.23.2

教育途径拓展性课程校园广播系列讲座板报宣传心理沙龙课外活动(演讲、辩论比赛等)朋辈辅导其他形式

百分比61.534.560.336.341.649.838.24.1

76.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为教师和学生征订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和刊物;54.4%认为有必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8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在职进修与培养工作,他们希望心理教师具备的素质,见表2。

表2 希望心理教师具备的素质

内容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为亲、态度和蔼真诚待人,表里如一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其他

百分比85.471.776.583.176.561.62.6

3 结论与建议

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好时坏,不容忽视。学生自认为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比较多,事实上,他们的了解大多比较零散、片面,甚至有些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自认为很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又不能真正做到,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他们希望通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依据学校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显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包括个性化心理咨询、课堂教学、学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1]。学校已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注意避免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课堂的教育效果;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咨询,包括学习、适应、压力与情绪管理、恋爱与性、求职择业指导、自我管理、人格发展与完善等方面,预防、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提高其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做好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普及教育工作,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大的思想方针政策指导下建立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模型。工作重点应放在绝大多数正常学生身上,针对少数有问题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筛查、干预机制。同时,要指导心理协会成员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带动心理健康氛围,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还要通过隐性教育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进行渗透、熏陶和塑造。隐性教育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寝室心理环境建设、各科教学渗透、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氛围教育、成长社会文化道德教育等[2]。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2]因此,学校要重视校风学风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班级寝室心理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各科任课教师要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身心。

大学的辅导员要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重视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通过自学、进修、参加各种培训等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和共情能力,热情诚恳,愿意并积极地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心灵的钥匙,并顺利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5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机制

近年,许多学子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因为各种理由,轻易放弃生命。当人们为年轻的生命痛心时,教育者更应进行反思。其实,这几年许多学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一些地区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只流于形式,表现为:只有少许应付,没有形成常规;只有单打独斗,没有全员参与;只有事后救火,没有提前预防。笔者认为: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机制。

一、构建“网络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者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该网络体系的主体包括领导、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和学生等。这些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要求建立起一种群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信息畅通的网络,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1.建立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的管理责任。一般做法是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科任教师为主体的工作机制。

2.设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确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要责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应该配备若干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且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定期选送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到权威培训机构去培训、深造,做到人人有证上岗。

3.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更是发现、跟踪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最直接的一支队伍,所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及心理辅导活动。

4.要求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干部都参与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成员。要求这些人员在与学生或同学接触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或帮助解决。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机构,形成校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系部心理健康辅导站和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小组(建议每个宿舍定一名成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要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发挥学生互助和自助的作用。并且心理社团组织与上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形成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体系。

随着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建议建立各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立班级心理宣传小组,形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由一位经过系统培训的班主任负责,负责系部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计划的制订、实施,及时发现并推荐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协助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本年级需要干预的学生进行跟踪和辅导。班级心理宣传小组主要是协助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及时发现并向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报告本班级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是由关注心理健康和热心于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生自愿组成、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是一个协助学生个人成长、促进其潜能发挥的健康乐园。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功能,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新形势下学生把互联网作为沟通与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网上身份隐蔽,学生愿意说真心话。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互联网如校园BBS这一平台,在网上掌握实情,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可利用网络来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

1.应重视显性课程的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教师开设全校性心理健康辅导课,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给予落实。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从学生入学即开设课程和有针对性的讲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到心理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乐观进取、身心愉悦。美丽的校园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报刊杂志,经常性的广播、电影、电视导向能为校园文化向高层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德育背景和育人环境,能使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受到启发,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调节学生行为、美化人格、净化心灵的作用。

3.应该加强人文思想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结合以及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改善学生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人文思想教育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应有计划地聘请一些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和报告,深化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4.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学校内的各种行为规范、文明公约和校规校纪对建立和谐的校园能起到保证的作用,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能起到规范的作用。例如学生宿舍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改革过去的宿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将宿舍建设成为具有生活、娱乐、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小区。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归属感,使他们关心同学、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心理上有所依靠。

5.学校的活动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应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提高学生们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 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信息跟踪监控制度。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资料,咨询档案的汇总、分析、评估。新生入校后必须统一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的心理测试,中心应给每一位参加心理测试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根据指标统计得分,划分为心理疾病、有待观察、心理健康三种类型。根据评估结果,对问题突出的学生采取个别引导和帮助,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开展有计划的专项宣传和引导活动,并建议学校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加强专业教师的咨询和指导。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在值班、咨询、上课、宣传、讲座、答疑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时,应当热情、耐心地进行引导和帮助。如发现学生存在明显的幻觉、妄想及严重的行为障碍等精神疾病症状时,应当及时与学生管理部门联系,陪同患者到相关医院进行诊治。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学生工作处、年级等学生管理部门及班主任,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活动,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缓解其经济、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宣传员,他们每周向班主任汇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有问题早发现。学生管理部门发现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引导和介绍学生前往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教辅服务部门的人员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发现学生出现行为、心理异常时,应及时向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反馈,以积极引导和防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辅导、矫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作用是及时辅导和矫治现实的心理问题,采取措施,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学生三级危机干预系统,对有心理疾病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三级危机干预系统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把干预对象分为心理危机高危对象(一级)、心理危机重点对象(二级)和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三级)进行干预。一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高危对象,通过个别咨询、转介、追踪等措施达到使学生心理康复,提高其对环境的再适应的目的。二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对象,通过个别咨询、小团体辅导等措施来提供危机调适。三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提供讯息或适当的环境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以增进个人健康。主要的工作是:建立有益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学校环境;举办全校性身心保健活动(健康课、团体辅导、文艺活动等);对教师、教辅人员提供咨询与协助。上述提供干预的主体包括专业咨询人员、相关教师、教辅人员和家长等。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制度和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分级报告制度,建立心理危机治疗体系、阻控体系、监护体系和救助体系,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

(三)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7-03

一、问题的提出

1999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指出:“已经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和学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深入;目前还未开展教育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02年8月,教育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进一步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并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内容、途径与方法、组织实施等方面科学、详尽地阐释了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自编“重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含封闭式问题36道,其中填空题5道,单选题28道,多选题3道。为了弥补封闭式问题的不足,在问卷最末还设置了两道开放式问题,并进行了预测和问卷修改。问卷主要从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三个维度开展调查研究。

2.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重庆市各区县中小学、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261所(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6%。问卷构成情况如下:将问卷按学校性质分类,小学104份,初中58份,高中15份,完全中学51份,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11份;将问卷按所属区域分类,城市学校98份,县镇学校86份,农村学校55份。

3.数据处理。问卷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1) 性别、学历、资格结构亟待改善

在本次抽样调查的239所中小学中,共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85名,其中,男性教师126名,女性教师259名,女性教师远远多于男性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从业资格情况见表1。

注:教育学科指心理学和教育学,非师范学科指医学等专业。

从表1可以看出,兼职教师比例明显高于专职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历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微乎其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毕业专业主要是教育学科和师范文科,有一小部分教师是非师范专业出身的。

教育部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具备专业资格证书是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本调查发现,在抽取的385名教师中,具备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共有108名(含国家级和重庆市级),占28.0%,没有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有277名,占72.0%。显然,绝大多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属于无证上岗。(2)专业培训及其实效亟待加强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必备的知识与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见表2)。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95.4%)认为有必要组织培训。46.4%的学校选择1学期组织1次专业培训,认为由教研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最有实效性的学校占61.9%。对“您喜欢以什么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不定项选择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专家讲座”(75.7%)、“观摩课”(72.4%)、“团体辅导”(56.5%)。

2.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不足

注:《心理健康教育》,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编,地质出版社;《心理素质训练》,张大均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从表3可知:目前,有49.0%的学校一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31.4%的学校偶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仍有19.7%的学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许多学校(46.4%)还没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上课对象也不统一;有51.5%的学校还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24.7%的学校对目前使用的教材不满意。另外,对“您所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的不定项选择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别心理咨询(65.7%)、心理活动课(65.3%)、心理健康专题讲座(60.3%);对“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来源途径”的不定项选择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上级教育行政机构推荐(47.7%)、上级教研机构推荐(43.1%)、自编教材(33.5%)。

3.心理咨询室建设亟待加强

学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必须要有一个场所,也就是要有一个心理咨询室。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主要从领导成员、咨询活动、心理档案建设、心理测试等方面开展。在所抽取的239所学校中,只有123所学校建立有心理咨询室,占51.5%,仍有116所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占48.5%。在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12所学校打算在1学期内建立,8所学校打算在1年内建立,39所学校打算在1~2年建立,57所学校表示还没有考虑清楚;在建立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有固定的接待时间的学校有117所,占49.0%,还有121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固定的接待时间,占51.0%(见表4)。

调查发现,只有96所(40.2%)学校有成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有111所(46.4%)学校还没有为学生建立过心理档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管理者中,校长(书记)和副校长(副书记)的比率共有49.4%,说明部分学校的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另外,我们还专门调查了学生心理测量工具的情况。仅有18所(7.5%)的学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198所(82.8%)学校认为有必要购买心理测量工具。

四、建议

1.加强领导与督导,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具体任务,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订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并以此为目标,确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和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不仅要从外在的形式和条件上判断其优劣,更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特征。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其态度、工作量、教育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学生打分、同行打分、领导打分、教师自评的量化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该评价应作为教师“评优选优”的重要依据,与语数外等高考学科教师的教学绩效分数具有同等效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计划列入师资培养计划中,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各项权利和福利条件,提供足额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待遇,鼓励高学历、男性教师扎根基层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二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证制度,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持两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上岗,并建立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档案,督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工作;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机构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应注重实效性,同时在形式上应尽量丰富多彩,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心理学、教育学专家作报告,也可以组织教师观摩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团体辅导培训等等;四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

3.完善并切实执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规章制度

《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从制度上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细则,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首先,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细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其次,详尽、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可以指导、监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保障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还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鉴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中小学校都有责任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与完善。

4.提高硬件水平,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若干意见》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心理咨询室要努力做到:有专人负责,有标准配置,有专门制度,有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购买中小学生所需要的心理测验量表或者软件等等。要防止和避免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或者成为学校领导应付上级检查、装点门面的摆设。另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机构应该把各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各教研机构的心理研究室以及医院、民办心理咨询机构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心理辅导网络,集各家之所长,共同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

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较沿海省份起步晚,发展慢,受诸多因素制约,可谓困难重重,我们只有认真思考,努力探索,才能使之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9.

[3]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课程・教材・教法.2003,2:41~44.

[4]汪小琴.关于在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3,24(3):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