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素养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师;信息素养

一、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一)引导者

在信息社会,人们很容易从外部数据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传播信息或呈现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为主,他的主要职能已从“教”转变为“导”,表现为:(1)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的最佳途径;(2)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很快在网上寻找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5)教导: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朋友和伙伴,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精神的各种优秀的品质,具备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抵制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合作者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技术把跨学科领域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全球化课堂,他们支持地理上分离的研究单位、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公平地获取专门知识、信息和工具的途径――网络平台,所以对教育改革提出重大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改变以往制度上分离以及个体之间的工作相互隔绝的状况。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不仅可以与本校、本地区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而且通过网络实现跨时空的合作、访谈,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发教学软件、展开课题研究等,进行教学交流,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研讨,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内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在信息时代的新教育系统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众多角色中最为重要。由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课程和教学范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以一系列新技能为基础来确定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决定学生们在学校应该学习什么;而且教师还需要重组课程的传递方式,探讨教学设计的策略、具体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实施情况。

(四)学习资源的管理者

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和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为学生的学习,确定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给学生提供查询信息的线索,成为学习资源的管理者。

此外,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团队协调者的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获得的信息的意义,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协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协作学习。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在美国,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过来的,它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7年,信息学专家布雷威克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同年,道尔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他能够确定对信息的需求,能够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能够确定潜在的信息源,能够制订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信息。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我国很少有学者对信息素养进行直接定义,王吉庆教授全面分析研究了信息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和机遇,对信息素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三、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是否还有自己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把教师信息素养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特殊信息素养、科研信息素养;江西师大钟志贤教授对教师信息素养定义为: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从王吉庆教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解释、祝智庭教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分类及钟志贤教授对教师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公民对信息素养的需求随着职业发展的不同,其发展的标准也不同。认为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更应该具有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这种对课程的强调更符合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和教学需要,毕竟只有当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能够适应课程变革的时候,教师才会在课堂中自发、主动地进行应用。因此,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还应该具有专业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应是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

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已经认可了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技能知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是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除了具有信息应用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及技能之外,研究者更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将技术知识和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对教学过程调控的能力等整合起来,教师才称得上具备了真正的信息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与终身学习的素养,以满足其职业专业发展的需求。

由此,笔者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是由基本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自我发展信息素养组成的有机整体。

首先,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应该具有普通公民所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以满足个人在生活、工作中获取信息、应用信息、评价信息等基本信息能力的需要。

其次,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特有的概念,它不同于医生、律师等公民的信息素养,因而应具有专业性,即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其主要表现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且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最高境界是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的整合,即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

最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和不断成长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除了具备普通公民应有的基本信息素养、特殊职业具备的专业信息素养之外,还应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够借用信息技术与同事、家长、专业人员等进行交流、合作,以满足教师职业发展和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即教师的自我发展信息素养。目前大量研究已表明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还应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与终身学习的素养,以满足其职业专业发展的需求。因而教师自我发展信息素养又可分为科研信息素养、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等。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4-47.

[2]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32.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2

论文关键字: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标准信息素养模式信息素养教育

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评价个人信息素养能力、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指南,具有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意义。对于信息素养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体系,找到制约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问题,为制定我国科学、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实践做出贡献。

1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1.1国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信息素养的起源应该是早期的图书馆检索,这时期的信息需求相对简单,检索是由人们手工完成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日益膨胀,信息检索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来完成,基于此,美国的PaulZurkowski于1974年第一次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述的是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的定义,即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地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信息素养内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早期阶段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图书馆素养,其内涵主要是强调图书馆手工文献检索技能。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被外延了,开始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信息处理)、对检索的信息进行评价,并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这时期的信息素养形态可称为计算机素养。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如交流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充分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评价信息能力,并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

1.2国内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这个观点的提出,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005年,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这个观点更强调了信息素养是一种系统知识结构。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质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2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

2.1信息素养标准的理论基础

2.1.1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

国外的信息素养标准很多,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

·ACRL标准。美国的大学与图书馆协会(AC-RL)在2000年颁布的美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构成。

·ANZII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它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组成。

·SCONUL标准。英国的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SCONUL)在1998年提出的信息素质能力模式,该模式在名称上不是指标体系,但实际上是一个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的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北京市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由7个维度,19项标准,61条具体指标组成,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体系。

2.1.2国内外主要信息素养标准比较本文将国内外经典信息素养标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对这三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几个标准共同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SCONUL没有提出信息道德的指标,而AC-RL、ANZHL强调了信息道德是构成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维度,这与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信任危机有关。ANZIIL标准没有提出信息意识方面的考察。另外,可以发现ACRL标准中还有一项是考核利用信息完成特定任务能力,该项能力是信息创新能力的衍生,是信息应用能力具体衡量。北京的标准体系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细化了在信息意识方面的指标。

2.2信息素养标准的实践基础

将信息素养标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具体的信息素养模式来支撑。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很多,如Big6网络主题研究模式、Webquest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SCONUL的七柱模式等。其中Big6模式是由美国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两位学者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问题解决系统方案。WebQuest模式是由美国的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创立,旨在培养学生们通过各种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来源和制定各种解决方案。SCONUL的七柱模式阐述了如何从简单的图书馆技能、IT技能扩展到信息素质的技能。这个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创新性,信息获取过程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如图1所示:

3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的展望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研究进展,笔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有必要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出发,并对以下主题给予重要的关注。

3.1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

国内外已达成共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应覆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本文将这四个层面称为四个要素。国内关于信息素养逻辑关系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四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制约关系?哪个是基础?哪个是核心?四要素的培养顺序是否有先后,四要素的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给出结论。明确信息素养内涵与逻辑关系,才不能人为地割裂信息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为制定科学地、严谨的信息素养标准提供依据;才能使得高校能够有层次、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

3.2信息素养标准的权威性

欧美各国都是先制定了国家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各高校根据标准制定各自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正是有了权威的保障,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成效显著。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笔者认为,要制定我国的信息素养标准,首先成立一个信息素养权威机构,从根本上重视信息素养研究。其次,信息素养权威机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更多的专业教师、图书馆从业人员参与到信息素养教育中。最后,信息素养权威机构通过整合各种研究成果,比较各经典的国外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及它们的制定过程,制定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信息素养标准。

3.3信息素养量表设计与开发

国内的一些学者通常采用量表法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分析结果,进而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但是大都没有说明量表的设计过程,无法确定量表的效度和信度。效度是指量表的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有多大,信度是指量表的变量所采用的测量项的测量误差程度,同一变量各测量项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在设计量表的各个变量时,应考虑各个变量是否都有效?各个变量的有效性是否重复?各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如何?各变量是否随外界因素影响及各个变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对象等问题。一个设计合理的量表,它的结果应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应该保持一致。

3.4信息素养实践模式

国外大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是结合信息素养的内涵,除了有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的宏观指导外,还有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微观支撑。国内对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有三点不足之处:①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和信息素养的逻辑内涵、信息素养标准体系相分离,这势必导致信息素养模式的设计不合理,培养的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偏颇;②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没有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会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无法顺利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③信息素养实践模式单一,难以适应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等差异的学生的需求。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对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点的分析,针对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当前新形势下国外信息素质教育对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启发,并对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IL)是一种高级认知技能与能力,它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一起,构成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知识创新的基础。然而,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严重缺失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对信息素养教育知识体系产生反思。多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构建本土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与实施

1.国外信息素养的标准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是直接相关的。信息素养标准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个人信息素养能力表现以及学习成果来进行评价,同时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

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信息素养教育委员会,设计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制定了初步的信息素养标准,确定了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1990年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结果评估大纲”。2000年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公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标准》,2001年该标准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认可。被称为高等教育界和图书馆界“最有影响力的文件之一”。

美国的信息素养标准从抽象笼统到具体实现包含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的多级指标。各类信息素养标准基本设置了二到三级指标,包括标准大类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又可分为表现指标和成果指标二个级别。标准大类是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总体要求描述,如“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有效地、有能力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而每个标准大类细分若干个概括性的表现指标,在表现指标中用明确、清晰、具体的语言对学生表现行为进行描述,如“能选择最合适的调查方法或信息检索系统来获取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标准既是一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指导信息素养教学过程的指南。根据这些指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制定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具体的评估方法。

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法律、传播学、计算机网络、e-Learning等各学科。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设立了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考试,分15个工作任务来考察学生信息能力。

为指导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确定、规范教育内容,其它一些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关原则、标准。1999年,英国高校与国家图书馆学会信息素养咨询委员会(SCONUL)了“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见书”,提出信息素养七柱模型。在2000年10月的堪培拉会议上,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通过并修改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把它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信息素养标准》。200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又正式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年,升级为《框架》2004年版,作为各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制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标准与实践方案,规定了信息素养课程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

据对国外前20所高校信息素养的统计发现,有70%的高校设有信息素养教育平台,60%的大学图书馆提供课程下载,30%的高校采用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系统和信息共享空间,40%的高校拥有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目前国外采取多样化、有实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网络化的教育方式,强调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和教学成员间的交互作用。许多国外高校都设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网页网站,建立了E-Learning学习环境。许多网络课程都是问答通关式的测试。其具体做法有课程学习(Instruction:structu -redclasses);自助学习(Kiosks:“Help Hub”);个人咨询(Inpidual Consultation);网上教程(Tutorials online)。还有IL效果评诂-标准化信息素养技能评诂系统(SaiLS系统)。引导学生在基于web2.0共享共用的CC(Creative Commons)(知识共享)、openaccess开放获取资源的使用;加强学生对信息检索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及其对信息分类的认识等等。同时将在线与传统的、多样化的讲座、课程等进行有机结合,并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进各学科专业的日常教学课程中。

国外大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都不是采用单一的组织进行,而是广泛合作的方式。图书馆普遍有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和嵌入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课程培育学生的信息素质。另外,信息素养教育也不断地结合新技术。如德国的教育在线项目将语义网技术应用于网络导航中,可有效识别各种教育信息的语义关系,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信息素养项目,可有效增强用户视图和克服语言障碍。此外,很多国家还建立了国家信息素养论坛。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借鉴。

转贴于

二、国外信息素养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国际上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素养被看作是数字时代个人在社会立足、生存的必备条件。

2.重视规范化与标准化。信息素养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在界定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的情况下在原理、评价标准、实践项目三方面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与指导。

3.重视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多层次地进行普及与推广。将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作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标准的重要组成,将信息素养与健康、经济与金融、文化、道德、法律、社会责任感相联系,并把上述几方面都纳入信息素养的研究范畴。

4.教育主体和领域多元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性。在开展主体方面,信息素养教育涉及政府、图书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出版机构、企业实体、信息生产和提供商、行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已经十分广泛,形式多样。包括学习指导、工具使用、网络导航、科研合作、在线研讨和学术交流等都属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范畴。

5.服务平台多样、与学科服务结合,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资源、机构资源(IR)、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和用户学习工具等构建起集用户学习、教育和科研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平台环境。信息素养教育也呈现出向学科纵深、专业化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态势。

6.注意信息素养教育重点的转移。随着互联网检索技术服务的不断升级,网上出现了不少高水平的信息检索与信息分析服务,如:各种智能(intelligent agency)系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从教会人们使用某种检索工具查找信息转移到IL内涵中的其他方面,如信息意识和批判性思考;信息鉴别与评价(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信息解码和封装;信息展示与传递等。

三、对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由于受“重技术轻素养”以及缺乏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远不能满足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亦有很大差距。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者及各协会组织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亦成为当务之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协相继进行了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并与美国进行了比较,中美两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为0.3%和6.9%;2003年中美两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比例分别上升至1.98%和17%,绝对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2003年,由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发起的《中国(北京)高校信息素养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2005年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体系》,作为地区性的评价体系。2008年4月我国图工委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这为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和评价人才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指标和依据。这些信息素养标准基本上是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而编制的。目前为止,高等教育尚未出台国家权威性的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标准的缺失制约了信息素养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一般通过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来完成,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师范类院校的“教育技术”及“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少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具体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这些已远远无法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进行重新设计,进一步丰富、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学模式下的通识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2based learning)”并且能够适应“信息过载”。广泛多样的信息资源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和多样化的需求,教学内容应包括有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及其服务。如信息资源的分布、传播渠道、媒体形式、类型及评价等主要方面。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机构发展动态,掌握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网络课程平台。但缺少对信息的价值做出准确和及时判断的平台,而评价须要在一定的信息生态环境中来理解和消化。现信息生态环境处于失衡状态,个人信息能力的养成是需要一定信息环境和教师辅导方可实现,单靠个人很难取得全面和系统的提高。如何设计和构建各类有效的不同情况的用户可理解的信息教学系统就变得比较迫切。我国应完善这方面的平台,并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相对接。如我们可借鉴国外高校的新生入馆教育的评测和培训模型SaiL系统。高校也可先在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分科开设信息检索课程评测系统。

四、结束语

借鉴国外的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与最新发展,在信息素养内涵与目标的指导下,构建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是在大视野的科学发展观下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础,是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有待专家学者在此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Rdu-

cation.Chicago,2000.

[2]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pri-

nciples,standards and practice.[2008-11-08]http://

caul.edu.au/info-literacy/InfoLiteracyFramework.pdf.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4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对“素养”都有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要求。然而,从信息素养内涵的演化过程来看,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从技术、技能转向人的素养发展。信息素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科技的不断涌现和突破,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将不断改变,这必将影响到人们对信息获取、处理和加工的方式,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也会不断地发展、丰富和改变。

二、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1.中学生的信息知识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由于在知识方面的积累还很少,认知能力较弱,很多人不能深刻理解信息的概念,对信息的特征以及属性比较模糊,从而在信息的甄别与评价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另外,城乡中学生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差异,城市中学生信息知识储备要比农村中学生信息知识储备丰富。

2.中学生的信息意识现状

现在的中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资源、收集与整理、辨别与筛选的过程中,意识非常淡薄,能力非常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简单地从教材和课堂上获取信息,对身边无时无刻涌现的信息缺乏敏感度,不会合理、积极地应用。

3.中学生的信息能力现状

大多数中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整合、辨别、等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农村中学生还没有从因特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的经验,有些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很难正确鉴别有用的、合理的以及安全的信息,有些只会简单地网络聊天、观看视频、玩网络游戏等。

4.中学生的信息道德现状

因特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虽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许多中学生却毫无限制地滥用这些“自由”,缺乏信息安全意识伦理道德意识。中学生的心灵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因特网上的“空气”被一些“黄赌毒”污染,有些中学生很难抵制诱惑,沉溺在网络的毒害中。

三、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深化课堂改革,转变师生角色

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教师要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发挥学生能动性,提升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信息的敏感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学会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甄别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有害信息,及时地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另外,选用教材应以实例展开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学生能动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边看书、边实践,学生亲自上机动手操作,远比看教师示范或听教师讲要有效得多。

3.积极培养信息能力,重视信息道德实践

在信息技术课堂以及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能力将得到最好的提高与锻炼。应

组织学生参与一系列教育活动,努力培养高尚的信息道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网上自律能力,做到不制造、不散布有害或虚假的信息,强化网络责任感,自觉抵制损害信息安全的行为。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道德品质。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5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

1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能力标准

1.1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评考斯基在美国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内容。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被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由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是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批判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组成;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地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力等内容。

1.2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

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信息的能力,即熟悉并掌握信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何为信息,文献信息的种类有哪些,信息检索的原理是什么,检索语言的种类,等等。

第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及检索工具,如计算机、手机、传真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因特网、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等等。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检索和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试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第四,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科学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存储、记忆、发送,等等。

第五,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括、综合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第六,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个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新预测、新设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第七,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八,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的抵制信息垃圾、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九,信息道德方面的能力,即在信息领域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使用因特网要遵守网络方面安全法规,撰写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法,等等。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狭义的定义是指信息时代以培养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为教学宗旨的素质教育,如“文献检索教育与利用”、“因特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教育学”、“信息法”、“中文工具书”等课程的教育;广义的定义是指和信息素养提高直接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讲座的统称,如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外文数据库使用讲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培训”、“网络信息导航培训”,等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特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与对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关系密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鉴别并加以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科教兴国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并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国民信息素养滞后将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才能为社会与自我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图书馆的任务中指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化使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为古老的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因为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图书馆在网络经济中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具体说来,图书馆开展信息教育具有四大优势:①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读者对信息的探寻。②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能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难、专业师资队伍能承担起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③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和校园网及国际互联网一起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准、全。④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信息和学习环境。因此,大学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化服务

4.1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层次地提示馆藏内容,深入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类知识单元的揭示和开发,对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平面进行整合,构建合法、有效的信息交换与查询网络平台。图书馆提供卓越的数字化服务,必须开展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自网络资源中筛选、整理、分类后,推荐具有高品质及使用价值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编制专题资料汇编与“定题服务索引”、“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同时积极向读者提供科技咨询、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的服务。

4.2提供多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介于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解答读者所咨询的疑难问题。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与传统的做法有大不同,现代参考咨询工作涉及日益广泛的学信息和社会信息,呈现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务的势态。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也不再限于信息咨询部,而应扩展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让读者以随时得到文献信息指导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工作的服务手段也越来技术化,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大力开发多种形式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导航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以往信息咨询服务中被动、呆板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为读者答疑解惑。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咨询服务,如设立咨询台、编制专题目录、开展定期服务等,使读者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和基于网络化合作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三种形式。这种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得咨询服务。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6

关键词:科学家;素养;信息素养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演变,在这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中,科学家为推动世界和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学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科学家所应该具备的素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步入了信息社会,走进了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呈现、存储、传输数字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超多了以往任何社会,信息素养成了数字化时代生存的基本素养。对于科学家来说,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素养与信息素养

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如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媒介素养、教师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信息素养等。具体来说什么是素养和信息素养呢?

(一)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平时的自我修养。语出《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谓马不喂养,不可能上路快跑;士兵平时不训练,不可能肩负起保卫祖国的重任。现在多用于指人们通过经常的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和自我修养所取得的某种收获、成果或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如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1]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混淆素养和素质的概念,但是素养不完全等同于素质。林萍华在论文《素质、素养与创新》[2]中对素质和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素养似可定义为:“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视野和底蕴”,它包括文化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工程素养等等,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对认识过程、思考过程、决策过程起作用。而素质这里特指具体个体的素质,以有别于广义的素质,有些文章给出了定义:“一个自发的行为规范”,并由此可以推知,素质与具体人的行为、行动,亦即其人如何为人、处事相关联。“自发”一词表明,素质是个体已经形成的、稳定的,一般不受思维、不受外在条件所左右的一种存在。一个人某方面的素质很高,但在同一方面的素养则不一定高,反之亦然。就是说,素质不好的人可能有很高的素养;素质好的人也有可能素养一般。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修养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很大程度是后天习得;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遗传性,与有机体本来的生理特点有关。正是因为素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为科学家提高信息素养,更好地适应社的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基础。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早在1974年就已被提出,当时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指出:“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这四个方面。[3]

信息素养不仅是一种基本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不仅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而且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括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很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4]一个科学知识丰富的人,不见得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很高的人,具有的科学知识可能一般。

信息素养既可以看作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看作是面对信息的视野和底蕴。信息素养是数字化时代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数字化生存的基本能力。

二、科学家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成为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家作为推动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的特殊人群,掌握着高新科学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但是信息素养是一项综合能力,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的信息素养都高。

(一)数字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信息的传播速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的存储方式呈现数字化、虚拟化等特征。人类生活在真实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网络世界两个世界中;人类的感情除了真实的人际间感情外,还有虚拟的网络感情。网络文化的出现现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文化的内涵。实际货币和虚拟货币同时成为了人类经济行为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学校、网络教育的出现,拓宽了传统学校教育的途径,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数字相机、数字录象机、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MP4、MP3等数字化设备正在逐渐走进人类的生活。这一切的变化,构成了数字化时代的特征,迫使人类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

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盲的定义需要重新改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盲下了新定义:文盲就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的人,也就是不会数字化学习的人。[5]数字化时代的文盲,可以理解为没有信息素养或信息素养较低的人。

信息素养是数字化时代的基本素养,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都需具有信息素养。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领跑者,是人类智慧的代表,更需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

(二)科学研究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创意时代,是一个重视效率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彰显的时代。发明和创造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科学家是畅想这个主旋律的主角。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科学家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都无形之中具有了数字化的烙印。信息素养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素养,信息素养的高低影响科学研究的每一个过程。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科研工具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科研资源的存储方式数字化,科研过程的模拟化,这诸多的变化促使科学家必需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面临研究课题选择的问题,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研究课题的提出,往往建立在调研大量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基础之上,并且需要对大量的文献和案例进行分析处理,没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就难以快速发现需要研究的课题,有可能因此错失重大发现的机会。只有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科学研究中获得成功。信息素养对科学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逐步成为影响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

(三)科学技术普及的需要

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普及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有进行科学普及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具有较好的文化程度和科技知识也不一定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三鹿奶粉”事件让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苏丹红”事件让我们认识了“苏丹红”。系列事件的曝光,对我国的科学普及工作敲响了警钟。

我国科学技术的普及除了中国科普研究所及相关部门做相关的工作外,科学家也有进行科学普及的责任与义务。科学技术的传播,既包括科学家内部的传播,也包括科学家向广大人类的传播。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方式、传媒途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有力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科学家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必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三、科学家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一)科学家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能力。敏锐的感应能力,即对各种变迁局势作出快速而恰当的反应。这要求科学家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够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是否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对于科学家极其重要。

从“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原理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意识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见到过苹果落地,有过洗澡溢水的经历,确没有发现地球引力或浮力原理。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大部分人不具有对信息敏锐的感应能力有重要关系。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如果不具备很强的信息意识,就可能在试验过程中,失去创新的机会,失去发现研究课题的机会。

(二)科学家的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个体具有信息素养的基础。科学家应该具备至少两方面的信息知识,既专业信息知识和其他信息知识。科学家的专业信息知识,即科学家研究领域内的专业知识。科学家的其他信息知识,即与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相关或具有借鉴意义的信息知识。也就是说,专家除了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宽的学术视野。如果从狭义上说,信息知识特指信息学的相关理论,例如信息的接收、存储、处理、传播以及信息工具的使用等知识。信息工具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可以说,不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就是科学家中的现代文盲。

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是一个交叉学科彰显的时代。系列学术创新和伟大发明往往出现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地带。例如:在教育技术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数学建模与数理逻辑等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知识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知识科学基本理论、智能与教育软件、教育系统仿真、隐性知识与知识管理为中心的特色研究方向。交叉领域的研究,尤其需要具有广泛的信息知识和信息工具知识。

(三)科学家的信息能力

科学家的信息能力主要表现在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能力等方面。

科学家应该根据自己研究内容的需要,熟练使用各种科学研究工具。例如:SCI分析工具、定性资料分析工具InfoRapid(知识管理与卡片系统)、统计分析软件SPSS、文献管理软件JabRef、质的研究分析软件Nvivo、信息检索工具等。有效运用网络传播工具,可以增强科学技术传播的效果,扩大科学技术传播的范围。这些信息工具是科学研究的好助手,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则是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源。因此科学应该能够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有效地搜集各种所需的信息,能够熟练地运用阅读、讨论、参观、试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掌握网络阅读、网络讨论、网络调查等方法和技巧也是科学家应该必备的能力。获取足够的科研信息,可以有效避免科学研究的重复性,有利于发现科学前沿研究课题。

在搜集到科学研究所需的大量信息以后,科学家需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区别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规律,即对信息的挖掘。某些信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规律,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选题的重要参考。

科学家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还应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这是科学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

科学家除了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纳入自已原有的知识体系,还应该结合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生成有创意的信息。

(四)科学家的信息道德

数字化时代亟需规范人们相互关系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科学家掌握着最新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从事与信息技术相关研究的科学家,如果没有强的信息道德修养,就难免会一时失误,走进信息犯罪的深渊。信息道德是科学家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家融入数字化时代的准则和规范。

提高信息道德是冲浪信息波涛、跟上时代节拍的需要;提高信息道德是抵御信息污染、平安和谐的呼唤;提高信息道德是科技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提高信息道德是科学技术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8]数字化时代亟需科学家提高信息道德修养,这是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家提高自身价值,实现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伟大目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百科要览·下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115.

[2]林萍华.素质、素养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57-58.

[3]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

[4]信息素养[DB/OL]..2008-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