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1

生态社会主义坚持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认为自然始终是人化的自然,人是能动的而非消极的,因而反对极端自然中心主义,同时也反对私欲过度膨胀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

二、生态文明的现代性背景

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因而俞可平就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表明走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崇尚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带来了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精神危机,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就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西方工具理性模式下的现代化,追求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技治主义和消费主义。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毕竟不能止步于物质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追求意义与价值,追求无限与不朽。

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污染、生态破坏、技术机械化、经济物化甚至只限于GDP的崇拜进行反思和批判的结果就是:扬弃和超越片面工具理性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主动选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生态文明模式。

三、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的生态文明伦理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是指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可持续”是指持久性和连续性,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社会。

科学发展观要求通过发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因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经济文明。提出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既是发展观,也是伦理观,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了自己的伦理要求。

首先,“以人为本”规定了生态文明的人本精神。“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也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人类积极地与大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消极地无所作为。”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经济零增长的稳态经济发展模式,无益于解决生态危机,发展中的问题应该通过更加科学的发展来解决。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实现了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主张合理的经济发展,反对不合理的欲望膨胀,有效避免了“征服自然”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的精神异化等严重后果。

同时,经济发展也仅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任务,而非人类发展的目的。1990年发表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人类发展的视角下,发展被定义为扩展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生活质量,人所享有的实质的自由和机会,人实际能做些什么和能成为什么;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其次,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人们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进行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的重点和热点,涉及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经济伦理、商业伦理、企业伦理、消费伦理等。同时,生态危机背景下人类精神生态异化问题尤其突出,如何理解并消除人的现代性精神危机已刻不容缓。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遵循生态经济伦理规律,认为经济发展(经济合理性)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合理性)之间的关系是协调融合的,并致力于追求经济建设、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三者之间达到合理、动态、健康、开放的平衡状态。

“‘生态经济伦理’主要是指人们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自觉协调和平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重价值追求的努力中所体现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的总称,或者主要是指生态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的总称。”生态经济伦理综合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商业伦理、企业伦理、技术伦理、消费伦理、财富伦理、生态经济学、环境文学、环境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追求,能够把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最佳的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处理好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克服生态危机、经济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灵环境。

(作者:宋丽娟,工商管理学硕士,江西服装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杨涛,江西服装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校管理和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297.

[2]于文秀.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国际视野.光明日报,2011—01—04(11).

[3]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与现实,2005,(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383.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2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生态意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达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的统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其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里的全面,既包括经济和社会,也包括人和自然。如果离开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均衡发展,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劣、资源无节制消耗,那么这样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和意义。实现科学发展需要走生态文明之路。

二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是文明的基本要素,和谐是文明的本质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也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目标和重要的价值观。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三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需要。传统文明多是单一的文明,现代文明则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工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所组成的文明体系。没有生态文明,现代文明的内涵就有缺失,体系就不健全,作用就会受限制。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审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历史性任务,也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具体包括: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机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危害处理率,加强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广泛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企业、社区和村庄活动等。

所有这些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大量的工程建设、大量的科技创新、大量的资金投入来解决。为了确保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达到预期效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项目和资金监管体制、机制。审计机关是专门的经济监督组织,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中,审计机关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其中,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审计与生态审计的区别联系

严格说来,生态审计是从属于环境审计的一个分支,但二者也存在着不同点。首先是产生的背景不同。环境审计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的企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现象和损害愈演愈烈,引起各国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断受到拷问。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为环境审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生态审计则是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和组织开展的。

其次是开展的动因不同。环境审计更多地是从人类受到水、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从而要开展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程度的角度形成。而生态审计则是从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资源消耗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角度形成,因而起点更高,视野更宽。

再其次是审计的侧重点不同。环境审计以环境保护工程和资金使用以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为审计重点。生态审计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审计内容为基础,更加关注各种生态的保护、维护、修复,资源的节约和良性循环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落后产能的及时退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的营造等。

组织开展生态审计的对策

大力宣传生态审计的重要性。审计机关要借助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之势,积极做好有关生态审计研究和宣传工作,把生态审计作为审计机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举措,为生态审计营造良好的环境。

积极探索开展生态审计的有效方式。今后一定时期,审计机关开展生态审计的最佳途径,就是生态审计的理念和内容融入到预算执行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企业审计等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中,逐步探索,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因地制宜选择生态审计的切入点。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各级审计机关需要紧密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和本机关审计人员的现状,有针对性地确定生态审计的切入点,使生态审计更加符合省情、市情、县情。同时,还要采取措施抓紧培养生态审计人才队伍。为开展生态审计奠定人才基础。

建立审计机关与相关部门合作机制。审计机关开展生态审计切忌“单打独斗”,需要得到生态文明建设直接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有的生态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聘请生态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长期开展的生态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以与有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成果开发利用机制等,使生态审计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同和拥护。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3

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基与基础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写入党代会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党的十报告进一步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的战略高度,并称为新时期的五大建设。为什么近年来我们会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并把它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呢?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出于环境问题产生压力的现实考虑,而从最根本的原因来看,生态环境构成了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和基础。今后的几年,我们面临全面建成小康设社会的历史重任,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但无论是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在创造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可持续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瓶颈。在1978~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但是,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沉重代价。本来就不利的自然资源条件再加上严重的浪费、污染和破坏,使得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提前面临枯竭、耗尽的命运,比如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水资源的短缺和严重污染、某些矿产资源的耗竭等。这些因素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美国兰德公司提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瓶颈之一就是缺水和污染。因此,如果没有生态文明的观念、制度或规则,没有生态理性而继续推崇“经济理性”、“GDP”崇拜,那么就正如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描述的那样“生产就是破坏”。如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文明,那么民族的复兴如何实现呢?同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否则也谈不上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当今,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无污染的安全的生态产品,都是人民的新要求、新期盼。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本身也构成了民族复兴的内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

长远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意义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最根本的意义还是在于中国以何种方式来实现民族的复兴?也就是说,中国采取何种文明发展方式来追赶以及引领人类以及世界未来的发展道路?传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显然是难以走得通,因为它对全球的自然生态都是极大地破坏。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显然不能重复给全世界带来生态灾难的资本主义老路,而只能开辟出引领人类未来的新的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就是生态文明的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必然成为中国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两面旗帜。从实质上讲,这两面旗帜具有内在本质的一致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新特点,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异化劳动、异化消费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与人矛盾的加剧。根据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必然对生态环境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利用,于是生态环境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存在而且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并且由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掠夺和生态殖民主义造成了全球的生态危机。全球性生态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大变革的转折点,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上升中的人类新文明,预示着一种新社会——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人类要持续发展,只有改弦更张,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现实选择。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未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人们秉承一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观念,承认自然的价值和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因此,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生态文明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工业文明时代生产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别,生态文明下的生产方式建立在生态学、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以自然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和剥夺。因此,这种发展是把发展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在保证人们的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不断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创造条件。同时,生态文明的人们改变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大量生产—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既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同时也有高度的生态文明。这种未来的生态文明形态既继承了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同时又超越了资本主义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缺陷,因而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

(二)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不可否认,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高于我们。但我们应当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业文明发展的惯性,以及其依靠环保产业、产业升级和污染转移,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丧失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强大动力。当然,更为根本的是西方国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致使彻底解决环境问题成为难以完成的历史任务。[3]而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结合存在着制度性优势。这种优势在于,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对生产实行整体的、自觉的控制,这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的基础。“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会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以追求利润的无限扩张为目的,而以实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并且,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在本质规定恰好与生态环境的全球性特点相吻合,从而为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解决提供前提条件。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它追求人、自然,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而这些基本价值观念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超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实选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新的文明发展方式,以超越给全球带来严重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之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他们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无论是从当今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是从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性质来看,都不允许中国再重复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于是,选择新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决定的。我们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就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自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现科学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尤其是在十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可见,我们通过对工业化实行“生态化”改造,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文明发展方式的超越,实现人类历史上发展模式的创新。对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而言,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是自身发展转型的实际需要,更是为了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多层次多领域,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根本变革,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民族的复兴需要观念和文化的现代化,十报告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应该说,这种理念和文化观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复兴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因为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也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以公众为主体的生活方式转变。包括在媒体开设专栏,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做法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

(二)建立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在不断超越自己和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而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就是经济的发展,因为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和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选择就极为关键。而循环经济模式,是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它和我们传统的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有根本的不同。所谓循环经济,是一种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5]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同时,也从根本上缓解或解决了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现实,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最大差别在于它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和经济,以充分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4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3、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5

县委书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发言提纲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创业振兴”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好”与“快”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首要的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尽管现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资源要素的制约、深层次的利益调整、转型发展时期矛盾多压力大等,但是作为国贫县,既要讲快,更要讲好。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二是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的改善要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靠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加重视社会保障,更加重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重视社会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

三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提升互促互进,是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资源要素、经济财力等是硬实力,文化、制度、体制机制等是软实力。制度创新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软实力”显得更为重要,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动力活力。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必要性;可能性;途径

前 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文明已经彻底取代了工业文明,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建设内容,我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由此而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那么何为生态文明?在人们进行客观世界的改造、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践当中,所获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被放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之上,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在对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解和掌握的同时,需要全社会的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有这样,才能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1.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阶段。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一方面带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势态,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制约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的巨大弊端进行反思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最关键时期,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振兴、民族崛起、人民富裕的愿望已经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巨大动力。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将经济建设放在了核心的位置之上,没能兼顾选择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忽视了生态效益,从而引发了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走新型的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3.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二者的和谐相处,社会建设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单纯地要求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而是把这些要求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努力去真正实现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 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能性

1. 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大力倡导和实施环境保护的政策,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在社会生活当中,人们是环境利益的最大相关者,因而也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最主要的实践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只有人们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在建设过程中将其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使环境保护真正起作用。

2.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技术层面上的支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手段装备工业、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实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生产、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工艺、采用高效率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方法。由此可见,工业化与科学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 经济实力的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重点投入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固体废物处理和环境能力建设等众多方面,对其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已经数不胜数,甚至达到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

三、 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

1. 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

大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社会群体间应推进相互监督这一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氛围,为发展绿色经济制定各种文化约束机制和体制;政府的执政理念也要进行变革,制定政策应统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考虑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也要转变经营理念,把低碳技术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引进生产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改善生态环境问题,推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对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透彻的分析和理解之后,在汲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加大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逐步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从法制、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大力推进生态经济的建设,以实现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3.促进环保法治理念的普及

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企业是犯罪者,百姓是受罪人"的现象。在一些工业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只是一味地重视经济效益的获取,对于工业垃圾和工业污水等处理问题并不是十分的关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这些企业,一定要进行严抓严管,使其进行停产整顿;同时,严格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十六字方针;另外,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应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让环保的法治理念得以普及。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问题,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要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人们对环境所做的破坏需要对其进行负责,只有将建设生态文明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将其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瑞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及其途径[J].商,2015(2)

[2]闫荣馨,杨靖.建设生态文明 走科学发展之路[J].河南科技,2011(4)

[3]叶长安.试论构建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4)

[4]刘根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黑龙江史志,2008(3)

[5]赵绍敏.坚持和发展的生态文明理论[J].科学社会主义,2010(6)

[6]陈牧一.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与路径选择的理论思考[D].吉林: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