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决策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决策的方法

行政决策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消防、职业道德、行政执法、执法程序、对策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ire control institutions of public security organ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nd then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and then targeted proposed law enforcement of the law enforcement set up quality, regulate the correct law enforcement procedures and enhance the moral quality, perfect law enforcers law enforcement supervision system solutions.

Keywords: fire, 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law enforcement, law enforcement procedur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消防行政执法是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将消防法律、法规适用于特定对象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推进消防工作法制化,创新和推进消防社会管理,减少、消除火灾隐患、预防和减少火灾发生,保障社会单位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途径。随着《消防法》、《行政许可法》、公安部第106、107、108号令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制定和实施,消防行政执法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依法行政的意识已有明显增强,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大批火灾隐患得以整改。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消防执法人员执法素质不高,执法不严,执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情代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还有一些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和政府追求经济效益的干扰,执法不公,执法不严。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点看法:

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不规范,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放任自流等现象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消防执法人员对消防违法行为以某种借口,该罚不罚、不该罚却重罚、以罚代停、以罚代改等现象特别突出,他们执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罚款,一味追求罚款数额,完成罚款任务。他们这么做也就出现了平时执法很轻松,几乎不去社会单位检查,而到了逢年过节忙得不亦乐乎,这为火灾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二是,超越职权严重,执法动机不良。某些执法人员为了与单位或个人的一些矛盾,便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执法工作中做手脚或越权使用权力。如某单位存在四项违法行为,而消防执法人员在第一次检查时只提出两项,责令其整改,发现未按要求整改的,便对其实施处罚,第二次检查时又提出两项问题,责令其整改,如果发现其未改又对其实施处罚,这样一来单位就不能及时的彻底整改问题,从而造成了单位长期存在火灾隐患。

二、执法过程中的执法依据不准确,违规执法。

现行消防行政处罚程序是:依法对单位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行为经调查取证后立案,进入处罚程序,并告知处罚的种类和享有的权利,经审批后做出处罚决定,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复议的途径和时限,被处罚人履行完处罚决定后结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两套案件程序,一种是网上办公系统,一种是纸质案卷,而两种处罚程序的内容和格式还不一样,这样一来一件消防行政处罚案件耗费了大量的警力和时间。虽然消防行政处罚在不断的改进,但是也表现出消防行政处罚程序、法律文书的不规范性、随意性。这些规定在实践中束缚了执法人员的手脚,使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严肃的处理。为提高行政处罚效率,可参照香港的做法,简化消防行政处罚程序。香港的消防部门没有处罚权,只有检控权,防火员在防火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需要处罚的,可将控罪和证据直接上告法院,法院开庭审判确认后即可作出判罪。被处罚人慑于法院的权威,一般都会老老实实接受,及时加以整改。这种操作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消防部门省去了组织听证和复议的环节,大大提高了消防执法效率。 三、行政执法机关职能相互交叉,权责划分不明,执法中推诿扯皮现象严重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由于体制、立法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一些执法部门职能相互交叉,权责划分不明,导致执法中“撞车”或扯皮。如房屋室内装饰问题,安监、质检部门依照有关法规有监督管理权,规划建设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也有监督管理权,而当发生问题时,部门之间往往又互相推诿。又如食品和药品的监督管理,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但这方面的广告又归工商部门管理,一旦出现食品药品的虚假广告,消费者受了欺骗而找主管部门时,也容易发生“两不管”的情况。

四、执法者的素质较低

一些消防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不高,对消防行政执法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和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消防违法行为,致使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查处,火灾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改。特别是《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等一系列法律的相继颁布,对消防执法工作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一些消防执法人员为了减少麻烦,避免当行政诉讼被告,在消防行政执法中,可罚可不罚的不罚了,该重罚的从轻了,从而削弱了执法力度。与此同时,消防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消防执法过程中,有些消防行政执法人员对有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理解透、掌握好,自身法制意识不强,执法观念淡薄,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在执法工作中,不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按照法定的程序办事,以致于出现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手续不完善,使用法律文书不规范等问题。

消防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法治”意识差,消防行政执法人员没有科学的认识和准确把握法治的基本内涵。在法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治国方略的今天,人治的传统观念仍没有完全摒弃,权力行政、人情行政、身份行政较为盛行,“以权压法、以言代法、越权执法、以罚代法、行政执法权力商品化”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对消防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制约力度不足,甚至形同虚设。在消防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够,特别是对执法的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有的公安消防机构根本没有执行。内部监督不力,考核、评比与德、勤、绩联动机制不完善;执法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在处理时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没有起到规范、惩戒和教育的作用。

三、执法为民的思想树立不牢,对人民缺乏感情,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安消防部队是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警种,担负着消防监督执法的重任。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民消防为人民的思想”。但是当前我们有些消防执法人员对“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模糊不清,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法治意识不强,在思想上没有摆正人民与执法人员的关系,即是“主人”与“公仆”的关系。所以在消防监督执法中有对待群众冷、硬、横、推等现象。

解决目前执法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牢固树立执法者的执法观念,长期开展宗旨与意识教育,转变观念或者定期不定期的培养消防执法人员的道德修养,把立警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落实到每一个干部,切实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和人民感情基础,让每一个执法者带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去执法,带着对人民深厚感情去执法,平时我们社会也应该加强对法制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增强人民的法制观念,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二、规范执法程序,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

公安消防机构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消防档案,对每一起案卷,每一次活动都应进行整理装订,建立一个完善的档案样本,让每一个消防监督员都应熟知档案的建立和装订程度,对具体对象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选择和判断,从而更加准确贯彻消防法律的意图。

三、提高执法者的素质

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各级行政机关要有计划地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学习行政诉讼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操作规程,熟悉有关的法律条文和行政执法中的有关程序,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执法行为,也是消防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

一是针对当前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严明执法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使执法权限确定化,执法责任明确化,执法程序公开化。二是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切实执法质量评议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法制、督察部门的监督作用,适时开展消防执法内部检查、考核,做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消防监督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不能等到发生了重大火灾事故,再去被动的追查处理。三是要接受社会单位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实行公开办案,杜绝问题的发生,使消防执法工作沿着健康发展的法制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 《北京市消防条例》

行政决策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三元协同” 行政决策 机制 优化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决策环境错综复杂,风险加大,构建规范的“三元协同”即“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运行机制是决策科学有效的重要保障,在强化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提高决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至关重要。

“三元协同”行政决策机制的界定

相关公众的确定。公众可以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也可以是多个有组织的团体,或者是无组织的公众,抑或是三者的混合体,决策问题或项目对他们产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采取的办法是选取部分利益相关者代表。代表的选择至关重要,不能将弱势群体或与政府意见不一致的普通民众代表或专家代表排斥在公众参与之外。要充分考量代表的广泛牲和代表性,代表的选择应该与相关者个人的意愿结合起来,选择的代表能够真正代表利益受损的公众。同时,注重搜集不同意见,协调不同人群的利益,要在多次民主协商过程中,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要明确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当然,在体现大多数人利益的时候,也要关注少数人的利益,否则,少数人会在不同的决策中越积越多,抱怨者也会越来越多。

确定论证专家。与公众参与相比,专家论证应该更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主观性、目的性都比较显著,在争取个人利益或小团体的利益时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所以,作为决策者还应该考虑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目标的协调。而专家则是依靠自身的专业技术提供可供决策者参考的论证或解决方案,虽然难免带有一些个人的价值倾向或偏好,但是,保持一定的“中立性”是专家论证的基本要求,应该具有更多的客观因素。所以,在专家的选择上,应该建立制度性的专家库,选择体制内专家与体制外专家,相同意见专家和不同意见专家、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科涉猎较广的专家,选择应相对广泛,尤其是有争议的决策必须经过专家论证,营造更宽松的言论环境,发挥专家的积极作用。

明确政府决定的方式方法。政府是行政决策的主体,但不是唯一主体。不少决策涉及面广,不是政府单方面能够解决的,这就需要告知利益相关者,此外,一些专业领域的信息、知识需要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健全完善依法决策程序,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防止乱决策、专断决策、拍脑袋决策、违法决策,拖而不决等行为,增强政府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提高决策的认可度、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元协同”行政决策的应用领域及运行机理

行政决策可以分为重大行政决策和非重大行政决策即一般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U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是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但是,当前各级政府对重大行政决策的认识和规定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于哪些是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哪些是一般行政决策事项界定得不是很明确。

关于重大行政决策的界定,仅仅是原则性的描述,一般指关系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面广、资源投入较多和消耗较大的决策。对重大决策事项范围的界定,没有可量化的标准,一般只是通过简单的列举方式加以明确。一项行政决策是不是属于重大决策范畴,实际上往往取决于政府的判断,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所以,要确定“三元协同”行政决策的领域,就需要不断明确重大行政决策与非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逐步完善在重大决策领域试行“三元协同”的规范程序,在非重大决策领域试行“三元协同”的简易程序。具体运行机理如下图所示:

优化我国“三元协同”行政决策机制的思考

要真正建立起“三元协同”行政决策机制,还必须健全和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机制嵌入行政决策过程。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推进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必然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因为政府信息公开是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基础。要克服决策者关于重大决策与非重大决策判断的主观性,甚至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判,就必须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引入公众参与和监督。除依法规定的例外情形,全部行政决策事项,都应向民众公开。法规规定的不能公开的情形可以参照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依次罗列出来,清单以外的都可以公开。不仅重大决策事项要公开,而且非重大决策事项也应该公开。

完善制度化的决策程序。在某种程度上,完善的制度化的决策程序是做出科学合理的行政决策的重要保障。必须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否则造成重大损失,决策主体或相关责任人就要被终身追究责任。此外,除了重大决策领域规范决策程序外,在非重大决策领域内也应该走程序,创新简易有效的程序。比如简化参与的流程,缩小参与的范围。不仅注重内容合法,更要注重程序合法,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机制嵌入到整个行政决策过程,让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成为决策常态,真正体现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共性,保障公共利益得以实现。

大力推进“智库”建设。政府在制定公共决策时采用专家咨询制度是符合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求的。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行政领导在制定政策时,可供参考的信息不计其数,而领导者要在所有信息中独立完成甄别,筛选有用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制定一个合理的政策是一个庞大的任务并且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通过咨询专家的意见,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建议,将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借助专业团队或专业人员的力量,更加敏锐地、前瞻性地发现问题、探讨对策,提升决策水平。政府可以把部分决策咨询任务分解给大量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学术团体和民间组织,大力推进“智库”建设,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的渠道主要包括正式的制度供给和公众的制度外参与。通过正式制度供给的公众参与方式和渠道主要包括公示,听证会(讨论会、座谈会、协商会、论证会等),民意调查,专家咨询制度,制度等。公众的制度外参与主要包括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发动的聚集、网上曝光、人肉搜索、网民声讨等参与表达诉求。各级政府应该创新制度化的参与平台,将制度外的参与逐步规范纳入制度内,畅通公众的参与渠道。

(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①[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孙柏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刘小康:《政府信息公开的审视:基于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8期。

③陶学荣、陶保骸豆共政策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

行政决策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 电子政务 行政决策 特性变化 作用 创新模式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子政务应时展而生,它的出现是政府行政决策逐渐向民主化、科学化、人性化、公开化转变,对行政决策促进和影响很大,拉近了决策者和基层民众的距离,让民众意见参与到决策中,使行政决策更加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提高决策的民主化,进而保证行政决策的质量,提高行政决策的执行力。

二、在电子政务影响下的行政决策特性变化

(1)增强了行政决策主体的民主性。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和政府信息公开,公民逐渐增加民主意识,民主能力也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层次、高品位的生活追求也不断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行政决策,而电子政务提供了一种信息媒介,人们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的政府信息公开了解政府的行政决策内容、决策目的和决策过程等相关的决策信息,参与到行政决策制定中来,使行政决策主体更加民主性。

(2)增加了行政决策的透明和互动性。电子政务背景下的行政决策打破了传统行政决策暗箱操作模式,它是在信息公开和充分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出的,能做到非保密信息必须对社会公开,这样有助于公民对政府的决策相关信息的了解,并可以通过网络电子系统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求。

(3)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电子政务特点就是时空压缩,利用电子信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例如,召开电子会议,降低了办公费用,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节省会议时间,提高会议效率。政府行政审批,通过电子政务可以实现瞬间送达,审批后轻点鼠标得以结束。公文制作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收发和送递,节约人力和办公成本。通过电子政务极大地缩短了行政决策的时间,提高了行政决策的效率。

(4)强调了行政决策的服务理念。电子政务背景下的行政决策更加强调服务理念,政府要“以公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及时准确地对公民的需求、市场变化等情况做出回应,迅速灵活的制定和调整政策,更好地为公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

三、电子政务对行政决策促进作用

(1)电子政务促进行政决策信息环境净化。电子政务打破了传统行政决策信息系统的传递不畅、有效需求不足等缺陷,为行政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一是能提高信息的真实性。通过电子政务,拓宽了信息输入渠道,改变了传统信息的传递模式,搭建了决策层与基层工作人员沟通桥梁,弱化中间层级的信息传递功能,消除了信息源和决策层之间的人为阻隔,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二是拓宽了行政决策信息源。人们随时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向政府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电子政务为信息的高速传递提供了物资设备基础,提高信息时效性。三是能实现政府信息共享。网络化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决策者可以广泛了解公众对决策的反应,避免行政决策的盲目性。

(2)电子政务能促进公民对行政决策的监督。一是网络信息技术拓宽了监督信息反馈途径。通过电子政务能把群众的信息反馈到决策层,避免了反馈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失真现象,有利于发挥群众和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监督网络,进而规范政府的行为。二是电子政务能确保举报者身份保密性。传统的行政决策虽然有自己的监督运行机制,但往往因泄密将举报者暴露出来。网上的监督不会产生泄密隐患,有效地保证监督者的利益,除去他们监督顾虑,促进监督行为的实施。三是有效监督提供了信息条件。电子政务可以通过网络终端随时了解并反馈决策执行情况,为实现对决策的有效监督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条件,这样决策者能及时发现决策失误、执行走形的现象,能及时更改和纠正。

(3)电子政务能降低行政决策成本。行政决策过程复杂,每一步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决策时一定要精打细算,力求节约,要实现行政决策成本降低,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行政决策主体要优化精干。行政决策机构不可重叠,各自职权明确,决策者人数不宜太多,素质要高。二是行政决策要合理灵活。行政决策要力求科学性、灵活性和合理性,要简化行政决策程序,建立高效率决策体系。三是行政决策方法要科学。行政决策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依靠专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进行决策,建立具有客观、准确、严密、可靠特点的行政决策方法。

四、在电子政务背景下构建高质量的行政决策模式

(1)重新塑造行政决策新理念。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垄断,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自由和平等。政府掌握着信息优势要摆脱传统行政观念的束缚,真正做到与公众平等对话,应毫无保留地公布非绝密信息,达到资源共享,并能自主地、多渠道地获得各类信息,掌握信息,分析信息,筛取有价值的信息。决策者在行政决策是要把公众利益作为决策首要宗旨,摒弃任何特权与主观随意性,平等对待、虚心广泛追求,让公众意见和建议参与到政府行政决策中来,进一步塑造行政决策新理念。

(2)建立完善的行政决策电子政务系统。政府应建立良好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联机实时地进行决策支持,这个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决策系统以网络为平台,使知识资源、数据资源、模型资源为决策资源成为共享资源,在网络服务器上实现资源共享。这个系统是利用共享的决策资源复杂解决各类决策问题,达到随需应变的决策支持。电子政务为决策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定量问题的计算求解和定性问题的决策咨询三种辅助功能。

(3)创新电子政务的行政决策体制。创新电子政务的行政决策体制就必须打破旧有体制的弊端,合理调整决策程序,制定符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的行政决策制度,加强行政决策的安全防卫工作,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接受民众的监督。创新电子政务的行政决策体制目标在于提高行政决策的执行力,强化行政决策的监督力,完善行政决策的问责制,使决策者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五、结语

电子政务是我国加快现代化进程一个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完善行政决策的有效措施,对行政决策是一个鞭策,也是一个机遇,它的最终目标是构造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政府形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结合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实际,经过多方努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才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保证行政决策的质量。

(作者单位为山西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玲倩.网络信息传播对政府科学决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1.

[2] 杨伟乐,杨倩茹,连锐.关于电子政务模式下行政决策改进路径的探讨[J].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16).

[3] 顾平安.电子政务对公务员行政能力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03(10).

行政决策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企业决策;社会发展

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不仅影响着企业经济的发展,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是用来衡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标准,通过制定与企业行政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实现企业行政管理,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加速企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不仅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国家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

1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方法

对于企业建设来说,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是加速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企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也不断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来。科技手段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更能提升企业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企业建设的整个进程[2]。为了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将科技建设运用到企业生产中,更要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1.1完善企业制度,提升行政管理手段

在企业行政管理中,严格的企业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中执行,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企业制度的制定和修改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实施,将企业制度运用在企业的整个运行中,通过对企业制度的完善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将企业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企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制度的改进,将企业制度全面推行到企业经济建设中来,这样不仅提升社会经济建设,更是对国家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将企业制度的提升运用到企业经济建设中,不仅能够完善企业的行政管理,更能促进企业发展的前景[3]。

1.2提升企业人员素质,建立企业行政管理制度

企业的生存不仅依赖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更依赖于企业中的人员。为了能够将企业发展得更好,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为了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必须先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首先,加大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上岗,通过对企业人员的培训让每个企业人员都学习到管理经验,将行政管理运用到企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其次,企业要对人员进行考核制度,业绩考核是检测企业人员是否符合企业要求的一项重要途径,对不合格的企业人员进行再次培训和惩罚,这样可以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方向。最后,对企业人员要有运用科技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人员的科技学习能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日常生产中,推动科技在企业中的指引作用[4]。

1.3加强企业决策,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企业决策的根源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方向的预测和对企业未来的战略,将企业决策作为提高企业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不仅能够改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心态,更能解决企业生产中面临的行业竞争问题。对于企业决策的提出,不仅限于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对企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当正确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向,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企业未来的道路是根据今日的决策而决定的,所以对于企业的决策一定不能小视。将企业决策作为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企业事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创造新的企业前景与良好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5]。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工具,只有对行政管理不断完善和改革,才能更好地建设企业。企业的决策是提升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接受企业员工意见,对企业决策进行改革,这是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发展对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国家一直以社会建设为国家建设的核心,现今企业的不断发展促进着国家社会的综合发展。所以企业决策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这势必会将企业生产建设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放眼未来,企业发展将决定这个社会的建设,而企业决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管理者,要将企业决策的重心放在企业建设中来。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会更加完善,企业的综合能力才能不断提升[6]。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决策的重要性是企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结语

企业行政管理必须坚持高效合理性,将企业行政管理运用到企业生产发展的体系中,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进行,更能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企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提升不仅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能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目前,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是发展企业经济的重中之重,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应当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样,企业的经济才能够稳步提升,社会经济也能得到飞跃。

作者:杨裕平 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春梅.浅谈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方法[J].魅力中国,2012(5):74.

[2]刘廷发.企业行政管理的功能特点及要点[J].甘肃科技,2016(1):163.

[3]丁玉贞.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4(4):97.

[4]邓增永.企业管理方法和内容[J].管理法则,2013(4):98.

行政决策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公共行政;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3009905

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直都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德国当代法学家卡尔?拉伦茨先生甚至指出,法学之成为科学,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的方法\[1\]。我国学者徐祥民也指出,一门学科有没有科学完整的方法论,不仅是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它能否得以顺利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2\]。20世纪80年代西方展开了一场关于研究范式 ( Research Paradigm) 或研究方法论 ( Study of Methodology) 的争论。对抗双方以“定量研究 ( Quantitative Research) ”与 “定性研究 ( Qualitative Research) ”树旗为营。学者们争吵的气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剧,以致到了80年代末,成了一场 “战争(War) ”\[3\]。我国部分学者也参与到此问题研究,有关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文献,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个。尽管公共行政学界对于这一场论战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但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选择却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公共行政。纵观百年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性思维与经验的实用分析方法是其显著特征\[4\]。这种对理性的过分推崇,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中表现为逐渐突出定量的研究,而贬低定性的研究。

所谓定量研究,是指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的描述,借助数学模型、统计数据等进行量化的研究。所谓定性研究,是指运用文字语言进行相关描述,借助直觉、经验,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定量研究是理性思维推崇的一种表现。自启蒙时代以来,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定量研究就成为学术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一切冠以“科学”名称的学科都必须以理性的原则建立起来。有的学者甚至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标准来衡量是否为“科学”。这种衡量标准使得可以定量研究的自然科学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科学”,而不能进行定量或者尚没有定量研究的社会科学则被质疑是否为“科学”。这种衡量标准的接受使得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开始尝试运用定量研究来突显自己研究的“科学性”。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进行定量研究最为彻底的学科。随着贝克尔所谓的“经济帝国主义”的攻城略地,其他相关学科也开始注重定量研究。公共行政作为其相近学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那么,公共行政是否需要定量的研究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在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中占据何种位置,是主流抑或补充?这正是本文需要探讨的关键。

一、 定量与定性:公共行政研究

方法的历史共生 如果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回顾一下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公共行政中的地位,会给我们一种更为清晰的脉络。威尔逊创立公共行政理论的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效率:“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5\]”。这在威尔逊对公共行政的定义中也可窥一斑:“行政是政府在个别而且带技术性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是合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5\]。对效率及技术的推崇使得公共行政在诞生之时就倾心于定量研究。随着科学管理的兴起,其所推崇的标准化、定量化研究对公共行政产生了深远影响。罗森布鲁姆总结公共行政具有三个研究途径:即管理的研究途径、政治的研究途径和法律的研究途径\[6\]。管理的研究途径注重效率和技术,它使得公共行政尽可能地吸收管理学的一切研究成果。其表现在研究方法上就是推崇管理与经济的定量化研究。

马克斯?韦伯从另一种角度强化了定量研究在公共行政中的分量。马克斯?韦伯看到了计算的和理性的“手段—目的”方式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据此建议进行事实和价值的区别。这种区分使得“工具理性”的思维深入人心。自此,公共行政学的定量化研究寻找到一个理论基础。在20世纪50—60年代,公共行政学开始引入了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开始被公共行政的学者所推崇并运用。定量化的研究在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上越来越受到推崇。

但是这种状况被西蒙的研究所冲击。西蒙发现定量研究的完全理性思维很难在真正的决策中发挥实效。他认为,定量研究所需要的前提假设过多,很多假设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此,决策并不能实现定量研究的“最优决策”,而只能实现“满意决策”。在公共政策领域,西蒙的决策理论也被称之为“有限理性决策模型”。西蒙对此问题的研究给予人们很大的启发,他也由此而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的研究开启了人们对定量研究的怀疑。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月第12卷第3期 王 刚,等:公共行政研究的定量推崇批判 如果说西蒙的研究还只是对完全理性的质疑,那么随后的一些研究则对单一理性研究提出了质疑。在公共政策的研究中,理性研究是研究的主流。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非理性决策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这是因为人们(包括政府)在决策时很难做到完全的理性,信息不全、情感因素、利益博弈等多种因素纠结的结果就是决策往往是非理性的①。而且部分学者发现,越是重大的决策,其决策越可能是非理性的。非理性决策开始受到人们的认可。我国学者何颖总结了公共行政研究方法应该包括非理性的三种理由,即:公共行政需要反思批判的研究方法;需要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研究方法;需要伦理的研究方法\[4\]。理性的研究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是非理性的研究只能是定性的。公共行政对非理性研究的重视,意味着天平开始倾向定性研究的一端。

事实上,真正对公共行政学的定量研究产生巨大冲击的,是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学派。1968年,一群年轻的学者在沃尔多的召集下齐聚锡拉丘兹大学,通过了明诺布鲁克宣言,他们被称之为“新公共行政学派”。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学派对效率的极端推崇,新公共行政学派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他们对传统公共行政单纯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公正表示强烈不满。他们第一次将公共行政的研究重点从“行政”转移到了“公共”上,认为公共行政不应该仅仅关注效率,民主、公平、公正、回应性等问题也应该成为公共行政研究的重点。这一研究重点的转换,意味着研究方法的转轨。这是因为新公共行政学派注重的民主、公平、公正、回应性等很难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定性的研究是必然的选择。

毫无疑问,定量的研究可以实现研究的精确。在很多情况下,精确的研究可以发现更多的规律。正是基于这种考量,不管是西方的行政学界,还是我国的行政学界,很多学者都极为推崇定量研究。很多观点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没有定量研究的成果存在很大的不足,很难以企及相关研究的高点\[7\]。这种思路使得很多专业学术期刊发表更多的定量研究成果,而不是定性研究成果②。

诚然,定量研究也是公共行政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但问题是,定量研究是否应该成为公共行政研究的主要方法呢?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有三个方面可以加以证明:(1)公共行政中模糊与精确的共生说明定量研究不可能作为唯一的研究方法;(2)非理性与理性的不可分割性说明定量研究不可能成为公共行政主要的研究方法;(3)定量研究本身的缺陷说明定量研究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合适的。

二、模糊与精确:公共行政中的

共存状态 公共行政中从来就不乏模糊的概念,精确的概念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从概念内涵与外延清楚度的角度加以分类的话,概念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内涵明确,外延封闭的概念。这类概念是最为精确的概念,但实际上这类概念并不多见;第二类是内涵明确,外延开放的概念。我们很难将这类概念的边沿对象做到有效归类;第三类是内涵模糊,外延封闭的概念。这类概念难以从内涵的角度进行定义,列举外延是最有效的方法;第四类是内涵模糊,外延开放的概念。这类概念让致力于精确研究的学者最为头疼。第一类概念作为最为精确的概念,是所有学科不遗余力追求的结果,也是最容易进行定量研究的概念。但是后面的三类概念,尤其是第四类概念就很难实现定量研究。遗憾的是,公共行政中后三类概念,尤其是第四类概念占据了概念的大部分。我们很难想象对“公共”、“公平”、“公正”这样内涵模糊、外延开放的概念进行定量化研究。模糊的概念之所以在公共行政中占据绝大部分,一个很显然的原因在于其短暂的历史。显然,对于历史短暂的公共行政学而言,很难将众多的基本概念做到明确化。在概念没有明确的前提下,进行定量研究并不明智。实际上,进行概念的操作化③一直是定量研究的基础,而模糊概念的操作化很容易产生目标替换。指标的设立是定量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际上对模糊概念进行操作化存在相互矛盾的要求。美国研究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专家西奥多?H?波伊斯特总结了设立有效绩效评估指标的七条标准\[8\](P101),很多标准在实现上存在矛盾。例如,“抵制目标替换”和“低成本(不浪费)”本身是难以实现的矛盾体。要抵制完全的目标替换一定是高成本的(姑且不论抵制完全的目标替换是否可行),而低成本的指标一定会发生目标替换。两者只能在“满意”的维度内实现一定程度的共生,而不可能达到定量研究所要求的“精确”。

此外,在很多情况下,公共行政中模糊的描述要好于精确的描述。定量研究相对于定性研究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实现了对对象的精确描述。诚然,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对象进行数字化的表述,这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得到公认。比如,“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等数字描述比“提高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等定性描述要好得多。但是定性的描述要好于数字性的定量描述的情况也不鲜见。我们对一个人外表的描述,普遍能接受的标准是“美”或“丑”。我们很难想象对一个人的外表进行数字化的描述。长相“80分”抑或“50分”反而使得我们无所适从。“80分”是“漂亮”的,那么,“79分”是什么?是“美”还是“丑”?现实社会很难达到这样精确描述的程度,也没有必要达到如此精确的描述。

同样的情况在公共行政中更为常见。我们可以将一个国家政府描述为“民主政府”或“专制政府”,但是将之进行数字的定量描述反而差强人意。如果我们试图对这类更适合定性描述的状况进行定量描述,反而会产生更多迷惑。基尼系数是对一国“公平”状况进行定量描述的典型代表。按照基尼系数的规定,04以下是可以定性为公平的,而04以上是不公平的,社会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但是单纯定量描述是不完善的:第一,定量描述需要辅以定性描述,即将基尼系数划分为“公平”、“基本公平”、“不公平”等的定性区间,没有定性的描述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第二,单纯定量描述的适用性面临挑战。例如它认为04以上处于极不公平状况,社会将处于经济停滞和社会不稳定中,但是实际上很多国家处于基尼系数的04以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存在。在这一点上,定量描述的精确反而使得其普适性大打折扣。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状况,原因在于定量研究需要抽象出一些普适性的假设前提,而实际上很多的假设没有普遍性,在一国(或地区)成立的假设在另一国(或地区)可能是不成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对“公共利益”或者“公平”进行定量描述会产生极其荒谬的状况。公共行政的话语体系中,“平等、民主、公平、公正、公民参与、幸福、秩序”这样的模糊语言占据了绝大部分,而能够做到精确描述语言少之又少,这样的话语体系的现状使得定量研究不能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非理性与理性:公共行政中

不可分割的因素 纯粹的理性研究是不存在的,理性中蕴含着非理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划分,是哲学上对认知的基本划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两者存在泾渭分明的区别。在研究中,以感性认识为代表的非理性认识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理性认识是逻辑学的研究范畴。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非理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难以割裂。沃森(PCWason)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经典的选择任务实验,可以充分说明理性认识中蕴含着非理性认识的这种特征。实验任务是这样设计的:有一副纸牌,其中每张都是一面印着大写英文字母,另一面印着阿拉伯数字。被试要求在呈现的四张纸牌中翻开尽量少的几张,以检验(证实或)下面的规则:

R1 如果纸牌的一面是辅音字母,则它的另一面是奇数。

这样就可以用很多组纸牌来做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测试,如S3A2,EK69,AB47等等。例如,在S3A2这一组中,如果翻开S,表明被试懂得使用肯定前件式;如果翻开2,表明被试懂得使用否定后件式——这两种都是正确的推理形式。如果翻开3,表明被试使用了肯定后件式;如果翻开A,表明被试使用了否定前件式——这两种是错误的推理形式。实验结果表明,有将近100%的被试懂得使用肯定前件式的有效式进行推理。但只有约50%的被试使用否定后件的有效形式,这表明很多人感到否定后件式要困难得多。尽管在逻辑学中将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看做是同样正确和等价的推理形式。之所以有如此奇怪的结果,原因在于在规则R1中,“辅音字母”和“奇数”得到了表征,而“非辅音字母”和“非奇数”却没有得到表征。所以,在有效的推理模式中,选择翻开辅音字母的比选择翻开偶数的要多;而在无效的推理模式中,选择翻开奇数的又比选择翻开元音字母的要多。这就表明,人们在进行推理(理性认识)时受到心理因素(非理性认识)的影响\[9\]。

理性认识(逻辑)无法排除非理性认识(心理)的因素和干扰,这在公共行政中更为突出。公共行政研究中的民众更愿意用道德、情感这样的心理因素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公共行政的管理方式或者决策要考虑到民众的公共直觉,非理性因素要远多于理性因素。这种状况在极为追求理性的法学领域也同样存在。部分法学学者最近的研究发现,“在理性分析无法获得精确结论的地方,法律制度的设计会认同以公共直觉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倾向……法律不会冲撞公众的道德直觉”\[10\]。实际上,道德、情感等还不是制度设计(或决策)非理性的全部表现形式,经济成本的考虑也是非理性认知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逻辑(理性认识)上,“诉诸无知”是一种典型的谬误。所谓“诉诸无知”,是指当不能证明A为真时,就假定A为假;或当不能证明A为假时,就假定A为真。但是在逻辑上被断定为谬误的推理,但在现实中却普遍适用。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律中的举证责任规定。如果被告(或原告)负有举证责任,不能证明证据为真(或假),就断定证据为假(或真)。法律中之所以运用了逻辑上的谬误推理,原因在于法律考虑到了诉讼的现实经济成本。尽管这种非理性因素冲击了理性认知,但是它在社会现实中却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法律的这种表现也能很好地说明公共行政的现实制度设计中为何非理性的因素如此之多。

四、公共决策中定量研究运用的缺陷

尽管在大部分情况下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果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状况下两者却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如A、B、C三个专家对甲、乙二人进行定量评分:甲所获得的分值分别是85分(A专家评分)、84(B专家评分)、86分(C专家评分),平均为85分;乙的分值是90分(A专家评分)、90分( B专家评分)、60(C专家评分)分,平均是8分。按照定量的评价,甲的平均分是85分,高于乙的8分,甲会胜出;而按照定性的评价,A专家会选择乙,B专家也会选择乙,只有C专家会选择甲,乙有两票,高于甲,乙会胜出。所以定量的结果并不一定会和定性的一致。

这种结果的差异早已被公共选择学派的学者们所发现。他们由此对决策(或选举)的程序和计算方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同的决策(或选举)程序和计算方法会对结果产生质的区别。在笔者所构建的案例中,哪一种决策(或选举)的方法更为合理呢,是定性抑或定量?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不可能获得普遍的认可。实际上,人们创造出多种决策(或选举)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多塞标准、博尔达计数、赞成投票制、淘汰投票制、正负表决法等方法和规则,这些方法或规则的创建就是不同学者对答案的不同回答。

哪一种方法更为合理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它所揭示出的定性决策与定量决策的不一致却是至关重要的。定量研究所关注的精确在某种状态下并不会帮助定性研究,两者的结果方向可以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果说上述案例还不足以说明定量研究的不足,那么风险决策或决策树法所运用的定量决策却可以很好地说明定量研究存在的缺陷。

某县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打算在下一年度将通过有关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向农民推荐一种经济作物,而种植此种经济作物是否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增加收入的多少,取决于所种经济作物的市场营销自然状态情况。经过分析,可能的自然状态为:差、一般、好。关于种植此种经济作物的规模问题,县政府提出了三个方案,即A小面积试点、B适度推广、C大面积推广。其报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某县经济作物推广方案报酬情况

方案 自然状态(概率)

差05 一般03 好02

A小面积试点 -1 3 5

B适度推广 -2 4 9

C大面积推广 -5 8 12

期望值的计算公式是EV=∑PiVi。其中Pi为自然状态i的概率,Vi为自然状态i的收益。三种方案的期望值分别是:

A:EV=05x(-1)+03x3+02x5=14

B:EV=05x(-2)+03x4+02x9=2

C:EV=05x(-5)+03x8+02x12=23

比较三种方案的最终期望值(EV),C方案的最大。按照定量决策的原则,选择C方案。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风险型决策的定量决策方法。但是这一决策需要有两个假设前提:第一,它假定不论收益的大小,决策者对风险采取同样的态度;第三,假定期望值包括了决策者想要最大化的全部价值\[11\](P262)。而实际上,这两个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成立的。第一个假设假定人们对风险采取相同的态度,而实际上人们并非对所有的风险采取同样的态度。一般而言,收益或风险越大,人们越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态度;第二个假设假定全部价值都可以量化,而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些价值是难以量化为期望值的。前提假设的不成立使得定量决策的科学性受到极大的质疑。除了这两个假设的不成立外,风险决策的定量分析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同的自然状态不可能在现实中同时存在,而EV的计算公式却是将之相加。将不能同时并存的自然状态概率、收益相加所得到的结果,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五、结 论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可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一些社会科学而言,也可能是极为正确的规诫。但是对于公共行政学而言,并不适用。定量研究在公共行政研究中的推广,并不有利于其真正的发展。定量研究也许会将公共行政学打造成一个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尽管华丽和美观,但是远离地面,难以真正对公共行政实践有所帮助。公共行政中模糊状态的存在,非理性与理性因素的纠结,定量研究自身的缺陷,都说明定性研究而不是定量研究,应该是公共行政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徐祥民,刘卫先.环境法学方法论研究的三个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2010,(4).

\[3\] 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 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4\] 何颖.公共行政研究方法及其走向评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

\[5\] Wilson,W.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887,(2).

\[6\]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 崔智敏,宁泽逵.定量化文献综述方法与元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9).

\[8\] \[美\]西奥多?H?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方法与应用\[M\].肖鸣政,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蔡曙山.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10\]桑本谦.疑案判决的经济学原则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11\]刘武,娄成武.定量分析方法\[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注释:

① 在公共政策的研究范畴内,其研究者更愿意用“超理性决策”,而不是“非理性决策”这样的术语表述。

② 这种表现在经济学界最为突出和具有代表性。以经济学的《经济研究》为代表,其2008年和2009年发表的238篇学术文章中,其研究方法基本上以定量研究为主。其中,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章是216篇,以定量研究为次要研究方法的文章是7篇,仅有22篇文章完全以定性研究为研究方法(其中包括2篇研究综述的文章)。

③ 概念的操作化是社会调查领域的一个专有术语,是指对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抽象概念给予明确的定义,并确定其边界和测量指标的一种设计工作。

(责任编辑 齐 睿)第12卷第3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2 No3

行政决策的方法范文6

1.在目标上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性质有效的管理手段,合理利用和调配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其发挥效果最大化。其着眼点在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并全力为其提供保障服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2.在管理架构上具有很强的层级性

对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机构而言,决策层和执行层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层级。在这两个层级之中,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起到一个对上传企业员工工作成效、意见建议,对下传达企业决策层意志和思路,从中发挥服务协调和监督的作用。

3.在具体应用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需要及时的传达和反馈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调节意志,并且通过执行——回馈——调整——执行的这样的操作过程,来减少执行过程的时问滞后。同时,企业行政管理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需要经常进行一些变革、变通,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跟上企业管理的节奏。

二、影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1.工作作风

在这种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家长制、人身依附等封建主义的影响,严重削弱了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活力和效率,极大挫伤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民主化决策、科学化管理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企业行政管理偏离了服务的轨道,而是突出了管理,这种脱离实际、不讲实效的工作方式极大影响公司效益。

2.运行效率低下

有些行政部门的领导缺乏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没有一个完整的实施工作计划,严重浪费了企业资源;还有些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与公司业务部门争锋吃醋,闹内讧,更有甚者,利用本部门在对对公司资源支配上的优势和便利,为部门或个人谋取私利,严重危害了公司和其他员工的利益,对公司的正常运营造成了影响。

3.规章制度不健全

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一些企业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够完善或者还只停留在书面,并没有很好的执行。因为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员工出现矛盾纠纷,互相扯皮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尔争我夺,辩论不休;或遇事不议,或久议不决,或决而不行,或行而不果,导致内部矛盾重重,办事效率极低。

4.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欠缺

一些管理人员不了解、不熟悉本企业的业务工作,出现了“该管的不管甚至没管好,不该管的脱离实际”这种现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无法推行或根本不能推行,其它部门对行政管理部门不信任、反感和排斥。由于行政人员对其它业务部门发触,不愿意和业务部门打交道,导致行政部门对其它部门的工作接触越少,就越不了解,管理就越脱离实际;反过来,行政管理越脱离实际,就越受各部门的排斥。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分析

1.建立合理的行政管理模式

合理的企业行政管理要有符合企业内外特点的组织机构,进而保证企业有关决策能得到迅速贯彻,达到行政管理目标。首先,按规范化要求,适当调整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合理建立行政管理系统;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将“行政口”与“企管口”合而为一,要将一般企业的“企业管理部”的职能注入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其企业管理职能。

2.引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

主要是引进科学的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方法。通过将企业管理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

行政效率的提高,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非常关键。企业要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