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育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育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三、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赵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高校教育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情感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改革创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了重点关注对象。因此,恰到好处地运用情感教育心理学,积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有足够的交流沟通和学习空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提高,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通常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工作者在自觉的情况下所衍生出的一种产物,将主观的政治思想与客观的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我们将此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确切的说,思想政治教育以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思想政治路线,即政治教育者本身为静态,而实现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具体措施即为动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政治思想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生内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长久发展。同时,政治思想、教育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均受其影响,并起到了调节和管理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不仅仅是喊口号,它是对学生思想的包装,并存在一定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努力实现创新型教学模式[1]。
二、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心理学一直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它不仅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还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并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但是,想要教育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好地配合。情感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受教育者的心态积极与否,如果受教育者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堂上积极主动地配合教育者,那么必定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心理法,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的主动性和教学效率,并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状况,这样更易于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情感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采取教育方法,并成功地将教育理念转化为理想理念,使学生具备成熟的思想意识和学习目标,进而具备更加完善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三、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的主体就是学生,因此,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质,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想境界达到更高深的层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实际,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满足其思想政治需求。
(二)对性原则。
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的原则即针对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两点:第一,推陈出新,对过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采取的教育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根据以往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解决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矛盾。
(三)能动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高校学生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便是能动性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并激发高校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四、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一)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能够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树立完好的自身形象,更必须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原则。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制度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创新,高校可自行组织培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可开展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以便对教育教学水平进行准确的掌握,增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
(二)组织课堂竞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堂所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竞赛活动,让课堂氛围变得紧张激烈且趣味性十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在组织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随之提高。
(三)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
情感的感染力是极强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这一优势。首先,要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乐观向上的心态走进课堂,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到课堂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激情。课堂语言也应生动活泼,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需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和身体语言,给学生平易近人、乐观向上的印象,如此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加完美。每一方讲台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他们的舞台,是否舞得精彩,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备课,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可通过幻灯片将课前准备的所有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可通过播放视听资料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总之,单一的教学手段早已不再适用于现代教学,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丰富教学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水准。
结束语:
情感教育心理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适当运用情感教育心理学,能够改善思想教育者们固步自封的教育状况,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教学体系;必然性;多元化
一、引言
为了促进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当前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在提高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情化、个性化以及原则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是健全心理学教学体系的重要方面
随着不断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各个高校中也开始逐步地完善和优化心理学教学体系,但是就心理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还需要加强关注。就心理学教育教学来说,最关键的需要加强对有效教学实践的重视,这样才能够引导学习进行体系性的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循序渐进,通过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因此加强心理学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是促进教学体系健全的重要方面。[1]
三、是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对于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和逻辑性,但是由于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传统,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2]对于这一知识体系来说,包含着较多的理论知识点,如果仅仅只是简单讲解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另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心理学教学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显著提高,比如设备技术落后、教学课时短、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通过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能够促进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四、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第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如果想在心理学教育中加快多元化发展,各个高校首先就需要做好基础课程工作,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保证所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同时对于心理学教学内容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而且也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共组,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提问教学模式的应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其中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自己也需要树立主体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这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3]第二,加强系统性学习。为了保证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教师需要制定出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对这一学科整体结构提纲和布局的学习,就能够树立整体学习观念,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还需要加强互动和配合,结合心理学教学内容的特征,来进行层次性学习和层次性教学,注重相互之间的协调统一。[4]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更实用、更全面、更适合的原则,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知识素养。更实用原则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充分地结合生活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全面原则指的是教学内容需要更加的全面,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是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还应该适当地拓展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适合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育环境,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中国高校中开展心理学教育教学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个方面还不健全。为了更好地发展,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西方成功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根据中国的教育环境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所有教学活动都能够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各个高校还需要促进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芮雪.基于社会性视角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2):122-124.
[2]山林林.鼓励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心理学分析[J].求知导刊,2016(10).
[3]于月,杨玉川,王卓,董成文.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J].社会心理科学,2016(08):11-13.
高校教育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高职院校 英语课堂教学 应用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使得英语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大大改善这一教学状态。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英语教学是双边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本文拟就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心理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英语语教学法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法体系,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结构法及现在的交际法等,这些都与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盛行有关。究竟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不少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自己对某理论的偏好进行选择,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除了要考虑既定的教学目的域外还要适合特定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由于儿童大脑中语言习得机置处于活跃期,他们学习母语完全靠直接的模仿。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作“语言习得”。而成年人的语言习得机置已大大衰退了。对于他们来说,单纯靠模仿、靠情境,或者通过实际使用,都不能奏效。但是他们的智力发达,思维能力成熟,意志坚强。他们借助于这些条件学习语言(外语),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接受技能训练,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了解上面所说的不同群体人的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就可以自觉地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象多为成年人,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打基础的初期,可以主要使用重视语言规则学习、重视语言分析对比的语法翻译法,而在稍后的听、说技能训练中再更多地采用强调模仿的直接法和强调使用的情景法和交际法。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而有效地使用教学法教好每一堂课,使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时,常常听到人们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等方面找原因。例如,教学效果好,人们通常说教学方法如何地适当,教学手段如何地先进,教材是怎样地适用。反之亦然。这里,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诚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条件最终要通过其内因起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严格要求,倡导刻苦学习精神,可以促进学习效果,但是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学生的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回答学习外语目的时,有的学生说是受制于父母的压力,还有学生说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这种狭隘的学习目的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必要的毅力。对这部分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对其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从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目标来教育他们,从提高个人技能、增强个人就业能力的竞争力等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启发他们。他们一旦明白了外语学习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学习动机就会明显增强。课上专心听讲;课后自觉完成作业,遇到困难也表现出较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
在过去几年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始终处于较佳状态。老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凡是教学效果好的班级与这些班的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良好的学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3.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毋庸置疑,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即能用该语言完成社会所需的各项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语言知识基础,还依赖于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具备了语言基本功还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也可以说,语言知识是基础,还必须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可见,如何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了外语教学中又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大纲》强调的读、听、写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1)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人们进行阅读一般以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另一种是借助于社会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排除歧义而达到更加准确和深刻的理解。上述两种理解方式常常是同时或交错进行的。可见,阅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通过阅读实践掌握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是我们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原则。
(2)英语听的能力的训练。听是通过刺激听觉神经将信息输入大脑。听力的对象是以声音为载体的语流。对此,即使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也只能束手无策。因为听音的载体不再像书面语言那样是静态的文字符号,而是动态的语言信号;语流连续不断,稍纵即逝,使得在阅读中可借助的手段此时也无济于事。训练英语听力,首先要练好辨音和捕捉信息词两个基本功。另外,听时要求用英语思维,让信号直接在大脑中产生意义。
(3)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如果说要学生阅读文章有一定难度,那么写文章就更难了。“写”是借助于文字符号正确的排列来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目的。它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贴切,造句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还要求内容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显然,不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
借助于心理学理论,可以把貌似复杂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内在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出来,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强调基本功,并且按照各项技能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大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了技能,训练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智力因素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态度、刻苦性、钻研精神、信心和心态等含义。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如智商等是先天的,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也不例外。比如说,天资聪慧、听觉辨音能力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中都会取得好成绩。反之,他们学习则比较吃力,进步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好外语的信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承认先天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诸如个人的努力、成长环境、教育方法等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成绩顶尖的学生中高智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教学效果好的班次或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非智力因素发挥的作用有关。先天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弥补,最终可以赶上甚至超过所谓智商占优的学生。在重视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发挥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提倡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钻研精神,保持必胜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和科学态度面对各项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群体的互助效应。一个学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与学生相处之间度过的。因此,如果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不仅可以视为对教学活动的补充,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师生情感。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但是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果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缺乏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旦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厌学”变成“要学”。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和练习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们认真备课,精心施教,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形成细致、严谨的学风。
5.结语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生源在认知能力、基础知识和就业机会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扩大招生和就业竞争的激烈,加大了高职院校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超越“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多方位地提高教学的水平。
教师的大量实践和丰富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把教育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练习,妥善地处理各种看似繁杂的问题。倘若教师能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学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可以驾轻就熟地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便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高校教育心理学范文5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大学生,高校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锻炼为主要形式,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核心,诚如约翰·格霄所言,“身体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所以脱离了心理的健康,仅有肢体的发达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为止,在大学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以及有效地促进作用,只有在少数的人群中得到了一定的肯定。大学生普遍处在19~25岁的年龄段,学习压力较中小学生轻,拥有更多课余时间可供支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热衷于新鲜事物的特点。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大学这个群体中把充足的课余时间利用在体育教学中去实践对心理健康的促进。
2、体育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作用
2.1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工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2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
2.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对挫折的忍耐力,塑造健康的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要付出不断的努力,并且要克服包括诸如天气、场地、动作等客观困难和畏惧、胆怯心理、疲劳等主观困难。在不断训练和克服主客观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某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就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磨炼与升华,增强了面对挫折时的忍耐力,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4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不但与人的生理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若一个人的情绪低落,时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的心理,而且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容易产生疲劳。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个时候,或许需要打一场篮球或踢一场足球或绕着操场跑的大汗淋漓……或许这样以后就会好些,这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转移情绪的方法缓解了紧张的心情。在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中宣泄情绪,缓解压力,消除疲劳,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2.5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不断完善自我
所谓的自我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据相关研究证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强烈的实践性是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大家懂得只有通过自身主动自觉的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是直接和有效的,进而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完善自我。
2.6调整、治疗心理问题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许多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说服等方法,使其消极压抑情绪得以消除,进而激发其内心热情,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对已经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和治疗。目前,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3、高校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3.1从制度层面上加以重视
建立将体育教学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相统一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确定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身体和技能的教育,还应包括心理健康的教育,担负起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健康和谐的现代文明人的重任。应编写一套系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用书,以适应体育师资的培养和教师备课需要,并将心理测量和心理调查与体育教学改革和科研相结合。并且在体育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时,都应把学生心理健康考虑进去,在体育理论课中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性认识。
3.2 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要切实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地确定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把心理训练贯穿于教学中,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给大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使其经受胜利、失败、挫折、磨难等考验,以提高其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措施增强其自信心,磨练其意志品质,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为培养和强化其自主意识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求胜欲,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并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运动项目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3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于教学过程极为重要,若一个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也并将起到积极作用。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养,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具备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懂得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既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独特功能的重要保证。
4、结论
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独到之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调控,可以达到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高校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若能尊重、理解、信任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理解的人际交往环境,从而使大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及相应行为得到一定的预防,促进大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其中必然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能,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王荣.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
[3]徐志刚.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
[4]房 杰·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
[5]王 皓·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高校教育心理学范文6
论文摘 要: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概要地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及其对改进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并介绍了作者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收获。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我国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使得英语教育处于被动状态。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大大改善这一教学状态。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英语教学是双边活动,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的学习效率。本文拟就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观点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1.心理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英语语教学法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法体系,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结构法及现在的交际法等,这些都与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盛行有关。究竟哪种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不少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自己对某理论的偏好进行选择,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除了要考虑既定的教学目的域外还要适合特定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由于儿童大脑中语言习得机置处于活跃期,他们学习母语完全靠直接的模仿。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作“语言习得”。而成年人的语言习得机置已大大衰退了。对于他们来说,单纯靠模仿、靠情境,或者通过实际使用,都不能奏效。但是他们的智力发达,思维能力成熟,意志坚强。他们借助于这些条件学习语言(外语),这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学习语言规则和接受技能训练,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了解上面所说的不同群体人的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就可以自觉地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象多为成年人,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打基础的初期,可以主要使用重视语言规则学习、重视语言分析对比的语法翻译法,而在稍后的听、说技能训练中再更多地采用强调模仿的直接法和强调使用的情景法和交际法。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灵活而有效地使用教学法教好每一堂课,使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时,常常听到人们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等方面找原因。例如,教学效果好,人们通常说教学方法如何地适当,教学手段如何地先进,教材是怎样地适用。反之亦然。这里,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诚然,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必须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条件最终要通过其内因起作用。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学生严格要求,倡导刻苦学习精神,可以促进学习效果,但是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学生的自身的兴趣和由此产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回答学习外语目的时,有的学生说是受制于父母的压力,还有学生说学习外语是为了通过考试。这种狭隘的学习目的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缺乏自觉性和必要的毅力。对这部分人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对其小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从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目标来教育他们,从提高个人技能、增强个人就业能力的竞争力等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启发他们。他们一旦明白了外语学习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学习动机就会明显增强。课上专心听讲;课后自觉完成作业,遇到困难也表现出较大的自制力和顽强精神。
在过去几年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始终处于较佳状态。老师缺乏和学生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很难想象,这样的老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换言之,凡是教学效果好的班级与这些班的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良好的学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3.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毋庸置疑,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交际功能,即能用该语言完成社会所需的各项活动。然而,交际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语言知识基础,还依赖于语言技能的熟练程度。具备了语言基本功还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也可以说,语言知识是基础,还必须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可见,如何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了外语教学中又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我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各项语言技能特别是《大纲》强调的读、听、写的能力的发展过程进行如下分析。
(1)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人们进行阅读一般以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另一种是借助于社会和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排除歧义而达到更加准确和深刻的理解。上述两种理解方式常常是同时或交错进行的。可见,阅读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通过阅读实践掌握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及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是我们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原则。
(2)英语听的能力的训练。听是通过刺激听觉神经将信息输入大脑。听力的对象是以声音为载体的语流。对此,即使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也只能束手无策。因为听音的载体不再像书面语言那样是静态的文字符号,而是动态的语言信号;语流连续不断,稍纵即逝,使得在阅读中可借助的手段此时也无济于事。训练英语听力,首先要练好辨音和捕捉信息词两个基本功。另外,听时要求用英语思维,让信号直接在大脑中产生意义。
(3)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如果说要学生阅读文章有一定难度,那么写文章就更难了。“写”是借助于文字符号正确的排列来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目的。它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贴切,造句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还要求内容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显然,不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
借助于心理学理论,可以把貌似复杂的各项语言技能的内在特点、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发展规律揭示出来,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于强调基本功,并且按照各项技能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大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了技能,训练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智力因素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态度、刻苦性、钻研精神、信心和心态等含义。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如智商等是先天的,它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也不例外。比如说,天资聪慧、听觉辨音能力强、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中都会取得好成绩。反之,他们学习则比较吃力,进步不明显,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好外语的信心。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承认先天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诸如个人的努力、成长环境、教育方法等后天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成绩顶尖的学生中高智商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教学效果好的班次或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非智力因素发挥的作用有关。先天条件一般的学生可以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帮助下得到弥补,最终可以赶上甚至超过所谓智商占优的学生。在重视非智力因素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发挥意志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意志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提倡树立良好的学风,培养钻研精神,保持必胜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和科学态度面对各项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群体的互助效应。一个学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生与学生相处之间度过的。因此,如果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氛围,不仅可以视为对教学活动的补充,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沟通师生情感。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但是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果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缺乏了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想象的。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旦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促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向有利于学习的方向发展,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厌学”变成“要学”。在课堂上,他们始终以精神饱满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听讲和练习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们认真备课,精心施教,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形成细致、严谨的学风。
5.结语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生源在认知能力、基础知识和就业机会等方面都不占优势,扩大招生和就业竞争的激烈,加大了高职院校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超越“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多方位地提高教学的水平。
教师的大量实践和丰富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把教育理论特别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练习,妥善地处理各种看似繁杂的问题。倘若教师能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学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可以驾轻就熟地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便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