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产管理的风险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产管理的风险点范文1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好比房子的地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管理好固定资产,有助于企业正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企业资产使用效益与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行业竞争实力。企业全面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一、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现状剖析
(一)固定资产的控制环境不完善
固定资产控制环境是指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而引成的一种气氛,这种气氛已经溶解在企业文化中。具体包括企业领导者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企业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履行状况,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考核,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等一系列制度文化。当前,企业都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管理措施,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但制度执行并没有完全到位,企业领导重销售轻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专门的岗位,对员工的考核大多数涉及的是生产销售方面,而对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职责考核涉及很少,在资产移交领用也存在诸如领用不登记固定资产卡片,没有按重要性实施管理等问题。总之,固定资产的内控环境急需改善。
(二)固定资产的风险评诂不全面不到位
虽然大部分企业对固定资产制定了管理制度,详细的规定并规范了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购置、使用、维修保养、报废处置的流程。这规定只是企业对处理风险的认可措施,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很多,企业不能完全对它作出全面精准的评诂,如正在正常工作中的机器报废风险;投资估计不准造成的损失风险;在报废处置过程中的资产丢失风险。这些风险中,有的企业只发现到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风险,甚至有企业在使用管理中竟然没有发现风险。
(三)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控制方法没有落实或者缺少针对性
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活动贯通于整个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一个生命过程,具体包括购置、报损等批准授权、盘点清查、使用职责分工等。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作一规定:要怎么做,不能那样做。可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固定资产种类很多,管理繁杂,这些措施并没有落实。或者有的企业规定的不详细,只有笼统的一笔带过。如固定资产盘点,企业没有规定要怎么盘,什么时候盘,多少时间内进行盘点,而只一句,每年进行一次盘点。
(四)管理信息传递不及时
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可以说是由一个信息组成的管理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管理上,企业各部门要把自己所属处室资产设备动态信息及时传递给财务,财务通过报表形式传达给企业各个部门,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监督,促使固定资产账实一致,给企业管理层有个正确的固定资产数据,从而不影响管理层作出投资的决策的正确性。可是,有部分企业固定资产变动信息不能及时告诉财务,造成账实不互,如设备大修理不告诉具体设备,又如有的企业对资产随意计提减值,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脱离账面价值,使管理层很难掌握企业固定资产的真实状况,这样势必影响管理层的决策。
(五)内部监督不到位
内部监督不到位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纵观如下:1.设备购置随意,没经严格的审批。2.不按设备操作手册进行操作。3.不按要求作维修保养。4.资产盘点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5.不及时处理停用,不用,报废状态的资产设备。据笔者看来,以上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因此加强资产的管理监督,刻不容缓。
二、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固定资产内控,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相关内控制度。企业需要制定、完善并明确采购、验收、使用、维护和财会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责,部门之间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要相互合作相互监督。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榜样,带头执行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从而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提高风险意识,注重风险评诂
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要注重日常在管理中风险因素评诂,防止企业因固定资产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如在日常管理中机器操作如何规范,防止操作失误而造成各类损失;又如技改,扩大生产规模,需要及时提高机器设备的规模、性能以符合生产的发展,这时需要企业评诂技改、扩大生产规模的风险,防止因固定资产投资失误原因而使企业受到损失。所以企业管理者一定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注重风险评诂,加强风险管理,发现风险因子应及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把风险防范在萌芽状态下,最大限度防止企业因固定资产管理原因而造成损失。
(三)完善管理制度,落实风险控制点
固定资产不论在采购、处置或和更新上,都需要有林林总总的管理制度。这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有利于固定资产的风险控制,从而使各部门相互牵制、协调,实现账物一致,正常发挥企业固定资产的功能与作用。1.制订固定资产采购、领用、维护、处置制度。很多时候,并不是企业相关人员不遵守管理制度,而是因为企业不能提供可操作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供资产使用、管理人员处理相关业务。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报废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相应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同时企业要协调好资产管理人员与采购、验收、和使用部门的互相合作互相监督的关系,共同执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使采购部门能够明白要如何按要求采购,使验收部门明白如何安要求验收,使使用部门知道如何操作使用,怎么维护保养,从而使大家共同关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出谋划策,最终提升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与效率。2.固定资产的保养与维修。笔者认为,企业固定资产的保养与维修不能因维护而维护,修理而修理。保养要与性能检测相结合,修理要与功能提升相结合。专业人员在日常维护保养设备的同时,要测试其是否存在功能问题,发现问题可以提前维修,防范未来。在修理时要考虑平时设备工作时的欠缺,趁维修时要考虑是否作相应的改善,从而使其切合产品生产销售的需要。3.严格落实固定资产盘点制度。清查盘点是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虽然多数固定资产因为他们体积大,安装在固定的地方,不容易丢失,但是部份固定资产如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这种移动设备也存在丢失或被盗的可能性,需要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同时通过盘点等方法确保其安全完整。另外部份固定资产价值减值较快,往往同账面记录不一致,企业需要通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方法保证资产帐册记录与实际一致。
(四)加强信息与沟通
1.做好信息记录,设备采购验收领用后,财务部门要及时做好固定资产卡片,记录信息。同时,固定资产在使用管理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及时做好固定资产的领用、保养、维修以及报废处置的详细记录,并及时把相关信息传递给财务财务部根据其记录表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记载于固定资产卡片中,从而做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2.做好信息分析,财务及相关资产管理部门要根据相关信息记录,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可分析设备维修费用及其构成、维修方案完成率、维修频率等,根据相关信息设计固定资产投资、维修方案及其经济价值,通过信息与沟通,实现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最提升。
(五)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内审部门是企业内部监督的职能部门,内审部门要严格履行监督职责,加强对各部门的内控实施情况加以审计,特别对固定资产管理等薄弱的内控环节加以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提出完善意见,并督促责任科室加以落实,从而加强内部控制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比很高,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与效益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之一。企业固定资产的相关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对其固定资产的管理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时,要立足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点、固定资产管理权责考核反映出来的问题等。企业只有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意识,管控风险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一定会管出成绩,才会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资产管理的风险点范文2
医院资产属于医院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属于医院相关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医院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成为各个医院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加强医院资产管理的措施,仅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医院;资产管理;措施
医院资产主要包括医院内部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医院的运营、发展以及生存都是以上述资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处在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力冲击下,医院在资产管理层面存在着巨大的弊端,导致许多国有资产的无故浪费[1]。处在新医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医院资产管理就成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途径。
一、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其一,通过加强医院资产管理能够促进医院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主要是针对医院内部的资金货币风险进行监管,资产管理同样也涵盖资金货币方面的管理,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能够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其二,加强医院资产管理能够促使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提升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资产管理属于医院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必然能够有效促进信息管理系统共享效率的提升,财务信息的共享机制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加强,最终增强医院整体管理水平,使得财务信息更为透明、真实。其三,加强医院资产管理能够促进医院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对医院来说,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风险识别与平衡性至关重要,资产管理水平的加强能够为医院各方面管理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客观的依据,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使得医院内部环境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内部环境的资金周转成本得以有效控制,能够腾出更多的资金应用于外部市场的拓展,促使医院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二、加强医院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升医院资产管理意识
资产属于医院占有或者使用的重要经济资源,属于执行医院职能的重要保障。要想进一步加强医院资产管理,需要提升全体医院职工的医院资产管理意识,使得他们意识到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医院应当构建资产三级管理模式,第一级属于资产管理的核心,分别由医院院长、副院长以及财务人员等共同组成,统一集中管理医院的整体资产。第二级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医院设备处、财务处以及后勤处共同组成,财务处主要进行总分类账与一级明细账管理,后勤处与设备处在注重针对资产有关的领用、购进以及报废等进行管理。第三级资产使用机构,主要进行资产的领用、报损以及维修等相关台帐,定期实施对账与盘点,相关的人员调动应当进行及时的移交处理。各级管理应当积极转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错误理念,高度重视资产的管理与使用,以此来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二)加强医院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医院应当建立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所具有的优势不仅能够在财务方面发挥作用,其对制度建设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利用信息快速传递、获取的优势,保障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能够利用最新的数据信息进行决策分析,才可以有效保障制度的有效性。比如,医院在月末结账的时候,应当充分参考财务制度对其月末最后一日的财务信息所进行的及时、准确上报,财务部门才能够及时出具相应的报表,而医院管理层才能够参考这些报表来针对决策进行及时的调整。所以,医院应当积极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保障医院内部信息数据传递的及时性,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其次,针对医院资产实施科学、合理、规范的分类。各个医院应当积极培养引进专业的人才针对资产总数实施科学、准确的统计,然后针对各项资产实施合理的分类,防止发生资产虚增的情况。倘若医院资产量非常大,应当及时组织资产统计工作小组,保障资产分类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后,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风险识别意识。固定资产管理在医院资产管理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并且其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所以,加强固定资产的风险识别也是资产管理制度完善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医院充分结合内控风险识别程序来开展风险预防工作,同时参考财务数据针对风险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体系,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风险的防范力度。
(三)注重加大医院内部审计力度
一方面,医院应当积极将内部审计的关口进行前移,不但需要将内部审计当作医院资产管理的兜底制度,同时还应当将其放置到采购事项发生以前,使得医院资产管理能够形成事前预算监督、事中资产管理监管以及时候纠察的完整监管体系,真正实现加强医院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目标。另一方面,医院应当形成内部设计对资产管理的有效监管。医院资产管理过程中资产流失、账物不符、资产浪费以及账外资产等常见问题都是内部审计的焦点问题。应当综合参考医院发展战略,针对医院内控制度进行及时的优化挑战,以便于第一时间发现医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其进行调整改进,保障医院资产管理能够始终符合市场竞争的形势、医院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资产管理属于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医院资产管理能够对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经济效益的改善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处在当前这个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各个医院应当高度重视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提升医院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医院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以及加大医院内部审计力度来实现医院资产配置的优化,促使医院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保障医院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齐兰锋 杨海玲 单位:中国人民第153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严金二,王红.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15,12:1148-1149
资产管理的风险点范文3
电力企业资产风险包括自然风险、人为风险、责任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具有不可确定性、可变动性、综合表现性等特点。近几年电力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企业在资产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固定资产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完善。电力企业没有明确或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固定资产管理管理不全面。同时企业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分别为企业财务部和技术部,部门之间管理职责不清晰,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或管理重叠等现象发生。(2)实行管理工作与制度文件存在偏差,管理工作不到位。电力企业基层单位未及时修订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细则,或者未按照上级公司要求制定管理职责,导致管理工作实施不规范,管理效率低。
2.固定资产记录、入账、折旧管理不到位
企业在购置或新增每一项资产均要进行相关信息的记录、资产价值的入账、使用损耗的折旧进行管理,是企业进行资产状态维护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电力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细节管理不到位,极大不利于企业资产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主要表现在:(1)固定资产卡片信息不完整和不准确。比如固定资产卡片未记录附属设备的信息、设备维护情况、资产性能情况等,影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以及资产折旧计提的计算,同时容易造成资产清查时出现虚拟盘盈或盘亏现象。(2)固定资产入账信息与实物信息不符。电力企业财务部门依靠FMIS系统进行资产价值管理,实物管理部门或生产技术部采用生产MIS系统或资产台账进行实物管理,当资产进行维护、更换或改造时,MIS系统的信息发生变更,但财务系统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导致账实不符。(3)电力工程竣工后实物管理部门未及时进行增资申请,直接影响到企业对资产折旧计提的核算,不利于企业对资产折旧管理。
3.企业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不断加深,但部分电力企业仍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影响企业管理效率。电力企业资产种类繁多,涉及的资产信息量十分庞大,比如资产管理过程包括资产清查、信息统计、资产分类、折旧计提、信息录入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采用传统的粗放式手工方法进行管理不但任务繁重,且管理效率低。同时传统的管理模式仅仅提供资产总体财务信息,未能提供资产详细的信息,不利于资产数据的查询、资产清查、折旧处理、数据统计等,严重阻碍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4.报废资产处理程序不明确
企业资产使用达到寿命期限进入报废处理期后,企业应当及时进行报废处理。报废处理流程包括报废申请、技术鉴定、审批、报废资产处置、财务处理等,但在各个流程控制点中,由于资产报废过程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技术鉴定不合理、申报程序不规范、部门责任不明确。比如基层部门申报报废固定资产时没有明确的依据,未签署审批报废意见;或者部门申报固定资产报废申报、鉴定、审批、财务处理等程序滞后于实物处理程序。
二、电力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状态维护和风险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被企业所控制的、预计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是企业获得效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运行状态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因此,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减少风险损失。
1.完善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确保固定资产良好运行
电力企业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和完善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制订管理工作实施明细则,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职责或工作内容,规范管理行为,制定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流程。同时各实物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本行业标准制定规范的岗位操作规程、维护规程、管理方案、故障维修流程以及安全操作流程等,将各个管理工作细致化,提高设备资产使用效率,确保企业资产发挥最大价值,创收最大利益。此外针对企业委托、受托资产制订《固定资产委受托管理实施细则》,对具体业务来往项目、管理要求、资产赔损等内容作明确的规定,加强委受托资产的管理力度,确保企业资产安全、良好运行,为企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建立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资产价值和实物管理的良性互动
电力企业在运营生产过程中采用生产MIS系统对各类输变电设备进行实物管理,并逐步形成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基本上实现固定资产从面到点的精细化管理。然而企业中其他的小配件、小型资产等未形成系统细心管理体系,不利于企业内部资产的控制。企业应当将全部资产纳入其他资产实物动态管理中,形成资产实物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提高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但方便了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维护或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通过资产实物信息和价值信息的系统集成可以实现总系统和子系统的良性互动,促使企业完成固定资产动态管理,达到资产良性运行,降低资产风险成本。
3.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常态机制,实现企业固定资产高效管理
固定资产盘点是企业进行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全面掌握资产状态的必要手段。电力企业是资产密集型、设备分散型的企业,企业资产日常管理难度较大,容易出现资产遗失、资产损毁、资产变旧等风险,给企业造成不良经济损失。通过资产盘点,企业可以全面掌握资产运行状态,以便于企业做出及时调整或处理,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充分结合电力资产的特点,制定资产盘点常态机制,包括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全面或局部盘点等方式,依据资产管理需要,比如对重点设备或重点区域内进行专项盘点,及时核查企业资产账目和实际资产是否一致,促进资产日常管理有效实施,防止帐外资产扩大、账实不符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企业资产风险,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4.加强固定资产调整和维护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企业运营过程中对闲置设备处置不及时容易导致资产的浪费,极大影响企生产效益,不利于企业成本回收。因此电力企业应当加强资产的维护和调整管理力度,及时处置闲置设备或报废资产,主要措施有:(1)企业应当充分对现有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和鉴定,判断各项资产能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如果不能则将资产列入闲置资产或报废资产,并按照相关程序及时处理。(2)企业应当对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的资产进行降级处理,调配使用,充分利用其残余价值。(3)企业应当建立明确的资产调配使用和报废处理制度,明确资产在采购、调出、修理、报废等业务环节中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防止资产责任缺失而造成经济损失。
三、总结
资产管理的风险点范文4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a)-042-04
作者简介:闫安(1983-),女,河北省廊坊市人,本科,廊坊卫生职业学院,中级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学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曾经发生的多起企业倒闭案例,其根本原因就是风险意识不强,未能及时辨别风险和管理风险,以及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些前车之鉴使得其他企业不得不更为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尤其是针对企业有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固定资产通常占据着总资产很大的比例,应将数量庞大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资产利用率,满足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因此,针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并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风险评估不足
《风险管理制度》规定风险评估的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督与改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到位。风险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审计部的实际工作中也是由监事会代为管理而非由审计委员会直接管理。审计部门人员配备不足,审计监控功能有待加强。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功能执行不够充分全面。审计部部门功能定位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但岗位设置上只有财务经营审计岗和养护工程审计岗,与部门职能定位不符。并且实际工作中财务审计岗兼任养护工程审计岗,导致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功能执行不够充分全面。同时,企业没有制作相应的《风险清单》、《风险分析报告》等。
1.2职责不清,权限不明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时,要求划分职权,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和职责,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存在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企业在制定相关制度时,针对权限问题做了规定,但通过对具体部门的功能地位,以及明确各个岗位之上的权限,才能够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职责。企业所制定的制度大部分仅仅针对职责进行了确定,却未对权限问题进行相应的说明。除此之外,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审批权限等方面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职责规定是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执行者却是计划发展部门。
1.3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执行不到位
针对专项工程的计划审批及管理部门实际执行过程为计划发展部,但在请款时所需提供的请款明细表也是由计划发展部审核,未经过财务部审核。这不符合不相容职责分离的原则。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要求在进行专项工程的请款申请与款项审核不得由同一部门或岗位负责,必须要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依据有关制度规定可知,请款申请由相关归口部门执行,请款审核由财务部执行。
1.4会计控制不足
针对企业的专项工程在资本之上的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企业的财务工作没有有效的指导。因为在专项工程当中所涉及的相关设备也属于工程当中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支出部分,因此企业在进行项目核算之时,并未将其中的设备养护成本加入其中,并未核算固定资产。而实际情况是,该部分的资产也属于固定资产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账目出现缺失,并未将所购置的设备纳入其中。进而导致设备管理不善,缺乏实物监管,使得部分资产出现流失状况,不利于维护固定资产。
1.5审批授权制度不完善
针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报废等企业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审批权限,进而导致部分企业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并未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负责人审批之后再进行采购。比如在进行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时,对于旧设备的报废情况并未递交相关申请,也没有经过有关负责人的审批,致使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无法及时了解资产使用状况,账务的处理不够及时,存在较大出入。
1.6盘点工作不到位
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资产管理的部门,应该针对固定资产建立一个对应的档案,同时依据财务部门的资产编号情况进行黏贴标识。但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企业并没有就企业的打印机、电脑等物品黏贴标签。同时针对企业新增的固定资产或者报废的固定资产并未进行及时的信息更替,进而导致资产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掌控不足,盘点不到位。
2造成内部控制问题的因素分析
2.1风险意识不强
企业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虽然部分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却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致使内控工作效果不显著。同时部分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相关管理人员未能及时准确地辨别风险,对于风险的掌控性不强,也并没有建立一个和企业相互适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数据库,最终使得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失效。
2.2内控制度不完善
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内控之时,并没有提前进行科学的设计,或者所设计的成果与实际不相符、不合理,最终不能实现预期效果。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部分内容缺失或者出现模糊性,进而导致工作人员在开展内控工作时无章可循,或者所制定的制度指导性不强,致使入账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与实际状况存在较大差距。
2.3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之前需要制定一个与之相互适应的控制计划,由于所制定的计划缺乏现实依据或者出现内容缺失等状况,进而使其执行不到位,执行结果和预期相差较大。缺少控制实施证据,或者证据不完整,该状况主要是指内控当中所涉及的签字、凭证、程序等,致使对固定资产管控不到位。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也要设计风险控制矩阵,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掌控能力,提高内控效果。
2.4审计监管不足
审计部门人员不足,或者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法充分满足企业需求,工作效率和质量不佳。除此之外,审计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和董事长相互交流,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完全没有参与到审计工作当中。审计部门在进行部门功能确定之时,规定其主要职能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管理进行审计工作,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该部门仅仅设置了财务经营和养护工程之上的审计岗位。
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改进和发展
3.1改善内控环境
提高企业对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视度,这就要求加强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对企业实行内部控制,有效地管理企业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不断的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推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了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的重视度,可以将其纳入绩效审核当中。促使管理者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责任心。还可以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资产管理团队,针对固定资产进行专项管理。除此之外,针对团队内部成员要注意划分职权,明晰权责,拥有一定的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成员各司其职,互相协助,互相监督。
3.2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第一,风险判断。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每项业务都充分符合国家要求,避免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之时触犯相关法律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比如造成声誉受损以及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经营风险。企业在针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当中,如果不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资产处理,或者没有有效地区分可利用和不可利用资产,在经营当中错误选择所利用的固定资产,或者在管理工作当中并未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最终导致资产管理不善,降低资产利用率等情况。这就要求要建立经营过程当中的风险判定机制,减少经营风险,提高资产利用率。最后,财务风险。由于在针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之时,盘点不彻底、折旧不及时等问题,都会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相关信息缺乏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而提高固定资产风险。这就要求针对相关的会计信息,加强风险判断和控制。第二,构建风险解决渠道。风险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解决。企业可以成立风险责任委员会,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负责人,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经理、固定资产采购部门等。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办事,避免内控失效现象。与此同时,建立矩阵式评估体系,对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有效地提高对风险的掌控性。
3.3促进内控工作的规范性发展
第一,推动资产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具体权责,具有一定的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注重监督作用,在办理相关固定资产业务之时,应当有超过两名人员参与其中,互相监督,避免公器私用、等现象出现。第二,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工作。合理购置程序,规定审批权限。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采购,对于一些重大投资、重大采购等都必须通过相关负责人的共同探讨、审批。
3.4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实行全员性、全过程、全面的监管工作,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同时配备专门的监管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地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状况进行检查和核对。在检查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任何问题,需要形成检查报告,并且及时上报至管理层。在制定检查制度之时,可以充分地借鉴同行企业以及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检查机制,促使其朝着合法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实现对企业的全面监管。实现开放式监督评价体系,接受来自内外部相关利益者的监督和评价,并且做好信息反馈,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内控措施。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之时,要立足于企业的不足之处,针对风险评估不足、权责不清等问题,不断的建立健全资产信息系统、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促进内控工作的规范化发展等,从而切实落实内控相关措施,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唯婧.HNG烟草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2.
[2]黄柏玲.HNG烟草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葛秀萍.HL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重建[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4]周涛.弗吉亚旭阳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9.
[5]于佳悦.寅成汽车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
资产管理的风险点范文5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近年来我国企业已逐渐加强管理固定资产,但是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国企业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有效途径进行几点探讨。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状况
(一)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薄弱
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重复购置的现象,并且轻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很强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使得很多的企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有些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还有私自占用公家固定资产的现象,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企业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
现阶段我国不少企业对于固定资产都没有有效合理的配置,存在对资产随意和重复购置的现象,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固定资产的严重浪费,加重企业的成本费用,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
(三)对固定资产的清查不够彻底
企业的固定资产清查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很多的企业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彻底的清查和统计,清查力度也不够大,导致资产的使用情况、数量、维修状况等信息都很难得到深入了解,这样的清查结果很难找出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漏洞,降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企业要想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一定要对固定资产有着很强的管理意识,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加大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使得企业从上到下的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企业管理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增强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强烈意识,减少企业固定资产流失、账实不符等情况,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
企业应对固定资产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并把固定资产制度落实到企业的每个工作流程中,加强对固定资产进行基础管理,维护好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中,应对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分类、计提折旧年限、范围和方式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按照制度完成工作,使固定资产管理有着更加规范化的操作,并能够清楚的划分工作的权限和分工职责,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重视对现有固定资产的清查和管理
企业要想对固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一定要对企业的现有固定资产数量和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清查,而且完善清查制度,使得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按照规范的清查制度工作,同时对于一些账目的交接也要进行一定的清查。对每项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都进行一定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查,提高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率,也能对企业的预算管理有着一定的作用,对于一些超出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采购行为,要进行仔细的核实。对于固定资产的流失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建立起企业的固定资产损失责任制度,能有效的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四)加强企业对固定资产的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要想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就必须要求企业从上到下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尤其如此,要充分的估测市场的动态变化,并且定期的派人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跟踪和检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合理的解决。对于企业可能存在的固定资产风险,要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强企业资产的风险意识,使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所以应该针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风险防范机制,并做好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工作环节中,尽可能减少企业在管理上出现漏洞,避免企业因此产生巨大的损失,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创造一个好的防范风险的内部环境。企业也可以通过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从而使得企业固定资产配置最优化,避免产生资源浪费的现象,还能有利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
(五)对固定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基本普及到千家万户中,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更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应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企业固定资产的规模数量本来就很大,而且种类也非常多,日常工作中如果只靠手工记录统计显然已经很难满足工作的要求,所以企业应该引入计算机技术,从而使得固定资产实现电算化,建立起固定资产的计划、核算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对资产的采购、预算、处理、报废和核算等信息进行系统的记录,并能录入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但是企业在引入电子信息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对信息系统有着一定的操作能力,才能真正的发挥出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实际作用,能大大的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要想加强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要先树立起企业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正确认识,定期培训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提升企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不仅如此,还要建立起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使得管理工作更加具有规范性,加强对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做好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建设,引进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红英.浅析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途径[J].中国外资,2010(08).
[2]胡蓓蓓.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经济师,2006(01).
资产管理的风险点范文6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战略、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自改革开放步入市场经济后,中国企事业单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开始正式重视内部控制,2006年开始步入风险管控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组织上下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从风险管控入手进行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已初步完成内部控制理论引进工作,但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演进机理的研究很少,更缺乏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笔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广东OC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为例研究其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从理论上剖析国内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演进机理,总结其特征与问题,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二、内部控制演进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现有文献对内部控制演进过程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控制风险的两种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谢志华, 2007)” 的观点,从风险控制视角讨论了财产实物风险控制、财务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三种风险控制思想的理性加强、风险评估思想的产生与风险控制目标的最终确立等五个发展阶段。张砚与李凤鸣等则侧重内部控制范围和手段的变化,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牵制、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发展阶段。就演进过程看,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认为,早期财产所有者面临的主要是财物保管中的失窃风险,后来是投资中的财务报告风险,再后是企业经营风险,再其后是风险控制的理性加强及风险管控体系的确立。李凤鸣等则指出,早期内部控制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事项;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要求加强对生产经营的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就相应地超越了会计与财务范畴,逐步从对单项经济活动进行独立控制为主向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控制为主发展,但注册会计师仍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宗旨是预防和发现错弊;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内部控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是向纵深发展,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对比上述有关内部控制演进过程的两种阐释,其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从诺斯(2008)的制度变迁路径看,都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即“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财物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在内外部动态环境下的互动博弈行为推动了内部控制的演进。我国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和运作之前,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所有者基本是缺位的或不到位的,内部控制发展缓慢。然而,其后几年内部控制则发展迅猛,这与国资委的大力推动分不开。
(二)内部控制演进原因 李凤鸣和韩晓梅(2001)认为,推动内部控制演进的原因是经营环境的复杂化,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则认为,内部控制演进是组织与经济环境变迁的结果。虽然两者都认为外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但后者强调了组织变迁因素。程新生(2004)认为是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但也没有言明具体的作用主体构成。结合体制内企事业单位国有属性,需要明确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演进的作用主体与西方市场经济的私人企业的不同之处。
三、内部控制演进案例分析:以广东OC医院为例
(一)广东OC医院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况建院于1978年的广东OC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现在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于一体的面向海内外开放的综合性现代化医院。广东OC医院当前的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是:抓住时机,更新思维,选准方向,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财务预算与规模投资相配合,合理调节运作资金,并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经过几年的战略发展,医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医院技术力量雄厚,总资产5.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亿元 ,开放床位900张,拥有高场强磁共振、多排螺旋CT、大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化学发光检测仪、全自动生化检测仪、直线加速器及伽玛刀肿瘤治疗仪等先进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一直占医院总资产一半以上的比例。广东OC建院之初,固定资产所占比例较高,曾一度达到75%。当各科室的医疗设备逐步添置齐全后,医院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样,固定资产比例逐渐下降,到九十年代初时已下降到60%左右,20世纪初时进一步降低到50%以下。但随着广东OC医院新战略实施,筹建新综合大楼、添置床位和各类最先进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所占比例又上升到了55%,且近几年继续维持这个高位。从内部控制视角看,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过程滞后于流动资产管理,其内部控制可分为防控阶段、制度规范阶段和效益阶段。
第一阶段:防控阶段(1981-1999)。广东OC医院早期几乎没有正式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完全靠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和以院为家的归属感。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变成一个影响医院正常经营的因素。1995~1996年间相继发生员工私占照相机、科室领导不当占用电脑、科室拆分带来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及固定资产报废管理缺失等事件,使得医院不得不提出“反私占挪用、防账物不符”的号召,并出台《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可移动办公器材及设备的使用区间、使用规则和设备管理与护养等。
第二阶段:制度规范阶段(2000-2006)。经过前一阶段固定资产管理改进,账物不符、私占挪用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很快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在2000年中开始,随着广东OC医院的迅速发展及与周边医院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各科室纷纷申请购置新的医疗器材,淘汰旧设备。这一过程中,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到位,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新设备添置问题,有些科室未经审批,就私下试用甚至使用某供货商提供的新设备,到审批下达时,有些设备实际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除了使一部分人不当得益外,还有可能因为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带来一些潜在的纠纷,如试用中的设备损害,试用后不购买该设备等。旧设备淘汰问题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如果相关科室不说明该设备性能状况,设备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将其作废品处理了。实际上,旧设备淘汰中如果管理不善,潜存的风险更大,对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声誉影响更大。
通过调研和分析现存问题及此前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医院管理层认为,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同行竞争加剧,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将比其他一般性固定资产管理越发重要,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进行“防范、规范和示范”,也就是采购和报废时的问题防范,使用中的使用和护养规范,成功或失败的防范与规范措施对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的示范作用。这需要采用一个制度性的解决方案,为此,经过多次研讨和试点,广东OC医院在随后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固定资产(医疗设备)管理实施细则》(200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2005)、《广东OC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2006)。
第三阶段:效益阶段(2006年至今)。进入2006年后,珠三角地区医院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竞争手段不断升级:兼并区级医院、与企业医院建立战略合作、新建或装修医疗大楼、购置高端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提高医疗管理水平等。广东OC医院为了有效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按“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思路和经营策略,让各科室不断配备高端新型医疗器械和设备。此时,全国医疗系统也开始正式实施国资委提出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措施。在双重压力之下,2006年12月广东OC医院提出了“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以更好地实施新的战略目标”。但快速发展带来管理水平难以跟上的问题。因此,在新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引进中,出现了几起严重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如2007年2月,医院肾移植科花费50多万元采购一台高性能的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但使用时才发现,这套设备与其他一般设备不同,不能使用普通蒸馏水或纯净水,必须用特殊净化水。这台新设备使用几次后,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放弃闲置。但2008年8月就蒸汽房更新设备的一次“节能减排”专题研讨上,“先管理节能、再技术节能”的观点让医院受益匪浅。结果,医院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几起例子让管理层意识到风险因素对医院经营成败的影响,遂于2010年年底固定资产管理年会上,正式提出了固定资产管理“双效益、又增值”的目标,强调效益意识是保值增值的前提,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为新目标下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制度体系保障。
(二)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 从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随着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医院整体经营规模和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升级。经营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对医院固定资产构成及其占总资产的比例产生决定性作用,相应地,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医院在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又带来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模式的改进。
医院发展早期,固定资产主要以不动产和一些基本医疗器械设备为主,还包括一些日常办公设备与用品。总体来讲,这一阶段还处于改革开放早期,以院为家和爱护公物的单位观念及社会风气较浓,即使有些不当行为,也主要是些办公设备与器材的私占挪用问题。这一阶段医院也还没有太多市场经营的概念,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较低。1996年明确提出的“防账物不符、反私占挪用”措施正反映出这一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早期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手段比较简单,基本停留在账与物的简单管理层面。因此,这一阶段内部控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财产丢失,防止内部人行为不当导致企事业单位损失。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医院业务的迅速发展,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人不当得利的方式逐渐增多,除了少量私占挪用医院财物外,大多采用其他手段如转移医院财产或限制医院投资机会的不当得利行为。内部控制从先前的基于个人和组织的内部控制逐渐发展到基于过程的内部控制,表明医院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基于经营事项的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方式不足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更需要一个包括内外部环境控制、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的完整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防范和解决内部人道德风险与不当得利行为。因此,这一阶段广东OC医院采取了一套制度性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防范、规范和示范”措施。
随着医院医疗服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各医院纷纷走上竞争手段升级之路,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首选手段之一,包括添置更新的高端医疗设备、扩大医院建筑面积以增添病床数量和办公用地。与前两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面临的挑战不同,第三阶段内部控制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旦投资与经营失败,则很可能会给医院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如该阶段2007年弃置先进设备、2008年护养设备失败就是没有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典型事例。至此阶段,医院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重心必须从防止内部人不轨行为和制度规范转移到医院经营风险控制上来。2010年的节能减排方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根据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现状,广东OC医院发展至今,虽然开始有了风险意识,甚至采取了一些初步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但仍然处于转型期,尚未真正进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内部控制阶段。因此,从目前已有的内部控制措施看,仍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措施。具体而言,首先,广东OC医院没有明确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目标。医院虽然明确了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但却没有设定风险偏好,包括固定资产风险控制范围。正是因为医院采取“跨跃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同级医院的差距;采用超常规投入的办法扩大再生产及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营思路,而在扩大再生产投资中却未能及时改进与升级相关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几次较大的投资失误。再者,从医院内部环境看,医院组织文化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强调不多,一般员工和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比较缺乏。通常情况下,医院组织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防止医疗事故,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理解不到位。医院普通员工,甚至一些中基层管理者认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高管层考虑的问题,与他们没有关系。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中,固定资产使用是各业务科室的事,但风险控制则成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事。其三,没有真正的风险意识,就谈不上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风险确认、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即使有一两次成功的风险控制行为,也只能算是意外得来的收获。其四,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广东OC医院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活动,如各类制度和程序,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整、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职能分工、资产保全、绩效考核等,但这些只是在旧的管理模式上形成的控制活动,并没有以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立足点。在引入风险管理视角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后,这些控制活动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在目前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信息沟通和检查监督相对不足,不能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四、内部控制演进机理: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分析
(一)广东OC医院内部控制历程 广东OC医院虽然只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对比之下,这三个阶段发展特点与基于行为人层面控制的“内部牵制阶段”、基于组织层面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基于过程控制的“制度基础控制阶段”特征基本吻合,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
纵观广东OC医院三个阶段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的驱动因素,可以发现,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演进是四个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固定资产所有者(即股东/国资委)和固定资产管理者(即广东OC医院)对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认识,市场环境,固定资产管理者与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之间的互动博弈。早期,固定资产所有者并没有明显的保值要求,固定资产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只是防止私占挪用,尽量做到账物相符,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即早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功能只起到防范内部人明显不当行为,如私占挪用和偷盗。但到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段逐渐变得隐蔽,固定资产管理者开始面临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得不主动积极地做好内部控制。这样,医院开始主动地进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从“制度规范”入手,防范、规范和示范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直到2004年,医院响应当时政策,提出资产管理要保值增值,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说法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随着2006年前后开始的地区性同业竞争升级,各医院纷纷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失败问题开始出现,这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与内部人的不当得利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失败导致的损失才是真正致命的。于是医院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双效益、又增值”的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二)广东OC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趋势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我国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分两个阶段:2004年前(医疗系统则是2006年前)基本属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内部不当得利者和医院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互动博弈的结果;但其后则更多属国资委保值增值考核要求推动的结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为自发所致,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内在要求;但后者是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要在企事业单位层面有效落实,尚需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其他作用主体积极参与。广东OC医院要顺利演进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有赖于以下方面的改进:目前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对固定资产保值和增值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固定资产管理的风险意识还比较弱;国资委尽管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示,但并没有一个明确考核指标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地区性大医院同业竞争恢复相对均衡状态,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让各医院业务迅速增多,良好的财务状况会在一点程度上降低大家对固定资产风险管控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当然,随着医院经营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图不当得利的内部人手法也更加隐蔽。
五、结论
为探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历程、演进机理和未来发展动态,笔者以广东OC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实践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与各阶段特点、作用主体、制度变迁特征和未来演进趋势。分析表明,广东OC医院先后经历了以“账物相符、防私占挪用”为主要内部控制目的“防控”阶段,以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的“制度规范”阶段,及以“双效益、又增值”为主要目的的保值增值阶段,但尚未真正进入到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阶段。从制度变迁特征看,受国资委角色影响,2004年前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属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其后属强制性制度变迁。从目前的情况看,广东OC医院只有高度重视和把握相关的变数,才有可能顺利地步入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阶段。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