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校餐饮;后勤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050-02
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后勤体系还不十分完善和健全,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着不适用的地方,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为我所用,很有必要。
一、美国高校餐饮经营管理现状及特点
作为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美国高校餐饮管理灵活、形式多样,服务质量上乘,饭菜价格也比较合理:餐厅种类包括自助餐厅,快餐厅和零售餐厅,主要服务对象是校内师生;就餐形式有包伙制、记帐制、刷卡制、付现金等多种形式。
(一)师生就餐便利,服务以人为本
美国高校采用学分制教学,实行滚动式上课,师生就餐时间不统一,为方便师生用餐,餐厅在各个时段都有饭菜供应,这样既解决了师生的就餐问题,又避免了集中用餐带来的不便。除集中用餐外,师生也可到设在学生公寓楼下的咖啡厅、酒吧用餐。加州州立大学多明哥斯山分校还在师生休息室中配有冰箱和微波炉等设施可将自带便当贮存,加热后食用,在校内一些比较正规的餐厅中,学生和教职员亦可自己点菜,招待来宾。
(二)餐厅功能多元,两个效益明显
很多大学餐厅是有多种功能的,既为本校学生服务,也为社区服务,同时也可作为学生的实习场所。在加州科林斯管理学院,学校专设一个餐厅,既作为该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烹饪实习场所,又对外经营。厨师均为该院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所制作的食品向校内外供应,有限的设施被赋予了多种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
(三)饭菜品种多样,满足不同需求
美国高校学生餐厅从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其经营种类的多样性,一些高校的学生餐厅的建筑面积并不庞大,但经营的种类多样,麻省理工大学最具代表性,学生主餐厅就设在学生活动中心一、二楼,按不同饮食习惯,提供中式、墨西哥式、印度式、日式和西式等不同风格食品,其操作间和售买间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学生按喜好进行选择,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膳食合理搭配,注重营养科学
美国食品检验制度非常严格,食品采购渠道安全、保险,食品供应绝对放心。餐厅每天对膳食的营养成份进行严格的检测,发现不符合学生健康要求的食品。立即停止采购和销售。学校按科学搭配的原则,及时对就餐学生给以调配。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餐厅对学生开展推荐饮食活动,推荐相应的营养平衡菜单,标明营养成份,尽量让学生选择时不挑食。
(五)师生参与管理,构建和谐后勤
美国高校的学生餐厅,积极收纳学生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参与服务,学生会定期组织膳食管委会评估餐厅工作,同时学校膳食管理部门也吸收教师、学生参与餐厅管理工作,并安排学生到餐厅参加勤工助学。如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餐厅的中餐部共10名工作人员中,操作间4名工作人员为长聘员工,备餐间6名工作人员为学生,负责传菜、售卖和收银服务,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按时上班。这些餐饮机构都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实习锻炼的机会,这样既可以免费就餐,还可以挣些零用钱。
为大学生服务的美国高校餐厅一般都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政府承担餐厅的硬件建设。学生餐饮的营业收入无需缴纳税金,学生就餐只付饭菜成本费,政府津贴约50%。美国高校伙食比社会上便宜15%―20%主要原因是不需缴税,批量进货,成本较低。
二、美国高校餐饮服务运营模式分析:
美国高校学生餐饮经营模式主要分两种,即校方自办餐饮和引入社会资源办餐饮。
(一)校方自办餐饮
有条件的学校愿意自己来经营,餐厅的设备、水电由学校提供,大学膳食机构也是由学校统一管理和经营的,餐厅所用的所有物资均由学校的膳食部门统一组织购买,这样有利于减少学生用餐的费用。尽管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但只要经营得好也是学校一个创收的来源。其管理方式又分为企业化管理和半企业化管理两类:
企业化管理餐厅采用独立核算、自负赢亏的经营方式,做到收支平衡,不以盈利为目的,只在经营中将食品成本、人员工资、管理费用、加工成本、房屋设备折旧等综合计算,不另加商业盈利性费用。
半企业化管理餐厅则将食品成本、水电费、消耗品等实行独立核算,注重管理,减少浪费,并根据经营情况由学校拨发工资和资金。而房屋设备的增减、维修等,则由学校统一计划和投入。
由于管理得当,设备先进,卫生良好,食品丰富,价格适宜,而且有的还兼办餐厅,其质量并不亚于社会上有一定档次的餐馆。
(二)引入社会资源办餐饮。
为了丰富餐饮供应,美国高校还引入社会企业到校内办餐厅、食品供应点。同时,也将竞争机制引入大学校园的餐饮服务。据教育部高校后勤管理赴美考察的报告显示,引进社会力量到学校办的餐厅约占全美大学餐厅的40%左右。
大学把学生餐厅交给社会上的企业办,并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一般采用招标承包的方式,将餐厅包给社会上的食品公司,水电费用由学校支付,利润率控制在4―5%,学校对这种餐厅的食品价格、质量都有要求,同时还派学生参与管理。这样做可以减轻学校在后勤方面的负担。
三、从餐饮管理看美国高校后勤服务体系
美国高校餐饮服务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自身资源和管理经验,又引入了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机制,将学校、社会和政府三方资源有机整合,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后勤管理的一些成功之处。
(一)后勤管理运作模式多样
美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有高校直接参与型,即学校设有专门后勤服务管理机构,校方直接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管理一般由校方委派一名或若干名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有的甚至建立一个以校长为首的专门部门来负责学校后勤管理,除了直接负责教学的副校长以外,其他副校长均分担学校后勤管理事务。
2、专门机构负责型,即高校不设后勤管理机构。后勤服务事务完全脱离学校,由专门机构管理、运行,专门机构可能自己直接举办后勤产业,也可以吸纳社会第三产业参与。在不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前提下,自主经 营,同时,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
3、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型,即社会与第三产业参与高校后勤服务的程度很高,高校后勤部门有较多的选择的余地。节约管理开支、减少对后勤的投入、增加学校收入、形成竞争机制。
然而,由于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在后勤管理模式选择上,美国各高校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选择管理模式的标准关键在于是否能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服务,在经济上是否合算,以及外部条件是否允许等。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遵循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同时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既讲社会效益也讲经济效益,即用最少的人力和财力来达到最优质的服务。
(二)政府积极参与大力扶持
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扶持是美国高校后勤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无论选择何种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经济上的较大投入。政府采用多种经济、政策手段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扶持,如通过立法、财政补贴、免税或低税的方式,来鼓励、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参与学校的后勤服务与管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共同办后勤的格局。使得整个高校的后勤服务体系的设施齐备、质量上乘、品种多样,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方便。
不仅在美国,其它国家的经验也表明,高校后勤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得到国家财政补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教育投入平均水平为GDP的5.2%,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5.5%,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5%,而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还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三)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建后勤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2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 后勤管理 教学服务
高等院校后勤管理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上个世纪后期,迄今,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可以说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内容丰富,多以个别、单独的教学形式存在,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后勤供给关系。本文试图探究后勤管理工作的特性与规律,分析其教学服务功能。
1.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的基本特性
1.1 服务性
服务性是高校后勤工作的最根本的特性,是由后勤工作的宗旨与出发点所决定的。高等艺术院校中,后勤集团所服务的对象个体差异是要远大于普通院校的,他们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悬殊,爱好、情趣各异,甚至对吃与住都有特殊的个体要求。比如,后勤集团在考虑修建艺术院校建筑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各个专业需求的不同:戏剧与舞蹈专业要求教师明亮宽敞,而美术专业的人体课程则要求在封闭环境进行,音乐专业要求琴房隔音效果较好,同时版画专业则要求教师能够按照印刷设备。
1.2 育人性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而后勤属于学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在强调后勤的服务性的同时,往往不太重视后勤的育人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教学育人展开,后勤工作也不例外,并且,后勤有着明显的育人特征,在很多方面更加关注品德、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礼仪等方面的内涵,让师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情操陶冶和精神洗礼。
1.3 行政管理性
后勤作为学校的职能部门之一,必然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特性,统筹协调才能更高效的扮演好服务于学校教学的中心任务。高等艺术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院校教学,师与生的比例较大,人员比较分散,住房容纳率小等特征都较为突出。所以,近几年来,为了突出后勤管理工作服务于教学的功能,诸多高等艺术院校都积极探索行政制度建设,加强后勤管理。对于院校房产、物质供应、伙食医疗等多方面进行制度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保障了学校良好的育人基础。
2.高等艺术院校的后勤管理的教学服务功能
高等艺术院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日常教学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有效的后勤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学校财力物力的利用效率,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服务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其教学服务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与性格情操方面都责任重大,现代教育学认为,在学生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质量与学生的性格成形息息相关。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带修建、名言警句选择以及校园文化布景,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暗示性,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实用到艺术到绿化、美化、净化、知识化,这些都能够感染与熏陶学生,在高等艺术院校中,学生的艺术与环境的感知力更强烈,所以优美环境的创设显得意义独特。对高等艺术学院而言,教学与育人目标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雅静整洁的校园环境,别具风格的校园布局,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观、艺术鉴赏力的外部环境,所以校园环境的创设在高等艺术院校有着更为特殊的教学意义,而校园环境的整体布局与细节塑造都要有赖于后勤工作实施,后勤管理工作从校园环境创设角度能够极大的支持学校教学工作,积极培养学生,陶冶学生。
2.2 建立全面的教学物质保障
对高等艺术院系而言,教学基础设施如教学设备、体育器材、艺术器材校园网络以及食堂、宿舍等,都是学校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物质保障。学校基本设施的建设水平与物质体系构成,直接影响学生与教师的生活水平与教学水平。后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就是为广大师生解除后顾之忧,反之,如果没有有力的后勤物质支撑,将大大削弱学校的教学秩序与教学有效性。尤其是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深入,高等艺术院校迫切需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理念。这同样需要后勤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增添多功能教室,艺术院校则对音乐、绘画、舞蹈等多专业的现代教学器材等设施方面加强建设。从这个层面来讲,后勤工作的物质保障意义就更为突出。
2.3 提高福利稳定师资队伍
高等艺术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对于学校的教学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师资队伍的水平与稳定性对于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最为重要的保障。为此,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对于教学育人有着重要意义。福利待遇水平的提高,有要落实到后勤工作的各个领域,需要后勤管理认真研究,总体布局,细致开展。首先对于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配偶和子女的就业问题,是稳定教职工队伍、提高福利待遇的首要问题。许多学校通过争取上级行政拨款、多渠道筹集资金等方式解决了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后勤工作成效显著。对教职工“安教、乐教、善教”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提升教职工的可课余生活水平,在校园内广泛建设诸如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篮球场等体育基础设施,增大花草种植面积,组织校内外教职工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职工生活氛围。这些内容的实现,都有赖于后勤管理工作对于教职工福利费用合理而高效的利用。具体到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与人员都较为分散,更需要结合院校特性加强后勤规划与管理,对住房、食宿、教职工待遇与福利加强管理。留住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是后勤管理工作对教学服务的又一重要贡献。
2.4 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学生成长
除了基本的水、电、住房等住房设施供应,高等艺术院校的住房更需要后勤管理投入更多的规划与更细致的宿舍建设。其次,从餐饮方面来讲,高等艺术院校也普通院校的银饰供应就更为特殊,需要注意的地方更多。比如,声乐专业的不易吃辣椒、表演与舞蹈专业的忌讳肥肉等等,这需要后勤管理有着更为细致的划分与实施措施。在住宿、餐饮方面,高等艺术院校对于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也是艺术生培养的客观需求。高等艺术院校后勤管理工作不仅仅是要解决学生“有得吃”与“有的住”的问题,更是要解决“吃有挑选”、“住有格调”的问题,后勤工作不可谓不细致。这就要求后勤管理精打细算,合理安排与调整,积极适应艺术培养的客观需求,满足各个专业的实际需求。从这个意义来讲,后勤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生活水平、保障良好的住宿环境,对于学生积极学生参与教学有着非常基础而又细致的意义。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3
一、关于高校后勤饮食鼓舞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概述
精细化管理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能够通过思想理念、模式的改变最大化的减少管理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与成本,与推进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密切相关,是不可不扣的科学管理方法,将其引入高校后勤饮食服务成本管理将取得积极效果。
在高校后勤饮食成本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实行责任具体化制度,明确饮食成本管理中的不同岗位、不同环节、不同业务的成本核算管理,最终有效的提高高校后勤饮食服务水平。同时要求在进行成本精细化管理时要确保专业化、系统化和数据化,只有具备高超管理能力和素养的人员才能将精细化成本管理这一系统工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具体落实到位,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成本核算管理[2]。这是高校后勤饮食服务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便宜、健康、安全的饮食服务,满足经济实惠的要求。
二、加强高校后勤饮食服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指导策略
饮食服务可以说是高校后勤的基础、保障性工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实现了大规模的扩招,让高校后勤饮食服务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即:物价攀升、人力成本增加、设备设施老化、市场竞争激烈、饮食要求提高等[3]。如何科学应对这些问题,提高高校后勤饮食管理的水平与效益,成为高校饮食管理者需要面对解决的重要课题,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建立健全高校后勤饮食服务成本精细化核算管理制度
高校的饮食服务都需要经过食品采购、验收、保管、出库、加工、出售、结算等环节,为了尽可能的从每一个环节降低成本支出,确保高校后勤饮食服务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制定严格的流程和制度,从每个环节加强成本核算管理[4]。
首先,在食品采购环节中,为了避免采购人员从中谋取私利,确保价格公正、食品新鲜安全,用最低的价格为高校采购到最好的饮食材料,可以组织进行饮食材料公开招标活动。面对广大市场进行招标,并对供应商的饮食材料进行全面评价,包括价格、质量、供货能力等,舞弊确保做到饮食材料物美价廉,从众多的竞标商家中选择资质优良的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并制定相应的资料数据信息管理库,以便今后参考对比。同时,还需要安排专门人员对饮食材料价格进行询价、报价、调价等工作,收集每天饮食材料的价格变动情况,结合对大型农贸市场价格以及供应商食材质量等的考察综合定出最合理的价格,以确定调价方案。
其次,加强对饮食材料验收、入库、出库等的管理制度。在高校饮食安全的相关制度指导下,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仓储部,加强对饮食材料的管理。对于采购的饮食材料要进行验收,物流部、保管员和核算员三方对准备入库的饮食材料进行质量、数量等的验收,符合要求后才能入库,并建立相应的数据登记统计资料库,以便?S时查核。当然在食物材料出库时,也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流程,申请、审批,再由保管员根据领用单情况发送,核算员要再次复核材料数量,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最后,还要建立全员参与的饮食服务成本精细化管理运行机制以及科学的核算分配制度,这样才能按照规定更换陈旧、老化、耗能大的设备设施,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节能产品,以提高高校食堂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当然,还需高校领导层带头将饮食服务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始终,并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每一位食堂工作人员的心中,并按照岗位职责的不同,将具体的成本费用核算准确,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成本控制。这样能让高校后勤饮食服务成本精细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为饮食服务管理提供正确、科学的指导。
2.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健全精细化管理队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日臻成熟,被广泛的应用到各大领域。在高校后勤饮食服务成本精细化管理中也需要引入最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支持辅助高校完成饮食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5]。
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饮食服务精细化管理网络平台,确保食堂实现日核算,并根据食堂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物流系统,将所有的饮食材料按照种类的差别分为粮食、蔬菜、禽蛋、肉类、水产类等进行记录,便于高校领导层随时掌握饮食成本具体情况,使得分析管理更具实效性,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当然在成本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离不开相关人员的参与,因此也需要加大核算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核算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并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精细化核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将管理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提升综合管理分析能力与水平。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
一、引言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各个方面都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进步性和开放性。现如今,网络已经覆盖到各大高校的各个区域,并且智能手机、平板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非常的普及,高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高校后勤服务是确保高等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其管理模式逐渐凸显出多元化、社会化以及市场化的发展特征。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高,管理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二、现阶段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概况
就业务范围而言,高校后勤服务的管理涉及到物业管理、学生宿舍管理以及师生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以往的管理模式在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比较有限,不仅信息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并且相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其能够获得的信息也非常的有限。在此背景下,更加需要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紧随时代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才能确保服务质量。而很多高校后勤服务人员并没有对后勤服务信息化形成清晰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还比较缺乏主动性,无法合理的利用信息化的方式来处理日常工作。总体而言,目前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比较低,对于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当前时期,信息媒介发展非常迅速,尤以微信和微博发展的最为突出。很多高校在后勤服务工作方面已经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利用其来开展日常工作,然而还存在大量的高校不能有效的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资源,无法做到高效的开展后勤工作,并且也存在一些高校后勤服务功能模块不完善的情况。
三、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方式。就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网民的规模在日益的扩大,而这其中高校学生所占的比重最大,约为25%。由此可见,学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其主要的交流工具包括微信和QQ以及微博等。而这些工具也是高校一些官方信息比较常用的平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信息传递的通畅性,并且可以覆盖到大多数的学生,使得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互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管是高校还是其他主体,其对外展示所使用的平台都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所以,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需要及时的转变思维观念,合理的使用新媒体,才有可能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真正满足师生需求。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关系到高校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而该项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使得师生更好的了解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状况,并及时的处理与自身有关的事宜。因此,加快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的建设对于高校师生和后勤服务管理人员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1.合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近年来的使用主体越来越多,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于高校后勤服务而言,应当积极的利用这种宣传形式,构建并推广微信公众平台,鼓励师生关注后勤服务微信公众号。完善菜单等功能的建设,不仅要实时的向师生推送一些常规的信息,还要具备查询以及报修等多种功能。对于服务信息和报告要重点进行推送,在做好校内后勤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还可以增添一些校外信息的传递功能,促使师生更加便捷的了解校外信息。同时还要增添与师生进行互动的功能完善投诉渠道的建立,及时的与师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进而促进后勤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后勤管理部门还要设置专门的岗位来负责运营微信公众号,并且不断的进行升级,还要及时的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等。2.完善后勤服务网站平台的建设。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后勤服务网站,通过高校官网可以直接进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需进一步对功能模块进行完善,同时重视菜单功能的建设,不仅要及时的展示与宣传后勤服务工作,还要在网站平台上明确各部门的管辖范围和负责人以及联系方式等,如果师生存在任何疑问或者困难都可以直接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及时的反映各类问题。此外,后勤服务网站平台还应当能够为师生提供诸如网上报修和网上投诉等一系列便捷的服务,师生也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工号和学号等登录系统,如实的反映问题,对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及时的提出改进建议,后勤服务人员也要及时的对此进行回复和解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应当合理的利益现有的资源,对微信公众平台与服务网站进行整合,统一二者的数据,促使二者数据库能够实现统一,以提升后勤管理服务的效率。
五、结语
高校后勤服务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快信息化建设,需要合理的使用信息传播的平台,充分整合微信和微博等平台的资源,丰富信息传播的途径,完善各平台的模块建设,才能有效提升后勤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此外,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做好信息安全工作,切实维护师生利益,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并积极的开展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化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颖颖,刘丽云.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65-65.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规章制度,人才,培训,监督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后勤从学校管理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化服务实体,其服务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着学校秩序的稳定,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师生对后勤服务质量还是有许多负面评价,师生所期望得到的服务与后勤所提供的服务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后勤的核心价值是为学校和师生服务,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后勤才能够发展壮大,得到师生员工的认可,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如何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高校后勤规章制度是高校后勤管理的准则,是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建立健全高校后勤规章制度是推进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需要,是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先决条件。建立健全高校后勤规章制度建设,实质是加强探索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内在规律的过程,我们需按照规律运动的特点,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遵循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两大原则,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具有权威性、具体性、强制性、稳定性的规章制度,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对各项规章制度不断的调整、补充,使之日益完善。
有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关键还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使后勤员工从思想上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端正服务态度,并在行动上严格执行,只有这样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才能够从根本上不断提高。
2、吸纳优秀管理人才
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需吸纳优秀的管理人才。我们高校后勤的职工待遇水平普遍低于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待遇水平,只要有机会,一些优秀的员工就会跳走,人才流失惨重;另外,高校后勤也很难招到优秀的管理人才,认为后勤工作不体面,从而造成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偏低。没有优秀的管理人才,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将成为纸上谈兵。
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后勤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金待遇,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二是,新进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的前途很是迷茫。因此吸纳和留住优秀的管理人员,首先要使其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明确岗位职责,并对其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其次,改善薪酬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金待遇,使其不会因为生活而影响到工作;再者,对本单位优秀的员工建立人才储备机制,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对高校后勤管理队伍进行分类别、分层次的选拔和培养,从制度上规范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做法,实行公开竞争, 机会公开、岗位公开,任人唯贤,为员工晋升提供空间。对那些有责任感、事业心强的员工要关心、促进和鼓励,使其感觉有认同感,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其愿意留在高校后勤工作,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高校后勤战线上。
3、加强后勤员工的培训
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还需加强后勤员工的培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这里所说的员工培训,不仅包括员工各项技能的培训,还包括员工服务意识和服务思想的培训。不可否认,高校后勤还有相当部分员工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和综合能力较高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员工培训要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体系。并且不同的员工培训计划要有所区别,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增强其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其大局意识,要注意创新管理的培训;对普通员工要注意其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的培训,注重服务过程和细节的培训;对新入职员工要注重系统的岗前培训,首先要使其了解高校后勤“三服务、三育人”的性质及文化,并且使其对自己即将从事的事业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要对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可因工作岗位需要而定。
加强员工培训教育是高校后勤重要的基础工程,不断增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和服务意识培训,使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性。采用多种培训手段,精选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工作目标与培训目标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培训工作与管理标准相结合,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
4、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还需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高校后勤的考核不能仅限于笼统的定性评价,应增加绩效考核的量化意识。根据工作的不同,围绕高校后勤工作的重心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科学合理的设定考核指标和权重。另外,绩效考核的指标要有可操作性,并避免考核掺杂过多的人为因素。
服务是高校后勤工作永恒的主题,但是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是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在设定绩效考核工作指标时不能一概而论,应紧紧围绕高校后勤服务和经济工作实际,从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制定相应考核内容。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同部门的员工的考核标准有所不同,按照部门工作性质、岗位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责任大小、时间长短等不同情况确定。对后勤员工的考核和评价不仅要注重其服务的结果,由于服务具有不可逆转性,还要对其服务的过程进行考核和评价,重视服务对象满意度,提高考核的信誉度及公正力。考核还应与绩效工资及年终奖等福利联系起来,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使员工能够更加投入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
5、构建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体系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要进一步提高,除了以上几点外,还须构建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监督体系理论上应包括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内部监督体系就是以后勤企业自身为主的监督体系,而外部监督体系主要是由师生员工、校内后勤管理部门、社会政府执法部门及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等为主体的监督体系[5]。构建后勤服务监督系统,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是约束后勤行为,提高后勤服务意识,保证后勤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
需要提的是,高校师生员工是后勤服务的主要受体,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应充分考虑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质量的评价。认真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他们对服务的反馈,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了解师生员工的心声和诉求,准确把握服务质量过程,真心实意的解决师生员工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服务管理决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后勤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体现了高校后勤整体管理水平,是决定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能否提高的重要因素。
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是高校后勤的生命线,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是关系到高校后勤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高校后勤要根据师生员工的需求,不断完善后勤服务过程,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为高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陆善明.加强后勤规章制度建设,推进总务工作的规范化 [J].新金融,2000(04).
[2]王永红.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教育探索,2012(02).
[3]谢荣芳.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及对策 [J].经济师,2011(08).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范文6
[摘 要]高校后勤工作关乎师生的切身利益,是学校教学、科研与师生生活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高校逐渐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后勤建设中,为全校师生、职工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指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6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高校后勤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勤管理人员通过组织可实施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协调管理活动,对高校后勤物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为全校师生、职工人员提供完善的物质基础,为学校开展优质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指的是在后勤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以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现阶段,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观念,不断提升后勤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其为全校师生、职工提供更优质的后勤服务。
1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
首先,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大大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对于分散在不同校区的后勤部门来说,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后勤管理文件、资料能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后勤工作人员的精力与时间,使后勤管理更加快捷、方便。
其次,实现后勤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效配置。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各种设备的实用情况、人员的详细信息及后勤财务情况等,都能通过信息化系统明显地显现,使后勤物资财务信息更加清晰化、透明化,便于后勤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后勤物资的最大利用价值,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
最后,大大提高信息数据统计的精确度。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勤部门可以更加快捷地完成后勤统计工作,且能有效保障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通过使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对各种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并自动生成规范统一的报表,弥补了传统手工统计效率慢、易出错的缺陷。
2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但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某些学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高校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
在高校后勤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员与后勤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尤其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者的意识,直接决定着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资金与精力的多少,进而影响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落实。然而,分析当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发现后勤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后勤服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与配套的流程制度,导致后勤信息化建设难度较大。此外,还有部分管理者简单地将后勤信息化建设看作是建立后勤网站,以浏览后勤相关信息、通知公告、传输文件资料等,并未意识到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师生。
2.2 后勤信息化建设形式化严重
目前,部分高校后勤部T虽然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也比较重视计算机系统、硬件设施的配置,但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管理却存在形式化问题。如部分高校后勤部门建设了专门的后勤网站,表面上看起来内容较为丰富,仔细观察却发现网站上只有基本的后勤部门介绍、后勤水电管理通知等,而对师生最关心的饮食服务、水电缴费及物资报修服务却很少涉及,缺乏实际的使用价值。
2.3 后勤信息化建设应用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虽然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配套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项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进行指导,导致信息化管理随意性较强,且存在各种漏洞。如高校后勤信息的统计采集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数据形式不一,难以统一处理;又如校本部与分校区的后勤部门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同,导致无法有效实现业务数据之间的流通共享,严重影响了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4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当前,部分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员信息化技能不足,不能兼顾后勤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部分员工不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完成工作,大部分工作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完成。由于高校缺乏复合型的后勤管理人员,导致信息化建设开展的效果不佳。
3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3.1 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
高校后勤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冲突,如何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在后勤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学校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改革时,首先要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如清华大学后勤部门早在2005年就树立了信息化管理观念,并成立了专门的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组,从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出发,认真进行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集服务、管理、监督、宣传、评价于一体的“清华大学后勤综合服务平台”。高校在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时,也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利用信息化及时统一调配后勤资源与文件数据,为后期后勤业务的高效办理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规范、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围绕师生提高服务的一种工具。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始终以“师生为中心”,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从上至下地将信息化管理服务理念传达至每一位员工,使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更高效、更有价值的服务。
3.2 结合学校后勤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由于每个高校之间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等存在差异,高校后勤服务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一些信息化系统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后勤管理特点,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而不是盲目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系统时,需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用性、可靠性,又要考虑其安全性与先进性。在建设后勤网站时,要明白后勤网站是师生、员工了解、寻求后勤服务的重要入口,学校后期网站要涵盖所有后勤服务功能,将食、住、行、水、电等各项相关服务都纳入后勤网站中,要包含后勤管理信息查询、网上报修、服务监督、意见反馈等功能,最终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以浙江树人大学后勤信息化建设为例,后勤系统功能包含住宿费缴纳管理、宿舍分配管理、宿舍门禁管理等,同时实现与学生学籍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对接,后勤管理人员可通过管理系统查询宿舍内所有学生的学籍信息、照片等,也能直接查询学生的住宿费缴纳情况。
3.3 建立健全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到每一层面上。首先,制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要根据学校后勤服务的实际业务流程及工作标准来对后勤工作进行规范化细分。在日常后勤工作中做到权责分明,定人、定岗、定责,同时也要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避免制度成为形式化口号。其次,高校后勤部门在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制度的系统配套性,在内容及形式上保持各工作环节规程、办法、条例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配套的制度体系。最后,为了不断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后勤部门要建立一套实用的、系统的、科学的后勤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进行科学考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3.4 强化后勤信息化建设队伍专业能力
高校后勤信息化所需要的人员,主要包含以下四种:一是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员,要求其能熟练掌握后勤管理系统开发语言,同时熟悉后勤部门相关业务流程;二是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要求其能熟练维修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熟悉搭建服务器、掌握常用网管工具软件;三是管理信息软件的使用人员,要求其能熟练运用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四是具有信息化建设经验的管理者,要求其既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又具备丰富的后勤管理经验。
一方面,后勤部门应重视后勤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建立,定期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学习活动,促进管理人员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与技术能力,逐步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职业能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后勤之间的交流学习,定期和其他高校组织员工去校外参加专业的管理软件培训学习,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员工的能力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信息技术培训。另外,后勤部门也要制定相关管理奖惩制度,促使员工平时主动学习,以满足岗位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上线,前多数高校信息化服务管理开始向移动端发展。早在2015年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经验报告会上,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武海就强调了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的革命性影响,指出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移动后勤将是高校后勤现代化工作方式的体现。总的来说,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APP、微信端)为高校信息化服务管理开拓了一种新的模式,是校园未来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平台。高效后勤部门人员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树立移动互联网思维、创新性思维、人本化思维、精细化思维、简约化思维、透明化思维、物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实现管理系统PC端与移动端的整合,为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提供便捷的移动信息化服务。
4 结 语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面临的挑战也较为巨大,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后勤部门及时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不断提升后勤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更为优质、高效和稳定的信息化后勤服务,从而使校园信息服务更全面,满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孝彦.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李敏,王海亮.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L).
[3]郝志如,张方译.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3).
[4]钟永权.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22).
[5]史明,王琳.探究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18).
[6]弓永华.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经济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