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经营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国经营与管理

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欧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也发生较大变化,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交流中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从而强化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地位。国际市场的发展主要以跨国公司为主要经济增长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使产业转移为国际化以及全球化发展。该现象不仅促进了企业之间经济的相互交流,也大大改变了国际市场环境。

一、欧美跨国公司的主要特点

1.规模大、实力大

在第二次战争后期,欧美跨国公司经济就已经得到飞速发展,不仅建设规模比较大,创建的经济实力也比较大。随后,日本以及很多亚洲跨国公司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与欧美跨国公司形成平衡经济趋势,但在总体发展形势上,欧美跨国公司主要以美国发展力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在工业制造领域,美国跨国企业成为市场上的不败力量。根据美国相关杂志指出,在工业部门企业中,美国成为世界范围内建设最多的国家,一直领先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发展。

2.技术先进

欧美跨国公司一直将技术作为经营管理的主要趋势和发展基础。它们在技术领域研究中,不仅投入大量资金,提供了丰厚的人才资源,而且还实现较大的经济规模效益,并研究大量的经济成果。从而在发明与技术创造领域实现新的发展地位。根据日本对科技水平衡量的相关指数中可以看出,在60年代初,美国的科学技术指数就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实现了更多的科技专利。

3.与金融共生

欧美跨国公司的经济发展始终与金融系统形成紧密联系,对于银行发展来说,逐渐形成了股票、债券,信贷等方式,并在业务形式上形成了较好的经济服务。在二战后期,美国跨国公司产业的不断扩大,相关的资金来源都是银行发行的债券等行为发展而来的。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期间都与银行形成良好合作,它们在工业资金以及金融资金成本上都实现较大趋势。随着欧美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一些比较大的跨国公司在内部还建立了银行,为资金运营情况实现了较大发展。

二、欧美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共同特点

1.兼并战略

兼并战略主要是对东道国企业的相关手段进行收购,并对该企业实行控制与管理形式,并实现较大的海外经营领域的一种战略。兼并战略的实施主要是欧美跨国公司利用的一种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力量的不断增长,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欧美跨国公司利用兼并战略改变了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等战略。

2.多样战略

欧美跨国公司的发展形势是多样化的,该公司首先是面向本地发展的,该期间形成的产品还比较单一,主要的生产活动以及销售活动都以本地市场为基础条件。随之,逐渐向国内市场发展,生产与销售的产品不断实现多样化。然后向海外发展,该阶段的生产与销售产品虽然也是多样化的,但主要的销售市场已经从国内转为国外。随后,该公司的市场趋势不断成熟,不断实现了世界性的经营市场,不仅在本国地区,海外地区,市场范围是全国性的发展形势。并根据世界市场的规范要求,不断对自己的生产模式以及销售模式进行调整,从而真正实现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变化。实施产品多样化对欧美跨国公司的经济变化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逐渐的适应了市场的复杂性变化,利用不同的产品周期进行销售,也延长了企业的发展时间。并不断形成成熟经营战略,从而实现新的销售市场。

3.一体化战略

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是跨国公司内部发展的主要体系,欧美跨国公司在发展一体化战略中,主要立足于全球化的经济目标以及全球战略实施。根据世界利用资源以及产品销售形式,将生产活动完全形成全球经济变化,从而实现生产活动与销售活动在市场中的最佳组合形式。跨国公司中的每个子公司经营都是全球发展形式上创建的,子公司的利益发展要服从母公司发展的相关利益。一体化结构在生产、销售以及金融、开发等环节上都要实现总体经营。在管理体制上,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不仅打破了国家限制,在不同国家地区也实现了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4.嫁接战略

随着日本等跨国公司的不断壮大,欧美跨国公司已经不完全独立占有世界经济。在竞争激烈发展形式下,欧美跨国公司对子公司实现控制已经不完全是唯一的发展途径。所以,在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变化下,欧美跨国公司引进先进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以相关的无形资产力量对国外企业进行出售,并以嫁接形式在海外市场进行渗透。特许经营也是欧美跨国公司实现的一种策略,他们将一些投资国家在技术出口等方式上进行限制,并想这些国家进行渗透,不仅是自己在技术领域占有较大地位,也扩大了自己的无形资产力量。

三、对我国的相关启示

1.主动参与全球合作

欧美跨国公司的经济发展给我国市场带来较大竞争,我国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属于防御型战略,在全球经济变化中根本不能实现新的发展领域。所以在该背景下,我国企业就要主动与外国企业进行合作。欧美跨国公司在全球战略发展中适应了新的调整方式,为竞争环境带来较大变化。不仅实现了合理的资源形式,也适应了资本市场的流动发展。而我国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引进外资形式上需要进行大量调整,特别是我国经济管理方式,要根据跨国公司在战略调整上的方式,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全方位的战略调整,从而促进自身利益发展。

2.避免跨国公司垄断

我国企业为了避免欧美跨国公司实施垄断行为,就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保障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地位。首先,建立的法律法规政策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管理,我国 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期间,要对外资企业进行限制,最好实现合资经营策略。随着我国企业在世界地位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外资政策也要不断调整,在多种发展领域上,以保护本国利益为前提条件,并保障跨国公司的合法权益。而且,建立的法律法规政策还要避免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因为欧美公司的垄断行为不仅会影响我国企业的公平竞争,也降低我国经济安全性。

3.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欧美跨国公司在产业结构上的调整给本国企业带来较大优势条件,不仅在技术研发、服务业上加大投资,我国企业还要吸引外资产业结构,并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在技术领域发展中,我国应直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鼓励一些具有高科技企业进行开发。在制造行业,要以多种投资形势进行研发,使我国科技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多。在经济全球市场发展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实现了新的创新领域。根据外资发展形势以及投资力量,并实现我国服务形式。不仅增加了我国产业的服务含量,提高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为新型产业结构,从而使我国企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四、结论

欧美跨国公司在经营战略上的改变实现了全球经济的新变革,特别在竞争激烈全球市场中,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建立实施战略,不仅创造新的科学技术,调整不同的经济结构,也实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由于我国跨国企业在该背景下的经营管理比较落后,因此就要借鉴外国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钱晓婧.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西南财经大学,2008.

[2]张莹,石庆龙.美国等国家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共同特点与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15,29:68-69.

[3]罗岚.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因及进入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1.

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民营企业 跨国经营 指导理论 支持体系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支持

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可以为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提供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弥补信息不足。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既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又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6)

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kejianda.com/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

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跨国经营;战略;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我国跨国经营现状

1.我国跨国经营的特点

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目前,中国对外投资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投资重点正在逐步从港澳、北美地区,转移到亚太、非洲、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经营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生产企业为主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增大,贸易公司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特别是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一些优势企业已开始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并初步形成了全球的生产销售网络,初具跨国公司的雏形;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方式上偏重于新建的合资方式,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方式主要为新建,这是因为相对资本运作,中国企业对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更有把握。而国外企业较多运用的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手段虽然已经出现,但总体来看还较少被中国领先企业采用。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

国外生产,用国外品牌。这种方式难度最大。因为它要求企业具有比当地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必须在价值增值链的不同环节上有过人之处,更具竞争性。同时,这种投资方式的挑战性还在于作为一家外国企业,必须与当地的经营环境和文化高度融合。从跨国公司的经验来看,以这种方式投资的成功案例不太多;国外生产,用中国自己的品牌。这种海外投资模式也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在中国生产,用国外的品牌。即通常说的“贴牌生产”(OEM)。贴牌生产对于那些后发展型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初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生产,用中国品牌。主要是以贸易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这种投资方式的难度在于如何拓展海外销售渠道。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经济化浪潮推动着世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不断扩大海外投资,强强企业购并不断,购并范围涉及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竞争激烈的金融服务业等,有些购并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国际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在一些产业中的垄断作用不断加强,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目前国际形势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具有一些有利因素。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了又一轮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换,这便为我国企业发挥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进行对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其次,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和韩国等东亚国家资产大幅度贬值,这也给中国企业进一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资产、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遇到极大困难,再加上国内需求不足,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国有企业发展吃力。在这种国内形势下,一方面效益较好的企业要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在国内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对外输出资本是一条好的发展途径;另一方面,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调整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也要求我国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涌现,这就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加快企业跨国经营步伐。 另外,从可能性来看,首先,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我国已奠定了一定的对外投资的物资基础和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1.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首先,应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内的各种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审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等;其次,虽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口管理部门是外经贸部,但跨国经营不同程度地受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影响,不利于统一管理,因此,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以便协调管理,有效地支持跨国经济的发展;再有,可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机构,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最后,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

2.采取适当的扶持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

首先,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海外融资权等等;发挥其活力,增强其竞争力;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在大企业内部,围绕跨国经营活动的展开,逐步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以大产业经济集团或大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3.加强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共同发展

加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拓展是中国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不仅立足于国内,同时积极向全球发展,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截止1997年底,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2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各项存款余额近千亿美元,比1992年末增长80%,盈利水平则比1992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我国银行业的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可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国外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金融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银行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可带动我国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从而促使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劣势分析[J].经济师,2009(01).

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5

  一、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追求国际生产的一体化,采取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形式进行跨国经营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重要手段的国内分工必然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形成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又促使各国、各地区发生日益广泛的经济联系,使得跨国进行商品流通成为普遍现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则是指一国放弃比较成本较大的产品生产,而专门从事比较成本较小的产品生产。比较成本学说有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因为由于各国的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有别,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成本高低不一,各国为了扬长避短,增进本国和世界国民福利,都要尽力按比较成本原理实现专业化分工,生产使用本国相对密集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然后互通有无。过去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商品跨国界交换,即国际贸易。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今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企业跨越国界组织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成为现实可能,促使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其实质是各国追求国际生产的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追求国际分工和比较利益的最佳效果,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作为与国际生产一体化相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则是跨国公司。近年来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也有力地说明了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营销战略等垄断优势,再加上其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最佳投资地点,使公司生产和销售活动建立在全球战略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又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得跨国兼并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大浪潮。于是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真正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应当采取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进行跨国经营。从经济全球化来说,一个国家没有企业的跨国经营,便没有真正进入世界市场。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性对策之一便是企业的跨国经营。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同时,也在适度的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截至2000年底,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投资企业共5976家,协议投资总额为104亿美元,其中中方实际投资额为69.5亿美元。这些境外投资企业分布于180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及加工、工程承包、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旅游及餐饮业等行业。境外直接投资对于开辟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新渠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金额的0.15%,与我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1:0.13的水平,显示我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我国的境外直接投资相对比例更低,截止2000年底,我国实际外国直接投资已达3600亿美元,境外直接投资占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不到2%,二者存在着巨大差距。

在实践上,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存在不少问题。(1)投资行业尽管多元化,但随贸易进行的“窗口式”对外投资即在海外建立外销产品经营部门的较多,生产型对外投资较少,近几年与“窗口式”相对应以发展实业为特征的“产业式”对外投资有了大的发展,但没有根据我国的动态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明确重点发展产业。(2)在投资地区分布上,尽管投资地区比较广,但港澳地区仍是海外企业的集中地,达到我国海外注册公司的50%;除此之外,对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的投资也占一定比重,其中非贸易性投资占70%以上,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不足20%。由此可见,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合理,缺乏战略发展的层次和方向。(3)投资规模比较小。如按外经贸部1991年底的统计数字,1008家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平均协议额为312.4万美元,而平均中方直接投资额只有178.4万美元,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平均600万美元的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260万美元的子公司规模。近年来尽管从规模上有所扩大,但总体与发达国家无法匹敌。(4)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投资新建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5)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的是政府计划管理下的异地化经营。由于受我国政府的国内资金配套和外汇等计划管理的限制,跨国经营企业不能完全依据国外市场情况进行决策,从而错失良机;而异地化经营则使经营项目在国外,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国内,只派与经营项目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去国外经营,且派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有相当一部分素质不高,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不能及时依照市场的需求偏好改进产品,发现和挖掘市场机会。

由此看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近年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鼓励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三、促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根据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定跨国经营的产业目标

1、资源开发型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预防性产业。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比较短缺,利用别国资源优势,以油田和其它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应是我国跨国经营的预防性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

2、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产业,从世界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战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在国际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较成熟的劳动相对密集、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作为跨国经营的起点是毫无疑问的。我国的制造业便符合上述条件,因此制造业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如以家用电器、摩托车为主的中档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业和服装业等。

3、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点产业。我们应该考虑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渐推进其产业高度化。这就需要在跨国经营中发展以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型对外投资。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的本质就是技术竞争。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不断升级,也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相比,我国与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表现在技术开发能力、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掌握等。因此,到国外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密集、靠近市场的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及科技型跨国投资,是我国选择跨国经营的重点。

4、服务业是我国跨国经营的主导产业。我国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在跨国经营中形成自己具有竞争性优势的产业。由于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第二产业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跨国经营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性优势产业的概率很小。为避免以弱抵强,我国企业可选择服务业做为跨国经营的主导行业。尽管我国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不具竞争优势,但与第二产业中的竞争力相比,在第三产业中发展跨国经营,我们还有赶超希望。服务型跨国公司的特点是行业多、范围广、投资大小不限、经济规模要求不高,比较适合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实条件。

  (二)在跨国经营地区选择上,应兼顾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与以劳动、成熟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资源开发型行业为跨国经营的目标产业相对应,发展中国家应是我们跨国经营的地区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相近或低于我国,在这些国家投资,有利于获得资源和发挥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依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劳动与成熟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将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被淘汰的产业,把这些产业转移到比我国发展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实现这些产业的价值,并支持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而与以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型对外投资和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服务业对外投资相应,发达国家应是我们跨国经营的地区选择。因为利用发达国家选择性极强的市场进行研究与开发,可以较快促进我国企业新产品的培育和新技术创新,再利用这种技术创新反过来推动国内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品销售和市场的扩张,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有助于我国竞争性优势产业的形成。另外,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达70%以上,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投资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更具有发展的空间与赶超的可能。

除兼顾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外,我们跨国经营在指导思想上还应在明确主攻方向下,区别不同地区的战略层次与地位,逐步把投资重点由区域转向全球,实施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三)采取“跨国并购”与“战略联盟”的跨国经营进入方式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走向世界是一个艰难的旅程,将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但竞争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竞争发展到高级阶段之后,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将既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绝对优势,在合作中巩固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形成竞争优势。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国际跨国公司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跨国并购”与“战略联盟”的趋势。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海外子公司都是以新建方式设立的,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以机器、原材料等非货币要素作为投入资本,也便于企业独立地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但它耗时长,难以简捷快速地进入市场。因此,我国企业应更多地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因为较之于新建,“跨国并购”具有几大优势:可缩短投资周期和投资回收期,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利用原有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人才,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可利用原有企业的市场和销售网络,迅速建立营销渠道,节省了新建企业的巨额市场开拓费。同时,“跨国并购”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实施低成本扩张。从中国企业已有的投资实践来看,采用收购方式的境外投资项目大多比新建项目效益好。而旨在获取高新技术为目的的“研究与开发”性对外投资,可以考虑采用“战略联盟”方式,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达到降低“研究与开发”费用,跟踪世界先进高科技水平的目的,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推动跨国经营的当地化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如何按照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来加强对海外企业的管理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不熟悉国际惯例,不按国际通行的方法来开展经营活动,企业跨国经营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新经营观念,强化市场意识,精通国际惯例,灵活善变地利用跨国公司的管理技巧。如跨国企业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商品或劳务制定的转移价格,就是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利用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转移利润从而降低税赋增加利润的常用手段,要使用这种手段为企业跨国经营服务,则要求经营者熟悉各国有关财税和会计的法律法规,并具备较强的系统思维能力等。类似转移定价这样的跨国经营管理的技巧,对我国的许多企业来说还是比较陌生,需要加强对国际惯例的学习与理解。

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中,应借鉴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变“异地化”经营管理战略为“当地化”经营,以人员当地化为基础,以管理当地化为核心,以生产当地化和行为当地化为两翼,实现跨国企业的效益经营。人员当地化主要是建立开放的用人体系,敢于雇用异国人员,尤其是尽量做到管理层和技术层人员“本土化”,“本土化”人员更加熟悉当地市场,有利于及时反馈市场信息,挖掘市场潜力,减少经营成本。管理当地化,一是指海外企业在领导、决策、激励与报酬方面要借鉴当地习惯做法,以减少因文化冲突所引起的企业不稳定;二是要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如国际会计、财务风险和信息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所用。生产当地化主要是尽可能的使用当地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提高当地国产化的比例,以减少摩擦。

  (五)政府应从制度环境与政策体系上对企业的跨国经营给予支持

1、创造市场制度环境,使其适宜于符合跨国经营条件的企业成长。国际上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都是具有巨大生产规模的,因此“要想强必先大”的指导思想,使我国政府在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上,通过“拉郎配”的方式拼凑企业集团。这种政府主导型的企业集团不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所以是只有规模而无效率的。政府应从企业的外部环境着手,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的交易规则等,为企业创造公平与效率兼备、有活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使真正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通过内在张力和外在机制的共同作用,通过“优胜劣汰”,依靠自身能力的增强成长为大企业集团。

2、加强监督管理。政府应成立“对外投资管理与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是:(1)加强对我国海外企业的指导与监管,改变目前多头监管、协调不利的状况;(2)负责进行项目的审批与登记,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登记制度,使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正当的途径进行跨国经营,避免资本外逃现象;(3)负责制定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性规划和对外投资的法律与法规。

跨国经营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战略对策

一、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给市场竞争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和营销全球化成了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我国企业不仅要承受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还要在人家的土地上与外国公司竞争。企业要在所面临的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在竞争中势必会处于劣势,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当前,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不相称。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而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可见,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不够。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金额的0.15﹪。与中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此外,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水平。由此可见,中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这种强烈的反差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十分罕见。

2.海外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1990年~2000年度,中国30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23家属于资源开发型企业。以渔业为例,自从1983年以来中国的一些企业在尼日利亚、印尼、阿根廷、美国等2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进行渔业开发,已运回国内数十万吨鱼货,占我国渔业总产量的17%;中信公司在非洲、拉美、西太平洋等地区开发林业资源已取得很大的成效,运回大量的木材。冶炼行业,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总投资2.8亿澳元开发铁矿,在这20年时间内运回2亿吨高质量矿砂。这说明中国产业跨国经营的技术含量不高。不过,近几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业务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扩展层次在不断提升。有的产业已由早期的建点开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竞争出口,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创办科技园业,建立国际营销的网络和战略合作关系等各种形式

3.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区域分布已扩大到五大洲。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的区域仍旧相对集中。从投资总量上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洲(仅指美、加、墨三国)、大洋洲、亚洲(东南亚、西亚)等地区,有明显的地区集中性。从对外投资国别上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少数石油,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到2001年底,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累计投资量占中国工业对外投资量的9%,形成了三大核心区:港澳地区、美加地区、澳新地区。中国企业在这三大核心区的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额分别占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比重28.61%、36.01%和17%。

4.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取投资新建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

5.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的是异地化经营,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受我国政府的国内资金配套和外汇等计划管理的限制,跨国经营企业不能完全依据国外市场情况进行决策,从而错失良机;而异地化经营则使经营项目在国外,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国内,只派与经营项目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去国外经营,且派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有相当一部分素质不高,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不能及时依照市场的需求偏好改进产品,发现和挖掘市场机会。可见,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跨国经营战略:渐进性和创新性。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主要特征,一是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二是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几乎所有的企业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母国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跨国企业。从大多数跨国公司走向世界的过程来看,从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绝大多数企业在成为跨国公司之前,对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都采用了“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战略。一是解决后发劣势的困扰。“走出国门后才真的发现,很多对手远远比海尔强大得多。”张瑞敏形容这种差距,就相当于对方都是博士、硕士,而自己才中学毕业。一个新面孔在国外也根本无人搭理。二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必须整体考虑。应该是先把国内市场做大后再尝试走出去,这可能也是转化后发劣势的问题,要做到“无利不为、无内不外”。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是跨国公司不断适宜环境变化的结果,他相继经历了由多国国内到简单一体化,再到复合一体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多元化发展。跨国公司首先实行的是多国国内经营战略,即针对不同市场在当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以后,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日益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服务于自身的价值增值。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为适应国际化战略,可将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还将研发、设计、研究所等都逐步迁往欧美发达国家,以跟踪最前沿的技术。

即使渐进也好,创新也罢,面对我国目前的状况,“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选择”也可借鉴:一是海尔模式,通过到当地设厂,冲破贸易壁垒,然后在当地树立品牌的形象;二就是TCL的模式,收购知名品牌的形式;三就是联想模式,奥运其实是中国可以利用的很大的机会,日本的精工爱普生,韩国的三星都是通过奥运会打造了自己的国际品牌;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企业在国内做大以后借船出海。小灵通在国内做的非常成功以后,开始拓展海外的市场。2.国际投资战略与跨国兼并的结合

(1)资源开发型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预防性产业。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比较短缺,利用别国资源优势,以油田和其他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应是我国跨国经营的预防性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

(2)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产业。从世界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战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在国际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较成熟的劳动相对密集、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作为跨国经营的起点是毫无疑问的。我国的制造业便符合上述条件,因此制造业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如以家用电器、摩托车为主的中档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业和服装业等。

(3)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点产业。我们应该考虑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渐推进其产业高度化。这就需要在跨国经营中发展以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型对外投资。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的剧烈竞争中,从我国技术开发、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国际经营的起点应该没有疑问,但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步推进其产业高度化,以利于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