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1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选题 施工
一、引言
道桥工程技术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其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掌握的基本技能,运用创新性思维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如何处理设计、施工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关系和问题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不是简单的将施工规范中的数据套用到毕业设计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道桥工程技术专业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毕业设计现状
1.选题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多数土木工程学院没有足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多数课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确定或者由指导教师布置,很多时候是为“好做”而选择,缺乏实际的工程背景和工程资料,涉及的工程问题太少,对于选题几乎没有任何论证和设计理念,有些设计题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在经济上不可行。这样选出的设计题目往往会出现与现实脱节、与工程实际脱节,滞后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2.选题广度和深度不够
分析我院建筑工程系近几年来的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以各类民用建筑为主,其中办公楼、教学楼占到80%的比例,桥梁和公路的设计占到50%,地下工程和工业建筑设计等都未涉及,基本上是做纯设计,实际意义上的科研论文没有,选题广度和深度不够。
3.评审体系不完善
有部分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出现在评审的各环节中出现找关系、讲情面,自评和互评中出现不规范、不公平的现象。对于一些不合格的设计不能严格要求,对不负责任的教师也没有得当的惩处措施,在推选优秀毕业设计时名利心太重,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所有的学生设计等问题。
三、“3+1”毕业设计课题研究
1.课题简介
“3”个必选课题是施工过程彩影与整理、施工资料抄绘与收集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总结,“1”是从施工数据计算与处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造价预算与决算、施工技术探索与研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结构设计与计算课题中任选一题。
2.课题实施内容
(1)施工过程彩影与整理。
紧密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完成道路、桥梁的主要分部、分项、工作、工种等重要或关键施工过程的照片拍摄、选取与整理。
桥梁基础、下部结构、上部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架子工、模板工、钢筋工、砼工等工种的施工照片。道路路基路面的选料、配制、运输、摊铺、碾压、养生及检验的施工照片。道路、桥隧工程的定位、放线、高程、角度、距离等测量和复核的施工照片。地基承载力、路面回弹弯沉检测、桥梁静动载试验、桩基完整性检测的试验照片。
学生根据各自顶岗工地施工情况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照片拍摄,总数不少于18张,且照片上要有学生本人的身影,并按时间顺序将彩色照片打印在A4纸上,每页2张照片,每张照片辅以不少于50字的文字说明。
(2)施工资料抄绘与收集。
正确识读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施工图,明确设计意图和要求,用CAD进行图纸抄绘,完成道路工程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路面结构图、交叉口平面设计图;桥梁工程总体立面图、横断面图、桥墩台构造图、梁板构造图、伸缩缝构造图;隧道工程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洞门构造图、明洞及洞内附属设施构造图等各一份共五张。
收集工地常用的实用资料,如施工日记、检验批报验单、设计变更联系单、施工技术交底记录、施工安全交底记录、混凝土旁站记录、安全台帐等样本,质量或安全事故的处理报告,要求至少抄写三份以上。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总结。
结合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说明顶岗实习的主要经历、担任岗位、作业内容和工作感言,并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及形式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及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体会、收获与感想。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
(4)施工数据计算与处理。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利用试验检测数据处理的规则和方法,完成路基承载、弯沉检测及混凝土强度试验的数据处理及结果认定,要求至少完成两项。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换算、预应力理论伸长值计算、道路平竖曲线计算,要求至少完成两项。
(5)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根据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概况、合同目标要、求设计技术标准和施工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和借鉴经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完成以下内容的编写:施工方案,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的选择和确定;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网络图的绘制,资源需求量的计算等;施工平面布置图:临时设施、管理机构及永久性设施的布置等。
(6)工程造价预算与决算。
根据顶岗实习工程规模大小,完成全部或部分施工图预算书、工程量清单报价,要求至少完成一项。
(7)施工技术探索与研究。
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实际,通过施工实践、调研、文件检索等方法,分析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字数不少于5000字。
(8)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完成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土路基宕渣垫层、路基土石方开挖;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重力式混凝土桥台、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预制、预制装配式梁板吊装;隧道开挖和隧道衬砌等任一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要求字数不少于5000字。
(9)结构设计与计算。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完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梁桥重力式桥墩台、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任一结构设计计算。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完成一块梁、一根桩钢筋下料单的绘制。
3.课题实施方法
“3+1”毕业设计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工程实际,以实习工程的施工图纸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依据,成果上交时应附上相关的施工图纸。整个毕业设计按1~3必做,4~9任选一题,每位学生必须完成并上交四项成果。
四、“3+1”毕业设计效果
经过老师讨论与学生座谈,一致认为“3+1”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可行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较好的业务平台,对实现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校三赢的局面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优秀的课题设计外,过程管理也相当重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性强、上手快的学生。毕业设计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检验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提高的最后环节,它为走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提前实践并树立信心,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则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需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3+1”毕业设计模式是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它不仅没有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此,通过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调查和分析,作者认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使用中存在着下列问题。
1.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来看,人随“机”转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中心,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用多媒体的处理与显示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自认为所制课件设计新颖、内容全面、环环相扣,在教学中就按照课件设计思路按部就班、层层推进,全然不顾学生的学情及所思所想,机械地点击,不停地放映,实行“机灌”。由于大部分教师的课件仅是其课本的翻版,普遍存在信息量过大的缺点,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从课件内容的呈现来看,屏幕呈现的内容以文本的形式呈现较多,全是肯定的陈述句教师把课件内容一次性全屏幕呈现,或竭尽全力在课件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求新、求异、求变化,力求字字有动画,帧帧有特效,处处与众不同,致使学生在听讲学习时要么应接不暇、走马观花,要么缺失思维、身心俱累,从而对教学环境造成了干扰,影响了教学情境,扰乱了教学思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了“教者手忙脚乱,看着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三乱”现象。
3.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交互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用过多的用书面语言来读课件的内容,丢掉了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学语言。教学思路被媒体所左右,教学风格被媒体所淹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再加上教师的板书内容设计不足,提问问题不深刻,限制了W生对学习问题思维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顿悟”感觉和体验不再出现,学习激情无法激发,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开展。显然,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在短期内,由于课件设计的内容多彩,画面鲜艳,内容呈现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课件内容亮暗变化、频闪不稳、设备老化,再加上屏幕画面内容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和新鲜感的的降低,会造成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疲劳,学习情绪下降,影响学习效率。
上述问题,如果长期以往,最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激情,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丢灵魂的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可见,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一定能够起到好的作用,只有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规律,才能有效发挥技术的作用。
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是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多媒体课件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多媒体辅助教与学的辅有机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教学中,要适时的播放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建立问题学习情境,演示操作过程。多媒体课件呈现的内容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策略,更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发现与获得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呈现课件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插入问题和对话,用引导、指导和辅导的课堂教学语言,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与技能三个方面发展
(1)教师要用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尽量减少念课件内的叙述文字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像一尊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以正襟危坐的卫道者、说教者的姿态在多媒体计算机面前进行无感情的说教。教师时刻要牢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因而,教师要用鼓励,平等、清晰、简练、准确的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学内容或课件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与启发,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探求。
(2)建立由独白到互动,由注入到激思的互动教学形式,发挥课堂教学语言的导向性、凝练性和丰富性有互动的课堂讲授是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永远无法代替的,这是由于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利用多媒体授课时,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教学策略下,教师要采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等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讲解空间、师生互动的空间,深入浅出讲解和启迪。利用有感情的声调与语速变化的教学语言,采用“带”问题,诱导学生的“想”的带动方式,通过指导、点拨、激励的促动措施,展现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加强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为了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信息化教学水平,需要对教师开展现代教学理论和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提高将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能力,正确认识到新技术的应用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在理念和行动上实现由传统的权威控制模式向尊重学生生命主体的互动对话方式转变。
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主要还是来自学校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学习新知识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是课堂教学课件设计与应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设计与应用课件的主要目的。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的设计策略、教师的使用策略;取决于教师教学语言与课件的教学优势的共同发挥。在多媒体课件辅助下,通过建立平等交互课堂教学活动,把“结论”变为“新的问题”,注重由“问题归纳”教学变为“问题演绎”教学。师生在交互对话中,通过思想的相互碰撞,迸发出新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重新建构知识意义,使学生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使多媒体课件在辅助教师授课中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占敖.对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2):64-65.
[2]张有录.大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05):38-39.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3
Abstract:incentive mechanism i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exterior power, is enhanc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the achievements guarantee. This article first to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nd in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limits' found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centive mechanism aspect's question, based on this and proposed the pointed suggestion, hoped practices as well as promote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achievements to have the i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management drive.
引言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研团队已经代替个人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最基本的载体。尤其是科研团队经过实践取得的可喜成果和表现出的旺盛生命力[1],进一步证实了高校科研团队模式运作的必然性。科研团队具有“1+ 1> 2”的团队效应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提升了组织的竞争实力,但团队效应的发挥需要相应的制度保证。其中,建立针对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团队绩效,因而成为目前科研团队管理研究的热点。
科研团队激励是科研团队作用发挥的关键,激励系统是吸引、激励科研人才的基础,是提高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与绩效的保证,是高校迈向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的保证。本文首先对在对高校科研团队及激励机制界定的基础上,对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激励实践以及提升科研团队绩效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科研团队与激励机制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2][3],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定义为:处在一定环境中,以科研创新为目的、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并且在各个专业领域有一定专长的高校研究人员组成的群体。
激励是描述来自外部或个体内部的力量作用于个体,引发并指引个体行为以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的意愿[4]。从高校科研管理来讲,激励的目的是为了使科研人员形成工作动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动积极性,它也是一种组织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引导和强化其行为的过程,因而对于科研团队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激励机制就是以人为本,在一定条件下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主体)采取科学化、规范化、相对固定化且进行有机组合过的激励手段去激发人(客体)工作积极性,提高其绩效,实现主体目标,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总和[5]。
二、激励机制研究的现状
激励机制是激发团队发展的动力,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能激发科研团队与科研人员的科
研工作积极性,推动团队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使科研人员忘我钻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获取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如轻精神奖励和个人目标激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团队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具体有以下三方面:
(1)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物质需要是成员基本的需要,是当前科研团队激励的重点。物质激励一般包括:薪酬、激励、团队科研启动费用激励、团队利益分配激励等。一般这种物质奖励都有详细的量化标准,操作起来比较方便。精神激励主要包括:事业激励、道德与情感激励、权力激励、考核、晋升与解职激励、学术声誉、地位激励等,相比较之下,精神激励一般都有,但主要还是侧重在晋升、荣誉等方面,由于目前的社会价值观普遍看重经济利益及精神激励难以量化操作等问题,高校科研团队精神激励偏少。
(2)重视对科研结果的激励,忽视对科研过程的激励
对科研团队的考核重视终结性评价,对科研成果进行激励,但不重视研究进行中的过程性评价,也就缺少了对科研过程的激励。
(3)重团队整体科研目标激励,但忽视成员个人科研目标激励
目前对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目标激励,都重在团队的整体目标激励,有意或无意中忽视了对成员个人的科研目标的激励。这可能由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的作用及原有的粗放式的管理导致的。
三、科研团队激励机制的创新
激励是学术团队发展的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内在潜力,用不好则会成为学术团队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激励机制亟待创新,以适应学术团队发展以及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进行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机制创新时,需要注意几下几个方面:
(1)注意科研团队成员的特殊性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西蒙(H。A。Simon)指出:“组织问题不在组织本身,而在有关的人。”激励是团队管理的核心问题[6],而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就是要了解科研人员的特殊性。科研团队人员是追求自主性、个体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工作群体,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科研成员文化层次高,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科研团队人员较看重归属感、成就感等高层次需要;科研人员具有独立的价值观和较强的自主意识。
(2)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应当更加侧重于精神奖励
对大学科研团队的激励,一方面要满等足薪酬、福利保障、公平待遇等保健性因素的物质需要;也要更加重视高校知识型员工的个体成长、认同感、荣誉感等精神激励因素,比如说自尊、自我实现等,从而进一步调动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有调查表明,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型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成就感、职位晋升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胜于物质追求[7],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激励理论等都说明了精神激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总之,物质激励是第一位的、是基础 ,精神激励是根本,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激励,同时对于高层次的科研人员更应该重视精神激励。
(3)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相结合
团队激励将增强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宿感 ,为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合作氛围。缺乏团队的激励会使团队成员过度注重彼此之间的竞争,导致团队力量的分散和团队的解体。但如果缺乏个人激励又容易出现团队“大锅饭”的局面,从而不利于那些在科研创新团队中对于自身发展有着强烈要求的成员,这样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挫伤其责任感。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的激励必须坚持团队激励下的个人激励。
(4)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
目标激励就是把高校科研项目的需求转化为科研团队成员的需求。当成员与团队缔结了心理契约后,把个人科研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成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科研团队的管理者还应当把成果反馈给成员,让成员得到及时的激励,从而有助于他们在完成阶段性目标之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对完成目标的过程进行激励。科研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脑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管理者不仅要关心科研的目标的实现,还要关注科研的过程。
(5)公平、公正、合理
公平包括对比他人和对比自身的公平。激励要注意公平公开公正,奖罚分明,而且都是有章可循,一旦成员有了不公平的感受,就会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激励的措施要合理,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而不是凭管理者随性而为,任意激励。只有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才能够真正起到提高成员积极性,发挥成员主观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高校科研团队在对其成员进行激励时必须考虑被激励个体的特点和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团队成员的特点和需求的变化,及时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建立要在把握知识型员工内部激励因素和外部激励因素的前提下,实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个人奖励与团体奖励相结合,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公平公正合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明,赵宗庆. 论高校高层次学术团队的建设[J]. 理论界,2006(7):247-248
[2] 陈春花,杨映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丛继坤. 地方高校科研团队适合度模型及实证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4] 詹姆斯・L・吉布森.组织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王涛. 高校科研团队的激励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江苏:河海大学,2007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4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学生只有具备主体性,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性的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达到个性充分发挥的学习的主人。主体性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丢三落四,学习用品不收拾;作业忘做或忘带,还常埋怨老师未讲清或父母没提醒;不注意相互配合,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而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学习自觉努力,勤于思考,作业认真,且行为自觉、主动,富有创造性,更乐于接受合作、承担义务,搞好学习。只有依靠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自己的恒心、毅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才能去战胜困难。
新课改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新的教学价值观呼唤教育应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我国新课改的教学价值观是“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相对稳定、变化不大的社会中,传统教育用静态与凝固的知识、信条、价值观教育学生,以期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也许真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 的巨大挑战,同时社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人格特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已成为现实,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象自身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一切和最终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他们心灵的书,使他们能独立地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利用先进的工具提取信息,学会自我设问并答疑,理智地行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当今的学生必须“学会求知,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因此,学习是内发的,而不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行为。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意义学习,当学习内容对学习者产生个人意义,和学习者的内在情感、需要、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因素相联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完善数学课堂结构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2)课题研究的内容:从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层次出发,探索农村初等中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构建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教学特点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全校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基本形成;根据本校特点和本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从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发,正确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训练经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理论和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观察研究法:在学生主体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实验对象加以细致的观察,以获得对实验对象全面、系统、真实和客观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框架。
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实验,对实验对象进行评价,系统分析,确立分层次研究、子课题研究等项目。
比较法: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的研究的过程安排
(1)准备学习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落实各项有关工作,课题组老师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书籍和研究成果的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拟定研究方向。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明确研究方向,找出适合本课题的方法,并写心得体会,形成理论认识。
(2)分析现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各研究老师根据课题组的布置和要求,调查了解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归类分析。
(3)分析成因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在对科学探究能力内涵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目标。
(4)开展实验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查、教学实验等多种方式,针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整套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体系。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5
1.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因此,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深入研究基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模式和机制,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2.以精细化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
《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课程设计体现了“理实一体,素能本位”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工作流程为主线,建立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精细化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广告公司运营过程为主线,按照策划广告过程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即把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认识广告模块、广告市场调查模块、广告策划模块、广告设计模块、广告制作模块、广模块、广告效果评估等7个模块,第1.2个模块对应企业市场专员岗位,第3.4模块对应创意与策划专员岗位,最后3个模块对应编辑专员的岗位。
3.以高位就业为目标的课程任务设计
3.1教学内容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以真实工作情境为载体,通过模拟广告公司的业务流程,从营销专员、广告企划专员及主管的工作岗位出发,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实现基于企业工作岗位的工学结合。《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教学模式正是基于“高位就业孵化”的理念,利用并整合学校校企合作单位如红府超市、年客服饰有限公司等,针对在校学生设计出“工作环境、岗位轮替、职位递升”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广告公司各岗位的轮岗,综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还将优秀毕业生选派至校外合作企业,与广告项目总监直接对接,进入管理层,更进一步增强管理技能,体验领导的艺术,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高位就业。
3.2实施步骤
3.2.1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6-7人。
3.2.2工作情境设置
在广告公司一般都设有客户部、策划部、媒体部、创意部等职能部门。其工作流程是:先由客户部搜集广告产品与竞争对手以及行业资料等,然后会同策划部一起消化企业信息资料,形成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媒体部则根据策略思路和策划方案完成媒体方案,并形成创意简报交给创意部,接着创意部就组织文案、美术指导进行创意表现,形成设计方案后向客户部进行内部提案,内部通过再向企业进行正式提案。由组长担任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在市调专员、策划专员、媒体专员、提案人、文案专员等角色中挑选一个,在每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轮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岗位。
3.2.3教师分配任务
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书,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或学生感兴趣的行业、产品设置七张订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客户有广告需要,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广告方案,需要每个公司独立设计广告方案参与竞标。项目由易到难,由单一技能的演练到综合技能的运用,对能力的培养既有重复的部分,又不断提升。订单1.“优乐美奶茶”在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设计悬挂平面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快消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2.“**辅导班”合肥高校校园推广角落平面媒体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学生熟悉的服务类商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为广告对象,为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降低了难度,学生易于操作。订单3.“联想YOGA3”超极本广播广告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广播文案创作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4.“美图手机”微博、微信广告方案招标:选择市场上新推出的热门商品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洞察能力。订单5.“可爱多”冰淇淋微电影广告方案招标:学生自行设定广告情境,利用手机、电脑、视频拍摄剪辑软件等设计、拍摄并制作视频广告,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订单6.“江淮IEV4纯电动汽车”宣传单页、灯箱、电视、广播、微博广告方案招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电动汽车市场,针对安徽市场设计江淮IEV4新车上市设计一系列宣传活动,配合企业的新品推广,使学生对多种媒体的广告形式综合运用。订单7.“商之都周年庆典”整合营销方案招标:在教师指导带领下,对商之都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相应的策划工作,整合营销方案的设计业是对学生营销能力的综合运用。
3.2.4分析任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设计广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订单属于哪种类型的广告,通过鉴赏不同类型的广告作品、学习优秀广告案例、讲授各类型广告的设计要点,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
3.2.5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在设定的项目周期内,由项目主管合理安排整个任务的进度和分工,最终形成的广告策划案由提案人准备方案的展示。
3.2.6正式提案
每个小组的提案人陈述本组作品的创作理念,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在职场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2.7策划案评价
每个小组展示完毕之后,评委进行提问和打分(评委不对自己组的作品进行打分)。在此过程中,教师点评每个作品的亮点,并启发学生的思路完善方案。
4.基于工作过程的体验式课程设计的创新思路
4.1坚持产教融合,走校企合作之路
以《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力图寻找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使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更好的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4.2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导学的方式,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性,同时强调企业导师的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工作过程。为满足企业对广告策划人才的需求,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广告公司各岗位和真实工作情境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
4.3高位化的人才就业目标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6
从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努力与世界学术体系接轨。这样的过程往往被认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照着说”,就是将西方的理论观点学习照搬,从而促进我国相关学科学术体系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是“接着说”,将西方的理论观点应用于中国实践,或者说使用中国的实践案例来验证西方学术假说。第三个阶段是“对着说”,基于中国的本土实践发现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从而和西方学术形成对话和争鸣。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发展了源自西方的理论观念。因此,这构成不同学科的中国化和本土化的过程。可以认为,“对着说”的状态开启了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从当下中国的发展实践与学术成长来看,基于西方实践加以总结的理论观点未必完全能够有效地解释中国实际,使得中国学研究开始进入一种“对着说”的状态,丰富了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界与世界的学术交流。中国的学术发展可能还蕴涵着一种更长远的学术愿景,就是可能形成一种“领着说”的状态。中国的学术努力发展出基于自身的理论观念体系,提出独立原创性的知识思想,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新概念、新理念,影响世界并为他人所赞同或批评,这样的“领着说”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客观上还并没有出现。
从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建设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所经历的文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具体实践,为思想和学术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知识来源。因此基于中国实践的中国概念的生成,和对中国发展运行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探索构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提供土壤。而基于中国实践的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在与世界学术界的对话过程中,才能丰富和修正已有的知识体系,并创新创造出新的有解释性的新知识体系。中国的思想和理论发展应努力通过和世界学术的对话,提升中国理论学术发现的解释性。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术发展的学术自觉才得以形成。可以说基于中国、与世界沟通,在这两个侧面上共同努力,才能开辟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并真正能够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因此,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应有这样的一些特征:第一,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本身是开放性的世界主义的话语体系,基于中国的哲学社会话语体系本身是在与世界学术界对话中成长起来,并努力将自身的思想理论创新影响世界。因此,对于世界学术采取排斥主义的中国话语本身就不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道路。关起门来“孤芳自赏”的学术创新,如果得不到世界学术的普遍认同,也很难说是成功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第二,基于学理才能够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中国话语体系作为一种学术建设,其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本身需要符合学术的内在自洽。只有具备学理的完整性,及只有在学术基础上的逻辑演绎和知识理论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和世界对话,才能根据其知识理性发挥出解释的作用和引导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不是感性的民族主义的口号,而需要在学理平台上依靠学术规范来批评评议。而且,从口号出发、而不是从思想理论出发推动学术发展,本身是一种反智主义的思路。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和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从学理讨论出发,是要依靠“批判的话语”而不是依靠“话语的批判”。披着学术名词外衣的打棍子、盖帽子的自封的“创新”及“创见”,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就是欺人自欺。第三,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建设仍然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发展和转型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判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解释,如何理解社会、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理解国家社会发展运行的内在逻辑,必然也不能单纯通过纯粹的思维建设得到完成。这些思维建设是否符合真理,也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同时也只有在具体实践的检验中才能验证思想理论观念的正确性。同时,只有通过实践的结果也才能够验证思想理论观念的合理性,和呈现出思想理论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也仍然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持续和长期的过程。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思想理论创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和在短期建立的。往往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新鲜内容创造出了新的研究概念、思想见解,从而得以继续回归到实践的检验,丰富和扩展理论框架和理论观点,并因此能够提出区别于前人的新理论与新的知识框架。新的思想理论和知识框架在学术史上有一个理论思想继承性的联系,也有一个创新和突破的关系。思想理论的创新和话语体系的丰富发展,构成不断更新对照、不断突破创新、不断应用完善的知识循环。这样的知识进步往往需要长期性学术努力,“十年磨一剑”意味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思考才能够在某个方面建设体系性的话语,“十年磨一剑”,也意味着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验证、细化,以及扩展理论,从而使知识创新得到确立。因此在浮躁肤浅的学术态度指向下,断然难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建设,希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能成为“话语”,而“真实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深深地依赖于学人的学术自觉和长期性努力,依赖于真正有志向学术创新的学人团体,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资源。如果出现知识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失衡或者错位,以及出现只是“话语的自我生产”或者“概念的泡沫游戏”,看起来一哄而上、红红火火,但与真正的知识与理论创新实际上是背道而驰、有害无益。
中国的学术发展内在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这不仅是学人的学术追求和社会理想,也是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学术发展的持续积累和进步,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提供了人才的储备、实践的经验、资料和数据的积累,及增强了和世界的对话能力。中国的学术发展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意识和积极作为,实现自身的知识进步,并将自身的知识探索贡献于世界知识界。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建设,更好地指导中国发展实践,并贡献于世界发展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话语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而是一个长期艰苦努力的知识建设过程。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已经开启出中国话语建设的道路,但是离开实现建构出成熟的话语体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自然凸显出了当今时代学术人才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而在此过程中的自以为是、或者拔苗助长是很难有效的。建设成熟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有赖于数代学人持续、不懈和创新性的思想学术建设,才真正能够逐步形成并发展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