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1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13-02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在物质生产及精神生活中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及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长时间以来,我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一味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态,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建设生态文明,迫在眉睫。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报告明确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而要建设生态文明,首要基础是加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思想观念,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引导人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规范人们破坏生态的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一、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早在2005年,同志就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此后在一段很长时间内,我们党在创新生态文明理论的同时,更积极地进行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在十报告中,首次独立成篇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集中论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可集中到如下六大方面:1.思想基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实质及本质特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形成;3.基本政策及根本方针――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二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4.基本途径及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5.重要目标――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目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单从概念上理解,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丝毫关联,但细细探究两者的实质,不难发现两者有着若许多同之处,主要提现在四大方面:1.阶级表现相同。两者不论是提出还是贯彻实施,均代表了社会主义统治阶级为维护国家、社会、民众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意志,均体现了较强的阶级意识观。2.对象指向一致性。两者的指向对象均是具有能动性及思维性的人,人是社会的基础,一方面,人的思想行为对生态文明的好坏、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直接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的好坏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对人的发展有决定作用。3.目的性一致。两者目标明确,都是为了促进人类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4.实施途径相似。两者的为最终目均为从认识到内化,再由内化转变到外化并形成良好品行,目的的最终实行均要依赖宣传与引导教育、政策法令的实施、物资与精神奖惩、环境的营造等途径及方式。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一)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认同观的形成

同志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说:“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地宣传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人们转化旧有模式,树立新的发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认同,真正做到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俞可平所言的:“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生态教育的全民性及终身性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2

现在的试点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叫法,有低碳城市、生态经济城市、绿色城市……名称很多,谢极认为其实际上目的只有一个——探寻我国城市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在我国致力于要解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遵循自然规律的一些规则准则,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谢极表示,贯彻十七大精神,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当中,如何实践生态城市这一理念以及如何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是我们需要思考,更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落实。谢极表示生态城市,应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

第一,要有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一个理念。理念具有引导发展战略、引导发展方向的作用。全社会首先应该有生态文明建设这个理念,形成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绝非一个部门就可以实施。

第二,城市规划设计应体现生态文明这个理念。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遵循生态城市这一理念,在规划的初始阶段就要体现生态文明的概念,从而落实在规划的方方面面。

第三,应该考虑如何把这些规划和设计组织实施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施,靠全体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需要号召全体民众的力量来贯彻落实。当然,政府也应制定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目前,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正在进行8个节能减排示范城市的综合性政策试点工作,也是在探索生态城市的建设途径。

第四,生态文明,涉及到我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能不能贯彻落实好,最终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否发生了真正的转变,是否是按照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来转变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最小的环境资源影响的代价,为人们提供比较满意的生态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城市建设,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靠社会的力量。

不久前,谢极在哈佛大学演讲中,针对推动中国节能减排主要的推动力是什么?这样一个提问时,他讲了一个小故事从此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

十报告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的福址,是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计划,必须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更好的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以政治,文化建设为依托,全面推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我们力争实现一个美丽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够更好的进行快速发展,通过中国高等教育传播,打造中国高校中在学生时代树立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可是大学建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复杂的问题,一些大学的新校区地盲目扩张,在显着增加基础设施,学校的公用事业及其他能源需求的增长,使得这所大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能源消耗,各项社会事业。在这方面,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态文明的诞生。

一、加强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基本条件,能够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睦与共同繁荣。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期里,必须把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渗透到高校,通过科研技术与社会服务和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有效统一,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公平,高效,和谐。正义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文明和谐,实现生态效益,保护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文明要求高校学生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伦理,道德文化,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建设生态文明

高校学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意识还是很强的,但在实践中,高校学生并没有太多实际行动去履行生态文明,很多高校学生还有破坏生态文明的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很多学生在知道正确的生态理念之后,仍然选择继续原来的不良生活习惯,没有主动停下来。通常情况下,会主动购买环保产品的高校学生,只有8.89%,购买环保产品并经常主动采取正确环保行为,进行实践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行动的学生,只占到所有人数的18.58%。参与的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学生还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直接转化为行动。

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大学的传播机制来更好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是实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使命。作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者,通过科学发展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通过各种设计,很多大专以上学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教学环境,更好的实施的教育目标环境并在更好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社会有望发展生态文明,以提高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质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成。目前,大学基本上都有良好的教育机制,以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进步。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开始明确,另一方面,大学也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教师,以及人文的结构也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放到最后,应该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发展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不仅要教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概念,整合现有的校园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开始变化和教育工作者,学生必须要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以填补生态文明的认识,通过教育,经验,认同和内化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目前,高校让学生更有效地发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和二者的重要关系。

三、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大学建议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的校园为支撑,以创新和持续改进能源效率为目标,为社会环境的保护提供良好的支持,以及技术创新支持,以确保有限的资源在校园,循环利用和良好的生态校园文化,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环境教育作为一个起点,学生认识生态文明

高校应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过硬的技术本领,通过一个很好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和很强的环境责任心,以及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高校要用生态价值观教育学生,另一方面,从生态平等的技术教育,再到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学生在教学中的环境伦理,唤醒他们的感性生活,形成善待生物的意识和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并进行实践社会生态保护行动。

2.创新促进高校生态文明的形成机制

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高校必须完成,创新生态良好的文明教育。首先,创新必须有教育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行为的目标和发育障碍的创新。其次,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技术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教育模式,高校必须要有创新搜索模式的生态文明发展,创新教学模式。第三,我们必须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文明的教育水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态文明明显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改造与影响,它应该是自我创新教育。不仅要教育生态文明的概念,整合现有的校园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开始变化和教育工作者,而且学生必须受到更好的教育填补了生态文明的看法,教育,经验,认同和内化。

四、小结

学生的心理:一是攀比心理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根据西方消费文化,许多人喜欢个人消费作为评价他们的能力水平。二是虚荣心。一定的虚荣心的冲动下,通过打扮显示自我,展现出学生的心理平衡。第三,放任。对于学生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因不文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办法为生态文明的学生应该使电流消耗。总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社会的未来取决于教育,实现绿色教育,低碳未来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校,更好的实现生态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梅枝,劳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08.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加重。生态环境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推进,将环境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挂钩,更好的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保证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概念

1.1生态红线的概念

在生态环境中,有一些区域处于生态破坏边缘,这些区域就被成为生态红线。作为环境保护的底线,生态红线在环境保护中一直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红线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衔接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想要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必须做好生态红线与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的衔接。

1.2三界四区的概念

所谓“三界”就是指土地资源利用扩展边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禁止建设边界以及土地资源利用规模边界。所谓“四区”就是指禁止建设的禁建区域、限制建设的限建区域、被允许建设的允建区域、具备建设条件的可建区域。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每个地方的土地利用规划均明显划分了这些区域。想要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效率,在进行“三界四区”划分时,就应该进行慎重的考虑、科学的规划,达到土地利用最大化。

2生态红线规定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红线规定原因的划分主要有三个类别,分别为:生物保护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物保护的多样性生态红线根据评价的高低分为三类,高评价的一类为野生生物类保护区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等;中评价的一类为自然林地、灌木林等;低评价的一类为草地、耕地等。生物生活环境的敏感性也可以根据评价指标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以及低度敏感。生态功能根据评价指标可以分为极重要、重要、一般重要。其中极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林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河岸带和湖滨带,一般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农业区域等。生态红线规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具体、系统地划分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指导。有了生态红线的划分,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就有轻重缓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

3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正作为生态红线划分的试点,施行生态红线划分,不久的将来,生态红线划定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施行。只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生态红线与环境功能的并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在目前,我国生态红线的划定内容并没有增加到环境功能划分区域内。因此,想要实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就必须首先实现生态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衔接。具体内容如下:

3.1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环境空气质量根据一定的依据被分为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其中一类区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他特殊保护区等,在这一类区域中,人工开发不足、大气环境承载力大,为了保护这类区域的空气质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禁止建设区域。二类区包括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等,这一类区域中,人工开发平衡、大气环境承载力适中,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限制建设区域。三类区包括特定工业区等,这一类区域中,人工开发过度、大气环境承载力较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允许建设区域。

3.2土地利用规划与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地表水水域根据一定的依据被分为Ⅰ类区、Ⅱ类区、Ⅲ类区、Ⅳ类区、Ⅴ类区等五个区域。其中,Ⅰ类区包括国家自然保护区水源、源头水源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不足、地表水环境承载力比较大,在土地利用規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禁止建设区域;Ⅱ类区包括水生物生息繁衍区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区域一级保护、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区域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平衡、地表水环境承载力适中,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限制建设区域;Ⅲ类区包括水鱼虾越冬区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二级保护区域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失衡、地表水环境承载力较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有条件建设区域;Ⅳ类区包括人体未直接接触娱乐用水区域、一般工业用水区域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失衡、地表水环境承载力较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有条件建设区域;Ⅴ类区包括景观用水区域、农业用水区域等,在这一类区水域当中,人工开发过度、地表水环境承载力很小,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通常被列为允许建设区域。

3.3土地利用规划与声环境质量控制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声环境质量控功能总共划分为五个功能分区。其中康复疗养区等对声环境要求很高的区域被划分为0类区,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禁止建设区域;文化教育、居民住宅等对声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被划分为1类区,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限制建设区域;商业、贸易等对声环境要求一般的区域被划分为2类区,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限制建设区域;3类区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有条件建设区域;交通干线等对声环境要求较小的区域被划分为4类区域,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划分中属于允许建设区域。

4结语

生态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小影响。近年来,我国因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人体疾病、物种数量减少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角度下将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起来,确保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吉喜.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建设构想[J].环境保护,2014,6. 

[2]王金南,许开鹏,迟妍妍,等.我国环境功能评价与区划方案[J].生态学报,2014,2.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5

试点工作在区人大、区政府的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依照市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文件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建设宜居”的工作要求,按照“生态打造宜居,低碳引领生活”的总体思路,分别在新建成居住小区、城区成熟生活小区、改造后老街巷小区等三种类型的小区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探索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营造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提升小区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融。

二、试点工作原则

1.基础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客观事实,在古城保护、绿色创建、老新村改造良好环境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要充分发扬我区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中的优良传统,在试点工作中注重运用新型科技和新型理念,大胆创新,结合实际打造生态出本小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亮点。

3.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试点工作中既要注重加强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态势。又要注重生态宣传教育和低碳知识普及,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4.注重引导与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整合各类资源,广泛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类组织及广大群众共享共建生态文明。

5.注重导向与分步达标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较高的技术导向框架下,脚踏实地逐步实现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但近期的试点任务目标必须完成。

三、试点工作任务

承担试点的单位要按照《区生态小区试点建设导向》的要求,结合所在小区的实际,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元素,形成小区的主题特色。

(一)小区主要承担运用老新村改造成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通过老新村改造过程,加载生态及低碳的元素,充分体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示范小区。(由街道办事处承担)

(二)养一小区主要承担建设生态与低碳生活体验小区的试点。通过环保基地的建设,引领小区生活,增强小区的生态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低碳生活的体验小区。(由街道办事处承担)

(三)苑小区主要承担在新城建设中形成生态文明的展示小区。通过新城生态理念的规划建设,在试点小区增强生态文明人文环境元素,展示区新城建设中的生态概念和绿色生活的新家园。(由街道办事处承担)

相关部门试点工作任务详见分解表。

四、试点工作步骤

城区生态文明小区试点工作,是在当前推进转型升级和“三区三城”建设大环境中的试点探索,也是市人大赋予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时间紧、要求高的实际,试点工作分为调研准备、组织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

(一)调研准备阶段:

由区环境保护局根据创建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市人大“决定”精神和相关文献,领会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小区调研,听取专家、承担试点单位及人大代表的意见,形成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和试点工作导向及评估方法,明确选择试点的单位和试点的内容,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必要的实施经费。

(二)组织实施阶段:

试点工作方案经区人大、区政府同意后,在区政府的领导下,由区环境保护局负责牵头,指导各承担试点工作街道制定各试点小区点的具体实施计划,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配合试点承担街道按时落实工作任务;在区人大的督促指导下,由区环境保护局认真组织实施进度的检查,适时召集阶段性工作会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试点内容和调整工作任务。

(三)总结评估阶段:

工作任务完成后,在区人大、区政府的领导下,区环境保护局邀请专家和人大代表参照试点导向,采取综合评估的方法,对三个试点小区进行初步评价。对存在的不足部分,指导各承担试点任务的街道进行进一步完善。相关街道办事处认真做好所在试点小区的经验总结和台帐资料,积极做好迎接市人大领导的指导视察准备工作。

五、试点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生态小区试点建设是我区落实市委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的实践,是城区向生态文明升级的一次新的机遇,也是一次全新概念的探索,没有可借鉴的捷径。相关部门、相关街道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把试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全力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总结试点工作的先进经验,积极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为加强组织协调,本次试点工作在区政府分管区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区人大相关工作部门负责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区环境保护局承担试点工作牵头协调的责任,具体指导试点小区的实施,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概念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53-02

1 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地列入国家建设的总布局中。这是党和国家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与时俱进认识的新成果,也是党做出的理性选择。

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2]。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且是人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观念的转变。生态文明的构建,在本质上就是公民生态意识的变革与成熟[3],而成熟的生态意识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产生深刻、持续的推动作用。

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紧密,因为生态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态环境结合紧密的学科,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兴趣、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逐步形成生态观。因此,高校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可以成为一个宣传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阵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挑战和机遇下,如何使生态学课程教学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使之在传播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 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人类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已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等方面。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生态学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因而生态学课程内容及其教学也在为了适应这种形式而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

2.1 对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但是传统的生态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比重过大。随着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需求,生态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如,为生态专业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4]、为进行综合素质及创新人才培养而进行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5,6]、为加强学生的独立能力而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7]等,这些实践都为生态学课程教学为适应时代需求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2 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课程也在逐步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向。生态学课程教学除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外,还尝试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原理、原则等融入生态意识的培养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不仅能掌握基本生态学原理、更具有“可持续发展”信念、价值观和能力的和的新人。因此,生态学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生态理论和生态知识,还包括培养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等。如,通过生态系统物质及能量流动模型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生态哲学观、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投身第二课堂以实现对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8]等。

2.3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课程教学改革尝试较少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十将其列入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这种价值观只有被人们所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少量的关于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生态教学改革尝试。如,朱慧等(2008)提出通过案例教学、主题活动开展、生态知识拓展、野外实践四大措施来增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以使生态学课程教学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然而,明确地提出在生态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尝试却很少。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改革生态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之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是生态学教育工作者责任和使命。

3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为顺应党在十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要求,并基于上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已有的研究,本文将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试图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知识、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等进行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切实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3.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生态知识传授与生态德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生态德育的主渠道,学生只有扎实地学习和掌握生态学知识和生态理念,才能更好地实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深入地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并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道德因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以达到知识传授与生态德育相结合。

3.2 拓展课堂教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基本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生存发展的先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也同样破坏严重,人类的生存收到了威胁。明确这一事实,唤起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前提。如,在课堂讲授“环境”、“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等概念后,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实际的调研、观察等活动,了解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农药化肥污染、工业污染、城市交通污染等,体验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3.3 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意识

生态文明中的生态价值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然界的水、空气、山脉、矿藏、森林等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偿的馈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自身的价值,更不会有价格。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人看做是宇宙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之外的存在物只具有相对于人的需要的工具价值,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滥用和生态危机。这是因为人们容易认同的是现实的、有形的实在价值,并为此价值而忽略或损害社会的、潜在的、长久的价值。譬如,人们只看到办个化工厂,立即财源滚滚但却忽视化工污染对生物和人们的危害。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就在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生态体验式教学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构成的整体性生态情境中, 通过师生的生态体验和交往互动, 不断确立学生的生态价值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价值认知、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生态价值实践能力和生态智慧境界,以养成具有良好生态人格的一种生态价值教学活动。

3.4 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下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终于不堪重负,爆发出众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绿色消费应运而生。促成生态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三项核心任务之一。因此,生态学课程教学在介绍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绿色产品知识的同时,应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如,举办“绿色产品知识竞赛”、“废弃资源循环再利用大赛”及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等,树立学生过简朴的、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文明生活的观念。此外,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以节约宝贵的木材资源;把自己不用的,而仍有使用价值的用品尽量捐献给他人或社会;少用塑料袋以减轻“白色”污染等,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文明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4 结语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在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探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使生态学课程在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态”型人才。本文提出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优化、知识拓展、体验式教学模式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展开,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生态危机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5(3): 16-18.

[2]朱慧, 马瑞君, 邢树文, 曾宪锋, 唐为萍. 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2: 160-161.

[3]卓越, 赵蕾. 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与现实, 2007, 3: 106-111.

[4]侯颖.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读与写, 2012, 9(4): 70-71.

[5]王友保,刘高峰.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改革[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5: 40-41.

[6]胡斌,段昌群,毛晓玲,年永梅,王跃华,王焕校.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 6(4): 315-317.

[7]章家恩,骆世明,秦钟,叶延琼,赵本良.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3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