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学研究

历史学研究范文1

1.知识体系不够清晰

学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学生预习、自学,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工具。可是一些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涵盖所有知识点,罗列出大量的内容,混乱庞杂,使学生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历史学案基本与历史教辅无异,根本无法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学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辅书籍的不足之处,帮助梳理知识网络,尽管学案有类似于教辅书籍的讲解教学目标,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把学案与教辅资料等同起来。学案应当对教辅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无法取代教辅,学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比起教辅没有那么全面,但却有教辅无法实现的针对性。我们不能说学案与教辅材料孰优孰劣,因为它们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性,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查缺补漏,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学习英国资本主义革命,我们就要在学案中补充与之有关的知识,如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等问题。

2.学案结构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案有其固定的编写模式。基本上大多数学案都是分成了教学目标、重点分析、课前预习、知识点回顾、提出问题等几大部分。教师通过对这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思路,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样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在学案设计上除了按照以往模式明确学习目标,强调课程重点,强化已有知识框架外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对新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其次,要注意学案题目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像教辅材料一样以题量和覆盖面取胜,一定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编制合适的学案,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学案的编写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它要有一定的章法,但又不能过于教条、沉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度,精益求精,编写出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学案。

二、对于这些误区的解决方案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案编写思路要明确

教师编写学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想当然随意发挥,编写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具体地、详细地指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使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

2.教师编写学案时要建立简单明了的知识体系

历史的学习中知识点盘根错节,可谓相当复杂,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知识构架,很难使学生彻底弄通历史知识。所以,教师要把知识体系尽量编写的简单明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一节课学习主要掌握哪几个重要的大框,进而在继续学习时不断向里面增加内容,使知识体系不断扩充。

3.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应注重学案设计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案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过于死板、枯燥的学案与教辅材料一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无法使他们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进行学案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继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4.教师要做好学案的跟踪、检查工作

尽管教师们都有认真准备学案,但是有很多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却没有取得它应有的效果。因为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与学习。教师应该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示进行预习和复习,养成学生先预习再听课的好习惯。

三、结论

历史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 中国历史学 界限模糊 社会科学

一、中国历史学的内容

历史虽然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历史研究者对历史的关注和研究,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全面的和完整的,而是有选择的和有限度的,只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理论方法的创新而逐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深化研究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时代问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使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理论方法,它们必然会影响和制约人们和历史研究者对历史内容的认知、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的选择,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历史资源的开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历史研究者选择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角度逐渐更新。与此相应的,被运用于历史研究的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也就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研究的发展轨迹已经证明这一点,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所面临的问题日趋多元化,也更多地寻找历史的借鉴,从而使社会史、区域史、城市史、社团史、人口史、法制史、教育史、现代化史等新的历史研究领域相继兴起。即使是一些老学科,也会因时代的需要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采取新的研究视角,如政治史研究中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基层政权等,经济史研究中的企业、金融、商业、经济制度、原初工业化等,文化史研究中的社会文化、产业文化等,从而使各相关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都被用于历史研究。

从历史学的涵义来说,所谓历史学,就是重建历史的科学。它既要重建过去发生过的一切事情,又要重建这些事情的变化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既要复原和描述各种历史现象,又要分析和揭示历史发展的各种特点和规律。如果说复原和描述历史现象,不一定需要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只要用传统的历史学方法就可以完成的话,那么分析和揭示历史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则不能不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如政治史从研究政权更替、政治变动进入到研究制度变革、政治效能的时候,就需要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经济史从定性分析、举例研究、现象陈述进入到定量分析、综合研究、规律探讨的时候,就需要运用数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史从研究民众生活、风俗习惯进入到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的时候,就需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其他历史内容的研究无不如此。

如果历史是包括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历史学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探讨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那么采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和结合就是必然的。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除了有历史学这方面的因素之外,还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因素,但是,历史学研究引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向历史的渗透,即这两者的专门史研究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一般说来,后者侧重于其学科产生发展过程的研究,前者除了包括后者的研究内容外,更注重与社会科学各学科相关的社会情况的研究,对各方面的社会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这意味着历史学这一本来就是社会科学之一的学科,将具有更多、更强的社会科学性,乃至成为涵盖面最宽的社会科学,也要求历史研究者除了需要坚持以发展着的为指导以外,还需要具有更多、更全面的社会科学知识。

二、中国历史学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的原因

近一个世纪前,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讲过这样一句值得人们深思的话:知识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们因为自己的无知,自己认识能力的局限,所以将知识这一完整的链条人为地割裂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他预言,随着科学的进步,随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被人为割裂的知识的链条一定会重新连接在一起。显然,历史学同各个学科一样,也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是历史的产物,它要存在下去,要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就一定要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从来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历史学。为什么当代历史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加密切?首先因为最初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之间界限的划分,并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彻底地割裂彼此之间内在的联系。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始终是存在的,因为各个学科所需要研究或认识的客体,都是建立在客观物质世界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尽管历史认识客体、历史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其特殊性,但历史不过是昨天的现实,历史、现实和未来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因此并不会改变这种联系,只不过这种联系有时十分隐蔽罢了。但在中外史学发展史上,人们从不少享有盛誉的史学名著中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联系。

在历史学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的过程中,除了可以见到历史研究一体化的趋势之外,还可以明显地发现历史研究的理论化趋势。历史研究要有理论深度,就一定要放弃以经验为特征的史学方法及原则。历史研究的理论化趋势,主要表现为重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其进行理论性的描述,而非仅仅是历史过程的堆砌或历史文献的积累,也不是在历史认识中仅仅停留在感性的考实性的判断上。这就需要揭示考实性判断所传达的历史信息背后蕴涵的深刻的历史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于传统史学以外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样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即只有传统史学的界限不断被打开、被扩展史学不再像历史学,或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是否还会继续存在下去,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先定的、标准的历史学模式,如果一定要找到这样的模式,就只能在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寻找。

三、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从理论与方法上看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一个经常被历史学者津津乐道而往往为社会科学家所忽略的问题。它反映了历史学界对自身发展前途的关切,也流露出沉寂持重的史界对热闹欢腾的社会科学界的向往。人类由于自身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把其所面对的复杂世界分而治之,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许多分域,并因而产生许多相应的学科,它们综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复杂画卷和社会科学的广阔园地。然而历史的位置在哪里呢?焦虑由此而生。作为安慰的解答是,历史隐藏在这些社会事象的背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既往存在形态构成了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处理的是横切面的问题,纵切面的问题留给历史学处理。

(二)历史学对于社会科学的独立性和包容。第一,历史学的根本使命是叙事性的。它叙述人类社会的古往今来,这些历史的基本事实是独立于任何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客观实在。这就构成了历史叙事的独立性的基础。所以,从历史学的叙事性使命而言,历史学相对于各种社会科学都有其独立性,不可能以某种社会科学来完整地包涵历史。第二,历史学的独立性正是其具有包容性的基础。历史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即在每一个时代可以采用这个时代突出的方法和理论重新认识历史,从而使历史叙事带来鲜活的时代气息或表现为历史研究中新的问题意识的产生,或表现为新学科所提出的概念和范畴的借用。它们最终都可以从新的历史叙事方式中得到体现。第三,历史学的独立性与包容性,要求我们对各种社会科学和各种理论应保持开放头脑而不能盲从迷信。在采用某种理论得出一种历史的解释后,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一种解释,但不能说这是唯一可用的解释这类现象的理论,历史研究者仍然可以选用其他方法来描述。套用一句老话就是:理论是灰色的,历史叙事的生命之树常青。

四、新时期中国历史研究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一)培养多元化观点。史学家长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摒除历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传统,反对用欧洲历史或其他任何民族的历史作为模式来匡正、臧否中国历史,主张通过本民族历史的深入研究,发展出一套真正反映中国历史本相的研究体系。在美国科学家柯文的“中国中心观”提出之后,更多学者开始思考“非中心问题”。国内美国现代中国学的开创者侯且岸教授指出,在中国研究和亚洲研究中,并不是说建立起“中国中心观”或“亚洲中心观”以后,就全部解决了问题。事实上,建立起这样的观点和取向仅仅是迈出第一步,还必须把中国研究、亚洲研究放到世界史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考察,既要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共性,又要看到各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在这样的历史考察中没有谁是中心的问题。我们必须培养一种“非中心的意识”,而且只有在普遍问题的研究上树立多元化的观点,才能对历史上诸多可能性的问题提出新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西方主流史学和中国史学的关系,克服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突破狭隘的民族、种族主义的历史局限。

(二)坚持历史研究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原则。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文化的一体化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恰恰是这个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正是因为人类历史本身具有的不平衡、多元化、多线条、多种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历史研究要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展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和魅力,消解西方文化的霸权主义,形成公正合理的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当然,纷繁复杂的历史毕竟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历史学就失去了它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资格。我们首先应该承认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否则就会最终陷入不可知论。需求普遍主义的结构,是西方新史学甚至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多样性的历史研究就是要重建真实的历史,以人类发展的多样性经验解决一体化产生的种种问题,消除文明单一化的倾向。因此,阐述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必须与反映各民族具体的历史特点的多样性结合起来。

(三)与西方的各种理论范畴建立新的和独立自主的关系。重新定向中国史学的关键不是要盲目否定西方的各种理论范畴,而是与这些范畴建立一种新的和独立自主的关系。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其传统学术借助西方的话语系统向现代转换,既是无可奈何的必然,又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但凡生命力长久的理论都是上升到具有一定普遍规律经验的结晶。另外,当下,和传统之间隔着一个现代西方,无论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还是从学术意义来说,西方曾经设定或正在设定的框架已经成为我们所处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彻底摆脱它,只能应对挑战,更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我们需要意识到西方的话语系统及西方文化所代表的普遍价值的种种局限与不足,看到它的问题与危机及西方在应对这些危机时所采用的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吸取西方理论中的精华,同时消除其消极影响,不再重蹈覆辙。

(四)中国史学的研究应具有世界的眼光。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并求得持续的发展与进步,都不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都必须时刻关注和了解世界。从20世纪5O年代起,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范围内的史学反省活动推动着新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在此基础上,东西方史学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出现了一种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的“全球历史观”。这是史学家们对20世纪世界历史变化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反思的结果。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研究中存在似乎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注意与高度重视的一个误区,即视野狭窄,抛开世界这个广阔的时空与多重的背景去片面孤立地思考和研究中国历史。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史学的研究尤其应该具有世界的眼光。重新定向中国史学应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这个广阔的时空与多重的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和丰富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与理解,最大限度地克服和避免狭隘性和局限性,而且有益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和解答中国历史发展嬗变的特殊动因及其规律,以期对整个中国历史作出科学准确的定位及客观的评价,更有助于中国史研究走向世界,加速推动中国史研究与国际史学接轨,促进和国外同行进行直接对话与交流,消除长期以来在世界史研究中对中国历史的误解与歧视。这是中国史研究真正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中国史研究者来说胸中有中国固然重要,但是绝不可眼中无世界。

中国史学要重新定向,发扬本民族的史学特色,就必须继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继承传统是为了给史学发展以信心,超越传统是为了给个性创造以空间。当然,在传统史学遗产中,有一些已不适用于今日,重要的是,在传统史学中,蕴含丰富的智慧和特有的思想,这些智慧不会因时而亡,而那些卓越的思想也不会因时而废,都值得史学工作者认真发掘。只要史学工作者具有这样的信念,则中国的传统史学不仅会面貌一新,而且这种创新的民族史学的个性特点必将在国际史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我们应当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借助和吸纳域外的一切优秀史学遗产,积极引进,“洋为中用”,密切中国史学同外国史学的对话,以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史流和日益频繁的国际史学交流,为发展新史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侯且岸.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徐国利.钱穆论史体与史书[J].史学史研究,2000(4):53-60.

[5]陈君静.美国学界的“非西方中心”史观[J].史学理论研究,2006(4):74-81.

[6]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M].刘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7]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7.

[8]彭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M].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历史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NBA 篮球 文化 历史

一、前言

截止2012年NBA走进中国已经30多个年头,这30年也是NBA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30年,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更使我们看到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体育全球化背景下NBA体育文化对全世界各个职业领域的影响。下面让我们回望历史,细数NBA的发展到辉煌。

二、NBA的发展历史

NBA是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缩写,成立之初叫BAA,即全美篮球协会(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是由十一家冰球馆和体育馆的老板为了让体育馆在冰球比赛以外的时间不使它空着才组织联合起来的。当时的职业篮球俱乐部NBL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剩下的6支球队最后全被BAA吸收。BAA的球队从此达到17支,正式更名为NBA。

NBA发展的调整兴盛时期是从BAA兼并NBL更名为NBA到八十年代末。在这一时期内,黑人球员迈克尔·乔丹、乔治·麦肯加入,为其平添了文化基调。最重要的是NBA比赛规则的改进,尤其是24秒规则的实施和三分球规则的加入实现了NBA规则历史性的突破,对球员的进攻时间进行了限制,从而增加了比赛的激烈性。除此之外,NBA于电台合作,各个国家争相竞买NBA的电视转播权,实现了NBA与媒体的双赢,预示了NBA广阔的商业前景。

大卫·斯特恩的上任,将NBA的运转机制变得更加法律化和商业化将 NBA发展推向兴盛时期。与此同时,与耐克,阿迪达斯以及可口可乐等公司结成联盟,至此NBA启动了其强大的全球化策略。此后各个国家的优秀运动员争相去NBA参加选秀,我国的王治郅、姚明、易建联依次加入NBA。NBA开始完全霸占世界篮球联盟,将赛场定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将NBA的运营机制、篮球产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在球迷的脑海中形成。

三、NBA的文化和历史经验

纵观NBA的发展史虽然是崎岖的,但是一直是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NBA所展现给大众的有文化属性和娱乐属性,并与最先进最时尚的宣传推广、包装运营以及高科技含量的电视制作密切相关。NBA场上的比赛总是很激烈,但是球员们都能很娱乐的去参加每一场比赛。一年一度的全明星赛事可谓是NBA娱乐化最显著的象征。现在的全明星赛已经发展成为全明星周末,并在全球用不同的语言进行现场直播。NBA与可口可乐、中国蒙牛、佳得乐公司等齐心合作,这使得他们可以灵活地运用价格策略来合法的调节市场需求,从而搭建一个与市场财富完美结合的国际化平台。

四、NBA成功的经验

首先,NBA的成功与各个品牌之间的合作紧密相连,但是究其主要原因是它自身健全的运作机制。NBA是美国职业篮球联盟的唯一经济实体,NBA成为运动员生涯的唯一雇主这样俱乐部对运动员的加盟换盟具有绝对控制权,如果遇到球员罢赛会遭到球员工会的否决,工会出面会与俱乐部协商。经过这一番调整与修正协商,双方在法律约束的外在条件下,实现了劳资关系协调与缓和,实现对等互利,为保证联盟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NBA联盟组织是通过规章和程序来建立自律机制的,也就是规范和约束联盟内所有成员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符合所有成员利益获得最大化满足的,及其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联盟内各个成员以及俱乐部之间的经济水平和运动水平都能保持相对平衡状态,使得NBA联盟的整体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和不断提升。

再次,由于NBA是一种带有文化娱乐的服务性产业,社会的关注度直接影响了他的收益。赛事越多,媒体参与程度越高,NBA联盟的收益也就能相应的得到提高,这也就是说实现全球化势在必行。到如今的网络微博等媒体的种类增加,更加使得NBA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增快。

五、启示

职业篮球市场的运作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篮球运动的自身规律。对于职业篮球的管理必须鉴于职业篮球运动的特殊性, 以及娱乐性,市场性和激烈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CBA篮球联盟要建立象NBA 式的“运动卡特尔”垄断组织,有利于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综合管理、综合运行和最大效益的开发利用, 便于产品生产和利益分配; 职业篮球运动的管理和经营是企业式的, 是面对市场的, 因此, 必须具有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CBA必须加强培养具有既懂得篮球运动规律, 又深谙市场运作技巧的经营人才,加大CBA与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建立密切的合作, 制造多渠道、多层次的公关宣传效应, 树立专门行业的特殊品牌,CBA也可以做到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杨铁黎. 职业篮球市场论[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吴沛京. NBA 2CBA 异同(赛制) [J], 中国体育科技, 1996 (8).

[3]索林. NBA 2CBA 异同(转会和选拔) [J], 中国体育科技, 1996 (9).

[4]《NBA主场文化探析》,《体育科学》,2005 年第4 期.

历史学研究范文4

一、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历史教学复习容量

从今年开始,高考命题将统一采用全国卷,不管是从试题结构,还是试卷难度都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构建高三复习课高效课堂教学角度出发,必须要对近几年全国高考卷命题特点及其体现出的命题趋势进行研究,以指导之后的高三教学。不难发现,材料型情境试题几乎成为近几年高考历史的唯一题型。这一现象对我们构建高三高效课堂的启示是:必须将材料引入课堂,必须将大量材料引入课堂教学之中,这也就意味着高三历史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课堂容量大,历史资料繁多,结论又是以史料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得出的。为此,教师或需将大量课外资料带进课堂,或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大量材料,如果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可以节省时间,以便师生交流、互动,及时反馈,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在制作课件时可以用不同颜色标明重难点,易错易漏的地方,便于学生集中精神,迅速把握大量有效信息。这样,老师所占用的时间缩短,但内容扩充,留给学生的时间更多,也更能符合复习的特点。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全国卷更加注重学科素养的考查,但前提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增强其理解力。因此,将教材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至关重要。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对主干知识的整合,将历史知识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多方位的延伸、交叉和联系,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用不同软件将知识结构图制作出来,再用电脑展示,将历史知识结构图按形成过程加以演示,教师边讲解、边点击,一步步展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既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复习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14~18世纪)这一专题时,可以采用如下“知识结构图”指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

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头绪繁多错综复杂的历史线索变得清晰明了,学科知识体系一目了然,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知识联系迁移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对能力素养的考查占据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学科素养考查。“能力立意”已完全取代“知识立意”,特别是对历史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强化。高三历史教学课时紧、任务重,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则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历史联系能力和迁移能力,用信息技术辅助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复习“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这一专题时,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如下思维导图:

再如:复习“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时,利用课件直观展示第一次科技革命在英国发生的五要素(政治前提、物质条件、科技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接着提问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掌握分析工业革命的五个要素,使学生对知识达到规律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两次工业革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还可通过相应史料揭示晚清的落后面貌,进一步提问:为什么那时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引导学生从“封建专制制度、资本流向土地、市场狭小、技术落后、自由劳动力缺乏”五个角度入手,这样一来,就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解题逻辑思维能力

在历史试卷训练中,学生失分的关键在于审题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欠缺,因此高三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历史审题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以往教学中往往题的分布零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不能做到方便实用。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所学历史知识以图表、文字、动画等多种方式呈现,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相关信息,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发挥学生思维创造性、引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如在训练材料解析题时,使用投影让屏幕显示材料,在重要语句下划线或闪现,有利于学生根据教师点拨的思路思考,然后回归教材,联系所学知识,根据各方面信息的汇总,去伪求精,再让学生总结问题的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屏幕显示正确答案。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比上课老师念答案,学生抄答案要有意义得多。

虽然信息技术对于提升高三历史复习课有效性有很大帮助,但也要避免使用上的一些误区。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把多媒体教学当成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认识不到位,忽略了过程与方法,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比如:多媒体课件问题:字体颜色太淡,字号太小,模版不统一等问题,我们做多媒体课件是给谁看的?当然是学生呀!说明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首先,应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放在辅助常规教学的位置上。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并不是我们教师选择教学的唯一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依据课程标准对原有的课件资源加以改造或删减整合取舍,页面多达几十张,使教学活动进入疲态教学阶段。因此,课件内容选择要避免贪大求全。一节课的课件篇幅控制在十张左右的幻灯片,要化繁为简,课件的内容对本节课知识的展示都是提纲挈领式的。展示整体知识结构与展示史料相结合,高度关注规律的总结,特点的探寻,原因的归纳。这样课件不仅简单耐用,而且也留给教师以更大的发挥空间。

其次,课件制作要循序渐进。一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整个课件缺少中心环节,整个篇幅平铺直叙,如果教师不加以强调,学生注意不到哪个知识点是重点或者难点。所以,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把握好课件字体的大小,把握好教学层次,适当引出重点、难点加以分析。

最后,课件版面设计要兼顾整体性。当我们要对多则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时,不同时摆在屏幕上,不利于进行比较分析。所以,对于要进行比较分析的材料,根据实际需要应设置在同一张幻灯片内。当我们将材料和问题放在不同页面上时,不利于抓准题干的关键词以及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因此,提供的材料和问题应设置在同一张幻灯片内。通过这样的处理更方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做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并不是为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而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那么对构建新型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15-46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坚.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A],北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7.

[3]马桂霞.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1.

历史学研究范文5

有的学者认为,多元化史学思潮在中国已经形成,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缺陷,使唯物史观的理论影响在下降,故历史观应当发展成为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其中包括将哲学认识方式、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以探求各个文明地区和各个国家、民族以及各个社会分域的历史发展规律,从事历史理论研究;也可将价值认识方式与科学认识方式相结合。

有的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的理论指导,自觉抵制“指导思想多元化”以及“左”倾思想影响下的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和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唯物史观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历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唯物史观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挑战。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被误解或歪曲,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造成较严重的混乱,澄清这些混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其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上出现了否定的社会思潮。并在国内思想界有所反映,历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否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错误倾向;其三,外国历史学理论思潮大量涌人国内,但由于缺乏的科学分析,致使一些人误认为这些理论是可以代替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其四,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提出了诸如“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等重大的理论问题.唯物史观需要面对现实,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范畴,关注新的增长点,而不是故步自封,使其能及时地回应社会的呼唤,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了应对唯物史观面临的严峻挑战,第一,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包括史学在内的所谓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第三,高度重视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不仅要重现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史学理论研究的辉煌,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把当代中国的历史科学、史学理论不断推向前进.

有的学者认为,坚持唯物史观,是指坚持基本原理.近一个世纪历史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这种理论才提供给了人们认识历史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而那种赋予唯物史观的过多含义.把本来不属于它们的范畴的东西也当作其基本原理去宜传的教条主义,反倒有碍于史学的健康发展。今天,我们还必须通过历史研究的实践,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去丰富和发展的唯物史观。

有的学者认为,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第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了解,教条化甚至是情绪化看待唯物史观;第二,迎合西方某些史学理论,对唯物史观作所谓的“修正”与否定;第三,打着学术创新的旗号.对唯物史观做剪裁与歪曲以至否定,第四,通过各种形式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宣扬与唯物史观相左的历史观念.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在运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一,在对唯物史观及其指导下的史学研究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加強对唯物史观产生背景、时代意义、根本内涵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灵魂与精髓,澄清当前史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其二,根据新的历史形势,将对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其三,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史学要在新世纪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还在于要有一大批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优秀学术成果;其四,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的学术根基广布于哲学、历史等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中,而作为学术与普通大众之中介的文化教育、文艺作品能否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则是唯物史观能否深人人心的重要前提。

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研究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在运用唯物史观之理论上的公式化与教条化;另一则是沿袭唯心史观的“从思想到思想”的诠释模式.实际上,唯物史观的思想源于“现实生活过程”的原理,为我们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按照唯物史观的要求,我们应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研究,即从广大民众、统治阶级或日益崛起的新兴阶级与思想家本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出发,去分析相应的思想文化形态、思想流派、思想家的主张,唯有如此方能正确地阐明各种思想文化现象的本质,进而揭示其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也是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虽然时下没有人会对应该丰富和发展持有异议。但是一旦涉及原创性的经典结论,人们便很难有所突破,往往使丰富发展流于一句空话。而新的文化哲学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因为新文化观具有它的理论生命力,对社会历史现实问题具有容纳解释能力,不像其他哲学思潮和流派很少明确阐述自身与唯物史观的关系,甚至有意回避或搁置。

有的学者认为,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这一理论系统不间断地且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之所以这样在于其具备下列特点:第一,这一理论体系是实践的理论体系,即理论之冲破象牙塔、学院的禁锢。摆脱纯意识之形式转化为社会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而社会实践本身就具有广泛联系,从而构成开放系统;第二,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长时间的社会适应性,从而既具长时间合理性又具有解读和发展的空间,第三,有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学人、思想家薪火传承,宜传诠释,发展创新.开放的系统较之封闭的系统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一次性地完成就终结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主要参考文章:

历史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困生 产生原因 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67

不管是哪一学科,总会有一些学生对学科学习十分感兴趣,而另外一些学生对学科学习毫不感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而对学科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逐渐沦为学困生。进入高中阶段,历史依然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然而部分学生却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成为学困生。本文就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转化策略。

一、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事出有因,部分高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严重困难,势必也有一定的引发原因,因此,为了找到导致部分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相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尽快走出历史学习的困境,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导致历史学科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就目前导致高中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部因素

1.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的学习动力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动力,就历史这门知识量大,同时知识点又较为琐碎的学科而言,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点,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反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自然学生就很难学好历史学科,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困难。

2.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

不管学生进行哪一学科的学习,知识点的积累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积累,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才能越来越多,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才能越来越顺利。而目前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这就使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每一节课都在学习新的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掌握以往已经获取的知识点,不仅对学生掌握以往学习的知识点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对学生新知识点的学习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外部因素

1.教师对学困生没有引起重视。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目前除了由于学生个人的因素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其中教师对学困生没有引起重视,就是导致学困生难以及时走出历史学科学习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对历史学困生存在较为冷漠的态度,例如: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将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了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使学困生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些教师已经发现学困生的存在,但是却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这也影响了学困生的转化。

2.不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新时期,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尤其对高中历史学困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而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引导学困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没有引起重视,也使得学生难以更加有效的摆脱历史学科学习的困难,同时,部分学生也由于难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逐渐成为历史学困生。

二、实现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

上文对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既有源自于学生个人的因素,也有源自于外界的因素,因此,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很好的摆脱历史学科学习的困难,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导致高中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目前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力,而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的现象,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助于激发高中历史学困生的历史学习动力的方法有很多,本人认为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启发高中历史教师要对培养学困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重视,逐渐消除学困生对历史学习的排斥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

(二)鼓励学生注重知识点的积累

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点的积累,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历史知识点的积累。为此,本人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在良好惯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有规律的进行知识点的积累。也只有随着学生知识点积累的不断增加,学生才能逐渐对知识点进行应用,学生也才能逐渐走出历史学习的困境。

(三)采取及时有效的转化策略

对于历史学困生而言,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该对学困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转化。教师要针对学困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教师不仅要在知识点学习方面对学生提供帮助,还要善于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坚定学生走出历史学习困境的信心,鼓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坚强的意志征服困难,在摆脱困境的基础上,逐渐更加高效的学习历史知识点。

(四)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