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设计模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教学设计模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教学设计模板

音乐教学设计模板范文1

基本信息

课题

九年级沪教版第四单元歌曲《梦中的卓玛》

教学对象

九年级

作者及工作单位

吴刚

坪上中学

教材分析

歌曲是以藏族民歌为素材的创作歌曲;通过追寻梦中的卓玛,把人们带到神秘圣洁的青藏高原,看到佛教圣地的缭绕香火,听到布达拉宫的鼓鸣钟响。梦中的卓玛就是祖国美丽的西藏。歌曲是以重复加变化为主要元素创作的,同学们在学唱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歌曲的相同部分,从而降低歌曲的学习难度。演唱时要用欢乐的激情、轻快的节奏,把西藏民族音乐的风格充分表现出来。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民歌接触很少,各种音乐创作手法和藏族的典型节奏也很少了解。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了解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二)能力目标:

1能用轻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梦中的卓玛》。

2、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感受藏族音乐的瑰丽多姿及鲜明的民族特色初步了解民族性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藏族歌的风格特点,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理解歌曲的欢快情绪,锻炼对藏族族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学生自制的乐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流程步骤

(一)

导入新课:舞蹈《藏北欢歌》

(二)、学习歌曲过程

(一)

1、听赏歌曲

2、展示教学目标作者简介:(学生齐读)

3、发声练习:(三条)

4、节奏练习:(一条)

5、逐句教学生唱

6、分组分段演唱;全班分成三大组,第一组:演唱组

第二组:伴奏组

第三组:舞蹈组

(1)

播放《梦中的卓玛》,学生听完后讨论、回答。

(2)

齐读教学目标

(3)

跟老师做发声练习

(4)

节奏练习

(5)

学唱歌去

(6)

分小组排练(演唱组

舞蹈组

伴奏组)

(7)

展示表演

了解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能用轻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梦中的卓玛》

能够根据歌曲的风格,结合一些舞蹈来表现,加深对歌曲情绪的感受

作业设计

ⅹ×

ⅹⅹ

ⅹⅹ

ⅹ|ⅹⅹ

ⅹⅹ

ⅹ0

0|ⅹⅹ

ⅹⅹ

ⅹⅹⅹ

ⅹ|ⅹⅹ

ⅹⅹ

ⅹ0

板书设计

板书:旋律—优美

节奏—明快

情绪—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活力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师进行歌曲演唱点评学生相互间进行展演点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充分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同时也找到了不足之处,歌曲学的较快,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能积极参与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但在舞蹈动作的编排方面还不够积极,有待于引导。

教学设计”撰写要求及模板(文本式)

Ⅹ教版Ⅹ年级ⅩⅩ(学科)Ⅹ册第Ⅹ单元第Ⅹ节

《ⅩⅩⅩⅩⅩⅩ》(内容)教学设计(第Ⅹ课时)

ⅩⅩⅩ

楚雄州武定县ⅩⅩⅩ学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要学本节内容)

二、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评价学生的学力状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

3.学生认知障碍点。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意行为动词的表述)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五、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音像材料、教具、学具、挂图等的选择运用。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的再现。

七、作业设计

巩固性练习与拓展性练习

八、板书设计

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的主板书

九、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

十、教学反思

1.主要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问题等;

2.假如重新上这节课的新思路;

3.听课教师和专家对本节课的评价及启发。

特别注意:文本格式教学设计要注意段落、行间距、字号、字体等,基本要求为:

标题:(二号方正小标宋简体)

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依次可以用“一”、“(一)”、“1”、“(1)”标注;

音乐教学设计模板范文2

教育者常自言自语:“教育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确实,尽管我们都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科学与艺术”并举的工作,但它却经常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以两难问题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如何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展现它们在教育研究实践中的互洽性,成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将面临的话题。

如此巧合,周伟老师所设计和执教的教学案例就名为“科学与艺术”。它是高一语文教学内容,同时涉及物理、音乐、数字、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教师的整合能力充满了挑战。我全程指导并跟踪分析了这个信息化教学案例。在整个过程中,周老师展现出了优秀的专业素养,很好地处理了各种疑难问题,实现了“科学”与“艺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有机融合。

教学设计要素点评:诸事有法,则操之得法

1.教学框架设计点评:用概念图来展示结构

周老师有效地使用Inspriration这一概念图软件,绘制出了整个教学框架结构的概念图,使得教学设计的结构框架一目了然,清晰明确。

《科学与艺术》的教学框架组织,是由从主题单元出发的系列专题学习而构成的。在教学框架设计中,周老师将专题学习活动设计成“实践探索”和“理性探讨”两个板块。其中,实践探索又分为“科学家与艺术+艺术家与科学”、“学科与艺术+艺术与学科”两个子专题。由于子专题的学习目标还显得偏大,周老师采用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学策略:在“科学家与艺术”中着重研究典型代表人物爱因斯坦的艺术素养;在“艺术家与科学”中着重研究典型代表人物达・芬奇的科学成就:在“学科与艺术”中着重研究数学中所蕴藏的艺术美;“艺术与学科”中着重研究音乐的物理构成。这样的设计,一来能够缩小教学所涉及范围,二则可利用已有教材,第三也充分顾及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2.教学目标设计点评:吻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相吻合,是本案例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精神的又一亮点。

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语文第一学期阅读读本(实验本)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促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和艺术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培养其高尚的人文情怀,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为了人类更美好地生存、走向更高的文明境界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但是,在具体教学目标选择上,课程编撰者只顾及了单元主题词,却没有十分准确地贴近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所以本教案的设计者在维系整个单元教学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教材的重新组合,确立了“较为理性、系统地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这一集中的教学目标。“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是当代社会的重大命题,学生接触这一社会重大命题,有益于纠正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的错误观念,全面发展。

3.教学准备工作点评:教学实施,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者设计了学生信息素养调查表,对学生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充分做到了心中有数,也为进一步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提供了充足的依据。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教学者还专门设计了“学习支架”:专题研究模板。它是以问题引领为核心的由一系列问题序列所构成的研究纲要,其参照体系主要是布鲁姆的六层认知结构和我们精心研究设计的“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类问题所构成的二维教学问题设计体系。这些教学问题设计工具调整了教学从低级思维向高级思维发展时问题分布所占的比例,提高了教师的问题设计质量,提升了教学整体品质。

所有这些准备工作,为学生学习起到了扶持帮助作用,使学习目的更明确,有助于提高学习成效。

4.教学环境与资源设计点评:数字时代,技术助力

在《科学与艺术》中,应用到了网络、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信息化和多媒体设备。它们取代了教师传授讲解、板书设计的部分功能,也为学生搜索信息、交流共享、汇报展示提供了支持,构成了与传统的封闭式课堂迥然相异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资料选择上,传统教学唯本本教学,教材似乎“神圣不可侵犯”。而本教案设计者围绕“较为理性、系统地认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这一集中的教学目标,打破旧有思维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教材、改造教材、拓展教材,通过一系列专题式教学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学理念。

5.教学评价设计点评;定性与定量并举

在教学评价设计上,周老师通过为《科学与艺术》设计教学效果评价量规,并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形成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其中不足之处在于量规设计中的项目权重设置比较随意,描述内容仍不够明确,学生不易于进行独立的自评和互评。

教学实践效果点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与艺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践效果,检验和印证了教学设计的成功。

1.“科学家与艺术+艺术与科学家”实录点评

借助于合适的教学问题为引导,并且得力于教学前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的调查,学生的互动讨论与资源探究分析都进展顺利,效果良好:在探讨音乐、文学、哲学对爱因斯坦科学创造的影响时,主持发言的丁浩同学播放了一首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全班同学顿时沉浸在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所构造的宁谧氛围中,暂时摆脱了平日生活的紧张疲惫,身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愉悦。这一亲身体验使学生感悟到音乐的确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对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2.“学科与艺术+艺术与学科”实录点评

在研究音乐的物理基本构成时,学生利用一些仿真软件和自制的土工具做振幅、音频、共鸣的实验,对物理学知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语文课似乎上成了物理课。但是,经过亲自实践体验,学生逐渐领悟到原来音乐之中到处都存在着物理机理,“艺术与科学”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一专题的教学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

3.“纯粹理论研究”实录点评

在这一重点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亮点。其中,尤以两处更为出彩,并且与教学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1)学生讨论“为什么达・芬奇所绘的蒙娜丽莎的眼睛似乎总是注视着观众”,这一问题是学生在基于老师的教学问题之上自己提出的;(2)争论“黄金分割究竟是一条美学原则还是数学原则(为什么)”。对于前一问题,学生通过热烈的辩论认识到达・芬奇艺术创作背后有着雄厚的科学基础。而对于后一问题,答案更是令人

吃惊。在唇枪舌剑的激烈交锋中,学生引发出一个具有哲学深度的结论:黄金分割原来只是实践中的经验常数,经数学家的科学总结才上升为一条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对艺术创造产生了指导作用,恰似辩证唯物主义中“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关系,超出了教学设计者原先预设的答案。

这种让人倍感振奋的教学场景,让人深刻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其实,学生都心怀无穷的疑问和强烈的学习兴趣,只是这种学习热情平时被种种因素抑制着,只要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提问、究问,引起学生的学习热忱,他们的创造精神就会被大大激发。这一专题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无须对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和激烈论争过于担心,因为正是在这种看似与正统教学无关的问题中、在激烈的言语交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问题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扩大和深化。

在本专题的某些教学环节处理上,还是留下了一些缺陷与遗憾。譬如:一些专题研究小组的代表上台向同学汇报学习成果时,只是参照演示文稿上的文字一条一条地念,不加以扩展补充,不能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深入解释自己的观点。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使教师无法判断知识是否已内化为学生思想:而另一些学生则只对自己小组作品感兴趣,对其他小组的演示却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缘由,在于教师没有事先对学生的演讲汇报方式进行充分指导,没有明确要求各小组应该与其他组的问题探究结果进行互动、质疑或交流。

4.综合作业点评:促进学科教学和深度认知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艺术的纯粹科学与没有科学的纯粹艺术会将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真的害怕面对这个问题,那么就先放下它,将艺术科学化,科学艺术化。创造出更人性化的生存空间!”“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两者互补而统一地构成了世界的美的极致,两者永远没有终点。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那都是热爱真、善、美的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上述两段文字摘自学生的综合小论文,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学生通过这一主题学习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事实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很多哲学家、科学家孜孜以求而从未解决的课题。尽管上述学生见解并不是十分完美精确的答案,但却实现了本主题单元的教学宗旨:锻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设计模式总评: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成功

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单元的教学案例,是一个信息技术支持的问题化教学设计案例。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问题化教学的诸多研究理念和操作方法,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精心设计的高质量教学问题集为引导来开展教学。

事实上,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旨在通过教学问题集引导主题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问题展开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和教师点拨形成对问题比较完整的理解,从而发展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科学和艺术》遵循了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指导理念,是一种亲身实践的探究方式,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了远比灌输来得更为扎实的真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二期课改的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帮助指导,在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由于没有受到以往陈规陋习的制约,没有受到“填鸭式’灌输的影响,学生充分应用其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来帮助学习,能够对同伴的学习成果进行质疑,并通过热烈的质疑讨论和争辩将教学问题不断导入到更深的层次,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大大激发,并得以长久的维持。

总的来说,该教学案例是一个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化教学设计实践案例。

掩卷之后的点滴沉思:教学设计,任重道远

在《科学与艺术》案例中,我们为周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和设计策略,并反复修订了教学设计方案。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该案例的优秀性和受欢迎程度。然而掩卷之后,不禁还是要提出几个问题,供广大教师认真思索。

1.如何正确处理技术与课程的关系

在处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时,《科学与艺术》绝非并无瑕疵。结合这个案例,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是,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思维技能发展之间的关联和主次定位?是“技术喧宾夺主、教学主随客便”,还是“教学为体,技术为用”?或许我们心中都早有答案,但在具体实践时,是否又会情不自禁地目标漂移而误入歧途呢?

2.如何增加教学案例的可操作性和表现力

《科学与艺术》的成功,是一个专家指导支持的绝版个案,还是可以让更多教师复制模仿和操作实施的案例?我一直认为,不可复制的知识是无用的知识。事实上,本人一直关注教学案例设计中“可复制知识”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为教师们创设可以增强案例理念表现力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这一工作尽管细致繁琐,但我却认为它将使得更多一线教师受益,使他们能够分享经验和心理。在《科学与艺术》中,我设计并明确要求周老师采用概念图、作品图、教学问题设计、新课程标准、评价量规等新元素,从而使得该案例更加具有可读性、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对于这些新的设计元素,是否值得一线教师重点关注,并发挥完善?

3.如何用优秀的教学问题设计来触发学生思维

在《科学与艺术》中,优秀的高质量教学问题设计是使得教学得以热烈开展并取得优秀教学效果的引发点。这些问题设计,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然而,限于篇幅,本案例只展示了教学问题设计的最终结果,却未能展示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使得其他老师对“问题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可模仿学习性大为降低。为此,本人将在《曲案说案》专栏专门设置一“教学问题设计”点评活动,重点探讨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结语:每次辛勤的努力,都是积极的尝试

事实上,周伟老师是一个有主见和想法的优秀青年教师,并不轻易接受任何的建议和观点。在案例设计与实施期间,我们沟通甚至论争多次,总是在深入研讨之后,才能达到“理念的妥协与共识点”。周老师的精彩反思,以及我们之间的互动对话,收录在我的博士论著《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之中。

音乐教学设计模板范文3

论文摘 要 优秀的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课件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构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本人自身经验,谈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随着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外语教师的教学环境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多媒体网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课堂讲授方法,同时还要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外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现结合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本人自身经验,谈谈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并非多种媒体的随机凑合,它必须在教学设计原理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安排和组织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及教学资源,形成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一、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1.分析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学习内容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并通过教案、教科书和教学媒体的作用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学习内容的分析,还揭示了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的顺序展开打下基础。学习活动的本身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活动,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有多种多样。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和学生的智能活动特点,我们可以将提给学生学习的内容分为事实学习、概念学习、技能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五种类型。根据外语学科的特点,其中还应包括双语比较与跨文化意识等。

2.确定教学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学习,也就是选择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程序和方法。

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技巧设计、信息反馈调整。

3.进行学习评价,即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中,必须重视学习评价的安排,要设计各种输出反应的测量工具,确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以获得反馈信息,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

二、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课件开发和设计的具体要求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课件开发和设计必须遵循教学原则,符合科学性、艺术性要求,因此应关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有课件加以合理利用

现在大多数外语教材出版社在出版教材时都同时提供助教课件,这些课件中包含了许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用到的语言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使其适用自己的需要。此外,我们也可以从网上查找相关课件,对其进行加工,或使用下载演示文稿的模板。

2.课件中内容信息应有合理的取舍

良好的外语教学课件应该把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宏观框架展示出来,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实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解决一些教学问题。在课件制作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照搬到屏幕上,要根据教情、学情大胆取舍,把那些最需要用多媒体展示的知识放映出来。同时,在教学内容切换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巩固知识。

3.合理使用音频、视频、动画和图片

在课件中合理地加入一些音乐和音响效果,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增加学习兴趣。一段舒缓的背景音乐,可以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在课件中,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占较大比重,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也会起到负作用。图的内容要便于观察。图形、图像等画面设计要尽可能大,图的主要内容处在屏幕的视觉中心,便于学生观察。对于动画和视频图像,应具有重复演示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重复播放。但实际上,在课件制作中插入多种音效或太多的动画、图片是一种“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做法,因为不必要的音频、视频、动画和图片等虽然可以丰富课件的页面,但也可能干扰课堂教学。正确的做法是:只有在我们无法或很难通过语言来表达时,或者在使用媒体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效果时,才应该借助于音频、视频、动画和图片等媒体。其原则是:让学生专注于应该专注的内容,尽可能少地使用可能产生干扰的媒体,因此,页面中应该突出的内容一定要凸显出来,而不应该凸显的内容诀不可凸显。

4、合理使用文字和色彩设置

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文字和背景颜色搭配的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长时间看了以后不累。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形成较好视觉效果的颜色搭配方案。注意色彩的合理应用。色彩的应用可以给课件增加感染力,但运用要适度,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为原则。如:色彩搭配要合理,色彩配置要真实,动、静物体物体颜色要分开,前景、背景颜色要分开,每个画面的颜色不宜过多。对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进行特殊设计,或用特殊字体表示、或用特殊颜色展示、或用制作特效强化,让学生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注意的是,要强化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不宜太多,要少而精,否则就起不到重点强调的作用。

总而言之,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课件的开发和设计,还有许多技术上的具体问题需要讨论,但始终要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至于在使用中如何规避误区,扬长避短,使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Hnanafin, M. J. ,J .R. Hill& S. M. Land.(1997).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nd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tatu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68(2),94-99.

Neo, M&T. K. Neo,(2000). Multimedia as a platform for 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0, October 4-6.

音乐教学设计模板范文4

关键词:语文 多媒体 教学

多媒体技术其本质是课内外教学的可行性手段之一。时下,教育系统各层次的专业人士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广泛而积极的研讨。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为己任,对文本本身的语言和情感进行挖掘,在语言知识教学中进行人生教育。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把教学作为简单的解说手段,而需要把教学与生活相交融,将其上成一种艺术。由于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特殊性,这种理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碰撞时,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挑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它科目。不同于数理化等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模式,相反,我们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

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只能聆听课文朗读,看看书本上的黑白插图。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觉得乏味。但是,如果聪明的教师制作一个课件,学生肯定会听得轻松自如,津津有味,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合理

1.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总结下来,安排教学内容多而全面、计算机技术难度高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好课件,而那些设计简而优、少而精,具有准确、简洁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的课件才能真正获得大家的青睐。

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叠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学生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教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课文文本的过程,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未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现代科技的出现带给教育许多的有利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教师有条件偷懒,认为一次性完成课件制作后,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好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1.教师必须加强艺术修养

古人云:“精通琴棋书画”,作为现代语文教师,仅仅精通专业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每制作一个课件,都要设计画面、图案、艺术字等,还要配上轻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美术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避免生搬硬套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疑惑。

2.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意识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用多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识,但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我们还应该有所加强。比如:时下,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者往往不太注意对背景的设置,也有些课件作品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曾经有一制作者在设计《爱莲说》时直接将一幅荷花图搬上屏幕作背景,花哨的背景导致打上去的文字很难辨识得清。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从中也体现了语文教师在有些细节方面的审美意识不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好背景,有机会请学生发表他们的意见,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

电脑软件中有模板设定和自定义设置两种,操作熟练的制作者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背景,所以制作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一般来讲,背景设置的格调应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呼应。如: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背景,可以采用最简单的紫色系列作为背景色来衬托作者因爸爸去世而表现出的平静而成熟;制作《木兰诗》等文言文课件时,应选用使课件整体呈现古典沉稳风格的底色;另外,在设置背景时需要根据教学步骤选择相应的背景,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各页的背景风格反差太大,应尽量保持课件的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领域里,我们如果只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而忽略钻研业务,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何以能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大浪淘沙,终究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真正的成绩。

语文多媒体课件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但这个成效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只有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的符合认识规律的道路,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音乐教学设计模板范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微课程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176-01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如学习领域出现了微课程。所谓的微课程就是教育者根据某一个主题设计并实施的规模较小的短时课程。在小学美术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微课程来进行教学,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

2 微课程的概述

目前为止,教育学家们对微课程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美国教育家认为微课程就是将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有机联系起来,进而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更为聚焦的体验。而我国的教育学家则认为微课程是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将教学过程制作成视频,并以此为载体,从而将教师在教学过程遇到的知识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个教学环节与教学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简言之,微课程就是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知识点、重点、疑点或者是考试题、作业题等内容制作成视频,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微型教学。

微课程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微课程推动了美术相关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美术的理解是十分抽象和浅显的,对于某些需要掌握的理论小学生很难理解。微课程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微课程不是枯燥的,它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具有十分强的操作性,然后再解决理论问题。其次,微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微课程虽然量小,但是它的内容比较集中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3 小学美术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3.1 微课程教学设计

微课程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点:选题设计、时间设计、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语言设计等。例如,在学习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第十一册第二课《有特点的人脸》时,这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宣纸、毛笔、墨,参照有特点的人脸图片画一幅突出人物五官和表情特点的肖像画。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用传统的绘画工具绘制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人物画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设计一段微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选题的设计。由于微课程本身就很微小,所以教师在选题时一定要短小精炼。这一课的选题就可以定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画法。其次,时间设计。微课程的时间一般定为8分钟左右。再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快速将学生引入正题,而且要追求生动有趣。

3.2 微课程的教学模板

微课程的教学模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开课单位、系列名称、本微课程的名称、知识点的描述、知识点的来源、先修知识、课程类型、适用对象描述、设计思路、引入课题、内容讲授、总结收尾、教学反思等。比如,《有特点的人脸》这一课,开课单位就可以写上自己所在单位。本微课程的名称可以定为:中国传统人物像画法。知识点的描述可以描述为中国传统的人物画与现代和西方有很大的区别,本课程主要是想通过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介绍,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方式有所了解,并且能够自己画一幅人物画。适应对象描述:本课程适合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六年级小学生对于人物绘画具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处在低水平阶段,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创作。本文简单列举几项,其他就不赘余了。

3.3 微课程的制作过程

完美的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T的制作、明确的课程名称、包含信息的片头、具体的课程内容、片尾。对于微课程的制作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如录制时电脑的分辨率要调好、微课程的声音文字等要准确、讲解中使用的PPT要美观、简洁,符合学生的欣赏水平,要注意视频格式等。微课程的制作设备和制作方法有多种,如可以使用智能机进行拍摄,使用电子软件进行录制,可以用手写板或交互式电子白板、专业电子软件进行录制、数码相机录制等方法。

3.4 微课程的评价

微课程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评价,评价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要对课程活动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环节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背景性评价、设计本身的评价、实施效果的评价等。对于教学设计的评价主要看选题是否小而精、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看内容是否科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资源是否齐备。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是看教师进入主题是否迅速、讲授的线索是否清晰、收尾是否快捷等。对于作品规范度的评价主要看视频是否完整、技术是否规范。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看形式是否新颖、趣味性是否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作品后是否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微课程的使用是教学方式转变的体现,它能够以独特的视角,引领小学生浸透在色彩艳丽的画面和欢快的音乐视频氛围效果当中,使小学美术课更亲近地走近小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微课程的运用为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学生对美术课的视角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美术课堂变得五彩缤纷,进而提高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和美术成绩。

(淄博市临淄区晏婴小学,山东 淄博 255400)

参考文献:

音乐教学设计模板范文6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语文;设计与应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的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来越多新型的教学模式被语文课堂所应用,微课程设计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来说,教师需要掌握其课程设计的要领和策略,对其适用范围进行分析。下面本文就对微课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设计与应用进行探究。

一、微课程的概念及教学意义

微课程设计的概念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实际教学内容,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教学目的。这里的“微”字可以这样理解:一节四十五分钟的初中课程,去除空话,删掉大部分细节,只留下核心概念和框架,就变成了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实际上利用这些连续的微课程进行网上教学,并配上相关的任务和讨论,可以达到和传统课程几乎一样的学习效果。

对于语文这类知识点繁多的基础课程而言,长期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冗长的课程和繁杂的知识令学生对课程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将微课程应用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短小精悍、知识点浓缩的课程特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从教师的教学效果上来说,传统教学中的课程导入等教学步骤占时过长,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段时注意力就开始减弱。而微课程长驱直入的教学方式能最快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核心,并通过多媒体等新技术设备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而言,微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微课程的设计

1.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案的设计应围绕所选的教学目标进行,要求教学内容科学严谨,突出教学重点和核心知识点,教学效率高,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微课程的教学方案要注重学生的交互,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过程的设计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要求教师在课程的导入上尽量节省时间,单刀直入地进入课堂主体和重心,教学态度严谨,教学思路清晰,线索分明,易于理解,结尾注意对课程内容的总结,保持课程在结构上的完整性。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板书设计十分重要,板书应当清晰整洁,设计得当,便于学生做笔记;教姿教态端正,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教学课件的设计

微课程注重PPT等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件内容包括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分知识层次进行制作)以及学结和任务布置。课件要求图文并茂,突出课程的重点,不宜通篇采用模板,这样做与传统课程中应用课件无异。

4.教学任务的设计

微课程在教学内容结束的时候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由于微课程对于知识的讲解较为简单和直接,因此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围绕核心知识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出发,布置不同类型的任务,让学生更立体地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

5.教学反思的设计

加强微课程教学效果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在一节微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写出教学心得和教学后记,也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获得学生的反馈建议,以此进行微课程的调整和改进。

三、微课程的实际应用

1.合理应用PPT等多媒体课件

微课程教学中重视多媒体的应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文中语句配合春景的图片制作PPT,并添加适宜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加强学习效果。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将课件传到网上与学生进行教学资源共享。

2.录制教学音频、视频

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许多课程较为依赖传统的课文讲解式教学,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将微课程的功能转化为课程导入,教师可以事先录制微课程的教学音频或视频,选取一节完整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剪辑和整理,制作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视频。在学习新课之前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借此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的状态之中,比传统的课程导入效果更好。例如在学习《归园田居》一课,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因此可以录制微课程视频导入,内容为对此诗的深情朗读和诗句鉴赏,配合中国古典音乐并以此为背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受到感染,进入古诗词的学习氛围。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教学方式,其设计环节与传统教学大体相似,在应用上有所不同。初中语文教师选择合适的课程点进行微课程设计,应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将会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