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河南民办教育 人口红利 人才红利

引言: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到日程,我省的经济发展将有更大的潜力和优势,而这些优势中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我们的人口优势与受教育程度的矛盾。河南人口全国第一,但经济落后于沿海,受教育程度偏低。河南每十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量为 6398 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位列倒数第一,远远低于湖北的 9533 人与山西的 8721 人。

整体来讲,科技和商业贡献率低于沿海发达城市。低素质劳动力无法与经济增长所需的人力资本相匹配,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一大“瓶颈”。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认识到河南省人口红利的隐忧,未雨绸缪,重视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改善现有的人力资本结构,真正实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在此过程中,我省的民办高校在担任培养高技能人才,向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力整体水平上,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为河南省人才红利的到来开创了很好的条件。

一、河南教育的基本情况

河南的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河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落后状态,这极大地影响了河南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进而制约河南经济的发展。

二、河南省民办教育对“人才红利“形成的作用

现阶段,我省仅依赖公办教育来发展教育产业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其中既有因国有资源规模的限制,也有因教育公益性的办学方向限制,但最根本的制约因素,是公办教育体制与开发教育产业所必须的市场化要求难以相互适应。由于民办教育更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所以民办教育对教育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办教育是“穷国办教育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民办高校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义务,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也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发展民办教育是缓解教育供给落后于教育需求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民办教育的发展,就起到了动员、组织、利用社会闲置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原来闲置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增量教育供给。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意义上,民办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而且是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重新整合与配置。

(二)民办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多方面人才,进而提高社会就业率,推动经济增长。

现代经济理论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与再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经济适用人才、调整劳动力供需结构、缓解结构性失业的根本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创新的频率加快,新学科、新行业、新需求、新市场不断地出现,故而通过教育,缓解结构性失业,提高社会就业率的要求显得更为紧迫。

(三)民办教育的发展为改善我国的劳动力和人才结构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它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办学,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从而通过调整劳动者供给结构,实现社会就业率的提高。如果我们把教育视作一个产业,则民办教育对社会就业率的提高就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民办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产业的规模,不仅其本身就能提供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在民办教育发展的拉动下,也会在其它部门间接增加就业机会。

民办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突破传统教育体系,在调整教育结构、改良教育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各方面有所创新。民办教育在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

三.加大民办教育改革力度,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1. 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氛围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制定政策、落实政策的先导,是营造民办高等教育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快速成长的关键。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民办高等教育不能与公办高等教育同日而语。实事求是地讲,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正是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才更要求我们对民办高等教育实施政策倾斜与扶持,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前,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民办高等教育在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其一,民办高等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应该大有作为。二,民办高等教育在传播文明、培养具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三,民办高等教育和广大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在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匾乏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的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已成为我省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对民办高等教育,求全责备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和切实扶持的思想。为我省的人口红利深入彻底的转向人才红利作出贡献。

2.政府可以为民办高校提供一定的财政资助,促进其健康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以自筹经费为主,但政府也要给予不同形式的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无论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其所推动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文化繁荣等为全社会所共享,其培养的人才为整个社会服务。政府对不同学校的资助会有所区别,但因为是民办高校就不给予任何支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印度学者边拉克曾指出:国家不应放弃资助高等教育的责任,国家对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资助有助于推动、激励私人和社会团体的努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资助,通过贷款、免税、设立基金会等不同形式减轻民办高校的负担。

参考:

1.《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殷杰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2

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面向市场、灵活的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为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而民办高等教育要提升办学质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激发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的潜能,因此,创建利于激发知识型人才的激励模式,对实现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激励模式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民办高等教育要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关键是创建高效、稳定的知识型教师队伍,激发知识型教师的潜能,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因此,探索民办教育知识型人才激励模式,是有价值的探索[1]。

一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的鲜明特色

民办高等教育中的“知识型人才”是已接受过系统性高等教育,具备较强的求知欲与开阔的视野,有着较强的学习、领域与求知能力,能对从事的教育工作有明确的认知,思维和行动方式能做到与高等教育、社会发展同步。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与一般人才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自主创造意识强,创造能力突出

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经过系统性高等教育,具有各自研究领域的高级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深刻认识所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强调终身就业能力,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知识。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中,希望自由支配更多的时间,在宽松、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工作。同时,知识型人才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依靠自身的能力开展创新性工作,在推动科研发展的同时,也尝试将其运用到高等教育中,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2]。

(二)拥有自主择业权,流动性大

民办高等教育中的知识型人才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敢于接受新鲜事物,挑战新的工作,通过一定途径来展现个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所在单位不能为其提供科研、教学和办公等方面的诉求,就会“跳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以便更好发挥潜能,实现自我诉求。

二构建激励模式对激发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发展的效能

(一)有助于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民办高等教育的主体是知识型人才,采取何种方式来激发其在民办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成为推动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关键。构建激励模式,通过激励手段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新常态下知识型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对提升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效益将发挥核心作用。实行符合知识型人才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措施,激发创新性,提升教育质量,构建科学人力资源配置模式[3]。

(二)提升优势学科、专业发展水平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是优势学科、专业发展水平。知识型人才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通过激励模式的构建,留住人才,激发教师内部动力,创建优势学科、专业,尤其是瞄准学术前沿、找准优势突破点,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协调发展,做到真正投身学术、学科和专业发展,在实践中提升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力。

三新常态下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激励模式创建策略

(一)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激励模式创建的原则

(1)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激励要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互结合的原则,不仅要关注其渴望赢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以及通过荣誉奖励、晋升等相关的精神激励方式,还要关注其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基本生活,让其产生归属感。

(2)倡导竞争与公平相互结合的原则。竞争性原则要求从知识型人才的需要设定薪酬体系,结合知识型人才的实际,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与福利待遇,并注意在晋升、培训以及学术研究环境创建等方面都要适当倾斜,提升知识型人才的满意度,实现留住与吸引人才的目标。其次,还要突出公平性。公平性注重从内部职位与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劳动和报酬的公平性。内部薪资的公平行将会对知识型人才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展现公平性,要科学确定薪酬差异,展现知识型人才的岗位责任、努力程度和工作实效,创建公正科学的测评标准,实现有效激励、科学激励,做到人尽其才。

(3)坚持短期与长远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民办高等教育中,不仅要满足知识型人才的短期内的物质诉求,采取切实有效手段来做好物质激励工作,根据其岗位工作完成效果来予以奖励,这样做能让其看到短期效益,激发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结合民办高等教育知识型人才的特点,使用长期性激励原则,统筹兼顾非经济因素的作用,为其营造高品质的学术氛围、工作环境,保证好的职业预期,留住人才。

(二)建立科学的薪资激励体系,优化薪资激励

要从知识型人才的特点出发,设定科学的薪酬体系,结合实际提升奖金、薪资、绩效等的构成比例,建立符合实际的绩效考评结构,确保教师职称晋升、聘任以及岗位调整后,各方面的待遇做到有据可查,根据实际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实现报酬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实行带薪休假激励,为知识型人才留下充足的科研时间,确保其工作积极性。对于民办教育知识型人才来讲,薪资激励并不是最佳方式,但是对激励人才来讲,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薪酬激励,提升知识型人才的薪资待遇,为此,要从激发办学的活力出发,提升市场价值,发挥好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生产服务方面的功能,向市场要效益,通过在办学实践中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建立校企、校地、校校之间的合作新模式,提升知识型人才的薪资待遇水平,激励其更加努力投身于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三)充分实现个体价值的空间,落实精神激励

考虑到民办高等教育体制实行的是企业化运作模式,这给知识型人才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缺乏职业安全感与归属感,因此,在对知识型人才开展激励过程中,要突出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理念,将管理放在提高个体的发展空间上。其次,知识型人才工作性质与地位也就决定其在心理上也具备获得公正、受尊重的特点,对他们的管理应该全面认识到其是具有人格尊严、高知识层次、丰富情感与开展思维活动的人,要增加情感投入,让其能做到心情舒畅,增加其归属感与认同感。要善于将知识型人才的管理融入到和谐的氛围中,能在和谐氛围中产生强烈的精神动力,提升自信心,构筑内部的凝聚力,在情感上实现共鸣,有效调动起积极性,很好展现主人翁意识[4]。

(四)创建人才培训体系,改革用人制度,贯彻发展激励

知识型人才对新知的探索、新事物的创造等本身就存在欲望,如果这种欲望转变成具体行为,将化成知识资本。所以,在这方面要给一起必要支持,建立适宜知识型人才发展的培训体系,不仅要给予知识型人才开展科研合作与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到国内外的高校去交流或者做访问学者,给予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帮助其掌握学术动态,提升学术水平。

(五)建立各项人才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科学沟通,强调保障激励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出发,建立知识型人才安全保障体系,让其满足安全感。假如在为知识型人才提供好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建立退休保险计划,让其能产生安全感,安心工作,与民办高校一起形成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还要看到要落实保障激励,要为知识型人才营造宽松、安定和谐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拉进与校园生活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也要深入到知识型人才中间,与其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了解其现实诉求,通过沟通能进一步提升员工的认同感,满足各类需要,更有利于发挥激励机制的正效应。

总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人才,特别是知识型人才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在明确“知识型人才”的鲜明特色基础上,构建合适的知识型人才激励模式,发挥其潜能。

作者:吴舸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瑛.论高校知识型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3~78.

[2]何湖,唐雯.浅析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激励措施[J].黑河学刊,2011(5):103~104.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高校 优势 劣势

纵观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艰辛和曲折。由于几千年来的传统的精英教育思想,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造成的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政府对高等教育格外关注和重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放在公办高校特别是重点公办高校学校。而在对民办高校的筹建和发展更是慎之又慎,更多的只是一种供参考借鉴的试验性质的考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历史的夹缝里发展起来,最终在最近十几年重新实现了复兴和崛起,从我国高等教育的边缘区域开始向中心区域实现跨域和转移。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推进的形势下,民办高等教育该如何科学界定自身的作用和地位,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框架内实现科学、健康而持续的增长,从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大局,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加之西方发达国家在民办高校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其本国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影响已经与公办高校平分秋色,不相伯仲。所以政府也希望能在机制和管理相对比较灵活、对社会影响相对较小、改革发挥空间较大的民办高校上,探索更为高效、灵活的高等教育模式和管理机制。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方面才逐渐放开,开始给予有限的关注和扶持,并从政策和法律方面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考虑和筹划。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直接面向市场需求,自主配置教育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纳入竞争机制,增强了教育活力,并促使社会正视教育的经济价值和个人发展的直接功能。” 民办高校虽然因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以及自身各种优势而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同时也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劣势和弊端。由于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很多矛盾和问题,民办高校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质量不高、创新不足、制度缺位及管理失范等直接影响和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生源数量持续减少的大前提下,民办高校的运营困难或倒闭,虽然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表现,但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优胜劣汰。

鉴于目前我国高校众多,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政府在各方面财力需求较大的情况下,重点放在一批对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影响较大,专业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等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公办高校,尤其是在复杂、高端、处于时代前沿的自然科学领域和基础科学领域专业研发能力较强的高校,以尽快拉近与世界先进国家间的差距。而对民办高校则是总体支持,在局部地区有选择性地扶持,逐步规范推进,侧重于扫清政策、法律障碍,具体操作上则稳妥支持,逐步推进,借力社会,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全面发展的态势。正因为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这一总体政策方针,以及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和各方面经济、社会因素,使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劣势与优势、问题与成就并存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态势:

1.民办高校必须依靠自身各方面条件尤其是自身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来克服资金短缺,取得巨大成就后,才能获得国家的政策、财政资金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

由于民办高校普遍资金欠缺,来源单一,少有学校得到国家的财政资金的支持,主要依靠举办人或企业集团的自有资金和学校办学费用来支撑学校的运营,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直接面向市场、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的教育类法人实体。加之《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这样的条款,使得只有真正把教育当作社会公益事业,而非个人追求利润,具有教育管理能力和善于把握现实市场需求头脑的杰出人才举办的民办高校才能经历严酷的现实考验和市场竞争后持久的生存下来,并最终依靠所取得的成就获得国家的扶持和社会的认可。政府现阶段尽管已经认识到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重大价值也已经重视其发展,但自身用于民办教育的财政资金有限,最现实且最有利的选择就是分阶段、有选择性地扶持一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已经获得市场和社会民众认可的民办高校。而不会不加区分地就盲目扶持一些缺乏战略眼光和良好经营管理水平的民办高校,因为这样做最节省政府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从而实现效应的最大化。当然,从社会而不是从政府角度来说,社会人士或企业因兴办高等教育而付出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也不容低估。

客观而论,国家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律都已经大体完备,只是因为各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和水平各有异同。无法否认,我国有很多民办高校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每年都有相当部分的民办高校倒闭。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已经有一大批民办高校根据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管理水平、生源质量等各方面的实际状况,认识到自身目前最有利的现实选择应该是以培养职业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联系各方,并开始采取相互联合、资源共享,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来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具备了国家化视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极力避免与公办高校的趋同化以及与其他民办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靠良好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终得到当地政府积极扶持乃至中央政府的关注,以及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为将来向更高层次的教学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因为各自的历史现实条件和举办主体不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不同,导致两者在政策法律的理论层面和现实中的待遇存在很大不同,两者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也存在巨大的不同。

目前,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状况,由政府举办的公办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基本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不仅倾向于公办高校,而且在一些共有的政策法律方面,针对公办高校的具体落实状况也与民办高校的落实状况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民办高校相比于公办高校最大的劣势,也是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公办高校而言,由于其人、财、物方面都受政府部门的掌控,相关的教学科研制度和管理体制都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查核定。而民办高校是由企业和个人凭借自身资金以及社会捐助举办的,由于国家的政策、法律的落实不能与公办高校相比,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因而不得不专注于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注重人员分配调度和资金使用的灵活高效,追求实际办学效果和市场效应的最大化。很多民办高校自身规模相对较小,社会影响相对较小,也很少受政府的现实需求和教育的长远规划的影响,教学管理的独立性较强,所以它们能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策略将自身种种劣势转变为优势,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方式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间、学生培养模式等,凭借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通过广泛、及时地满足市场需求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最终也获得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有效扶持。

可以预见,随着强调知识、人才、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国民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化、大众化,民办高等教育在国家的有效规范、扶持下必然得到持续的发展,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多样化、高端化、国际化,最终在各方面与公办高校甚至是重点高校取得同等的成就与社会影响,甚至跟公办重点高校并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参考文献:

[1]郭寒宇,毛晨蕾.打造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的战略选择[J],管理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2]李钊.防范办学风险:政府和民办高校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 (11)

[3]张辉.高等教育多元化体系的建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4]第八战略专题调研组(组长:谈松华,谢维和).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J]教育研究,2010(7)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广西;问题;对策;措施

[作者简介]阮玲,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干事,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G52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211―03

自从党的以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有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达到173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达到100多万人,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广西民办高校的现状,研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民办高校在民办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索一条具有广西民办高校特色的发展路子,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广西民办普通高校现状分析

根据2010年经济发展目标,现缺口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缺1000万,广西缺54万),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全国需投入建设费和事业费3800亿元,广西需要54亿元)。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办学的积极性,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培养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

据了解,许多省市从政策上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已取得显著效果。陕西省注册民办高教机构已达113所,独立成校的66所,在校生13.9万人,形成固定资产20亿元。河南省拥有各类民办学校4290所,在校生61万人,近三年社会力量办学为国家节省财政支出50亿元。湖南省现有民办高教机构134所,独立成校的43所,在校生6万人,该省民办教育吸纳办学资金近30亿元,拥有固定资产23亿元。而广西民办高教机构,申请注册的只有10所,获得颁发大专文凭权的只有7所,在校生只有1.3万人。

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自上世纪肋年代恢复以来,在“十五”期间得到了较快发展,民办高校学校数及在校生数均成倍增长,但是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要形成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无论是在事业发展上,还是在行为规范上,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是办学规模小。从整体上看,民办高校还只是一个很弱小的群体,规模与吸纳的资金不能适应高教大众化的要求。广西现有民办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分别只占全区高校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10%和5%。同时,现有民办高校校均规模偏小,在校生尚不到2万人,有的学校甚至不到3000人。社会和群众对民办高校的信心不足,致使招生不足,报到率低。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广立设置的民办普通高校的报到率平均为50%(补录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顺利发展。

二是发展很不平衡。从发展区域来看,广西民办高校主要集中在南宁、北海、桂林等市,其他地区还未成立。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来看,专业单一;从办学条件来看,办学资金非常紧缺;由于办学时间、办学资金等原因,办学条件还难以保证教学需要。

三是办学质量、效益不高,办学行为不规范。目前,在广西民办高校机构中,真正质量高、有特色的品牌学校相当少。基本上还没有真正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还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抓生源、抓就业、抓资金”上。

四是管理行为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缺位”。

要解决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推动民办高校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还需要解决认识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二、广西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对策

为什么广西民办高校发展与全国差距这么大?根本原因是,广西尚未出台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法规文件,民办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

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认准目标,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特别是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要正确引导。为此,,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统筹兼顾、发挥优势、面向社会、分工育才的方针,逐步引导民办高校转向以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方向,为我国迅速发展的科技产业、基础产业和广大三产行业培养高级技工。进入新世纪,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怎样才能继续发展?

1.办出质量和特色,以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办学宗旨。民办高校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尤其要正确处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既要重视质量又要注重数量。对一所民办学校来说,没有高质量和适度的办学规模都不能达到办学的高效益。其次,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质量的标准。合格的职业型专门人才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2.加快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民办高校靠兼职教师起家,获得了丰富经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机制的完善,只有兼职教师,已无法满足办学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兼职”教师,其主要精力还是在其从业的“第一岗位”上。因此,要立即着手采取必要措施,吸引、培养一大批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3.进一步面向市场,切实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积极建立和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面向市场”、“适应社会”、“节约经费”是民办高校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从广西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情况看,以社会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与此相适应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劳动力必将有较快速度的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短缺。而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素质,需要依靠高校设置相应的学科专业,商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法律和会计、审计、咨询、居民服务等面向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学科专业来完成,从这些学科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分析,它们大多投资少,人才培养周期短,应用性和适应性强,见效快,正好适应民办高校的发展方向。

4.坚持多样化办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只有坚持多样化,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

展的全面需求,民办高校才能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多样化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办学规模、形式、层次、专业门类等的多样化;二是集资渠道、产权关系、举办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多样化。

5.拓展以学养学,滚动发展之路。随着民办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和竞争机制的形成,必须多体制、多渠道地筹集资金,改善民办高校的物质条件和增加优质师资。

6.积极推进“外引内联”,不断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外引”指的是发展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别国教育、文化的有益经验。同时把海外和国际重要的力量吸引到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上来,扩大投资力度。“内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之间联合;二是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之间的联合;三是民办高校与企业界的广泛联合与合作。

三、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到积极引导、扶持与管理的作用。

1.对民办高等教育应树立正确的观念。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调控,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既然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办学,政府主管部门就不必过多地去干预、控制,只要在政策方向上把握住就行了。没有必要去限制、用条条框框去“管”去“卡”,让其在市场中“自生自灭”。其二认为,高等教育有其周期性和规律性,不能放任自流,要吸取过去办高校“一哄而上”的经验教训,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完全应该参照公办高校的要求来进行,而对有些民办高校的专业,只需在现有的公立高校基础上扩大招生数就可以解决,因此民办高校不宜发展过快。

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而办学体制改革又是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只有搞活办学体制,才能促进管理体制改革、经费筹措体制改革、招生与就业体制改革,进而促进整个高教体制改革。

随着办学体制的深入发展和经验积累,必将促进办学力量的多样化,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为促进办学力量多样化,各级政府应该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并使全社会都能认识到,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应运重生和蓬勃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民办高校要积极鼓励、积极引导,要引导民办高校与当地的市场经济发展、公立高校的教育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民办高校的优势来。

2.尽快制定必要的民办高校管理的政策法规。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布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最近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但总的来说法规的原则性较强,缺乏针对“民办高校”本身的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因此,应当根据广西实际情况抓紧制订地方性法规来予以完善,对民办高校的筹办条件及监督、管理等问题加以规范。

200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极大地加强了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建议以自治区人民政府名义专门颁发关于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决定,并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采取超常措施,调动社会各界办学的积极性。法规文件应包含下列内容:(1)简化审批手续,全面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鼓励、支持区内外和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个人来广西举办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2)对民办教育实行优惠政策,民办高校建校用地,向银行贷款、免税等方面,应同公办学校享受同等优惠;(3)依法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民办高校教师在连续教龄计算、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由人事、教育、劳动等部门受理,按相关条件予以认定或评定;(4)依法保障民办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升学、考试、申请助学贷款、暂住人口管理、交通、就业、异地就读、户口迁移等方面,享有公办高校学生的平等权利。在国家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来的16年当中,民办高校呈现出兴起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社会力量办学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其占整个教育规模中的份额还比较少,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同教育发达省区还有较大差距。

3.要为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要依照有关政策法规严格审批民办高校,对民办高校筹办阶段所需的各方面条件予以充实,另一方面,又要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起到咨询、联络、协调等作用。可以定期对筹办中的民办高校进行评估、检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有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指体系,有较为稳定的行政管理人员。民办高校的评估指标主要由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办学效益等若干大项组成。

与此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民办高校纳入教育事业规划,在待遇上与国办学校一视同仁,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民办高校予以扶持。关于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财政资助和税收优惠两大方面。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专业设置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的产物,从无到有,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特别是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社会目标的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显示了其巨大的生命力。如今,民办高等教育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社会各界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民办高等教育从起步就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譬如,专业设置与就业率的问题。

(1)民办院校最为关键的就是学生的就业状况,而就业率取决于相关行业的社会需求,这就决定了民办院校专业的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因此,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都要围绕专业学科开展,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民办教育也都十分重视专业学科的设置问题。

(2)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分析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专业设置特色的原则、社会需求导向原则和优胜劣汰原则。

(3)民办高校在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上普遍较低,这决定了民办高校在短时间内很难与一般高校竞争。从目前来说,民办高校应该把自己定位在教学应用型大学,其优势就是培养应用型或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专业学科的设置就非常重要,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4)我国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市场性强、偏好热门专业等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过于雷同等。对此,可采取扩大其专业设置自,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多样化的以人为本的专业培养模式等对策。

(5)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民办高校无法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对专业设置进行灵活调整, 限制了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因此,给予民办高校专业设置自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总体提高, 民办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尝试也可以为今后公办高校的专业自治提供经验和参考。

(6)在民办高校的发展正面临着生源持续下降,竞争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其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质量是事关学校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民办高校在加强内涵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把建设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作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就业工作质量的工作切入点,以形成适应民办高校发展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而提高就业力的关键在于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

对一个民办高校来说,能不能招到学生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关系到学校的生存问题,而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就业。民办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除了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开设专业的成本外,更应该坚持既定的“专业”精神,即根据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对学校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对学校的“专业”发展作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资源、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紧缺人才。引导高校根据国内外人才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招生专业和教育内容。”民办高校要面向市场设置专业。民办高校要按照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开展办学活动,以就业推动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要主动研究市场、寻找市场、瞄准市场、走进市场、深入市场、依托市场并占领市场。新的职业不一定要求高校设置相对应的专业,但要及时关注职业变化及其要求,并将其反映在专业教育当中来。加快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广大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使学科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让每个专业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学以自强,学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在“与时俱进的民办高等教育”特别报道中,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为高等教育奠定了广泛的需求基础, 从而也扩大了高等民办教育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 便是顺应了这一市场需求导向而切入这一市场,并通过满足这一市场需求而逐步成长壮大的。在这其中,也再一次体现了民办高等教育中专业设置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王霆,曾湘泉.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1).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在国内兴起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等民办学校的建设热潮,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民办高校在我国先后建立起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方面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严重不足,为了保证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民办高校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还处在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并且由于办学经费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因此存在在着许多问题。

(一)缺少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和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少对民办教育的认识,并且在兴办教育事业时对民办教育存在着偏见,导致一些领导对民办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足,进而致使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经费方面缺少必要的的支持。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公共财政很少对民办高校提供支持,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在办学时必须充分考虑资金因素,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二)生源质量偏低,师资结构不合理

民办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与其他院校相比,大多属于三本招生范围。因此,造成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偏低,学生的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在生源质量偏低的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大多不高,影响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除此以外,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质量与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有密切关系。当前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比例过大,不利于民办高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规范建设,并且兼职教师流动性很大,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制定,导致了教学质量不高,进而严重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

(三)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民办高校实行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相应的监督机构,存在很多问题。外,许多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存在弊端,在教师的管理,培训及评估上缺少相应的制度。

以上问题说明了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弊端,为了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人才,必须构建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

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力量的帮助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先进的认证和评估方面的经验,同时在本国的基础上,制定出民办高校自己的认证和评估质量认证指标体系,进而构建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民办高校应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从自身的条件地出发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准确的对自身定位,构建有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坚持以规范促发展的原则

在构建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应以规范、督促和鼓励为主。通过评估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使民办高校按规律办学,按照法律办学,严禁违法乱纪行为。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坚持公开化原则

对于民办高校的评估工作向来不够公开化,评估相关的标准、流程、结果仅限于教育系统内部相关人士知晓,而各学校之间确知之甚少,因此应当在坚持公开化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质量评估网络信息平台,将评估标准,评估结果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公开。

三、贯彻可持续发展,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

鉴于政府在评估工作中权力过大,又缺乏相应的审核标准,并且教育部门在民办高校的定位上未能体现“民办”特征。为了民办高校更好的发展,构建民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显得越来越紧迫。建议保障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许可证评估

鉴于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府职能无法完全退出,但是可以转变职能,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宏观管理,通过把紧“入门关”的形式,加强对民办高校整体的控制,教育部门可以将以后的工作重点放在民办高校的许可证评估上,建立有效的民办高校准入机制,规范现有民办高校办学行为。通过采取“优胜劣汰”的规则,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

(二)校外独立的评估机构进行定期教育质量评估

对于办了许可证的民办高校,可以以5到10年为一期,由校外独立的评估机构进行定期教育质量评估。当前的质量评估体系多是由政府包办,评估模式单一,通过建立校外评估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对民办高校进行质量评估,既避免了目前单一的评估模式,又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校外评估机构作用,促进民办高校监督体系的完善。

(三)自评与内部教育质量评估

民办高校在教育质量评估上不仅要获得政府的认可和外在独立机构的监督,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自评和内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办学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民办高校应该在充分了解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和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给自己进行科学的定位,明确办学思路,积极地对生源质量不高和经费不足等难题。民办高校可以同校外独立机构广泛合作,积极的开展自评和自建组织评估。在制定各项评估指标时,要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科学地定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办学质量。 除了以上三条,政府应当建立以评估等级为参照标准的政府资助体系,在公共财政上予以倾斜,促使民办高校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史秋衡,刘文华.我国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综述 [J].当代教育论坛.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