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差量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的差量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的差量法范文1

关键词:理论差量 实际差量

化学计算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标下的高考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近几年的高考理综试题中难度虽然有些下降,但该部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能力培养是其它内容无法替代的,且它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将化学概念及化学用语、理论、性质和数学工具综合起来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学科内和学科间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学计算能力在新课标高考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高考题中,计算题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以选择、填空等形式出现,但据我近几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化学计算题心存恐惧,拿到题后无从下手,成为丢分的主要对象,是很多学生无法跨越的一道障碍。究其原因,是他们缺少解题的方法。实际上对于化学计算题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如果能运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和技巧,迅速理清关系,则会事半功倍,解决化学计算题的方法有多种,而差量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一些化学计算题,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这种方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比例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实际上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变形。它的基本解题思路是将“差量”看做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理论差量列成比例,而正确找出现论差量是解题的关键。

差量法适用的条件是:(1)反应不完全或有残留物,而此种情况下差量法可以消除未反应物质对计算的影响。(2)反应前后存在差量且此差量容易求出,只有在反应后差量易求出时才能使差量法的优势得以体现。

差量法解题的一般步骤和形式为:(1)首先要审清题意,分析题目中产生差量的根本原因。(2)将理论和实际差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3)写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当然,我们遇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不必完全拘泥于该形式,有时还可以用关系式等形式来求反应前后差量,从而解决问题,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应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问题来了解一下差量法在化学计算题中的应用,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一、质量差量法

例1:取一根Mg条置于坩埚内点燃,得到MgO和Mg3N2的混合物总质量为0.470g,冷却后加入足量水,将反应产物加热蒸干灼烧,得到MgO的质量为0.486g。计算燃烧所得混合物中Mg3N2和质量分数。

解析:Mg3N2+6H2O=3Mg(OH)2+2NH3

Mg(OH)2= MgO+H2O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Mg燃烧后所得混合物经一列变化全部转化为MgO,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产生差值的原因是Mg3N2转化为MgO造成的,我们设燃烧所得混合物中Mg3N2质量为x,根据差量法计算:

Mg3N2―― 3MgO m

100 120 20

X 0.486g-0.470g=0.016g

= x=0.008g

原混合物中Mg3N2的质量分数为 ×100%=17.02%

通过本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发现,质量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反应前后,同一状态物质的质量差,从而求解。

二、气体物质的量或体积差量法

例2:将等物质的量的N2、O2、CO2混合气体通过Na2O2后,体积变为原体积的 (同温、同压),这时混合气体中N2、O2、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4:1 B.3:3:2 C.6:7:3 D.6:9:0

解析:混合气体通过Na3O2时只有CO2参加反应:

2CO2+2Na3O2=2Na2CO3+O2,由反应式可得,每有2molCO2反应,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1mol,设原混合气体各为1mol,参加反应的CO2物质的量为x,生成O2物质为量为y,根据差量法

2CO2+2Na3O2=2Na2CO3+O2 n

2 | |

x y 3×(1- )= mol

由比例式可得 x= mol y= mol

反应后 n(N2):n(O2):n(CO2)=1:(1+ ):(1- )

=3:4:1

例3:将V1L的H2和V2L的N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总体积为V3L(同温、同压下测定),生成NH3的体积是( )

A.(V1+V2-V3)L B.(V1+V2+V3)L

C.(V1+V2-2V3)L D.(V3-V1-V2)L

解析:从N2与H2一定条件下反应:N2+3H2 2NH3,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反应前后体积差值为(V1+V2-V3)L。根据差量法,设生成NH3体积为x:

N2+3H2 2NH3 n

1 3 2 2

X (V1+V2-V3)L

反应后生成NH3体积为(V1+V2-V3)L。

通过以上两道习题,我可以看出,气体物质的量或体积差量法解决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或体积的理论和实际差量,从而列出计算关系式,题目便可迎刃而解。

下面再例举几道习题,供大家练习。

1、有Na3CO3、Na2HCO3、CaO、NaOH组成的混合物27.2g,把它们溶于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a2+、CO2-、HCO3-均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后容器内水分蒸干,最后得白色固体物质共29g,则原混合物中含Na2CO3的质量是多少克?

2、把4.48LCO2(标况)通过一定量Na2O2固体后,收集到气体3.36L(标况),则3.36气体的质量为( )

A.3.2g B.4.8g C.5.4g D.6.0g

我们在使用差量法时,必须理清思路,寻找合适的差量,从而可以使解题过程简单化,在高考中为我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对理综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一定要加强练习,充分理解并熟练运用它,在解题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化学的差量法范文2

【关键词】鼻息肉;TNF-a;ICAM-1;IL-5

The serum level of TNF-a、ICAM-1、IL-5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role of TNF-a,ICAM-1 and IL-5 in nasal polyps.Methods The serum levels of TNF-a,ICAM-1 and IL-5 in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s and the health control were detected by ELIS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levels of TNF-a in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althy control.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were decrease,but the difference to before was not significant.The levels of ICAM-1 and IL-5 in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were decrease significantly.Conclusion TNF-a,ICAM-1 and IL-5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nasal polyps and therapy.

【Key words】Nasal polyps; TNF-a; ICAM-1; IL-5

近年来,鼻息肉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多见于成年人,是由鼻腔黏膜长期水肿所致,以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为主要病因,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检测TNF-a、ICAM-1、IL-5在鼻息肉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的情况,以了解其与鼻息肉之间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住院治疗的鼻息肉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5~56岁,平均(37.5±6.8)岁。其中双侧鼻息肉25例,同时伴有鼻窦炎5例;单侧鼻息肉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予局部使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后采用切除术或电熨术治疗。对照组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8~55岁,平均(36.4±12.8)岁。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分别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 ml,离心取血清。-20℃保存待测。

1.2.2 方法 血清TNF-a、ICAM-1、IL-5均采用Ellisa试剂盒(上海沪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检测,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表示,组问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如表1所示鼻息肉患者治疗前血清TNF-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

如表2所示鼻息肉患者治疗前血清ICAM-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

如表3所示鼻息肉患者治疗前血清IL-5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鼻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彻底阐明,但近年来细胞因子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得到大家的共识。研究表明有些细胞因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IL-4、IL-8、p-选择蛋白)可直接或间接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与活化,另外,sICAM-1及ICAM-1与其配体结合的信号也可以激活嗜酸粒细胞,增强其氧化代谢和脱颗粒。而且IL-3、II-5、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还具有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作用。各种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均可参与激活、释放、诱导和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5、IL-6、IL-8、TNF-a、IFN-7等。而这些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已被证实大量浸润于鼻息肉和鼻息肉病的息肉组织中。细胞因子不仅可由炎性细胞合成、释放,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上述细胞的聚集和活化,从而保持了细胞因子和炎性细胞的“永生”,两者在鼻黏膜内呈现一种滚动效应,其结果鼻黏膜炎症及水肿持续存在并有加重的倾向。如某些细胞因子可上调内皮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TNF-a等可使ICAM-1的信使RNA(mRNA)表达增强,致翻译合成ICAM-1的量增多。同时由膜型ICAM-1裂解或由ICAM-1 mRNA直接翻译入血液循环的sICAM-1的量也增多,从而又促进了嗜酸粒细胞的浸润。以上各因素在鼻息肉形成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调控网络[1,2]。但细胞因子所发挥的作用及它们在鼻息肉和鼻息肉病中表达的差异,不同学者的检测结果并不一致,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TNF-a、ICAM-1、IL-5在鼻息肉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均表现为鼻息肉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这与Pietruszewska等[3-5]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这三种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相同趋势的变化,可能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进程有关。推测机体受某种因素影响后,TNF-a水平升高,引起ICAM-1的高表达,从而促进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活化,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如IL-5,最终形成鼻息肉。

总之,细胞因子的进一步研究将揭示鼻息肉病的发病机制,对鼻息肉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至于TNF-a、ICAM-1、IL-5与鼻息肉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Otto BA,Wenzel SE.The role of cytokines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8 Jun,16(3):270-274.

[2] 古庆家,梁传余.细胞因子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华西医学,2004,03:150-151.

[3] Pietruszewska W,Olejniczak I,Durko T,et al.Role of IFN-gamma and TNF-alpha in etiology of nasal polyps-initial studies.Otolaryngol Pol,2008,62(1):54-58.

化学的差量法范文3

关键词:守恒思想;高中化学;计算题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年高考命题考查的范围之一。而守恒法又是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

1.化学知识与数学计算有机结合。化学计算的基础是对相关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而运算能力在化学计算中尤其重要,很多学生数学基础差,所以化学计算能力非常薄弱。

2.基础性强,对化学基本原理要求较高。要合理地运用守恒法,要求对化学原理掌握得比较透彻,根据相应的化学原理列出相应的式子或者方程、不等式等。

3.有一定的技巧性。化学计算题往往涉及一些巧算,而这些技巧性的计算运用最多的还是守恒,有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等,更多的时候则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这种题型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整体性,所以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一、原子守恒-关系式法

这种方法往往应用于比较复杂的多步反应或者多步计算,关键是把握好初始物质和最后的物质中间的量的关系。例:某化肥厂用NH3制备NH4NO3。已知NH3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HNO3与NH3反应生成NH4NO3。问制HNO3所用去NH3的质量占总耗NH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生产上的其他损耗)

分析:根据N原子守恒,制HNO3所消耗的N原子数和与HNO3反应的NH3的N原子数相等。设100gNH3,其中被氧化NH3的质量为x克,则有:(x÷17)·96%·92%=(100-x)/17,解得x=53.1,所以质量分数为53.1%。

二、原子守恒-差量法

差量法要求把握反应的本质,弄清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差,具体体现在体积差、质量差等。而如果将化学中的守恒思想运用在差量法的计算中,一般学生就比较难掌握了。例:将卤素互化合物BrCln4.66g溶于水,再通入过量的SO2,发生如下反应:BrCln+(n+1)H2O+(n+1)/2SO2=HBr+nHCl+(n+2)/2H2SO4,然后将所得溶液调至中性,再加入过量Ba(NO3)2溶液,除去生成的沉淀后,所得溶液用过量的AgNO3溶液处理,可得到15.46g沉淀,试确定卤素互化物BrCln的n值。

分析:根据题意,卤素互化物的水溶液与SO2反应,可生成HCl、HBr和H2SO4。反应后溶液中加入Ba(NO3)2,目的是将产物中SO42-全部转化为BaSO4沉淀,同时避免引入可能与Ag+形成沉淀的阴离子;再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显然是把产物中的Cl-和Br-全部转化为AgCl和AgBr沉淀。所以15.46g沉淀是AgCl和AgBr沉淀的总和。因AgBr和AgCln中的Br-和Cl-均来自BrCln,则Ag+的质量=15.46g-4.66g=10.8(g),根据题中已知反应,可得关系式

BrCln————(n+1)Ag+

4.66g10.8g

80+35.5n(n+1)×108

10.8×(80+35.5n)=4.66×(n+1)×108得n=3

三、原子守恒-电子守恒法

例1:一定量的Cu、Fe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中只有NO且为0.1mol,反应后溶液在常温下pH=1,求反应后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

分析: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铁与硝酸反应,无论是生成二价的铁盐,还是三价的铁盐,特征都是生成的盐中NO3-的物质的量与金属转移电子的量相等,而金属转移电子的量与硝酸做氧化剂所转移的电子的量又相等,所以后来形成的盐中NO3-的物质的量应该等于硝酸转移的电子,当然是0.3mol,而溶液pH=1,说明溶液中多余的硝酸是0.1mol,所以后来溶液中NO3-的物质的量是0.4mol。

例2:FeS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生成Fe(NO3)3,S,NO和H2O。若反应中有0.3mol的电子转移,求反应中没有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解:依题意,写出反应:(设参加反应的FeS为xmol,同时考虑铁和硫的原子守恒,初步写出系数)xFeS+HNO3xFe(NO3)3+xS+0.1NO。NO是还原产物,转移电子为0.3mol,而化合价上升的有铁和硫两种元素,所以有:2x+x=0.3。解得x=0.1。所以没有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即Fe(NO3)3的物质的量)为0.3mol。

四、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法

化学的差量法范文4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方法衔接

执行新课程标准后的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和设置发生很大的改变,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加上初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是每个担任高一化学教学的教师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认真解读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通过研读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对知识层次要求低,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知识层次要求较高,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详细研究化学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知识体系的差异

通过详细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发现,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不是很系统和完善的,教材着重于从感性认识到总结归纳到理性认识这一条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则以实验为基础,以基础化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究化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加强了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寻求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方法,教材着重于从“生活实际化学实验化学原理问题探究方法化学规律”来构建高中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对初中化学教材许多之处也进行很好的衔接,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有很好的衔接过渡。但是也存在一些盲点区,如部分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酸碱盐的定义和分类;酸性、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

三、调查了解教与学的障碍,制定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一 )做好初高中教材知识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启蒙性和常识性的基础化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低,高中化学的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高于初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畏难心理。

2. 应对策略:复习初中知识,但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常采用的复习方法有: (1)集中复习: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2-3周的时间复习化学中的重要 “ 双基 ” 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如前面所提到的“盲点”)。

(2)专题复习: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根据初三的化学知识可分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溶液、酸碱盐、化学计算等专题。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辅以适当的专题练习,这样既能有效的检验复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化学计算中“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和“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等。

(3)穿插复习: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 “ 铺垫 ” 去获取新知识。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要补充复习:化合价的定义及确定方法、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将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建立联系。

(二)做好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和实物直观教学为主,高中教学注重方法的点拔,以启发式、理论和抽象思维为主,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知识的灵活应用。

2. 应对策略: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接收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探究式教学,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三)做好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

1. 衔接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和简单模仿,学习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

2.应对策略。首先在上高中化学课开始时,结合高中教材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等,要求学生要改变初中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其次,介绍学习高中化学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

总之,只有明确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差异 ,准确把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知识体系的差异,制定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才能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过渡,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转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化学的差量法范文5

关键词:化学;碱金属;定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86-02

新课程考试大纲提出:“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定量研究离不开化学计算,所以在高考试题中化学计算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定量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离不开具体的化学知识,所以应该把化学计算的学习融入到每一部分的化学知识中。碱金属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涉及碱金属的计算题涵盖了许多化学思想和方法,以下列举其中常见的计算方法。

一、差量法

例1:(2009年全国理综卷I・11)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3杂质的Na2CO3样品的纯度,现将w1g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2g,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摇?摇)。

A.?摇■ B.■

C.?摇?摇■ D.■

解析:样品中只有杂质NaHCO3受热质量会发生变化,所以根据质量变化即可求出NaHCO3的质量。

2NaHCO3=Na2CO3+H2O+CO2质量差

168g?摇?摇?摇 106g?摇 ?摇?摇62g

x?摇?摇?摇?摇?摇?摇 ?摇(w1-w2)g

所以杂质的质量x=[84(w1-w2)/31]g,答案为A。

什么时候适合采用差量法呢?一般是已知量为混合物的时候,使用的差量一般为已知量之差。运用差量法的关键是找出产生差量的原因。

例2:将a克过氧化钠加入到93.8g水中,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为100g,则该溶液的质量分数为(?摇?摇)

A.4%?摇?摇?摇?摇B.4.2%?摇?摇?摇?摇C.8%?摇?摇?摇?摇D.12%

解析:93.8g变为100g的原因是加入了过氧化钠并释放了氧气,也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理解为ag+93.8g=100g+m(O2),所以100g-93.8g=6.2g为参加反应的过氧化钠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之差。设生成NaOH的质量为x。

2Na2O2+2H2O=4NaOH+O2?摇质量差

156g ?摇?摇?摇80g?摇?摇?摇 32g?摇?摇?摇124g

?摇 x?摇?摇?摇 6.2g

解得x=4g,答案A。

差量法不仅可以使用质量差,也常常运用体积差。

二、特殊值法

当问题的结果存在几种不同的可能时,常采用讨论法。使用讨论法的关键是找到特殊值或极限值,确定讨论区间。

例1:由NaOH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10.24g在260℃下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至室温后,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28g,则混合物中NaOH和NaHCO3的组成情况是(?摇?摇)。

A.n(NaOH)>n(NaHCO3)?摇?摇?摇B.n(NaOH)=n(NaHCO3)

C.n(NaOH)

解析:热重法是分析物质组成常用的方法,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就有此类试题。该题中NaHCO3受热分解产生的CO2气体能和NaOH反应,若NaOH能将CO2气体全部吸收,则排出的气体只有水蒸气,否则为水蒸气和CO2气体。所以讨论的前提是确定CO2气体恰好被NaOH全部吸收时NaOH和NaHCO3的比例,可以得出:NaOH+NaHCO3=Na2CO3+H2O。若n(NaOH)=n(NaHCO3),则对应的质量关系为128g变为106g,按此比例,10.24g应该变为8.48g,所以排出的气体还含有CO2气体,即n(NaOH)

例2:向300ml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白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也不同,试推断有几种可能的组成,并分别列出 、

、 、 。(可不填满,亦可补充)

(2)若通入CO2气体为2.24L(标准状况下),得到11.9g的白色固体。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其质量各为多少?所用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化学的差量法范文6

一、认真调查,摸清情况。

认真专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未解决或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加深等;了解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和素质情况;高一次摸底测验,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总之,对过渡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二、初、高中教学知识的继承和衔接

1.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做要求,高中教材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例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溶解度等。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高一化学必修一,是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重要内容,在讲授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概念的模糊和知识的空白。

2.高一时要对初中某些知识点加深、完善。

(1)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要求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年级则要求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角度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学会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等,达到了较高层次的要求。

(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①初三教材仅简单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高一教材详细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初三只列举了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简单例子,高一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概念、结构和物理性质等。

3.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继承。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的考点,在高一时候要适当补充。

(2)“差量法”的应用

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作要求,在高一年级要结合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初步掌握。

高、初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尺度和时机,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求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学生的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此外,自高一开始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年级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铺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要使他们能上的去,以防发生两极分化,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发现相似,寻求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在做和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五、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