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工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德育工作

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1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青少年思想状况十分复杂,并且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一是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一些地方接二连三发生的青少年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值得我们关注。据调查,一些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有了一切。三是日常行为引人深思。在校园里,一些学生我行我素、脏话随口而出、爱好奇装异服等。纵观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现状的影响、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缺乏管教、影视音像垃圾及虚拟网络文化的影响等。

二、做好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纵观当代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和面临的诸多挑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他们做出的种种举动令人堪忧,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进而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三、做好新形势下中学生德育的措施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要经常教育学生做人首先要讲道德。教育学生讲道德,主要是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实施中即坚持“五爱”,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率先做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去影响学生,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二是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搞好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具有情绪不够稳定、意志不够坚强、性格不够定型,以及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稳定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加强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进行高尚的意志品格和正确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帮助他们仔细分辨形形的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通过对复杂社会现象的透视和“扬弃”,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2

关键词:中学德育;实效性;优势

本人认为依托大学文化资源提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实效性有以下途径。

一、借力大学文化优势和场所,构建中学生德育平台

1.让中学生了解大学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会对中学生个体产生主观修正和主观能动性,形成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转变

大学制度文化有道德养成功能。大学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仪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目标、传统与习俗乃至心理氛围中。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形成自然人向文化人转变的过程。学校的制度文化正是通过隐性课程所具有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作用,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致达成深层次育人功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一种外在的管制变为一种内心自发的需求,道德品质便逐渐养成。中学校园文化可以与大学制度文化相结合,找到适合中学生的制度文化,为中学生的成人、成长服务。

2.让中学生重视行为文化,在行为规范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大学行为文化有道德养成功能。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有道德实践、必须有活动与交往,才能内化成自身的品质。鉴于此,中学生应借力大学注重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在中学校园内开展参与班级、年级、学校以及各类社团活动的各项工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离学生最近,也是最方便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真正使广大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成为教育教学乃至学校管理的主人,使学校变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和乐园。学校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全员参与班级、年级、学校管理。让学生人人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承担一份责任,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为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实践,学校可将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纳入学分评价体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校事务“学生协管委员会”,让部分学生轮流担任诸如“校长助理”“年级主任助理”或低年级“班导师”等参与学校的管理,让他们成为学校的小主人。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良苦用心”,对增强教育效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民主管理意识。

借力大学学生社团场所,让中学生观摩、参与大学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将大学生请进中学,与中学生一起开展适合中学生的社团活动。通过学生团体内的交互活动,提高中学生的交往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学生的友情、合作、互助得到增强,进一步激发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健全心理和人格,从而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质。

二、利用南京高校多、名校多、名人多的优势,请进来、走进去

1.名人、名师对中学生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

邀请大学德育名师,走进中学,谈德育观、人生观,和中学生互动。德育大家的讲解一定更有说服力,更有吸引力。当然,也可以走进大学去聆听。邀请大学院士、名师,走进中学,做科普讲座,谈科学精神、人生态度,和中学生互动。大学院士、名师的报告,一定会激发中学生美好的“中国梦”,思考和确立正确成长成才的人生态度。

2.大学特长学生的活动,对中学生有强大的驱动力、吸引力

邀请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高水平运动队等来中学表演,通过高水平的艺术、体育活动等平台,使中学生提高品位,培养兴趣,增强美育和团队合作意识。当然,大中学生之间交流、交往,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大学生现身说法,中学生更能感同身受,互动的效果会更好。

三、大学物质文化同样有道德养成功能

通过夏令营、三五个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利用节假日,中学生走进大学校园。

1.高校的建筑有追求科学技术的品质,又有包蕴审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

走进大学校园,留心大学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留心大学广场中的雕塑等等,这里都表达了一定的审美思想、政治意义与道德感情,都反映出大学的特质。一定对中学生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

2.大学校园的标牌等命名,有润物、育人等寓意

走进大学校园,留心大学的一草一木,这里都是文化。如,“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请爱护草坪;“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等。这对中学生养成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价值,培养科学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观都有难以低估的育化功效。

3.要利用自然情趣的移情效果育化心灵

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3

移动互联网的时效性和交互性使信息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扩展了德育的传播途径,有利于促进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移动互联网中处处充斥着新鲜的刺激,这对于好奇心较强的中学生来讲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与模仿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然而移动互联网在扩大中学生交往空间,缩短社会化时间,创造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条件,以及提供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新闻动态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站成为万花筒。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对中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起不良影响呢。我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德育内容的可信度,要使其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以吸引广大中学生。而充实德育内容一定要基于对中学生现阶段的思想状况的了解与研究,得到的结论才会更有针对性。例如:现在中学生上网大多数是进行聊天交友,用它为自己发泄、沟通服务,还没有更多的人让移动互联网为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的竞争服务。只有因势利导,让中学生感受到德育信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于生存、发展有益处,中学生才会主动地去注意,接受德育才能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次,教师转变德育观念,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传统的德育是通过上课、开设讲座、报告、考试等手段向学生灌输各种正确的思想理论,而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却是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了解接受相关内容,传统方式已经较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移动互联网上教师可以匿名的方式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在移动互联网上,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如果能够发表一些见解深刻的看法,就特别有号召力,就能够引导同学往正确的方向思考。这种平等自由的交流讨论,不仅可达到目的,而且能够引起同学的兴趣,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再此,中学生加强自律,自觉提升自身修养。修养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努力,认真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的知识。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行动上的坚定,才不致于随波逐流,附和错误潮流。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4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1.网络特征 

一是网络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有助于中学生自由表达个人意愿,展示自我才华,但也极容易因上网者本身的素质和修养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后果。 

二是网络的虚拟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环境、交往的对象,甚至是交往的内容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存在,呈现着一种虚拟和隐蔽性,由此使得网络中交往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内心真实的东西。 

三是网络的开放性和快捷性。网络突破了时空、地域、文化、性别、年龄等限制,并且随着技术的革新,这种特点会更加显著。 

四是网络的交互性。人们在网络中交往时,彻底改变“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方式,而可以多途径多方式地选择自己乐于接受的信息并进行互动交流,充实自己的生活并丰富个人世界。 

2.“互聯网+”时代中学生的新特点 

一是能动性更强。在网络世界中,想象的翅膀可以得到一片自由的天空,在这里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高度展现,这种结果在传统课堂里难以完美实现的。 

二是知识面更广。中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迅速地捕捉众多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了解更广阔的天地,知识面由此得到极大的拓展,他们也更有信心挑战规则和权威。 

三是有更多渠道宣泄情绪。网络中彼此身份的隐藏和方便快捷的互动,让他们可以在BBS、QQ群、微博、朋友圈等适合自己的网络环境中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 

四是有较强的现代公民意识。网络社会孕育和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重铸了许多现代意识,如权利、义务、平等、自由、分享、互助、奉献、开放、包容等,而这有助于中学生今后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利用网络资源,做好中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 

1.德育教师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 

保罗·肯尼迪在《价值的未来》中谈道,从教科文的立场来看,互联网在未来的世纪中将成为对全球教育和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媒介。德育教师为此应更新观念,正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掌握较为丰富的网络知识和技术,将德育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用E-mail、BBS、MSN、QQ、微博、贴吧、博客等现代网络交流手段,拓宽德育工作渠道。 

2.正确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1)强化网络对学生的积极作用。首先,中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学校可以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如建立学校电子阅览室或以学校网页为基础构建绿色网站平台,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申请如中国知网等免费开放的数据库资源等。其次,网络可提高中学生的能动性以及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可搭建网络平台并向学生免费开放,组织和鼓励教师搜集、整理上传教学资料,甚至尝试开设教师网络课堂等。再次,学校可设置网络心理咨询室,在网络中为中学生排解心中的各种不良情绪,帮助他们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最后,学校可安排各种有特色的网络活动或各学科网络竞赛,以拓展学校的管理和德育工作。 

(2)减小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让学生明辨网络中的不良因素,并向在校学生提供积极有益的信息,使学生形成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增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3.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 

青少年的成长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网络有助于使学校、 家庭、社会在教育层面形成合力。鉴于此,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尝试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辅助,社会发挥监督作用为中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平台,三方相互协调合作,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便利,排忧解难。 

4.结合民族精神,利用网络弘扬先进文化 

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5

关键词:德育 主体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52-01

1 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德育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存在着让人忧患的地方,究其原因,无非是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探索还没有出现完善的结果,导致目前的德育工作有点无头苍蝇的感觉。为此,我们要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做些探究与思考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从当前情况分析看,中学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德育教育与学生的需要脱节

由于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过渡期,在很多价值观念还没有厘清的情况下,很偶新的现象、新的事物已经出现,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育在反应上似乎慢了半拍,表现在新的现象出现了,但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在拿着旧有的观念、方法与技巧进行着昨天重复的德育教育,显然效果是不佳的,也对学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如在今天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的情况下。传统的德育教育,注重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时,那种个性的张扬与展示,让他们无所适从,有时在社会环境面前,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了怀疑。再比如学生在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而我们还在照本宣科的灌输教育,只会适得其反。由此可见,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此外,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政治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至此有专家指出“内容决定了方法。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学生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1.2德育手段守旧化、方式单一,缺少说服力

中学德育在实践中存在着守旧化、教育方式单一,缺少德育教育应有的说服力。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由于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从事与德育工作的人简单粗暴的进行德育教育,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的教学模式就是他们的最爱,想一下,德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德与行,在这种简单的教育模式下使得这种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也就成了很多学生不愿意接受,更不愿意去实践的根本了。

由此可见,德育工作要想做的好,要想在新的形式下进行有作用的教育,我们必须在新的形式下,关注学生周围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己的逻辑中接受道德条目,在自己的实践中去践行道德行为。

2 德育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

从现行的德育工作实践来看,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德育教育方式,很难从从根本上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作用,反而导致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自己的道德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而屈服,这种屈服不是我们德育所要的最终结果。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

2.1在德育内容方面,我们要做到把德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不可以像过去那样,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知识性的东西直接抛给学生,不管学生的任何想法,就要他们去接受并执行,这种灌输不是在做德育,而是在做与德育相反的事情。如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觉是高、大、上的感觉,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理论上的东西具有太大的宏观性,和我们学生实际的情况太远,为此他们很难理解,如果我们一味的用教授知识的方法让他们接受的话,我想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有很难理解变为不愿意去理解,所有的记忆都是为了考试的分数,请问这样的德育教育难到不是失败的吗。我们可以转化思维,从我们的现实出发比如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让学生去思考怎么办,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措施能否形成全国人民都接受的理念,并很强的执行力。慢慢的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进而理解与把握,并愿意在自己的实践中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了。

中学生德育工作范文6

摘要:自2014年起,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始实行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衔接的“3+4”分段式贯通培养模式。一部分初中毕业生成为首批“3+4”分段贯通培养生。这些学生既有别于中职学校就业类专业学生,又与普通高中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做好这类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本文从对此类学生的分析入手,探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旨在努力使“3+4”分段式培养生走上成才之路。

关键词 :德育教育“3+4”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原则方式

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2014年起,河北省由教育厅与发改委共同发文,试行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3+4”分段贯通培养模式,有效地打通中职与本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通道。经过中考统一选拔,全省480名初中毕业生分别考入6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进行学习。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升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一、“3+4”分段贯通培养生的突出特点

首先要做好对“3+4”分段贯通培养生的客观分析。一是“3+4”分段贯通培养生分数并不低。他们中考分数必须达到普通公办高中最低投档控制线分数及以上,因为直升本科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二是“3+4”分段贯通培养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偏科严重的情况。从中考成绩来看,部分学生的单科成绩不足及格分,同时又有某科成绩较为突出,达到了优秀以上。究其原因,是这类学生普遍存在着几个突出特点,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意识差,学习方法缺乏科学性,自主学习能力差,不善于总结和归纳。

二、开展德育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针对以上学生的特点,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目标,立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瞄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从实际需要出发,注重美德教育、感恩教育、关爱教育,努力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突出放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充分调动和发扬他们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二是尊重学生意愿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既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又要给其充分的尊重和信赖,促使学生在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中不断增强自信,并转化为思想转化的催化剂和内部动因。三是集体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学生集体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进行集体教育,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与学校管理,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与此同时,抓紧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

三、开展德育的具体方式

自2014年9月份首批“3+4”分段式培养生入学,本人就作为班主任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工作与探讨,初步总结了以下具体方式。

一是关爱教育。对于新入学的学生,给予足够关爱是使其迅速融入学校生活的前提,允许学生在适应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表达诉求,选择合适的机会和场合进行关爱教育,使学生情绪迅速稳定下来,尽快适应新阶段的学习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在关爱中让学生张扬个性,鼓励其与具有不同思想的学生、老师沟通交流,成功解决集体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二是美德教育。美德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美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塑造人格与品格。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主题班会、美德展示角等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以及公民道德等内容,集中展示在“3+4”分段式贯通培养模式班级的美德风采,形成有别于其他院系与班级的独特班风,并扩大影响力,在引导校风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沟通教育。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经过长时间的沟通,熟悉掌握学生因成绩、性格、家庭等因素形成的“小团体”,并发挥其桥梁作用,实现优化德育工作的成效。注意拓宽与学生“谈心”的多种方式,如QQ聊天、微博、微信、短信、电话交谈等,通过不定期的“微话题”,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制度规范。通过采用德育积分制,将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以及班级指定的请销假、文明礼仪准则、成绩评比等规章制定进行量化,通过积分的高低评判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