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1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达成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几百年的工业文明阶段。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以人类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为主要特征,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为基础。工业文明用300年的时间,证明了高代价、高耗能、高污染为主要特点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
世界需要一场变革来摆脱目前的生存困境,人类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一场绿色的变革。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 缘板 缘板理论 区域经济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十一五”的一项重要任务。旅游经济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必然实行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
回顾我国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区域旅游合作的创议期;二是20世纪90年代,区域旅游合作的推广与反思期;三是当前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的兴起期。纵观旅游区域合作的历史脉络,到底是基于哪方面的因素才能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成功呢?这就是缘板理论。
缘板理论中的缘是指山缘、水缘、地缘、人缘、文缘。用新的视角予以观察,即山脉、水脉、地脉、人脉、文脉,即“缘5理论”。山脉、水脉、地脉是自然地理概念,很容易被人理解,而人脉是指基于自古以来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联系基础上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和交往氛围。对于“文脉”的概念。著名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最早下过一个经典定义,他认为“所谓文脉,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四维时空组合”。所谓板,是指经济板平化和经济板块化两个方面,即“板二理论”,其涵义是基于某个区域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由此而产生的作物布局、品种适应和耕作习惯,有着传统的贸易往来和物资集散的渠道及由此达到经济地理条件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城乡结构、城乡居民规模比例类似、城市化水平相当、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当、经济发展模式趋同。缘板理论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更是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1、地形和地质
地形和地质决定景观的地表形态与结构。不同的地形可以提供不同的野外旅游活动场所,它们各自有独特的性质和形态。例如,石灰岩洞穴提供了进行探险的场所和形态美,石质山峰提供了人们进行攀登活动的场所,侵蚀丘陵地形提供了观赏风景的场所和各种不同的形态等等。
地形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内力作用指大地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对地壳的作用,主要由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地形为内力地形。外力作用指大气、水和生物等对地球表面进行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在内力地形基础上,通过特别突出的外力作用进一步塑造所形成的地形为外力地形。
陆地上的主要内力地形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陆地上的主要外力地形包括喀斯特地形、沙漠地形和风蚀地形、黄土地形、丹霞侵蚀地形、冰川地形等。
地形所以能具有旅游魅力,一是它们的相对高度引人入胜,二是变化万千的形态体现出自然美,三是与其他景观要素相配合可构成不同风格的多种景色。
最重要的旅游地形有:
山地和丘陵
峡谷
高原、平原和盆地
沙漠、风蚀地形和黄土地形
2、地貌
流水地貌: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准平原与山麓面。
岩溶(喀斯特)地貌:岩溶作用;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地带性。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风沙作用;风沙地貌;黄土与黄土地貌。
3、气候
与旅游需求有关的气候特征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享受度假期间考虑的一个因素,旅游者总希望气候条件使他们感到舒适或比较舒适。主要有:
阳光、气温和相对湿度
风
降水量和降水季节
云量
大气中的水分:大气湿度;蒸发;凝结;水汽的凝结现象;大气降水。
天气
4、海水、陆地水
河流和湖泊是陆地水的主要形态,在旅游景观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其最活跃的要素之一。
海水的运动:潮汐与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流;水团运动。
海岸与海底:海岸地貌;海岸分类;海底地貌;海底沉积物。
河流: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
地下水
湖泊与沼泽
冰川
5、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共同存在于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从世界规模来看,从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热带沙漠到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存在着各种各样呈地带性分布的生态系统,它们的植被类型和野生动物群各不相同。这些植被和野生动物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命环境,特别是气候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
种群和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6、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
地域分异规律:景观及其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全球性和全大陆、区域性、中尺度、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自然区划:主要是我国的自然区域的划分
土地的分级、分类:土地的分级和分类;土地的评价
土地结构
7、人类的存在及其活动
在地球表面,许多自然植被已经由于农业、林业和牧业活动而被改变,都处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之下。从英国低地以篱笆封闭起来的小田园景观,到中国黄土高原的梯田化山坡,到北美洲湿润草原巨大的开阔景观等,这些由于人类与土地自然特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景观,各自有不同的规模。
二、社会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它包括五个方面:国家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性团体、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政治气氛、政治倾向、政治热情、政治思想等。
法律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旅游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的社会法律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规范,国家司法与执法机关,人们的法律意识等。
政治与法律环境对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一般来说,国家政治稳定,政策明确连续,社会政治气氛宽松,政治清明,法律廉明,就有利于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环境要素是指构成我们生存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等方面。
社会经济结构又称国民经济结构,在社会经济中通常是指一个市场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最为关键。
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是指一个市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达到的水准。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与增长速度等,我们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可以预见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经济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目标,及为达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战略和策略。包括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贸易政策、劳动工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
四、交通环境因素
高速公路
一般公路
站场建设
港航码头
地方铁路
以上就是区域旅游经济基础理论“缘板5+2学说”的整体构件。从上个世纪80年展到今天,基于缘板理论,全国各地在发展“大旅游”的思想指导下,许多地方主动出击,打破地域界限,与周边地区共同构建起多层次、逐步逐级推进的旅游圈层,以实现在旅游资源、市场、产品、信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从昔日的“武汉大旅游圈”、“黄山大旅游圈”、“环渤海旅游圈”、“泛珠江三角洲”、“大湘西”再到今天引领一体化的“长三角”、“晋冀鲁豫经济协作区”,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已驶入历史发展的快车道。
缘板理论坚持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民族、文化等宽广的社会视角去观察旅游,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旅游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参考文献】
[1] 厉新建等: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 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 罗明义: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 庄志民:旅游经济文化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5] 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科学出版社,1998
[6]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7] 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8] 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6月版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3
MOOC是一种从2012年开始迅速在全球流行的网络教学形式,它将学校中的课堂,转化为更碎片化、更适合在线学习的形式,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服务,向全世界的人们提供免费学习。MOOC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以传统教育体制为基石的学习方式,加速了高校教育扁平化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一种来自网络教育革新的严峻挑战。本文针对MOOC的五大主要特征,从意识形态教育、学习资源、学习方式、交互形式、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深入探讨MOOC兴起对传统思政课的冲击,为思政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MOOC;思想政治理论课;挑战
MOOC全称为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被译作“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文简称为“慕课”,是一种从2012年开始迅速在全球流行的网络教学形式。它将学校中的课堂,转化为更碎片化、更适合在线学习的形式,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服务,向全世界的人们提供免费学习。MOOC凭借名校光环、顶尖师资以及网络便捷,成功吸引了众多知名高校加入MOOC平台,奉献属于高等学府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且让成千上万的学习者跨越高校的围墙,摆脱传统学制的约束,突破时空的局限,轻松吸取了世界级学府的精华。MOOC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以传统教育体制为基石的学习方式,加速了高校教育扁平化发展,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一种来自网络教育革新的严峻挑战。只有深入了解MOOC的特征,分析传统与新兴教学方式的优劣之处,形成优势互补,才能深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一、MOOC的主要特征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和突破,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①而MOOC作为一种网络教育形式,之所以能突破以往依托互联网开设的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广播电视课程等,颠覆传统教育思维,在国内外得到迅猛发展,除了具有网络教育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的独有特征。
(一)大规模
“大规模”是MOOC首字母Massive的第一个语义,也是MOOC的第一个主要特征。“大规模” 至少包含了三层涵义:一意味着这种课程学习在学习人数上没有限制,参与课程的学生可以多达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大的规模;二意味着参与MOOC平台的高校众多,截至2013 年 7 月,全球共有83所高校和机构加盟 Coursera 平台,共有 28 所顶级大学加盟 edX 平台,\+②我国高校也纷纷加入MOOC行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盟edX平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有65所高校加盟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三意味着大量的网络课程面世,教育部宣布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将逐步开放1000门视频公开课、5000门资源共享课\+③。
(二)开放性
“开放性”是MOOC的主要表现形式,开放即面向所有的学习者,让资源实现共享。资源共享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一种重要体现。传统教育所设置的年龄、身份、国籍、语言、地域、收入等等门槛已不再是教育的障碍,开放性意味着所有的学习者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就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面向所有学习者,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实际开展学习,并且与世界任何地方的人进行交流。此外,这些开放的资源大部分是免费的,其廉价的教育成本比传统课程更具竞争力。
(三)高质量
“高质量”是MOOC的主要内涵,是MOOC能够风靡全球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因素。MOOC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集结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旨在打造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其高质量体现在:其一,知名学府加盟。除了早期创办MOOC三大平台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外,目前100余所世界各地顶尖大学纷纷加入。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亚洲名校也宣布加入edX,而Coursera所选择合作对象是每年最新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排名前5%的学校;其二,专业团队打造。要完成一门MOOC课程,需要一个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如MITx的“电路与电子学”这门课程,其中参与的教师共有21位团队成员。这些老师们分别负责知识讲解、制作精美视频、及时回答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完成在线作业、组织学习社区的交流互动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务求给学习者提供高端的学习体验。
(四)交互性
“交互性”是MOOC比传统的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更为卓越的功能特性。传统网络课程包括国家精品课程等只是单向提供课程资源,缺乏在线的师生双向交互、生生交互以及论坛式讨论答疑等协同互动学习。MOOC的交互性堪比传统课堂的交流模式,学生的课堂作业通过系统实时测评,主观问题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社区、社交网络等方式得到来自老师的反馈或者其他学习者的帮助。一名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在起身倒杯咖啡短短1分钟后,发现原本打算回答Coursera上的学生提问已经有其他学习者帮忙回答。这种即时交互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向互动中增强学习效果。
(五)个性化
“个性化”是MOOC体现以学习者为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个性化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喜好兴趣和学习程度选择教学。由于每个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心理活动、认知能力等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针对个体差异的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MOOC作为网络教育,其共享性、开放性、重复性、交互性、可控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学习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同时,MOOC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全面跟踪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促进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MOOC的兴起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履行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神圣使命的主阵地,是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属于大学的必修课。目前,以“灌输”理念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仍然十分普遍,学生在传统课堂中难以成为学习主体。MOOC的兴起将有限的课堂转移到无限的网络空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态环境,这势必对传统思政课形成不可忽视的冲击和挑战。
(一)目标价值更复杂,意识形态教育艰巨
意识形态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使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教学目标和价值观是立场鲜明的。而MOOC平台上,来自全世界的学习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传播,这是学习知识的新形式,同时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新领域。西方国家凭借主导互联网技术,形成有利的话语体系,通过MOOC免费课程不仅传递有形知识,更渗透无形价值认同,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宗教救世等西方思潮提供理论依据,其蕴含的思维认知与价值导向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很多西方国家大学的大量人文社科类课程通过MOOC平台进行传播学习,其主讲人拥有国外知名大学的光环,并且讲解新颖生动,深受中国大学生的喜爱,听edX和Coursera网络课程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意识形态教育任务将更加艰巨。
(二)教学权利更开放,学习资源优胜劣汰
MOOC的开放性表面上是显性资源的免费开放,而其真正的价值内涵在于教师教学权力和学生学习权力的开放。MOOC以社会化学习网络为平台,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自由。教师通过MOOC进行教学,将不受归属学校的制度约束,课程也不专属某位教师,学生也可以跨校学习,教师自由教学的权利和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利通过开放转化为巨大的学习资源。思政课作为所有高校的公共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是共通的。鉴于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如果学生通过MOOC平台可以获取其他高校更好的思政课学习资源也能达到学习目标,那么普通高校的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有可能沦为虚设,其教学效果将遭遇严重挑战。学生通过MOOC平台择优而学是遵循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这种优胜劣汰虽然会鼓励学习资源的创新争优,但不容忽视的是,普通高校传统思政课程所肩负的实践育人功能同时也会被削弱。
(三)学习方式更多样,自主学习成为主导
传统思政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依赖场地、纪律等组织课堂,无法真正体现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MOOC课程依靠网络技术推进学习,它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使学习从传统的获取知识为主到更加注重发现、处理、理解、应用和创造知识。因此,MOOC学习者以自主学习为主导,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第一,视频学习,自我构建知识系统。课程可以通过视觉效果突出的视频、动画、Flash等展开,学生经过自我思考建立知识联系,加深学习记忆。而传统课堂主要是学生按教师思维去掌握已构建的知识体系,这样被动而机械的记忆易遗忘。第二,同伴学习,海量学习者互帮互助。MOOC平台的学习者参与度高,如Coursera、edX、Udacity、国内的慕课网、学堂在线等都有在线讨论小组、Wiki协作、问答社区、广场讨论区等平台让学习者进行提问和讨论。“一人发问,大家来答”的同伴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第三,自由学习,教与学都不受时空限制。传统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地点等现实资源局限。MOOC课程教学不受时空局限,教师可以在轻松的环境录制课程,进行自我发挥。视频课程碎片化,一般5到15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边角时间”也可以被用来学习。第四,个性学习,根据喜好习惯选择交流平台。传统课堂的师生比例是一对多,教师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且师生交流相对短暂。MOOC课程提供了很多线上交流平台,如国外MOOC平台可以使用Wiki、blog、Moodle、Twitter、FaceBook,国内慕课平台有QQ、微信、微博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选择交流平台。
(四)交互形式更多元,从消费到建构课程
启发教育、个性教育等生本理念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受到高度关注,而生本理念的主要外显特征在于“以学定教”的多元交互。多元交互是MOOC课程的一大亮点,它引发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交互形式的“质变”。从语音交互到文字交互,从人人交互到人机交互,从单媒体交互到多媒体交互,从同场交互到跨域交互,从实时交互到异步交互,从有限空间交互到无限空间交互,从师生交互到教师、学生、媒体等多向融合交互。MOOC平台向学习者提供比传统课堂更立体多元的交互形式,为学习者进行自学互学创造了更便捷的途径,体现生本理念中“学习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MOOC基于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生成性、多极性等特性,使网络学习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走向多向互动交互,使学习者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传播、构建、创造知识,从教学内容的纯粹消费者变成课程的重要建构者。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MOOC平台记录笔记、发表评论、交换课程资源以及分享心得体会等,这些学习行为同样为其他学习者提供新建构的资源。学习者通过多元交互,增强课程参与度,提高个体针对性,才能让思政教育理念“入心入脑”。
(五)评价机制更全面,评价内涵重新定位
学习评价是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传统思政课程学习一般有随堂提问测试、课后作业评分、期中期末考核等评价方式,这些学习评价基本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突出成绩结果,忽视育人过程,学生根据这些评价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提高。MOOC的评价机制既包括教师评价,也有学习者互评。除了授课过程中设有随堂提问、课后测试和期末考核外,还要求学习者必须对同伴作业进行评阅才能看到自己作业的被评意见,保证学习者互评方式的落实。由于思政课比其他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和经历,因此学习评价应该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成为学习者进行思维证实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数字判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MOOC平台能够有效跟踪学习数据,探索认知规律,调整学习行为,这种学习反馈赋予评价新的内涵,同时也推动思政课追求本真的教育价值。
[注释]
①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②陈肖庚,王顶明.MOOC 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11期,P7.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6号.
[参考文献]
[1]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4月。
[2]刘震,曹泽熙. “慕课”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和机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1期。
[3]方静.MOOC 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教育的挑战[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5月。
[4]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5年第2期。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4
生态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文学思想。作为运动来讲,它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以及在父权制社会女性遭到的不公平待遇,作为文学思想,它以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评判文学作品以及作家。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探讨被压迫的女性和被剥削的自然之间的关系,女性是男性压迫的对象,自然是人类剥削的对象,女性与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代表卡伦•沃伦从历史、宗教、精神、认识论等10个方面分析了女性与自然的联系,卡洛琳•麦茜特经过阐释女性与自然的关系,详尽地展示了存在于社会中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的压迫性概念结构。同时生态女性主义开创了对二元论的批判,认为二元对立是所有压迫关系的根源,依据二元论,那些在历史上被定为“精神”、“理性”、“男性”的事物都被放在更高的位置上,比如理性和感性,男性和女性,人类和自然,前者总是优越于后者,它合法化了各种不平等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拥有共同的根源。卡伦•沃伦就认为对女性的束缚和对自然的操纵是由父权制世界观引起的,而这种观念框架有三个主要特征:二元论、价值等级制和统治的逻辑。其次,生态女性主义的涵盖范围是很广的,涉及到社会学、政治学、环境伦理学等。此批评理论不仅聚焦男性与女性之间的问题,也延展到种族问题、阶级压迫等,英内斯特拉•金提到女性主义、生态学、种族运动以及土著人民的生存问题是内部相互关联的,这些斗争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同时进行。生态女性主义的世界观是消除整个等级体系,这个等级体系不仅包含性别上的不平等,还有穷人与富人、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之间的不对等,实质是囊括了所有的等级地位关系,以实现真正的平等主义,所以说生态女性主义是一个多元化的理论。
2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派别
生态女性主义可分为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和哲学生态女性主义等。文化生态女性主义探索女性和自然受迫害的文化源头,女性象征自然、情感方面的东西,是大自然的代言人,男性贬低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亲近关系,呼吁女性从男性文化中挣脱出来,建立崭新的女性文化,苏珊•格里芬主张女性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女性就是自然,女性是了解自然的自然,是有着自然观的自然。精神生态女性主义从精神层面探讨女性心理和生态意识的关系,在社会模式中,女性承担的养育的义务与自然有密切的联系,两者在创造万物与孕育生命以及自然循环与生理现象方面类似,应当开辟大自然的空间,实行以大地为基础的精神信仰,其代表人斯塔霍克说女性可以通过自身的身体体验来了解人与自然的同一性,男性是根本做不到这一点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在父权制的经济发展体制中,女性与自然相互关联,政治经济原因是二者受压014年7月207期第总第043期()制的根源,因此要以生态规则来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建立和谐的自然与社会,卡洛琳•麦茜特是这一派别的重要代表人物。哲学生态女性主义从哲学的视角分析女性与自然的双重压迫关系,提出人的活动受到观念控制的观点,性别不平等与生态问题根本在于父权制的世界观,倡导建立一种不以二元论为基础的崭新关系框架,代表人物有卡伦•华伦、查伦•斯普瑞特耐克等。
3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意义
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在美国大学里,生态女性主义最初开始于哲学系和妇女中心的研究,他在环境系中也有一席之地。随后,它逐渐进入到其它院系,例如与环境正义有关的犯罪学习,研究社会运动和公共政治的政治学系,关于后殖民问题的文化研究系以及研究女性文学和环境文学的英语语言文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分流的必然性。帕特里克•墨菲认为对自然与女性的关系的探讨推动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出现。环境运动不但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内容,而且也改变了文学研究,生态女性主义学思潮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此同时,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也要靠形象的文学语言来表述。“女性原则”和“生态原则”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新标准,对于环境保护和女性解放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从社会的长远利益方面讲,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为人类找到解决环境危机的生态哲学,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环保是当代重要的主题,生态女性主义从诞生之日就和这两个主题密不可分,它反对殖民主义、种族迫害、阶级压迫以及地位等级制等一切不平等的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氛围,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从整体立场出发,把世界看作是相互关联的体系,有不同之处,但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别,人类和自然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大自然的破坏也会危机到人类的生存。因此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允许多元化的存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蕴含着生态审美价值。
4小结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5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策,循环经济
环境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论文参考网。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 环境质量是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因素。论文参考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社会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前所未有地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未来5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可见,我国政府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环境友好”概念的提出: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概念。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2004年日本政府发表《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型的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具体形式,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王金南等人认为, 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 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从发展观念、消费理念和社会经济政策的环境友好性, 也就是从最根本的源头预防污染产生和生态破坏。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目前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程度较低,基本以农业人口为主,农业生产落后,贫穷人数众多。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我国高能耗、高物耗产业集中发展,高污染问题无法避免依然严峻。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却居于世界前列。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也就是必须选择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
其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反过来,良好的环境也会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我国环境状况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几倍,但是,我国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换来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已经集中体现,程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已经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成为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
三、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点对策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如何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为我国今后必须研究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不同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论文参考网。按照其原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建设,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2、倡导环境友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建立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使人类在经济、科技、法律、伦理、政治等领域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及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我们应该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大力弘扬环境保护公益观念,理直气壮的宣传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和有损于环境友好的思想观念。在全国上下营造环境道德氛围和环境文化体系,使环保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3、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形态,要创造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必要的政治保障条件,建立全面的政绩考核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环境追究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政府可持续消费制度等。
4、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提倡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有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降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成本,形成了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实现由注重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多元的减物质化文化和功能性消费转变,从注重自然资本密集型的消费转向技术、知识、服务密集型消费。
5、积极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进行技术革新与进步,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这样可以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高、低排放的生产体系,使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6、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在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模式主要由各层面的生态创建活动组成。我们要继续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继续推荐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的建设,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结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有效措施,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当前和今后全社会应该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环境保护,2006,(3)
2、李权时,环境友好型社会——天人和谐观的新飞跃 广东社会科学,2006,(4)
3、任勇,俞海等,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认识基础及内涵 环境经济,2005,(12)
4、赵建军,构建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前沿论坛,2007,(7)
5、徐卫国,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哲学基础及其构建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院报2007,(1)
6、王碧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讨论综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8)
政治生态主要特征范文6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风险全球化后现代性
女东尼·吉l斯(AnthonyGiddens)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在现代性力一而.他否定了‘,而现代性社会’的来临.认定当今社会处于一种‘高度现代,h}"AJc"},期现代性叮内状态.并把现代性视为当今社会学研究的个基本问题.他深刻闻述了现代性的本质.追溯了现代性产生的动力机制.并考察了现代性的四个重要的制度性维度.从某种意义讲.吉f斯的现代性理论让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现代性.在研究现代性的诸多理论流派中‘吉斑斯的现代性理论司谓是独树一帜的。
一、现代性的性质与动力机制
与那些从"}}!}h}".“自山”.理性’来解释现代性的学者小同.作为社会学家吉斑斯主要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来看待现代性的.囚此.他总体上把现代性看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J}}代性与自我认同》中他是这样定义现代性的:“已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起来的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向的行为制度与模式”.而后.他在一次访谈中.进-步将这个现代性的概念细化。他是这样回答自己关于现代性的理解这个问题."}+其最简单的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与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比较详细的描述涉及:(1)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关于世界向人类十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二(2)复杂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3)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既然吉"r斯把现代性大体看作是一种政治经济制度.那么.这种制度与传统有什么小同呢?现代性与传统区别币在?毫小夸张地说.这个问题是任币致力于现代性研究的学者必须回答和而对的问题.吉"r斯的回答是:现代性是一种‘反思性"I内制度.在传统社会中.‘反思’因受到时问地域的限制小得小与社卜_的时空组织融为一体.而在现代性社会中.山于信息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使这种反思能够从传统中分离出来.对社会行为与实践进行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建构整个社会系统。
在对现代性的性质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吉斑斯明确提出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问题.某种意义上说.他关于现代性的反思性也是以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为基础的。这个动力机制一是时空的分离.二是‘脱域”L制。吉斑斯敏锐地捕捉到了现代性所带来的人类时空背景的革命性变革.他谈到.时空的分离使人们小丙受‘旅场"I内限制.而这无疑为人们拓展实践活动领域提供了可能.小仅如此.时空分离还为现代生活的独特特征及其介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的机制。现代社会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以祠人们难以想像的力一式.将各种囚索连接起来。在时空分离的基础上,现代性的另一个动力机制—‘脱域’得以形成.所谓`脱域”.就是‘`}1会关系从彼此匀_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小确定的时问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吉}i斯把脱域机制区分为两种小同类刑.其一为符号标志(symbolictokens).其二为专家系统(experrssystems).二者统称为抽象系统(abstractsystems)。这些机制都内在地包含于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之中。在符号标志中.吉"r斯以货币为例子.讨沦了符号标志在脱域机制中的角色和作用。他采纳凯恩斯和森西尼的观点.将货币与时问紧密联系在-起.认为货币是卖力一和买力一川以共同给子信任的符号.囚而是一种延迟的力一式.在产品小川能H.接交换的情况下.将债权和债务连接起来.成为将交易从具体交换环境中抽脱出来的手段.进而成为重构买卖关联的工具。在专家系统中.吉"r斯举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描述了人们怎样被各种专业知识所包围.而同时又怎样与之相分离:走出家门.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还是自己驾车.抑或是乘坐飞机.在该场景下的时问和空问中.人们被诸如机械知识、道路知识、飞行原理等专业知识所承载.但是作为具体当事人.并小了解这些分门别类的知识。
二、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全球化
吉l斯把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归结为四个力一而.即蕴含于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力和机械的广泛应用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工业主义、包涵竞争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的资本主义、体现控制信息以及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性监控制度的监控系统、高度工业化技术条件下对暴力工具进行控制的军事力量。
资本主义是现代性制度维度的第一个力一而。所谓资本主义.吉l斯认为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已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问的关系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资本主义依赖于而向市场竞争的生产.在这里.价格成了对投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颇具意义的信号”。工业主义是现代性制度维度的第二个力一而。工业主义的主要特征.则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卜生命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的作用。‘监控机制’>s与现代性兴起相关的第二个制度牲维度。监督在这里指的是:‘旅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日的行为的指导.尽管作为行政权力的基础.监督的重要性决小只限于政治领域。监督川以是H.接的.但史重要的特征是监督是问接的.并日_是建立在对信息的控制的基础上的。’现代性制度维度的第四个力一而是对暴力工具的控制。军事力量小仅是前现代文明的特征,同样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但军事力量在前现代文明中的状况和现代文期中的状况是小一致的。在前现代文明中.政治中心有时对军事力量的控制是力小从心的.相反有时候经常受到军事力量的威胁.军事力量反倒成为社会小稳定力量的重要囚索之一。但在现代文明中.子工币一个民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确定的边界领域内对暴力工具进行有效的控制。
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现代性二大动力机制的推动.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维度.囚此.吉斑斯提出了‘现代性的全球化’认一命题.这也是吉斑斯现代性理论引人注口的一个力一而。吉斑斯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一个呀本性后果”.认为现代性眼下正经历全球化的过程.而日_‘已的影}}向力在小断增强。在对‘现代性的全球化"I内探讨中.吉斑斯重点关注了二个力一而.首先是全球化下的匡}家。总体上讲.他反对那种认为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问的介作与结b}关系导致的政治一体化倾向将使民族国家逐渐丧失对自己内部事务的的说法.他把全球化与民族匡}家的关系形容为一种‘推一拉’炭系.认为民族国家问的权力联介在另一力一而也使这些成员匡}在匡}家体系中增强了自己的影}}向力:其次是商业公司尤其是跨匡}公司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和作用。吉"r斯认为.商业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正是‘已们影}}向的扩大导致了商品市场和货市市场的全球性扩张:最后是文化全球化的现象。这也是全球化的一个史为深层、史为重要的一力一而。他很关注通讯技术和媒体所产生的全球化影}}向.认为信息传播是现代性制度全球扩张的根本囚索。同时.吉"r斯把全球化视为一种普世性的命运.从宏观的制度层而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哪个民族国家和个体能够逃脱山现代性所带来的社会转刑
三、现代性的‘风险”
吉"r斯的现代性理论的一个独特力一而.是把现代性视为一个‘`)x}险社会”.在吉"r斯看来.‘风险指的是在与将来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危险程度。··…少七险暗示着一个企图主动与‘已的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也就是说.风险具有两个属性.一是小确定性.二是思维的前瞻性而卜回顾性.风险在这里被认为是控制将来和规范将来的一种力一式。
吉斑斯关于‘`)x}险社会’的论述一力一而强调了‘已的制度性特征.另一力一而.他也指出了yx}险社会’对个人日常生活的影}}向。从其制度性特征来讲.吉斑斯把现代}h}的风险与他关于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结介起来.将现代性的‘`)x}险’也归结为四个力一而,而单个风险就隐藏在当下西力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具体来说.资本主义的维度及其全球化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出现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工业主义的维度如果小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监控机制的小介理运用川能导致极权主义的滋长: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军事力量的滥用将有川能导致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吉l斯的忧虑小无道理.现在全球的军费开支每年都在上升.技术创新在武器生产力一而经久小衰.向战争工具消亡的世界过渡的机会似乎还是微乎其微的.囚此.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也是被吉l斯视为现今全球所有的危险中最H.接也是最川怕的潜在威胁。从现代性的风险对个体的影}}向来讲.吉"r斯认为.现代性将带来个人价值观力一而的‘火生无意义"I内威胁.现代性使小确定性泛化.这种小确定性使个体时刻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紧张.每一个个体都被暴露在某种程度的危机情境中.导致个体的焦虚无助.乃至感到生活的空虚和无意义。在此基础上吉斑斯进一步将风险划分为‘沙「部风险(externalrisk)”和“被制造出来I为风险(manufac-turedrisk)"。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囚为传统或者自然的小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是传统文化、工业社会中以及H.到今天人类所担心的.比如瘟疫,啸等: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是指山我们小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向所产生的风险.比如核战争对世界的威胁.‘已逐步在现代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
吉"r斯列举了现代性的多种风险景象: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包括核战争和生态危机:突发事件小断增长意义上的风险全球化.比如丫[油价格的波动:来自人化环境的风险.比如.山核电站的事故所引起的辐射危害:全球化所带来的制度化风险.比如投资市场的风险:对专业知识局限的风险.即采用专家原则的后果风险.这种风险与知识的小确定以及相关的小川预测性相关。这些风险景象的存在促使吉"r斯思考当代资本丰义的限度问题.他把这种限度分为两类一是‘环境限度”.即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关注地球资源的川承受力.二是‘现代性的限度”.在这里.吉"r斯提出了一个问题:现代性的反思性及以这种反思为基础的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十预在多大程度上是川ii=的?在现代性的社会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抽象的专家系统日益控制着社会.人类反思与知识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这种控制充满了小确定性和风险。在这两种风险中.‘现代}h}的限度’被吉斑斯认为是史重要的.囚为所谓的生态危机小是纯粹意义上的‘天灾”.而是‘火祸”.事实上.‘件态危胁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结果”.是通过工业化对物质世界的影}}向而产生的。
四、现代性的超越一后现代性
吉J斯对西力一社会所处的状态和时期的判断.是‘已仍然处于现代性的阶段.小过这个阶段是高度的现代性或晚期的现代性阶段。他指出.对于现代社会特征的研究.仅仅提出几个如‘,而现代时期”、‘,而工业时期nl内新名词是小足以描述现代社会的特征的.而日_这样做也略显肤浅。但吉l斯并小拒斥使用‘,而现代性”一词.他指出.我们能够指认出一种后现代的轮廓.而日_.的确存在着种种重要的制度性倾向.‘已表明后现代的秩序是能够实现的。但他所使用的‘,而现代性”一词的意指与利奥塔等人的‘,而现代性”一词的意指是大相径庭的。吉l斯认为后现代体系在制度上将是复杂的.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小仅是川能的而日_也能够成为一种现实。作为一种末来导向的各种社会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这种超越的媒介或者是手段。在这种种蓬勃兴起的各种社会运动当中.我们能够}5,}}5,地看到一种末来的曙光.即一种‘,而现代秩序’的出现。
吉}i斯把对于这种‘,而现代秩序"I内展架与他关于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结介起来.这种‘,而现代秩序”主要涵盖四个力一而.首先是‘超越C乏刑体系”。所谓僵乏’是指‘除了保证肉体存在的基本需要之外.是相对于社会地界定的需求和特殊的生活力一式而言的,pp[I7}P145)。而实现这种超越的手段之一便是劳工运动的发展。劳工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吉l斯认为.资本主义仍然是一种阶级体系.在这种阶级体系当中.市场小仅在复杂的交换体系中发挥着信号的作用而日_维持着一种主要的剥夺形式。囚此.超越C乏刑秩序的努力将包含对社会生活力一式的改造.对经济持续增长进行重新调整以及对全球财富进行重新分配。在这种秩序当中市场所起的作用将只是信号的作用而小丙是维系随处川见的剥夺机制。其次是“多层次的民主参与”。监督机制作为现代性的制度维度之一有利于对暴力工具的成功垄断.然而监督的极端化则是极权主义的增长.极权主义与现代性的关联并小是偶然的.然而正在蓬勃发展的争取言论自山和民主的社会运动将有利于克服监督的极端化.借此多层次的民主参与将逐步形成。丙次是‘技术的人道化”。持续小断的技术革命是从资本积累和军事规划中获得原动力的.但是‘已们-旦开始运转.便有了自己的推动力。持续小断的技术创新在给人类带来损社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这是当代生态运动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即现代社会中的技术主要是作为一种‘压具理性’而运作。在后现代秩序中.人们将小得小考虑无限制科技发展的逻辑.技术的人道化将会逐步被引入人化环境的问题中来;最后是‘`1r军事化”。尽管向战争工具消亡的世界的过渡的机会似乎还是微乎其微的.川是也存在着现实主义的囚素.包括:战争的工业化使得军事强国川能悬置战争:和‘!近运动的呼声越来越高.将小得小引起各个国家的反思.囚此.吉f斯认为‘,而现代秩序’中.川能会出现一个无战争的世界。吉斑斯是在(C}J}}代性的后果》中对超越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社会进行理论构想的.这一思想后来也成为吉斑斯‘第二条道路’的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吉斑斯对于从‘解放政治’,向‘味活政治’的转变寄子厚架.并将这种转变看作是超越传统‘大’,与‘佑”、构建空球世界主义秩序"I内一个关键囚素.作为一种政治思维力一式.‘件活政治;s一种‘件活力-式’fA}味活决策))内政治.生活政治的口标指向是在晚期现代性的系统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达到选择生活力-式和自我实现的口的.囚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育问题、全球化带来的作为整体的人的存在与介作的问题.以及现代性条件下的自我认同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吉f斯生活政治理论关注的几个焦点.而这几力一而无小涉及‘火的存在与道德’的深层问题.彰显了吉f斯‘味活政治牲贝论的伦理底蕴。
五、对吉f斯现代性理论的简要述评
从内容体系上看.吉f斯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现代性理论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性问题的现实的一而。在工业主义、监控机制及军事力量已经成为当代民族国家的制度选择的背景下.吉f斯关于现代性的制度性分析发人深省.这也是小同国家的社会学者都对吉f斯的现代}h}理论给子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囚。吉斑斯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考虑现代性问题的.并把‘现代性的全球化’,与‘现代性的风险’结介起来.这使他的现代性理有着浓厚的时代感。吉斑斯与贝克是西力一风险社会理论的开创者.他们的研究使风险开始成为西力一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理论特色上.吉斑斯主要把风险与现代性及其全球化联系在一起.进而将‘降低风险’作为’`l驭现代性这一‘猛兽’的良策。吉斑斯关于现代性风险的探讨,无疑为我们正确认识现代性的双重性、构建现代性风险的预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小仅如此.吉l斯关于,军放政治’,与‘味活政治’的探讨已经触及到哲学层而的‘政治’,与‘火’的关系问题.虽然‘件活政治’能否概括人类社会末来的政治图景值得探讨.但‘味活政治’中所传达的‘败治向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类政治设计的末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