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1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3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重任,学校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水平合格的普通公民,更是政治立场坚定,并具备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高等职业人才。由于诸多因素,现有的思政教育不是很理想,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挑战越来越大,越做越复杂。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纷纷转变思路,对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它是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培训形式与现代化教育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一般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有以下特征:①这是一种融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协助的双主体职业教育体制,培养人才这一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共同完成;②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生和学校都需要和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一个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体化教育体制;③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主导教学,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现代学徒制模式为其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改革。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1.教学目标“传统化”。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经验以及教学理念的影响,高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相对简单,基本定位于“四有新人”的培养方向。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尤其是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深入应用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和良好人格品行的技能型职业人才,更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现代化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显而易见,现有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已与时代逐步脱轨,如不及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完善和调整,将严重影响到思政理论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和地位。

2.教学内容“一本化”。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需要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以确保思政教育的内容统一、体系完整。这种“一本化”的模式虽然可以有效保证思政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对于奉行“实用主义”的高职院校来说却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这导致了如下问题的发生: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形式课程,自己只需要学习好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抽象、空洞,理论上的说教多,与社会实际存在^大差异,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离自己很远;更有甚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行。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思政理论课被学生忽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学方法“单一化”。相比于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相对欠缺,他们的思辨性较差,更偏重于感官认知和直观感受。教师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过于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而没有把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时,墨守成规,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呈现。这种单一化的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教学效果不明显,处于为难的境地。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1.优化教学目标,满足学生“双重身份”要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企业学徒工,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思想觉悟和意识,就必须要脱离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优化教学目标。(1)高职院校以坚持以德立人的根本目标,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确保学生可以学习党的先进性,并在学习人类发展历史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在企业中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2)要坚持以技能立世、能力立信的目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在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技术、了解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课本中的政治、道德等理论知识加以实践。此外,还要强化以能力立信的目标。在教学时,确保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合格的职业道德水平。

2.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思政理论课是一门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作用的学科课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要遵从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性的原则,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更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采用六分“理论”四分“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以实现对传统思想的延伸。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结合我校思政理论课程设置来看,要想增强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建立起面向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体现出高职学生职业性、实践性。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入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操守、职业前景、法规制度等培训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3.科学设置学时,适应“工学交替”模式需求。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再是固定的。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安排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工作安排、教学管理三个角度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要重新制定教学目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还要更好确保学生的职业人才素养水平得以提升。其次,重新安排教学课时。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习安排,教师需要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在校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后,高职院校还要把学生的“学徒”身份纳入课程考核内容之中,以此保证教学工作获得理想的成效。

4.与时代俱进,教学工作者育人不落窠臼。随着现代学徒制模式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深入推进和应用,给思政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思路,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必须要正视自身能力的不足,接受被权威挑战的现实,并积极主动学习前沿的新知识、新理念,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知己知彼,才能适应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使教学不落窠臼。当然,思政教师作为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根据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德育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拓展教育视野,对自身的教学模式、教育方法进行完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中去,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洞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以切切实实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成效。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一些中层领导主管或者爱岗敬业的师傅,到学校兼职上思政课。这样的双向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岗位实践中,还能把思政理论课与实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教学要求。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2

关键词: 新疆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双语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采取何种方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则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新疆作为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学习,造就了新疆双语的历史传统。新疆的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双语教育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自治区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加强双语教育的实施力度,相关学者也对此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总体状况来看,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相关研究力度不够,特别是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问题仍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研,从双语教学的模式、教材和教师等几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专门是针对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而言的,即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活动。

关于双语教学和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澄清。有人认为我们现在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推行的是汉语教学,而不是双语教学。否认当前汉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特殊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否认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存在的事实和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当前我们所说的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之间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现在的汉语教学其实是双语教学推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基础上,精通汉语,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因此,现阶段的汉语教学其实是对双语教学发展的一种肯定,属于双语教育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现在的汉语教学并非完全否定少数民族语言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单纯的汉语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新疆高校中,有些大学把少数民族语言在课堂中的使用比例限制在30%以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完全式的汉语教学在当前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双语形式依然是客观存在的。

最后,我区的双语教育相关政策也在积极支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少数民族教师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等方面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也精通自己的民族语言,能够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教学的现实角度还是相关政策措施的角度来看,双语教学在高校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否认双语教学其实也就否认了汉语教学存在的基础。

(二)关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存在着很大的认识问题。

在学校开展双语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好像这一问题不需要回答,当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但是我在实际教学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学校一味强调在少数民族班级开展汉语教育的重要性,而忽视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能力及文化差异性,这大大降低了课堂的实际授课效果。

就“双语教学”本身而言,它是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指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汉语,最终达到培养“民汉兼通”的高层次、双语型人才的目的。但是针对具体的课程而言,“双语教学”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其本身目的是为了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一味强调汉语授课而忽略课堂的教学效果,这种双语教育也是失败的。

按照《双语教育概论》一书中的定义,“‘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双语教学则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与学的统一活动”[1]。从上述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双语教学是针对使用两种语言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真正目的是为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哪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是依据学生实际对语言的掌握情况而定的。目的决定手段和方式,而不是本末倒置。

(三)双语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由于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双语现象在我国早就已经存在,但是关于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很晚。

目前,从双语教学在各国实施的具体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浸润式教学模式(Immersion Program),指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浸润式教学模式又可分:(1)沉浸式(Immersion),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模式。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学生在校的全部或部分时间内沉浸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这种模式旨在使母语不是第二语言的学生能在较短时间里掌握第二语言,同时也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2)双向沉浸式(Two-way Immersion),指把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班共同进行学习,参与各种活动,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双语能力。(3)结构型沉浸式(Structure Immersion),指以学科双语教学为基础,利用第二语言教授学校开设的几门学科,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即学生刚入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3.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指学生入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2]

目前在新疆高校所推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语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第一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校管理层和教学的实际执行者――教师之间并没有就实行哪一种教学模式形成共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教学模式就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这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双语的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师资。虽然自我区推进双语教学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于双语型合格教师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缺乏合格的双语型教师仍然是困扰双语教学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更显突出,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汉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中、青、老教师的结构层次、学历层次也有待提高。而承担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在这一方面更显突出(参见表一和表二)。

表 一

表 二

(五)教材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的双语型教材和教辅材料编写和编译严重滞后,甚至是空白。现在在新疆高校中所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全部是国家统编教材,课程内容是全汉文编写,对于使用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很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为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学习,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迁移过程,不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就很难对这一种语言所代表的语意做出正确的解释。如对哲学中的“物质”一词,学生如果只从字面意思去解释,就大大偏离了哲学中“物质”一词的真正含意。还有就是关于少数民族人物的汉语音译问题,如在地方性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的“阿古柏”这一人物名称翻译,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看到这一汉语音译根本不知道所指何人,但是如果用维语正确发音,对他们来说就是很熟悉的历史人物。因此编写符合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辅材料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推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认为主要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接受能力。

在调查过程中,当我们问“高校政治理论课汉语授课过程中,您认为最适合民考学生的授课方式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67%的学生选择了以“汉语为主,但专用名词和一些概念用维文解释”,仅仅只有14%的学生选择了“100%汉语授课”。当同样的问题问及一线的教师的时候,82%的教师选择了“汉语为主,但专用名词和一些概念用少数民族语言解释”这一模式。

因此,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采用何种语言,最终实现教学目的,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二)以语言进行分级教学是新疆高校汉语教学最现实和有效的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最终达成的教学效果之间成正比关系。学生汉语言能力越强,对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从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经历了一年的预科学习,加强专业汉语的语言能力,但是一年是不是能够真正解决学生专业课的汉语言问题?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从总体情况来看,每所大学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学生之间在汉语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们随机对新疆的一些高校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调查中得知:汉语水平(HSK)六级的占26%,七级占31%,八级占21%,九级占9%,十级仅有3%,并且有4%在六级水平以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一的部分学生在汉语的实际交流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现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都实行大班合堂上课的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中这一问题更显突出。

美国加州大学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教授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特别强调语言习得时的可理解性输入,并提出“i+1”的公式(i为学习着的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i+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即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习者要能理解略高于他的水平的输入语,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教材提供的输入只能是i+1,如果输入内容太难,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将会受到挫伤,最终收效甚微。如果输入内容能为学生所理解,并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增强,自信心将会上升,渐渐地会形成积极的态度。

正是基于上述理论考虑,在此我提出“以语言进行分级教学”的模式,也就是说,对进入大学的学生进行语言能力测试,以语言测试的结果作为分班教学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的语言过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双语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提高和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要条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的师资队伍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完善教师队伍的考核机制,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型教师队伍。

(四)编写符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辅材料。

《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通知》指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材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资源,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材建设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编写与教材配套的符合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的教辅材料。

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全国通用的版本,但是这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受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教材理解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应当编写符合教学大纲和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教辅材料,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第二,对个别难以理解的词汇应该加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相应解释和标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基于新疆特殊的文化背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文化迁移效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养出政治立场坚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W・F.麦凯,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3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情况

1.1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情况。农村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包括人粪尿,洗涤、洗浴和厨用废水等。乌兰察布市地域辽阔,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呈现分布散、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水量差异大等特点。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与居民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用水习惯等相关,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水量波动还与居民的作息规律和村庄类型密切相关。1.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乌兰察布市立足农村实际,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农村环境整治提质增效为主线,协同推进生活污水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源头治理、城乡统筹、建管并重,截至2020年底,乌兰察布市共计完成了206个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其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0%。“十四五”期间本市计划再完成182个建制村的整治任务,生活污水治理率要达到60%。同时对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等政策文件要求,乌兰察布市结合农村环境实际,以县域为单位,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均已编制完成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为建设美丽乌兰察布奠定了坚实基础。1.3亮点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考虑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较大,乌兰察布市积极申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项目,分批次、多渠道积极争取中央和专项资金,优先整治生态环境敏感、适宜发展乡村旅游以及人口密集的村庄,通过在集宁区、卓资县、兴和县和凉城县等旗县选择符合要求项目并予以资金支持,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一个、见效一个,形成经验并逐步推广。

2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数量较少,且治理的区域分布不均匀。“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丰镇市和兴和县,其他旗县只是试点性的开展。因此“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成为乌兰察布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中之重。2.1污水收集率低。乌兰察布市农村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所属的11个旗县市区有8个属于国贫县,2个属于区贫县。目前仅城镇周边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市政管网统一收集,其他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区域生活污水具有面积广、分散性高、难于统一收集的特点,污水收集率低。2.2认识不到位。农民对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的危害性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是很理解和支持在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且受多年生活习惯影响,农户一般直接将其浇灌房前屋院菜地或泼洒到地面,导致管网纳管率较低。2.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大部分既要建设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室外排水设施,还要涉及管网入户部分的室内卫生间改造,工程量较大、基础设施建设短缺、实施成本高。目前支持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来源于中央和自治区,市级和旗县两级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资金相对较少,资金缺口较大,工程建设和后续运维存在实际困难。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策

3.1分类分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城镇和乡村工作,在规划布局、治理模式以及核查评估等方面做好衔接。特别是要优先在水源保护区、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风景区、中心村、城乡接合部等村庄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要规范设施建设与运维,鼓励第三方参与治理。制订长效化管理措施,开展已建设施调查评估与分类改造提升,定期通报设施运行和监测情况,持续推进集中式设施出水监测,做好美丽乡村的长效运维管护,切实维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3.2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各部门统筹调度、信息共享、督导评估,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上,生态环境部门要与农牧等部门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改厕工作统筹衔接;联合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推进城乡污水协同治理,加强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联合水利等部门统筹推进黑臭水体整治与水系综合整治。3.3加大财政资金的保障力度。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生活污水治理资金的保障力度,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3.4科学分类确定治理模式。要进一步深入旗县市区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现状进行调研,根据村庄位置、农户分布、基础设施、农户意愿等情况分类施策、科学施策,能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的采取资源化利用模式,能纳入现有城镇管网的就近依托,能集中处理的要建立集中处理设施,不能集中处理的要进行单户或多户连片治理,避免生搬硬套。3.5加强宣传发动及报道。充分发动社会和群团组织、志愿者、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制定村规民约、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村民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危害性、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改进生活污水就地泼洒的生活习惯。

4结语

近年来,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乌兰察布市地域广阔、村庄分布较分散、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可以说是任重道远。各级各部门应当坚决扛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责任,结合各旗县市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平,助推乡村振兴取得实绩。

参考文献

[1]周琳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21(7):97.

[2]王海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2):85~86.

[3]顾元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云南化工,2021(03):14~15.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4

关键词:乡村环境 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可见党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然而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局限和农民自身的环保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存在着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意排放、家禽家畜粪便任意堆放的现象,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通过走访调研、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分析思考乡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

一、当前乡村环境治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宣传不到位,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既需要干部转变旧有观念,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又需要培养广大村民热爱乡土、保护乡土的积极性。一些乡镇干部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工作重心,甚至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可有可无,致使环境治理进展缓慢。此外,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不少群众环境治理漠不关心,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缺乏。

2.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技术支撑。从当前的情况看,各地乡村在治理环境卫生上还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有的村落在规划建设中对垃圾处理、排污、家畜饲养及粪便堆放等问题考虑不够充分,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有的村落,垃圾箱虽建立了但清运不及时,排水渠虽修了但污水排不出村,反而形成二次污染。垃圾污水粪便等处理难度大、花费大,必须转变过去简单的做法,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的污染物治理方法。

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上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广,农民数量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多,致使投入的资金仍然相对不足。有的农村虽然配备了垃圾箱,但由于缺乏资金,难以给付工资,使得垃圾箱成了摆设,垃圾堆积如山,并引发水污染。

4、政策机制不完善,治理成果巩固难。现行农村保洁员工资的结构基本上是由县财政出一部分、乡(镇)村筹集一部分的方法进行发放,但实际情况是村一级由于无集体经济支撑,由村一级筹集的资金无法落实。从而,导致农村保洁人员严重匮乏,现有保洁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作用发挥不好,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二、对开展乡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合理与否,必然直接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也必然影响到农村环境。因此,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工作,规划先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规划要超前考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粪便堆积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道路、水沟、公厕、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做到有实用性、可行性、操作性。

2.加大投入,鼓励环保投资。环保资金能否到位,到位的资金是否切实用于农村环境治理,关系到农村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性和成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乡)财政应将环境卫生治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根据实际情况,集政府、集体、群众多方力量,通过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对村级卫生治理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补。二是整合打捆项目。环境治理项目资金应严格落到实处,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打捆”涉农项目资金,使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村新能源开发相结合,与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集聚资金、成片进行、同步推进,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三是运用市场机制。学习、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路子。

3.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国土、城建、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坚决执行规划,把拆违还耕、拆违还绿、拆违治脏、拆违添景有机结合起来。水利等部门加强河道治理与执法;环保部门重点监管企业生产垃圾和村民塑料袋等生活垃圾的处置;林业、农业等部门重点指导和规范清洁种植、畜禽粪便治理和生态家园建设。

4.大力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通过等媒体,通过宣传标语、展板、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强化宣传,使环卫知识家喻户晓,

5.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将环境保护和治理与干部考核评比挂钩。发动广大村民,开展集体环卫活动,通过评比形式予以奖惩,营造人人争当环境卫士的良好氛围。对于可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工程项目,要进行严格的环保评估,从源头上遏制破坏行为。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群众监督职能,全程监督企业运行,健全事后审查机制。多管齐下,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共同呵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杨麟.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丁培轩.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3,12:273-274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5

一、存在的首要问题

(一)项目标方案性与项目实践施行的多变性。我们目前所用的上报项目、审批方案、按方案施行,资金县级报账制是乡村扶贫开拓治理形式。项目方案的制订,是由治理者按总体要求意向规划,未能实在按受益者的实践状况规划。项目标成功取决于项目标施行者,扶贫资金是为农人效劳,是党中心为“缓解和消弭贫穷,进一步改善贫穷生齿的生涯质量,增强贫穷村庄的根底设备建立,改善生态情况,逐渐改动贫穷地域经济、社会、文明的掉队情况,为到达小康程度发明前提”而不是为完成义务外表景象的致富。审计发现乡村扶贫资金项目标施行单元无一破例均对方案进行了或多或少地调整。资金治理部分和贫穷户之间很少有信息交流,方案的严厉性与施行中的多变性为实际的扶贫项目标施行报酬地带来难度。

(二)扶贫资金的运用和治理分歧成度地存在滞留、挤占、调用和虚列虚报工程量、伪造虚伪零工工资、涂改原始单据套取扶贫资金、私自改动投向、等违纪违规行为。财政监管不到位、主观方案、奖罚不严、好处驱动是招致这些问题发作的首要要素。

扶贫资金的挤占、调用首要受方案体系体例的影响,资金(物资)在运用进程中,既有当局的微观调控又有各级扶贫主管人员的主观志愿,使得方案项目资金受益者与实践扶贫受益者常会呈现错位,形成挤占、调用。

主观方案、好处驱动在资金县报账制中显得尤为凸起。在对乡村扶贫资金的反省中发现大多项目施行单元因为将农户根底设备三改五建,开展支柱财产生果、蚕桑,培训技能人员等项目调整为新修村舍路途工程,或为小集团好处驱动故弄玄虚,再按方案报账时运用虚列虚报工程量、伪造虚伪零工工资、涂改原始单据等伎俩套取资金,到达小我或小集团的好处。

滞留扶贫资金:多年因由于对扶贫资金治理没有一套严厉的监管伎俩,一些扶贫开拓重点县的党政指导把扶贫开拓资金当成是当地的第二财务,想方设法的使资金滞留,以备不时之需。

二、建议及对策

为了更好地用好扶贫资金,充沛发扬其效益,应从以下几方面增强监管。

(一)进一步完美财务专项资金治理准则,加大监视反省力度。明白专项资金治理的责任主体。加大专项资金跟踪反省和违规处分力度,实在维护财生意律和农人的亲身好处。

(二)增强扶贫资金项目立项治理。扶贫项目标施行,起首应由贫穷乡(镇)、村两级制定脱贫规划,确定投资项目,由县级相关部分综合评价,设立项目库,然后由县级主管部分依据年度扶贫资金规划,从项目库中择优选项上报。

乡村治理的问题与对策范文6

一、根本状况

全县版图面积4116.58平方公里,下辖49个乡镇,524个行政村,总生齿80.2万人,个中乡村生齿68.9万人,占总生齿85.9%。全县现有中小校舍99所,在校学生总数约为14.3万人;共有校舍食堂94家,个中:中学18家,小学76家。

二、存在的首要问题

(一)设备设备前提差,情况卫生不达标。一是我县大大都乡村中小校舍食堂根底设备差,没有契合规范的专用食堂餐厅;二是缺乏标准的食物存储间和加工操作间,单个校舍食堂连最根本的消毒、防腐、防鼠、防蝇、防潮和污水排放、抛弃物处置、冷藏保鲜等根底性的设备设备都不完全;三是治理任务不实,违规操作景象严峻。

(二)从业人员本质低,执业天资人员少。一是我县大局部中小校舍食堂从业人员均为聘用的暂时工。这局部人文明本质低、卫生习气差,营业程度低,活动性大。二是绝大局部从业人员没有经由相关专业的正轨培训和进修,持有资历证的人员较少,特殊是在乡村中小校舍中,从事主厨任务的从业人员都少有响应的资历证,胜任任务的才能有限。

(三)治理机制不健全,平安隐患比拟大。一是局部校舍没有食堂食物平安治理机构,没有装备专职的食堂治理人员,制订的食堂任务准则流于方式;二是单个业主对食堂承包运营后,为了追求好处最大化,削减投入、降低本钱,在原资料的收购中偷工减料、妄想小廉价,购进不契合规则的原资料;三是局部运营者没有严厉执行食物收购索证、索票治理准则,收购原资料散装多,生、熟容器及器具未分类寄存也无标记;四是盈利景象遍及,炊事种类少、花样少、价钱贵,学生校外就餐状况严峻,增大了校舍的治理难度和平安隐患。

三、缘由剖析

(一)注重不敷,看法不到位。一是校舍对办妥食堂的看法不敷,甚至单个校舍以为食堂是承包给个别或私家的,其责任就应该由承包的业主自行担任;二是在实践任务中,受升学率影响,存在重教育教育根底设备建立,轻食物平安卫生根底设备投入,重教育质量、轻食物平安,重升学率、轻学生身体安康的景象;三是对食物平安常识宣传不力,全县除了几所高完中装备了校医兼食物平安宣传员从事在校学生的安康和食物平安任务外,其他乡村中小学均没有装备专(兼)职食物平安宣传员,甚少展开学生安康和食物平安常识宣传。

(二)督查、反省指点力度不敷。因为食物药品监管机构变革不断未到位,相关本能机能还没有移交,因此存在监管缺位的景象,而教育行政主管部分对校舍食堂食物平安的督查力度也远远不敷,现实上教育部分和卫生监视部分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对乡村校舍食物平安进行具体督查和反省。加之我县乡村中小校舍食堂食物平安任务根本上都是由任课教师兼职,食物平安责任机制不完美,治理上存在破绽,“一级抓一级、一抓究竟”责任系统不完美,漏管、不论的景象遍及,平安隐患较大。

(三)投入不敷,资金链条弱。一是公共财务对乡村中小校舍食堂根底设备建立投入少;二是执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校舍收费执行一费制后也没有了资金投入;三是业主承包运营后因为缺乏响应的监管和软、硬件设备设备的硬目标,也不肯意革新和添加响应的根底设备、设备。

(四)执行才能低。因为乡村中小校舍食堂从业人员文明本质遍及遍低,卫生习气较差,招致执行力低。

四、监管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食物平安认识。一是进一步增强食物平安宣传进乡村、进社区、进校舍运动的展开,加大对教职工、从业人员和学生食物平安常识的培训教育力度,充沛应用校园播送、黑板报、宣传栏等,多方式、多渠道展开宣布道育,经过教室教育、常识讲座、班会运动、社会理论等方式多样、活泼生动的安康教育运动,鼎力普及预防食物中毒等卫生防疫常识,起劲培育进步其食物平安卫生认识。并从业人员必需持证上岗。二是校舍要增强与食物平安监管部分的共同,树立食物平安监管单元、食堂承包单元、校舍三方联动的食堂食物平安机制,确保学生在校就餐时的食物平安,防备和根绝校舍食堂大面积的师生食物中毒事情的发作。

(二)加大根底设备建立投入。各级当局和教育主管部分应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增强根底设备建立,使全县校舍食堂逐渐做到有与其规划相配套的食堂根底设备和面积;各相关本能机能部分应增强对新建、扩建和改建食堂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