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1

关键词:模拟实验;教学质量;提升

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高校的专业教育中。经过西方国家的实践检验及我国部分高校的尝试,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模拟实验教学的形式与本质之间关联的相对松散性,使得模拟实验教学有可能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加强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发挥质量监控的导向功能,提高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高素质、有特点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模拟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市场对劳动力或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己从过去的考试成绩优越型向操作技能优越型、实用型人才转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仅需要普通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就是高等专业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在这种背景下,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一些大学纷纷把模拟实验教学引入相关课程中。最早的模拟实验教学如会计模拟实验,就是专业或职业教育领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的一种对某一会计主体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模拟,并运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各种实物资源而展开的一种全真模拟实验,这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之后,一些大学财经类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在形式和方式上更注重多样性。这种方式既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缩短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期。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实践性”。模拟实验教学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实并实际地运用到实践中,使大家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记忆更深刻。所以,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是技能型教学。二是“简单性”。运用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得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简单。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是怎么运用的或者软件是怎么操作的。三是使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传统的教学一般上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这种模拟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合起来,更贴近实际生活,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二、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

尽管目前有很多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的教学环境还不够完善,模拟实验教学趋于形式化。首先,软硬件设施不健全。传统教学一般上只需要有授课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而模拟实验教学需要专门的教室,大量的计算机,还有与授课内容配套的专门软件等等一些专业性的设施。这些硬件和软件设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部分高校受到财力的限制,无法建立模拟实验教学实验室,导致模拟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模拟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没有经过必要的系统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各个高校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许多教师都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学校当老师,虽然说专业的理论知识功底深厚,但是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模拟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

虽然说有的高校已建立了模拟实验教学,但是许多的模拟实验教学本身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而且也缺乏独立而又相对完整的模拟实验教学计划。由于学校没有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是开设了这门课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模拟教学体系活动。各门课的模拟安排没有明确地划分主次而且不注意各自的相互衔接和内在联系,再加上各个任课教师只注重自己任课的教学活动,因此,现在的模拟实验教学的整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各学校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来说不是综合性的,而是各门课分别进行的,由此造成模拟项目单一,授课内容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表面,不涉及更深层次的操作,实际情况的应对等等。模拟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易懂,课上学生会轻松地完成任务,之后可能会用多余时间上网、游戏或者是干别的事情,或者由于内容简单,不屑于动手完成,积极性不高。

3.考核标准不科学,影响模拟实验教学效果。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模拟实验教学课程,但是在最后的成绩考核上却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不少高校对模拟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还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包括课时的设定、场所的提供、学生出勤率、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等方面。关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结果如何评价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最后的期末学习成绩考核往往依据任课教师的整体印象、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和平时上课的实际的简单操作来确定。这中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能对模拟实验教学以后的优化带来一定的误导。

三、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模拟实验教学既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那么在进行教学时间安排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要根据各专业的性质,来合理地确定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这样更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长度。传统的教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结束后,要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测试,给出评价。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不用局限于这种形式,根据所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时间的长度,可以半学期完成,也可以一学期深圳两个学期完成。

2.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

提升模拟实验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密切配合,大力合作。学校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实验室的顺利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实验室的建立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使得实验室的建立少走一些弯路。另外,任课教师是直接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比较特殊,除了多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外,还应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建立过程中去。总之,学校有关部门、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

3.实施监控教学质量。

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若出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具体来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实践操作的部分时,可以进行模拟课程;教学内容多少理论知识,不涉及实践操作时,可以只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较难,学生比较迷茫时,可以进行模拟操作,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模拟操作内容较难时,可以指导学生多练习几次,巩固效果。质量监控体系要实时对模拟教学进行监控,根据教学内容或者碰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做出调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模拟实验教学既然是模拟实际情况的,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

4.落实质量评价指标。

模拟实验教学一般上没有具体的书面作业,所以学生的成绩很难确定,更难对教学质量做出评价。有时即使有学生的成绩作为依据,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模拟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会失真,失去有效性,对以后的教学还可能起到误导作用。因此,针对模拟实验教学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关于外部环境,可以将实验室的设备、环境卫生等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际操作成果等也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例如模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制定具体的质量评价指标,使得评价教学质量时有一定的依据,使得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表现出来,明白模拟实验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在哪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地改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汤俊玲.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J].高教研究,2005,(3).

[2]叶辉.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3]廖宗廷.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妍究,2005,(3).

[4]王晓红.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2,(1).

[5]姜琪.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4,(4).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2

关键词:模拟实验;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40-02

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高校的专业教育中。经过西方国家的实践检验及我国部分高校的尝试,模拟实验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模拟实验教学的形式与本质之间关联的相对松散性,使得模拟实验教学有可能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东西,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加强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发挥质量监控的导向功能,提高模拟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高素质、有特点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模拟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市场对劳动力或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己从过去的考试成绩优越型向操作技能优越型、实用型人才转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仅需要普通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就是高等专业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了。在这种背景下,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一些大学纷纷把模拟实验教学引入相关课程中。最早的模拟实验教学如会计模拟实验,就是专业或职业教育领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的一种对某一会计主体的会计管理、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模拟,并运用实际会计核算中的各种实物资源而展开的一种全真模拟实验,这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之后,一些大学财经类专业的模拟实验教学在形式和方式上更注重多样性。这种方式既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缩短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期。

模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实践性”。模拟实验教学将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实并实际地运用到实践中,使大家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记忆更深刻。所以,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是技能型教学。二是“简单性”。运用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得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简单。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具体是怎么运用的或者软件是怎么操作的。三是使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传统的教学一般上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这种模拟实验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合起来,更贴近实际生活,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

二、模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尽管目前有很多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展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的教学环境还不够完善,模拟实验教学趋于形式化。首先,软硬件设施不健全。传统教学一般上只需要有授课的地方就可以进行,而模拟实验教学需要专门的教室,大量的计算机,还有与授课内容配套的专门软件等等一些专业性的设施。这些硬件和软件设施,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部分高校受到财力的限制,无法建立模拟实验教学实验室,导致模拟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健全。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模拟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没有经过必要的系统的培训,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各个高校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许多教师都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学校当老师,虽然说专业的理论知识功底深厚,但是缺乏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在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模拟实验项目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虽然说有的高校已建立了模拟实验教学,但是许多的模拟实验教学本身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而且也缺乏独立而又相对完整的模拟实验教学计划。由于学校没有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是开设了这门课程,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模拟教学体系活动。各门课的模拟安排没有明确地划分主次而且不注意各自的相互衔接和内在联系,再加上各个任课教师只注重自己任课的教学活动,因此,现在的模拟实验教学的整体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各学校模拟实验教学一般来说不是综合性的,而是各门课分别进行的,由此造成模拟项目单一,授课内容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表面,不涉及更深层次的操作,实际情况的应对等等。模拟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易懂,课上学生会轻松地完成任务,之后可能会用多余时间上网、游戏或者是干别的事情,或者由于内容简单,不屑于动手完成,积极性不高。

3.考核标准不科学,影响模拟实验教学效果。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模拟实验教学课程,但是在最后的成绩考核上却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不少高校对模拟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还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包括课时的设定、场所的提供、学生出勤率、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等方面。关于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结果如何评价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最后的期末学习成绩考核往往依据任课教师的整体印象、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报告和平时上课的实际的简单操作来确定。这中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带有一定主观性的成绩考核,不能真实地反映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能对模拟实验教学以后的优化带来一定的误导。

三、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模拟实验教学既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那么在进行教学时间安排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设定。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要根据各专业的性质,来合理地确定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这样更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长度。传统的教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每一个学期结束后,要对所学的课程进行测试,给出评价。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不用局限于这种形式,根据所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教学时间的长度,可以半学期完成,也可以一学期深圳两个学期完成。

2.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提升模拟实验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它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的密切配合,大力合作。学校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实验室的顺利建设,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实验室的建立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使得实验室的建立少走一些弯路。另外,任课教师是直接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身份比较特殊,除了多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外,还应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建立过程中去。总之,学校有关部门、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模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

3.实施监控教学质量。提高模拟实验教学质量,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模拟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如若出现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具体来看,教学内容更多的是涉及实践操作的部分时,可以进行模拟课程;教学内容多少理论知识,不涉及实践操作时,可以只讲授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较难,学生比较迷茫时,可以进行模拟操作,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模拟操作内容较难时,可以指导学生多练习几次,巩固效果。质量监控体系要实时对模拟教学进行监控,根据教学内容或者碰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做出调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模拟实验教学既然是模拟实际情况的,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

4.落实质量评价指标。模拟实验教学一般上没有具体的书面作业,所以学生的成绩很难确定,更难对教学质量做出评价。有时即使有学生的成绩作为依据,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模拟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会失真,失去有效性,对以后的教学还可能起到误导作用。因此,针对模拟实验教学应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价指标。关于外部环境,可以将实验室的设备、环境卫生等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实际操作成果等也列入评价体系之内;关于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例如模拟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可以作为质量评价的一部分内容。制定具体的质量评价指标,使得评价教学质量时有一定的依据,使得模拟实验教学的成果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表现出来,明白模拟实验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在哪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地改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汤俊玲.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J].高教研究,2005,(3).

[2]叶辉.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3]廖宗廷.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学妍究,2005,(3).

[4]王晓红.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2,(1).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71-02

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业务。教学是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是学生接受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成效直接影响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的认可度。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一个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方面的统一,其中教学过程质量包含了教学活动本身和学校教学管理两方面的运行质量[1]。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本身的主要执行者,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等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纷繁多样的教材品种,选取合适的课程教材不仅仅是教材科(处)从事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也是摆在任课教师、教研室、各学院(专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选取教材时,任课教师必须从课程类型、教材内容、讲授对象的层次、教学课时的长短、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出发提出合适的教材。任课教师提出合适教材后,教研室还需要共同讨论,严格把关,最后由学院(校)审核确定。这种严格的三级管理模式是保证课程教材选取质量的关键,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材随意选取带来的种种弊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所学课程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所学与现实应用严重脱节,一直是被教育界专家学者、用人单位和广大学生所批评的重点。教材内容的理论性与实用性、时效性与先进性是选用教材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个学科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伴随着学科的发展,教材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虽然整个内容体系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有部分内容的补充和修订,出现了所谓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如果出现了最新版本,就必须按最新版本讲解和学习,避免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选定教材后,一方面要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课堂讲授,另一方面需要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灵活穿插和补充一些其他参考书或网络资源中比较好的部分[2]。有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可能几十年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新技术和新方法却在不断涌现。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在讲授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补充与本学科相关的技术进展动态和趋势,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能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了解学科前沿,适应现实应用的要求。

对于一些工科课程,可能涉及标准、规范、规定等内容的更替变化。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了解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更新。特别是教材中涉及设计规范部分的内容,可能在教材编写时采用的是当时运用的规范条文和技术标准。但在授课时现行的规范是新修订的。显然,授课时就不能再按旧的规范进行讲解。无论是教师或者是学生都必须养成按新规范进行设计、讲解和学习的习惯。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握着课堂的节奏,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决定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到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视频技术的应用,高校教师同时面临着教学外部硬件条件和内部软环境的变化。

新技术的应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方面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便利。诸如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也存在课件文字太多、页面转换太频繁、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等诸多弊端。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和工具,使课堂教学更加思路清晰明确,重点突出。但课件不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全部,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改变了而教学思想和理念仍停留在原来水平,两者之间自然会产生明显的沟壑,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突破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思想的约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锻炼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在新形势下对每一位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大多数情况下任课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平铺直叙地讲授。如果课程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较广而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也就谈不上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东西从专业角度引入和深入分析,从实际生活到专业理论再到工程实践应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枯燥的专业知识原来离现实生活这么近,自然激发他们深入了解和探究的兴趣和动力。

四、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根据课程性质选取合适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任课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对于教学人数比较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类的大型课堂,任课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融会贯通,使学生能理解和学会利用已有学科知识,搭建起自身的知识框架,使他们零散的知识结构逐渐系统化、完整化。对于教学人数比较少的专业选修课类的小型课堂,任课教师要注重和增加师生互动以及课后的交流沟通,投入更多的教学精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选课者学习的精力更加集中,学习效果更好。

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明确,但大多属于被动学习类型。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出现了暂时的模糊性,甚至失去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且学习方式由被监督式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式个性化学习。这种变化要靠互动式课堂教学来实现。

教学互动就是要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3]。课堂互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任课教师。工科专业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任课教师授课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的满意度就会很低。这就要求理工类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互动环节,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增加自身语言的幽默感知力、展现个人魅力外,授课技巧的运用、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引入合适的科研内容使之成为教学辅助案例等等,都是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任课教师授课内容与方法的改进又直接取决于学生反馈机制是否健全。只有让教师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点、亮点、特点和弱点,才能找到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堂互动的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如果学生没有任何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即使教师再努力,也不可能把学生将来所需要的知识、能力都教给他们。教与学只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互促、互为欣赏与互为满足,才能产生理想效果。学生们习惯于听课,只是把自己放在听的地位,主动去参与的习惯很低甚至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任课教师设置的互动性环节置若罔闻,没有任何回应,置任课教师于自问自答的境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需要不断培养,努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师生间的课后联系沟通

“上课就来,课后就走”的模式及有限次数的点名使很多教师和学生互不认识的现象司空见惯。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很少,仅仅只是某学期某门课程的一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课后时间无限,应该加强师生间的课后联系沟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电子邮件、短信、飞信、微信、微博等形式是师生间联系沟通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应尽可能跨越师道尊严的障碍,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成为他们成长路上重要的良师益友,解答他们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所有困惑。现在很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措施能够很好地弥补师生间交流沟通少的不足,至少打开了一扇师生间沟通的窗户。网上教评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后联系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网上教评,任课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六、运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形式

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根本。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常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不管什么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课时逃课,寄希望于考前划重点、考前突击等对策对某些课程可能有用,但也都只是暂时的,最终糊弄的还是学生自己。

大多数课程的最终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一般要占到20%~30%的比例,包括作业情况、上课情况以及课堂表现等。很多课程存在平时成绩比重小、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大[4],平时成绩确定主观性强,难易定量化、不易操作等弊端。合理确定平时成绩需要任课教师和院系认真对待,寻找一个适当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宋珂慧,解川波.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J].时代教育,2014,(1).

[2]张子选.关于我国高校教材选取和更新的几点建议[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1).

[3]林茂.加强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探讨[J].高教论坛,

2010,(9).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4

[关键词]高等院校 公共体育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单旭(1978- ),男,黑龙江大庆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天津 30038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40-02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界定

1.公共体育课的定义。本科阶段的体育教学分为两种,一是公共体育课程,二是专业体育教育,两者具有显著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既包括身体素质的训练,更包含生物力学、心理学、医学等其他学科;公共体育课程则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通过指导学生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素养的目的。另外,公共体育课程不仅包括运动知识普及、运动技能锻炼等内容,同时包括运用体育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及精神健康等各个方面进行关注和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2.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质量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最基本的要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理念,因而有关各种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有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目前的教学观念已从单纯的运动技术传授转化成为全面健全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健身意识和能力。同时,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大学公共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着独特的教学、管理方法及要求,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复杂的系统。①因此,本文基于最终培养对象的质量和公共体育课程特点,从三个方面对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做了界定,一是学生对主要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体育理念的正确理解程度;三是实现学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最终完成终身体育的程度。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现状。体育课程设置是指体育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根据课程总体目标要求,设定体育课程的形式、课时数、教学内容等。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的中心环节。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同时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②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在课时数量、开设方式等方面均能够实现《纲要》中的要求,但在两个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理论学习和实践开展存在分离状况,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过程中感到乏味、难懂,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第二,课程弹性不足,较为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课后科学开展体育活动缺乏有效引导。

2.教学过程现状。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除了基础性体育锻炼课程外,高校能够向学生开设体育选修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三大球、三小球等比较传统的项目上,由于场地、师资和器材的限制,许多学生喜爱的新兴和时尚的运动项目暂时还无法开展,产生了学生需求与学校现实安排的矛盾。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目前公共体育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示范法和练习法。通常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因此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师资队伍现状。近年来,随着体育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也加大了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师的培育,特别是强调对年轻教师教学理念的培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整体师资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从总体情况分析,公共体育课教师在准确示范、合理讲解、恰当组织练习等常规教学方面能力较强,但是在教学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却存在不足之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加强对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三、公共体育教学理念分析

体育意识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体育行为的自觉性,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动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学生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③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帮助学生建立恰当、科学的体育意识,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5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 光学课程 教学质量 第二课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和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精神,地方本科院校各项工作都要转向校企合作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光学课程属于高等院校光电类专业和物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随着光电科技的发展,光学知识日新月异,光电科技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研的各个领域,小到一根荧光棒,大到光纤通信。光学知识作为一门课程,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时如何提炼重点和安排培养手段是当前正值思考的问题。

从光学发展史来说,在由远古时代至20世纪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光学经历了由微粒说发展至波动说,最后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漫长光学现象本质和光本性认识过程,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经典光学时期。之后,随着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的出现,光学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再一次焕发青春,涌现出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并渗透至各行各业,形成了现代光学。因此,光学内容不再仅限于几何光学及波动光学的内容,还应包括现代光学的许多新内容和新技术。于是,作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新升本科院校而言,光学的教学既要扎根必要的光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适当向现代光学中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和技术拓展,介绍光学基本原理在现代高科技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努力做到基础光学内容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光学内容的基础化。以下结合光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笔者总结了四点提高光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

第一,注重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协同讲解,强调知识的应用创新

对于新升本应用型高校来说,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要在有限的几十个学时(一般来说51个课时)中既要系统讲授内容繁杂的经典光学部分,又要适当拓展现代光学内容,如何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确实存在难度。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光学内容与后续课程的关联程度、学生现有光学知识水平以及光学发展现状,知识点轻重分明,特别加强重要知识点在先进技术中的应用知识,通过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协同讲解,让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在学生脑袋里根深蒂固和活学活用。

1.避免重复讲授知识。例如,几何光学基本原理中的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定律、反射定律等内容在中学阶段就已经讲授过,在大学期间无须重复讲授,最好作为学生课前温习功课内容。

2.贯穿全部课程的知识点要详细讲授。例如,费马原理及其引出的光程概念贯穿整个光学课程后续内容,如果不把光程概念讲透彻,后续内容很难理解。

3.简单介绍知识点。例如,重点讲解单球面折射成像及薄透镜成像,同时简单介绍单球面反射成像,因为单球面反射成像是单球面折射的特例。

4.结合先进技术讲解重点知识。例如,讲授光的干涉与衍射内容时,可介绍现代光学的全息照相科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干涉和衍射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培训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的思维;反之,介绍常用光学仪器时,一定要增加现代常用光学仪器,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同时特别注重技术基于的理论知识,比如讲解照相机时,要讲解几何光学和光电效应(CCD技术)的知识。总之,讲解理论时介绍相关技术,介绍硬件时关注基础理论,以此教学模式不断磨炼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校企合作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并不重视甚至完全忽略了第二课堂的开发。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满一堂课,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听课,即使课堂上注意师生互动交流,但由于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还是比较少的。而第二课堂却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及实践,真正发挥其学习主动性,进一步领会、掌握课堂知识,甚至应用于实践当中,同时在实践当中还能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伴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逐步建立,第二课堂的开发变得愈发容易。允许和安排学生直接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途径之一。学习光学课程结束,进入校企合作项目,比如偏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功能、大视场显微镜的设计等项目中,迫使学生思考光学课程知识与设备技术的结合,这样一来,知识的学习及其应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更好地践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第三,聘请企业专家型教师专题讲学,弥补暂时缺少“双师型”教师的尴尬局面

光学类“双师型”教师既要精通光学理论,又要擅长光电技术,最好是教授型光学工程师。然而,新升本地方普通院校缺少此类人才。高校教师往往也是从其他高校毕业后任教,缺少光学实际应用的经验积累。高校如何弥补此类尴尬的局面呢?把企业的工程师请进课堂或者让他们在企业为学生授课,直接方式就是聘请他们为外聘教师。选择企业或者学校等灵活的授课地点,选择产品的介绍或者工作经验的总结,都对光学专业的学生产生新鲜知识的刺激,极大地增强了教学趣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制作精品课程课件,保障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光学课堂教学大部分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描绘光路图,这种教学手段耗时耗力,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精心制作课件,让光路图显示为清晰明朗的色彩图片,而且光路图中条条光线的制备变成鼠标的点击,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绘图的标准性,更精彩的是可以动画显示光路的行进路程,光学知识变得直接易懂,光学教学变得轻松愉快。精彩的课件结合教师形象地讲解,让光学课程教学进度和质量都有所保障。

上述四种提升光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是在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实施结果显示,光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取材于社会和市场实际需求,同时,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应用型声誉在实习中和社会中都不断得到提升。实施效果证明,这四种提升途径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资配备和教学效率等方面为光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绍,刘昌年,盛正华.光学(第3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玉红.“光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果[J].高等理科教育,2006(2):97-99

高校教学质量提升范文6

关键词: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型大学

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国家教育部确立并实施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以来,地方院校藉“以评促建”之东风,坚定地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变得越来越严峻。新建地方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对地方院校而言,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更为重要的发展就是切实把握好着力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面向社会,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与地方发展的适应性

一所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取决于其专业设置是否科学,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等多种因素。其中,合理设置专业和科学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地方院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检验地方院校办学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

新建地方院校经过近年的发展,一般已具有相当数量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一定数量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尽管通过评估,地方院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现有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文科和理工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不够深入,专业设置没有体现自身定位,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面向高新技术、面向服务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比较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弱等等。实践表明,专业建设往往是多数地方院校的薄弱环节。那么,地方院校如何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坚定地创出自己的特色?

笔者认为,地方院校要突破专业建设的瓶颈,关键在于摒弃过去完全依据学校内部资源设置专业的思路,在设置专业时既要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又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的现实特征;既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更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把专业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注意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价值导向,进行科学预测,率先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适应地方未来工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在进行现有专业的结构调整时,要以“主动适应”为出发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需求为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为重点,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衔接,形成与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地方特色,进而形成鲜明的自身办学特色。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主线

就新建地方院校而言,早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通病:人才培养方案照搬老牌大学同类专业方案的内容较多,没有自身办学特点和适应自身定位的特定内容;各门课程自成体系,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较少,内容重复较多,应用型知识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陈旧的内容占据大量课时;各类课程均衡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等。要革除这些不尽人意的通病,新建地方院校要在近几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着“保证专业性质,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原则和“专业技能课核心突出、专业知识课重点稳定、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的普适性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的思路,进一步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应着力于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效果明显的课程,改变各门课程均衡发展的局面,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即可掌握的课程,可考虑删除或选择其他方式进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学生求职就业生涯确实需要的课程,要注重从基本理论、技能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培养。在优化课程设置的总体角度下,对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专业模块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建设,确保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新建地方院校在评建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注意改进的是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的硬件建设,而对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际效果关注不够,还存在着:实验内容较为陈旧、简单,缺少高水平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对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而言,师范类专业实习落实较好,而非师范专业实习还不够规范到位,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往往表现出选择大城市、大企业的倾向,经费开销较大,效果不能得到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选题空而泛、题量太小、简单论文化的现象,没有体现专业特点,缺少综合性训练和学生自己的东西。因此,在评估后要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注意讲究实效。重视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训练。把握好时间和经费问题,努力把校外实习与学生就业上岗实习结合起来。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坚持立足地方、就近就地原则,尽量选择周边地区开展实习。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上,要做到选题突出专业特色,保证工作量饱满,增强综合性,可考虑增加一些基本能力训练和测试,与毕业论文配套,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专业综合训练,提高专业能力。

四、把握规律,强调实效,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地方院校为迎接评估,已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也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部分制度制订不合理,部分措施简单化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问题,比如专业教学计划执行不够理想,有随意性的现象;学生分散实习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等缺少依据;部分教学管理环节过于繁琐。比如试卷的评阅,不少学校通常的做法是流水阅卷,正分统计,参阅教师均须在每份试卷上签名,显得程序繁琐;毕业论文成绩的确定程序也过于繁琐,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与质量。其实,

在试卷评阅过程中,只要教研室作统一记载即可,无须阅卷教师在每份试卷上逐一签名。对于试卷的记分,也大可以采用记负分的方式进行,这样更合理、更准确。在毕业论文工作上,可以将有关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有关部门只需着重控制关键环节,严格质量和内容把关,这样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质量。

新建地方院校在教学评估中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得到了有力推进,但仍还存在普及程度不够和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两方面的问题。不少课程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没有采用。不少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时,机械地运用多媒体,缺乏师生互动环节,缺乏激情,简直就是电子版的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欠佳。有些教师在采用多媒体上课时,常常还要禁闭式地拉上整个教室的窗帘,这就使教室气氛显得非常沉闷压抑,没有活力。我们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是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生动、感性认识强等特点,但不等于教师节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每节课自始至终都用多媒体,教师坐着讲课,只做演示,自问自答。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当注意体现自己的教学意识,讲求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讲求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双语课教学也存在专业教师口语不好、外语教师不懂专业、学生外语底子薄弱、实际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五、深化改革,创建特色,形成办学优势

通过“以评促建”,地方院校办学水平普遍得到了提升,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地方院校在升本以后仍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地方院校必须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新机遇,倍加注重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努力培育自己的特色,形成办学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办学传统不能丢。升本、评估过后,地方院校所处的区域没有变,地方仍然是学校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的基地。因此,地方院校仍需坚持依托地方办学的传统,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平台。师范与非师范兼容的院校仍需坚持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并重,走综合发展道路,实现“整合资源、优化共享”的高教改革思路,努力走依托传统办学特色,不断拓展、创建新的办学特色之路。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提高科研能力。尽管通过以评促建,师资队伍实力比自身有了较大提升,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仍是新建地方院校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要树立“不搞教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不搞科研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的观念。不要因为“教学型大学”的定位,而忽视教师科研。要努力实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双赢局面。

三是凝练特色,打造自身品牌。地方院校倘若一味强调“向老大哥学习”,重复走老牌大学的发展路子,是难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更遑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地方院校惟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品牌,才有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可能。在办学品牌上,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学科领域、某些专业上有自身特点,在某些研究方向上或专业能力培养上有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上更胜一筹。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