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网络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专业网络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大学英语网络考试;反拨效应;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2)09-0072-0005

1.引言

语言测试对教和学的影响在测试领域里被称为测试的后效作用或反拨作用(Alderson&Wall,1993:115-129)。纵观语言测试影响研究的历史,国外研究重点从探讨“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Hughes,1989)逐步发展到全面探讨后效作用的性质(Alderson&Wall,1993:120-121),他们提出了测试的十五个反拨效应假设,並在语言教育界开了先河。这些假说和Bailey(1996:262)的“反拨效应基本模式”对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框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语界对语言测试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重点逐步从“提高测试信度(reliability)和改进测试效度(validity)发展到关注测试的后效”(杨惠中、桂诗春,2007:368-374)。近二十年来,语言测试的后效作用研究备受关注。如:Cheng et al.(2004);黄大勇等(2002:288-293);亓鲁霞(2006:29-32);金艳(2006:65-73);蔡基刚(2009:3-8)。关于英语作为大规模高风险测试(high-stakes examination)的反拨作用,国内外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如:亓鲁霞,2011;黄大勇,2011;Andrews,1995;Cheng,1997,1998;Andrews et al,2002;Shohamy et al,1996等)。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两大主要国际英语语言测试雅思(IELTS)和托福(TOEFL)的反拨效应也备受关注。相比较而言,从教师专业反展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目前尚显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革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语言测试,这是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世界大规模的语言水平考试,包括TOEFL、IELTS等先后实施机考,加速了语言测试网络化的趋势。我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目前也正在积极加紧网络化测试步伐。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为代表的大学英语网络考试,是结合现代语言测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实施的全国性的大规模标准化网络考试。大学英语网络考试作为我国本土化的计算机化语言测试自2008年12月试点以来,已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它对语言学习者和教师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Hoyle,1980)。肖丽萍(2002:56-57)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增进教师专业化以及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强调教师从个人发展角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作出设想,通过学习、进修等途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充实、更新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形成教育实践经验和智慧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和大学英语考试改革的源动力。我国目前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规模网考是大型标准化常模参照考试(norln referenced examination),这类考试主要用来检测学生的语言水平,通常不管是怎么教或怎么学的,但这类考试反过来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后效作用。因此,关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探索大学英语网络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对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2.研究方法

笔者使用了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三种方法采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进行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对比纸考和网考两种不同考试形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对考试改革的看法、态度、了解程度;其次,对比大学英语四级网考和纸考的成绩,随机观察了三所高校三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並就相关问题对他们进行了访谈。观察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情况、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教师角色的重构、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方式等方面来对比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最后通过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大学英语网考对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东一所地方高校和两所一类院校的50名大学英语教师(女教师35人,男教师15人),地方高校和一类院校中31-40岁拥有3年以上教龄的中青年教师分别占47.0%和57.1%,3年以上教龄並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分别占62.3%和80.3%,6年以上教龄具有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分别占75.3%和84.3%。50名教师均填写了问卷,之后研究者观摩了其中3位教师的读写课堂,並对4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问题的设计参考了Alderson&Wall(1993:120-121)及Alderson&Hamp-Lyonfi(1996:280-297)的反拨效应假设和Bailey(1996:257-279)的反拨效应研究基本模式。

2.2.1调查问巷

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教龄、职称等;第二部分有20道题目,涉及5个维度:①教师对于大学英语网考的了解程度,使用了包括“非常了解”、“了解”、“中立”、“不了解”、“完全不了解”等选项的Likert五级量表来调查教师的态度;②教师对测试改革的态度、角色的转变;③网考对教师自身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的影响;④网络课程教学设计;⑤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方式。通过社会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得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2深度访谈问题

访谈为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访谈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大学英语网络考试改革的了解和态度;二是网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3.结果与分析

3.1教师对大学英语网考情况的了解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了大学英语教师对考试题型、分值的分配、评分标准等的了解。

由图1~图4可见,对于实施大学英语网考的一类院校,59.8%的教师对网考题型分布、分值和评分标准很了解,根据教学和测试不可分割的影响作用,39.8%的教师预计学生网考成绩会略高于纸考成绩;而对于没有实施网考的学校,47.2%的教师不主动了解考试改革,对网考不了解,74.3%的教师预测学生纸考成绩会高于网考成绩。教师以什么态度对待考试,将决定其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准备相应的课堂。

3.2网考促进教师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及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观摩发现,两所已实施大学英语网考的学校,其大学英语课堂均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的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对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给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材料(如教案、课件、参考书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和学习。针对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后思考题。学生通过做预习题,能在课前对相关内容进行自主思考,因而在课堂上能更快、更深刻地理解讲解内容,並能更好地进行课堂互动与反馈。课后思考题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印象,巩固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课后自我思考和自主学习。教师还提供大量课外网络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向和指导。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单元测试和学期测试,电脑自动记录和统计成绩,此举既可以强化课后学习,又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式、研究式、体验式学习。网络课程引进Web2.0应用,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加强交互的引导。强化网络课程学习的互动性,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网络课程及时引入国际最新成果和优秀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使课程内容能面向世界,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和教师均能从中受益。

为了对两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做一直观分析,笔者随机抽取了于大二第一学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纸考和网考的学生各100名,对其考试成绩进行对比。纸考四级试题各项包括:听力、阅读、综合、写作与翻译。网考试题各项分包括: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通过对比纸考和网考单项相同的三部分,包括:听力、阅读和总分。如表1所示,利用SPSS(17.0)统计成绩与相关性分析表明如下:

表1是大学英语四级纸考和网考成绩中的相同单项的方差分析。两种考试形式在“听力”、“阅读”两部分的p

3.3网考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网络考试,全部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来完成,注重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通过问卷调查,19%的大学英语教师计算机技术熟练,38%的大学英语教师主动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操作知识和技能,熟练相关操作,包括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课程建设、与学生在线交流、布置作业、检测学生自学的进度和效果等。图5显示了“网考改革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的提高”的调查结果,33%的被调查教师同意或完全同意该陈述,17%的教师保持中立,没有教师持负面意见。可见,测试的改革能够促进教师逐渐提高自身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其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也为进一步指导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相应技能打下基础。

3.4网考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评估能力的提高

图6显示了“大学英语四级网考改革促进教师评估学生成绩的能力”的调查结果。38%的教师认为新的考试形式能够促进他们评估和测试学生学习的成绩能力,但选择“完全同意”的比例(10%)明显较少,24位被调查教师保持“中立”,占48%,另有4%的教师不认为网考改革能促进教师评估和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网考改革促进教师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被调查教师对测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评估的能力的看法上略显犹豫,个别教师持反对意见,这可能和部分教师对网考题型陌生、对评估成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对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来说,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是相当重要的,是教学主题中心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都与评估紧密相连。从课题的选择到标准的制定再到教学的内容都是如此。好的教学计划里包含或暗示着评估的策略。任何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都是提出两个问题,“在讲授课程之后,我希望学生能够学会些什么?”,“我怎样才知道学生是否可以达到课程目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英语教师对评估感到困惑,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自己在受教育的经历中,对考试和成绩报告形成了一种同样的看法,认为考试是教师作为权威对学生进行的评估。如果教师在评估的过程中,把重点从“对学生做评判”转移到“信息收集”上来,也许能消除学生和老师对考试的负面情绪。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收集到的信息可以用来使教师看清学生的进步,认识到哪些方面需要更加努力,了解学生的熟练水平,从而更好地安排课程和教授课程。

3.5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差异

为了就大学英语网考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拨作用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课题组成员于2011年3月到5月上旬分别观摩了三所高校的三位大学英语教师(以下简称甲、乙、丙)的课堂教学。甲有18年的教龄、乙有8年的教龄,均第二次教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网考的学生,丙有2年的教龄,第一次教参加大学英语四级纸考的学生。

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实施大学英语网络考试的两所学校都是网络学习平台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加小班口语授课。教师甲和乙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都采取了交际教学法,以目的语为主,以多种课堂活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出勤率高,学生英语学习欲望高。而教师丙的课堂教学从内容和形式都不如教师甲和乙,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因为部分同学提前通过了四级考试,学生出勤率低,剩下的学生缺少学习动力,导致课堂气氛差。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课堂评估方面也欠缺,机械地讲解大量的语法、词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使用语言的机会。教师丙在讲解课文时,主要介绍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通过造句子掌握单词,她不时地叫学生起来造句,然后把课文中的几个复杂句翻译成中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段落,接着讲解课后练习题。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而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

教师甲和乙的课堂引入了计算机和网络学习平台,创造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讲口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课堂角色和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课前借助了网络学习平台组织教学资源,要求学生提前自学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包括词汇、语法和篇章分析。课上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资源搜索和加工,引导协作讨论,课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创设真实情景,师生交流互动次数多。两位教师都适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提交小组作品,重新构建课堂知识。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师及时纠正偏离,总结课堂教学得失,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看来,大学英语网络考试改革对教师的课堂角色的转变也带来一定影响。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多模态;学习环境;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71-0005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交流与传播领域正发生着一场变革,一种全新的多模态表达形式已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曾庆敏,2012:134)。语篇的多模态化要求在语言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符号资源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基于网络的多模态学习环境在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1 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应承担培养既熟悉专业知识又能灵活使用英语的跨学科人才。音体美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情况影响了改革发展及国际交流合作的进程。显然,对这三个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需要进一步改革,以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及文化发展的需要。

笔者从事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深知这三个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及难度。大部分音体美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很难进行课堂活动,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上课没有激情。这种教学状态需要立即改变。

音体美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比较特殊的历史性特点(郭建辉,2005:130-131),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考形式特殊,即先参加专业课的考试后是文化课的考试。一般来讲,他们不重视后者的考试,英语成绩更低。

(2)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语法知识薄弱,词汇量较少。

(3)三个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几乎不把时间和精力投在英语学习上,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课后预习复习现象很少;部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不佳,如看课外书籍等。

(4)大部分英语教材与之专业联系较少,且较统一的专门适合音体美专业学生的教材也相对较少。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艺术类学生有其积极的性格特点。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感官经验丰富,视野开阔,敢于冲破常规,大胆创造并易于接受新的艺术形式。这些优秀的性格品质决定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会有效推动音体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2 多模态英语教学

2.1 多模态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化指在一个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的混合体(Theo van Leeuwen,2005:160),人们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总是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这些符号资源就构成了多模态。多模态化教学理论认为通过使用网络、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来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张芸,2012:65),利用语言及非语言媒介,为学习者提供相对真实的交际语境;作为辅助方式,声音,图像等符号资源能够激发学习者参与交际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黄建清,2011:161)。

多模态学习环境在音体美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三个方面:

2.1.1 学习环境及网络学习环境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更是如此。它不仅决定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模态的使用(张德禄,2010:53)。网络多模态的存在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学习环境的设计领域有所创新。

学习环境是促进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各种支持性条件包括各种资源、工具、人、活动、师生关系等要件(钟志贤,2011:30);学习环境的总体定位倾向于建构主义理念,很自然地将学习者放在中心位置;学习者可以在环境的支持下,进行各种自主学习活动。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包括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组织超文本化、信息检索超媒体化、信息传递即时性、信息资源开放性以及计算机交互性。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人和电脑间一个极为自然的学习、沟通方式,它可以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以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众多丰富的网络平台可以充分满足多模态教学上的技术支持,为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多种符号资源。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四个要素影响学习过程,(齐志宏,2008:17):①“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以及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从控制者转变成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辅助者;②“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联想,把新知识通过内在的理解,并利用以往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建构新知识的特定意义;③“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从整理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并验证假设,评价学习效果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④学习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者视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发现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根本,通过使用多样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多模态化要求学习者调动各种声音图像等符号资源,参与文本符号资源共同建构意义。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多种资源相互补充,通过多元符号信息建构学习者对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者参与交际的积极性与热情。

2.1.3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与Rogers认为,学习行为是学习者本能的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高度强调优质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理解客观世界,自我实现的重要作用。Rogers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在Study Freely,一书中详细解释了基于“自由”论的学习原则。例如:“每个人生来都有学习的潜能”,“教材的意义不在于教材本身的内容,而是在于学习者对于教材的认知能力”,“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会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养成”,“除知识外,学生还需掌握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Anita Woolfolk,2003:329-330)。总结来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实现“全面发展”的学习者的养成提供了较多启示及途径。多模态化的教学理念同样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认识客观世界,自主选择最佳的符号资源组合,促进学习者的积极思维,完成“自我实现”。

2.2 博客与多模态英语教学

博客,作为网络的新生事物所呈现的多模态正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作为一种网络日志,博客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必定成为英语教学中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博客具有如下优势:简单易用、资源共享、灵活互动、零技术、零成本、即时更新、不断积累、个人性和公共性相结合等(邓红,2008:88)。此外,博客所呈现的技术支持,例如,声音、图像、视频、音乐等各种主题,其平台设计充分符合多模态化的教学要求。

作为个人知识、协作交流、探索式学习以及评估与反思的认知教学工具,博客与多模态学习环境理论高度统一。在使用博客作为多模态教学辅助工具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下列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能力;以反思性知识建构为主要目标(邓红,2008:89)。

3 实验过程

3.1 研究目的和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齐齐哈尔大学10级艺术设计101班45人为实验组和艺术设计102班46人为对照组,共91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18-21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参加高考并根据意愿随机分到两个专业班级。他们入学后第一个学期的期末成绩作为前测。通过前测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英语水平相当。同时,两组的授课教师相同,教学大纲,教材及后测的条件均相同。因此两组等质。笔者对实验组采用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多模态教学手段及模式进行教学,即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进行授课,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博客平台;而对照组仍然接受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期末考试成绩以及调查问卷,访谈,教师观察等定量、定性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验证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多模态的学习环境及新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激发音体美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并能帮助促进音体美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2 实验过程

3.2.1 准备阶段

设置“春语的博客”(Berlinda’s classroom)。正如上文所述,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博客作为网络的新生事物所呈现的多模态被广大教师所青睐;其简单易用、资源共享、灵活互动、个人性和公共性相结合等特点决定其可以有效实现教师英语教学水平及学习者学习兴趣提高的目标。笔者为进行本教学实验,特建立“春语的博客”;整个界面以中文呈现以便学生使用。博客共设置8个模块以适用不同的教学过程及目标。主体窗口用来教学设计;“视频课堂”用来播放相关的教学材料,例如与教材某一单元主题相关的短片;“文化视角”用来介绍与本单元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Unit 6为例,PassageA涉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内容,笔者向学生提供有关奥运会的材料,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详尽资料以加深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同时提供相关的学习网站,学生只要点击超链接即可看到大量的背景知识;在“同步导学”模块中,笔者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展现本篇文章的语言点,学习的重难点;“课外扩展”会向学生详细讲解文中重要的语法知识;“专题讲堂”中主要向学生介绍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学习策略;在“互动交流”区,教师要求学生提出学习的意见或建议,以及时在课堂中向学生解答。实际上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主题来设置的,可以不断丰富其内容。整个教学设计及上传的信息资料都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及专业性质。

此外,在进行新的教学实践的前两次课,笔者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此博客来进行自主学习,熟悉新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3.2.2 具体教学步骤

下面将以大学英语精读课为例阐释基于网络的多模态学习环境及教学模式在音体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掌握重要的语言点及难点;教会学生如何从网络中获得有用的信息;重点掌握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网络中搜寻并交流信息;扩展语言知识及语言应用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模式。

教学活动:以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Unit 6,Passage A Never Give Up为例,全部的教学设计都已编写到“春语的博客”主体窗口当中,共分为情境导人(situation lead-in)、课前准备(before-class preparation)、课堂活动(classroom activities)以及课后强化(after-class reinforce ment)四部分,各部分的任务也已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

在情景导人部分,教师播放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乐曲及展示图片(2008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曲以及吉祥物福娃等图片),借以吸引学生兴趣及理解主题内容;在课前准备中,教师把全班共分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7-8人不等;前三个小组收集资料包括奥运会的由来,北京奥运会的相关资料以及文章中主人公的背景介绍;第四组以及第五组学生从现有的英语水平出发,在教学参考资料的帮助下列出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点,难点以及课文结构分析;第六小组总结学到的新知识。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准备的材料中有些是教师在Blog中上去的,教师会给网站的链接;在学生进行相关活动的同时,教师会及时给予补充修正;考虑到音体美专业的学生水平,对于语言点及语法的讲解主要由教师完成。在课后强化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播放课文主人公Paul Wylie花样滑冰表演的视频,以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升华主题。最后安排下一单元的内容。

3.2.3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进行一个学期,实验组与对照组采用同一套期末试卷;期末考试成绩通过SPSS13.0进行分析,测试结果如下表:

从表1可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英语水平在实验之前相当,均值分别为64.244和65.543。实验后,实验组均值为72.111,而对照组为66.891,其标准差分别为7.1294为最低和7.5018,说明实验组学生成绩高于对照组。

此外,图1,图2说明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成绩差异较大。实验前,30-60分值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18%,70分以上的学生占30%;实验后,30,40分段的学生数为0,而70分以上的学生数占到64%,充分表明实验组学生成绩总体提高。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的英语学习水平呈显著性差异,证明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多模态学习环境是可取的。在精读课堂上,教师利用带有丰富文字,视频,音频,图像的Blog平台配合黑板进行授课,为学生提供了轻松、真实的学习环境和模态多样的学习资料;下课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准备教师分配的任务,通过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进行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此外,笔者鼓励学生自建博客,通过此项操作以熟悉博客平台的学习环境,共享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课堂上延伸到了课外,突破了传统的交流范围。

此外,在实验结束一星期后,笔者向实验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的态度,学习信心是否增加,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几个方面。结果如下:喜欢并对新环境感兴趣的有37人,占82%,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接触更多语言资料,有效帮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有32人,占71%,可见新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使用多媒体网络使自己更愿意提前预习”,“使用多媒体网络会更好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成为更加独立的学习者”,“喜欢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等几项问题,学生肯定回答分别占到50.2%,65.6%,67.8%,可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学习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在问卷调查后,笔者对班级部分同学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访谈中提及的问题均为开放形式,例如:在新的教学模式或新的学习环境中,你学到了什么?在新的教学模式或新的学习环境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你对新的教学模式有什么改进意见或建议?每位受访者的回答均作出详实的书面记录。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新的学习环境对其重拾自信尤为重要;通过图像与声音等符号信息,他们认为英语课堂不再枯燥乏味、了无生趣。在新环境中,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学习意识也显著提高,并懂得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看到了合作学习能力对将来走进社会的积极作用。

4 实验结果讨论

4.1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多模态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音体美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基于测试结果,实验组后测成绩均值是72.111为最高,而标准差7.1294为最低;独立样本t值也清楚表明在网络多模态的学习环境中,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增加,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大部分学生相信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他们会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自信心,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多模态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更加和谐地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者的兴趣与自信。

4.2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多模态的学习环境能有效促进音体美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针对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度更大。学生被赋予更多的独立性与责任。开放的学习环境,大量的信息资源使他们成为信息处理者与意义的建构者。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合作学习,通过完成挑战性的任务,他们很享受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然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反馈。这部分学生深感有些任务很难完成,例如总结知识点等。尽管他们承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很具有吸引力,生动有趣,但是依然认为教师的讲解很重要,并希望某些教学环节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说明一方面他们喜欢新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例如语法等知识点能给予讲解。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音体美专业的学生来说,半自主的学习方式是适宜的。

5 结语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范文3

    网络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领域,它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它突破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网条件既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进入互联网,并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独特的特点。

    1.1网络教育的特点

    1.1.1学习的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从而使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不再为那仅有的学习源(教师,教科书)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世界广泛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所需的资源,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主的选择学习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学习,使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1.1.2网络教育打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网络教育使学习者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连接到网络,就可以点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

    1.1.3网络教育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网络带动了教育由被动教育由主动教育的转换,,凭借网络可实现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教师—教师等多种等多中不同的互动教学模式。

    1.1.4网络教育传递信息具有实时性与交互性网络传递的实时性与交互性保证了网络教育中信息的双向和多向交流.学生可通过网络将作业和联系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发给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谈,提出问题并得到教师的回答.网络使教师能够更方便的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合理的调整教学进程。

    1.1.5教育资源的共享性网络教育突破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形式上的单一性,使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现实,从而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效益。而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信息交流的手段落后,优秀教师,资源只能被少数人占有和利用,通过因特网就可以更多地实时或非实时获得高水平的教育,听到一流专家的演讲,听到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获得最好的资料!

    1.1.6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网络教育的开放性是指网络学院普遍采用的“宽进严出”的方式,使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全民教育理念。至此,依据网络教育的作用以及特点我们就很容易的给出”什么是网络教育”这个问题初步的回答了。1.2网络教育的定义网络教育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正面授教育方式。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2.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

    湖南大学1998年10月面向全省招收了第一批网上大学生,2000年,新增至七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电子商务、金融学、会计学),面向全国招收新生3500人。清华大学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的网上硕士研究生班,计160人。据悉清华大学网上大学将主要开展研究生教育、第二学士教育和培训类教育。北京大学1999年10月在8个省(市)设立的9个远程教育校外中心开始招生,974名学员现正在各教学中心刻苦学习。2000年秋季新开设两个专业研究生课程班,为社会各类在职人员创造了更高层次的求学深造机会。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极为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网络教育事业的建设。

    3.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3.1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网络教育作为现代通信技术和教育结合的,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种种优势,在以后的教育中必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蓬勃发展的21世纪,人们的自我知识的更新与发展必将成为终身化,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随着网络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也不例外的存在着不足。现在我国的网络教育依然处在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还有待加深,再加上起步晚,质量问题也值得关心.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顺应了当前我国大众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当前的教学效率,教学容量和教学质量.但也应该看到,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教学模式的应运,在我国还刚刚起步,网络教育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教育方式,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3.1.1教学资源不足,课件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共享程度很低这主要表现在软件平台和支持工具以及优质课件的着作等方面标准化程度低,符合教学实际需要,能满足用户网上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要求的多媒体课减少,而且由于不同学校的合作叫少,即使有好一点的课件相互也很少共享.

    3.1.2网络教育经营者参差不齐,规模发展太快,缺乏一定的信誉,似的人们不能完全相信网络教育网络可见的制作缺乏专业性,在远程系统中讲授的许多课程,大多是播放主讲教师的课堂录像在配以由多媒体制作人员制作的课件,供学生学习使用.根本没有实现网络教育.最多网上开辟一些讨论,学习交流平台和个别课程的讲义,有些高校甚至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而是定期集中面授,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函授教育.很多网络课程开发人员,并不是很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加上对课程也不是很了解.这样即使网络课程开发出来了也不是很专业.发展规模过快尤其是有些学校利用获得网络教育招生权这一“令箭”招生规模极度扩张,在全国各地设立学习中心致使鱼目混珠,技术和管理远远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求,一味追求学生数量,质量难以保证!

    3.1.3网络自身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传输速率低等带宽不能宽到足以传输多媒体课件,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还不能作到在“任何地点都能够提供学习”,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虽然高速的网络连接手段,如有线电视网连接,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资金的问题,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大范围普及。

    3.1.4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方面还很不够,而既教育有懂得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缺乏首先是大师级教师为现代远程教育讲得少,制作成课件的更是不多,其次是课件制作技术落后,优秀的,引人注意的可见不多见,再次是有许多课件内容教陈旧,且更新慢.这些都使人感到在网上学习的效果要比课堂或面授教育要差,这对课件制作和开发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1.5学习评估体系不健全由于没有科学严密的网上学习评价和监控系统,只凭期末的传统试卷评定学习结果可能偏差较大,难以保证平时作业和网上考试成绩的真实性。

    3.2我国网络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的几点建议网络教育是构件社会公民终生学习和继续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发展之势不可挡.但是也不能“粗放型管理”,一哄而上。

    3.2.1严格把握网络教育的入关口尽快出台网络教育的评估体系,比如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管理平台,网络课程等评价体系.把网络教育学校的工作重心从招生转移到网站和资源建设上来。

    3.2.2加强教育师资教育技术的培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网络教育当中,教师的角色虽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教学中的主导着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仍然很重要,并且需要教师除了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授课艺术外,还必须具有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技能,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制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资源,具备通过网络进行视频直播的教学技能,具有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与故障的能力并能承担编写脚本,导演,摄像,编辑等工作。

    3.2.3加强网络教育的监督,规范网络教育的发展.应该成立网络教育监督机构经常性的对网络学校包裹分支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3.2.4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的宣传让社会对网络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有全面的深入的和正确的理解杜绝盲目性。完善网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传统课程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才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对于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方式,其质量评价体系与传统教育相比,评价内容和指标会更复杂我国应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网络教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促使我过网络教育的完善发展。

    4.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网络教育强大的教育功能,还可以带来思想观念的改变与提高,例如使人们树立全球理念、创新理念、效率理念、自由与平等以及合作精神,交往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4.1政府对网络教育的政策支持网络教育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其发展的历史都是非常短暂的,国家借助于网络发展教育,必须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较之传统教育,网络教育的发展在政策上的优势有。

    4.1.1收取学费网络教育可以实行成本收费,收费标准和办法有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学校所在地物价管理部门批准和实行。

    4.1.2颁发证书和文凭举办网络教育的高校可以对达到毕业要求的本,专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其具体形式有高校自主决定。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着高校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作为当下新兴的教育组织模式,它是在以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的网络教育环境中通过如电信通讯网络、卫星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中介,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网络教育兴起,就给高等学校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环境。

一、网络教育模式

(一)教学模式

教育模式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思想作为基础,再根据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某一主题发展为比较牢固的、全面的和理论的教学机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由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种多样,教育模式也呈现多样化,目前基于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的有5种。

1. 讲授型模式这种模式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室集中教学,突出特点是把网络作为核心的教学辅助工具,以供教师进行演示或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等。这种模式根据授课的同时性与否又可分为同步讲授和异步讲授。

2. 个别辅导模式该模式利用网络和CAI课件的方式来完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输,从而以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个别辅导:下载到本地学习CAI课件和网上联机学习。

3. 探索学习模式该模式是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提供给学生海量的与该问题相联系的学习资源以供查阅探讨,另外还有权威教师负责在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4. 协作学习模式它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对同一个知识,组织多个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协作,使每个学习者对该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记忆。该学习模式又可以细分为:竞争型、协同型、伙伴型和角色扮演型。

5. 虚拟环境模式这一模式是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它是以计算机的“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学习者不仅能够突破时间限制,而且能够突破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体验到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情境。

(二)技术模式

自1998年年底,我国教育部制定并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定了开放式教育网络的战略任务。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教育信息化进程依赖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例如网络通讯技术、信息终端、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海量信息存储及检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等等。根据网络通信的不同将技术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天网模式,主要是利用单卫星网络和双卫星网络,其中双卫星网络可以实现内交互作用;第二种是地网模式,它又分为专网模式和互联网模式;第三种是天网和地网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单项卫星网络为主要网络,回传交互利用地网。根据我国网络教育硬件支撑环境和系统构成的特点,主要的技术支撑有:1.音、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带宽不同导致采用不同的压缩方式,进而减少学习资源的下载时间。2.网络技术,在我国已经建成了以电信网、光纤地网、卫星天网和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三大网络系统。3.接入技术,该技术的关键在于保证学习者能够顺利连接到网络教育系统。4.视频会议技术,它主要是为了传输音频或者视频信息,促进师生的互动,交互作用明显。5.基于IP的信息技术,我国主要采用的Web技术、广播和组播技术、流技术(StreamingTechnique)。

(三)管理模式

由于网络教育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其管理模式必定不同于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校本身单个组织的活动,要保证教学的成功顺利进行,网络运营商、专项技术以及各种网络后台的支持维护必不可少,这就给网络教育中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从宏观方面来看,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大力鼓励网络教育的发展,同时一些管理的政策也随之出现。例如:2014年初我国教育部了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这项通知提出实施网络教育的大学要增强对网络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对网络教育的领导和规范管理,以及试点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教育的稳定问题等八项规定。此八项规定对网络教育的宏观管理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也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微观方面来说,我国对网络教育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专业的网络教育学校。这种学校拥有专业的一流教学设备和教学师资,能够实现网络教育的全过程。第二种是“学校—学习中心”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有办学资质的大学建设的网络教育学院以及在校外建设的学习咨询中心。学院监督并管理网络教育学院的招生、入学考试、教学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工作;校外中心主要为其他地域前来咨询的学生提供帮助。第三种是“学习—第三方—学习中心”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在第二种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方管理平台,他们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可以减少学院的管理压力,提高效率。

二、网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教学资源基础建设不足

在美国,现在有44%的高校向社会大众提供了网络教育服务,并且有21%的高校会慢慢地开展网络教育。但是在我国,教育部目前只批准了60多所高校建设网络学院,不足中国高校总数的4%,满足不了在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教育需求。尤应注意的是,我国部分省份如江西、山西等甚至没有一所高校具有开办网络教育学院的资格。另外,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不仅分配不均,而且质量不高。因此,国家应该支持建设大量的、优秀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仅要建设网络学习资源,更应建设和实施电子图书馆,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开发利用新的资源,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二)专业课程开设不合理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虽然已经日趋完善,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许多专业开设的不合理,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的专业虽然是优势学科,又紧跟社会的发展,但学生仅仅是用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已经过时的理论和方法,这显然不能很好地应对未来挑战。所以网络教育应该积极弥补这些缺憾,发挥试点高校特色学科的优势,并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和方法。网络教育不仅要保证学习者能够真正学习和掌握到有用的理论,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只有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许多学习者已经厌烦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网络教育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整合,设置出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专业和课程。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略

网络教育模式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来安排学习时间,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甄选学习内容。然而,网络教育过于强调自主学习,也会造成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略,达不到网络教育的初衷。由此,试点高校应该探索新的管理和运行体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高效地完成各个环节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可以适当地将传统教育和现代的网络教育结合起来,互相依靠和利用,达到双赢。

(四)网络系统的更新和保护问题

网络教育的核心是依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术,许多试点大学在建设前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确实是建立了网络教育的基本设施。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这就需要各高校在原来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对网络教育的支持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以保证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达到标准。与此同时,相关的政策体制和管理模式也要跟进,实施一体化的网络教学。学校应该转变观念,重视网络教育并予以支持,设定专职的更新维护人员对网络系统跟踪保养,及时更新,让学生拥有最新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系统安全问题、德育问题

突出虚拟开放的网络教育在给学生带来海量资源,使学生高效快捷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网络教育安全问题和德育问题。网络黑客、网络病毒等恶意软件不仅对高校的网络系统产生威胁,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盗版侵权的问题。同时,网络上的资源鱼龙混杂,甚至有一些消极颓废的信息。所以,学校应加强对网络教育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自己的德育教育和法制观念,做到全面健康发展。

结语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网络教育迅速发展,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仍存着许多不足,没有形成一套完全成功的可供复制参考的系统。现阶段网络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它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网络教育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教学理论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发展和优化不断更新和重塑。基于此,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国的教育实际,总结国内外经验,不断发展创新,探索高效的、开放的、科学的网络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毕丹丹. 中国网络教育发展二十年述评[D]. 吉林大学,2015.

[2] 李庆梅.浅谈现代远程教育在在终生学习中的作用[J]. 才智,2008,(10).

[3] 万秀君,于勇,曹广鑫. 基于CSCL的网络教育模式初探[J]. 软件导刊,2010,09:189-191.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范文5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终身学习特别是远程成人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突破教育过程的时空限制,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与利用是保障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从2001年开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北京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精神的指导下,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大网络设施为基础,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北京电大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网上交互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对于电视大学系统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专家指出,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系统内部资源的共享应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了“电大在线”公司,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1]对于学习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学习资源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是学生尤其是自主学习的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源泉,所以网络资源的设计非常关键,而不应是传统课程的电子版本。[2]在“电大在线”平台上,中央电大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设计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央电大制作了计算机IP课件,网络直播课堂,并在网上定期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和期末复习指导。通过中央电大的在线平台,学生还可以陆续看到一些配套的动态教学信息。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同时自身也精心设计和建设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并与中央电大的资源加以整合应用。针对北京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制作了解析重点难点的网页,又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网上作业讲评和例题解析。同时,还把责任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录像片,制作成IP课件挂在网上。这样,就使不同地区、不同分校的学生共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2008年以来的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建设了四门网络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讲”、“北京文化专题讲座”、“美学专题”和“信息检索”,为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为适应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教学特点,方便学生学习和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对三门补修课程“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基础”、“外国文学基础”进行了流媒体课件和网络化考试的题库建设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整合了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而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来分享。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这一途径有助于及时把亲自受到最佳教育的机会传到甚至是不能有幸进入最好学校或没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学生那里。”[3]当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利用Internet(因特网)和Intranet(局域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网上图书馆以及大量的网上学校、个人网页、专题网站、电子杂志等个性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络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精心设计整合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了丰富充实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学习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在空间上,使在授课教师面前学习的学生与距离教师百里之外的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时间上,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网络使用上的极大自由度,也使学生不受文化水准、专业知识、年龄大小的限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二、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中的主要力量

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已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强劲的网络功能相抗衡。网络媒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原有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已经过时,教师正面临与网络媒体分享权威的境地,教师的“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面临着网络权威的挑战。在今天,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者———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因此,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整合中的主要力量和网络学习中学生的协作学习伙伴,所以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北京电大要求重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兼职教师们积极地应对网络权威的挑战,主动地参与网络教学,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职业和技术素质。北京电大和分校的任课教师,不仅加强了网络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等,还通过观念适应、知识适应、技术适应乃至文化适应,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网络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网络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在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建设和整合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网络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网络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突出网络教学媒体的辅助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已被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教师对网络教学媒体给以了足够的重视。在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挥北京电大系统优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网络教育的发展,通过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活动,加强电大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课程教师的相互沟通与协作。这样,一方面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断提高网上教学能力搭建更好的专业与课程平台;另一方面,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教师队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资源建设提供了电大系统内专兼职教师的集体合力,一些分校教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中的网络资源建设做出了很有成效的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整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双向化。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学习过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交互特性,学生利用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可方便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探索路径。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艺术欣赏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等多向交流。汉语言文学专业责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过程,而学生也随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三、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在网络时代学生的视野中,他们不仅可以从学校教师处接受到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网络上接受到新的知识。由于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存储功能,而且具有快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学习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利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因特网(Internet)拥有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万维网(Web)是借助因特网这个网络媒体构建的一种信息服务的方式,它使相互分割的文本转化为一个超链接的信息网络,变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大的虚拟信息资源库即超文本(Hypertex)t。“超文本”被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尼葛洛?庞帝教授叫做“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多媒体”。[4]超文本的特征是学习的非线性和多结局。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探源或者应用的联想探索。因此,即使学习同一文本,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超文本对于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尼葛洛?庞帝教授说:“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信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5]因而这种非线性学习特别适合于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创造条件。在对艺术作品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学习如何自行获取信息和到哪里去采集信息,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学者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学习的促进者,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取代教学活动;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可以说,协作式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在北京电大各分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班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些课程的责任教师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组织了围绕各门课程的有关专题展开的讨论课。教师要求学生们利用因特网去搜集信息,在不同的层面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同学们通过在“没有页码的书”中的遨游,各自获取了丰富的信息,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因此,学生的讨论发言各具特色并收获颇丰。总之,通过这种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学生们对于各门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大大拓展了知识面,信息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丰富补充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育资源。

大学专业网络教育范文6

关键词:网络大学;教育;经济建设;对策

网络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望,为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条件,而且它构造了终生学习的体系,这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符合需要的人才。

一、网大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一种名为网络大学教育(以下简称“网大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迅速发展起来。这是继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之后又一新型教育模式,并在世界各国得到逐步重视和推广。

(一)国外网大教育的发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网络教育,国家每年用于网络教育的开支达100-200亿美元。国家对网上文凭或学位同传统学校颁发的文凭或学位一视同仁,越来越多的大学通过互联网招收学生和颁发文凭。1995年只有28%的大学提供网上课程,但到1998年猛增到60%。据统计,在美国通过学习网站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60%以上的企业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学历教育是美国高校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远程教育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种类达到4.9万个,基本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的所有学科和专业。

英国政府在1998年就以立法形式规定,将中小学原有的信息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在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中,法定的6%必须作为学校专用的计算机购置费,以保证英国中小学能够连接到INTERNET。根据国际信息协会的资料,84%的4年制学院将在2002年开设远距离课程,2006年将达95%,这个比例1998年是62%。这个趋势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二)我国网大教育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将大力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革,创造先进的教育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远程教育。到目前为止,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已经有67所高校开办网络教育试点,高校有权授予文凭和学位。

目前,我国网大教育普及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清华大学采取的是卫星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而北大的学生还需要到各地的授课点进行集中授课。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为网络教育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几年电信的迅猛发展,网络普及更为我国的网络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全国上网人数在急剧上升,许多城市也都在兴建自己的数码港,许多小区也有了更快的互联网接入模式。宽带网的进入,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络教育。

二、网大教育的优势

(一)地理覆盖面广

网络最重要的特点是跨越时空的限制。这为网络教育的扩张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已经扩展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正逐步把覆盖范围扩大到市和县。

(二)专业面广,层次丰富

截至2006年3月,试点高校已开设10大学科门类共70个专业;已经开设的学历学位教育分为4个层次: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专科起点攻读本科,高中起点攻读本科,普通专科。

(三)交互式、互动式、主动式

这体现在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站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了信息加工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四)自动化远程管理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库信息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被同样应用于网络教育的教学管理中。远程学生(用户)的咨询、报名、交费、选课、查询、学籍(历)管理、作业与考试管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交互通讯的方式完成。因此,网络教育是最为完整、高效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

(五)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文字教材,还包括视听教材,以计算机网络与光盘为载体的网页、网络课件、CAI课件等;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支持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教学环境,有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阅览室、网络阅览室等媒体的支持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的环境。

三、网大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一)人们认识不足

“课堂上老师见不到一个,这叫什么上课”、“这网大文凭国家承认吗?用人单位承认吗”、“它和电大有什么不同”等这样的疑问很普遍。笔者曾冒称是某网大的毕业生,拨通了5家企业人事部的电话,2家断然拒绝,2家表示迟疑,要求寄去简历以便了解,只有1家表示文凭不重要,关键看能力。如此种种,说明人们对网大教育的认识还是肤浅。

当然我们不能空等大众对网大教育的逐步了解,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人们的认识:一是加强广告,在电视教育频道、专业教育培训类报刊和知名网站上打广告,向大众全方位地介绍网大教育知识,网大教育主办方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相关活动,聘请教育专家与会和担任职务,以提高网大教育的熟知程度。二是教育部门应该摆正网大教育的位置,把其纳入高招计划当中。

(二)教育质量管理不足

尽管教育部已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专家评估委员会,在教育质量管理控制上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一方面,探索与实践没有外来资源可以借鉴,且运作时间又有限,基本面的规范和完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具体教学各异,管理政策把握尺度不一,这就必然降低了网大毕业生的质量,因此降低了网大学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

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为网大教育制定出一套质量管理体系,并加强日常管理,把网大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服务体系,通过有效的标准来指导和规范网大建设,定期组织专家对教学质量评估,并对外评估报告,对不合格的高校进行处罚,甚者叫停。对网大主办方而言,则要执行规定的教育任务,并保质保量地完成。只有这样,网大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教育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教育部和各试点高校都在网大教育上投入不少,但经费不足仍是影响网大教育硬件更新、硬件和软件制作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电子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大投资。

因此,发展网大教育,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势在必行。我国可以适当开放外国资本有条件地进入教育领域。同时引用民间资金入股,在我国已有一些网大和网络公司合作的先例,如“网上人大”的建设。

(四)教育系统不足

1、缺乏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国内大多数网大采取高校与某个网络公司合作开办的形式,教学经验很少放到网上共享,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如何在不同院校间构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基础课平台,如何组织和协调不同院校开发一些共同的优秀课件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学点管理不规范。不少院校对本部的管理是比较规范的,但校外教学点一般依附于当地教学机构,由于考虑到经济利益,管理不严,秩序松散,有些课程学时被削减,有些课程被取消,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网大的声誉。

3、专业设置集中,学费偏高,网络出口狭窄,边远地区网络建设缓慢,上网费用支付能力差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高校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同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共同研发优秀的教学方案,共同承认学分,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在网大教育实施方面,要力求本部和分部教育的同步性。同时将现代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如函大等教育形式相结合,力求在现实条件下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结合起来,做好人力资源预测和专业规划,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更具战略性。

学费、上网费偏高的问题可以通过与专业网络公司合作,互惠互利的形式予以解决。

(五)对网络和教育均有深刻理解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网络教育产业是IT向教育界延伸的产物,最先从事网络教育产业的是IT界的人士,由于缺乏深厚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深刻的教育从业背景,他们对网络教育缺乏足够理性的思考,有的更多是投资和从业的激情。而教育界人士对IT这一新生事物也同样缺乏理性和深刻的认识。

我国当前急需既对信息技术有深刻理解、又有深厚教育理论根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在网络教育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这种人才,当前十分匮乏。

为此,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高校与网络公司的技术合作,加快网络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现有高校教师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和参与,增强对网络教育平台的驾驭能力;让网络公司及其技术开发人员深入高校课堂,了解高等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平台;网大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网大可采取与网络公司合股共建或适当引进网络公司专业人才参与日常管理。

(六)对师资的培养不足

网大教育创建了一个虚拟的学习社区,教师角色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通过参与和主持网大教育课程组,成为网大教育课程和多种媒体教材的设计者;通过组织和管理社区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通过网大教育技术媒体,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要创建好这样的学习社区,网大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观念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学组织与设计能力,教育资源管理的能力,网络文化的判断选择能力,参与虚拟学习社区的意识,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团队和大协作的无私精神,对技术进步的敏感性和发展的预测能力,科学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文化观。

目前,从事网大教育又具备以上素质要求的教师较缺乏,可从以下途径解决:加强网大教育教师的业务培训;从社会学和社会学习的角度扩大网上学习的研究;加强网络文化的研究;跟踪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突出教学骨干与带头人作用;加强教师间及单位间的协作与合作;鼓励网大教育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七)学生网上学习技能不足

目前,接受网络教育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通过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网上学习却需要学生具有熟练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的能力,网上学习能力的不足必然影响学生的网上学习质量。

为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以及电教设施、设备和场所建设;学校应该多开设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并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和考核;学校要优化网络教育平台,使之更加“傻瓜”,易于操作。

四、结语

科技创造生活,学习改变人生。

思科公司CEO约翰・钱伯斯预言:“互联网应用的第一次浪潮是电子支持和电子服务,第二次浪潮是虚拟生产,第三次浪潮是电子学习。”

基于现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的网大教育,不仅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学历和学位教育、证书教育、技能教育和在职培训等的有效途径,而且将在促进人们终生学习的同时创建更多学习型组织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恩民.网大教育的思考[EB/OL].全球品牌网,2006-06-15.

2、网络远程教育的五大优势[EB/OL].中国教育在线,2006.

3、柯苑.网络教育――21世纪教育发展的旗帜[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