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讲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讲座

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1

关键词: 新课标 中专物理教学 教学环境 创新教学

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课堂教学是我国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创新思维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打破常规、根据已有的事实、寻求新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主动性、灵活性、灵感性、求异性及独创性的特征,它往往能突破传统观念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独具一格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中专生正处在思维锻炼和发展的黄金时段,他们热情奔放,心中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且他们能够不畏艰难、敢于探索,因此在中专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其具备一个良好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合理、科学、恰当的方法,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加正确地理解物理的相关概念,把握好物理的相关规律,并根据自己独特的见解解答问题,这样就为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准确解读新课标,促进教育理念创新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全面而详尽的阐述。中专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中专物理课程标准,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及时进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中专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物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而不应刻意让学生掌握大量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喜爱,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新课程标准重视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是并列的,也就是说,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思想,把科学探究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有效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从中获得科学探究与创造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3.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培养能力是中专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而能力是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科学的方法也体现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因此,教师不能把物理知识单纯看做科学的现成结论,也不能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实现师生共同探究新知、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以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专物理教学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开放的教学环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开放式教学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使师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通过老师的设计、引导,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讨论中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物理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去发掘物理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促进学生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对自我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检。同时将这种参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使其在解决问题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加强人际合作精神,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标下对于中专物理教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中专物理教学中开始大量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以往很多仅仅通过老师讲解或者利用画图难以表达清楚的知识,现在都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让教学变得更加清楚,准确。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确定其层次结构,合理设置程序结构,明确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设计好目录层次、菜单形式,以及具体的交互方法,制作出更加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新课改下对于老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中专物理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增加更多现代物理学知识,以便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在课余时间,老师要不断地了解物理前沿知识,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以便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自信心;培养

在心理学领域,有关自信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但是近些年来,有关自信心的相关研究已经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重视。这是因为自信心对于一个人的知觉、情感态度、意志力、行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增强学生自信心作为培养目标。有研究发现,自信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竞赛、成就、归因、就业等多种领域内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自信心作为重要的人格特质之一,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及健全的人格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强烈的自信心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强的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本研究试图研究影响中学生自信心发展的因素,通过不同的干预力量和干预手段来进行实验研究,并为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1)中学生

学生一般是指正在学校或者研究机构学习的人。例如,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与学生相类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本课题中的中学生专指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中学生。

(2)自信心

自信心,又叫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客观认识和充分自我接纳的一种体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英语中“confidence”一词源于拉丁语“confidential”,是指个体信赖自己或自己处境的一种情绪或自觉,感到有把握的状态。马斯洛(Maslow)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了自信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Coopersmith认为自信是个体做出的、并经常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个体在何种程度上认为自己能干、重要和有价值;表达赞许或不赞许的态度,显现了对自己能力、身份、成就及价值的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与力量所持的一种肯定态度。人们所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都需要有相应的自信心,才可能实现目标,取得成功。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必会表现出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自信心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力量,是促进学生不断努力、积极向上的动力。本课题中的自信心是指初中阶段的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认识与充分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信息。因此,本质上是学生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一种正确估计与高度自我接纳的态度。

(3)培养

培养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某一种期望的结果。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方法研究是在运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的自信心量表进行前测,挑选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并分组,分别进行家长干预、教师干预、团体辅导、讲座辅导等,让学生体验归属感,学会正确的归因,体验他人的关注等,增强自信心。

2.理论依据

(1)影响自信心的因素

影响自信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看家庭影响、他人影响、成败归因等因素如何影响自信心的发展。来自父母的影响有很多方面,如:家长的文化素养、家庭经济状况等,但对孩子自信心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评价很快被孩子接受,如:“你这样做很不错!”“你这个没用的废物!”等,都会使学生内化为对自己的评价。但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在中学阶段,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来源于教师和朋辈群体力量。有研究表明,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在学生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作用明显。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观察和评价往往是在与他人的对比中进行的。因此,中学生如果能从朋辈群体中获得正面、肯定的评价或解读到对自己积极方面的信息,则有助于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个人的自信心形成开始于童年时期,但还没有定型。随着年龄增加,阅历加深,学生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必然随着增多,如:考试进步、比赛没有获奖等,其实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念及对成败的归因。对成功事件进行积极归因,能给人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增强自己的信心。对失败的事件进行消极归因,容易使人产生挫败感、自责,严重打击自信心。因此,通过讲座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归因方面的训练,会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事件面前宠辱不惊,有利于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假设

1.研究意义

从研究对象上看,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冲突和情绪起伏、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特别是自信心相对不足的学生,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往往不亚于成人。本文通过实验,检测家长、教师、团体辅导(朋辈群体)及讲座辅导对中学生自信心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提高自信心不足的孩子的自信心水平,给这些孩子归属感,明白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另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关注到全体学生,同时能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提出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策略,为学校青少年自信心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数据支持。

从干预手段来看,本研究让家长参与到了课题中来,从侧面让家长多关注了孩子,加强了亲子间的沟通;其他干预手段也都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2.研究假设

(1)团体辅导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没有显著差异。

(2)讲座辅导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有显著差异。

(3)家长干预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有显著差异。

(4)教师干预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没有显著差异。

三、研究方法

1.被试

在新侨中学发放问卷900份。结果回收问卷860份,剔除10份无效问卷,从中筛选了自信心不足的被试80名。

2.研究工具

(1)气质量表

采用《自信心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M. Rosenberg)制订,它是世界上最常用的测量个人自信心的量表。它共有10个测题,用以测量个人对自我感觉的好坏程度。该量表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可信度高,适用于中学生。

3.研究程序

(1)采用团体施测,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午休的时间,由班主任作为主试。

(2)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剔除无效问卷,并筛选出自信心不足的被试,被随机挑选80名被试,分为4组。

(3)对4组自信心不足的被试分别进行家长干预、教师干预、团体辅导(朋辈群体)干预、讲座干预。

(4)对80名自信心不足的被试进行后测。

(5)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中学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结果

(1)团体辅导组结果

方差不齐性,看第二个Sig=0.000

(2)讲座辅导组结果

方差不齐性,看第二个Sig=0.000

(3)家长干预组结果

方差是齐性,sig=0.003

(4)教师干预组结果

Sig=0.000

2.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结果讨论与分析

(1)团体辅导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影响。

个体的生存与成长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完成的,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团体辅导借助朋辈群体的力量,让中学生有一定的团体归属感。朋辈群体作为中学生的重要他人,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因此,通过系统的团体辅导,除了同组的中学生的影响,还有教师及一些相关知识的普及、励志人物的故事等都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莫大的帮助。

(2)讲座辅导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影响。

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天然形成的。它来源于个体的成功体验、良好的外界信息以及个体的成败归因模式等。在讲座中,通过系统地介绍自信心的定义、结构、影响因素等,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并及时调整自我评价机制,从而重新自我接纳。

这次实施讲座辅导的教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可能因为喜欢教师爱上了他的讲座,认真学习,内化成自我的知识储备,并重新悦纳自我,建立更高的自信心。

(3)家长干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自信心发展最先起影响作用的是家长。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自我认识偏差。因此,通过家长干预,对中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研究假设中,考虑到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沟通时间不长等客观不可控因素,认为家长干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没有促进作用。但当代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较高,受到正面管教孩子或陪伴孩子等新理念的熏陶,现在通过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学校的工作十分配合,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是最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角色。

(4)教师干预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影响。

学生的评价一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一部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心理波动较大,不安全感较强,处于情绪情感的矛盾期,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教师在学生自信心培养过程中作用明显。因此,教师应该要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深入地了解学生,实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评价自己。

五、.结论

(1)团体辅导组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影响显著。

(2)讲座辅导组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影响显著。

(3)家长干预组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影响显著。

(4)教师干预组对中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Wylie R C.The Self-concept:Theory and research on selected

topics.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79:823-828.

[2]Cooppersmith 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Freeman,1967.

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3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调节策略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它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而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核心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

一、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

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中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

1.“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社会的变化,源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快,大量的农村农民由于来自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作为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少年”的数量越来越多,或把孩子送入打工当地的学校就忙着打工而无暇关心孩子,从而给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品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加上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少年”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离家出走,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比如:有些中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放学途中进入网吧、游戏厅的普遍存在。

2.学习上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中学生自己知道努力学习,但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却不知道学习不好的原因所在,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从一些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学习时从不讲策略,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往往是导致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

二、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当前许多中学生身上已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心理缺陷,认识偏颇、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情绪易激动、意志薄弱等现象,甚至遭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或自杀等问题,都足已使我们教师忧心忡忡的同时,需好好反思,如果待真正发展到精神分裂以至自杀犯罪时,才矫正与治疗那就为时过晚了。综上所述的客观现状,都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抓紧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受到重要关注,这对提高素质教育及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难怪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1.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初一《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中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中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针对中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中学生的表现欲,让中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中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中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中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中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2.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中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中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中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所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是经受不住挫折失败的,更难经受住诱惑或压力,以后也就难立足于社会。因此,进行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中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以及耐挫折能力,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培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咨询活动。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中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中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中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中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中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中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运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中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因此,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务必注意以下三原则:

(1)保密性原则。教师必须对中学生讲诉的内容保守秘密充分尊重中学生的隐私,这样方可对来访中学生消除重重顾虑,不辜负中学生的信任。

(2)交友性原则。教师应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中学生,与中学生成为朋友,才会使中学生感到亲切,真诚、热情,没有顾忌,解决心理困惑。

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和谐 群体心理

德育教育与教学是有区别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有可能凭借教师的权威去强迫学生接受学习,而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德育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德育教育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班主任德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学生当前存在心理问题的现实状况,需要构建必要的知识结构与掌握诊断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断完善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遵循防重于治、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原则。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环境与优化班级群体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细心关注每个学生与及时主动开展思想劝说,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良好心态;重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教育。

笔者从大学毕业至今连续做了四年的班主任,遇到过形形的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经过教育后,大部分能得到较好的转变。本文试以一个棘手的复杂案例来探讨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和解决对策,从而凸现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一、案例

赵敏(化名),女,1990年生,是笔者班里的一名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该生喜欢读课外书,有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赵敏身体虚弱,自尊心强,性格孤僻自闭,没有人知道她家的真实情况。下面是她的几个典型事件:

事件一:在高三开学初的一次谈话中,赵敏终于透露了一些有关她家凄惨故事。后经多方求证,她撒了弥天大谎。

事件二:在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讲到一些关于家庭方面的素材,赵敏过于敏感,以为老师在说她。晚修后,一个人跑到球场上不肯回宿舍休息。后经我做思想工作至晚上12点,她才肯回宿舍休息。

事件三:在广州一模考试期间的一个晚修下课后,赵敏跟我请假,说要单独冒雨去逛街,并以死相逼。出于安全考虑,最终只好叫家长来把她带回家去。

二、成因

以上三个事件只是赵敏同学在校期间的片段,笔者综合各方面情况认为,赵敏同学主要存在着人际关系障碍、自我意识障碍和学习心理障碍等。

1.人际关系障碍

从小学时代进入中学时代,中学生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能否顺利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前提。但嫉妒、自卑、多疑、冷漠或孤独等不良心理品质以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往往造成了他们不能正常处理师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赵敏同学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设立骗局欺骗老师和同学,无非是想引人注意,希望有人关心她,不要忽视她的存在,同时也想借此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但是她用错了方法,原因有多方面,据我对她家庭的了解。家长应该负主要责任。一方面,家长以极为功利的价值取向设计塑造子女,严重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全然不顾忌孩子的感受,以极不认真的态度草率处理人际关系等。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2.自我意识障碍

中学生正是从儿童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与独立性、依赖性共存,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呈波澜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常做“白日梦”,把幻想当现实,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极易滑到自我萎缩的境地而一蹶不振。赵敏同学有自己的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包括整个世界都是虚伪的。因此当我以很委婉的方式揭穿她的谎言,并给她以正确的指导时,她也不承认自己错误并诡辩解释开脱,不屑于集体荣誉和别人的帮助。我曾经帮她申请困难学生帮扶基金,但被她拒绝,她说不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3.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心理障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而已。高三的学生学习负担重,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冷漠或恐惧心情,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等。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赵敏同学除了语文稍微好一点外,其他科目的基础比较差,家人对她期望过高,导致其本来存在的自闭症状加剧,从而出现考前压力过大、失眠、逃避的现象,幸好没有出现更为消极的事情。

总之,笔者认为,赵敏同学的心理障碍的形成,既有她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工作工作者的专业技能欠缺和责任心等方面的问题。

三、教育对策

针对中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种解决方法:

1.营造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环境与优化班级群心理

和谐进取的班级文化环境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班主任应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而且班主任还要重视优化班级群体心理。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群体心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心理。因此一个良好的班级群体心理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青春期教育不是被动地解决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在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时积极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应开设专题讲座,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在主持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时应把握这样的原则:生动、平等、参与。

3.细心关注每个学生与及时主动开展思想劝说

班主任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作为班主任,应具备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否则个别谈话的心理辅导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教师应做到:(1)要做到认真“倾听”;(2)要做到理解、协商;(3)要做到保密。

4.书面交流方式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面对面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佳形式。用书信,写周记等形式进行师生对话,对于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讲,既能避免面谈时的紧张不安或不好意思,又能达到与自己信任的教师进行心灵交流的目的。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保持书信往来,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但此方法不适应在学生中广泛使用,只适合针对个别学生。

5.重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教育

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5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与实践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时局多样化、动态化,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阶段是人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面对社会、家庭、自身发展的种种问题,中学生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有鉴于此,重视并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每一间中学都必须刻不容缓地做好的大事。它不仅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成败,而且牵连着千家万户的当前利益和希望;它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关注和齐抓共管,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学校,尤其是受教育者正处在即将踏入成年的关键时刻的中学,作为教育者,只有必须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才能把当代中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的、不辜负父母期望的、能担当国家建设大任的有用之才。我校的领导和老师,经过长期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密切接触,审时度势,采取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取得一定成果。下面谨就我们通过这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与同行交流,盼专家指点。

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心理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群体,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大,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会越来越大,是中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体;他们的心理,以我为核心的意识十分突出,骄娇二气思想严重,心理辨别力和心理承受力还很低。因此,学校老师、家庭、社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决定着国家未来命运,也直接影响着当前的社会稳定。近年来,不少中学出现的突发事件,甚至出现中学生违法犯罪,都十分有力地证明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华学校,作为桂东南地区较有名气的民办高中,处在有强大政府资源的公办中学的包围中,更使我们倍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半点的粗心和轻率,不能落于人后。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着满腔的热忱,十分积极地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活动的。

实践证明,我们开展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也是有成绩的。我们的做法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校园,使学生的心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不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的心理也在健康的方向上不断进步、不断升华,我们也同时在活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认识和充实方法。

一、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1]面对中华民族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我校领导审时度势,决定选择《弟子规》《孝经》等著作作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因为,它是先辈人流传下来的优秀精神成果,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用它来对当代中学生进行从思想、学习、做人等方面的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选择。所以,用《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如2011年秋,我校就开展先老师后学生的《弟子规》《孝经》文化学习。像“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 [2] “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3]等等,《弟子规》《孝经》里的名句都被师生所欣赏与吸纳。这就说明“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4]文化可以有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两种之分。这两种人格倾向可以影响人的认知、学习、情绪和动机等。[5]通过学习,学生们理解了讲孝道,学会了做人、礼貌待人的目的。从此以后,读《弟子规》,学《孝经》,听传统文化歌曲,背“弟子规,圣人训”“孝心一开,智慧自来”“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就成了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文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从而引导学生慢慢在践行中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意识。

所谓意识,一般来说,意识就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觉知、有组织的反映。它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觉知,从这个角度看,意识意味着“观察者”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觉知。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意识是一种以能清醒觉察反应灵敏为特征的行为。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社会性的特点。意识还具有四种状态,即现实幻想、自闭性幻想、飘逸性幻想、催眠状态。[6]我校运用意识理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如高考落选生郭静仪就是莫志林校长在一次酒宴上认识的,经过交谈得知,郭静仪2008年高考落选,又加上家境贫寒,但是想通过读书,争取改变命运的想法得到莫校长的认同,于是,她来到了我校复读。在校期间,她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第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这充分地体现了她们郭家对联“功德承先绪,诗书启后昆”的传统文化能正确引导人、教人奋进的理念。除此以外,我校还将意识理论引入教学之中,其策略是:采取制订各年级的学习要求,逐步消化相关学习内容。其中一年级以适应新学校为主,使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二年级以预防分化为主,渗以各种适度的磨炼和考验,为将来打下稳定情绪的心理基础;三年级则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为主,使他们能以平静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轻松地备考,迎接祖国的挑选。初中各年级按此策略要求,把学习目标适当调低,以适应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多次举办传统文化和心理辅导讲座,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去引导人、教育人

我校办学八年来,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了多年有效探索和实践。特别是2011年以来,学校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会讲道德、讲理想,学会做人,倡导心理健康等活动以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学校老师学习吉林松花江中学和河北唐山英才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视频材料,进一步深化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出了本校开展关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实施方案。其次是,我校专门邀请了广西明德校园文化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给予指导,于2012年元旦前后举办为期五天的《弟子规》《孝经》教职工培训班,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大幕;接着又是对每年级各一天的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012年4、5月间,学校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陈玉秋两位教授到校,为高考学生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稳定情绪轻松迎接高考。2012年5月,学校又邀请了广西《求学》杂志社编辑、心理学硕士朱燕等为学生做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专题讲座。此外,为了温故而知新,2012年秋季期开学,结合新生训练,我校再次举办了长达五天的老师、学生学习《弟子规》《孝经》培训班。通过培训,让学生在思想、学习、做人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2012年11月5日,闻名全国的残疾人激励师黄友先生到我校做了一场感恩励志的公益讲座,岑溪市区学校代表百余人和学生家长代表近百人同文华师生一起聆听了讲座。这些大型活动都是以高尚的境界、开阔的视野或演讲者的亲身经历,给了文华师生一个别开生面的精神大餐,对每位听者心理净化和意志激励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有了进一步提升。

三、和谐校园从我做起,弘扬先进形象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的镜子,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共享成长的快乐。因此人际关系的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7]我校自2005年办学以来,对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索与实践,最后选择传统文化,用《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指路灯,打造和谐校园,从我做起,争取做有孝道的人,做文明人,树先进学先进的风气越来越浓。通过认真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先后获得了广西高考模拟作文2011、2012年度大赛一等奖(参赛者是承担国家级语文课题研究学校,包括了不少示范高中在内的四十多所中学,每届一等奖各评12名)。2012年高考成绩排名向前,其别有曾烨林同学以575分的成绩喜夺了岑溪市除两所示范高中外的普通高中个人理科总分第一,我校获得了梧州市高考成绩优秀二等奖的荣誉。我校中考成绩连续三年稳列岑溪市四十多所初中的前十名。学校的各种各样成果纷至踏来,它不仅让我校尝到了甜头,而且也让实施传统文化打造校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师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弟子规》的“泛爱众”章开门见山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今天的话就是要爱护一切学生。我们的学生,都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一员,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认为学风决定于教风,因此我们经常在老师中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我们就是要有教无类”“做老师就要认真起好引导和引领作用,引导就是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领就是要以老师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带动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老师都必须以最好的心态奉献给学生”“我们必须本着人文去贯彻条文”等等。经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的老师在爱护学生的方面都做得很好。2012年教师节,政府送来了漂亮的纪念品,在转送给老师时发现数量有欠,莫校长带头让出;一些年轻老师的婚假、月假,都是休息未满即返校上课;带病坚持工作的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立即伸出温暖之手的老师,同学生家长交朋友的老师等等,都有着十分感人的故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想也成了文华人的共识。一位小孩尚幼的女老师,曾因婆媳关系而有放弃教职的念头,学了《弟子规》和《孝经》之后,主动多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多从“孝”字考虑问题,最后得到了较好的磨合而使教学工作坚持了下来。所有这些感人形象,都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大变样了:“一切以我为核心”的心理改变了,都注意了为他人着想、为大众着想的修养;容易冲动的心理改变了,凡遇不如意时都能转换角色地多想一想;骄兵必败、娇惯必衰的观点树立了,在日常生活中校园总表现出严于律己、谦和待人的气氛。不少街上行人都说,看到那些彬彬有礼,见到老师做深鞠躬的学生,那一定是文华学校的。今年我校考上广西理工职院的梁桂松同学,因在学校学生会干部竞选时向听众深深鞠躬,不仅赢得满场喝彩,也促使其顺利当选为学院学生会干部。考上不同大学的莫新剑、卢硕明、霍萧杰等同学也是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大方得体,备受同学的敬重和老师的喜爱。一位梁姓学生家长在看了孩子带回的学习传统文化光盘后,在网上发文说:“文华开展传统文化学习,不但触动了学生心灵,也感动了我的全家,我衷心感谢传统文化,感谢《弟子规》,感谢文华学校。”市委宣传部梁新民副部长经常到文华视察,看到我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的新气象,欣然提笔写下了“文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摇篮”。

文华学校通过运用心理动力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识理论,正确地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 [8]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了校园和谐。因此,我们相信心理健康的文华学子,将会更好地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健康的心理、德才兼备的能力,去努力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注释】

[1] 李桂宗.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

[2] 弟子规[M].南宁学雍多闻学堂印制,2011.

[3] 孝经[M].南宁学雍多闻学堂印制,2011.

[4] [5]泰勒著,蔡江农译. 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6]李宏翰.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59.

[7]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心理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7.

【参考文献】

[1] 李桂宗. 中国文化导论[M].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 任登第,牛淑卿. 大家都学弟子规[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3] 泰勒著,蔡江农译. 原始文化[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科学规划;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39-01

今天的中学生,都生活在社会高度重视、家庭无比关爱的环境中。与父辈相比,情感更丰富,知识更宽泛,生活和学习条件更优越,这都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却过于依赖和强调自我,任性固执,学业不精,意志薄弱,尤其是普遍胸无大志,很少为将来着想。因此学校要帮助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心规划自己的未来,积极主动的为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一、什么是人生规划

所谓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与设计。

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二、中学生的人生规划什么

(一)学习规划。有计划的学习要比无计划的学习好得多。特别要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的随意性学习。有的同学认为,学校有教育计划,老师有教学计划,跟着老师走,按照学校要求办就行了,何必自己再定计划呢。

(二)职业规划。中学生的职业规划就是让中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职业与教育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在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三)健康规划。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中学生的健康规划应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生理健康规划的目的在于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状况在饮食结构、作息安排、健身方式、心理调整以及如何定期体检等方面作一个统一的部署和安排,并根据自身身体内外因素的变化随时予以调整,以防患于未然,始终保持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心理健康则要求,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

三、坚持多途径、经常性地开展人生规划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多途径经常性开展教育。

(一)开设人生规划课程。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人生规划的方法,学校要由专职教师开设《人生规划课程》,向学生介绍人生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人生规划课程》的开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校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及其他活动,以研究性学习、参观、社会服务、担任志愿者等方式,使学生获得对不同职业的亲身体验,了解职业特点与当前就业形势。也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班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开展职业指导。同时对在升学方向,选择职业愿景等方面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开展人生规划的专题教育。人生规划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计划的行动与落实。为了保证学生行动计划的实施,首先,学校要举办一些有关人生规划方面的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主要应包括中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初(高)中毕业生的高中(大学)发展规划、人生理想规划等内容。其次,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专门研讨人生观问题的主题班会。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当代的中学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观》、《革命烈士人生观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专题研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始终保持学生自信、进取、探索的精神。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生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提高素养,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人生。例如,物理教师在讲牛顿定律时就可以在介绍牛顿的生平时渗透人生观教育。牛顿的前半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他的后半生却花了整整25年时间去研究神学,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一事无成。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人生规划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