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学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1

关键词:基础方法

众所周知,《考试大纲》中关于“病句类型”的规定,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在这里,不想再一一详细赘述,只想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方法,以供参考:

一、语感审读法

在审读语句过程中,从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有无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进而找到“症结”所在。比如:“我们把小树苗栽到了路边长得很越来越高。”显然从语感上就能察觉出这个句子很别扭,读着也很拗口,再仔细一分析,原来是把本来是两个承接的小句子放在一句话中进行表达,犯了结构混乱的毛病。用这种方解题,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要果断地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不要前怕狼后怕虎,似是而非地去解读句子,以至于模棱两可,自己也搞不清楚句子是非有问题了。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查找病因的耐心,不能马虎,不能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细心再细心。

二、语法分析法

纵观全局,抓主要矛盾,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的主干是否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错误,再清理句子的枝叶(定语、壮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有毛病。

例如:“《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通过主干分析,主语是《红楼梦》,谓语是“是”,宾语是“文学”,“一部作品”怎可称之为“文学”显然谓宾不搭配,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只要了解句子的成分,就一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三、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定主意,光凭语感也是不可靠的,这时教你一个简单的法子,即仿照原句的结构另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毛病。比如:“在李老师的帮助中,我取得进步。”初读这个句子是感到别扭,可选择两个类似的结构来分析:“在哥哥的指挥下,我用竹条编了一个鸟笼。”再如:“从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从这两个结构中我们看出应当这样搭配,“在……下”或者“从……中”是正确的,犯了两种格式混用的毛病。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感上体会不出来,语法上又不好找,那就要从事理上分析,看看是否违反事理。逻辑分析就要从概念判断,从推理方面进行检查,看语句表达是否得当,句意关系是否合适,比如:“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这个句子用“凡是……都”言过其实,不符合生活事实,困境是成才的环境,难道顺境就不是吗?可改为“大多”,删去“都”就可以了。

做辨析并修改病句题就好比一个医生为病人看病,看病、治病是两个不能脱节的环节。因此,做好病句的修改首先要辨析得准确,才能修改得漂亮。另外,我们也知道,一名优秀的医生,一定是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样,搞好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光靠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因此,提高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长远的规划和与之相应的实施措施,还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企图通过做几道题或者读几篇文章就奏效。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增加阅读量,养成对优秀作品精读细品、仔细揣摩语言的习惯,积极培养语感,努力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夯实语言基础,而一些庸俗的书籍、盗版的书刊,不利于语感的培养,应摒弃。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德育;情景教学;专业课;情感教育

教育部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曾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育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牢牢树立“教学为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意识,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同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人文特征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将其渗透到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由于具有独特的人文关怀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德育职责。

中职学生在年龄上相对较小,因此对于道德以及生活、学习态度上的认识和理解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幸运的是,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真善美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们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实现人格上的完善。比如,在《我的母亲》里,我会引导学生带着感情细细揣摩文章的一字一句,让学生充分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感激、深切怀念的伟大感情。这种情感上的教育,往往让学生印象深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育,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教师教学活动是否顺利进行,教学是否能取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中职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课堂上也表现得很消极,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枯燥无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力求最大限度上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我问学生:“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扣人心弦,假如你是小说中的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分组自由讨论,有的学生提出他们的疑问“为什么当时佛来思节夫人会借给玛蒂・尔德一条假项链呢?她明明就很有钱。”;“为什么玛蒂尔德在项链丢了之后不马上告诉佛来思节夫人,这样的话她也就不用担负十年的艰辛与没有意义的付出了”……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语文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文章内容以及主题也有了自己独特、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中职教育要培养的不单单是以追求学习成绩为主的学生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结合学生的专业课,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方向和基础。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发挥语文课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提高语文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践运用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比如,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会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情境教学训练,教给他们服务行业的社交礼仪,教导他们在工作中要斟酌说话的语气和词语,帮助他们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沟通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灵活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语文词组编写程序,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则会在课堂上带领他们欣赏我国古文化中的优美建筑,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和热爱感,为以后更用心、更投入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注重情感教育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强的学习和心理惰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能力和优点。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支持,比如一个赞同的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激励的话,都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帮助他们恢复和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开阔胸怀,更加积极、健康地茁壮成长。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3

怪圈一:个性化阅读泛滥成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强调教师应该“把阅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发问”。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对文本的“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多元的独特体验,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少讲”“不讲”,甚至“不敢讲”,谈“讲”色变,走向了另一极端。一节课全是学生一读、二读、三读……每读一次,学生就说自己读后的收获。这期间所有的环节都是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学生非常活跃,所能听到的大多都是一些琐碎的认识,肤浅的分析,零散的记忆,甚至偏离主题的看法。课堂上教师成了仆从,跟着学生走,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这难道就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展示吗?

例如,某教师执教的《孔子和他的学生》教学片断。

师:学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后,你有什么想说吗?

生:孔子先生真伟大,爱生如子。

生:古代的先生就有那么一颗无私教育后代的心,我真佩服他。

生:还说孔子是大教育家,真笨!教育穷孩子不要钱,换我就不干。

生:孔子教诗编故事,他不嫌烦我还嫌麻烦呢。

(教室内稍乱,学生议论纷纷。教师脸带窘色,欲言又止。)

师:同学们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看法,想法独特。希望大家今后能继续坚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明显偏离文本的解读,违背课文的主旨,教师怎么能牵强附会,放任自由呢?)

诚然,这一教学案例中的教师,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但尊重学生个性,并不等于要迁就学生。学生年龄小,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影响,看法多有偏颇,甚至有错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师生精神上的碰撞,实现师生同往共进;通过必要而精当的点拨,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使阅读教学获得真实效果。

怪圈二:拓展性延“伸脖子太长”

乘着课改的东风,当前的课堂教学积极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营造大语文学习环境,十分重视课堂的拓展延伸,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小品表演、学科整合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毋庸置疑,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然而,由于有些语文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稍有偏颇,只追求形式,课堂上安排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花拳绣腿,有“脖子太长”之嫌,有“信息泛滥”的倾向,有的甚至忘记了“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过度地拓展无边无际的信息。

如一教师在上《太阳》一课,让学生把《自然》和《社会》带来,还有学生把《十万个为什么》摆在了课桌上。教学过程中,师生旁征博引,把有关太阳的知识解说得淋漓尽致,列举数字时,连数学知识都用上了。结果拓展的资料太多,学生迷失在大量的信息中,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

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课堂上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字,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趣味化,教学内容条理化,课堂结构合理化,教学效果优质化。超过这个“度”,就是喧宾夺主,就会造成教学效率的减损。语文就是语文,它不会因课改而变质,它仍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需要扎扎实实,更需要热闹后的安静、空白,要留有学生思考、感悟的空间。

困惑之最:教材、考题均离农村学生太“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因此,新教材在编写内容时特别注重了扩大阅读量、开发教学资源、学科之间的整合等。无可厚非,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确实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如果学校、教师都能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实施教学,当然再好不过。可是现实却明摆着: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山区连基本的办学条件尚未具备,怎能跟上这“城市化”的教材内容?

就拿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来说,“民族之花”“桥”“方寸世界”等单元的学习,不查阅资料,不通过现代技术教育等多渠道、多途径的调查研究、社会实践,能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吗?可是农村学生哪来电脑?农村学校哪来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既然这样,教材为何不选取学生熟悉的家乡、田野、同学、亲人等类似的课文呢?学生举目能及、触手能摸,试想教育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联系实际,笔者大胆说一声:教材离农村学生太“远”。笔者并不是无视教材的优越性,作为学生的阅读教材非常可取,可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可要作为施教教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要学生学后必须“笔下生花”,一定要写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桥的世界、集邮的经过或故事等之类的文章,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与教学现实相悖。

另外,如今的教材删繁就简。“语文天地”里再也没有“机械操作”的训练题,只是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是,学生面对的考题哪里少得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题型?如看拼音写词语、组词、扩词、缩句、扩句、修改病句……应有尽有。以前还好,人教版教材中的“基础训练”栏目有范例,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就能熟练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技巧。现在倒好,考试中的很多题型都成了教师教学的负担,教师除了教书上有的,查找资料充实教材外,还得让学生训练考题类型,费时又费力,教师苦不堪言,这样的考评实际与学生的减负也是背道而驰的。我们不能说“教材不行”,不敢说“不要考试”,只有长吁短叹:教师难当,学生更难做。考题确实离教学现实太“远”了!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4

关键词:科教兴国;教育事业;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文化素质

在小学,语文学科是小学学校高度重视的一门学科。从历史上说,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呈现了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不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知识,还为我国人民储存了大量的精神文明财富。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语文学科知识丰富多彩,历史悠久,都聚集了祖先远见卓识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很有必要。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与其苦苦地想法子迫使小学生认真、努力地听课以便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能够获取优秀的成绩,不如先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语文这门学科,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以及平时能够自觉主动地查阅相关文学知识,了解、探究与语文相关的知识。那么如何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呢?以下列出两个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兴趣。

1.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每个小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增强语文阅读能力、丰富语文知识常识的必由之路。长期、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作文写作表达技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1)充分发挥教师在

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激情,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故事。如,讲到故事的结尾时戛然而止,让学生保留这份好奇心去查阅故事的结局。(2)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在一个班集体当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各有异同。此外,学生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兴趣爱好。从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介绍、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

2.有意识地制订阅读目标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内心始终存在着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够好好地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阅读并在阅读之前明确他们的阅读目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为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小学高年级的阅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制订:(1)认真把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把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2)画出自己觉得文章中绝妙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等。通过找出这些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3)尝试口头讲述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这种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掌握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他们不仅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自尊,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以及思维能力,他们或许还有了人生的追求方向。他们的梦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并能够理解、认可。这时候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学生,并把学生当朋友一样看待,避免强迫学生学习。否则,学生对教师也会越来来反感。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情绪,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毁灭一个学生的梦想。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一种神圣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小学课堂当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知识储备、综合文化素质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优秀的教师能够给学生带来有趣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容易被学生吸收,容易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避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脱离社会发展轨迹,养成享乐主义的不良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此外,教师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人生魅力,寻求更多的人生乐趣。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既不要满足于现有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经验,避免语文教学教育水平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速度,也不要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的单面传播,要建立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不断地丰富语文教学实践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端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5

一、 以课堂语言激励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巧妙评价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让同学们回答:“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我”把钓到的鱼放回湖中去?“父亲”做得对不对?这时,我发现平时一名不很积极大胆发言的学生举起了手。于是我很亲切地引导她回答,之后我是这样评价他的:“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不举手,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吗?”有意识地提醒学生不该放弃锻炼的机会,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评价如:“你真会思考”、“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读得真棒”、“老师真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二、以情感激励学生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情感居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情感起诱发的培养作用。并具有推动力,首先教师在创设情感激发、陶冶气氛中,要以情感人,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融洽和谐,产生共鸣。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怀。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第十二段时,我这样描述:“本课的开头描写把我们带到了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的废墟旁,我们看到了一位身处危险地带,不顾他人劝阻的父亲埋头挖掘废墟中儿子的情景。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一段形象的开场白描述,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呈现在他们面前,把他们带进了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此时教室里气氛显得沉静紧张。学生那一颗颗幼小的心也悬了起来,情不自禁地关心起小男孩的命运。这样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就融为一体了。

可见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使其主体乐学不疲、其乐无穷,并且思想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

三、以合作竞争激励学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表现有先进和落后之分。通过合作竞争激励,可以使表现好的学生继续保持积极领先,更上一层楼,也可督促那些相对落后的学生转变观念,去努力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在组织合作竞争性学习活动中,让表现突出的学生当众受到表扬,使其得到心里满足,产生争取优秀成绩的心理;有意识地鼓励差生和他人开展竞争,并尽可能多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效率较高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以此增强学生的信心,克服 自卑感。如在讲授《古诗词三首》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先在组内背诵,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激励差生进步。然后选出其中较好的几个小组进行竞赛,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做好还不行,必须全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与其他组竞争。学生热情高涨,在小组内分工认真背诵,争取竞赛的机会。从而培养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心理。

四、以榜样激励学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实践中如能勇于赏识,注重榜样效应,把握好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在上《桂花雨》这一课时,课堂上学生们专心致志地读着书,其中一个学生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学生正根据课文内容一边读“摇花乐”的内容,一边摇头晃脑,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那丰富的神情,那恰如其分的动作,那圆润的声音别提有多美妙了。于是我便让学生们都停了下来,说:“刚才老师发现了一个‘表演天才’――易灿同学,一边读一边还在做动作呢,读得可美了。”听了我的评价,那个被赏识的学生读得更带劲了,其他学生也模仿着兴趣盎然地读开了:有的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有的一边读,一边也在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真是其乐融融。

五、以环境激励学生

语文教学实践范文6

关键词:三维目标;育人为上;读中悟情;写中言志;教学实践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都十分强调“文道”结合,其实这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最基本的责任所在。目前,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但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偏重于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培养,在听、说、读、写中加强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水平的检测、评价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表面看,这都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其实,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践中,人们更多注重的是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却很少真正的思考过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德育目标。仅有的只是在确定教学目标中形式上的列出这一项目而已。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考虑到怎么去落实。如此看来,“文”、“道”结合依然是“两张皮”。我认为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与学校培育人的目标还存在着“貌合神离”。因此,我们应该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我在实践中有几点感悟和建议:

坚持育人为上。语文导创教学的开创者文兰森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因为“潜能”是“智能”的母体。那种忽视学生自信心、事业心、学习动机、审美情操、献身精神、创造意识等心理品质与人格的教学时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的[1]。科学家们也认为:创造的花朵,在“性格伟大”的土壤中才能开放。诚然“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责任,但只是教师在教给学生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工具、技能,在人的终身发展中,人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人生价值取向才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将影响的一生。在《山的那边》一文的教学中,我把语文工具性的教学目标:把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诗中部分诗句的含义以及诗歌的表现方法作为重点之一。把体会文章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理想的意志品质作为重点之二。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小时候诗人的“痴想”、“终于”以及后来“一次又一次”、“爬上一座座”、“诱惑”这写个关键词反复品味,引导学生体会其间蕴含的对“理想”的强烈欲望和不怕失败,不断追求、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要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的真正东西,之后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读诗后的感受,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理想所做的思想和实际准备。这样一来,学生就在诗歌的学习中跳出了语文文本学习的框框约束,置身于人生发展的思考这一高度学习,我想学生能真正领悟到这一点并对将来人生发展有所思考的话,教学真正的目的便实现了。

注重读中悟情。我们知道: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感受真善美等良好的情感态度,光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和空洞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选择诸如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高尔基的《海燕》等优秀散文作品,在完成了语文工具性目标教学的基础上,反复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进而点拨诱导学生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情感态度、寄寓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如《春》一文主要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一文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温馨、和谐、恬静、优雅的生活情调,而在《海燕》一文则主要引导学生透过“海燕”的形象深层次体会积极乐观、勇敢顽强的豪迈奔放。在《紫藤萝瀑布》中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激发关爱生命的情感。总之,语文教学一定不能只关注考试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学生心灵这块土壤的浇灌,完成对学生乐观面对生活热情的呼唤,这比升学更为重要。

巧借写中言志。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训练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只停留在技巧性的能力训练之上是不够的,说什么,写什么,必须要坚持“言为心声”的原则。这时候,教师就是关键,在实践中,我紧紧抓住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前途理想的憧憬,以诚信、感恩、理想等话题为立足点和突破口,把思想教育融化为写作内容,让学生们抒写心中的“心声”。操作中,我设计了几个写作训练专题:感恩、奉献、理想、关爱、励志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说写表达内心的思考。这样就较好的把习作训练与德育很好的结合起来了。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孔子可谓一代宗师,他对弟子中72贤人的教育是后来的先生们追求的典范,孔子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圣人的高明之处应在于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人生指引。语文的工具性目标教学应该说只是让学生外炼技艺,而内心修为即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才是发展的根基。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替可谓日新月异,在学生将来的发展中,恒久不变的永远是内心修为所强调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追求。从这一点看来,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还不该重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追求吗?我的回答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