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法研究方向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后处理;经济评价

后处理,是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进行再加工、再处理的过程,目的在于回收乏燃料中的铀和钚。后处理回收的铀和钚,可作为核燃料生产的原材料再次进入燃料循环,同时,经过后处理的乏燃料,其放射性和体积也可大幅降低。这对于提高天然铀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地址处置资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座商业后处理厂在英国建成,后处理工业至今已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一共建成10余座后处理厂,主要分布在英、法、德、美、印、日、俄这七个国家。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也开始了后处理技术的研究。2016年,我国第一座“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厂”进入试验性生产阶段,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具有建设大型后处理项目的技术与能力。随着我国核电项目近20余年的蓬勃发展,我国商用核电站已累积产生了大量乏燃料亟待处理,我国核工业对乏燃料后处理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目前,我国第一座大型乏燃料示范后处理厂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后续的商用后处理项目也在积极筹划。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到几十年,国内乏燃料后处理项目的建设工作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处理项目也会由初期的政府主导,财政拨款方式慢慢向商业化模式转变。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商业化运营,对于后处理这种资金投入量大、建设目的多重性的项目来说,如何对其经济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在项目的前期决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后处理项目仅在少数几个国家有建设经验,在我国也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经济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资料在国内外都非常少见。因此,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外有关后处理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整理,对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分析讨论,为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科学系统的后处理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奠定研究基础。

1我国对后处理项目经济性的评价方法

1.1简介

如前所述,我国的后处理工业尚属起步阶段。20世纪的后处理项目包括“中试厂”都是带有研究、试验性质的,因此,并没太多对项目经济性的测算和研究。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示范后处理厂以及规划中的商业后处理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均进行了经济性评价工作。但由于行业内对于后处理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尚属空白,对上述后处理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主要是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建设部出版的用于指导国内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工作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以下简称“方法与参数三”)中的相关方法进行。

1.2国内不同类型后处理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

在“方法与参数三”中,对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主要是从财务生存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三方面进行的,对于有政府参与投资或补贴的项目还需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或费用效果分析来评价项目对于国民经济的价值。根据项目资金筹措方式及经营类型的差异,“方法与参数三”对其经济评价的方法也有不同的侧重。对于建设中的示范后处理厂来说,其定位为非经营性的示范工程,其建设及运营期的资金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对该项目的经济评价主要是关注财务收支能否平衡,同时,对该项目的单位处理成本进行了测算,并与国际上其他项目的后处理成本进行了对比。对于后续规划中的商业后处理厂来说,其资金筹措方式、运营模式均不确定。因此,对于此类项目的经济评价是基于多种假设进行的:(1)资金全部来源于乏燃料基金及政府补贴的非经营性项目,仅关注项目的财务收支平衡和后处理成本;(2)资金部分来源于乏燃料基金,不足部分由企业自筹的经营性商业后处理项目,则应同一般经营性项目,需对项目的财务生产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进行全面考察。由于后处理项目具有显著的外部效果(包括环境、资源等),应该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与费用效果分析,以将项目的经济价值完全反映出来。但由于缺乏对后处理项目在各方面效益的量化方法及货币化方法,目前在有关后处理项目的经济评价中均缺少这方面的定量评价,仅对项目在资源、环保方面的意义做了定性阐述。

2国际上对后处理项目经济性的评价方法

2.1简介

由于后处理技术仅在世界少数几个国家有成功的商业运行先例,因此,对后处理项目经济性的研究资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较少。国际上对后处理项目经济性的研究,除了对比不同后处理厂的单位处理成本,更多的是站在核燃料循环的角度,来评价后处理这种闭式燃料循环方式的经济性。

2.2全生命周期平准化燃料循环成本LifetimeLevelisedFuelCycleCost(LLFCC)

OECD/NEA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对大型压水堆的燃料循环经济性展开研究,并在1985年了题为《燃料循环的经济性》的研究报告(此报告在1994年做了修订与更新)。《燃料循环的经济性》是最早的一部对后处理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在该报告中,OECD/NEA是通过计算反应堆核燃料全生命周期内的平准化发电成本,来量化后处理项目的经济性,并能够对不同燃料循环策略(直接处置的一次性通过式燃料循环和采用后处理的闭式燃料循环)的经济性进行对比。LLFCC的计算方法是,将核燃料从前段到后段所有工序发生的费用全部折现到一个基准日期下的每kWh单位发电成本。全生命周期燃料循环平准化发电成本并不包括反应堆的建设及运营成本。对于采用后处理的燃料循环策略,因为所回收的铀和钚还可以作为核燃料的生产原料再次进入燃料循环,因此,在进行全生命周期平准化燃料循环成本计算时,还应在所有工序费用之和的基础上再减去回收铀、钚的价值。由于钚属于军事敏感物质,不能随意交易,回收钚的价值没有市场价可以参照。OECD/NEA报告在考虑回收钚的价值时,是将其作为MOX燃料的制造原料,计算生产1kgHMMOX燃料与生产1kgHM天然铀燃料所节约的成本来体现回收钚的价值。在计算回收铀的价值时,OECD/NEA报告则是将其看作天然铀的替代品,分别计算回收铀生产1kgU燃料与天然铀生产1kgU燃料的费用,以节约的成本来体现回收铀的价值。

2.3铀的平衡价格

在哈佛大学约翰F肯尼迪管理学院BELFER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于2003发表的报告中,提出了一种“铀的平衡价格”的概念来评价后处理项目的经济性。“铀的平衡价格”计算,也是将燃料循环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进行核算,当采用后处理和直接处置方式的核燃料全生命周期成本相同时的天然铀的市场价格,即为“铀的平衡价格”。换句话说,如果天然铀的市场价低于平衡价格,直接处置更便宜;若高于平衡价格,则采用后处理循环的方式更有经济性。考虑到不同策略下燃料前段费用相同,“铀的平衡价格”计算公式可仅用后段费用表示为:[燃料中间贮存与处置的成本]=[后处理和废物处置的成本]-[回收铀和钚的价值]忽略后处理与直接处置方式运输成本的差异,则“铀的平衡价格”可表示为:[等待地质处置前的贮存成本]+[燃料的封存、整备与处置成本]=[后处理成本]+[对后处理高中低放废物处置的成本]-[回收铀的价值]-[回收钚的价值]时的铀的价格。对于回收铀的价值,该报告简单地认为它与天然铀的价值相等。对于回收钚价值的评价,是通过计算生产1kgHMMOX燃料与生产1kgHM天然铀燃料所节约的成本来体现回收钚的价值的。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 激光晶体 径向温度分布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G156.3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固体激光器在运转的过程中吸收泵浦光能量,除小部分以激光方式输出外,大多数能量转变为热并沉积在激光工作物质内使其产生温升,在不断重复泵浦和热传导作用下,工作物质中温度梯度的存在使原本折射率完全均匀的工作物质变为折射率不均匀的工作物质。由于固体激光器中热效应一直影响着高输出功率和高光束质量,因此,有利于激光工作物质散热是选择激光器工作物质形状的一种因素。因为激光工作物质的热效应严重影响了固体激光器的发展。所以限制热梯度的增加和减小温度梯度对波前影响是获得高光束质量、高功率输出的关键。因此国外为解决固体激光器的热效应问题做不少工作。

1国内外径向温度减小方法的发展现状

在早期的固体激光器中,工作物质通常被加工成圆柱形,这种激光棒目前仍然被国内外广泛使用,但圆柱型的激光棒有很大的径向温度梯度,这种温度梯度是随激光棒直径增加而增大。为了更好散热,减小固体激光器的热效应,人们还把工作物质制造为板条形状、盘片形状等等。目的是在给定激光材料体积情况下增加冷却面积,板条形状激光棒在1972年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申报了美国专利。专利号:NO.3.633.126。

板条形状有好的散热条件,但是光学加工难度很大,而且宽而薄的板条固定技术也是困难的,同时制造这样的板条还需要大直径晶体,生长大直径晶体的费用很高。1991年,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0205494.5,名称为:新型激光棒。它是在激光棒柱面上刻槽,改变截面面型,扩大散热面。但是这种激光棒加工工艺要求高,实现也不容易。

激光二极管阵列(LDA)泵浦同体激光器,因其与灯泵浦同体激光器相比较,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性能稳定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抽运功率的提高。激光品体的热效应同样也非常严重。

近年来,很多人对激光介质的热效应进行了研究lJ-嘲。激光二极管的光束是高斯或者近高斯分布,根据抽运光的特点,以往假设激光晶体轴向抽运光是均匀分布的已经不适用。

由于全固态激光器的应用既要求有高的输出功率又要求有较高的光束质量,为了改善激光晶体热效应对激光光束质量的影响。在圆柱形的激光晶体中轴线上穿一个孔,孔的形状可以根据激光晶体的形状而定,形成中空的激光晶体,在激光晶体的中空部分加上强制型冷却。

2径向温度减小方法的发展现状

提高冷却技术:现有技术下,激光晶体中心部分没有加入冷却,激光棒内存在很大的温度梯度。

提高泵浦技术:激光二极管阵列(LDA)泵浦同体激光器,因其与灯泵浦同体激光器相比较,具有效率高、结构紧凑、性能稳定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抽运功率的提高。激光品体的热效应同样也非常严重。近年来,很多人对激光介质的热效应进行了研究。

3结论

高功率激光器技术向着更高功率、更好光束质量、更佳大气传输性能、更高能量转换效率、更紧凑简便的方向发展。在圆柱状的激光棒圆周和中心进行冷却,增大了冷却面积,减小了沿激光棒径向的温度差,因而折射率梯度也减小了,因此:晶体的热透镜效应得到改善,可以提高激光输出功率和光束质量;光束通过晶体不同位置时经历光学长度差异减小,可以有效改善光束产生的波前畸变。并且激光棒易于加工和固定。

参考文献

[1] 于果蕾,黄春霞,孙尧,等.激光二极管端面抽运矩形截面Nd:GdYVO4晶体热效应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7,44(7):57-60.

[2] 杜秀兰,吴峰.固体激光器的灯泵浦和二极管泵浦方式比较[J].应用光学,2004,25(3):37-40.

[3] J.Eggleston,T.Kane,K.Kuhn,J.Unternahrer,R.Byer et al.The slab geometry laser-part I:theory.IEEE JQE.1984,QE-20(3):289-301.

[4] T.Kane,J.Eggleston,R.Byer.The slab geometry laser-part II:thermal effects in a finite slab.IEEE JQE.1985,QE-21(8):1195-1210.

[5] David Welford,David M. Rines,Bradley J.Dinerman et al.Observation of enhanced thermal lensing due to near-Gaussian pump energy deposition in a laser-diode side-pumped Nd:YAG laser.IEEE J.Q.E.1992,28(4):1075-1080.

[6] 欧群飞.高功率二极管抽运固体激光器的热效应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46-63.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3

4G商用以来,业界已经提出了LTE-B即4.5G的概念。目前,4.5G技术标准范畴确定为R13和R14。虽然其名称今年10月才能敲定, 但主要研究方向已经明确,在此仅介绍其中的部分内容:LTE-V车联网、LTE-M(M2M物联网)以及LTE-U(非牌照频段)。

LTE-V车联网方面,V2X成为4.5G的重要发展方向。所谓V2X,其X涵盖汽车之外的周边环境:V2V即车与车的通信;V2I即车与路的通信,比如与信号灯之间;V2P即车与行人的通信。通过V2X的概念,车联网的应用场景可分为2个大类:一是行驶安全,二是交通效率的提升。在智能驾驶概念下,某些场景不需要V2X,如数十米的视距范围内、仅有1至2秒反应时间的场景可以依赖于车载传感系统解决。而对于数百米非视距、具有几十秒预警时间的场景,就体现出V2X的优势,比如对潜在关联车辆的探测,以及较大范围内行车路线变更等。为满足V2X应用需求,现有的LTE技术必须加以调整,比如“基于LTE D2D做小幅修改”方案、“借助LTE基站调度对LTE D2D进行较大改进”方案,以及“新空口”方案(对标准改动很大)。目前国际国内已经有了一些明确的建议甚至样机。总体来看,未来LTE-V产业的发展仍将面临芯片研发、频谱分配、以及通讯行业和汽车行业融合等方面的问题。

LTE-M即低功耗、广覆盖的物联网是4.5G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非传统移动通信公司利用免许可频谱部署和运营非蜂窝IoT网,对移动通信行业带来了一定冲击。从统计和分析数据可以看到,LPWA(Low Power Wide Area,低功耗低带宽广覆盖通信模块)的全球M2M连接数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将在2019年达到29%,超过2G和4G。对此,传统移动通信设备商和运营商一方面积极通过资本运作,加快LPWA(Low Power Wide Area,低功耗低带宽广覆盖通信模块)市场的融入,另一方面传统移动通信对厂商提出要求,尽快提供能与免许可频谱非公开技术竞争的方案,并加快推动3GPP标准化进度。目前3GPP提出了2种解决方案,其一是CIoT方案,它针对LPWA市场,设计全新的独立窄带系统,占用GSM频谱资源。其二是low costMTC方案,即针对1Mbps需求,基于LTE设计低带宽系统,复用LTE频谱资源。从成本、功耗和市场需求看,方案一更占优势,得到了比较多的运营商支持。

4.5G的第3个发展方向是LTE-U,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LTE和WLAN的竞合。全球4G广泛部署之后,WLAN热点仍能分流40%流量。但是对于蜂窝系统的运营商来说,还是以LTE为主体,WLAN作为重要补充,然后在此基础上推动两者的网络与业务。从制造业的融合及运营商的推动情况来看,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目前相关标准推动上有3个方向,分别是:接入网络的发现和选择、WLAN/3GPP无线互通以及WLAN/3GPP无线聚合。这3个方向也是朝着更加精细化和更深度融合的方向递进。此外,大家知道WLAN占用了很多免许可频率,而且频谱很宽,其总量超过了现有Licensed的频段。因此运营商希望能够在业务上整合许可和非许可频段,使其在统一的核心网络架构上融合。2013年已经提出和启动了LAA(Licensed Assisted Access,许可频段辅助免许可频谱接入)标准预研,预计明年完成第一版本。这方面美国已经有了积极推进,并计划在2016年内商用满足美国频谱管理规则的LTE-U/LAA方案。可以预见,通过频谱方面的重新设计,或者是融合技术的进一步深入,下一代WLAN将表现为更多的可管理与可控性,与LTE也会有更紧密的结合。

总而言之,在4G产业方兴未艾之际,4.5G产业已是崭露头角,面向物联网市场,电信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篇章。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绿化植物配置;创新探索;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伴随着当下城市生态景观园林建设发展概念模式的付诸实践,绿色植物配置规划这种新生的城市景观园林共存适配形式也适时协调地衔接了城市民众生活模式的快速转变,针对性地缓解了城市景观园林工程集中出现的绿色建筑设计空间匮乏、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割裂对立、植物品类肆意堆砌构筑等显著问题所带来的集中压力。发散城市景观园林工程生态环境再造改善的艺术思维,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切实有效地将绿色植物配置规划设计理念付诸于景观园林工程生态环境构筑的实践之中,进而营造清新舒适、柔和惬意的景观园林式的城市系统生态环境。

一、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配置的基本原理与价值位阶

1.1 配置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共存

景观园林设计配置的规划设计是指基于城市园林系统的整体或局部空间,合理灵活地通过绿色植物的同类品种集中摆放、不同品类交错堆置、同种色调统一划分、不同色调有机交融调配,从而营造由植物群落的色调、形状、姿态所共同组建的与景观园林工程相互交互的空间系统。而在实际具体的景观园林的配置规划之中,被划入绿色植物群落配置构筑之内的大部分既有园林载体并不作为单一的建筑空间使用,而是被纳入绿色植物群落系统内的色调区域、形状环节、姿态系统等具体化的空间之内,从而与绿色植物群落一起被作为点缀来凸显生态化城市景观园林所倡导的“自然协调,清洁低碳”的核心价值。

1.2 整体设计与施工构筑的协同统一

首先就是地域性。譬如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多湿润降水就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繁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从而也衍生了品类众多的植物品种,而通过藤类、竹类、灌木类等植物品种进行多样繁复的移植、添加、修饰的“粉墙乌瓦”式的构建,也是南方地区城市景观园林工程绿色植物配置规划的典型手法。

其次则是过渡性。绿色植物配置规划作为在城市景观园林空间范围内的堆砌构建,就使得其虽然具有顶部的覆盖,但又没有必然存在的围护结构割裂其与既有的园林系统生态环境的分割对立。而当人们徜徉处于“没有栅栏”的绿色植物群落之中,既能产生一种安全舒适感,又可以感受到放松释放的全新感触。而通过湖藻、书带草、紫云英等野生植物的引入种植,既可以营造自然的野趣,又调节了城市景观园林系统的区域小环境。

其三就是交融性。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城市景观园林工程的空间范围中增加现代化园艺绿色植物以叠加园林工程的时代之美的设计思想也恰逢其时、顺应潮流。譬如在东部沿海城市地区的园林工程中,大量引入外国地区的薰衣草、鸢尾花、睡莲等具备国家标志的绿色植物,不仅使得置身其中的游客充分感受异域风情的奇异新鲜,而且也增添了园林工程的斑斓绚丽之色调。

1.3 艺术欣赏性的层叠交互

城市景观园林系统是基于植物栽植、景观点缀、设施架设的堆砌式的空间艺术,观赏性是凸显其内涵价值的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也是实现生态化城市景观园林系统构筑的关键组件。通过一系列既有环境的地形修整、地貌修饰、池沼湖泊挖掘、溪流河道引导、花木栽植点缀、亭台楼阁构建,从而构筑形成冲击官能感受、陶冶情操思维、释放心灵遐想的一系列艺术品的锦绣集合,进而全面实现艺术文化价值与货币经济效益之间的良性转化。

二、城市景观园林配置设计的模式方法

2.1 整体宏观规划设计

整体宏观性是城市景观园林配置规划的基础原则,既存的园林系统内的自然社会环境则需要被看作是整个绿色植物配置规划的地基基石,我们不仅要从既有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方面进行剖析,而且也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市场消费能力等社会层面进行切实探究,从而在充分采用“适当保留、适度改造、适合本地、适应环境”的灵活人性的绿色植物配置模式的推进之下,有效促使既有的景观园林生态系统的内核基体得到良性延续,同时也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配置构筑充分散发阶段时期的鲜活气息。

2.2 单体微观适配创设

首先,花草树木的配置比例要合理协调。花草类植物作为底层空间的重要元素,适宜以“七分保留,三分移植”的原则进行配置,在园林的各个通道之间可以大量铺垫花草进行分割点缀。而树木作为立体空间的主题,适宜以片、点交错的手法进行配置,不适宜大量连片栽植;其次,色调搭配立足简约素洁。诸如浅绿、深绿、草绿都可以大胆进行交错点缀,对于一些墨绿、深绿、褐绿则要合理调节;再者,层次叠加的有机严整。绿色植物品类繁多、各有迥异,许多植物的堆放构筑需要按照类似感、密集度、搭配值进行针对合理地摆放,从而营造诸如对称分布、交叉分布、中心点分布等多种形态以增添绿色植物配置的层次美感。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配置多元集约化的可行性方案

3.1 园内中庭与通道的更新布局

景观园林系统之分布有大量的中庭部件,中庭一般是连接生活区与娱乐区的纽带,正是这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才能营造“天人合一”的完美意境。而基于中庭本身将绿色植物、阳光、水热等自然因素的衔接作用, 通过层次叠加的设计方式进一步使得植物群落与园林系统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同时也把园林内的空间呈现得更富有变化,从而最终实现园林绿色的设计理念和人居环境的实际需求达成融合。

譬如在对园林内的古建筑进行绿色植物配置规划之时,我们就可以在既有的建筑附近栽植诸如毛竹、书带草、梧桐等与古建筑相契合的绿色植物,并以现代化的栅栏、篱落加以围护。从而使得旧有的底部空间系统得到了良好的延续,同时也切实合理地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建筑,使得整个人居环境古朴纯净,而又散发着鲜活的现代气息。

3.2 园外广场的绿色空间的延续拓展

景观园林之外的过渡性广场空间作为城市系统中介桥梁, 可以将绿色植物放置于其主入口处,并与其他外部空间衔接,这也是园林布局中的惯用手法。通过将若干建筑、景点有机结合的构筑方式来增加建筑群的空间深广和环境韵趣,我们也可以效法前人,在园林广场的外部空间范围内进行异曲同工的绿色植物的配置设计。

例如可以在北方城市的景观园林系统外部广场的主干道进行沙地柏、银杏、国槐等耐旱植物的栽植,该类绿色植物不仅外表简约耐看,而且很具节水调湿的独特效用。通过对其在园林外部广场的排栽种的地理方位、区块位置、形态层次的灵活处理,同时有针对性地将园内与外部广场相连的入口处栽种布置相同品类、相同色调、相同姿态的绿色植物群落加以呼应对称,这样就快速有效地实现了园内空间向园外广场空间的延续拓展,同时也可以衬托园门附近的相对突出的植物群落与建筑实体,从而营造了绿色植物堆积构筑的别样之境。

四、结语:

景观园林系统是城市社会群体单元的生活躯壳之一,而绿色集约的设计配置则是景观园林工程物质躯壳的灵魂,切实、经济地进行绿色植物配置构筑在景观园林组建系统中的创设实践,从而创设营造集感官性、实用性、长效性与一体的园林化的生态宜居环境系统,最终实现绿色植物配置规划的辅助效用与园林化城市居住环境构筑的契合交融。

参考文献:

[1]胡媛.议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及趋势[J].青春岁月,2011(10).

[2]邓华.关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民营科技,2011(15).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5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于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提出。2009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报告中把“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新增了六项涉及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低碳指标,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些都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大的契机。随着企业项目投资规模的扩大及决策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项目投资的成功与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在传统的项目投资决策中,往往更加关注财务收益水平,倾向选择财务指标较高项目以满足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经营目的。然而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和环保的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低碳环保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项目投资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获得无形资产,而且可以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力求高效和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借鉴投资决策理论成果,并整合现有的国内外投资决策与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试图构建一套基于低碳经济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从而为我国企业项目投资的有效实施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

二、传统项目投资决策方法存在的局陷

传统的项目投资财务评价方法有两种,一类是贴现指标,即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等;另一类是非贴现指标,即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会计收益率等。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理论仅仅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加以研究,只考虑投资项目运营对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所造成的影响,而忽视其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解决可持续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的“循环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从而给现行管理会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以现行管理会计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的投资决策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企业财务投资决策的目标范围过窄。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投资决策目标主要是做出对企业股东经济收益有利的决策,而不考虑与企业投资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投资决策目标忽视了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如影响环境和社会生态的本、费、税问题,仅仅关心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不考虑环境和社会目标,范围过窄,不能满足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的评价。投资决策的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发展。如图1所示。

第二,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会计信息在决策中往往被忽视。企业的投资决策过程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而现行的会计制度下产生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传统成本观立足于企业微观主体,追求企业范围内的成本补偿和资本增值,造成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破坏,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虚增盈利,没有把如何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怎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而且,没有定价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并没有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自然资本的折扣没有予以内部化,只是反映了罚款、处罚、排污费和清理成本,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也难以实现。所以,传统项目投资决策方法越来越暴露出其缺陷,即没有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看待成本耗费及补偿问题,仅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补偿要求。

第三,投资决策者的受托责任单一。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投资决策考虑的受托责任比较单一,仅局限于“财产托付论”,即除了实物财产的保管和使用之外,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并未成为企业投资决策中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没有考虑资源托付。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已超越或接近环境承载力的边缘,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正在迅速显现,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加,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在急剧上升。投资决策过程须考虑的决策受托已不仅仅只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整个社会公众之托,受托人有义务和责任向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履行其责任,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的统一。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投资决策方法探讨

第一,全部成本评价法。全部成本评价法(Total Cost Assessment,TCA) 最先是由美国环保局设计的,是在资本预算分析中综合考虑环境成本的一种方法,把环境成本作为成本中重要的一项,对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收益进行长期综合的财务分析。全部成本评价法是在评价周期、扩大了成本和收益的考虑范围等方面对传统投资评价法进行了改进。全部成本法的原理同净现值法,都是将现金流量折现,不同的是该方法能够比较明显地列示出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避免企业忽略一些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投资项目。全部成本法能够避免对于一些项目周期短的污染预防性投资项目做出错误评价。传统财务会计只使用单一货币计量,不能将外部环境成本量化,比如矿石开采地表恢复成本、废气的污染造成的损害、小区生活品质下降、噪音污染等。EPA 规定的四种成本的计量难度逐渐加大,企业应借助现有的理论界公认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 直接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作业成本法等并考虑广泛的数据来源,努力将不可计量的成本部分考虑在投资决策中,为企业全面评价项目提供足够的信息依据。

第二,多标准评价法。多标准评价法 ( Multi - criteria Assessment,MCA) 从企业长远和整体出发,不仅仅考虑某一指标或几个指标的最优,而是采用多目标、多标准,把社会效益、环境、竞争能力等无形的非财务评价指标也纳入投资评价体系中进行优化评价。这种方法的必要性在于能够将项目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起来,也就是有助于企业在无法将全部环境和社会影响加以货币化时帮助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也可以帮助企业在环境和其他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多标准评价法除了考虑各个目标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每个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权重是各个指标对投资项目相对重要性的定量化程度,可以通过德尔菲法确定,通过请环境、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专家对这些不同指标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对这些意见进行综合,从而得出专家的意见。最后通过对项目投资方案各评价指标的叠加分析,对方案进行决策。

第三,绿色评价指标。随着政府对环保越来越重视,外部成本内部化并由企业承担环境污染及环境治理费用将成为趋势,这将给企业增加大笔财务费用。投资项目绿色评价指标是在传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不仅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还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外部效应作为一项潜在费用,主要是对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及治理过程中新创造的收益。这些指标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全面评估,降低外部环境因素给项目带来的影响。

第四,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该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利益关系人价值导向观点,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企业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导向,满足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要求企业不能一味只追求股东利益,应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利益相关者创造可持续价值。低碳经济下,企业利益关系人中外部群众组织、政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企业各方利益关系人对企业投资活动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预期,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优先考虑这一层面,避免了传统的投资评价方法将所有的成本和收益风险看作相同的,根据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计量其风险,同时利益关系人价值分析法根据不同利益关系人的预期来调整相应的权重。

第五,较低的折现率法。在投资项目比选时,选择不同的资本成本进行折现,项目的净现值会表现出不同的优先次序。因此,折现率的大小对投资项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往往使用企业的资本成本作为现金流的折现率。环境管理会计主张使用较低的折现率对未来的现金流进行折现。由于未来许多环境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使用较低的折现率可以得到较大的净现值,未来的价值相对于目前价值有所上升,有利于财务部进行项目比选时倾向于那些实施期长且环境效益高的方案,有利于投资项目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趋同。

四、结束语

经济法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解释方法 裂缝检测

[中图分类号] P631.8+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83-3

本文以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为代表,主要介绍了电成像测井技术的仪器指标、仪器结构、基本原理、工作原理以及物理基础。在对成像测井资料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成像测井在岩心刻度成像、裂缝检测识别等方面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1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的必要性

由于油气地域构造复杂,采集资料品质差,构造形态作图存在较大的误差,油气储层存在严重的非均匀性且横向预测结果多样,导致影响了我国油气的开发效益和全局勘探。我国的测井资料就目前而言还不能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解释和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华东油气田复杂多变的地质特征使得资料解释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需要进一步精细解释井旁构造形态,而且油田内储层岩石构造的非均匀性、碳酸盐高阻地层与砂泥岩低阻地层的复杂地质特征使常规测井难以精细解释井旁构造形态。第二,华东油气田砂泥岩类裂缝储层、灰岩缝洞类储层的纵、横分布复杂且不均匀,裂缝产状伴随泥浆入侵裂缝性储层以及低孔等使得判别流体性质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的解释方法和应用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提高我国油田开发勘探效率和经济效益。

2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解释方法

2.1仪器结构及测量原理

本文以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英文全称为Fullbore Formation MicroImager,简称FMI)为代表,对电成像测井资料处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的四个手臂分别有一个折页极板和一个主极板,这种状如手掌的结构使得极板增加,可以覆盖更加广泛的井壁范围。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收拢后直径约为127mm,一共有8个极板共有192 个电极阵列,每个折页极板和主极板上分别装有 24 个钮扣电极阵列,仪器在测量径向和深度方向的分辨力均为 0.2 英寸,探测深度和深度采样间隔分别为2 英寸、 0.1 英寸,测井数据并不能完全覆盖井壁,对 8 英寸井眼而言,其测井数据能够覆盖80%左右。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在测井过程中,根据侧向测井的屏蔽原理,借助液压系统,使仪器的8 个极板和极板上的小电极紧贴井壁形成回路,回路电极介质为仪器上部金属外壳,这样将同级性电流发向地层。由于油气地层中的岩石成分、所含流体及结构的不同均能通过接触电极导致电流发生变化,继而可以通过灰色或彩色等级图像反应出井壁附近地层的电阻率变化,通过对测量结果直观图像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获取相对应的地层地质信息。

2.2测井质量影响因素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进行成像测井是一种电法测井方法。它不能在油基泥浆等不导电的介质中进行成像测量,只能通过导电的水基泥浆,根据井壁附近地层的电流变化,利用成像技术原理,来反应井壁附近地层的结构、岩石成分及流体状况。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的一个极板测量的有效长度的八倍即为仪器所能测量的整体有效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井壁与仪器测量极板通过推靠的方式进行相互贴合。测量的覆盖率受到井眼直径大小的影响,一般而言井眼越小,覆盖率越高。比如,井眼直径为12.25英寸时,能够覆盖50%的范围,而井眼直径为6.25英寸时,能够覆盖95%的范围。

2.3相关技术指标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包括主板与副板在内共8个极板,总体192个电极,仪器长度和直径分别为8.02m、127mm,额定压力为137.9Mpa,额定温度为177℃,最大和最小井眼尺寸为别为533mm、158mm,采样间隔为2.54mm,井斜角范围为0~90°,最大泥浆电阻率为50ohm-m。而另外一些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器如哈里伯顿(EMI和RXMI)共6个极板,总体150个电极;阿特拉斯(STAR)共6个极板,总体144个电极.可见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总体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

2.4测井资料预处理

对成像测井数据的预处理是在进行定量计算以及解释评价如进行裂缝检测等之前首先应该完成的工作。为了减少裂缝倾角及地层的计算错误,消除测量过程中的仪器干扰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应该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校正,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度。采用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对测井资料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图像数据均衡化、电扣深度对齐、坏电极剔除以及加速度校正等。

2.5加速度校正

测井仪器探头进行测井的过程设计是匀速运动的,当井下仪器遇到特殊情况(如仪器轻微遇卡)时可能发生轻微跳动,但是井外的电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状态,因此测井过程的深度数据并不能完全和真实反应仪器探头实际深度,只能反应电缆深度。这就导致实际深度与测量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校正加速度能够消除仪器探头不均匀运动以及探头跳动等产生的误差,维持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度。校正加速度是通过对测井采样时间间隔(ETIM)、仪器探头加速度(FCAZ)以及电缆深度(TDEP)等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探头真实测量深度。同时将真实深度与测井曲线数值对应起来,利用电缆和探头的深度差异通过拉伸或者压缩校正测井曲线。在校正加速度的畸变曲线重采样过程中,Akima 分段三次多项式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插值重采样方法。

2.6电扣深度对齐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测量图像生成之前,应该对齐各排电极的测量深度,这是因为仪器主副极板上电极的纵向排列位置和相应测量的曲线深度不相同。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极板的上排电极与下排电极之间相距0.3in,折页极板电极与主极板垂直相距为6in、5.7in。电扣深度对齐的标准是第一排电极视深度,具体深度对齐步骤如下:(1)保持主极板第一排电极位置不动,且作为电扣对齐过程中的测量基准(即主极板第一排电极板为基准电极)。(2)主极板上与基准电极同一深度点记录的第二排电极数据往下移动0.3in,这是因为实际测量的深度数据在记录的深度点垂直下方的0.3in处。由于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的采样间隔一般是0.1in,因此下移0.3in即下移3个采样间隔。(3)根据上述原理,依次将副极板第一排、第二排电极向下移动5.7in(即向下移动 57 个采样间隔)、6in(即向下移动 60 个采样间隔)。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的极板内和极板间的纽扣对齐如图1、2所示。

2.7坏电极剔除

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在测量成像前,可能出现一些不能真实反映电导率变化的数据(如仪器的一个或多个电极或者某个部件工作状态出现临时性的失常等),给图像的生成造成假象和干扰,因此必须剔除坏电极,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对图像的影响。当图像曲线变化过于平缓或者过于剧烈,使得方差小于或大于某一门槛值,即超出设置的上下门槛值的合理范围,表明存在坏电极,应该剔除掉。通过设置合理的上下门槛值能够在测量成像之前自动对坏电极数据进行识别和处理。在处理坏电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邻电极间差值计算恢复失掉的数据。相邻差值公式即为左邻和右邻的两个电极数据值相加再除以2。当坏电极的数量很多时,则不能根据相邻差值公式进行恢复,此时需要通过Kriging 插值算法复原井壁未测部分。

2.8图像数据均衡化

采用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在成像测井过程中,还应该统计和校正所有的钮扣电极,保持每个极板标准偏差与测量值的平均值一致,还应该将原始极板数据转换成视电阻率(通过使用增益及 K因子),应该剔除死电极数据,找出死电极并关闭,将成像测量过程中的噪音以及各种异常影响因素剔除,全面综合地统计分析并校正对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数据,保证图像的客观性和准确度,使之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地层特征。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对电阻率值的校正来进行统计校正。统计校正是重采样数据以及几何校正的前提条件。主要处理方法步骤包括:(1)通过测量的电压值等计算电阻率的换算值,最终得到视电阻率数据。(2)统计计算标每个电极的标准偏差和平均值,使每个电极和所有电极的标准偏差和平均值相匹配,通过均衡化处理消除各钮扣电极记录数据的偏差。(3)使图像数据均衡化。

3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应用研究

3.1岩心刻度成像

每种测井资料既有自己的局限性,又有其独特性。在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成像测井中生成的井壁微电阻率图像表明,沿井壁的地层泥质含量、孔隙结构以及岩性等变化均可能引起电阻率发生变化,另外井壁的不规则性以及冲洗带的流体性质等也可能影响电阻率发生变化,这些都造成电阻率产生非匀质的特征变化。由于不同情况下微电阻率图像反映岩性的特征是多样性的,如果岩石类型是未知的,则井壁微电阻率图像很难反映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动态加强处理,能够使灰岩和砂岩等不同类型的岩层表现为统一的岩层特征。应该充分掌握地层测井资料和各种已知信息,对比岩心和成像资料,通过分析计算等处理,找出并确定岩心和成像资料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泥质含量变化、孔隙度以及岩性等对成像资料的综合影响,实现岩心刻度成像。

3.2裂缝性储层评价方法研究

就目前而言,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方法因其高纵向分辨率和全井眼覆盖的优势,能够对井壁上细微的地质特征进行有效描述和清晰反映,因此能够有效识别裂缝。天然裂缝因为溶蚀和构造运动等复杂地质特征导致电导率不规则且不平行,裂缝能够切割层界面等任何介质,裂缝成像颜色与地层没有过渡,常伴随溶蚀孔洞,导致电导率异常较大。裂缝的具体识别包括:(1)刮痕、钻痕的成像曲线带宽很密且细,条痕角度偏高,任何角度都可能出现(2)钻具震动裂缝能够在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成像图上由异常的高电导率表现出来。(3)层界面通过仪器成像图上平行或近似平行的电导率异常体现出来,比较连续,异常均匀而窄。图像正弦波幅度反映了地层层理倾斜角的大小。(4)泥质条带在仪器成像图上边界较清晰,电导率异常较规则,剧烈弯曲表明构造因强烈运动导致柔性变形。泥质条带的典型特征是无铀自然伽马值的升高。(5)重泥浆压裂缝在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图像上呈现180o或接近180o对称出现在井壁。(6)压力释放裂缝为一组缝面十分规则的近乎平行的高角度裂缝,应该注意应力释放裂缝中无泥浆侵入痕迹。(7)井眼崩落呈180o对称分布,在成像图上方向具有一致性,双井径曲线一条大于钻头直径,一条近似钻头直径。(8)缝合线受压溶作用的影响,当缝合线与层理面基本平行时,则为上覆岩层压力产生压溶作用,当缝合线与层理面基本垂直时,则为水平构造挤压产生压溶作用。

对裂缝定量计算的参数包括裂缝长度、裂缝面孔隙度、裂缝线密度以及裂缝张开度。

3.3溶洞评价方法

FMI成像测井资料能够有效了解和掌握洞穴的非均质分布、大小、形状等信息,还能够计算总孔隙度、面洞率、次生孔隙度、不同孔径下的孔隙度、原生孔隙度等参数。

此外,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还能有效识别和评价薄的渗透层隔层和薄的储层、各种沉积构造地质等。

4结语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方法的应用在中原油气勘探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够提高测井解释精度,对裂缝参数进行定量计算,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油田开发勘探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邓攀,陈孟晋,高哲荣等.火山岩储层构造裂缝的测井识别及解释.石油学报,2002.23(6):32-36 .

[2]孙建孟,刘蓉,梅基席等.青海柴西地区常规测井裂缝识别方法.测井技术,1999.23(4):268-272 .

[3]王鹏,金卫东.声、电成像测井资料裂缝识别技术及其应用.测井技术,2000.24(增):48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