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优秀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优秀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范文1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美术;教育情怀;教学案例

一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情怀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了“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教育情怀”这一概念也成为认证标准之一。《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认证标准的第三级也同样有)“二、毕业要求”包含“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即具有从教意愿,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人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教育情怀其次体现为对学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怀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有情怀与没有情怀是不一样的,情怀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只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可以维系生存的手段,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而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绝不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情怀的有无,对于教师来说意义深远。“显然,教育情怀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特征,更不是肉眼可见的‘量化’指标,但它的存在却丝毫没有被怀疑过。它是一种超验的‘行动意识’,是渗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动过程中的意念,是对教育者的行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总之,培养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2]。

二当前高师学生美术教育情怀的现状调查

据一项调查显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只有41.7%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这种择业心理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从事的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和新意,更谈不上乐趣。对事物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与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陈见,那就是当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对这一事物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的多半是专业训练,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画展、画家等,而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很少,除了自己对曾经的中小学经历的记忆外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就成为了学生今后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已经刻不容缓。改变学生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见,重新认识新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特点,激发其成为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向应该成为美术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最有力的武器即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那些在教改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课例是基础美术教育最形象的代言人。正如艺术的本质规律体现在一系列标志着人类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名作之中一样,美术教学的本质规律也必然体现在那些优秀的经典课例当中。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其得到的收获和进步要大得多,多读经典才能形成一个人高层次的品味和追求,进而在行动中以高标准来塑造自我。

三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作品(论著、电影和小说)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3]”好的教学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谓“有教育意义”是指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够从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或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4]”其中“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引导,所以,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观摩学习优秀的美术教学案例,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教学案例首先是充分体现出了当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意识的教学成果,代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普遍现状与趋势,是优秀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体现,因此能形成学生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发以及新版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涌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课例。笔者有幸到中小学观摩现场美术教学,对一些优秀的教师和课例感受很深:那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结构谨然流畅的教学组织,踊跃表达丰富情感体验的快乐学习的学生,教学姿态与风度游刃有余的老师,还有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充满童稚和无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无不体现出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聆听一节美术课犹如欣赏一件精彩的艺术作品,使人神情舒畅而愉快。另一方面是能让师范生重新认识美术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为什么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留给大家的是单调乏味的印象,而如今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则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工作乐趣与价值呢?那是因为教学中的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新课程观念给予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大空间,这种空间的获得使教师的工作更具有创造性特点:首先,课程标准只对学生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为达到这一结果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确定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选择方式与途径的自由空间;第二是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作用只是起到沟通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的媒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意,其他教学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能体现每个教师的特色,这样,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美术教师上其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深深地打上教师本人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三个转变是教学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向传授式的,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灌输式教学是最贴切不过的:“人都成了哑巴,只有真理在说话。”教师即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都被剥夺了话语权。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智慧等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感受、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从而产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远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教学的呆板与乏味,而充溢着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还有一个转变是教师的作用与师生关系的改变,过去的师生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接受,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合作,这种转变也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严肃与冷漠,而增加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课堂充满愉悦与乐趣。总之,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广泛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营造生动的课堂。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重新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肯定将增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职业的意向,从而在读书期间注重自身教育知识的储备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态度将得到极大的改变:从不得不学到不能不学和乐于学习。正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案例之后写道:“在我看来,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原有的单一的教条式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吸收与学习他人优秀方面的能力,而这次的《优秀教学案例赏析》课程,正是以这样的新式教学,让我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下,我这次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案例赏析的知识,也见证并学习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是如何上好的。……在还没有上这个课之前,我其实打算毕业后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我总觉得小孩子太调皮了,我不想去引导和教导他们,但现在我看到这些优秀教学案例后,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幸福的职业,当你把孩子们都教育好,你们相处如一家人,那该是何种成就感能够比拟的呀!所以,我现在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与职业认知,树立高尚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向做一名好老师奋斗。[5]”

(二)有利于师范生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二、毕业要求”中的第四点是“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两个方面,“学会反思”是指“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6]”一切的教育最终要变成自我教育,而反思正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与获得进步。学习优秀教学案例能让师范生了解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使其产生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与改变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绘画功底不错,已经足够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了,而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绝非仅仅是能教学生画好画这么简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而这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只教学生画好几幅画,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当师范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在心理产生紧迫感和差距感,这种紧迫感能激发学生抓紧在校时间努力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一位学生在赏析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后,产生了这样的反思:“由左斌老师上的那堂《品析父亲》的鉴赏课,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让我惊叹,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让未来会成为教师的我深感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外知识的心理……还有一堂小学美术课《傩戏面具制作》开始导入的环节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导入方式,但这种表演式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将我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7]”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教学案例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使命,从而产生乐于从事教育的情感与意向。

四以优秀教学案例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方式与途径

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另一种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如论著、电影和小说等中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是指美术教学的课堂实录,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现场观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范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的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而深刻,课后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二是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课。比如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往往都配有教学视频,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师就教材中的某一课题上的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另外还有全国或各省份举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比赛的一些录像课,都是来自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观摩录像课是我们进行教学案例赏析的主要方式。录像课具有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因而可以对某一课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现代数码摄影摄像技术的发达为我们进行录像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学课例,也可以自己深入基础美术教学的现场进行拍摄和录制,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与之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生动直观地学习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很多同学都表示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对其微格训练很有帮助,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是让师范生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她们能从在这些案例中学习到的优秀教学形式灵活改变借鉴于自己的上课训练中,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知道教师应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及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应该怎样避免,这对她们将来的教育实习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经典熏陶,学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后会自动地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要求自己,使其教育实践在开始阶段即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其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提供优势。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学习,还可以让师范生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师范生在赏析了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材配套视频中黄静老师的一堂课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其中我最喜爱的优秀教师黄静老师的教学案例,她给我的印象与众不同,上课风格独特,深深吸引了我。她上的是八年级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这一单元,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使我觉得她去配音一定也不差。从她上课的内容、谈吐可以发现黄静老师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她例举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引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就连她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也如此优雅,板书上的字体也刚劲潇洒……[8]”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会为师范生学习与前进提供榜样力量。当然,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模仿,优秀的课例也会有其不完美之处,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教学案例赏析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和改进。

(二)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如果说美术课堂教学案例能使学生学习美术教学的技法技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那么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则能更多地使学生感悟身为教师,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情怀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如美国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美术史教师凯瑟琳,她在美术史课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大纲,以现代派的先锋画家作品入手,引导女学生们分析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何标准等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在引导女学生们思考什么是人生,我的人生究竟谁说了算等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提醒女孩子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自我。“从前很多的时候,人们对于教师的刻板印象,是教师们辛苦传授我们书本知识的人,他们能教给我们的只是专业知识,但是通过几次教学案例赏析,我发现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有更为重大的关于人生的影响。[9]”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能引导师范生学习如何育人。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范文2

1小学美术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现状

1.1时代性不强: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学生学习的美术要能跟上时代的要求,这样才具有实效性。但是当前的小学美术教材传统、陈旧,缺乏时代性,导致小学的美术课也难以体现出时代的艺术性[2]。除此之外,还有些美术老师教学观念比较保守、落后,在美术教学中贯穿传统的教学思想,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和潜能开发。

1.2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老师的亲身实践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性和促进作用,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强烈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和思维培养。但是据笔者所知,当前还存在部分美术老师,在美术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美术老师也认识到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指导学生去点评和欣赏,但是仅仅止步如此,没有太强的创造性,对学生思维培养并无太大的帮助。

1.3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引导力:美术教学是一门创造性学科,对学生思维培养和创造力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据笔者所知,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很少有老师带学生走出校园,在美术教学方面多是传授基本的绘画技巧以及一些理论基础。美术有着较强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美术老师只有在社会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思维,才能给学生思维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培养。但是当前,这一点却被很多学校和美术老师忽视。

2小学美术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策略

2.1创造开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美术是一门有关于美的学科,美术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追求美的过程,但实际上,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美术教学中,美术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追求美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创作、自由发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思维也更加流畅、灵活。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面对问题时全新的思考方式,能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挂钩,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美术老师要重视这一点,并且在美术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趣味性强、宽松愉悦、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并且还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学生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美术老师要以一个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2.2构建趣味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小学美术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针对这一点,美术老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构建趣味性教学情境,给小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3]。例如,在美术课堂开始环节,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组汽车的图片,从1885年第一辆内燃机汽车到如今形式各样的汽车,老师通过图片给学生讲述汽车的发展史,然后让学生结合这些图片,想象一下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并将其画出来。大多数学生对汽车都很感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而且能够激起小学生的绘画兴趣。这种融入思想的美术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果:评价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学生。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老师只注重结果评价,评价标准单一,主要围绕学生的绘画技巧和绘画内容,这种评价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老师的标准进行绘画,而不能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体现出来,这对学生美术以及未来的成长均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美术老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美术评价中要重视过程的评价,结合学生的特点、绘画水平、动手能力以及在绘画中的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度和专注度,在绘画过程中能够大胆创作,展现自己的个性,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老师在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思维纳入到教学目标之中,通过创建趣味性教学情境、开放性教学氛围以及创新教学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中的综合性与现代性的体现[J].海正越.教育现代化.2016(39):05-07.

[2]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探析[J].毛玉梅.基础教育研究.2016(06):10-13.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范文3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学情操;教育;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青少年的素质化教育,要求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为儿童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以人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参与和创作热情。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等专业学科,对小学儿童美学情操培养展开研究,使儿童在掌握基本美术技能的条件下,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美学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生活,使美术回归生活的本源。根据教师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国内外教材的查阅,笔者将培养小学儿童美学情操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整体法与个性法合理结合

1、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将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看作不同的整体,根据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教学,主要分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等三个年级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不同年级段的孩子对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相关的社会经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教学。低年级段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他们审美情感主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此这时候的教学要注重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教授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们经过了几年的校园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美丑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更加注重同龄人的意见,这时候的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和对话,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朋友的身份对其审美提出意见和建议。

2、个性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对美术的理解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然后在美学教育中根据其性格特点进行点拨。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中祖国、家乡、和平等作品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在第15课中的自然、环保、科技等主题下积极活跃……教师要结合美术课本的编写结构来发现学生的培养方向,可能是时间上的古今,可能时地域上的中外,也可能是结构上的立体与平面,或是色彩上的冷色与暖色,以及更高级的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教师可根据儿童对美学的不同兴趣点,组织其参与不同类型美学作品的创造,在不同主题下引导其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二、直接法与间接法相得益彰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接性传递的美学元素,比如在教学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调语速等,以及教师在讲述相关案例时的个人意见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审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析某件作品时,老师给予鼓励的眼神或是带头鼓掌表扬,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也会给予学生无限动力,比如在进行美学元素探寻时,有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教师应该对于这种勇于发言和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表扬,如果一味的批评或漠视,就会使得学生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缺少创作激情,对审美主题选择上畏首畏尾,难以打开思路。

2、间接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模仿,也是孩子道德理念及生活方式塑形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学情操培养要根据孩童模仿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美术作品赏析时不仅要注重作品本身美学价值的传递,还要向其讲述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优良品质,讲述创作者在作品完成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努力方向以及寻找素材的方法,向儿童传达只有心灵美的作者才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用典型人物范例进行间接式美学培养,如《七色花》作品中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丽的,《图画里的声音》中民族自豪感是美丽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美学理念: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反复法和多样法相辅相成

1、反复法

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很多孩子都是上课时左耳朵进,下课时右耳朵出,尽管在上课时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存在着知识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回顾上节课的大体内容,并请学生进行复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再一次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点,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而进行课下主动对知识的回顾和温习。

2、多样法

积极采用我国教育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在与同龄人的讨论中更能激发其竞争心理和参与热情,可以很好的打开其创作思路,扩大其对美学的寻找范围,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作品展示,二维到立体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或积极举办作品展,让学生们重视美术作品的创作,创作所带来的荣誉也能够促使其在生活中注重美学素材的积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科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探索新的美学领域。

四、总结

我国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加注重其精神内涵和心理美学的培养。在美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中,美学情操对儿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规律,在客观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家庭、学校、课堂等方面进行层层推进,关注儿童的成长特点,丰富其美学素养,改革教学方法等,能够为儿童未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创作者健全、优秀的心理品格。

作者:王春丽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通潭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戴高桃.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5-121.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范文4

绘画往往能直观地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展现一个民族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因此美术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艺术品表象的认知上,更应当了解艺术背后所要展示的文化潜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大量名师大家的作品,美术教师应当正确体会这些作品的人文价值,对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在美术学习领域中,造型与表现课只是一种技法训练课。但授课时能否从中挖掘出更深一层的东西呢?这就需要多方查阅、了解其来历,从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入手来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历史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案例1]在七年级教材中把《色彩搭配》一课改成用朝鲜族服装布料进行《民族服装色彩搭配》的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不但了解了本民族服饰文化,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培养乡土情怀。同学们都被这种由民族文化释放出的服饰美所陶醉。通过民族文化渗透与美术教学巧妙的融合,把学生培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这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服装色彩搭配》一课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用水彩搭配服装。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我们本民族的民族服装布料(边角料)进行服装的色彩搭配。那么,边角料从哪里收集?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到民族服装店进行“淘宝”。当课前把收集到的五彩缤纷的布料,展现给学生时,教室里往往一片欢呼声。这等于成功了一半,因为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当同学们得知要制作民族服装时,兴致更加浓厚了,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抢着要布料。顿时课堂里的氛围空前的活跃了起来;有些同学计划做童装;有些同学做婚礼服;还有同学要制作改良服装等等。当宣布开始制作时,问题出现了,很多学生不知怎么制作好。根据学生遇到的实际情况,教师逐一地进行解答后布置学生能粘贴(平面)完成的粘贴完成,能立体完成的进行立体制作。并且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以启发为主),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制作过程中有的同学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边角料进行搭配,制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服饰。当学生制作完后,有的男生问“老师,先穿裙子还是先穿上衣?”,“老师,为什么要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等问题又摆在了教师的面前,此时,教师再相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掌握了服装色彩搭配的原理,这样,课堂教学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案例2]“原来朝鲜族是以农耕谋生的……”泥塑是一种以粘土、彩泥为主要材料,以雕、塑为主要手段,以夸张、概括、拟人为主要手法的立体造型艺术;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立体造型能力的有效途径。用“泥”塑型既符合学生爱玩泥巴的天性,又可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性。通过一团泥塑造型的过程可以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教育。泥塑课中,把学生创作作品的范围用复印图片的形式发放到学生手里。学生兴致勃勃地制作各种朝鲜族古老的农耕用具。有些同学没完成的作品拿回家里与父母共同完成。通过这节课,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原来朝鲜族是以农耕文化谋生的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整理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鉴赏与学习地方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学生们能够更加珍视民族文化艺术这一瑰宝,并使其发扬光大。通过了解和学习本民族传统艺术,既培养了学生对优秀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又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认同,进而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由此可见,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促进民族文化教育,并非只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带动社区与家庭的民族文化教育,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合作,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在美术教学中传播民族文化是提升教师教学品质的有效途径

在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有许多能够展现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而创造性和经常性地利用本民族民间艺术,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承担的职责,也是充分体现中小学美术教学价值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理解、推动民族文化,才能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才能促进民族的发展;只有在民族艺术发展中加入时代感,通过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促进民族各项事业的现代化,把这种现代化与美术教学的现代化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优质的美术课程教学。进而延伸中小学美术教学意义、拓展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空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200多万人口中37%是朝鲜族。4万多平方公里内多是山地,经济欠发达。受经济条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加之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均衡,当地的学校美术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因地制宜地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美术课堂,作为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可以有效提高延边州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品味和成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带来了艺术的改革和开放,新的课程理念也如强劲的东风吹遍了我国的大江南北,所以美术界也强调对世界多元艺术与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而各种艺术风格、形式纷至沓来,这些不但被许多老师接受,更成为了美术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艺术活动和表现作品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这确实令人可喜。但同时也令人担忧,因此,提醒美术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洋”,而忘却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更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想使美术教育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更多地充实利用地方的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积极发挥对本地民间艺术的传承作用,借鉴和吸收世界多元艺术与文化的精华。因此,美术教育应立足于对传统经典的学习,立足于对民间优秀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三、在美术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展现形式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展现民族文化要讲究实效,要注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原则,要立足保障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的达成,在教学常规环节中潜移默化地汲取渗透民族文化元素。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文化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要根据汲取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所呈现的教具,包括范作、幻灯片、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级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级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范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探究;模式

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学习,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时空限制相对减少,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从探究时间来看,有的可能用不了一节课,有的可能需要几周。从地点来看,有的可能在课堂上就能探究出结果,有的还需要在课外继续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探究型教学模式及目标

探究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以强化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显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创新情感为动力,通过互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方法与一般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

1、探究型的学习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式是“研究”,实质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2、探究型的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有所感悟。这种学习更多强调的是其学习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探究型学习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发展。

三、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究型教学模式具体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目标、制订计划:教师在课前不进行任何教学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对某个需要学习的课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初步的想法,然后确定解决问题需要学习的内容,并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

例如在教授“建筑艺术欣赏――北京故宫”时,教师课前就把学生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先利用网络或是去图书馆收集与北京故宫相关的资料,整理好在上课时讨论用,并且还要制订一个可以操作的探究计划。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相关学习情境,并适时提出问题。

3、搜集资源、诱导探究: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对权威的、专业的学习网站和资源库等进行深入学习、讨论研究,并可以在网站上充分发表意见和进行提问质疑。

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google.com, baidu.com等搜索工具,以及国内外优秀的陶瓷专业网站,搜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处理、展示自己收集和整理的资料,通过网络与别人进行交流。

4、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学生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将所学知识进行外化,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巩固与发展,从而牢固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纸面作业和设计说明,介绍盘泥条、拍泥板、捏制等方法,重点的制作环节用视频展示台演示。学生动手进行泥土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总之,探究型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向学生明确探究的主题与方向后,提供了检索网址,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检索、处理信息中了解和掌握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建筑风格、建造年代等许多相关的知识。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突显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优秀案例范文6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同时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其中规定:“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并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艺术与民族习俗、审美趣味的关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各地陆续编写了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并将民间美术按一定的比例纳入其中。例如,人教社出版的三年级《美术》教材中就编入了《民间玩具》这一课,其中列举了江苏无锡泥塑大阿福、陕西干阳布公鸡、北京沙燕风筝、甘肃庆阳黑虎枕等民间玩具。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教材,也将木版年画、图腾色彩、傩戏面具、藏戏面具、麦秸草编等民间美术的典型案例收入其中。江苏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乡土美术教材》,作为统编美术教材的补充教材。在新教材的引领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显得丰富多彩。民间美术以鲜活的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了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并了解到它的制作工艺。民间美术成为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媒介。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其教学内容与模式要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但是,与生机勃勃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许多院校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于基础教育的需求。美术教育还是以素描、色彩、油画、国画为主要课程,以画室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而民间美术依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很难登上高师美术的大雅之堂,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将民间美术纳入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构建民间美术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丰富高师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走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使民间美术得以传承与延续,为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民间美术的资源

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千百年来,在代代相传中发展、壮大,形成了庞大的体系、繁多的种类。在功能上可分为装饰性与实用性两大类,但两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人们为了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寄托吉祥美好的寓意而创作的。从视觉角度来看,平面造型的有版画、剪纸、刺绣、织锦、印染等;立体造型的有泥塑、面塑、雕刻、花灯、布制品等。这些充满着原野芬芳的原生态的艺术设计,都是来自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他们不受任何理性的束缚,把创作当作自娱的方式,以超自然的灵动的形象再现着心中最真实的意念,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凝聚在作品中,以独特的构成形式,表现出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并赋予其生命的含义。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理资源和多元人文资源使民间美术呈现出丰富多姿的艺术形态。从云贵高原的手工蜡染花布、撒尼挑花刺绣,到新疆地区的花毡织造、土陶烧制;从陕北高原的凤翔木版年画、安塞剪纸,到江淮平原的惠山泥人、秦淮花灯,民间美术总是以生动的形象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些作品算不上宏伟大作,甚至有些笨拙,但它们代表着吉祥的寓意、民俗的习惯以及情感的需求等诸多文化因素。例如陕北布制虎,其形象源于古代图腾。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虎”从原来的图腾纹样逐步演绎成现在的造型样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具有辟邪、除毒、驱怪、食鬼、镇宅的精神价值,是广大民众的保护神。有些地区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长辈们常常给孩子做虎头帽、虎头鞋。以“虎”为载体表达出长辈祝愿孩子健康平安、虎虎生威的希冀和愿望。

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无论是创作理念、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始终与民俗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外在的视觉符号,在这个符号背后则是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被收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扶持的文化传承项目。

但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民间美术受到了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许多种类濒临消失,传统的民间美术传承模式显得极为苍白。在这一历史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应该肩负起传承民间美术的重任,利用高师美术教育的平台,为那些在现代社会中即将失去生存空间的民间美术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同时,这些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民间美术也能为高师多元化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活的实例。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