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策略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市场环境要求大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具备明辨是非、随机应变、社会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素质能力的最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来对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更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是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是灌输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的工具,只是将灌输思想当成是一种任务,单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而忽视了对人格塑造的个性化的全面自由发展,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的真正意义和内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当前,我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显落后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不能很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需求和新问题,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对接,政治教育内容严重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都过于空洞宽泛,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导向关联性不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当前,很多高校缺乏健全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由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较少,在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方面的活动投入有限,很多具有积极意义的组织活动由于资金困境而无法开展。不仅如此,很多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由于活动场所有限且条件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少数的教师与日益增多的生源相矛盾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由于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平等,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1.创新思想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存在,要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更新思政教育观念,并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新时期,高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开展各种社团活动,逐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高校要逐步确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有机统一的新任务观,改革教育方法,并在提高灌输效果的同时,着力培养人的的能力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适应学生发展要求,拓展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要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时展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新时期,我们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坚持“三个贴近”的原则,科学确定并加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3.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才能保证正常运作。首先,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的投入。确定合理的投入额度,列入预算,并按时调拨。同时,高校还要注意优化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此外,高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依靠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在经济和文化形式不断变化的今天,高校作为对人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基地,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仲兆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J].徐州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2

1 《提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内容的论述

1.1 《提纲》中科学认识论与实践观论述

《提纲》在第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他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把握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觉活动,是感性的、客观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产物,应该从人的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我们周围的对象世界。第二条中,马克思字面上似乎是在讨论认识论的问题,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但深层次上,它阐明的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理论与实践、存在与思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它说明实践是沟通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此岸与彼岸、自然和历史的桥梁和纽带。

科学的认识论和人生观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主义,这不仅对大学生认识论的知识提供了一把标尺,而且也是大学生满足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实现自身与整个社会高度统一的理论标准。它可以使大学生对事物本质和现象从感性认识经过对事物的综合分析以及实践的考验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对个人与社会、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界定,对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大学生明白自身的贡献和社会的回报,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事物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密切联系。

1.2 《提纲》中人与环境和教育论述

《提纲》中,马克思批判机械唯物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论,批判了它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批判唯心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论,反对环境决定论、生物决定论。

《提纲》在第三条中,阐明了人的能动的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在《提纲》中关于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的论述,不但有力地批判了“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等错误思想,而且对建构当代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现、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提纲》相关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1 《提纲》中科学认识论与实践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最新理论成果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网络教育为依托,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做进一步调查,深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以及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学管理机制等现行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进行创新,对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教育模式的互动性和共享性、教学方式的娱乐性和开放性,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和自主接受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实现育人目的,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科学的认识为基础,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一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知”,用正确的“知”来武装、指导“行”;二要丰富“行”的形式与内涵,在“行”中促进“知”的升华;三要坚持“知行统一”,打牢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基础。积极探索“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认为,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通过实践不知不觉地对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日常生活中不好的行为习惯有一个更清楚的直接认识,这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将思想转化到行为的过程,也是实现“知”到“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涵养水平,能够使自己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实现“行”到“知”的升华,也只有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 《提纲》中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环境优化。荀子认为,在个人处于环境中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环境因素对个人良好品行的形成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最终取决于人们自己。如果个人的内部环境很好,那么,在遇到恶劣的外部环境时,个体就会呈现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坚定态度。而且,个人内部环境优良还能对恶劣的外部环境祈祷一定的优化或者正面效应,人们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改变环境。个人良好的内部环境作用是实现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整个社会外部环境的重要渠道,通过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内部环境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乃至大学生良好品行的核心。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3

关键词: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理念

一、新形势――自媒体时代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科学和技术推动了人类更新颖的创作。互联网不断积累并爆发其能源需求,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

门槛低,平等化。与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相比,他们的生产是需要一个巨大的人员和技术支持,自媒体和生产传播简便,广泛,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作为一个单独行动的新闻会。

自主化,个性化。因为者和媒体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内容和格式是完全独立的,自主的,将阐明的个体凸显出来。90后的一代,充满了年轻,个性张扬一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表达也是新颖独特,通过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的角度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内容和形式上创新,突破时空限制。由于媒体独特的传播和影响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本的传输的形式,它包含文本,图像,动画,动态图像,小视频或组合的形式,这是形式和内容的变革,而且媒体的传播并不限定于工作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互联网,这个问题可以被出去,打破传统表达方式,学习的人也实现自由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意义

高校不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还要求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发展。目前,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用现代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需要在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深入了解,并对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抓住时代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难点,以培养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社会上存在的重大矛盾和问题,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变化,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全靠课本,应在实际工作中,与时俱进,了解新形势的新变化。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抓住重点,注重开展符合现代的手段和方法,解决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以学生为本,首先是教育理念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有效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教育个性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按照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教育部将服务与关怀,爱和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参与自我管理,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愉快的合作,舒适和健康地成长。

(二)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

首先,高校所有的课程应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教师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第二,我们要改善高校在硬环境和软环境的方案和具体措施。在软环境方面,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环境管理,职业道德,艺术和环境等,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硬环境方面为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环境。例如,学校的建筑风格、文化底蕴、文化品位,甚至也包括商店、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和结构等,都可以从育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这些方面可以给学生性格、品德、习性、行为产生教化以及改善的作用,因此需要给予很高的关注度。最后,我们应该秉持科学的态度,通过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三)树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

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

我们必须制定正确的德育观、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让大学生有新的发展概念,成为一名合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我们必须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大学生分阶段的全面发展以及发展层次的动态过程。对大学生的发展程度的认识只是一个相对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不能使用同样的标准和相同的比例来测量。

参考文献:

[1]郭侠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媒体时代;创新

在互联网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的迅速发展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追求个性,喜欢表达自我,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工具,以其传播的及时性、交流的便捷性以及内容的趣味性等特点,满足了高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并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受教育者在思想、行为上也随之出现了价值取向模糊、主流意识淡化、交往行为失范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好微媒体这一新型传播媒介,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与受教育者及时地平等对话、互动、交流。这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大创新课题。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紧跟社会形势,了解教育对象新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确保教育具有实效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创新阵地是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社区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丰富多样,如社团活动、创建评比、主题教育等。教育者正是借助这些活动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并与其进行互动交流活动,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微媒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交流思想的前沿阵地。微媒体提供了一了解世界的窗口。通过微媒体,学生在学校便可知天下,并且可以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以及不同的观点,了解学校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微媒体的原创性高。传播速度快、自主思想性高、接受性强以及便捷等特点激发了高校学生原创的热情。通过微媒体,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心情与成长历程。

当前高校学生大都是95后,当面临现实中的各种压力时,可能会沮丧和焦虑,往往需要一个发泄的通道。微媒体就是这样一个发泄途径。高校学生可以在微媒体上表达自己的心情。表达就是一种最好的发泄,而且关注自己的朋友也会参与评价和讨论,帮助其疏解不良情绪和压力。这样,同学之间可以形成一个朋友圈,共同分享喜悦,分担痛苦。另外,微媒体还可以提供各种娱乐方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高校学生可以把微媒体当作是大学生活的日记,并对过去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总结思考,有助于其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

微媒体能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微媒体目前在高校学生中广泛流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改变过去“硬灌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可以高质量的微信公众平台原创文章、学生易于接受的微博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努力选择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不仅可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而且可以作为课堂以外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能停留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微媒体进行点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原则,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没有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因而导致受教育者难以自觉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造成思想、行为上的差异。思想政治工作者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获得启发和受到教育,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所得所感通过各种新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锻炼其人际交往与实际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微媒体能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对象的互动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在教育者的主导下进行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样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微媒体可以提供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在微媒体中运用“关注”的功能,教师也能够及时教育文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建构以线上原创讨论和线下沟通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O2O”模式,这样才能打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微媒体互动性强的特征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师生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可以作为学生朋友的教师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微媒体还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通过微媒体,不同地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并与受教育者进行很好的讨论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无形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可以得到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关键是在交流和讨论中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其中,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比起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言,更能够深入人心,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受教育者可以深入了解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相同目标的同学,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比如通过建立科研小组群、跑步群、旅游群等各种各样的微群体,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通道。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探索,发挥微媒体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微媒体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宣传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教育者应用最新先进网络技术,融合各类新媒体的强大功能,不断研发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文化产品,使得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易班”实现平等对话。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困境 解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6-03

【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 into the t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socialist reform, and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social upheaval in various field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and a lot of trouble.In this paper, from the society, organization (school) and students (object), and other more aspects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argeted to explore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effective ideas and measures, to cultivate the idea of healthy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strong "dual core" talen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Talent training;The mire;The trap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是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的后备资源。随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变,我国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凸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多更高――除了专业能力强,还必须具有比一般专业人才更健康的思想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高校采取切实举措,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及具体途径的特殊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新时期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指20世纪90年代“剧变”以来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本文从四川省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分析一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虽然有管窥之嫌,但仍希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启示。

1.社会层面

(1)人们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主要表现在人们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意识形态至上时期的“万能”专业看作市场经济时期的“无用”专业。

主要的原因在于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以坚持、传播、实践理论为主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看作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被重视或在某些领域被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许多人推崇“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钱成为衡量人生的重要标准。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就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这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此外,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校园内的踏实和沉静越来越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布局和学科点布局进一步扩大,众多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人才培育特色有所削弱,而大学生规模的巨大增长带来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客观现实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社会适应性较差,社会需求萎缩,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对口就业岗位稀缺,就业面相对狭窄,社会工资水平偏低。主要是保研或考研,考教师编制,通过高学历进入高校、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科研或行政工作,也可以在中学、中专教思想政治课;或者报考行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村官,村官比较好考,但是收入很低,一般一个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并大多远离中心城镇,工作还不轻松;少部分需要自身家庭社会关系到大企业单位搞政工或销售工作。思想认识方面和现实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多现实现象反衬出自己思想认识的所谓正确。

(2)组织(学校)层面

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伴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许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专业可谓异军突起,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则受就业不畅、办学规模效应欠佳等因素影响,被看成弱势专业,甚至被看成可有可无专业,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规模不大,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一些具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本来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悠久的办学历史,但是也把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看作负担或累赘,认为给该专业上几十门课,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拖老师科研工作的后腿,在研究生生源不错的情况下,往往停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专业办学优势缺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学科地位、学科价值、学科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学科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许多场合和重要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地位尚未形成足够优势。二是开办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包括院系在内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特色不突出。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的在“变”与“不变”之间徘徊;有的定位“厚基础、宽口径”,则显得相当笼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是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导致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上杂乱,无专业特色,趋同化现象严重,造成学生的失谐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封闭落后,途径单一。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培养模式上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主,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教育口径狭窄,而缺少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训练,就业方向局限大,就业竞争力不强。四是人才培养的师资参差不齐。有的院校师资匮乏,但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应急式地招聘了一些师资,这些师资能力水平差异大,新进师资的成长本身有一个过程;而有的办学实力相对雄厚的高校,以科研成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导致高水平师资难以进入本科生课堂。

(3)学生(客体)层面

对专业主观认同度低或很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与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缺少认同感,对专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而大多数高校都允许学生多次转专业,并降低了转专业的条件限制,如四川农业大学教务部门规定,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的在校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末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因此,转专业人数众多,学习组织或平台缺乏稳定性,学习团队缺失。在多个开办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教师交流过程中,都反映该专业在学校中是转专业学生最多的,一般达招生人数的40―60%,如果学校没有一些限制条件,这个比例会更高。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解困

1.社会层面:营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氛围

教育既反映社会,又服务社会,还受制于整个社会环境。教育不可能处于真空环境,任何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和培育人才。

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塑造和影响人的灵魂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教育体系中具有普遍性,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具有高举旗帜保证方向的特殊性。这一工作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感染力,也受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克服人才培养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社会功利、学校功利和学生功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危害甚大。社会不能过于强调GDP的增长,忽视了人们精神追求的一面;大学不能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大学超越性的一面;学生读书求学不能停留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忽视了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一面。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既要强调理论素养和意识形态特性,也要突出其历史文化传承作用。

2.组织(学校)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条件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包括人才理念、教育理念以及创新理念等方面的转变。一是要打破学历人才观,树立“人人能成才”、“人人是人才”的新人才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成材。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三是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观念决定目标定位,决定培养模式、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最终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四川农业大学罗承德教授在2016年学校说课比赛中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什么是好的课堂呢?是教师不停地讲、不停地灌,学生不停地记,不停地背,还应是传授有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衷心希望教师们不要当教书匠而是教育家。

(2)人才培养定位上注重突出特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必然具有盲目性。有学者指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定位,需要坚持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并行,坚持以职业岗位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以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总之,人才培养定位上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实际,突出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理性批判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在诸多单位中从事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1]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坚定的信仰,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持续的发展后劲。突出人才培养“双核心”(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特色,即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中,既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培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自我辨别能力和理论素养,特别是把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热情和受社会欢迎与接受程度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和差异化教育是必然趋势,必须坚持同质培养与异质培养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教师的辩护式教学转变为“素质教育”,从简单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生本教育”视阈下的综合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把“教”的模式与手段和“学”的模式与手段有机地、富有成效地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科学合理地解释或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一是建立复合型课程体系。在突显思政专业的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特色基础上,构建课内理论课与课外实践课、理论必修课与理论选修课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强化通识教育,建构“中西结合、融汇古今”的公共基础课体系。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在2011年发表的《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一文中强调,通识教育是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识教育不是为了简单地扩大知识面和增加知识,不是为专业知识打基础,也不是作为专业的补充,而是为人的一生做准备。[2]二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课堂师生互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工作,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学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研究式教学法等,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追问探究精神,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意识。三是突出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强调实践环节。应当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的考核各类方法与各种途径,让他们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从而提高大学生们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发展引导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一定的师资数量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但师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思想政治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结构上注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年龄上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学科背景上注重多元化。[3]在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可以通过理论学科建设,凝聚人才,加强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引导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3.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锻炼社会技能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自学意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对缺乏的知识进行随时的补充,并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发现专业优势与自身发展目标的理性认识,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上不盲从,正确认识专业、客观确定就业期望和职业定位,使之追求个人最大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当然,此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辅导人员对学生的转专业倾向进行及时化解,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疏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形成学习的自觉意识。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立足于实际,努力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才有存在的意义。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还要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才能成就事业。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通过社会、组织(学校)以及学生(客体)等多方面的努力,多管齐下,多途径探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思路和举措,一定能够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困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健康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双核心”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中国人才,2012(4).

[2]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李斌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4]秦正为,秦正良.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和谐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系分析

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共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家园及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更直观、迫切,这就呼吁全人类遵从美好的道德文化。如今“和谐”这颗种子已经逐渐进住人们的心里,在人类心灵的沃土扎根、发芽、成长,传达着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和谐的社会文化体系是人类追求生活的前景和方向,只有秉承和谐的宗旨,才能让未来的生活绽放耀眼的光芒。和谐文化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人文价值的根本体现。

一、和谐文化的理解和诠释

和谐文化广义上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结构。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以倡导人文思想为理念、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和谐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当前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就是看这个社会有没有和谐的文化,和谐文化是一个社会具体文化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人文素质的根本依据,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尺度。

在人类社会中,和谐文化无疑是构建整个社会的一种集中的表现形式,能加强和巩固社会形态的基本稳定和生态和谐。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保障人类的生活稳定,提高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活,从而使这个社会形成充满活力又温馨和谐团体。和谐文化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企事业单位、各种团体机构,由这些单个的个体表现出来的力量,通过大家的凝聚力,发挥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

和谐的社会文化是管理和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渠道,是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趋势,也是各个社会团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由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理论范畴及功能

高校思想教育是影响高校文化传播的直接环境,传统的高校思想教育比较狭隘,只涉及课本理论知识,并没有把他们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成为一个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士,像开了一张空头支票一样。所以,学生缺乏实践性、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极为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当前社会,高校的思想教育已经从原来的单一“填鸭式”教育模式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扩展涉及面、增强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优良的教育风气、强化整个教育的凝聚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尤其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社会的日益更新,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本知识是远远无法赶上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为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优秀学子,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和谐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得大学生对这人社会的、责任,以及信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让一些迷茫失落、难以适应的学生对这个社会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个社会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思路,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和谐的社会文化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传达,高校的校训、校风、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都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生活。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的精神支柱,和谐的校园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总之,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风貌。

和谐的社会文化需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体现。开展活跃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的文明成果,加强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道德基本四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一个人的道德情感是知识和精神的双重结合,只有经过校园文化的多次参与,才可能形成这种信念。

和谐的社会文化是这先进时代的深刻表达。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加快时代前进的步伐,发挥这个社会的主观创造性,面对这个多元化、多样性、多变性的社会。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可以引领其正确发展的重要指航灯。很多时候,这个时代的人们处于无奈迷茫的状态,而和谐文化就是他们的大药瓶子,是最好的秘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文化的一个载体,只有优秀的高校思想教育才可以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人才,而只有有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才可以创造出和谐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为这个时代开发更多富有生命力的技术。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高校思想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育更为人性化,使大学生完整地认识“人”的特性,做到尊敬同学、尊敬老师、尊重劳动成果,甚至爱护一草一木,在生活中实事求是、赢得信誉、遵守承诺,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高贵品质,才能在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思想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社会公民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这就需要通过开展高校思想教育来传达给我们。

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新时期对于思想教育的方针要有有效的实施策略,根据调查显示,韩国高校比较注重宗教道德礼数的教化,通过宗教文化传播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伦理知识,提高自我鉴赏能力。而在美国,有些方面跟中国有些类似,学校通过其他科目渗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如历史、经济、科学、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中国是文化圣地,我们可以把儒学很好地应用在思想教育中,开设不同的课程,处理好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根植于社会的每个个体,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最基本的作用,增强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的荣誉贡献力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从局外旁观到主动能动,是大学生主观意志形成的关键,从而不断磨炼意志,提高文化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组织、有纪律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校园文化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会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这种文化就像来自地心引力的强大磁场,促使每个人一步步向它靠拢,形成强大的团体。这是对成长过程综合凝聚力的一种认同感,而且能达到校园文化的教育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和谐的社会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和谐的社会文化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和谐的社会文化来熏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我们认识生命的高度,而和谐的社会文化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需要高校思想教育来感化,同时高校的教育又需要和谐的文化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开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研究.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