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思考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动力,而新型的创业创业教育(即“双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1]。国家在“双创”教育的相关政策当中指出:要把高校创新创业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展“双创”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更可以活跃社会的创新氛围,提升社会的创新水平。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也是开展“双创”教育的核心力量,但“双创”教育的开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一种考验。如何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以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需求和开展“双创”教育的教育要求,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探讨如何培养高校辅导员适应“双创”教育的要求,并不断通过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提高“双创”教育的质量,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开展“双创”教育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双创”动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所作的这部分工作还没有形成具体规范的激励机制,如在职称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使得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双创”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消极性,开展“双创”工作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高校辅导员“双创”理念缺失

“双创”教育对高校辅导员而言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然而高校全面开展“双创”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导致部分高校辅导员对“双创”教育的理解并不深刻,对开展“双创”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充分[2]。这种认知的缺乏,会直接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有的高校辅导员会认为“小发明,小创造”就是“双创”教育,又如有人会认为“双创”教育就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等等。就其本质而言,“双创”教育是通过与项目教学、实习实践、社会服务、创业项目等形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技能等综合创新素质。许多高校辅导员开展“双创”教育的质量不高,其根源就是对其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准确,导致“双创”教育发展方向出现偏差。

(三)高校辅导员“双创”知识欠缺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都是长期停留在本科及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层面,以及部分工作经验的累积,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大学生性格跳脱、爱好不同,再加上大学生所学知识专业性较强,辅导员很难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指导。

(四)高校辅导员“双创”经验匮乏

只有亲身实践过的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而目前的高校辅导员由于种种原因而缺少实践,对于“双创”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没有深入进行了解,自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也只能停留在表面。

(五)高校辅导员“双创”平台缺少

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开展“双创”教育的时间不长,对于“双创”教育了解不多,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不高,而传统的集中式培训方式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培训方式只能让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实践经验的问题,而且许多高校的优良的培训方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只有构建有效的“双创”教育培训交流平台才能解决以上的问题,交流平台可以为教育培训和经验交流提供有效方式。

(六)高校辅导员“双创”精力不足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其需要承担的角色很多。例如,高校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广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党员和工作骨干,保持学生思想政治的先进性等。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学习时间并不能够得到保证,而作为承担“双创”教育工作主体的高校辅导员,其开展“双创”教育工作的效果则更加难以保证。

二、“双创”教育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者

高校辅导员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想要积累经验,就应该多去了解社会上企业的相关信息。高校辅导员要积极了解行业现实状况,明确社会发展的行业需要,掌握创新创业的发展信息,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标行业发展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高校辅导员也应该抓住机遇不断进行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丰富自身阅历,向“双轨型”“双师型”发展,从而有效地增强“双创”教育指导的时效性[3]。

(二)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者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校辅导员在现代的大学当中充当着亦师亦友的角色,高校辅导员应当明确在大学当中自身的定位。首先可以为新生开办讲座,从意识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再者可以组织创新大赛,并邀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既可以传授经验,又能从中学到更多的创业理念。大学生创业需要最多的其实是周围人的肯定以及创业成功的信心,而辅导员在学生的心中亦师亦友,辅导员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辅导员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对于学生的帮助非常大。

(三)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传播者

学生想要减少创新创业的风险,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而这就需要辅导员的悉心教导与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学校和当地政府虽然会帮助很多,但更多的困难还是要靠他们自己去面对,不管是创业专业知识,或者是工商申请、国家政策支持、企业管理等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和了解。这对高校辅导员应该结合身边成功案例与基础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创业热情加以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增加自身知识、经验积累,为今后创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启发者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不断地批准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的普及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美好,但是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迫于传统家庭观念以及自身经济水平的影响,只能选择传统就业方式。大学生作为我国素质较高的一批人,国家更需要的是他们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以新时代创业者的身份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是他们的主要引领者以及启发者,高校辅导员应该对“双创”意识启发者这一身份有明确的认知,将繁杂的基础知识以简单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给性格鲜明、朝气蓬勃的新时代大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对创新创业的热情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体会到创业的乐趣,普及国家相关支持学生创业的政策,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五)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实践的引导者

高校辅导员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创新创业,但是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以及耳濡目染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在辅导员的帮助和引导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可以更加平坦,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体、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比赛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帮助学生分析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中的不足之处,做好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期准备,使得学生的创业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的放矢。

(六)高校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者

高校辅导员既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施教的主体,又是实际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者,为广大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保驾护航[4]。创新创业不是靠意识和想法就可以完成的,在创业活动中学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服务者,应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提供建议和意见,必要时还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以帮助学生减轻创业压力,认清创业形势。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在“双创”教育方面的提升途径

(一)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双创”激励体制

辅导员的职责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双创”能力,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一些创业道路上的简单问题,为了提高各高校辅导员的“双创”培养积极性,一些激励政策和物质奖励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大学生的课业任务时间不定,尤其是大一、大二上课时间较长、排课较满,找辅导员沟通多半是中午、晚上以及周六周天,应适当改变辅导员的工作时间,无须严格遵守八小时工作制。其次,对于在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中表现优异的辅导员应给予物质以及职称评定优先等奖励,并且把辅导员关于大学生“双创”培养的工作纳入到实际的年终考核中。

(二)高校辅导员应该转变自身的“双创”

观念“双创”观念是随着社会时展提出的新型创业理念,这需要高校辅导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学校的代表,而辅导员更是与学生朝夕相处,辅导员更应该承担起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形象的重任,切实为学生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双创”能力方面,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教师携手,承担起学校、任课教师与学生沟通桥梁的重任。在督促学生做好本职工作,在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各专业知识能力的渗透,助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使理论付诸实践。

(三)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双创”教育能力建设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自主创新精神、有效创新方法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创新精神才能发起有效的创新性行动,具备创新方法和能力才能针对创新性行动提出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拥有自主的学习能力才能保证创新性行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其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双创”活动的基本要素,而其所具备要素就决定了指导行动的有效性。高校辅导员不只是需要学习与学生管理相关的知识,更应该在大学里传授学生创业方面的知识,并且向同行专家请教,选取合适的方法来指导和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另外,高校辅导员自身的思想观念也要符合创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因循守旧。当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以新理念、新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观念的不断突破才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才能推动创业的行为,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步提升,才能综合性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化“双创”能力,也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

(四)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双创”实践教学

近年来,“双创”教育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三创”教育理念作为许多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是对“双创”教育理念的丰富与提升,更能指导“双创”活动的深化和发展。“三创”教育理念包括“创意+创新+创造”,它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强调从行动到结果的转化,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感悟更好地结合到实际当中,并通过有效创新项目的开展使之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实效性产品和技术,这极大地增强了创新的有效性,并且真正实现了“双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5]。身为大学教育工作的执行者,高校辅导员应该学习更多的先进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实践当中,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及教育工作者投入到“双创”教育中来。在国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逐步形成了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双创”教育体系[6]。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职业能力,顺应时代潮流。尽管“双创”教育刚刚开始,但这种教育理念、方法和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而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更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素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双创”教育职业能力,形成更好的创新型思维,为今后学生未来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郑国环.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6.

[2]张波涛.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定位[J].求知导刊,2014(1):12.

[3]陈锋.实施双创教育改革实践的四个需要[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

[4]谭燕,夏晓天.“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235—236.

[5]赵璐,王皓.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的途径[J].管理观察,2018(36):122—123+127.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2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高等院校积极培养"双创型"人才,即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推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势所趋。"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我国为创新型国家和配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高职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转型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知识经济 "双创型"人才 教师素质

“双创型”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简称,“双创型”人才培养在本文指依据科学的培养模式,凭借完备的教学资源,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将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新意识、探索精神,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善于洞察事理、发现机会,肯于刻苦钻研、坚持不懈,敢于推陈出新、不断尝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就曾经在公开场合发表《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在文中指出:“当新的时代到来,学历不再等同于工作的时候,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寄予了新的希望,希望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岗位的求职者, 而应当是一个工作岗位和成功企业的创造者。”到了1998年10月,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UNESCO通过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份文件都明确的指出:“为了便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等院校的教育应该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自主精神,这些将来的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某种或者某个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而首先应当是某种或者某个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挑战,高等院校积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势所趋。

2013年11月8日,“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在中国举行,至贺信专门指出:“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 而且特殊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由此可见,全面培养“双创型”人才,同样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创新强国的重点目标之一。

二、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地提出,高等教育注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并将其纳入到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的范围中来。培养“双创型”人才,使得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到企业去,了解企业、学习企业、创建企业,对于实现教育和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社会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比较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进行对比而言,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以知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以知识的运营管理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知识产业作为领头产业,以知识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的一个时代。就我国的现今情况而言,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唯有不断创新和不断学习,才有可能把握这历史机会,而把握机会的关键在于培养出大批的“双创型”人才。因此就会必然的要求高校继续不断深化改革,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二)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必须。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增长,高校教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究竟如何创新改革,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最终培养出何种人才的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尤其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果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仍然原地徘徊止步不前的,高校的毕业生怎么可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高校教学必须改革创新,必须转化观念,主动培养“双创型”人才,促使高校毕业生从“高学历” 转变为“高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观念由原来的“等、要、靠” 向 “创新、创造、创业”的内涵转变,努力成为“双创型”人才。

(三)缓解高校就业难题的措施。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趋势的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化培养之后,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相应调整。2014年以来每年将近有七八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如果这样大规模数量级别的高校毕业生全部都是直接选择就业,就一定必然的引发就业危机,一定必然的“毕业就失业”。在相对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如今的高校毕业生要改变原有的观念误区和思维方式,不能简简单单的为了找工作而去工作,而是应当积极正确对待自身价值,积极探索实现创新、创业、创造,唯有这样这才是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

三、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情况来看,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相对很少,所占的比例从2013届的2.3%上升到了2015届的3.0%,而美国等国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高达15%-20%。由此可见,我国“双创型”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以下是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实施策略。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转变。在“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积极弘扬创新与创业教育精神,坚持实践教育“以成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的新型理念。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强化创业教育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建立创业教育基地,设置创业学院,将科研渗透到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来,逐步改革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深入积极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情绪,不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辨识机会、 把握机会、 利用机会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创新型、 创造型、 创业型人才。

(二)双创教育管理体制。“双创型”人才培养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的工程,并不是几个系部,几个专业、几个教师、几门课程就可以大功告成全面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应当成立由战略规划处、教学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处、财务资产处等相关职能机构组建的,横向联系政府、企业和社会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共同创建一个适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一起打造一个易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政府和企业应当集合各自管理部门的资源在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给予惠政策,携手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社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的实践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保障。搭建一个集结各方面资源与信息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造机会让高职学生勇于实践不断尝试,敢于求异,敢于联想,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去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从而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个创新创业平台建成之后,学生们的想法和点子就可以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吸取养分发展壮大,并最终开花结果。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平台来共享信息,分享资源,接受培训,寻求帮助,交流经验,通过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可以带动特色专业办学能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四)提升教师教育能力。在高职院校,一切教育和改革的关键都在于教师。高质量,强能力,有经验的师资队伍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和有力保障。教师关于创新创业的理念,经验,能力,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方面见解独到;其次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实践创新,把创新创业的思路和方法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可以选拔一批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或者直接参与创业实践,造就一批“创业型教师”或“教师企业家”;其次,可以邀请企业人员走进学校、走入课堂与高职教师共同研究、共同设计、共同授课;最后,还可以委派教师直接参与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举办的实践创新项目培训,并通过承接社会和企业横向课题的形式让教师自己或者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四、教师素质提升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教师本身对学生就具有天然的示范作用。教育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创造创新的活动,教师创业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创造观念的改变,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业技能的增长。很难想象缺乏创新创业素质、技能和精神的教师却培养出了具有“双创型”人才特征的学生,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

教师素质,又称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教师能够顺利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职业活动中,自身所意识或者具有的调节和处理的,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其他相关各方密切联系的,自动自发遵守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表现,以及在此过程中和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品质和观念意识。 在“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尤为重要。

(一)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转变就业观念。这种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来源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言传身教。意识决定行为,理念引导行动,高职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得自己具有这种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将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化给每一个学生,并体现在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中。

(二)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光靠理念、精神、想法、意志是无法顺利的完成使命的,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既包括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高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才能很好的将创新创业的理念精神贯彻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有准备、有知识、有技术、有方法,才能让学生们更有保障的去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生比较普遍的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双创型”人才的这种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不断的练习积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从教师那里不断的模仿和汲取。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本身自己就已经具有和不断发展这种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比如自身就是在创业和做项目,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让学生跟随,才能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和积累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双创”背景;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

在各大地方应用型高校全面开展创新教育时,往往出现跟随重点大学而进行目标盲目设定的情况,这不仅在根本上忽略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机制方面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因此,在“双创”背景下解决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问题,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效果,是当前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相关内容

(一)地方高校的界定

地方高校存在两种意义上的界定,一种是从行政隶属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主要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管理的各大地方高校,不同于国家部委直属高校;另一种是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界定,主要是指不属于大型中心城市、省会、首都的各大高校。地方高校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其师资力量、学术研究平台等资源方面相较于部属重点大学的资源还存在很大的距离[1]。因此,地方高校的发展与成长,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与全国性重点大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设定方面进行一定的区别。同时,各地方高校只有充分利用其与地方密切联系的优势,才能够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地挖掘出能够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资源,从而强化教学、研究以及产业发展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得到基础构建,在此基础上制定基本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保证地方高校的发展优势,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在“双创”背景与改革高等教育提升培养质量的背景下,对培养地方高校研究生机制进行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地方高校不能盲目追随重点大学,应充分分析自身的现实优势,对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确立。地方高校在培养研究生人才与制定目标时,就是在对应用型创新进行定位,主要原因如下:1.为满足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最大限度的优化研究生培养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应用型人才以及学术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核心是完成博士研究生教育,以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培养为主,具备非常扎实与深厚的系统专业知识以及理论基础。应用型人才是以从事实际操作性工作为主,具备高强度的专业工作能力与职业技能,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具体操作,解决根本问题的实践型创新人才。按照当前高校培养能力与社会对各种类型研究生人才的需求,开展分类化改革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些必然趋势都是最大限度地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优化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将研究生目标设定为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单一的人才目标定位,有部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出现。而地方高校所设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不仅实现了对研究生进行分类的培养,还最大限度地彰显出该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这既是地方高校设定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最大限度优化的重要改革[2]。2.为契合地方高校培养能力而进行的必然选择由于资金、发展基础、地缘等原因的影响,地方高校在很多方面都与部属重点大学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例如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科研平台等方面,因此,在学术型高级人才方面,不能与重点大学同日而语。此外,地方高校所在区域主要集中在首都、省会城市等之外,对比重点大学,不仅与本地的经济社会建设关系表现得更为密切,也有利于地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与进行产学研联合教育等形式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不能盲目地按照重点大学的目标与计划对地方高校研究生进行培养,要以自身的地域性优势为前提,结合培养能力等因素合理、科学地确立培养目标。地方高校以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设定,不仅能有效地克服自身短板,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这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而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根本目标定位的必然选择。

二、“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意义

“双创”战略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创造了新的时代机遇,还为其带来了新的时代挑战。在“双创”背景下学生个体视野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积极良好的培养。尤其是高校教育者在充分了解与分析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的制度与理念时,会积极地将学生组织制度模式与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以“双创”的时代特征为引导,保障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对自身进行定位,从而做到以不同角度看待不同问题、理解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本质以及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途径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价值创造与自身能力强化,最终达到提升创造力的目标。针对当前“双创”战略活动开展的现状而言,处于全球化竞争激烈中的中国,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第一,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明确。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立志服务于科教文化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并积极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开拓学生视野,从而能够真正地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对人才培养思路进行创新型的转变,更加重视与加大力度培养创新教育型人才。在“双创”背景下,面对新的战略挑战,地方应用型高校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地去研发对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相关计划和项目,转变人才培养思路,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独立自主创造能力的研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给予高度重视。

三、“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目标缺乏一定的认识

虽然创新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始推广与普及,并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将创新教育列入教育教学改革范畴之内,但是由于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目标还缺乏一定的认识,使得创新教育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3]。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时,将其认为是开展地方性甚至是全国性的赛事,只要积极参赛并获得奖励才是真正地响应国家号召。这种偏激地开展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活动,正是忽视创新教育核心目标的明显表现,不利于对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强有力、灵活的构成机制

创新教育有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不仅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实践经验与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具备管理学、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背景,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非常高的基础要求。但是,当前高校在招聘与引进专业教师人才时,只看中他们的高学历与科研能力,对他们的创新实践经验要求较少,致使部分地方高校在开展创新教育课程时,因教师自身缺乏跨学科背景与创新实践经验,反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因为教师精力有限,无法系统地开展创新教育课程以及无法对创新教育课程做到深入研究。此外,部分高校对创新教育的开展都是以学生工作、团委等人员为主完成课程讲授,不仅缺乏专业性,还缺少深厚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因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缺乏强有力、灵活的构成机制的问题而导致的。

(三)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的机制

由于地方各高校对创新教育课程设置过于随意,大部分局限在相关比赛指导当中,并且没有与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使其不能在日常教学环节中进行深入教育,同时与专业教育的联系也比较松散,致使很多地方高校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创新教育的作用,导致对创新教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种由于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结合的机制问题引发的不良效果,不仅难以系统地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还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

由于很多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并不系统、完善,只是以选修课的课程模式存在,导致创新教育本身无法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创新教育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机制的问题,不仅是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不足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培养的主要元凶,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地相互支撑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薄弱,都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

四、“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改革效果途径研究

(一)成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专门机构

地方高校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创新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建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专门机构是解决地方高校对创新教育目标认识程度问题的唯一途径[4]。第一,摆正目标,从顶层设计开始着手,从地方高校校级层面出发,推动创新教育改革。创建以校领导为首,校内各个相关部门参与的创新教育专门机构,保障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师资队伍、安排日常教学、创建相关教育平台、构建实践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类型比赛等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二,在创新教育专门机构的运作与统筹管理下,不仅能够将全校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还能够将创新教育与高校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目标的尽快实现。

(二)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坚实的实践型师资队伍

当前,有很多地方高校在创新教育师资力量方面储备不足,而培养人才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强弱,因此,要创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坚实的实践型师资队伍,为高校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1.整合校内师资,大力引进校外师资力量第一,在地方高校创新教育课程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各地方高校可以采取整合校内师资的方案,建立自身校内师资库,从而将具备多种素质、专业型教师人才纳入师资库,进而根据教师的管理学、心理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背景和创新相关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与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融合设计,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创新教育价值,实现各专业教师积极并顺利完成创新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在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第二,地方高校可以大力引进校外师资力量,加强与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大力聘请专家担任创新教育课程教师,强化对学生创新教育的指导,从而解决校内师资短缺的问题。2.加强对创新教育授课教师的培训首先,聘请校外专家对本校内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的培训,提高本校内教师的实践经验;其次,为校内教师提供各种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组织本校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授课外出培训,使教师获得最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能够对教材进行更新,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最后,鼓励校内教师进行相关创新教育锻炼,积极参加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发。要充分利用本校内以及校外的实训平台与基地,加大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力度,并定期组织教师完成相关创新教育培训[5]。

(三)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多样形式的实践平台

(1)各地方高校在努力完成创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先创建完善全面、系统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将创新教育的基础课程划分到通识课程的范畴之内,并结合专业特色和本地高校的实际情况共同创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在创新教育的课程内容上,最大限度地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使它们能够相互融合,充分地发挥出最大价值,从而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现实生活当中;其次,开设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课程,例如,创新方法课程、实训课程等,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同的实践渠道和机会,这样不仅能够积极地促进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还能够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2)依托校内外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践基地等资源,创建形式不同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各个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或项目研发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组织相关赛事,从而充分利用不同的实践平台,为应用型学生开设第二学习课堂。同时,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建立,还能通过对创新项目的指导发现优秀团队或优秀人才,将更为成熟的创新项目进行推出,最短时间内实现成果转化,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加强对他们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教育水平。(3)在创建实践平台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与政府、企业、校友等不同资源积极配合,以多种渠道共同构建校外的创新实践基地,要对多方面的资源进行大力筹集,包括场地、资金等资源的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将创新成果的转化进行积极的推动,从而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产业园建设做出最大努力,为创建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五、结束语

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机制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改革,才能够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效果,加强对学生创新教育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向多能型人才的方向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华春革,王晶晶.浅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3).

[3]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

[4]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人民论坛,2014(20).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改革面临严峻挑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重大战略意义和教育价值已获得高校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

双创型人才培养作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措施,对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体系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遇到瓶颈,其发展现状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定位模糊、教育资源与手段缺失、与专业教育体系分离、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实践、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等,因此构建并实施科学的大学生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福建农林大学依托闽台区位优势和农林学科优势,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一个理念、两大工程、三个促进、四项保障”的农林类双创型人才“1234”培养w系。“一个理念”确立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两大工程”和“三个促进”确立了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内在方式,“四项保障”确立了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外在条件。通过持续、系统地培养大学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经过10年全面实施和实践检验,我校取得了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显示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双丰收。

一、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1.“一个理念”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针

通过深入研究闽台区位优势、地方高水平大学特征、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以及我校农林学科优势和发展潜力,确定了“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创新与创业这对辩证统一体具有教学目标取向一致性、教学内容与方法互通性、教学功能与作用相似性,提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应实现创新与创业教育一体化理念,即“创新教育一竞赛选拔一政策支持一项目孵化”一体化,形成“创业基于创新、创新推进创业”的良性循环。通过强化创新创业一体化教育理念,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构建大学生更加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两大工程”搭建大学生良好创业平台

依托闽台地域优势和农林专业特色,启动“大学生创业培训圆梦工程”和“大学生创业试验孵化工程”,以大学生创业园为阵地,以创业技能训练、创业孵化帮扶、典型带动引领为抓手,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支持创业项目,形成育人与创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推动创业项目的品牌化、精品化建设,做强做优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海西新农村建设。通过创业知识进课堂、第二课堂辅创业、专业教育融创业等方式,“闽台合作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率先引进台湾创业培训模式及优秀师资团队,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基础培训、过程指导、创业对接等“三步走”,培训大学生创业3000多人;“返乡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开设休闲生态农业等11门培训课程,鼓励并服务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中心等校内创业试验田,为大学生创业无偿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服务;创建“福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园”等校外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良好发展平台。

3.“三个促进”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

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建立了12个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通过鼓励大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引导申报各类科研课题、组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竞赛,促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形成“5+3”双融合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5个环节的课内教学和学科学术竞赛、校内创业试验田、校外创业孵化基地3种形式的课外教学,实现以赛促教;通过获奖成果的市场转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实现以赛促业。

4.“四项保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一套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形成一个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搭建一个以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造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为双创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了一套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联动机制。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教师协同联动,在制度设计、经费资助、场所支持、技术支撑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形成了一个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先后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55门省级精品课程,出版9部国家级教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重要基础。构建了一个以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平台、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打造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46个国家和福建省级优秀教师和2个省杰出人民教师,以教学名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长期坚持教学一线,实现科教相长,互动双赢的良性发展。

二、创新创业实践成效

经过9年探索和实践,双创型人才“1234”培养体系在我校取得良好示范与推广效果。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77-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深化高等学校“双创”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求,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等多种因素,总体上,不少高校的考试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存在着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悖的弊端,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1]。因此,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课程考试面临的问题

1.高校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高与“双创”教育培养目标不适应。近年来,大学生考试成绩下降、不及格率偏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大学课程不及格率普遍高于20%,个别课程不及格率超过70%,尤其是理工科学校及专业不及格率高的现象尤为突出[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近年教学情况的统计,一般不及格学生人数约占总体修读该课程学生人数的30%,学校不得不为这部分学生开设专门的重修班,班级人数一般在百人左右,牵扯了教师相当多的精力[3]。不及格率高的原因包括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的投入少,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考试评价单一等[4,5]。由于高校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高,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直接影响学生就业。

2.当前的考试体系与“双创”人才培养要求不适应。由于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上,不少高校的考试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1]。主要表现为“三缺”,即考试方式缺乏多样性,考试内容缺主观性,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现在高校考试方式仍然以笔试为主,其他考试方式为辅,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终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评分方式上,强化答案规范化、标准化。考试内容上,客观题多主观题少。这种考试体系,把高校教与学的活动仍然禁锢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这个圈子中,没有体现出高等教育探索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特点,导致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6]。

二、高校考试改革建议与策略

1.转变考试观念。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是高校考试改革的推动者、实施者、参与者,考试改革必须把转变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考试观念作为突破口[7]。管理者和教师要树立“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理念,明确考试的目的与意义。考试只是人才培养、选拔过程中的一种检测方式与手段,它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培养服务的方法。管理者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教育动态和理念,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及时传达给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更新考试观念,不断推动考试改革。教师的考试观是影响考试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于目前在岗的教师多数是在精英教育模式下,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受的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考试观念,部分教师的考试观念已经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不相适应。教师应该及时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及时更新转变考试观念。教师不能以“考倒”学生为目的,更不能把考试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学生、管理者考试观念的更新是考试改革才能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

2.改革考试内容。现在高校考试的内容大多数仍然是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或简单应用,忽视能力、素质、创新因素的检测。在评分方式上,注重答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缺乏求异性、创新性意识[6]。这种考试与评分手段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考试改革应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现在考试内容与评分标准中。(1)修订考试大纲,考试的内容、题型与答案要具有主观性、发散性、求异性、创新性的特点,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充足的空间;(2)考试的内容要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增加非标准化考试内容和比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考试违纪舞弊事件的发生;(3)在评分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重要的评判指标,不仅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更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构建学生想创新和能创新考评体系。

3.改革考试方式。当前高校课程考试方式主要有笔试、机试、口试等,笔试考试成本低、易管理、易操作、易量化、易规范,而非笔试考试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配套措施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很难调动教师改变当前的考试方式。因此,考试方式的改革应以改变现有笔试考试模式为突破口,逐步推动笔试考试向非笔试转变。(1)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注重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笔试考试成绩的比例,赋予教师控制成绩占比的权限。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通过课堂出勤情况、回答问题、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进行。(2)采用非笔试考试方式替试考试。例如可以通过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报告、实验现场、项目答辩等方式取试考试,也可以采用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各种考核形式的长处,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考试效果最佳化,激励学生不断巩固和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8]。

4.建立健全考试反馈机制。教师既要对试卷作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又要根据卷面分数分布情况和各类题目解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检验试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题目的难易程度等客观参数。考后的总结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和诊断功能,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使考试真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8]。考试结束后,管理部门要及时地统计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对于不及格率高的课程,尤其是不及格率大于50%的课程,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教学委员会成员对任课教师教学、学院管理、学生学习等进行调查,分析不及格高的原因,形成结论性报告,并及时向学院、任课教师、学生反馈,对于未通过考试的学生,进行补考、重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参考文献:

[1]沈良斌,祁嘉义,冒小Z.深化高校考试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江苏高教,2006,(3):91-93.

[2]廖慧萍,王艳琼.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3-64.

[3]陆宁.机械原理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155-156.

[4]李巍,赵凯,佟鑫,等.高校学生不及格率偏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现代交际,2013,(11):218-218.

[5]刘溪.高校学生考试不及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硅谷,2008,(23):129-129.

[6]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107-110.

高校双创教育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并逐渐步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务院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学生要顺应时展潮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自身素质。

一、“双创”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显得尤其重要。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激发大众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改革的深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的发展。

1.“双创”的内涵分析

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即鼓励人人参与创业,人人参与创新,是指通过各种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激发广大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继而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双创”一方面要通过万众创新来激发公众进行创新的热情,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大众创业,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新企业的创办、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众创业需要万众创新来支撑,如果创业不以创新的产品、理念和方式来进行开展,那么创业将很难取得突破与成功,也很难取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创新需求将推动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创新提供动力与资金支持,只有将“双创”有机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我国经济的高效发展。

2.“双创”的现实意义

“双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创新创业新风暴,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影响。首先,这场创新创业风暴使得更多的求职者通过创业完成了就业,能有效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减轻社会负担。“双创”将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来创新产品和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推动我国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顺应时展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为顺应时展的需要。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转型时期,要想顺利完成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就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有赖于创新人才的支撑。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平台,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响应国家推动“双创”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它将为我国深化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2.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及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突出强调了要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凸显就业倍增效应的有效途径,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使更多大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来。

3.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能提高竞争力,而且能自主创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就业教育,其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换位思考,从决策者的角度看问题,以提高大局观,拓宽眼界,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华,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1.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大学生要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创新创业的了解,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要加强对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了解,关注当前的经济和就业形势,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突破现有条件的限制,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身的交际圈,多途径多方式地获取创新创业的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中正确认识创新创业。

各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竞争就业、创业就业观念,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创业做好准备工作;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增强创业主动性,积极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生要具有拼搏进取精神,敢闯敢拼,不怕失败;要敢于突破常规,树立创新精神,多观察、多发现、多动脑、多思考,善于发现和把握商机;要在创业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创业中学习,在创业中成长,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2.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侧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将传统的培育就业型人才的理念转变为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并帮助学生形成创业就业的新型就业观,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挖掘学生潜能。

大学生要提高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方式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升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要敢想敢做,勇于将想法付诸实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培养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主动了解市场发展、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关注新理论、新技术的革新。

3.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聘请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来传授创新创业课程。其次,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投资家及政府相关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又具有S富创新创业经验,了解最新行业动态的师资队伍,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创业。最后,要支持教师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高校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变革,从而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要加强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和授课形式等方面的建设,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要符合创新创业发展的需要,革新传统的授课形式,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建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弹性学制,从教学制度和教学评价上,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专业特色,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进行支持与鼓励,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4.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大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扶持

政府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加强典型示范作用。要加大对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的宣传,通过交流会、讲座、报告等形式来表彰先进,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到榜样在身边,激发大家的创业热情。要让大学生知道有哪些优惠政策及优惠政策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风险,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

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完善,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政放权、税收减免和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广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者享受到实质性的政策优惠;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的影响力来进行政策的推广与宣传,加强相关政策的推广,帮助创业者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

四、结语

“双创”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这不仅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大学生正面临着宝贵的社会形势机遇,应该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人口年鉴,2011(1):87-89.

[2]黄炳超,白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探索:以广州商学院网络创业孵化基地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2).

[3]肖昊.论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

[4]黄炳超.斯滕格创造力理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