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范文1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并在活动中获得较高的评价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为完善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培养多元化、多情趣,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的人才创造条件。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课程 问题与策略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必须是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名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并伴随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的教学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对音乐的感知品味以及感情的投入和表现的过程,它既包括欣赏者对于音乐包含感情的体验,又包括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的共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不可或缺,它对于孩子们乐感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该如何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将学生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包括节奏、曲调、音色、和声、曲式等)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进而用心灵去感悟、理解、表现音乐。

1 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兴趣的欣赏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欣赏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感悟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欣赏教学法脱离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整堂课都是教师讲,教师放音乐,学生只是听众而已。学生失去了兴趣,就是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则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磁带音乐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兴趣昂然地学习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都市变奏时,课前收集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学校、社区、家庭等地方新旧对比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进行展示、比较,让学生们一起体会城市的变迁。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画面前后变迁的对比后,兴趣盎然。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观看自己家乡的照片,让学生们发现城市的变化,体会城市发展速度之快,联系生活,激趣导入欣赏内容《北京的桥》。此外在拓展部分我找了一些旧时的叫卖调(磨剪子、卖冰棒、卖芝麻糊)的视频和现代的“广告音乐”(舒肤佳的感谢妈妈、广而告之等)通过多媒体的对比播放,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都市的变奏,使课堂气氛达到了。最后,我选择了播放由刘欢演唱的《磨刀老头》的MTV来结束全课。学生在观看中进一步理解了音乐来源与生活并随着生活的发展而进步。

2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喜欢欣赏

评价是音乐课程改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的评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推进音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欣赏教学更应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

3 在音乐实践中欣赏音乐,让学生懂得欣赏

音乐教育,要把语言、舞蹈、演奏、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习产生各种体验,这种体验接近生活,源于生活,自然流露,能被每个学习者体会与理解。我认为必须把学生的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作为一个教学基本原则。

3.1 在听赏管弦乐《公鸡与母鸡》时,我运用了声音模仿、音乐游戏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声音模拟公鸡和母鸡的叫声并说说它们不同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不同乐器所表现的公鸡与母鸡叫声里的情绪。当然在听赏这一乐曲时我还尝试设计了一个“猜一猜、演一演”的音乐游戏,引导学生听音乐并猜猜是什么动物,猜出后用动作与声音进行表演。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样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音乐形象鲜明,故事性强的欣赏内容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如:《蝈蝈和蛐蛐》、《跳蚤之歌》等。

3.2 在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欣赏教学中我采用了乐器模拟演奏的形式。欣赏之前在老师带领下学生分别认识了长号、小号、双簧管、小提琴、圆号、长笛,熟悉了它们不同的音色和演奏姿势。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边听边模拟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乐曲的分段和主题的变化等问题。然后再结合教师的讲解与分段欣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乐曲主题的理解。

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的音乐作品很多。如:《紫竹调》、《欢乐歌》等。

法国文豪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音乐欣赏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音乐欣赏教学并非让学生单纯地聆听,而应该结合音感、识谱、演唱、演奏等活动,通过创造性的引导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教师的职责是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通过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学生的亲身实践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和在活动、评价中获得音乐美的体验,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完善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培养多元化、多情趣,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的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尹爱青. 《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83-01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学生气质修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现在的音乐欣赏课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欣赏只不过是放放磁带、听听歌而已,大部分教师把“音乐欣赏”上成了“听音乐”,教学方法陈腐,模式单调,导致多数学生反映音乐欣赏课“没兴趣”、“没意思”、“听不懂”,课堂效率低。如何使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走出低谷,永葆青春活力?本文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了以下几点阐述:

一、伴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感受音乐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利用人的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有律动,均有节奏”。

比如在欣赏《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我先讲这个可爱的故事,然后再放代 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来辨别哪段音乐是代表乌龟,哪段音乐是代表兔子。 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随着欣赏曲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手、脚、表情等办法来来表现乌龟和兔子的形象。先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继续下面的环节。

二、全员参与情景表演,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得到一些锻炼,尽情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改变音乐欣赏课坐着不动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集体参与,全员表演。

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 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 允许他们摇头晃脑, 模仿吹奏等动作,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有些音乐作品具有叙事性, 让学生在音乐故事中进入角色去欣赏作品, 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学习《可爱的一家》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成“爷爷”“爸爸” “妈妈”“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让学生在这种亲情的交流中, 去感受家的爱, 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家的理解, 对爱的理解。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 音乐与舞蹈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亲密无间。舞蹈失去音乐也变得索然无味。教材中许许多多的曲子都可以编成舞蹈, 表现作品的内容, 作品的情绪。

例如,《牧民之歌》,男学生可以学做骑马, 甩鞭的动作。表现牧民骑着马 在大草原上驰骋。女学生可以跳起优美的蒙古族舞蹈。把欢腾的 草原表现的淋漓尽致。 学生在开心的舞蹈中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减去了他们对欣赏课的乏味感。从而喜欢上了音乐欣赏课。

三、结合教学内容画一画,展现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能从音乐作品中听出“弦外之音”,从美术作品中看到“画外之景”,而且可能产生跨门类的跳跃联想,从画中“听到”音乐,从曲中“看到”画面。鉴于此,把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对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非常有效的。

如在欣赏《天鹅》一课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形象。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本课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情境,巧妙提出问题。通过播放天鹅在湖边戏水、飞翔、高歌的情境,在乐曲旋律的渲染下衬托出天鹅美丽、高贵的形象和忧伤、抒情的音乐情绪。然后问: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绪?

此时,同学们通过老师的问 题结合自己的想象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充 分感受这首乐曲所描绘的境和表达的情。 接着介绍这首乐曲被改编成大型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然后再把剧中的天鹅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最后得到了王子幸福的爱的故事作一番描述,同学们听着听着都流出了眼泪。所以说音乐这种人类特殊的语言,它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沟通,而且不断开发了人的思维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欣赏教学要讲究策略,让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能说则说,能舞则舞……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在欣赏过程中理解音乐内涵、体验音乐乐趣、领略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这样,枯燥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学生也一定会坚定不移地爱上音乐欣赏课。

参考文献:

[1] 丁 杰.浅谈中学音乐教学的评价与思考[J],音乐天地,2011年12期.

[2] 钱亦平主编 .钱仁康音乐文选.(续篇),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小学音乐 音乐欣赏 教学心得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是音乐学科的首要任务。音乐可以给人以广阔的思维,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形成创造能力。音乐欣赏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审美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重视,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导聆听

作曲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作品表现作曲家对客观现实的认知、选择和态度,希望引起听者的共鸣与赞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音乐欣赏前,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对作曲家、乐曲创作背景、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作简洁、清晰讲解,对学生随后的聆听、想象活动起方向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如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是一首管弦乐的器乐曲,聆听前不做任何辅助教学,学生很难理解,思绪一片迷茫混乱,如果教师利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音乐内容:晚上小主人睡觉了,玩具兵们从玩具箱里偷偷地爬出来游行、打闹、嬉耍,天亮了,主人醒了,玩具兵们惊慌地逃回了玩具箱中,则故事内容不但能让学生有正确的聆听思维方向,而且能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平台。

二、紧扣音乐主题形象,感受音乐内涵

感受一首乐曲,聆听者必须牢牢抓住这首乐曲中的主题形象,它的变化对比发展构成了音乐的全部内涵。如《调皮的小闹钟》,采用回旋曲式写成(主题―第一插部―主题―第二插部―主题―结尾),从一开始的小闹钟很有规律地走动,到它一会正常地走一会不正常地走,再到最后的主人公摇晃,敲打小闹钟,结果适得其反,钟的毛病更多了,气得主人把它摔到一边。乐曲用木鱼声模拟钟摆的走动声,音乐从头到尾都围绕摆钟走动的声音变化而进行,如果聆听过程中脱离了闹钟这个主题形象,就没法很好地理解音乐。

三、模唱主题旋律,分析曲式结构

音乐的魅力在于主题、旋律、节奏、色彩、曲式结构、调性,等等。小学阶段许多欣赏乐曲都有主题旋律,并且都标有1、2字样及图形谱,这些精心的设计都为直观分析曲式提供了帮助。对主题旋律的模唱非常有必要,通常教学中常用的有听音唱谱和哼唱旋律两种,听音唱谱一般适用于主旋律节奏稳定,乐句简单短小,如《乒乓变奏曲》;哼唱用于旋律相对较难复杂多变的,如钢琴曲《童年》,曲式分析要在聆听、模唱的基础上进行。小学阶段由于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积累较少,因此曲式分析不是每首欣赏都适合,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常选择乐曲曲式结构为A+B+A′的进行曲式分析练习。这种乐曲是基本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由三个明显的、相对独立的段落组成,犹如在讲一个故事,即显示的第一部分(A)发展的第二部分(B)和收束的第三部分(A′),第三部分往往是第一部分主题旋律的反复或稍有变化的再见。有的作品在(B)部分时,节奏有明显变化,通过听、唱、听的学习过程,学生很容易就分析出曲式结构。在小学高年级进行曲式结构训练非常有必要,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理解音乐艺术思想,重塑音乐艺术形象。

四、积极聆听,被音乐感动

音乐本身不带语义功能,并不明确表现概念和具象,它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的变化,以节奏的疏密对比模拟千变万化的情感,塑造各种各样的形象。同一首乐曲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感受,这是音乐的独特魅力,优美也罢,欢乐也罢,悲伤也罢,只有当你认真地聆听音乐的时候,音乐才是音乐,才能被音乐感动。小学低年级要培养学生学习如何聆听,安静的聆听环境是首要的,让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听旋律,跟节奏,品音效,辨音色的聆听技巧,切身体会音乐带来的感受,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假如一首《打字机》在喧闹的课堂上聆听,有谁会被打字机急促的击键声、铃声、倒机声感动,又有谁能体会那位打字员的紧张忙碌及娴熟自如操作打字机时的得意神态呢?

音乐欣赏有由浅入深这么一个过程:从感性认识(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究音乐知识)又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样三个过程。音乐具有强大魅力,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人们很容易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鲜明的节奏,或悦耳的和弦,或缠绵的歌词吸引,让听到它的人为之感动,甚至会随音乐进入自己的幻想世界。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活动,对音乐的理解还只是限于感官感受,即被音乐感动。被音乐感动是聆听音乐时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第一层次的表现。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只有被音乐感动了才会有学习的渴望。但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某一首乐曲不会引起学生共鸣,学习过程显得非常被动,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更多教学手段辅助学习,常用到的有借助音乐标题联想,制作多媒体课件,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等等。只有被音乐感动了,才会成为一个积极的聆听者,才会带着探求音乐的欲望走入第二层次。

五、学生参与,表现音乐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范文4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音乐 欣赏课 教学 策略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1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小学音乐欣赏课也逐渐受到了许多学校的重视。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把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审美对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来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从而促使他们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我国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欣赏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陈旧等问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的有效策略来分析和讨论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开展,以更好地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1 加强教学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兴趣

兴趣作为音乐欣赏的动力,对于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完全取决于知识本身和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了解,通过对他们性格和心理特征的充分把握来营造出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学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爱好选择一些欢快活泼和生动形象的音乐作品来进行欣赏,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兴趣。

如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学生们喜欢的《跳圆舞曲的小猫》、《狮子王进行曲》和《天鹅湖》等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以更好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这些音乐作品的播放时,为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的说明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欣赏氛围,还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让他们在音乐欣赏的同时跟着教师的讲解来不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

2 加强音乐作品选择的层次性和梯度性,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音乐作品的合理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但随着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不只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还要注重音乐作品选择的层次性和梯度性,以保证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如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初期为学生选择一些《铃儿响叮当》和《劳动最光荣》等声乐作品来供学生欣赏。由于这些音乐的歌词通俗易懂、而曲调又活泼欢快,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时可以不断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对器乐作品的欣赏阶段。在这个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选取器乐作品来欣赏,如《龟兔赛跑》和《彼得与狼》等一些学生喜欢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因此在欣赏中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难度更高的器乐作品,如《在钟表店里》《百鸟朝凤》等作品,课堂上这种层次性梯度性的音乐作品欣赏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有利于他们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

3 注重视听结合,恰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人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使用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新的动力。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可以有效地把抽象性的音乐作品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视听盛宴,从而可以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帮助他们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积极地意义。

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这部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作品欣赏之初通过多媒体为他们播放一些关于各类动物在大自然中生活的情景,同时还可以在播放的过程中给学生配以相关的音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美丽画面和收听优美音乐的视听结合中更好地对作品进行理解,增强他们对作品美的感受,从而促使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

4 重视教学评价,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评价是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促使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适时的评价能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并提高他们的欣赏兴趣和成就感。

如在欣赏音乐作品《苗岭的早晨》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出的这部音乐作品,然后让他们在聆听中感受曲子带来的欢快氛围,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这首曲子所表达的情景,想象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并通过自由发言的形式来倾听学生的感受和他们心中的苗岭早晨的情景。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地对他们每个人的观点进行及时地评价,并且要注重评价的鼓励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促使他们个性化的发展。

音乐欣赏课作为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经验和方法的总结与积累,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丽.刍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探究[J].音乐时空,2013,(3).

[2]李小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J].华章,2013,(5).

[3]凌干.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J].儿童音乐,2013,(4).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范文6

一、创设音乐欣赏情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选取的欣赏音乐曲目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为学生创设出音乐欣赏情境;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欣赏音乐;另外,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对不同音乐器材的音色与种类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与了解。

例如,在讲到人教版二年级欣赏音乐《三个和尚》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适当为学生讲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团结互助,不要只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在故事情境创设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这首音乐,在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刚刚讲述的故事,边听边想象。同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这首乐曲运用乐器音色的变化刻画出不同人物的形象,欣赏乐曲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如:或是几声打击乐器的敲击,或是一件独奏乐器简短的介绍,手法简洁,音乐流畅、浑然一体。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与声音帮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中出现的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的音色,然后为学生播放一遍《三个和尚》这首乐曲,让学生回答乐曲中用到的乐器。为让学生感受更加清晰,教师可以一段接一段地为学生播放,如:为学生播放乐曲前奏,让学生回答听到了哪种打击乐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解读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与教育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音乐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渲染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氛围。

例如,在讲到《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导入课堂:“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节日又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而且关于火把节有一个传说,大家想不想知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火把节的传说”这部动画,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看到有关火把节的介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容易进入乐曲的意境。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乐曲,在播放之前为学生设置问题:“欣赏乐曲,听一听乐曲中用到了哪种乐器?这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并为学生播放《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带领学生一起欣赏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段落式欣赏的方式,并在欣赏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如:为学生播放乐曲中的第一段后为学生设置问题:“请用语言描述第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乐曲。之后播放第二段,再为学生设置一个问题,用这样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表演音乐

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的再创造的行为,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的音乐作品进行创编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更形象地解释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达到让学生欣赏与感知音乐的目的。同时,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