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一体化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一体化技术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1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组件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的能源,以前主要用于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高科技领域。随着常规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光伏建筑一体化成为光伏技术应用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1、光伏建筑一体化

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阵安装在建筑的围护结构外表面来提供电力。主要有两种结合形式:一是建筑与光伏系统结合。二是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把光伏组件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成为建筑物的一个部分。用光伏组件来做建筑物的屋顶、外墙和窗户等。

优点:一是绿色能源。太阳能是清洁的、免费的、可再生的能源,不会污染生态环境。二是不占用土地。光伏阵列安装在屋顶或外墙上,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资源或者建设其他设施,对于土地昂贵的城市建筑非常有吸引力。三是原地发电,原地用电。可以节约输电网的投资。对于联网系统,光伏阵列产生的电能,除了本建筑使用,还可以送入电网,缓解电网的高峰电力需求,或者接收电网供电,增加了供电的可靠性。四是建筑节能。照射到建筑物的太阳能,一部分转化为电能,可以降低室外综合温度,减少墙体的吸热和空调的冷负荷。五是安全、环保。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品质。

缺点:一是造价较高。光伏建筑一体化,给建筑物增加了光伏发电功能,增加了建设成本。二是发电成本高。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光伏建筑一体化产生电能的单位成本远远高于常规发电的单位成本。三是发电不稳定。受季节、气候、昼夜的影响,产生的电能是波动的。四是寿命问题。光伏组件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除了具备发电功能,还需要具有围护功能。当前的光伏材料使用寿命普遍低于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五是外观问题。当光伏组件作为幕墙或者天窗时,其颜色或者形状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还可能造成光污染。另外,光伏组件会遮挡住一部分阳光,影响室内的光照度。六是维护问题。光伏组件位于建筑物的外表面,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会造成一些损坏或者堆积一些灰尘,影响光电转换的效率。

2、系统设计

2.1设计资料

设计资料主要包括:一是地理位置。建筑物所在的经纬度、海拔高度。二是气象资料。涉及到每个月的太阳能总辐射量、直接辐射量、反射辐射量、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最大连续阴雨天数、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冰雹、降雪等气象信息。三是建筑及周边情况。包括可供安装光伏组件的面积,建筑物被遮挡情况,电网的距离等。四是负载。需要了解负载的类型、功率大小、运行时间、运行规律、运行状况,从而计算出负载的耗电量。

2.2 软件设计

包括太阳能方阵最佳倾角计算、电池组件大小和数量计算、防阴影遮挡设计、蓄电池容量计算、方阵年发电量计算等。防阴影遮挡设计非常重要,光伏组件被遮挡一小部分就会严重影响其发电性能。

2.3 硬件设计

包括光伏方阵、光伏接线箱、并网逆变器、蓄电池及其充电控制装置、电能表及显示电能相关参数的仪表等。

2.4 主要因素

影响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电池方阵设计。是按照用户要求、负载用电量、技术条件计算出电池组件的串联数量、并联数量。二是光伏方阵的规模。根据建筑物所有的日常负载乘以其在一天内的使用时间,进行累加来确定建筑物的总用电量。然后,根据当地一天的阳光平均辐射量,选择光伏模块的型号和模块数量。三是电池方阵方位角和倾斜角计算。方位角是电池方阵的垂直面与正南方向的夹角。一般情况下,电池方阵偏向正南,发电量是最大的。倾斜角是电池方阵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一般来说,纬度较高地区,最佳倾斜角也较大。在建筑设计中,电池方阵的方位角和倾斜角要受到建筑物外观的影响。四是阴影间距设计。计算发电量时,往往是根据理想状态进行的,没有考虑阴影的因素。建筑物的光伏组件会受到周围建筑物、地形的影响,受到阴影的遮挡,降低发电效率。另外,当光伏阵列是前后放置时,前面光伏阵列可能遮挡后面光伏阵列的光照。为了避免前后光伏阵列的遮挡,在纬度较高地区,可以增加光伏阵列之间的间距;对于采取防止积雪措施的光伏阵列,可以增加倾斜角度,增加光伏阵列的高度,需要增加光伏阵列之间的间距。

3、光伏建筑的集成模式

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窗、垂直式光伏幕墙、锯齿式垂直幕墙、锯齿式光伏幕墙、风箱式光伏幕墙、倾斜式光伏幕墙、结构式光伏幕墙、台阶式光伏幕墙、独立太阳能光伏立面、集成太阳能光伏屋顶、独立太阳能光伏屋顶、锯齿式光伏屋顶、光伏板中庭、光伏板天窗、柔性太阳能光伏屋面、光伏遮阳板、光伏阳台、光伏入口雨篷和门斗、屋顶花园光伏遮阳板等。

4、注意事项

4.1 力学性能

光伏建筑一体化中使用的光伏组件,性能要求高于普通的光伏组件。在不同的区域、楼层高度、安装方式下,对光伏组件的力学性能也有区别的。

4.2 美学要求

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外观效果都是重要的,对光伏组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光伏组件所用的双面玻璃组件需要更高的透光性,才能达到幕墙或者采光顶的通透效果。为了节约成本,电池板背面玻璃依然采用普通光面钢化玻璃。光伏组件的接线盒需要省去或者隐藏起来,旁路二极管、连接线也需要隐藏在幕墙结构中,才不会破坏建筑物的外观细节,又能够防止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蚀。

4.3电学性能配合

建筑物外墙或者屋顶,有可能是一些大小、形式不一的几何图形组成的,这就需要对外墙或者屋顶进行分区或者调整分格,使光伏组件接近标准组件电学性能。另外,根据分区或者分格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尺寸的电池片,满足建筑物外墙或者屋顶的外观效果,为了防止组件间的电压、电流不同,可以把少数边角上的电池片不连接入电路。

4.4 隔热隔音

为了满足建筑物隔热隔音的要求,光伏组件可以使用中空低辐射玻璃,或者采用双层外循环系统的幕墙形式。

4.5 建筑采光

光伏建筑一体化中,考虑室内的采光要求,电池片的间距在25mm左右,使组件的透光率在30%左右。

4.6 安装要求

光伏组件的安装高度较高,安装空间较小,难度较大。因此,可以把光伏组件和结构做成单元式结构,方便拆卸又能提高安装精度。

4.7 光伏系统寿命

在光伏建筑一体化中,采用PVB代替EVA封装光伏组件,会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光伏组件的连接线大多位于幕墙立柱、横梁等密闭结构中,环境温度较高,需要使用双层交联聚乙烯浸锡铜线并选用较大的电线直径。

参考文献:

[1]王云钊,杨嵘春.光伏发电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的实际应用[J].陕西电力,2010,(6): 72-75.

[2]马一鸣,马龙翔.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12.

[3]彭晋卿,吕琳,杨洪兴.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研究[J].建设科技,2012,(21): 54-59.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2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onents and building solar photovoltaic combining ways, using ecotect software to solar radiat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best components of solar photovoltaic installation Angle and best array spacing, perfect solar photovoltaic

keywords: sola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光伏组件的布置方式直接影响到其发电的效果,所以在节能建筑概念设计或者初步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太阳能的最大限度利用,从而确定有利于光伏组件布置的建筑造型。同时,光伏构件本身也有着丰富多变的美学特征,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尺寸光伏板通过一定规律组合运用在建筑的围护结构上,不仅满足了建筑的能源供给,同时具有韵律感,成为立面的活泼元素,丰富立面形态。

1.光伏组件与建筑的结合方式

1.1光伏组件结合屋顶设计

就光伏材料的发电效率而言,坡屋面是比较理想的屋面形式,他能够自然形成倾斜角,比平屋面的布置方式更有利。在设计中可考虑协调建筑的功能,在屋顶造型上设计出南向倾斜的坡屋面。在我国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更多采用的是平屋面,平屋面光伏构件的布置方式同样分两种:支架式和嵌入式。支架式布置光伏构件以倾斜面接收太阳辐射,布置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较大,光伏阵列可以调整倾斜角、方位角以及前后组光伏构件的间距,以此避免阴影,最大效率的发电。支架式构造简单,适用于各类平屋面建筑,比较容易普及。但支架式布置的情况下光伏和建筑二者的关系比较松散,融合的程度低,同时支架式布置光伏构件对提升建筑美观的作用较小。嵌入式的布置方式是在屋面系统集成光伏材料。光伏构件的使用可以与被动式利用太阳能、自然采光相互协调,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但水平的光伏构件由于难以利用雨水自洁,灰尘和树叶往往会影响其发电效率,因而需要定期清扫。平屋顶的建筑也可以同时使用两种布置方式,不需要天窗的部分屋面采用支架式,需要设置天窗的部分采用嵌入式光伏屋面。公共建筑的屋顶也可做成锯齿形高侧窗,南面为斜坡用来铺设光电板,北向玻璃窗用来采光。

中庭上铺设光伏构件的构造处理方式,同嵌入式的墙面或屋面类似。在办公楼、商场展览建筑中往往设有中庭,夏季大量的太阳辐射往往使中庭成为建筑节能的薄弱环节。在中庭上布置光伏构件,一方面可获得电能;另一方面,调节光伏电池的间距和不透明度,可有效控制室内照度,避免室内热负荷过大。

1.2光伏组件结合立面设计

在竖直的墙面上布置光伏构件是较直接的方式。考虑到建筑立面效果,光伏的颜色需要与其他建筑材料协调。光伏构件的构造方式可根据不同墙面系统(实墙,窗户与窗间墙,玻璃幕墙)来确定,总体上可分为外挂和内嵌两种方式。考虑到采光和视线的因素.在竖向高度上要区分光伏材料的不透明度,如视线上下范围内采用透明玻璃窗或半透明光伏材料,其他窗间墙可采用不透明光伏材料。

对于高层建筑,竖直墙面的面积较多而屋顶面面积有限,南向墙面可布置光伏材料。如果在城市中建筑物比较密集,或者建筑周围有树木环绕,太阳光收到阻挡,可以在建筑物较高部位的墙面上设置光伏板。纽约时代广场4号楼在35-48层墙上就安装了光伏板。部分地区东西向也可设置,因为低纬度地区建筑的南向墙面在夏季获得太阳直接辐射明显少于水平屋面和东西墙面。

建筑平面布局有时不能面向太阳光辐射最优的朝向,局部采用水平向锯齿状布置方式,是巧妙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法,以此优化光伏构件布置的方向,趣味变化的造型也改变了建筑的视线和景观。

1.3光伏组件结合遮阳设计

光伏组件可布置在遮阳板上,成为建筑的附属构件,如图1为荷兰能源研究中心31号建筑的光伏遮阳构架。建筑外遮阳常常具有一定的倾斜角,为光伏板的设置提供了合适的条件。夏季阳光照射到光伏组件,采用光伏发电遮挡阳光直射到室内,减少建筑物制冷负荷,在冬季通过调节光伏组件不影响阳光照射到室内。且光伏遮阳板与建筑表皮独立,不影响外墙的保温.防水和防噪。对于新建或改建的情况都比较适用,建造成本也较低。

图1 荷兰能源研究中心31号建筑的光伏遮阳构架 图2 光伏活动遮阳工作原理

2.最佳倾角分析

安装倾角是太阳能电池阵列平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确定安装倾角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可实现装机容量、发电效率、安装成本、上网电价等,有降雪的地区还要特别考虑积雪滑落的倾斜角(斜率大于50%~60%)。目前已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倾角大多参照安装所在地的纬度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确定,方阵从垂直放置到10°~20°倾角放置的都有。

图3 不同倾角阵列的太阳能辐射量

本文利用Autodesk Ecotect Analisys的太阳能辐射量分析,输入沈阳市的地理坐标及气候参数,并绘制正南朝向、不同倾角的光伏阵列进行太阳辐射量分析,倾角范围选在10°~90°,每隔5°度放置一个模型。图3是沈阳地区8:00~10:00不同倾角的的全年累计辐射量分析,由于辐射量差别不是很多,所以颜色差别不大,通过表1数据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模型旋转角度在50°时,即安装倾角在40°时,全年9:00~15:00的太阳能辐射量最大,同时看出此处的每平方米累计辐射量约为1169657.875Wh/㎡。

表1 不同角度的光伏组件全年累计太阳辐射量

3.最佳阵列间距分析

图4 光伏组件阴影范围模拟

在组件排布方案中,电池阵列间距也需要计算分析。两阵列的垂直距离过小,前面的阵列对后面的阵列形成遮挡;距离过大,又会造成安装面积的浪费。两阵列之间的垂直距离一般以冬至日当天9:00~15:00光伏电池阵列不被遮挡为最佳。建筑师在进行光伏系统方案设计时,一般采用计算方法得出光伏阵列间距D,计算公式如下:

D=0.707H/tan[arcsin(0.648cosψ-0.399sin﹞]

式中: ψ为纬度(在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

H为光伏方阵阵列或遮挡物与可能被遮挡组件底边高度差。

我们同样取沈阳地区纬度ψ=41.7°,H=964mm,计算得D=2252.6mm。接下来,我们运

用Autodesk Ecotect Analisys软件对阵列间距进行直观地分析设计。设置纬度ψ=41.7°,H=964mm,时间为冬至日9:00~15:00。分析结果如图4,图中现实了高度964mm的阵列在冬至日9:00~15:00产生阴影范围,阴影长度为2553mm,考虑测量误差和计算误差,软件模拟结果和公式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徐燊,李保峰.光伏建筑的整体造型和细部设计[J].建筑学报,2010,1

陈维,沈辉,刘勇. BIPV中光伏阵列朝向和倾角对性能影响理论研究[J] .太阳能学报,2009,30(2)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施工;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03-01

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模型也不断的更新。BIM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建筑信息模型的建造技术在设计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深化了设计施工的一体化进程。

一、建筑信息模型概述

1、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标准

在实际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时,应遵循一定的技术标准,以便能够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有条理的进行协同设计工作,从而能够在建筑信息模型的整个设计过程中,使得数字化信息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确保不同软件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交流沟通,有效提高建筑生产的工作效率。因而,为了能够真正的实现建筑业往信息化方向发展,务必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进行协同设计。

2、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优势

由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模时不止是简单的呈现出点线的二维图像,而是包含了较多的参数以及信息结构不见三维信息模型。因而工程设计师在绘制工程设计图时,为了能够更明显的将建筑工程的结构表现出来,比起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即CAD绘图技术,或者是简单的3D模型软件,更会选择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进行建模,并在设计时不断的对建筑的信息以及参数进行添加、完善以及修改,最终呈现出数据化的设计方式。

二、BIM技术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应用

建筑生产和信息处理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实现的是建筑生产过程的集成;BIM技术促进的是项目信息处理过程的集成,基于BIM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通过信息处理过程的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有效改进和重组,为不同参与方提供协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能很好的为目前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困境提供出路。

1、BIM技术应用原理

BIM技术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将建筑各构件的物理和功能性特性等信息以模型的形式,储存到数据库中,并嵌套各构件的相关联系,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实现信息集成、共享,对项目进行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定义:

(1)必要条件:BIM中B(Building)是输入的客体,I(Information)是核心,M(Modeling)是过程,输出的是三维或多维模型。

①Building:BIM的基础是建筑物,建筑物是BIM的研究客体,也是信息的发出者,是BIM过程的输入,也是各参与者的作用客体。建设项目过程中的信息都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基本属性处理得到的,是对建筑的完整描述。

②Information:信息是BIM的本质,BIM收集、处理、共享的是信息,各参与者利用BIM获取、更新、修改的也是信息,信息是将建筑物的属性与多维模型,不同参与方之间联系起来的枢纽。

③Model:模型是BIM输出的结果,也是各参与方对建筑最接近直观的感受,BIM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动态工程数据模型。

(2) 技术基础: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参数化储存,解决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共享问题,能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支持建设项目中动态信息的创建、管理和共享。

(3)其他方面

①目标:BIM要求将工具从二维转变到三维,并在设计、施工阶段贯彻协同、绿色和可持续的理念,在完成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更高层次目标。

②工具:BIM软件是实现BIM思想的工具,通过应用不同的软件,将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发展形成完成的脉络。

建筑是2D的,也是3D的,建筑信息从设计师到施工人员的传递也经历了多次2D、3D的转换。建筑师要将头脑中3D的建筑设计转化为2D的设计图,施工人员在理解、分析施工图纸的时候又将这种2D的图纸在脑中转化为3D的模型,与实体建筑相对应。BIM的应用能让设计师直接以3D模式展现建筑信息,施工人员以3D模型为理解基础,与实体建筑相对应,减少了信息在2D、3D转换中的信息流失。

建筑信息模型也是多维的,将施工时间计划和建筑信息模型集成可形成4D Model(四维模型),实现构件或部件按建造顺序进行显示,即施工模拟;将造价信息与进度计划、建筑信息模型结合,就形成了5D Model(五维模型),可根据施工内容自动统计各个时间段需要的资金。

2、BIM技术在设计施工一体化中的应用

我国BIM发展是以20世纪80年代建筑业开始信息化进程为基础的。 “十五”信息化工作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了施工领域企业的信息化发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引起了我国建筑业第。2002年BIM的方法和理念由欧特克公司率先提出后,国内兴起了用信息技术实现变革的风潮。“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新技术BIM在工程中的应用,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衰减。

但我国工程项目信息集成管理的起步较晚,其推进过程是缓慢而艰难。对BIM的概念研究仅限于BIM的概念、特征等基本性质,更多的关注的是BIM在设计应用后带来的变革;施工阶段将BIM应用到项目管理的具体实际中,更好的实现项目目标和效益,较少偏重于BIM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

对于BIM技术应用的案例和应用软件都以设计阶段为主导,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和选择,像建筑朝向、日照、温度湿度、风环境、声学模拟等施工领域BIM还处于初级应用,主要是利用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先利用其它软件建立项目的BIM技术模型,并复核检查,进行模拟分析优化,成本预算部门进行三维算量、成本预算。其它应用比较多的是利用BIM的模拟、可视化进行质量安全控制、机电设备等的碰撞检查,如浙江城建赣州中航项目、中天建设杭州奥体中心项目等,已出现的大量优秀的设计及施工案例,相比国外的技术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BIM的在设计、施工领域的不断应用,人们逐渐意识到BIM的三维数字数据库,可视化模拟等能更好的链接设计、施工的信息。同时借助BIM,建筑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就需要施工方的介入,设计者与施工者在三维设计平台上协同工作,共同商讨施工图是否符合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的要求。目前建设工程领域设计、施工过程中协调性差、整体性不强等问题,都可通过设计、施工一体化来解决,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可为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和解决思路。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安装技术;电动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机电一体化安装在建筑工程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建筑企业有必要对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的图纸、合同等进行全面监督。由于电机调试对建筑机电一体化安装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其展开探讨。

一、关键设备安装

(一)远程处理机

楼宇控制系统和各个可重构单元RPU之间的通信具备透明的特性,能够使用同一个线路中的不同RPU安置成一个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需要对空调机组进行较为全面的监控,因此需要把RPU安装在靠近机房的位置,或者直接安装在机房中,空调机组控制系统的其他接口用在周边水流量计、照明控制等方面的连接。为了将来的扩展,应该预留出RPU的20%-30%的接口。

(二)相关的布线

在布线的过程中,需要对某些特殊的线路进行重点关注,这些部分需要专门的导线,比如通信线路、流量计线路等,通常情况下需要使用屏蔽线,也可以使用制造商专门提供的导线。电源线和信号、控制电缆应分槽、计算机、网络控制器以及网关等设备的接地需要连在其他弱电工程通用的独立接地线上。智能建筑当中存在相对较多电子设备,这些设备所在的系统不同,由于这些设备在频率、功能等都存在差别,在接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求也不同。

(三)输入设备

其安装位置需要能够准确实现其性能,还要符合调试和维护便利的要求。每种类型的传感器在安装的时候都应该根据其要求、标准进行,比如,水管型温度传感器和水流开关等不适合安装在管道焊缝等位置,也尽量不要在其边缘打孔焊接。室内温度传感器、风汽压力传感器等应该与蒸汽放空口和出风口保持距离。

(四)输出设备

风阀箭和电动阀门的箭头需要和风门、电动阀门的开关和水流方向相同。安装前应该进行必要的试验。当电动阀门口径和管道口径存在偏差的时候,需要开展渐缩管件,此时需要注意,阀门口径不能低于管道口径2个档次,通过计算确认其满足要求。电动和电磁节阀通常安装在回水管之上。

二、关键机械设备安装

(一)冷水机组安装

在正式进行安装前,应该重视平面图的作用,将其作为安装指导,在施工现场开展画线,将机组中心线的位置进行确认,然后对设备开展基本的处理。在确认基本处理符合相应标准后,正式开始安装工作,在其运行到基础位置之后,使用地脚螺栓套穿,随后于脚螺栓的两侧安置垫铁,设备放下后调整垫铁,让设备底盘处于标准水平状态,随后压实垫铁。

(二)水泵安装

安装前认真审视图纸,先确定水泵的安置位置,然后人工把水泵放在相应位置,安置地脚螺栓,确保其中心线与基准线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使用垫铁校对设备底部,让其保持水平,完成后用水平尺检查其是否合格,随后灌注混凝土。找正联轴器,水泵和电机轴的同心度、两轴水平度、两连轴节端面之间的缝隙不能和验收标准发生冲突。对水泵的运转情况进行测定,先对其电机进行测试,确定其运转没有异常之后,在将联轴器的螺栓安置上去,开始安装之前,应该手动转动水泵轴,确保其在转动的过程中灵活而不受阻碍,且不发出异常的响动。水泵开启之前应该出口阀门关闭,随后开动电机,在其运行平稳之后,渐渐打开出口阀门,让其处于适当的压力之中,观察轴承的温度。

(三)换热器

根据安装要求确定其安装位置在现场进行放线。其支座是由厂家提供的,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结合设计要求,配备相应的混凝土,预埋地脚螺栓,等到基础强度达到适当的要求之后正式开始安装。

(四)燃油锅炉

安置务必符合便于维修的要求,排列也务必整齐。安装前必须以图纸为主,事先进行画线,确定相应的中心线,对锅炉进行初步处理,按要求处理完成之后,正式开始安装设备。安装各个环节符合标准之后,使用垫铁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电动机的调试

在建筑设备安装的过程中,电动机调试直接与其质量存在重要联系。电动机与水泵、风机等很多设备之间存在联系,使其核心部件。电机调试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启动、运行和故障核查等。

在电动机正式启动之前,应该对电动机和控制系统展开检查,一般情况下应该检查电动机频率和电压与连接的响应频率和电压是否相符。使用兆欧表检测电动机的各项绕组的电阻。注意在正式测试开始之前应该切断电动机的外部接线。检测的绝缘电阻过低,先将电动机烘干然后再测试。检查保护电器整定值、动静触头是否符合标准。检查通风系统及情况,排除影响运行的杂物。重点检查电压能够符合标准,电机带动的设备能否正常运行,两者之间是否可以顺利传送。电机工作的时候,检查其有没有噪音或者杂音、转动方向对错。同时也要在其工作的时候注意有没有发出焦糊的味道或者冒烟,一旦发现及时停止启动,开始维修。

总结:机电一体化是施工发展的重点,也是自动化施工实现的重要保障。现代建筑很多都具备智能化等特征。而且建设规模较大,电气化设备使用率较高,对配套设备系统的安置流程也十分繁复,在实际安装中有一点疏忽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作者单位:石家庄金盾安全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友志.智能建筑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应用与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225-227.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节能;设计

前言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揭开了建筑文明的新篇章,传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负荷增加。“建筑”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之路是必然的选择。

一. 可持续建筑概述

1.1概念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设计理念上涉及到建筑物、建筑材料、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等因素,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性、功能性、人文性和生态性。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建筑的室内居住环境,以健康、舒适、舒心为主题,以节约能源为目标。

1.2原则与理念

1)可持续理念,设计上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影响;2)资源应用效率原则,对于输入建筑物的资源如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要有效地使用,力求做到循环利用或回归自然,总之,确保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较高的层次;3)低碳理念,设计上注重新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太阳能、自然风、光能等等,尽量减少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做到节能减排;4)防止污染原则,这里涉及到对建筑物的废物排放的设计理念,以利用可回收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重要根本目的;5)和谐环境原则,降低环境负荷,从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出发,力求与环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

二. 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思路分析

2.1控制体型系数

1)从面积水准角度看,统计数据表明,国内近年的住宅建筑套均面积有123,世界排名第三,如果将套均建筑面积设计上控制在80~120,在同样满足人们“住”的问题上,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金钱;2)从节能角度看,夏热冬暖地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在建筑造型要求能够满足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体型系数。以北区为例,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35,塔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40。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

2.2延长建筑物寿命

建筑物寿命低下,必然导致拆除、重建,带来各方面投入的增加,所以,在设计上应从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的角度着手考虑。1)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减少甚至避免建筑物在正常使用年限内因规划调整而拆除。2)用居住水平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建筑物内部空间要有可塑性;外部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3)从居住业主的发展和需要出发,建筑物的寿命要融入人的气息,中国大多数人不喜欢频繁地迁居,因此在建筑物的寿命内,要考虑到业主老年时的需求。4)与建筑物的长寿命相匹配,在管线的布设上要便于更换与维护,设计上结构体与填充体最好相分离;在结构、墙体和保温的材料选择上应该把使用寿命作为选择的依据之一。

2.3保温隔热层厚度设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为了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目标的达成,对外墙传热系数和蓄热系数也做了规定,如表1所示:

按照表1中关于K和D的规定,结合一定的计算公式和材料本身的导热系数λ,可以计算出保温隔热材料的最小厚度值。具体在设计时注意点如下:1)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只要窗户和屋面等其他部分可以达到相关的节能标准或规定,外墙不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温隔热施工措施便能够完成节能50%的目标;2)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粘土实心砖或者是混凝土砌块,需要分别将保温隔热层厚度增加至20.1mm和29.4mm以满足节能的目标,此外,这些传统材料既浪费了能源,又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应该尽量使用新材料来代替;3)实践证明,钢筋混凝土梁、柱是建筑物中最主要的“热桥”部位,其热阻相对较小,因此,其表层保温隔热层厚度应大于等于30.7mm,才能完成节能50%的节能目标。

2.4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2.4.1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这是节能和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窗的开启方式、竖向风道和设置负压等组织室内气流自然通风。

自然光是一种无能耗光源,在设计思路上要予以强化:1)建筑结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布设采光口的数量和面积,选择上尽量遴选光透性强的玻璃,增加自然光的透射度;2)在室内结合自然光的强弱,分层次布设线路,做到自然光足够时不开灯,自然光弱时开小灯,没有自然光时开全灯,使自然光源能量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2.4.2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的新能源,例如:1)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应列为首选,太阳能提供热水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成熟、经济可行。2)地热能也是很好的能源,就是在利用上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利用水文地质勘查证明其是否可行;要有水文地质、暖通空调、地热设备等各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城镇有地下空间规划;政府有机构从立项、实施和效果进行管理等等。3)两栋邻近的超高层建筑将风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用。

三. 结语

我国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正处于发展时期,发展空间格外广阔。在具体的建筑工程设计上,应将我国国情和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尽量遴选各种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设计经济、合理的节能方案,确保把建筑能耗水平降至最低,真正做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效地缓解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梁建红.可持续发展与建筑节约设计[J].职业时空,2010(1).

[2]叶耀先.科学理念与建筑可持续设计[J].住宅产业,2011(3).

建筑一体化技术范文6

关键词:课堂文化;学生主体;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16-0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世界各国都开始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关注点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对课堂进行关注,提出了“重建课堂文化”的观点。通过对教学的行为,教学的模式方式以及教学观进行改革。国外都有著作对数学课堂进行论述,在我国近几年的时间里,也在逐渐关注课堂文化,有些省市提出了对“卓越课堂”的建设。主要以“彰显包容,开放以及多元次的课堂文化”。文化的意思是在信息交融的时代,是信息之间作用的渗透,是以精神文明为首的渗透,交融,是保障精神文明的基础。课堂文化则是老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精神以及教学观念,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共同作用发生的,属于一种文化形态。

一、小学主体性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从学校的教育角度来说,主体性教育指的是老师或者是学生群体对于自己文化意识的自觉性和对待其他老师或者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可以及尊重。在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上,应该表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文化形态或者是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文化形态。所以小学主体性文化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产生的课堂规范,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观念的综合,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具有综合性文化。在课堂上,是老师与学生生活的场所,每个课堂都有很多种文化构成,都体现了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制度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数学文化也包括这些方面,这些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排斥又会相互认可,它们都是围绕着培养目标而展开来的活动。

2.它具有情景性文化。数学课堂是发生在教室里的活动,它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及教学的问题。在教学中,提出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点,课堂情境文化产生的前提是学生也就是主体真正进入问题,并且认清这个问题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它具有动态性和静态相结合的文化。在学校的教育中,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而数学教学课堂也是传承数学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课程中,老师和学生通过教材的文化因素进行互相作用。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上,既有主观性也有规范性,分别代表了动态性和静态性。动态性表现在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观点和内容是决定于老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而静态性表现在不变的时间,不变的空间,不变的人物和不变的目标。所以小学主体化教学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但是动态占大部分。

它具有发展性文化。在稳定的课堂文化产生之后,它除了会对主体产生持久性的制约之外,还会对主体产生发展性的因素,在对数学的内容,基本思想,基本的技能都掌握了之后,就会对数学进行不断地发展,使主体也就是学生,使他们学会使用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这使得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有条理化,表达能力更加清晰,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才能加深对数学课堂的知识的理解。

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小学教学课堂中,大部分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状态来开展。在还处于小学的学生中,都是三观没形成的时期,在数学这个还很陌生的领域更是知道该怎样去做,所以大家都很听老师的话,就很容易圈禁在老师的圈子里,逐渐变成了一个静静听课没有举一反三的思想的学生,所以这就很容易造成在高年级对数学感到厌恶;还有就是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很在意知识,以知识为中心,毕竟现在大家都是以考试的成绩来评判高低的,虽然之前新一轮的改革有提出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过程方法以及技能和知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目标,但是为了迎合这个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还是属于重视知,轻视识;落后的教育观点也是一个大难题,虽然新的教育政策有提出教育改革,但是许多的教育工作者还停留在公理化时期,还存在一定的保守和教条规定,从根本上失去了改革的动力。

三、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构建和意义

教学课堂除了要把老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外,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受到的价值观形成和文化构建的过程。所以对其构建有以下几点

建立以人为本的课堂观念。有研究表明,老师在教学时的方法和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观,所以在现在的教育观点中,希望可以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重点的地方,把学生作为主体。

实践三维的教学模式。在新一轮的改革中,上面也有提到,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只有培养模式创新才能对人才进行创新,在小学课堂中,除了要学生学到的知识外,还要学生掌握好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这些比学到的知识更重要。

引导思维式教学。在以前的教学思维上,一般都是记忆性教学,然后再加上一直习题加强记忆,但是现在倡导灵活教学法,把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得到充足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因为小学生的观念还没成熟,所以在与老师的关系中,一直都是属于“控制”的关系,学生很容易被老师所牵制,而师生关系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关系,所以师生关系的平等很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学业的发展,智力的养成,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结束语

在以上的论述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可以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天贵.论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的建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