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建议范文1
1.1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教学过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
成本会计课程的章节较多、理论性很强且各个章节前后联系紧密,因而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系统掌握。成本会计是联系实际较强的一门课程,其中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取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产品品种种类、产品的批次、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特点,这些都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非常有限,学生很难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成本会计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1.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与时俱进: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已经从单一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过渡,从教学过程来看,板书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成本计算工作,而板书教学就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若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学工作将会变得事半功倍。但是,很多高校却存在多媒体教室资源不充足的现状,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授课带来很多便利,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但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课件制作中,很多生产费用分配表计算过程不如板书教学讲授清晰明了,还有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教学过程出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1.3缺乏系统性教学,不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
成本会计教学工作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系统性教学,日常的课程讲授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完全忽视或不够重视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相对于日常理论教学更能增加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知识的兴趣,通过成本会计实训演练还可以反映学生对前面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查漏补缺。但是很多高校只注重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而对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演练不够重视,这将导致该课程的讲授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4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践性很强,既需要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具备丰富的成本会计实践经验。因此,对成本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要求都比较高。目前担任高校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老师,虽然学历都较高,但是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很多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必将影响到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2.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
2.1增加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在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即通过列举、讲解案例并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法通过角色转换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进行企业相关产品成本核算,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学会正确运用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技能,懂得如何结合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完善多媒体教学方法,引进情景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方法已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发展到了多媒体教学,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总体来说多媒体教学方法相对板书教学是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仅限于PPT教学,利用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在情境教学法下,多媒体教学法不仅包括PPT教学,还包括影像和视听,例如播放工业企业生产现场实地摄制的影片。把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于教学课件的制作,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运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还可以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2.3构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成本会计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
经过近几年的调研发现,完善成本会计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成本会计实训课程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实验吸引同学的参与,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将原先被动的数字计算工作变得主动有趣。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成本核算人员必须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到核算流程规范的工业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原材料是经过怎样的一步一步加工程序最终生产成产成品,这样成本会计课程才不至于讲得枯燥与空洞。
2.4教师应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高校教学建议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健美操 教学 现状 建议
健美操作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普遍开设的项目之一,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健身娱乐为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并深受大学生欢迎。在各式各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健美操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其能得到广泛地开展,被广大学生所接受,是因为该运动项目的综合价值和积极作用。健美操以形体姿态为基础,采用示范领带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技术动作时尚而欢畅,动作编排丰富多样,丰富情感,娱悦身心,整合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现状是高校学生参与健美操学习的兴趣高,参与健美操学习的动机明确。健美操学习途径多元化,不再以体育课为单一途径。学生参加健美操的频率也在增加,健美操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虽然健美操在高校蓬勃发展,但问题也是明显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
(1)教学模式的深层次结构是指导思想,它是制定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核心,可以反映教学模式自身的特征,同时也是区分不同学科意义与价值的主要依据。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正在经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这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健美操教学提供了参考,但没有体现出健美操细分课程的特色。也没有显现出健美操课程本身应具备的育人作用。高校健美操教师应依据、课程的特征、教学任务及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等来确立指导思想。
(2)高校健美操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这种现象有利于健美操教学的开展,但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专业水准及科研水平不高。另外,许多健美操教师对教学和训练的理论研究太少,教学中缺乏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重视实践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因而最终制约了学生在健美操上的全面协调发展。即使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健美操的教学内容也多为大众套路,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学习成套动作组合,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3)健美操教学场地、器械比较匮乏,学生多在田径运动场上课。经费投入少,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部分高校不重视健美操教学管理,健美操比赛在许多高校中没有或很少举行。此外,一些高校忽视对健美操教师的培训及日常的上课管理,不利于健美操在高校的发展。
(4)教学效果考评体系不合理。高校健美操教学效果的评价基本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缺少过程性评价,也缺少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由于健美操的教学评价标准缺少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教师只能根据教学经验,从学生的节奏感、动作最终完成情况与熟练度来评价。这样的方式无法及时了解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建议
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健美操热情的高涨,面对当前健美操教学的现状,高校也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1)改变观念,提高重视度。高校应重视健美操课程改革,更新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兼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创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应在校园内组织健美操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到健美操活动中去。
(2)丰富教学内容,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随着健美操的快速发展,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对于健美操学习的需求。健美操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比如采用学生教学生或分组互学等方法等,引导学生通过互教互学的方法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健美操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学校也应为教师提供提升自己的机会,如为教师提供培训或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等。让健美操教师能够全面深入掌握健美操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竞赛规则及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能够及时把丰富、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每个学生。
(4)大力开展健美操比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械方面,高校要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场地器械设施建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健美操比赛能让更多的师生加入到健美操运动的行列,促进健美操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对健美操教师日常备课、上课的检查力度,以促进健美操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高校教学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校数学;非数学专业;教学探讨
一、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深入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询问、调研和考察,就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
1.难易度不好把握
在对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材的知识难易程度的把握上,一直是一项很难把握、不好考量的工作,有些版本数学教材因为知识难度太大而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有些版本的数学教材则因为过于简单而没有达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普及、数学知识教育的目的,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就目前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材的知识难易程度把握,是教育部门、各大高校、广大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
2.教学大纲经常改动
多年来,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工作中,因为各抒己见、难易不齐,各大高校都因为自身属于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导致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高校数学教育大纲,即便是一些省市、地区初步确立的教学大纲,也会有周期性、甚至经常性的改动,为教学增加了很多非预见性困难,所以说,确定统一、相对固定的数学教学大纲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问题.
3.学生兴趣不好统一
因为在一些高校中,所开设的是非数学专业,也就决定了对数学教学的非重点或者不重视,而这种非重点、不重视的理念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会产生数学是辅科目,学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成绩都无所谓的态度,致使长时期以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标准不好统一,为非数学专业高校的数学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阻碍.
二、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相关的建议
为此,针对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结合教学中的实际经验,积淀数学教学中的成熟理念,提出以下四条合理性、科学性建议:
1.科学计划,合理制定教学大纲
首先,要实施科学立会,即就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大纲召开相关的会议,要针对议题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采取普查制与抽查制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基层的民意测验,从而为最后拍定教学大纲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大纲,为数学教学开启好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要抓好实施监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那么,非数学专业高校教学大纲真正确定后,还要成立相关的督导组、检查组对大纲的实施情况、推进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既要是考核式的,同时也要是惩治式的,考核主要是针对执行情况进行周期性检查,惩治主要是针对不按大纲执行的高校进行严厉的追责,真正把高校数学的标准统一起来;第三,要形成制度和机制,这是对科学拍定的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保障,比如建立起《教学大纲执行制度》《教学大纲遵守制度》,相关工作情况的检查制度和检查机制等,都需要步步厘清,确保教学大纲的稳步、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推进.
2.准确考量,调整知识难易程度
首先,要做好教材的互补性,要体现科学实用性;其次,要做好教材的修订,即在分册、分单元、分页等基础上,做以科学合理的安排;第三,要做好知识体系的统筹安排,即针对教学的知识内容,要本着比数学专业院校要简单一些的原则.
3.立足普及,定位非数专业课本
在这一点中所说的普及,就是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站在普及数学知识和提高学生们数学技能的角度上去排解问题,就是要把相关数学教材制定的起始点定位在知识普及的基础上.例如,在学习《特殊函数论》这一章节时,可以就“Zeta函数和数域上的L-函数”、“素数基本定理的初等证明”和“椭圆函数和Theta函数”等知识点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但是就《超几何函数和六直线分布问题》这一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则不好在非数学专业的高校中推广,所以说,本文建议类似于“超几何函数”等难度较大、知识较深的数学知识要在教材中加以适当的精简和删减.
4.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学习内容
首先,要与数学自身的发展合拍,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虽然对知识的难易度、繁杂度上较专业性的高校作以认真的调整,但是如果教学需要,或者学生们所面对的自身专业的需要,不但增加或者删减相关的知识点,而且必须要责无旁贷地作出让步,责无旁贷地做好增加或者删减;其次,要与时展合拍,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所指的与时展合拍,指的是要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在我国则要一心一意地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不遗余力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的数学人才、发展人才;第三,要与科技发展合拍,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或者航天,或者航海,或者军事,或者工业,大凡各个科技发达领域,都要责无旁贷地把数学知识进行高端的更新,力求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取得数字知识自身的创新、进步.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建议范文4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近年来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拉开了支持创业教育的帷幕。经过几年的实践,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正式为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意识与思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挖掘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相结合,使教育实现从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同时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实践教育。
在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各地方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断深化改革,很多高校已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举措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改善。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创业社团、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然而,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构建科学、合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机制。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认识不足。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众多高校已经将其列入教育教学改革的范围,但部分高校仍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足的问题。一些高校片面地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参加全国性或地方性的赛事,认为积极参赛、获奖即是响应国家号召;还有一些高校更把它曲解为对有意创业的少数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以此来促进就业。这些高校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灵活且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构成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还需要有包括财务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等跨学科背景,这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各高校在引进人才时都强调高学历和科研能力,很少在创业实践经验方面有所要求。一些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但由于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这些教师本身就承担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一些高校以学生工作、团委和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为主讲授这类课程,更加缺乏专业性和实践经验。
(三)缺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机制。由于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较为随意,大多局限于对相关比赛的指导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尚未与专业课程体系相融合,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全面,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主动性缺乏,很难实现系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四)缺乏系统的创业实践教学机制。由于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完善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没有与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大多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够,导致教育过程中忽略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不能相互支撑,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不利于毕业生自主创业,不利于创业带动就业。
三、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的建议
(一)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机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认识关系到此项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要把目标摆正,从顶层设计入手、从校级层面推动教育改革。成立以校领导为首,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诸如“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之类的专门机构,负责课程体系构建、日常教学安排、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构建及相关平台建设、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组织和指导等工作;其次在这一机构的统筹管理和运作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校资源,并使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到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全体大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能得以实现。
(二)创建强有力的实践型师资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而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创建一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传授实践知识与经验的强有力的实践型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师资,引进校外力量。首先,在创新创业授课教师紧缺的情况下,各高校可以先整合校内师资,创建校内师资库,将具有财务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以及具备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纳入师资库,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各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初步缓解师资力量短缺的局面;其次,学校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的合作,聘请专家、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担任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对创新创业团队进行指导,弥补校内师资的不足。
2、多举措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一是在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授课的同时,对校内师资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的培训,增加校内师资的实战经验;二是积极创造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组织本校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材,积累教学经验;三是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利用好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平台,积极开拓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
1、各高校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程中,应该尽快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通识课程的范围,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构建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尽量使之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认识到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另一方面开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例如开设创业实训课程、创新方法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的机会和渠道,有利于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搭建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各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业活动和项目,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实践平台并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发现优秀人才和团队,推出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并实现成果转化,从而带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高校教学建议范文5
关键词 高校 流行音乐 教学
当前我国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中流行音乐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对于流行音乐教学的内容、教法、教材建设、课程安排、教学大纲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文章主要就此问题提出了对于改进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摆正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应该正视流行音乐教育的作用,将之纳入到高校音乐课堂当中来,虽然流行音乐的题材广泛,音乐样式和风格也比较多样,但它经过实践的考验和艺术沉淀后,只有一部分流行音乐才能称之为经典和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升华和广泛的认同,其艺术价值是永恒的。因此流行音乐应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到学校的实际课堂中,并且向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这老一代的音乐文化进行广泛吸收,而流行音乐也向老一代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利用流行音乐的介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化的音乐知识,吸收多方面的音乐艺术营养,而且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利于音乐的健康发展和普及。当我们传播音乐知识时,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低水平的层次上,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让音乐课堂更快乐,更充实,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二、改革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形式
现在的音乐课大多还是以鉴赏为主,讲解为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课堂气氛也很难活跃起来。我们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从各个层次和方面挖掘它的内涵,让学生有兴趣的同时,也能有目的的去学习。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师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可以唱一点、跳一点、演奏一点,并且带动学生也跟着唱起来、跳起来,一些表现欲望强烈学生还可以登台演绎他们的作品。老师不但可以深入讲解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和作品,学生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和作品。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在课外和课间播放,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放松他们的紧张情绪,这样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合理规划音乐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的音乐课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几乎都一样,通常都是些音乐欣赏类课程,没有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心理特点来设置课程。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的现状需求,利用流行音乐元素的特点,服务于高效率的教学改革中。首先要将熟悉的流行音乐融入到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当中,挑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时代紧密结合,运用一首学生熟悉又喜欢的流行歌曲作为实际的例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环境中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如利用多媒体,选择合适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并把谱例展示在课件上,结合识谱、节奏特点、速度、力度、和声、调式、曲式结构等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还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可以在声乐、器乐、合唱、舞蹈等技能类课程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和作品,了解和学习流行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演奏,与传统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相结合,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和风格,从而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更新课程内容的设置。最后,还可以开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流行音乐欣赏课程,一方面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社会背景,把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文化相联系;另一方面,在体材、种类上进行补充和扩展。“流行音乐的种类非常广泛,但在大学生中只流行摇滚乐、电子音乐等。就连在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上也都模仿大陆、港台著名歌星为主。如果能让学生对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进行系统地学习,掌握它们的演唱技巧与组合形式,对学生真正的认识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普通高校中,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够健全,教学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是受专业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很难迎合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交流、自学等各种渠道来提升广大一线教师的思想理念和业务素质,并及时的作用于教学实践。应该把流行音乐纳入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从流行音乐自身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出发,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来,为正确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习流行音乐做好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通过继续研修、自学等多种途径,主动地学习当代流行音乐及相关知识,使他们具备适应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和一专多能的专业水平。
五、结语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赶不上时代潮流的变化,严重影响了流行音乐教学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流行音乐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为更好的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和谐性、合理性,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完善和发展流行音乐教育,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课外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建议范文6
【关键词】 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新疆是一个多语种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60.4%为少数民族人口,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一直是新疆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1]。民汉一体化教学,意指通过将各民族学生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和统一毕业标准进行培养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2]。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在于过去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在汉语课上学习汉语,普遍存在汉语水平提高慢,汉语学习效率低,大学毕业后用汉语开展工作困难等问题[3]。随着新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模式的广泛推广,民汉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普遍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在新疆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也为少数民族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看到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基础教育、学习习惯、教学考核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民汉一体化教学的真正实现和深入推行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对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讨论民汉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1、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水平过低
目前,新疆高校民族生源主要有“民考汉”、“民考民”和“双语生”三种,随着新疆地区大力发展“双语教学”和“预科培养”模式,大部分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之从前已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相当一部分的民族学生也通过自身努力通过了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资格考试。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发现,不少民族学生对教师所讲授课程存在反应慢,理解慢,接受慢的问题。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药学专业43名民族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日常交流中,100%的“民考汉”学生认为使用汉语交流完全没有问题;而71%的“民考民”和86%的“双语生”也认为日常可以使用汉语交流。但对于课堂上涉及到的专业汉语,则大部分民族学生均表示存在不少问题,除“民考汉”学生外,大部分民族生都认为专业汉语词汇难以理解(“民考汉”34%,“民考民”83%,“双语生”70%)。说明目前对于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培养,更多的精力放在其日常交流水平的提高上,但忽视了专业汉语水平的锻炼,影响到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2、民汉学生入学前基础教育有差异
新疆的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民族,汉族人口居住情况及教育设施相对集中,少数民族人口及教育呈现分散、点多、规模小等特点。新疆解放5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另外,在一些地区的“双语教学”中,忽略了教育的一般规律,往往片面的追求学生的汉语成绩,而忽视了其数理化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年高考招生过程中无论是投档控制分数线还是相同科目(数、理、化等)的考试成绩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说明民族学生入学前数、理、化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明显差于汉族学生。体现在教学中,民族学生对于教师讲课的具体内容,表示难度较大,很难接受。这其中,“双语生”和“民考民”表现的最为明显,认为所讲授专业知识难度过大的分别占69%和77%。在教学当中,最困扰民族学生的并不是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汉语交流问题,而是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际教学当中,我们也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问答中很少可以准确的使用专业术语。在大学高等教育中,面对难度更深,范围更广的专业知识,由于基础知识底子较差,民族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常常表现出犹豫与迟疑,接受和掌握新信息的能力有限,很难提高自身素质,导致难以跟上教学进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明显差于汉族学生,是影响民汉一体化教学的真正实行的重要因素。
3、民汉学生学习习惯有差异
目前,新疆各高校的民汉一体化教学,虽然采取了如民汉合班,民汉合住,民汉互帮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很难实现课堂教学上的真正互融,一体化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明显的发现,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课堂讨论,学生们都喜欢与自己本民族的同学抱团形成小集体,民汉学生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融合,非常不利于教师统筹兼顾。另外,民汉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汉族学生相比,大部分民族学生没有预习及课下复习的习惯,在作业完成以及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方面,汉族学生也远比民族学生积极。教师在教学当中,面对两种不同学习状态的学习群体,很难保证所有人都能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大部分民族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落后,导致课程越拉越多,学习积极性自然受到打击。因此,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实现,不仅仅是教学大纲、培养方案等的统一,更需要民汉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充分融合。
4、教师教学行为对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影响
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技能实践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准备实施和评价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4]。特别在民汉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面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群体,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在民汉学生之间达到一种有益的平衡状态,保证双方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民汉一体化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若教师在教学当中过分的强调知识的新、难,则势必会影响到部分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若教师为照顾部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民族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一些基础知识的讲授上,也会影响汉族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影响民汉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因素。
二、有效推行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汉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水平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保证其日常交流、会话这一层次上,而应为其将来接受高等专业知识教育做准备。在“预科培养”阶段,可以针对学生所选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汉语知识的教育;对于未参加预科培养的“双语生”、“民考汉”等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为民族学生开设专门的专业汉语课程。一方面提高民族学生的专业汉语水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专业汉语教材的编写,最好由专业课的教师编写;专业汉语课程的讲授,最好也由专业课的教师担任,以保证学生可以接触到准确、前沿的专业汉语词汇,提高对专业的理解,为民汉一体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中小学民族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近些年来,新疆地区中、高考的录取分数线以及相应科目的考试成绩,民族学生都要大大低于汉族学生。但少数民族学生升大学时,政府为对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少数民族教学给予一定的保护,制定出大大低于汉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这种照顾,虽然可以确保民族学生的入学率,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民族学生数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少数民族学生中不思进取的惰性思想,最终的结果是不利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入学时,民汉学生之间差异过大,影响到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在全疆范围内对民族语言各类中、小学校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进修以及考试,考试没通过的,不得参与教学。在这一点上,各地、州、县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发挥监督与引导作用,对民语学校的基础教育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特别对课堂教学质量要严格把关,不断提升民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保证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后能顺利的融入到民汉一体化教学当中。
3、培养民族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真正实现民汉教学互融
对于民族学生的教育,除了教授其专业知识,“授之以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好的学习理念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授之以渔”。在这一点上,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们的共同努力。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民族学生学习习惯这一点上,辅导员、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专业教师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多限于课堂时间,而辅导员和班主任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则远多于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日常的管理、教育工作,更要帮助其民族学生融入到高等教育的环境当中,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好的学习方法,在班里形成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民汉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民汉一体化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说,一个有责任心、综合素质较高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对民汉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4、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保证民汉一体化教学质量
目前,新疆地区大部分高校均逐渐由教学型大学转向科研型大学,科研成果在教师工作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各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也都有很大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转变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大部分教师认为讲课累,课时费低,更愿意承担科研项目;而高校在引进年轻教师时,也更倾向于科研人才的引进,而对其教学水平往往不做太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民汉一体化中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高校应加强教学的改革与管理,改变教师的考核方式,提高教师的上课积极性。鼓励教师对民族学生教育问题进行教研课题的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授课竞赛,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将民汉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己任,在授课中,要平等对待各民族学生,对部分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学生要以激励、引导为主,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只有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与科研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保证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优秀民族教师的示范与榜样作用。一个民汉兼通、专业出众的民族教师,对班级中民族学生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以其为榜样,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要大力加强优秀民族教师的培养,鼓励民族教师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成为民汉一体化教学中的主力军。
“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创了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崭新局面。而在十召开后,我国必将迎来又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对“民汉一体化教学”的期望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深入民汉一体化教学理论的研究,加强民汉一体化教学的管理,规范民汉一体化教学行为,才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少数民族人才。
【参考文献】
[1] 阿不都瓦力・艾百.新疆高校民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39(4)71-74.
[2] 刘永泉.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冲突与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28-29.
[3] 周殿生,赵新居.谈高校汉语授课与新疆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J].民族教育研究,2003.14(3)56-61.
[4] 赵新居.新疆高校民族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4(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