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探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自主探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范文1

关键词:激励;自主探究;发展;潜能

数学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本人为发展学生的潜能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情使全员参与发展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的。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鉴于此,在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没有沿用教材中用“米尺”为工具讲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的关系,而是设置了两个问题情境:一是在“1”后面添1个0、2个0,怎样使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学生很感兴趣,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说添上元、角、分可以使这三个数相等,还有学生说添上米、分米、厘米也可以使这三个数相等;二是先让学生用老师为他们准备好的两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第一个正方形等分成100份,第二个正方形等分成10份),用涂色的方法,在第一个正方形中表示出0.30,在第二个正方形中表示出0.3,然后让学生观察,设问:你发现了什么?当学生涂上色后观察了一会儿,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其中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知道了,就像我们平常吃饼干一样,两块同样大小的饼干若要吃去相同大小的部分,平均分的块数越多,吃的块数也要越多,平均分的块数越少,吃的块数也要越少。”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0.3=0.30的道理。这样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有了心理保证,从而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重视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即“再创造”的过程

积极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下产生认识冲突、激发探索欲望,这是引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力求把人们已发现的数学知识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即问题被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利用桌上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小棒、长方形框等材料,想办法、动脑筋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通过个人探究、小组合作、学生用折纸片的方法折长方形框、正方形框;用米尺量、皮筋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用三角板直角比的方法得知长方形、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这个研究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再创造”的过程,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深入实际进行了解,印象深刻,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同时也使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三、变教师讲数学为学生探究数学

数学是一种活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践来设计学生的活动,把传统的教师讲数学变成学生探究数学,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教师则起到组织、引导、点拨和激励的作用。如,在长方形周长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学生的活动,先让学生沿着长方形的操场边缘漫步走一圈,然后问:谁知道自己刚才走了多少米?从而激起使每个学生都想办法弄清自己走了多少米的热情,于是学生像开了锅似的,热闹极了,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得出其计算方法后,教师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了周长的含义。然后应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回到教室,求黑板、课桌面、门窗、教材封面的周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灵活、富于创造性,这就把教讲数学变成了学生探究数学,把被动接受现成的数学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将知识的认识掌握过程当作是问题解决过程,当作是学生自主探索过程和“再创造过程”,即将复习过程看作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相互协作等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方位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自主探究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56-01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而自主探究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托兰斯曾认为,创造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是说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你才会”的思想,放弃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老路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探究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式转变。课堂上应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学生提供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自主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活动,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真正发挥。

二、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因此,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的生活或已有的知识中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载体,引导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如,教学“将瘦长的圆柱体钢胚锻造成矮胖的圆柱体钢胚”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教师可以让他们每人先用橡皮泥捏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捏成矮胖的圆柱体。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归纳总结出了在锻造过程中圆柱的体积保持不变这一结论。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

习题变式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探究作业。设计这种作业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如,已知矩形ABCD中,按下列要求折叠,试求出所要求的结果:

(1)如图1,把矩形ABCD延对角线BD折叠,得AEBD,BE交CD于F,求SBFD。

(2)如图2,折叠矩形ABCD,使AD与对角线BD重合,求DE的长。

(3)如图3,折叠矩形ABCD,使点B与点D重合,求折痕EF的长。

(4)如图4,为AD上的一点,把矩形ABCD延BE折叠,若A点恰好落在CD上的点F处,求AE的长。

学生自主探究范文3

一、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要灵活地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学习材料。如:我在教学第二册《位置与方向》的时候,教材上是以一个城市的街道为情境,这很不贴近于我们农村孩子的生活,于是我就把它改为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上、下楼梯不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行而导致的碰撞现象为情境。通过这样来创设情境,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给足合作交流的活动时间,重视探究过程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它应当赋予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课改前,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少,只注重形式,“走过场”,而忽略了探究的价值。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通过活动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例1“27+8”时,我出示例1后,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究“27+8”的算法,然后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这样通过合作交流后再抽学生起来汇报自己组内的算法,进行全班交流,竟得出了以下几种算法:

第一种:27+8=35

第二种:7+8=15,20+15=35

第三种:27+3=30,30+5=35

第四种:数数,从27起往后数8个,28、29、30、31、32、33、34、35

第五种:8=10-2,27+10=37,37-2=35

第六种:27=30-2,30+8=38,38-3=35

在出示完算法后,接着让学生评价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试着算出“35+8”。经过这个探究活动,学生会真正懂得多种计算方法。不过,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活动的难度、活动的目的性、活动的开放性和时效性,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

三、注重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促进深层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励学生学习”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地去探究、发现。如,我在教学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例1“27+8”时,在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之后,我就抽学生起来汇报自己组内的算法。当时,有个孩子说出了他的算法是:把8看作10,27+10=37,多加了2个,37-2=35,所以27+8=35。这孩子一说完,我就对他的这种独特的算法进行了夸奖,并给他发了一个特大的智慧星,同时还让其他的孩子也夸了他。经过这一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大多数孩子都从中受到启发,立即说出,还可以把27看成30,用30+8=38,多加了3个,38-3=35。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把握住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就会激起更多孩子的探究欲望,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不过,教师在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时,也要注意“激励”要有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四、自主探索,展开讨论

在学生已经产生了问题,努力想去探求知识的思维状态下,我们不要忙着去排除学生学习上的一切困难,相反,应该有意地留下一些困难让学生去思考解决,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在学生自行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理等活动,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有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加以分析,作出判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能力,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那么,应该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呢?

1.知识的重点

2.理解的难点处

3.学习的关键处

4.新旧的比较处

5.思考的方法处

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质疑深化,学以致用

学生自主探究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教学;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但就一年多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是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境、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如在学习“呼吸作用”时,我就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的时间长些?腐烂的橘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三、巧妙的问题设计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四、重视小结设计和作用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学生自主探究范文5

关键词:科学; 课堂;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61-001

探究学习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但现实中普遍存在学生自主意识得不到体现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自主探究习惯,最终构建自主探究课堂,是我们应深思、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氛围的积极营造是基础

构建自主探究课堂的前提是学生自主学习。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必须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氛围。

1.倡导师生平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使注意力、感知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所以教师应创设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着力营造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将自主学习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2.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在两杯液体中沉浮现象,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进而主动地去学习探究。

3.激发学习动机。如何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诱发“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需,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学习的成功,是我们教师的任务。如《不同用途的纸》,我先和大家设定研究目标,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学生分别选择“比较纸的吸水性”、“比较纸的承受拉力程度”、“比较纸的承受弯曲能力”等进行探究。由于内容是自选的,学习时就特别主动认真,学习效果就特别好。

二、历程的有效引导是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有效开展自主探究,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敢于提出问题

科学始于问题。但学生不会提、不敢提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提出有效问题。

我们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有针对性地思考,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磁铁能指南北性质的时候,我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小条形磁铁泡沫中,在一端做上标记,放入水中,这时学生就会看到泡沫转动起来了,反复做几次,结果这个玩具总是一端朝南,一端朝北。这时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会水到渠成:它为什么总是一头朝南,一头朝北?又如《压缩空气》一课,我一上课就出示一支空气枪,“啪”的一声子弹射了出去。同时要求学生一边玩一边想有什么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本质性的问题: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学生带着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究。

2.敢于大胆猜想

“假设”作为科学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假设的提出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

教师不能轻易对学生的猜想发表评论,而要引导学生想办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如《摆的研究》一课中研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时,学生有认为与摆线长短有关,有认为与摆锤重量有关,还有认为与摆幅大小有关,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的理由充分。在众说纷纭之时,我就让他们分组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学生积极性都非常高,实验完成,答案就自然出来了。

3.敢于相互质疑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测,都是为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做准备,在实验方案设计上必须展开质疑,使实验方案趋于完善。

学生的智慧之窗被打开以后,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法可能五花八门。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要证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设计了很多实验方法:如用塑料装满空气,封住口,放在热水里,看塑料袋会不会鼓起来;往气球里吹气,扎住口,放在热水里看气球会不会有所变化;把气球套在烧瓶口,让烧瓶受热,看气球会不会鼓起来等。虽然很多方法是教师不曾料想的,设计也可能不够科学,但总比单纯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要好,使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原则的适度把握是要素

自主探究的课堂并不排斥教师的讲授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了自主探究课堂。

1.必要的有效讲授

中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还不能正确理解,探究技能还不十分娴熟,就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无疑是拔苗助长。科学课标明确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能力不能要求过高,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所以自主探究课堂同样也需要教师的讲授,要合理、灵活地把握时机,把教材中学生不知道的、学生体会不到的、学生不可能想到的、学生必须知道的,及时进行讲授,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帮助,使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知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2.恰当的合作学习

教学中,是否需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独立完成的应采取独立学习的方式,不能独立完成的才采取合作的方式。单靠个人力量难以准备很多的实验材料,单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实验的设计方案,就要采取小组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学习也应以独立学习为基础,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就没有合作的意义。

总之,建构并打造自主探究的张力课堂,教师必须要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并激励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科学(3至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在中国》,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

[3]《刘默耕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学生自主探究范文6

素质教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到:“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教育现状,积极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善于动手、善于思考、学会方法”。多次提到:“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国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各省市地区不断研究探索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多年来教育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探究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当前,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但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约束力。在学习方面,学生往往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被动学习的居多,主动学习的甚少,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而迷失了学习的方向。所以,学校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很难在学习中取得高分,很难树立长期学习的理念。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学生知识,不如传授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中更多的扮演着传授者的角色,习惯把知识单一式的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其弊端明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长期受到抑制。面对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每3~5年旧的知识就会被新的知识取代。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远比单一的传授知识更为有效。并且,许多学生学习很用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知识掌握得不准确,取得的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对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因此,如何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学习方式相对应的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家长的外在引导、行为影响和课堂培养,教会学生运用独立的思维方式,对知识感到惊奇,在学习动机上愿意学,在学习方法上善于学,在解题思路上懂得学,积极主动研究探讨知识,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自主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主学习在态度上自主,就是学习者必须学会产生内源动机,在态度上与教师保持一致,克制不良外界环境的影响,控制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在内容上自主,就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个人喜好,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识别和收集对自己有帮助的学习资料,学习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三是自主学习在行为上自主,就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进行设定,不由自主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学习,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自由调整学习的进度,最终完成学习既定目标。

三、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1.在课前引导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心理学家达成的共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周围存在的未知事物,利用情境教学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起学生们学习的欲望,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各类事件的产生原因。比如,在学习物理物质形态转化上,可以例举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提问:是下雪的时候冷还是化雪的时候冷?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很容易回答出来。那么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出今日讲课的内容,下雪的时候为什么天气不冷?雪化的时候为什么天气寒冷?学生经过课堂的学习,很容易回答出来是因为,下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冰晶,这是一个放热的过程,而化雪的时候是雪融化为水,这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所以下雪不冷化雪冷。学生在追寻这些问题答案的同时,有效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现象紧密的联系起来,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达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2.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提出:“学习源于疑虑,疑虑产生思考”。从这句话当中,不难体会到疑虑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动力。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自幼就爱读书、爱质疑、爱思考、爱提问题,正是因为他提出了日思夜想的高难问题,并为之寻找答案,才孕育了相对论的神奇萌芽。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勇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告诉他们不应该轻易相信他人的意见,对事物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设置各类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寻每个“为什么”,由此打开学生主动思考的心门。

3.在课后巩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认为,课堂上课本内容应和多媒体视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各种教学资源有效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整体规整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根据语文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对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三国演义――杨修之死》《水浒传――鲁智深拳打郑关西》《红楼梦――葫芦僧错判葫芦案》等经典名著的学习内容,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动态感,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观赏中,加深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落实。

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化教育理论提出,教育不仅仅是教师授课的过程,还应该是学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的过程。在课堂外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来探究知识,小组讨论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比较显著的特点。比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时,由于其主题历来是学者争论不休的焦点。教师可以根据这一问题的设计,选择课堂需要讨论的话题,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为小组的同学设置组长,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最终形成本组的观点和意见,然后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讨论,最终确定本班的观点。学生在交流合作之中,发表了自己的主观愿望,在讨论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发表看法,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提高的目的。

四、结论

总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因为同学接受程度不同,各类方法在同学之间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努力去寻找正确的方法,最终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乐天.关于探究学习法[J].九江师专学报,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