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1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2

关键词:数字故事  中小学德育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

        随着“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广,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文字、图像、声音、音乐等多媒体素材的有机整合,讲述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可视化故事,为学生提供一种高质量的学习体验。笔者认为,将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德育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一、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用电脑把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得到了好评[1]。后来,随着数字故事的成型和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数字故事的学习和制作中,并将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确定主题、编写故事

        在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主题要源于生活,在真实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升华,再配合具有意外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引起观众的共鸣。

        2.设计故事模板

        故事模板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出作品完成后的可视化效果,就像是一个可视化“地图”,指引故事创作者去组织故事开头至结尾所能看到和听到的素材,为编辑数字故事起指导作用,方便作者直观性地思考和安排各种素材[2]。

        3.收集、编辑、合成素材资源

        根据故事的结构安排和内容要求,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并用powerpoint、绘声绘影、move maker等软件将各类多媒体素材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故事。

        二、数字故事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因此,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然而,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远离学生实际,针对性不强,“假、大、空、远”现象严重;德育途径单一,方法简单,存在“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硬办法不行”的无奈[3]。如何拓宽学校德育途径,改进学校德育方法,成为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故事让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人

        中小学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的特点,展开形式活泼、生动形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内涵。此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青少年思想品德必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德育教育必须集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并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展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4]。数字故事通过确定主题、设计模板、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作品等一系列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将内容抽象、理论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可视化故事,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艺术、逻辑等综合素养。

        (三)数字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

        数字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简洁的文字、契合主题的图片和声音,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和对生活的思考。如数字故事《逃生者》,讲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选择自杀性的跳楼方式;《我不愿当老师》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辛酸以及他们甘愿为学生奉献的精神;《老师,我可以不爱吗?》带给我们一个孩子因为不想看到母亲在恶劣的天气下工作,向老师提出不爱秋天和冬天的故事。这些故事虽小,却具备极高的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和创新性,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观众。由此可见,制作符合德育教育主题的数字故事,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思想深度交流,将知识技能教育与情感态度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从数字故事的启迪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来探索数字故事在中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环境:网络教室,要求每台计算机安装powerpoint等软件,并能链接互联网。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师: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学过一句童谣:“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正确,这句童谣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

        2.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图片

        师:交通猛于虎,之所以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因为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并告诉老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观看图片并谈观后感)

        3.播放数字故事案例

        师: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此时此刻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生:(观看屏幕并交流感想)

        4.小组合作,制作数字故事

        师:大家都基本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现在老师要把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有关交通安全的数字故事。

        生:各小组确定主题、编写故事、设计故事模板、分配任务、搜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多媒体素材的选择和编辑工作。

        四、总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更体现了它的“综合性、跨学科性”[5]。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作一个好的数字故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字故事”教学软件制作能力和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有意识地制作和推广数字故事,让数字故事真正成为中小学德育教育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郑红艳:《数字故事在美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

[2] 李颂:《数字故事:一种新学习和表达方式——以“上海市女教师故事大赛”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3月,第44-46页。

[3] 刘立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22期,第163-165页。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措施

1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1.1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人才储备,其本身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潮流取向有重大关系,做好资助领域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有助于弘扬新时期核心价值观,培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均符合要求的先进人才,对于未来他们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资助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实施,方便大学生深刻理解国家资助政策存在的本意与价值,了解个人不当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危害,对个人行为做好规范与反省,为更多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机会。德育教育要贯穿大学生资助工作全程,在学生群体之中传播正能量,为他们树立正确三观提供支持。

1.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对于个人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今天,德育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他们更加积极的面对困境,在获得帮助的时候懂得感恩与奉献,实现个人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同时,德育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工作历来的重中之重,在资助工作中融入该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与水准,在大范围内实现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1]。

2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德育问题分析

2.1学生个人问题

大学生想要获得国家资助资格,需要出具相关证明文件,不少学生为获得该资格,在出具文件上进行造假,通过走关系等手段骗取国家资助,甚至还形成了“比惨、比穷”的不良风气,还有部分学生存在典型的“我贫穷我就必须要奖助学金”这一心理,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导致学生之间形成负面攀比风气,甚至因为金钱导致师生、同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其他一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则因为这种风气需要将个人家庭情况告知更多人,这很容易导致他们自尊心受损、自卑感加重,不利于个人成长,甚至部分学生会出血厌学等情绪,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各类问题。

2.2学校问题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在核对学生个人信息方面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落实,但是高校在核对落实工作中执行不力、缺漏多、内部交易频繁、资助工作管控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严重影响资助管理质量与效率。在需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缺乏足够多的专业人员,教育安排不合理不到位,无法有效组织学生活动等,都是常见的问题,也直接导致资助工作德育工作开展不力。另外,由于我国资助名单主要集中在开学季上交,在新生开学最为忙碌的一段时间,开展这项工作不仅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基本了解,同时在人选落实与筛选方面也存在诸多麻烦,对于执行工作人员而言不利条件过多,不利于资助工作质量的提升[2]。

2.3社会规范机制缺乏

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实不仅需要学校方面的配合,还需要地方机关的工作支持,学生们开具证明时必须有当地机关的认证,学校以此作为依据才会进行资助资格的认定。但是现有体制下,我国民政部门出具的各类证明可信度偏低,在各个地方,无论本人是否符合条件,民政部门都能提供相应证明,一方面与这类证明的管理缺乏明确严格规定,无论证明正确与否都缺乏相应惩罚措施,因此导致开具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个人情况核对工作较为繁琐,工作流程不严格、便利度偏低,直接导致证明开具随意性强。

3大学生资助工作强化德育教育举措探究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在资助管理方面要加强相应资助队伍建设,以资助管理部门为中心强力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教师的专业教育,从管理部门到各个学校科系合理配制专业管理人员与监督人员。在资助工作管理源头贫困认定方面,要改进工作模式,在保护学生自尊心与隐私的前提下,以层层审核与监督的方式开展考核或者互评工作,要建立明确准入、退入机制,对于家庭情况较差学生提供到位资助,对条件转好学生采取退出机制,对证明造假、有诚信问题或者盲目比惨学生进行惩罚处理,在各个环节都提供相应的完善管理制度,确保无形中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3.2强化资助宣传与德育教育

为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德育教育,要做好宣传与教育两方面工作。要利用媒体平台与信息优势促进国家助学政策的落实,通过诸如校园网站、校园LED显示屏、相关会议、家校通信息推送、微博微信平台等载体和形式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与举措,让所有师生及家长都对有关资助政策应知尽知。高校内部要严格规范助学工作操作程序,主动接受师生及其社会等的多方监督,在切实把国家助学政策、资金落实到位的同时,提供德育教育中诸如感恩教育、奉献教育等,勉励学生注重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塑造,提醒学生们要“正念分明”修炼好基本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在高校内部还要按照国家关于奖助学金的相关政策与精神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和优化考核方式,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好,持续拓宽德育教育这个工作切口,全力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为高校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丰厚的铺垫和滋养[3]。

3.3多举措强化德育教育

在资助工作开展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要求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将个人不当行为进行记录,尤其是对于骗取资助、诚信造假、证明造假、有欺骗行为等学生,不仅要实施重点教育,还要将个人诚信情况纳入学校成绩综合考评等环节,提升诚信档案影响力以及震慑力,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学校内部要发挥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开展各类多姿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发挥榜样带头作用,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做好个人行为的规范与反省,实现身心健康成长,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在个人诚信方面受益。对于出具学生贫困证明的相关部门,要加强规范管理,国家要积极完善并出台相应法律条规,在认证工作中加强核对与监督,对于有造假行为学生要进行警告,对于虚假证明则要进行处罚,以确保从源头上杜绝诚信造假现象,为后续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德育教育,有助于确保国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帮助更多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资助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要加强管理与管理,从学校、师生到管理部门,全面提升资助工作管理水准,以服务更多有需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建美,邹海贵.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道德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3(5):87-90.

[2]姜尧,陈银.强化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德育教育[J].学理论,2015(7):232-233.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4

一 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信息量极其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捷,人们的思想也愈发活跃,加之就业问题、升学压力,各种各样的诱惑很容易让人们丧失理性的判断力。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愈发突出:

1.家长过分重视对孩子特殊才能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收入并不高的夫妇会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学音乐、跳舞、画画、唱歌,甚至在母语都说不流利时,送孩子去学英语。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成天被沉重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孩子的天真烂漫被扼杀了,他们的童年失去了色彩,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学习做人的时间。

2.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

由于孩子是独生子,不少家长对孩子采取包办代替的办法,这样做似乎是爱孩子,其实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懒惰、不爱动脑筋、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气。另外,还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即一切都是现成的,完全可以不费力地得到,使幼儿从小到大没有竞争意识。

3.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

虽然理论上教师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重幼儿主体性,但具体到实际中,不少教师仍然把自己高高凌驾于幼儿之上,动辄就对孩子发号施令,长此以往,不但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唯诺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历来被人们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使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骄傲等性格。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更显得十分重要。

二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1.在教学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在各科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优良品质转化为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在手工课制作国旗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先教小朋友认识国旗,告诉他们做操前升旗时要立正、行注目礼等常识,然后请小朋友制作国旗。通过认识国旗、制作国旗,教育幼儿尊敬国旗、热爱国旗,从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在教歌曲《好孩子要诚实》的过程中,要教育幼儿做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中国一年有许多节日,要利用这些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在节前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对她们的热爱、感激之情。类似在教师节、重阳节、“五一”节、国庆节的活动中,教育幼儿热爱教师、热爱老人、热爱祖国,让幼儿心中掀起爱的波澜。

2.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在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及时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幼儿来园时要和老师礼貌地问好,离园时要和老师说再见,在吃点心、喝豆浆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知道食物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育幼儿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惜食物。班上每天都会选几名幼儿当值日生,帮助小朋友及时整理玩具。借此,教育幼儿热爱劳动,培养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品质。老师应充分抓住身边的教育机会,帮助幼儿牢牢地树立起品德教育的观念。

3.家园同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5

本人作为新形势下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始终抓住德育教育不放松,在方法和目的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认真制定好班队工作计划,通过八个结合来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效果。

一、德育教育要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缺乏理性认识。

低年级学生行为特点,他们喜欢随心所欲,不易受到纪律的约束。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他们喜欢简单直观的东西。如:把人分为好人坏人;把事物分为好玩和不好玩等。低年级学生个性化特点表现明显,不像成人那样有组织有纪律地从事某项活动,喜欢跳绳就跳绳;喜欢拍球就拍球,不受纪律约束。

二、把德育教育与常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观念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等,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三、把德育教育与爱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爱心在行动:一是结合“给父母洗脚”活动,开展关爱家人教育,如按照不同的时期,分别开展了给父母倒一杯茶、给父母添饭、给父母洗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小学会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二是结合开展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是在班上开展对学困生的“一帮一助学活动”,在班上动员和鼓励学习好的同学主动报名结对帮助学困生,通过这一活动,班上几个学困生在学习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四是开展应急演练,主要开展了遇到地震、火灾、校园伤害事件等如何应对等几个主题演练活动。

四、把德育教育与讲故事结合起来,用英雄人物的事迹,启迪学生的爱国之心。。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讲名人爱学习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三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把德育教育与开展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这样,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把德育教育与对学生的表彰和奖励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注意尊重学生,坚持以表扬为主,把表扬与批评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6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德育教育 方式

班里的一位学生的家长主动到学校找到我,向我求救,事情是这样的:他的孩子迷上了打游戏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家长发现后,当天晚上回到家就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并且严厉地警告:如若再犯,决不轻饶。当时孩子吓得连连点头认错,说以后再也不敢了。然而,事隔不久,一次因为早下班,正好发现孩子正好从网吧里刚出来,家长怒火中烧,气不打一处来,等回到家,又把孩子狠狠打了一顿。

家长满以为这次肯定能把孩子管过来。没想到,在一次周五放学后,很晚都没有孩子的身影,向附近同学打听,得知他又去了网吧。家长将孩子从网吧拎了出来。回到家后,又是一顿毒打,周六家长要加班,怕他又去网吧,于是就把孩子锁在家中。谁知等家长下班回来,发现孩子竟打碎了窗玻璃,逃了出去,又去了网吧。

为了为儿子戒掉“网瘾”,这位家长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但结果孩子变本加厉越发不可收拾。这位家长无可奈何的叹息:每次孩子犯了错误,我都认真地对待和教育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我耐心地听完后,首先肯定家长是一个负责的好家长,然后感谢家长如此信任老师。之后我给家长分析指出,教育就像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应该改变教育方法。

于是家长按我的建议,首先和孩子促膝交谈,约法三章:放学得马上回家,回到家就写作业,写完作业以后可以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一会儿。以上条款做到,周六可以玩游戏。

此后,家长起初每天接孩子放学,一个月后隔天接孩子放学,又过了半个月,我建议家长让孩子自己放学回家,家长则在孩子放学的路上暗中跟踪一段时间。这期间,我意识到孩子步入高年级后,生活圈子和社交圈子逐渐扩大,心理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再不是老师和家长一言堂能解决得了的了。

这个学生身上发生的事不是个例,具有普遍性。于是我下意识在班里利用班会和相关课文,和学生畅谈理想,让他们知道:成天沉湎于游戏,理想只是空想;同时,我将家里的图书拿出来,在班里建立了图书角,引导孩子们多读书。我和学生还畅谈网络,一有机会就让学生在学校亲自上网查资料,同时教会学生上网、建邮箱,上飞信,和学生课余时间网上互动。尤其特别关注有“网瘾”的这个孩子,只要是有上机的机会,我首选让他尝试。据那位家长反映,孩子后来再也没有去过网吧,回到家就写作业,看书,那个聪明懂事的娃娃又重新回来了。家长为了奖励孩子,干脆给孩子买了一台电脑。现在,这位学生不在沉沦在电脑游戏、网络游戏中,而是将电脑完全变成了学习的辅助工具。

渐渐的,班里的孩子们也在悄悄变化着:谈论的话题由电脑游戏转到了怎样利用搜索引擎,课间的说骂逗笑被一本本有营养的课外书取而代之。

案例分析: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先试,无论怎样猛烈地吹,行人只会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了大衣……

我发现这位家长先前教育孩子的方式与“北风”有着惊人的相似,北风一上场就采用非常粗鲁的方式,猛施,企图将人们身上的衣服强行吹掉,结果事与愿违:因为寒冷,反而将衣服裹得越紧――强迫的方式非但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反而令人有了更多的防御和抵抗。

回到先前的例子,孩子做错了事,大人一味采取强硬的方式迫使孩子就范,结果孩子表面服气,心里却是不服,一转身可能就会把大人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在长期的暴力下,孩子更可能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你不让我做,我偏要这样做。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

这位家长后来采取了南风方式。尽管南风只是轻轻地吹,但他的温暖却令人无法抗拒,让人不自觉得主动脱掉了身上的衣服。对孩子也应如此:采取和缓一点的方式,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如果能以大海般的胸怀容纳孩子的无知,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暖感动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无形中主动摘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多采用南风效应,或许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郭永.班主任需要教育智慧.中国民族教育,2011,(1).

[2]段丽丽.心桥.河北教育(综合),2010,(5).

[3]“我该怎么办”栏目2010年讨论题预告.班主任,2010,(9).

[4]董建华.对几类特殊性格学生的管理秘诀.班主任,2010,(12).